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逆反心理教育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初中生大五人格与逆反心理的关系 ——横断和纵向研究证据

摘要:逆反心理是青春期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行为现象,也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标。逆反心理是一种内在心理倾向或动机状态,表现为对立的情绪和行为。大量研究表明,大五人格是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同一性建立以及生命意义探索的重要时期,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生命意义感作为积极的心理资源对个体的逆反心理具有重要的缓冲作用。因此,本研究基于类特质理论,探索初中生大五人格特质对其逆反心理的影响,以及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生命意义感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包括两个子研究,分别采用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Hong氏逆反心理量表(HPRS)中文版、青少年生命意义量表(PIL)、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SCCS),从横向和纵向角度对大五人格与逆反心理的关系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一为横断研究,以两所中学的475名在读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链式中介模型考察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生命意义感在大五人格对逆反心理的影响中的作用。研究二为纵向研究,跟踪一所中学的427名在读初一年级学生,间隔6个月进行2次调查,基于交叉滞后模型考察大五人格与逆反心理的关系。根据研究结果,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初中生群体的逆反心理处于中等水平,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生命意义感均为中等偏低水平,整体水平有待提升。(2)在性别方面,逆反心理的限制性选择的情绪反应差异显著,男生显著低于女生;生命意义感、自主感、逃避及自我概念清晰性差异显著,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年级方面,生命意义感的未来期待、自我概念清晰性均差异显著,初二显著高于初一。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生命意义感、对生命的热诚及生活目标差异显著,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逆反心理的对他人的意见或建议的逆反差异显著,独生子女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3)逆反心理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生命意义感均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生命意义感呈显著正相关。大五人格中,神经质与逆反心理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生命意义感均呈显著负相关;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均与逆反心理显著负相关,均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生命意义感显著正相关。(4)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生命意义感在神经质对逆反心理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生命意义感在尽责性对逆反心理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5)初中生逆反心理在前后两次测量中出现变化,逆反心理水平显著升高。交叉滞后模型表明,T1的神经质显著预测T2的逆反心理水平,而T1的逆反心理水平对T2神经质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尽责性与逆反心理存在显著的双向预测关系。本研究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建议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学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生命意义感,以缓冲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同时将其转化为推动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积极力量。

关键词:逆反心理;大五人格;自我概念清晰性;生命意义感

学科专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逆反心理

1.1.1 概念界定

1.1.2 逆反心理研究方法

1.1.2.1 实验法

1.1.2.2 问卷调查法

1.1.3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因素

1.2 生命意义感

1.2.1 概念界定

1.2.2 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因素

1.3 自我概念清晰性

1.3.1 概念界定

1.3.2 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因素

1.4 大五人格、自我概念清晰性、生命意义感和逆反心理的关系

第2章 问题提出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第3章 实证研究

3.1 研究一: 初中生大五人格对逆反心理的作用机制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假设

3.1.3 研究方法

3.1.3.1 研究对象

3.1.3.2 研究工具

3.1.3.3 施测程序

3.1.3.4 数据处理分析

3.1.4 研究结果

3.1.4.1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3.1.4.2 初中生逆反心理、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生命意义感的现状特点

3.1.4.3 逆反心理、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生命意义感的性别差异

3.1.4.4 逆反心理、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生命意义感的年级差异

3.1.4.5 逆反心理、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生命意义感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3.1.4.6 大五人格、逆反心理、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生命意义感的相关分析

3.1.4.7 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生命意义感在神经质与逆反心理之间的中介作用

3.1.4.8 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生命意义感在神经质与逆反心理之间的中介作用

3.1.5 讨论

3.2 研究二: 初中生大五人格与逆反心理的交叉滞后分析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假设

3.2.3 研究方法

3.2.3.1 研究对象

3.2.3.2 研究工具

3.2.3.3 施测程序

3.2.3.4 数据处理分析

3.2.4 研究结果

3.2.4.1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3.2.4.2 大五人格、逆反心理在两次测量中的变化

3.2.4.3 两次测量中大五人格与逆反心理的关系

3.2.4.4 交叉滞后分析

3.2.5 讨论

第4章 总讨论

4.1 逆反心理的特点

4.1.1 逆反心理的总体特征

4.1.2 逆反心理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2 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特点

4.2.1 自我概念清晰性的总体特征

4.2.2 自我概念清晰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3 生命意义感的特点

4.3.1 生命意义感的总体特征

4.3.2 生命意义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4 大五人格、自我概念清晰性、生命意义感和逆反心理的相关关系

4.5 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生命意义感在神经质/尽责性与逆反心理之间的中介效应

4.6 初中生大五人格和逆反心理的发展趋势

4.7 神经质、尽责性与逆反心理的交叉滞后分析

4.8 研究启示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教师师德分析论文提纲下一篇:小学校长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