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2023-05-15

第一篇: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中国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摘 要】 低碳经济是近几年兴起的研究领域,由于倍受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所以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丰。目前中国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低碳经济内涵的界定;二是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三是中国实现低碳经济路径。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碳排放 转型路径

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R?布朗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理论。1980年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委员会联合资助“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之后,国际社会就开始关注气候变化问题。莱斯特?R?布朗(1986)明确指出:在工业时代以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相当稳定的,但随着矿物燃料时代的到来,释放到大气中二氧化碳也相应增加。

明确提出低碳经济的是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1]。白皮书提出了建立低碳经济的可能和思路,并没有对低碳经济进行明确界定。

1. 低碳经济的内涵界定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定义进行了许多积极深入的研究。庄贵阳( 2005 ) 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2]。冯之浚,牛文元(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3]。方时姣( 2009 )指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4]。袁男优(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的新规则,包括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5]。

2. 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一般认为能源的使用和追求经济增长造成碳排放量的增加。早期研究认为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在低收入水平阶段,随着收入的上升,环境质量退化,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拐点后,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污染排放水平开始下降,环境质量好转,该结论也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Curve),也被称为“倒U曲线”。陆虹(2000)建立了人均二氧化碳和人均GDP之间的状态空间模型,发现二者不是简单呈现为倒U关系。韩玉军、陆肠(2007)对不同国家组后的研究表明,不同组别国家的二氧化碳库兹涅茨曲线差异很大,分别呈现出倒U、线性和N型等关系。

中国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的另一因素是出口贸易的增长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张为付等(2011)对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研究中发现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不仅数量巨大,且存在不平衡,主要由少数几个行业引起。此外,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失衡表明,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大量增加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

3.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条件和路径

对于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路径,国内学者们总体思路相近。付允等(2008)指出,中国应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实施节能优先、大力发展再生能源、设立碳基金从而激励低碳技术研发、建立国家碳交易机制等措施实现低碳经济[6]。鲍健强等(2008)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要是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发展低碳工业和低碳农业并建设低碳城市;还要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Carbon Sink)[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2009)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建议应总体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循环经济、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储备、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入手建设低碳经济[8]。庄贵阳(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保护环境,避免技术和资本的锁定效应。但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含义不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而是全力提高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即单位GDP能耗逐步降低[9]。潘家华(2012)认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进行低碳转型是必然趋势,虽然不能立即转向低碳经济,且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又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向低碳经济转型将面临诸多挑战,且早转型就早有主动权,早取得竞争优势,可以考虑从节能技术、寻求替代能源和改变消费行为等方面入手缩短转型时间[10]。王毅(2009)指出,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存在明显的困难和障碍,具体表现为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国际贸易结构、经济成本、不完全市场、技术推广体系、制度安排、配套政策和管理体制等方面[11]。姜克隽(2009)认为,中国有机会在2020年之前就将碳排放控制住。如果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必须从现在就采取适当政策,否则由于技术锁定效果,实现低碳发展的机会就越来越小了[12]。金乐琴(2010)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市场的信息失灵和协调失灵是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两大因素[13]。

参考文献:

[1] British Government.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M].London:The stationary office,2003:21~65.

[2]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79~87.

[3] 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13~19.

[4] 方时姣.也谈发展低碳经济[N].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9-5-19(001).

[5] 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43~46.

[6] 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9.

[7] 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160.

[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低碳经济的中国策[J].新经济研究.2009,(10):91~95.

[9] 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20~26.

[10] 潘家华.中国低碳转型:势在必行,但挑战严峻[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基础济.2012,(1):30~32.

[11] 王毅.中国低碳道路的战略取向与政策保障(节录)[J] .中国低碳年鉴.2010:530~532.

[12] 姜克隽.中国低碳道路的战略取向与政策保障(节录)[J].中国低碳年鉴. 2010:530~532.

[13] 金乐琴.中国低碳发展:市场失灵与产业政策创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1):56~59.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第二篇:低碳与中国经济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数学建模集训模拟赛题第一轮(2013.08.09-08.12)

低碳与中国经济发展

(由方红供题,42540871@qq.com)

低碳经济,狭义的理解即是以较少的碳排放量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其目的在于强调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广义上讲,低碳经济是以最少的自然资源、能源消耗获得最多的“好”产出的同时将“坏”产出,即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甚至零污染的发展模式。它是继“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之后提出的一个新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我国碳排放量的增长比预计快得多。尽管我国的人均GDP和人均CO2排放量都远低于美国和日本,但我国

已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国家称中国在2009年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国。在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中国面

临巨大的减排压力。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07年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2009年11月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行动目标,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单位GDP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7%的目标,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长期规划中。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挂钩,说明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受到了同等重视。如何打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主要挑战。

由于中国土地辽阔,资源丰富,而各个区域能源分布、经济发展不同,对能源的消费也不同,从而会带来碳排放量的差异。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碳排放直接影响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然而,我国的官方或权威机构尚未公布CO2排放量的计算标准和地方CO2排放数据,导致不同的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通常会使用不同的测算方法。

现在,你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去获取可靠的数据,完成下面的问题。

1.比较我国不同省份CO2排放总量的差异并分级;

2.研究不同省份CO2排放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并比较其异同;

3.构建合理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省份的现状进行评价;

4.按目前各省份低碳经济的发展态势,试对未来几年的情形做出预测;

5.指出我国未来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注:论文须完全按国赛格式完成并于8.13上午8点前交至所提供邮箱。

第三篇:“低碳经济方法学及低碳经济区发展案例研究”成果报告

2009年11月27日下午“低碳经济方法学及低碳经济区发展案例研究”成果报告会在京举

[日期:2009-12-10] 2009年11月27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在社科院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低碳经济方法学及低碳经济区发展案例研究”成果报告会。该项目由英国战略项目基金(Strategic Programmer Fund)资助,以吉林市为试点进行低碳城市研究,成果为吉林市低碳发展路线图。报告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教授主持,来自国家发改委、英国驻重庆领馆、吉林省发改委、吉林市政府的领导先后在报告会上致辞。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蒋兆里处长指出,中美两国政府分别于近日做出了2020年的减排承诺。在此背景下,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发展中国家走一条切实可行的低碳发展之路提供了参考。英国驻重庆领馆领事Bryn James先生祝贺该项目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并对各参与方积极合作的态度表示赞许。吉林省发改委环资处郜春伟副处长介绍了吉林省在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吉林市朱天舒副市长指出,低碳发展即将被纳入国家的“十二五”规划,此时完成本项目的研究对吉林市“十二五”计划的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李永怡女士、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姜克隽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潘家华教授做了题为“吉林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的项目总结报告。李永怡女士回顾了项目进程,指出本次报告会是一个汇报项目产出、发现其实际应用价值及对其他地区的借鉴意义的机会。姜克隽研究员比较分析了BAU情景、政策情景以及低碳情景下吉林市的排放趋势图,得出吉林市有很大节能减排潜力的结论。潘家华教授介绍了低碳经济的衡量指标体系,涵盖了碳生产力、消费方式、能源结构、低碳政策四个层面。该体系落实了低碳概念,并能切实地衡量低碳进程,是本项目的一大突破。

李永怡女士在总结项目成果时指出,“吉林市低碳发展路线图”将低碳发展与吉林市未来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探索了吉林市支柱产业的低碳增长策略,确定了“十二五”规划中投资的优先领域和各部门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将吉林市的投资、技术和制度需求与国内国际的合作相匹配,制定了一个经济上可行且能尽快被执行的吉林市低碳发展计划。

在报告会的讨论阶段,吉林市的代表对本项目取得的成果做出了评论,对下一步将要开展的实践工作提出了期待和建议。吉林大学校长助理、环境与资源学院董德明教授表示,选取吉林市这一老工业城市作为低碳经济的案例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意义。建议国家发改委在本项目结束后继续跟踪吉林市的发展情况。吉林市未来的发展面临两个必然选择。一是主导的传统产业不会持续增量发展,需要引入新的低碳产业,促使单位碳排放下降。二是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也应当遵循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朱天舒副市长指出,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居民生活方式。本课题贯穿了这一理念,对吉林市未来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期待本项目能促进国际合作,通过引进低碳技术和资金改造老工业基地的高碳产业。二是希望在吉林市建立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平台,从而带动其他城市的低碳发展。吉林市对知识产权保护非常重视,是东北省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试点城市。第三,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公共政策支持,期待国家和省发改委支持吉林市的低碳建设。朱市长还强调,吉林未来除了关注碳排放问题外,还会关注水资源和土壤问题。 与会各方积极发表意见和参与了讨论。法国发展署Damien NAVIZET先生赞赏了报告中具体的技术分析和完备的指标体系,希望能将该指标体系运用于法方在中国开展的城市规划方面的项目中。广元市科技局郭俊局长介绍了广元市在建设低碳城市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广元市政府出台了“实现低碳发展的意见”、“开展试点示范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积极推动县区及行业的示范工作。企业界正在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在民众参与方面还准备设立广元低碳假日,达成全民低碳共识。黄石黄金山工业园副主任欧明灿表达了黄石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意愿。黄石市是一个排放压力很大的原材料型工业城市,是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也是武汉城市群综合改革的重点。欧主任希望该市的低碳发展能得到国家发改委、社科院等研究机构以及国际友人的支持。欧盟驻华使团贸易与投资部一秘Laurent Javaudin先生表示,在即将进行的温家宝总理与欧盟主席的会面中,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将是重要议题。本项目在此背景下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经验。

最后,潘家华教授和Bryn James先生对报告会做了简短的总结。潘教授表示随着报告的发布、低碳城市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以及国际社会的积极参与,未来中国发展低碳城市的前景广阔,合作机会众多。Bryn James先生认为本项目是一个新的起点,1月份报告的正式发布对于下一步工作非常重要,英方会尽力协助报告的发布和推广。(谢倩漪 徐薇 供稿)

第四篇:低碳经济视角下低碳休闲旅游实现方式研究

The research of low carbon leisure tourism realization under the low

carbon economic perspective 摘要:低碳经济的发展牵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特别是对于飞速发展的旅游业来说,发展低碳休闲旅游成为新世界的诉求。文章介绍了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休闲旅游,低碳休闲旅游在现实中的操作模式,阐述了低碳休闲旅游的发展与生态旅游之间的和谐关系。旨在引导人们充分认识低碳休闲旅游这一全新时代的来临,指导人们应用新兴的旅游方式,开展旅游活动,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low economic leads to related industry rising, especially for tourism; Developing low carbon leisure tourism has become the needs of the world. The research introduces low carbon leisure and its realization. Meanwhile, it elaborates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 carbon leisure and ecological tourism.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 wants to make people realize the new time of low carbon economic and teaches tourists use new way of tourism. Finally, making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tourism of low carbon.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实现方式

Key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leisure tourism; ecological tourism; realization

1. 引言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在全球化倡导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旅游业也遵循这一时代性的发展要求,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实体业界,都掀起了研究低碳旅游的热潮,推出了针对行业发展的旅游发展模式。这也与发展和谐社会的社会目标相一致。一个低碳的旅游时代已经来临。

2. 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为了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联合国141个成员国家共同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并于2005年正式生效。《京都议定书》是引发低碳经济理念形成的触点。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蔡萌,汪宇明(2009)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与旅游发展新方式中论述了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的关系。基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视角,从旅游对低碳技术、碳汇机制、低碳生活方式等低碳经济发展内容的响应入手,对低碳旅游这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的内涵、特征以及发展的战略基点进行了相关探讨。刘啸(2009)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充分论述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同时从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的联系入手进行了了比较分析。任力(2009)从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和长远发展研究了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金乐琴,刘 瑞(2009)在关于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建设性的提出了中国需要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在发展战略、政策机制、技术创新等方面,积极做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准备。庞昌伟(2009)认为发展低碳能源供应系统是21世纪全球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方向,人类能源演化递进的规律就是从高碳向低碳再向无碳经济发展,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中国已确立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中国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必将为维护世界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3. 低碳休闲旅游的含义

低碳休闲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低碳休闲旅游,就是在旅游活动中计算二氧化碳,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旅游,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因此,也可以认定“低碳休闲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

低碳休闲旅游,是指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

低碳休闲旅游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措施。它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它是一种全新的旅游观念。

低碳休闲旅游实质上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的旅游响应方式,具体体现在低碳旅游装备、低碳旅游吸引物、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等低碳旅游发展的内容上,因为从低碳休闲旅游的实现途径来看:(1)低碳旅游装备和低碳旅游吸引物作为低碳技术在旅游中的实现路径,体现的是低碳休闲旅游发展的技术手段。低碳旅游装备是基于低碳技术产品的旅游发展工具和设施;低碳旅游吸引物是基于低碳技术产品的旅游资源。(2)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作为碳汇机制在旅游中的实现方式,体现的是低碳旅游发展的环境策略。碳汇旅游体验环境指的是以各种自然植被等高碳汇自然生物体为主要载体构建的一种高质量的旅游体验环境类型。(3)低碳休闲旅游消费方式作为低碳生活方式在旅游中的实现途径,是低碳旅游发展的社会手段。低碳休闲旅游消费方式倡导的是旅游者在旅游消费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不同方式途径来尽量减少旅游者个人的旅游碳足迹。从经济发展方式来看:低碳旅游装备、低碳旅游吸引物、碳汇旅游体验环境属于低碳旅游的生产领域内容,即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领域内容;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低碳休闲旅游的消费领域内容,即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方式。因此,低碳休闲旅游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以减少旅游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低碳旅游装备、低碳旅游吸引物、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为主要实现途径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

旅游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途径(引自蔡萌,汪宇明2009.01)

4. 发展低碳休闲旅游的基点和实现方式 4.1构建低碳休闲旅游吸引物

低碳休闲旅游吸引物是低碳休闲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低碳技术目前尚处于开发和运营的初级阶段,低碳技术产品在社会上尚不普遍,大多数低碳技术产品对人们仍属于高科技的新鲜事物,因此,在某一特定空间内,大量不同低碳技术的应用和低碳产品的集聚势必对人们产生重要的吸引,这正是低碳休闲旅游吸引物的构建得以实现的原因。实际上,构建低碳休闲旅游吸引物既是发展低碳休闲旅游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推广低碳技术、宣传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因为以目前低碳技术“单位开发成本高、生产规模小”的发展现状来看,尚不具备与普遍推广的程度,所以通过低碳休闲旅游吸引物的构建,一方面可以解决低碳经济发展的资金、政策、技术等问题,同时还可以进行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科学教育。在低碳旅游发展的具体实践中,依据现有的低碳技术水平,可以通过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产业”的开发模式,在一些社会、经济条件较为适合的地方,以建立“低碳休闲产业示范基地”的形式来实现对低碳休闲旅游吸引物的构建。

4.2发展低碳休闲旅游装备

旅游装备是旅游发展的载体,各种旅游活动的最终实现都要依托于具体的旅游设施和工具。旅游装备主要包括旅游发展中的各种旅游交通工具、旅游生活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活动设施。发展低碳休闲旅游装备是实现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在低碳休闲旅游的实现过程中,发展低碳休闲旅游装备包涵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指通过碳捕集、碳埋存、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低碳技术对各种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低碳化改造;另一方面指的是在旅游发展中直接使用各种低碳技术产品作为旅游发展的各种工具和设施。

发展低碳设备主要依靠设备改造和低碳高新技术的应用,具体来讲通过改造旧的高碳消耗的设施设备,来减低碳的排放。利用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能源等低碳或零碳能源来代替旅游景区、宾馆中的能源类型和能量供应方式,如太阳能供暖、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利用这些技术实现旅游生活用品和旅游交通方式的革新。建设新的“低碳建筑”作为今后景区建设的指导。

4.3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

碳汇机制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环境策略,即通过增加、构建碳汇环境的方式来发展低碳经济。“碳汇”一词来源于《京都议定书》中的国际“炭排放权交易制度” 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大气中碳汇量越高,大气清除二氧化碳的能力越强,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就越低。旅游体验环境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旅游体验环境对于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一些植被、湿地、海塘本身就是可以成为重要的自然旅游资源,因此以保护和培育这些高碳汇自然生物体为主要方式的碳汇旅游体验环境构建方式,既是发展低碳休闲旅游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升休闲旅游产品质量自身质量的重要方式。

4.4倡导低碳休闲旅游消费方式

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实现要通过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消费。在休闲旅游发展中,不同的休闲旅游消费方式,所产生CO2排放量差别很大。例如,在旅游交通方式中,公交汽车和铁路虽然只占到了所有旅游运输量的34%,但却只占了13%的CO2排放总量(不包括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部分)。在旅游方式中,长距离旅游虽然只占2.7%的旅游总量,但却占有17%的CO2排放量;自行车旅游或背包旅游的CO2排放量几乎为零,而跨越南北极的旅游行为的CO2排放量却高达10吨。虽然休闲旅游发展主要取决于市场,但作为旅游消费主体的旅游者还是有相对的自主选择权。因此,可以通过引导旅游者选择不同距离的旅游目的,不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交通方式,不同环境水平的基础设施和景区,不同类型的食物,不同环境标准的酒店等各种旅游消费方式来实现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4.5碳补偿和碳抵消

碳补偿和碳抵消是当前一种较为时尚的低碳休闲生活方式,它指旅游者通过各种形式来增加碳汇,以碳中和的形式来抵消旅游者个人的旅游碳足迹。其它具体的低碳休闲旅游消费方式有:(1)在进行旅游目的选择时,尽量以短距离目的地来代替长距离的旅游目的地。(2)在选择航空交通工具的过程中,尽量选择最直接的方式,以减少飞机中途的停留次数,因为飞机中间起飞升降的次数越多,个人的碳足迹就越大。(3)尽量减少旅行中行旅的重量。以欧洲到澳洲为例,据计算1千克的行李重量将会带来2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4)在短距离旅游中,旅游者应该尽可能选择以火车等地面交通方式代替航空交通工具。以瑞典为例,1000千米的旅游距离,如果选择使用风和水能源的铁路交通,旅游者的人均CO2排放量为10克,如果选择航空交通,则CO2排放量为150千克。(5)在旅游目的地,可以通过选择公共交通、步行、以及绿色酒店等方式来尽可能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5. 低碳休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从旅游目的地看,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而低碳旅游则体现在所有的旅游活动中,不存在目的地限制。

从旅游规模看,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以免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而低碳旅游不涉及旅游规模,而是强调在旅游过程中食、住、行等全方位的低碳化。

从概念的内涵上看,生态旅游的定义已经泛化了,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理论可行性和实际效果也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而低碳休闲旅游是一种可量化的旅游,你随时都可以计算出自己在旅游过程中减少的碳排放量,并能利用购买绿色电力或植树进行“碳补偿”。如一次1 200公里的航空旅行,会产生166.8kg的二氧化碳,如果要进行碳补偿,则需要种植2棵树木。

低碳休闲旅游把人类对旅游所寄予的希望全部融入整个旅游过程当中,它只注重低碳目标,使旅游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分解到全过程,理念和目标都非常清楚,那就是旅游不仅是要享受健康的环境,也有义务创造健康的环境,只有发展低碳旅游才可以实现多赢。

6. 结论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是未来社会的发展的趋势。旅游业作为当前社会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向低碳方向转型也是对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预见,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以低碳旅游吸引物的构建、低碳旅游装备的发展、碳汇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的倡导为发展战略基本点的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必将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旅游业也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一个新的低碳休闲旅游的时代已经来临。

参考文献

[1] 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 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154~155. [3] DTI(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U 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published by TSO(The Stationery Office),2003. [4] 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9. [5] 成克武.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的比较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427-12429. [6] 金涌,王垚,胡山鹰等.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2008(9). [7] 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8] 李俊峰,马玲娟.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J].世界环境,2008(2). [9] 刘啸. 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集体经济.2009(05)

[10] 蔡萌,汪宇明.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与旅游发展新方式 [J] .中国城市研究(电子期刊).2009(12)

[11] 任力.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 社会科学家[J] .2009(02) [12] 金乐琴,刘 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 .2009(01) [13] 庞昌伟. 发展低碳经济 维护生态安全[J] . 2009(01)

第五篇: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摘要】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低碳经济与中国目前开展的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一致的,是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等重大战略和政策的延伸和扩展。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内在要求;积极响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相关产业发展的促进,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

【关键词】 低碳经济;中国发展;能源环境

一、

低碳经济的概念

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自从IPCC 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和《斯特恩气候变化报告》发表之后,低碳经济(A Low-Carbon Economy ,LCE)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一些国家还发表了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倡议书和行动指针。然而,究竟什么是低碳经济,尚没有严格的定义。目前被广泛引用的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对中国而言,低碳经济与中国目前开展的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是一致的,是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等重大战略和政策的延伸和扩展。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1978 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GDP)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到2007 年人均GDP 达到2460 美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然而,中国正在走一条赶超型或压缩型的工业化道路,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种种能源和环境问题正在中国集中显现。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出现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趋势。一直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资源浪费与枯竭、环境破坏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刚性约束。

第一是保障能源安全问题,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其对能源需求始终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1990 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9.9 亿吨标煤,到2007 年达到26.5 亿吨标煤。从1992 年起,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超过了生产总量。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能源安全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尤其是石油的可获得性。从1993 年起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国,1996 年成为原油进口国,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2007 年石油的进口依存度达到46.6%。2003 年以来,国际原油市场的原油价格不断攀升,到2008 年6 月一度达到每桶147 美元。虽然中国非常注重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但国内替代选择方式有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难以改变。考虑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石油进口的过度敏感,以及中国从西方国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期获得的经验,中国必须重视能源供给安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中国能源安全目标的实现。

第二是克服资源短缺问题。步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对能源、原材料等资源需求压力增大,粗放型经济快速增长使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资源进一步紧张,如石油供应、水资源短缺问题,电力紧张问题。从统计数据来看,据预测,到2020 年,在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45种矿产资源中,可以保证的有24 种,基本保证的2 种,短缺的10 种,严重短缺的9 种。到2020 年中国的石油、铁、锰、铜、铅和锌的进口依存度将分别为58%、52%、38%、82%、52%和69%。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生产规模,依赖国际市场购入大量资源来支持粗放型增长也是不实际的。中国利用国际市场不是无限度的,这就要求在加强对国内资源开发和国外资源利用的同时,更要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降低资源消耗。

第三是环境保护问题。在资源瓶颈问题日益突出的同时,环境生态的压力更为严重,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均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经济运行成本和社会成本进一步扩大。有关研究表明,2003 年中国环境负担占GDP 的比例大约为2.68%~5.78%;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 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04 年环境污染损失占同期GDP 的3.05%。中国的煤炭储量占全世界的13%,而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只占全世界的1%,国内能源需求的70%需要由煤炭来满足。中国大量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如CO

2、SO

2、NOx 等都是燃煤引起的,其中最严重的污染物是SO2,2005 年,SO2 排放造成大约600 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2001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列举的全世界20 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有16 个在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中国30%的地区受到严重的酸雨影响。2004 年只有31%的中国城市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标准。

第四是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问题。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较重、生态环境脆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域辽阔和自然生态系统复杂的国家,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之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指出,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 年变暖尤其明显。近百年来,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降雨时空分布更为不均。缺水的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 年减少20~40 毫米,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增加,平均每10 年增加20~60毫米。近50 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1990年以来,多数年份全国年降水量高于常年,出现南涝北旱的雨型,干旱和洪水灾害频繁发生。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 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气候变化对我国影响体现在农牧业、森林、水资源、海岸带和其他生态系统等领域。尽管气候变化对某些区域的农业生产也有积极的一面,如气候变暖有利于延长一些作物的生长期、缩短霜冻期,但是从总体上看,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弊大于利,对其他领域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如前所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大气温度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已成为科学共识。在政治层面,主要发达国家已承诺到2050 年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减少50%,要实现上述目标,中国的作用极为关键。从1990 年至2003 年的13 年间,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占世界的25%,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占世界的34%。 据国际能源机构(IEA)分析,如果不采取任何新的政策措施,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继续增长。在这一情景下,到2030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0 年增长69%。其中最快的增长来自于非OECD 国家,排放量将增长2 倍以上。OECD 国家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的份额将从2000 年的54%降到2030 年的42%,而非OECD 国家所占的份额将从2000 年的46%增长到58%,其中中国所占的份额将从13%增长到17%。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必须通过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合理化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从根本上摒弃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模式,走上低碳的发展道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过快增长,积极地参与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行动中来,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作出贡献。这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态度和决心,有助于中国形象改善和国际地位提升。

另外,从国际上看,除了发达国家通过设定国家目标进行强制减排外,最近越来越多地呼声要求寻求全球碳定价。除了在发达国家内部征收碳税外,还要将碳定价与国际贸易体系联系起来,对进出口产品所内含碳排放征收边境调节税。通过国际贸易和调剂税的征收将碳价格渗透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形成统一的全球碳价格,以此来推动温室气体减排。中国经济目前已深度溶入全球世界经济之中,2006 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达到了70%。如果上述呼吁演变成实际行动,将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产生极大的冲击,发展低碳经济则可以减缓和适应上述冲击。

(三)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 温室气体减排一方面增加了成本,但同时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尤其是刺激了节能减排相关产业的发展。尽管中国目前尚未掌握一些关键的节能、新能源技术、减排技术,如先进核技术、碳封存技术等,但这一新的变化可能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理由有三:

第一是有利于取得技术突破,形成技术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新的能源技术上差距要小于传统能源技术领域和其他传统技术领域。在一些重要的新能源领域、如太阳能、风能的商业化应用方面上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电动车的研究开发还独具特色,并形成欧美日相互竞逐的格局。中国有可能在上述领域形成突破,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

第二是有利于培养出独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市场规模极大且快速增长,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成本优势巨大,尤其是在加工制造安装领域。比如在IGCC 的单位装机的投资上,中国的造价明显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目前,中国在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领域已开始大规模向欧美出口。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这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不能生产高效的能源设备。通过上述领域的发展,中国极有可能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成本优势、与发展国家相比具有术优势的独特竞争力,并且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还为这一独特的竞争力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从而改变目前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在低端制造领域残酷竞争,又难以进入高附加值产业和环节的竞争格局,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第三是可以通过全球气候变化合作机制获取资金和技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利用联合国气候变化合作框架下的CDM 机制,发展低碳产业可以获取国际上资金和技术,这是发展其他产业所不具备的外部条件,有利于通过国际合作,提升国家竞争优势。要将上述机遇转化为实际的国家竞争力,必须以国内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为基础。因为从国内产业的发展规律来看,如果国内没有强大的需求,如果无论如何强调自主创新,很多新的科学技术难以产业化,更难有国际竞争力。国内很多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往往一开始技术落后或者基本上是空白,通过引进技术,先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由于中国具有巨大的市场容量,这些产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快实现了规模经济,形成了规模优势,在掌握技术以后,开始大规模的出口,形成国际竞争力。超临界发电机组从引进到出口就是很好的例子,2000 年国内首次引进600MW 超临界锅炉,由于近年来我国煤炭价格上涨很快,各发电公司之间竞争也比较激烈,对高效的发电技术需求很大,加上每年将近1 亿千瓦的新增装机,国内的制造能力很快就上来,到2007 年中国东方锅炉厂已开始向土耳其出口超临界锅炉。同样的故事曾在上世纪70 年代日本上演,70 年代日本由于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环境污染的影响,大力提高能效和污染治理。尽管投入很大,单脱硫治理投资高峰时就占到日本GDP 的1.4%,但日本的节能环保产业能力发展了起来,一直到现在日本制造业节能环保性能都是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国内外的例子都说明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刺激相关产业发展,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

发展低碳经济则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并逐渐成为各国各级决策者的共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也应尽早启动发展低碳经济,原因在于:

第一是避免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锁定效应”。中国目前正处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每年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运营。由于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寿命周期短则十几年,长则数十年。如果不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发展理念,一旦建成,在其整个寿命周期内就被锁定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路径上。应尽早开始发展低碳经济,在发展中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合理的城市化模式和节约型的消费方式,走上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道路。Stern报告也指出,要使气温上升的幅度控制在高于前工业时代2-3o C,尽管温室气体排放在2020 年还允许有所增加,但全球应尽早行动,以降低成本和潜在气候变暖风险。

第二是可以积极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引致的国际经济格局和贸易规则的变化。如前所述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发达国家进行了实质性的经济社会政策调整,开始转向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行动。国际气候变化对产业发展、国际贸易规则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已开始显现。中国作为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高的国家,应及早采取措施应对国际经济新的潮流性变化。

第三是目前国际上正处于低碳技术研究开发的活跃期,需要及早安排部署,保持在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上居世界前列。目前很多低碳技术处于研究开发时期,不同技术路线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并且变化很快,比如不同的节能环保汽车技术路线之间竞争非常激烈,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研究开发上投入很大资金。中国在一些低碳技术上还处于国际研究的前沿。如果中国不能跟上低碳技术创新的节奏,一旦这些低碳技术进入大规模的商业化阶段,中国再想追赶就难了。中国又会重复其他产业引进、低成本竞争的传统模式,建立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的设想就难以实现。

二、

(一)

初步政策建议

系统开展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途径和相关政策研究。

从国际上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正由科学共识转变为全球行动,相当数量的发达国家设定了减排目标并进行实质性的经济社会政策调整,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行动起来,全球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大趋势逐渐明晰,其对国际经济格局和贸易规则的影响也开始显现。无论是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解决国内能源资源环境问题,还是抓住国际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机遇,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中国都应该选择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因此,中国应尽早系统开展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途径及相关政策措施的研究,做好发展低碳经济的知识储备。

(二)是研究考虑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一。 早发展低碳经济要优于晚发展低碳经济,在“十二五”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既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有助于解决能源资源环境问题,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态度和决心,有助于中国形象改善和国际地位提升。

(三)是积极关注和跟踪气候变化对国际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加强产品内涵碳排放计算方法研究和国际交流,积极跟踪国际贸易领域边境调节税的进展和磋商,争取有利的贸易环境,减少国际政策变化对中国出口产业部门的冲击,并关注国际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洁、王宇:《节能减排掀起全民行动,“硬约束”指标“保驾护航”》 [R],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7 年11 月27 日。

[2]任勇 《我国开始步入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期》[M],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2008 年5月。

[3]卢中原 《“十一五”期间至2020 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基本任务、前景展望和政策取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内部研究报告[R],2005 年。

[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世界银行:《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研究报告》[R],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研究国际研讨会材料,2007 年。

[5] 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与特征分析》[J]2006 年第6 期。

上一篇:中国分红保险保费收入下一篇: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