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2022-09-04

第一篇:英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英国议会改革的理解及对中国的启示

英国作为“议会之母”的国家,其议会制度被世界各国借鉴。英国议会有其特殊的历史和经验,经历了几个世纪,1215年签订的《大宪章》被认为是英国议会的开端,1689年《权利法案》的完成被认为是英国议会的确立,再到1911年《议会法》的签订被认为是英国现行议会制度的基本确立。英国议会也随着时代发展经历了不断地改革完善,主要有十九世纪的三次改革。我对英国议会改革的理解体现在议会改革的原因、内容、特点及影响方面。首先,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政党的斗争是议会改革的重要推力,公民的民主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其次,改革的内容主要针对选举制度,选区及议席调整,是对人民意志的重视;再次,英国议会改革具有保守性、温和妥协性、渐进性、民主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最后,英国议会改革促进了英国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使人民更能发挥主权,权力运作更科学合法,也为其他议会制国家的发展提供经验。英国议会改革对中国的启示,我认为基于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中国和英国的代议制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英国议会改革给中国所带来的启示需结合中国的国情,在选举制度,选区分配,改革方式等方面都有可借鉴之处。

英国议会改革是在工业革命产生了大量新兴城市和工业地区,兴起了大量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背景下进行的,工业革命导致了新兴城市和工业地区由于选区范围而使得议席不足,工业资产阶级和富农的选举资格不足,引起人民的不满,促使了改革。1832年改革在此背景下,重新分配了议席,取消衰败地区的选区议席,将人口增加的新兴工业城市的议席增多;更改了选举资格,使得选民范围扩大;通过和平方式削弱贵族保守势力,体现了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间的妥协,也体现了议会统筹兼顾各阶级的利益,通过温和方式调和阶级矛盾,解决社会问题,表现其妥协性、灵活性和温和性。中国可以借鉴英国议会改革采用温和方式解决社会问题,避免了革命带来的流血冲突;同时注重人民的意志,考虑民众的意愿,维护人民的利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英国工业革命使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改革,进而推动了上层建筑的改革,我们的政治制度也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作出适当地调整。

1867年的议会改革是由于之前改革不太完善,议席分配依然存在问题,广大工人,雇农,妇女仍被排除在政治之外。改革对议席分配再次做了调整,基本取消了“衰败选区”,进一步扩大了选民范围,使英国在议会制民主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1884年议会改革在继续完善选举制度,通过《人民代表制法》把“房主选举权”扩大到各郡区,使部分农民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选举权进一步扩大,使选举更加合理。政治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英国议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渐进地进行改革。中国的选区划分也不合理,需要进行调整,我们在面临国家发展问题时要迈出适当的步伐,善于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渐进的改革,从而使政治呈现出稳定的连续性。

英国议会在1918年的法案中,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低为21岁。成年公民普选权得以实现。妇女获得了平等的选举权,这是选举制度的进一步民主化。1999年至2012年上院的改革中取消了议员的世袭,使议会制度更加合法化,扩大了民众参与。我们在制定选举制度时,要保证民众的充分参与。

结合英国议会这两个多世纪的改革,我认为对中国的启示主要有,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渐进的改革,要充分尊重民意,要完善作为实现民主的重要途径的选举的有关制度。中国作为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较大差异,政治制度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我们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需要结合国情对他国优秀成果进行借鉴。

第二篇:英国民事司法改革对我国ADR发展的启示

文章通过对比分析英国民事司法改革和我国ADR发展现状,总结出了中国应如何更好地发展ADR。

从改革方向上看,虽然英国所进行的民事司法改革始终以保障英国国民的公正审判权有效实现作为最高理念的,但却没有忽视ADR的作用。相反,英国鼓励国民尽可能避免诉讼,通过ADR来实现正义。英国立法和司法部门都大力支持发展ADR,英国法院主要着意于为ADR的自足性和自治性运行提供间接但却有效的支持,而不愿意过多地介入ADR机制。因此,英国法院并不倾向于直接提供ADR产品即设立法院附设ADR,而是主动试图通过经济杠杆,包括法律援助资金和诉讼费用促使当事人自觉地采取ADR;通过法院的案件管理制度,让所有的民事法庭都提供替代诉讼的纠纷解决机制的信息资源等。而在中国,审判效率尤为低下使司法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人民法院内部的审判制度改革和诉讼制度的完善。由于社会主体自律能力不够强,ADR自身固有的弊端,法律对人民调解,仲裁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规定过于原则、简单,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资源仍未得到充分利用,调解利用率一路滑坡,呈现出逐步边缘化的趋势。

从ADR的形式上看,英国ADR的主要形式有:调解、调停、行政裁判、迷你审判、专家决定、早期中立评估、司法评估、仲裁等。最为重要的是,民事司法改革前,英国三大ADR组织,即专家协会(Academy of Experts)、ADR集团(ADRGroup)以及纠纷解决中心(CEDR) 就为ADR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组织基础和人力资源基础。中国目前的ADR程序主要有调解和仲裁,前者在实践中又主要包括人民调解、诉讼调解、行政调解、仲裁中的调解。

在中国,依法治国刚刚被确立为之国方略,法治化水平还有待提高。英国的ADR模式既较好地维持了法院作为审判机关的纯洁性,又有力地推动了ADR的发展,对我国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首先要处理好ADR的鼓励与程序基本权保障的关系,不仅法院应当向当事人提供替代性诉讼的纠纷解决机制的信息,并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建议当事人使用适当的替代性诉讼的纠纷解决机制:律师在代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应向当事人说明诉讼的风险并鼓励当事人使用ADR解决纠纷。其次,增加ADR的形式,如专家决定,早期中立评估和法院附设的调解委员会。最后,更好的发挥人民调解等民间ADR的作用。如进一步健全人民调解委员会这一调解组织,政府应组织调解人员的培训等工作,并提供物质保证。

第三篇:英国能源转型对中国的启示

演讲稿

素有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1952年12月5日—8日期间,又被浓雾笼罩。这期间许多人突然患呼吸系统疾病,一下住满了伦敦的各家医院。四天中,死亡人数较 常年同期增加4000多人,死亡者以45岁以上最多,约是平时死亡人数的3倍,1岁以下的死亡较平时增加1倍。事件发生的1周中,因支气管炎、冠心病、肺 结核、心脏衰竭的死亡人数分别是平时同类病死亡人数9.3倍、2.4倍、5.5倍、2.8倍,因肺炎、肺癌、流感等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较平时均有成倍 增长。事件后的两个月里又有8000多人死亡。

1、加大天然气的产出和使用,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北海油田大量油气储量的发现为英国能源结构转型发展奠定了丰富的资源基础,政府抓住这一契机发展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同时,从可再生能源领域获得能源供给。

2、①鼓励煤炭的清洁利用。煤炭在英国发电领域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英国煤炭发展鼓励煤炭开采转向煤炭的洁净利用,提出了洁净煤技术计划、策略和最终目标,鼓励开发具有经济竞争力和有利环境的洁净煤技术。②强化对企业节能减排的约束和激励。注重节能教育。

3、制定提高能效与节能方面健全而严格有效的法律法规。如建立气候变化税制度,碳信托基金制度,能源效率承诺制度,建筑物节能管理制度;先后颁布了40多部法律法规和78个行业标准,运用法律手段从源头防控污染,如《空气洁净法》,《烟气排放法》等:在节能方面,出台《国家节能计划》,《家庭节能法》和《建筑节能新标准》;签署实施《气候变化案》。

能源生产结构变化。

能源生产总量经历大起大落,能源生产由煤炭时代过渡到石油、天然气时代,正向低碳能源时代迈进。

能源消费结构变化。

一次能源消费仍以化石能源为主,消费结构不断变化,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总体而言,英国目前是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能源(包括煤炭、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三分天下的能源消费格局。

电力结构变化。

化石能源依然是电力供应的主力军,气电、煤电互为补充,核电不断衰退,可再生能源发电迅速崛起。2014年,英国电力终端消费构成依次为:居民36%、服务业及农业33%、工业31%,电力终端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工业用电比重下降,服务业用电比重上升。

面临:

(一)能源结构方面的局限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高,占比高达69.5%,而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大多不到20%.

(三)产业结构方面的局限目前,我国三次产业中工业占比仍然偏高,而工业是能源消耗的大户,只有极少部分地区实现了单位GDP能耗目标。

(四)技术水平方面的局限由于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急需的再生替代能源技术、碳回收存储技术处于紧缺状态,不得不主要从西方国家引进,

(五)居民生活方式方面的局限目前中国居民消费方式与低碳还有较大距离。塑料袋、方便餐具等的无节制使用;

相近之处

比较两国2014年的发电结构,中英均以火电为主要发电类型。细分发电类型来看,中国富煤少气而英国天然气较为丰富,因此中国火电主要是燃煤发电,英国则是燃煤和燃气发电各占一半。可再生能源发电中,中国以水电为主,而水能资源匮乏的英国以风电和生物质能发电为主。

现阶段中国能源结构转型与英国由煤向油气转变的能源结构转型有相似之处,其一是中国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实施节能减排带动能源结构转型,其二是近年来频发的雾霾倒逼清洁能源发展,英国也是在产业结构优化和治理雾霾的过程中煤炭消费占比不断下降,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

不同之处

一、中英两国能源资源禀赋不尽相同。英国有北海油田丰富的油气资源支撑,油气消费得以迅速增长,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快速下降,从1958年的76%下降到1965年的60%,1972年跌至36%。而中国富煤、贫油、少气,没有其他替代能源的充足供给,煤炭占比很难如英国一般快速下降。

第二、虽然两国人均GDP、产业结构等经济指标在能源转型期较为接近,但经济发展水平所处的阶段还是略有区别。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发展的阶 段,而英国已完成工业化进程,进入“去工业化”阶段,两者的产业结构调整本质上不同,因此,对能源结构转型的影响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别。

第三、两国转型所处的外部环境截然不同。在能源供给多元化发展、气候变化问题愈加严峻以及发展低碳经济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中国能源结构转型路径必然有别于英国。

第四、英国目前的电力批发市场运行由场外双边交易、交易所交易、平衡机制、不平衡电量结算和辅助服务市场五个核心部分组成,与国外成熟电力市场相比,我国的电力交易机构目前主要开展和月度的电量交易,并未约定如何将中长期的合同电量分解为每天、每时段所需交割的电力,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但由于无法实现“电量平衡”到“电力平衡”的有效衔接。

第一点,降低国际石油依赖,保证石油安全。加强国际石油领域合作,加快建立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现代石油储备制度,确保国家石油安全。降低煤电比重,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水电开发放到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地位,这是由中国能源发展的国情决定的。 第二点,效仿英国完善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措施。 第三点,财政扶持政策到位低碳市场需要在技术开发、基础设施和供应链建设方面加大投资。对企业节能减排的约束和激励。对第二产业,一方面严格限制矿产资源开采企业生产,约束高能耗高污染生产企业。另一方面利用税费减免和基金互动的方式帮助企业节能减排。用财税政策引导扶持家庭节能减排。一是对节能住宅的购买和改造给以减免税及直接补贴的优惠;二是对绿色车辆和传统车辆采取不同的购买与使用税费政策;三是引入对家庭和单位的能耗审计制度;四是注重能源教育,从细微之处灌输节能减排的理念。

第四篇: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作者:北京市首期高级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

编辑:陈 睿

日期:2008-07-03

20世纪90年代,英国专家学者率先提出了创意经济这个概念。经过10年的努力,创意经济在英国已成为与金融业相媲美的支柱产业。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当前我们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顺应客观实际的需要而发展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率先在英国产生,是英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剧变后的必然产物,也是客观实际和主观愿望相结合的产物。

一方面,英国的创意产业是被压力挤出来的。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社会保障负担日益加重,社会就业压力空前增大,政府和国民都急需突破经济发展困境,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形势下,以国际文化经济专家霍金斯教授为首的英国专家学者率先提出了创意经济这个概念,并将其特征概括为:以知识创新为源泉,以服务业为载体,以创造经济价值为目标。概念提出之时,正值工党上台执政,工党顺应社会的普遍需求,吸纳并借助创意经济理念,迅速推进了创意产业。

另一方面,英国的创意产业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即英国的社会基础和文化传统为创意和挥洒个人才能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英国经济基础雄厚,社会福利制度完善,教育发达,文化资源丰富集中,国家文化消费层次高,在创新理论和实践方面始终走在世界时尚、文化潮流最前列。许多人把自身思想智慧融入时代,积极寻求满足个人兴趣和社会需要的兴奋点和立足点。这种源自于个人想像力的创意活动,已在英国逐步形成了风尚和潮流,其社会波及面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刻,社会效益越来越彰显。

在积极应对压力、充分利用优势的基础上,英国政府在发展创意产业中发挥了非常重要而又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在广泛宣传和推广创意概念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通过资金、税收、培训以及市场准入等手段,加强对创意产业的引导、培育、扶持,使基于个人的创造性活力逐步纳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轨道。政府不是扮演“保姆”角色,而是发挥“助推器”作用,注意把握好创意产业的两头:一是创意的萌芽时期,政府通过项目申报、资金支持、人员培训等办法,促使创意由个人想法形成成熟的策划文案;二是创造条件,把创意产品或创意服务尽快推向市场,为创意公司或企业降低成本、规避风险、迅速赢利争取时间。

二、建立成熟的创意产业运营模式

英国政府设立了全国性的创意产业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国的创意产业,包括制定创意产业的各项产业政策、规划创意产业发展蓝图、预算和划拨创意产业资金等。各级地方政府相应地成立了自己的创意产业组织领导机构。在此基础上,又成立了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政府向他们购买服务。这些中介组织的主要任务就是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渠道,从而帮助和指导那些由个人创意行为发展起来的企业或公司,将创意产品推向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公司及个人多方共赢的经营活动。

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英国政府只是起着主导和引导作用,政府及其组织不直接干预市场,尽可能规避与企业或公司直接接触。这样做,避免了政府及其机构陷入事务性忙乱而忽略政策法规管理和监督。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腐败、官僚主义等行为的发生。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应该是英国创意产业的一大特色。创意产业成为一条衔接严密的产业链,从它的产生、培育、发展到壮大,包括对它的审核、认定、监督,一直到人才和资金支持,全部交由中介组织负责。这些中介组织接受政府部门的指导和监督,而政府部门拥有资格认定、下达任务指标、提出具体任务的权力,以保证中介组织按照政府的意图开展工作。但政府的意图并不是唯一的指标,最终检验一个中介组织是否称职,关键还是看创意产业在市场中的效果是否好。对于那些有突出表现的中介组织,政府给予一定奖励,相反,对于那些不称职的中介组织,政府则予以注销。

英国政府这种“两只手”的运营模式,非常值得学习借鉴。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税收及其他手段这只有形的手,大力彰显政府的主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并通过中介组织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大大小小的社会中介组织又将政府的意图和影响呈几何级扩大和延伸,并将自己的触角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和各个角落,形成巨大的社会共振效应。可以看到,在这种运营机制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政府一直扮演着“看得见的那只手”的角色,通过政策、法规、资金、税收等手段将其意图向全社会公布,以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氛围;然后,各种中介组织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在发现、培育和扶持创意公司的过程中,这些中介组织分别从政府和公司中获得一定利润;创意公司在中介组织帮助指导下,逐步与市场接轨,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提供服务。接下来,公司开始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增加员工,促进利润增长。可以说,在这个利益链条中,基本实现了政府、中介组织与公司多方共赢的局面。

三、在发展创意产业中注重多种形式的结合

英国创意产业在市场中表现得十分灵活,就像创意本身一样不拘一格,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一是大小结合,创意无限。公司不分大小,小公司只有两三个人,大的公司可以是一座海港、一座城市。在创意公司中,几个人是普遍现象。英国社会的创意理念十分时尚和包容,既不追求规模,也不限制类别;既不怕大,更不怕小。创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一台节目,也可以是一次文化节,还可以是电视台一个专题节目,也有可能是一座漂流在泰晤士河面上的气球咖啡馆,真正体现了创意无限、创意不分大小、创意不分样式和类别。只要符合政府产业政策、符合市场需求,同时又能增加就业的项目,都会不同程度地得到政府的资助和中介组织的垂青。但是,不管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精致,不追求速度,不追求盲目扩张,发现一个,就培育和推进一个,把项目做得扎扎实实。

二是新旧结合,和谐搭配。有保存价值的古旧设施包括房屋、马厩、古堡废墟,甚至一块有保存价值的石头都会被精心保护起来。他们维修古旧房屋的做法是只动心脏,不动外壳,一定要维持外表的原样,努力保持这座房屋的古建风貌和神韵。对于失去社会生产价值的巨大废弃场所,他们也不是推倒或者拆掉了之,而是千方百计加以利用,以最大限度节约社会成本和社会资源。

三是内外结合,打造品牌。除了大力推进国内创意产业的发展外,英国政府和中介组织还在极力向全世界推广传播他们的创意产业理念和创意产业项目。他们通过主流媒体包括BBC电视台、英国金融时报等著名媒体,向全球密集发布创意产业资讯,向其他国家推介创意产业项目,争取更多的合作。英国政府也为此制定了新的政策,激励国内企业积极地向外发展和扩张。这些企业在向外发展的同时,既壮大了自己,也把创新理念和文化价值观推向了世界。

四、政府在发展创意产业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发展创意产业中,英国政府立足本职,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是主导性。英国各级政府在发展创意产业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虽然与市场、企业、甚至中介组织都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距离,但政府通过法规、政策、资金、税收等手段,始终控制和主导着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进度、发展重点,甚至包括大型创意项目,影响和引导着国家资本、社会资本和私人资本的投资方向、投资趋势和投资重点。

二是专业性。政府专门机构的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大都是由既懂创意、又懂管理的专业人才组成。政府机构的专业化程度高,对中介组织的要求也相应地非常高。这些中介组织大都立足于教育、文化、社会民间组织之中,人员大都是某一个方面的专家、学者或者企业领袖,专业互补性强,市场意识也比较强。因此,发现、培育、发展创意公司或企业,并将其推向市场的成功率相对要高。

三是基础性。政府在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这一点上,英国各级政府做得比较好。他们的法律制度相对完善,惩戒措施十分严厉。英国政府在推进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注意培育创意环境和培训创意人才,从创环境、打基础做起,一步一步扎实推进。

五、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

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前景取决于是否能够吸引并且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在这一点上,英国政府可谓不惜血本倾巨资。

一是加大创意人力资源开发投资。2007年,英国政府宣布在未来的3年之内对音乐学校投资3.32亿英镑,包括每年1000万英镑用于购买乐器,并为每所小学校的孩子免去一年的音乐学费。同时,着重创造多种条件以支持和鼓励年轻人从事创意方面的事业。1997—2005年间,英国培育了12万多家创意企业,注入资金超过1.5亿英镑,许多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因此受惠。积极探索、寻找、发现更多创意领域中创新人才的途径,包括设计“发现你的天赋”节目、“创造更好职业生涯建议的菜单”、“守候天才”活动、“良师指导”活动、“国家创造技能夏令营”活动等,以发现更多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二是发挥社会力量,利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加大投入。成立于1946年的英国艺术委员会,经费来源于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是英国最大的艺术拨款机构,代表政府辅佐艺术发展和艺术人才培养。2003—2006年的年经费预算超过10亿英镑,其中8.35亿英镑用于1000多个长期资助项目。还通过发行国家彩票等形式,为创意产业发展筹集了大量经费,使一批重大创意产业项目有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三是注重人才培训,树立“终身培训第一”的理念。利用社会组织力量,培育和发展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达到上千家。保证了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急需掌握本领的需求。职业培训由104个培训企业协会负责,协会由政府、雇主和培训专家组成,协会同政府培训部门每年签订培训合同,确定培训任务,再分别与有资格的培训机构签订分包合同。同时,英国建立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60%的技术工人达到中级职业技术水平,30%的达到高级水平。

六、相关的思考和启示

对比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北京市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思考和启示。

一是以发展为要务。从“创意产业”概念在英国提出以来,对其的概念诠释,至今莫衷一是。学者的建议、业界的理解、地方的界定都不相同,理论界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各种观点、思想层出不穷。但是,这些没有影响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发展创意产业的过程中,英国重视实证研究,讲实用、重实效。大到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等地政府,小到一个城市乃至社区文化中心,都能从实际出发,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北京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也遇到了概念争论、界线划定的问题。为此,建议不搞争论,深入研究,下功夫推进实际工作。在推进发展的同时,利用文化聚集区的优势,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聚集研究能力,不断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的研究成果,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国际论坛”,打造理论和实践共同发展的平台。

二是细分类,做规划,突出发展重点。英国的创意产业,在实践中不断衍生出新的门类。英国是城市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是城市,每个城市在发展创意产业时,当地市政厅都有规划,以创意为主,规划城市发展,逐步实现城市功能转型。

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应考虑突出特点,抓住重点,形成亮点。北京有十大门类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建议整合好资源,开发聚集区。对重点产业方向和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植,坚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力争做出品牌,做出规模,使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一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同时,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谋划,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出台相关政策,避免发展的同质化,突出多样性。

三是调职能,促多样,营造创意宽松环境。英国的文化实践,具有多样性特征。各种创意相互激荡,是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土壤。尽管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有不同理解,但人们的一个共识是:创意首先是个人的头脑行为,然后是产业化运作,再则是产品生产和销售。因此,英国各级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更多体现在规划、咨询、指导、培训方面,政府并不直接介入具体事务。

政府过多直接介入创意的具体事务,可能会使企业形成依赖,产生惰性,甚至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产业的发展。因此,北京要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环境的建设,对宋庄、798等文化聚集现象要研究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实行有限和有效管理。

四是重知识,尊法律,着力抓好法律体系建设。健全相关法律与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英国政府对创意产业的扶持主要是在项目立项和资金方面,在立项完毕、政府给予一定资金之后,具体如何运作由被资助对象自己去决定,政府不直接管理。当被资助对象出现违规问题时,由相关法律去解决,政府不负任何责任。

随着形势的发展,北京也要强调加快文化立法工作。要组织专门力量加大调查研究力度,把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摸清摸透。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文化创意产业活动始终在法律范围内有秩序地发展、受保护地发展。概括地说,就是要循着“政府引导、面向市场、依法经营、健康发展”的原则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五是重基础,抓教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能只依靠几个或一群“头脑灵光”的人。努力营造社会的创意氛围,培养人们的创意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北京在这方面也应长期努力。要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培养有开放性思维的学生。要统筹利用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训等资源,形成相互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加大创意活动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宣传,努力形成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鼓励创意的社会氛围,从而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一个积极、宽容的社会环境。

第五篇:英国分红保险的理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杨智呈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精算师

新华人寿于2001年推出了英式分红保险产品,经过这几年的摸索,笔者逐渐领会了其中的一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理念和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分红保险的基石——相互保险制度,然后阐述了英式分红保险背后蕴含的理念,最后总结了对我国的启示。

一、分红保险的基石:相互保险制度

从全球保险市场来看,保险主体是多元的,除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外,最重要的就是相互保险公司(Mutual Insurance Company)。分红保险就是产生于相互保险公司,随后才被引入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相互保险公司是由所参加保险的人自己设立的保险法人组织,其经营目的是为各保单持有人提供低成本的保险产品,而不是追逐利润。相互保险公司没有股东,保单持有人的地位与股份公司的股东地位相类似,公司为他们所拥有。相互保险公司没有资本金,也不能发行股票,其运营资金来源于保费。此类公司设立前期所需的资金一般是通过借贷方式筹集,各成员以其缴纳的保费为依据,参与公司的盈余分配和承担公司发生亏空时的损失。

虽然我国寿险市场上还没有相互寿险公司,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相互保险制度中学习和借鉴如何处理股东利益与客户利益关系的方法。从相互保险的制度安排中,不难看出处理这二者关系的基本方法就是:看最后谁来承担成本,看在某种产品中客户与股东的关系。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英国保险业对这种内在制度有非常详细、近乎完美的设计,并且已经将这种制定落实到了产品和日常经营中。这种制度安排在分红保险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分析研究分红保险产品中蕴含的理念的思想,对我国保险业学习和借鉴国外保险产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英国分红保险蕴含的理念

分红保险是一种保单持有人参与分享保险公司可分配盈余(英式分红还可以分享不可分享盈余),与保险公司共同分享经营成果的一种保险产品。保户在按

1 /

5期缴纳保费以后不仅可以享受到一般的保险功能,还可以定期获得保险公司对资金运作所得利润的分红。分红保险的分红方式可分为现金分红和保额分红。保额分红(又称英式分红)是指每年分得的红利不是现金而是保额,每年都根据上一年的保额按照当年的分红率进行分红,分得的红利保额再加到上一年的保额上,以这时的保额作为下一年分红的基础。保额分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因通货膨胀可能导致的“保障贬值”。目前,国内保险市场上主要是现金分红产品,新华人寿和太平人寿等少数几家保险公司有保额分红产品。保额分红最早产生于英国的相互保险公司,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本文所说的英国分红保险指的就是保额分红保险,该险种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理念和思想,下面对这些理念和思想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第一,信托观念支持分红保险的治理机构。英国的信托法是全球最全面也是最好的,它影响了很多产品,包括现在的开放式基金和分红保险。一般来讲,公司出售分红保单每要给大家分配红利,那么红利是按照什么样的比例在股东和客户之间分配呢?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保险公司每一会计向保单持有人实际分配盈余比例不低于当年的可分配盈余的70%。而在英国的寿险市场上不是这样的,他们是采取这样的方式:这些钱不是股东的,保险公司充当的是一个托管人的角色,收取的是“托管费用”。其分红保单全部采用增额红利分配方法。在这种分配方式下,在其每期增额红利和末期红利的决定上都赋予了寿险公司很大的随意性。当然,这种“随意性”的制度安排也就决定了英国保险监管机构将分红保单盈余分配的透明度以及保险公司对保单持有人合理预期的考虑作为监管的焦点,“自有与公开化”成为英国分红保险监管的主导思想。不难看出,信托制度不仅是分红保险组织形式的首选,而且还是分红保险监管框架的基石。基于信托的监管模式分别从道德机制、国家监管和市场竞争三个层面约束受托人行为、保障客户的利益安全。信托制度从道德诉求出发,把受托人的利他主义精神内生化,形成受托人的利他主义偏好,从根本上保护计划成员。按照信托思想看待保险公司与分红险投保客户的关系,这个道理是非常深刻的,这样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用基础就解决了。

第二,重视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代表了其对未来红利水平及分配方式的预期,是建立在公司提供的产品说明以及保单红利演示基

础上的。寿险公司在进行分红业务管理和盈余分配时必须考虑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它是衡量分红保单经营管理,尤其是盈余分配中保单持有人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的重要标准,也是解决保单持有人和保险公司之间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合理预期已经成为英国分红保险的核心理念之一。

第三,有平滑的投资回报。英国的分红保险还能平滑投资回报,这是其他的投资方式做不到的。如果你买基金或者做其他的集合投资,你的净值和其他人的净值之间是没有调剂关系的,而分红保险能够进行分享调剂。每一的业务盈余是波动的,但是保险公司一般以稳定红利水平为原则,因此,业务盈余高的,可能并不提高红利水平;而业务盈余低的,可能并不降低红利水平。一旦出现非预期的不利变动时,也即社会环境有变化后,保险公司就可以动用之前的未分配盈余对没有退保的客户给予补偿。

第四,强调精算师职业判断。美国的保险监管是非常明细的,换个人一样也会做,英国则是要求职业人士有很强的判断力。英国是最早形成精算师制度的国家,什么时候分配,分配多少由精算专业人士决定。要求寿险公司的精算师对红利平滑、费用的收取与分摊、投资资产的分配、收益分摊等方面的操作方式和相关信息作出解释和说明,指定精算师必须把维护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保障投保人的利益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英国精算师协会成立于1848年,这个组织一直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客户利益、股东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三个方面的关系,并形成了一种支撑着整个英国保险行业的精神,持续了一百多年。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非常快,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保险行业基本上只有2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在这方面还很陌生,在教育上也没有体现出对这方面的培养。如果让股东做决定,股东可能是短期利益;让客户作决定,客户可能没有知识;让监管做决定,监管也是有任期的。所以它要求第四方的力量即专业人士来保证这个行业的发展,这个制度在产品设计中也能体现出来。

第五,合理不合情的奖罚制度。寿险行业和其他金融行业有什么不一样呢?为什么寿险公司股票的市盈率要比其他金融行业高很多?最根本的原因是保险业现金流量的决定因素是金融体系的外部因素,而不是金融体系的内生变量。这是因为只有被保人出险的时候,比如在被保险人死亡的时候,才会有现金流流出,显然这些影响现金流的因素不是金融体系的内生因素。寿险公司的现金流量的进

出主要是和人的生老病死有关系,而与金融市场的状况没有直接关系。资金是长期的,这就是寿险行业的最大魅力所在,但是投保人中途退保也会极大的削弱寿险公司的这一优势,从而给保险公司财务带来不确定性。保险公司给予中途退保的客户一定的惩罚,而给遵守保险合同的客户一定奖励的奖惩制度虽不合情却是合理的。

三、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英国分红保险产品是由丰富而强大的理念和思想作为支撑的。不难想象,国外的任何一种金融产品都有其产生的特殊背景、适用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支撑理念和思想。这启示我们:金融机构和客户之间的合约,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合同,更是一种社会契约。有很多价值观的倾向、利益的理解、产品治理结构、信托的观点和法律与社会价值观在里面,这些东西是我们应该格外关注的。同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引入国外金融产品或自己开发金融产品时,一定要保证该产品背后的理念、逻辑恰当地反映了客户和股东的利益。

更进一步来说,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在国外学习(包括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过分强调定量方法学习,而忽略了非定量方法学习;二是过于关注和学习美国的东西,相对而言忽视了向欧洲国家学习。通过对英国分红保险背后理念和思想的学习,相信读者能够认同笔者的观点:首先,欧洲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其次,与定量方法相比,国外金融风险管理的制度、文化和风险管理方法背后的理念及其产生和适用的外部环境等非定量的东西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相关链接:分红保险简介

分红保险

即指保单持有人可以分享保险公司经营成果的保险种类,保单持有人每年都有权获得建立在保险公司经营成果基础上的红利分配。分红保险的红利来源于死差益、利差益和费差益所产生的可分配盈余。分红方式分为保费分红和保额分红。保费分红就是按照缴纳保费的额度进行分红,保额分红就是按照保额的额度进行分红。

保额分红

保额分红又称英式分红,是英国市场的主流分红方式,是以保额为基础进行分红,将当期红利不以现金形式发放,而是直接增加到保单的现有保额之上。新华人寿于2001年开始推出保额分红产品。此种分红方式更能突出保险产品特有的投资与保障的特性,使投保人在保障期内无需核保、申请增加保额便可满足其不断增长的保障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因通货膨胀可能导致的保障贬值。

两种分红方式的区别

保费分红的红利性质比较灵活,可留存也可取出,容易变现,但是投资收益率不如保额分红。

保额分红产品的投资收益明显高于保费分红,存在的缺陷就是保额分红并不是现金分红,其红利的领取方式不如保费分红那么灵活,只能通过退保或者减少保额的方式实际获得红利。但退保或减少保额都会给投保人带来一定损失,短期内退保或减少保额并不划算。只有长期拥有保单,譬如四五十年以后再退保或减少保额,才可能获得不菲的红利累计。如果手中有闲钱,不急于将红利取出,则可以选择保额分红的产品,在长期内获得更好的利益。

上一篇:员工致公司的感谢信下一篇:一个月活动开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