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西戏曲上党梆子的艺术特色及发展

2022-09-12

一、上党梆子的起源

上党梆子盛行于山西省东南地区(古上党郡),其原先并不叫上党梆子,在清朝道光年间被称为“本地土戏”,后于1934年受邀在太原演出被称作“上党宫调”,后经不断演出发展,最终被定为“上党梆子”是在1954年。先秦时期,上党地区就有了演出的记载,《周乐星图》有相关考证,上党梆子于此时开始蕴育能量。唐明皇时期,梨园子弟大肆兴起,上党地区的戏曲发展也顺应潮流发展迅速,为上党梆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北宋时期瓦舍兴起为上党戏曲成熟创造了条件,明代折子戏出现,孕育了以“上党梆子”为中心的地方戏剧。最终,与明末上党梆子应运而生。

二、上党梆子的艺术特色

1、声腔特点

上党梆子的风格与中国古代五声音阶比较相似,不过在作品中很少出现4,所以它的唱腔为缺四级音的六声音阶,上党梆子的唱腔以板式变化为主。慢大板,节奏轻快,唱腔舒展,多用于叙事,快大板,节奏很快,也很紧凑。跺板(也叫垛子,与四六板结构差不多,知识抽调了过门,形成了垛句唱法。

2、伴奏特点

伴奏乐器有打击乐跟弦乐之分,其中,打击乐分别都有大锣、大鼓;弦乐是胡胡、巨琴、二把。据老一辈艺人演奏者回忆,过去较大的戏班子,演奏的队伍有九人。

3、角色行当及装扮

上党梆子角色行当分生、旦、净、黑、丑四类。生指生角又叫做须生与红生。其中,须生的作用作为突出,它的作用最为重要。然后才是是净角、青衣花旦、武小生。上党梆子其脸谱用红、白、黑三色,也用黑白相间的灰色、红白相间的粉色或红色跟黑色相间的紫色。脸谱的谱式也多种多样,有竖三分脸、横三分脸、菱形脸、阴阳脸、红花纹脸、白花纹脸等等,各类脸谱简简洁明快,各有特点并且对比鲜明,粗犷豪迈。

上党梆子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水袖,由于普遍增加了水袖演出,上党梆子的舞台表演也在视觉上填补了一味豪迈的缺少柔情的空缺,使得舞台效果更加婀娜多姿。

4、舞台装置

上党梆子的舞台装置要求正统,桌、椅、幔子,“三桌六椅三面幔”“大幔、小幔、三桌六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装上有桌裙,椅子上有椅披,除了灵堂之外全部都为红色,并且都有绣花图案。大幔分左右两幅。幔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紫色、白色、绿色等。大幔上有绣龙凤,也有绣牡丹,而小幔与大幔不同,绣的是盘龙与花草。大幔在升起来的时候,被当做厅帷、床帏、大堂以及神账,而当落下来之后,用途改变,就被用来当做凉亭、绣阁、以及门楼等。

5、代表剧目

上党梆子音调高亢明亮、十分简朴、音乐曲调多变,表演上唱念较多,比较明快。据统计,上党梆子剧目大约700多出,但残余下来保存完整的400余出。杨家将剧目代表作品有《天波楼》、《雁门关》、《三关排宴》、《闯幽州》表现岳家军剧目的代表作品有《巧缘案》、《夺秋魁》等。解放后,新的作品《杀妻》、《山村供销员》、《还印》、《借粮》、《骏马岭》、《两地书家》、《西施》频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三、上党梆子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上党梆子自身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危机。这些危机主要表现在:一是名家名角的限制;二是社会发展进步下,当今社会电子产品盛行,各种媒体形式争先斗艳;三是在继承与发展方面,有众多漏洞。

1、整理上党梆子的历史资料

自民国以来,许多老艺术家包括赵青海、郭清顺等艺术家的珍贵影像资料已经有半个世纪之久,虽然有的已经保存下来,但是还是有很大一部分资料已经遗失,关于这些资料能否再露面一切还未可知。对于这些珍贵的资料,要想办法抢救,用现代科技配上数字化音像,使得这些珍贵资料再重返舞台。

2、重视导演与创作的作用

戏曲艺术的传授一般都是言传身教,对剧本创作更新以及导演工作并没有多大认识与重视。这样的发展,只适合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发展,吸引一些观众,但就长远来看,最终只会落得孤芳自赏。因此,发展上党梆子就要在充分发挥名家名角的作用的前提下,重视导演的作用,确立其中心地位。还要重视剧本的创作,剧本要反映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以及贴近民众的生活。

3、全方位推进上党梆子的改革

演出内容上,要尽可能改变侧重点。侧重百姓生活,侧重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发挥各个角色人物内涵,达到强化效果的目的;在角色上,要适应演出内容的变化,根据社会生活发展和演出的需要,建立新的角色体制;舞台装饰上,根据不同的演出场所,演出需要,宜简则简,宜繁则繁,充分发挥艺术的积极作用;音乐上,要根据演出环境与观众的不同需要,大胆改革形成不同风格;程式上,改变老身段老程式,吸取新的营养成分,形成新的程式;人事制度上,形成演员岗位编制,精简机构,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上党梆子的发展。

4、加强戏曲人才培养

现今的上党梆子演职人员,大多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入行学习,时至今日,已经40多岁,有的已经年过半百。当前上党梆子的发展,迫切的需要注入新鲜血液。合格的戏曲人才,从入学初期到独挑大梁,至少经过十年的历练才可以成才。在设有专门学习上党梆子的机构,要加强宣传力度,对于农村的孩子,要适当的减免学费,给予照顾。在一些中小学,设置上党梆子课程,对于上党梆子传承与发展也起重要作用。

摘要:上党梆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剧种,本文通过对上党梆子的溯源以及上党梆子在历史长河中辗转兴衰的调查与研究,更加确立了其在山西民间戏曲中的重要地位。上党梆子当前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声腔的传承以及舞台的结构布置等等已经远远跟现代多元化的娱乐脱节。本文从现实以及未来的发展着手,对上党梆子的过去做了真实的呈现。相对于戏曲盛行的年代,如今的戏曲已经不是社会的主流文化,更有甚者已然失传,所以上党梆子跟其他戏曲一样需要新的出路解决燃眉之急,本文在植根于历史植根于当今社会的角度上,做了比较细致的传承发展的方案。

关键词:戏曲,起源,上党梆子,声腔,传承

参考文献

[1] 张佳佳.近代上党梆子剧目发展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45.

[2] 张超.中国戏剧文化入门[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152.

上一篇:职业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与探索下一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跨省生态协调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