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与胃肠疾病的探讨

2022-09-10

1 内镜诊断

诊断是消化内镜的首要功能和基础。消化内镜的检查结果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消化内镜器材一直在发展变革之中, 从最初的硬式内镜、纤维内镜发展到目前的高清晰度电子内镜, 可靠性、操作简便性、舒适性等都在不断地发展。近年来, 诊断内镜向“微观化”的方向发展, 在高清晰度内镜基础上发展出一些的特殊内镜技术, 包括色素内镜、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 (narrowbanding imaging, NBI) 、荧光内镜、共聚焦内镜等[2]。这些技术的共同特点是:能够显示普通内镜无法显示的特殊微小结构, 甚至可直接观察到细胞结构, 这是诊断内镜的巨大革新。色素内镜是指应用一些染色剂使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从而更好地协助诊断。其优点有:

(1) 有助于判断病变的良恶性。

(2) 能显示普通内镜检查不易发现的病灶。

(3) 有助于术前观察癌瘤浸润范围及深度。

(4) 还可用于胃酸分泌功能的检测。

放大内镜不是单纯的图像放大, 而是特指对消化道黏膜微细形态进行的内镜观察。放大内镜根据结肠黏膜表面的微观结构-小凹 (pit pattern) 形态, 可对病变性质作出初步诊断, 广为应用的是日本Kudo分型包括:I型, 圆形隐窝, 为正常黏膜;Ⅱ型, 星芒状隐窝, 为增生性息肉;IIIS型, 管状或圆形 (较正常小) , 为凹陷性肿瘤;IIIL型, 管状或圆形 (较正常大) , 为隆起性肿瘤;Ⅳ型, 沟状、分支或脑回状, 为绒毛性腺瘤;Ⅴ型, 包括ⅤI (不规则型) 或ⅤN (无结构型) , 为结直肠癌。NBI是在放大内镜的基础上, 将普通白色照明光过滤成窄带的蓝光和绿光, 将黏膜表层的毛细血管和腺管开口形态显示得更加清楚。

2 内镜治疗方面

近些年, 随着诊断内镜技术以及内镜器械的不断改进, 治疗内镜发展地很快, 在胃肠道疾病治疗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1) 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消化道出血临床很常见, 常见的原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肿瘤、息肉、炎症及血管畸形等。近20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提高, 内镜不仅用于明确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部位, 更重要的是在于使用内镜进行立即止血。已有证据表明内镜止血能明显降低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再出血率、急诊手术率、输血量和住院费用。实际上除大量急性涌血性出血 (大动脉、静脉破裂) 和胃肠黏膜广泛糜烂性出血首选手术或药物保守治疗外, 其他各种灶性出血, 均可在明确诊断后首先选用最为简便有效的内镜方法止血。根据出血部位及性质不同, 可以选用不同的内镜治疗方法[2]。曲张静脉破裂往往出血凶猛, 病情危急, 需要立即进行简便、可靠的止血治疗, 药物治疗及手术效果欠佳, 内镜止血是首选的方法。方法有曲张静脉套扎术 (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 EVL) 、曲张静脉硬化剂注射术及组织胶注射术。

(2) 小肠疾病的内镜诊疗:因位置深、长度长、活动度大, 无支撑点等原因, 除十二指肠一、二段及末端回肠的小部分, 小肠一直是内镜检查的盲区。近年来, 随着胶囊内镜、小肠镜的开发, 这一难题有望得到克服。2000年胶囊内镜的问世, 掀开了这一领域新的序幕。其工作原理是:受检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 借助消化道蠕动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 医生利用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 了解受检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 从而对其病情做出诊断。胶囊内镜极大的提高了小肠疾病的诊断率, 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率达到81%。Lewis等[6]报道11例怀疑小肠出血的患者, 经胶囊内镜检查, 7例 (64%) 找到了出血点, 明确了病因。不足之处是无法精确定位, 不能活检, 存在漏诊等。出血量较大或肠梗阻患者不宜使用。

3 结语

微创是当今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消化内镜治疗技术应运而生, 而且随着内镜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内镜诊断与内镜治疗技术相辅相成, 将进一步推动消化内镜在胃肠道疾病方面的应用, 相信21世纪消化内镜在消化道疾病的应用前景将不可估量!这项技术的发展也将为更多的患者减少痛苦!

摘要:消化内镜检查具有直观、准确、可靠的优点, 在胃肠道疾病的诊断方面较其他检查方法 , 如钡剂造影、超声、CT等, 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进行消化内镜检查时医生可肉眼直接观察到消化道内部的情况, 同时对可疑病变还可钳取组织行病理检查, 对于很多消化道疾病, 内镜检查结果 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1]。消化内镜在胃肠疾病上的应用已由当初的单纯诊断逐渐发展到现在的治疗上, 越来越多的胃肠道良性疾病可以经消化内镜治疗得到良好的疗效, 从而避免长期的药物治疗或外科手术。

关键词:消化内镜,胃肠疾病,内镜诊断,内镜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益农, 陆星华.消化内镜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25~126.

[2] 李兆申, 许国铭, 孙振兴, 等.诊断性与治疗性ERCP早期并发症与处理[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2, 19 (2) :77~80.

[3] 周殿元.我国消化内镜诊治现状与展望[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5 (3) .

[4] 李初俊, 刘中辉.消化内镜与胃肠道良性疾病[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电子版) , 2009 (6) :458~461.

上一篇:考试命题计划的研究下一篇:把腾讯QQ引入课堂辅助教学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