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保工业园区

2022-10-21

第一篇:城市生态环保工业园区

保定工业园之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发布生态工业园区标准

从9月1日起,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将依照三项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和验收。这是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发布生态工业园区标准。

这三项标准是《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规定了国家级和省级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验收的基本条件和指标,由经济发展、物质减量与循环、污染控制和园区管理四部分组成,共21个指标。《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规定了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验收的基本条件和指标,由经济发展、物质减量与循环、污染控制和园区管理四部分组成,共19个指标。《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规定了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验收的基本条件和指标,由经济发展、资源循环与利用、污染控制和园区管理四部分组成,共20个指标。

这三项标准对生态工业园区提出了基本要求:一是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及各项政策要得到有效贯彻执行,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二是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园区内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总量控制指标;三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已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论证,并由当地人民政府或人大批准实施。

据了解,2001年8月,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由国家环保总局授牌建设。之后,辽宁、江苏、山东、天津、新疆、内蒙古、浙江、广东等省市自治区分别开展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试点,试点不仅覆盖制糖、造纸、化工、水泥、冶金等传统行业,也有电子、环保、汽车、生物化工等高科技行业。截至2006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已论证通过了19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通过试点工作,我国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上积累了一定经验,这三项标准的发布实施,将进一步推动现有工业园区向生态化方向转型,不断提升园区的生态化水平,从总体上加速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

第二篇:对我区生态工业及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对我区生态工业及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沙湾区委党校谭玉玲

今年5月26-30日,沙湾区组织了首批由机关、乡镇、企业50名党务干部组成的 “世博之旅”团队集中赴上海,参观游览“2010年上海世博会”,亲身体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五天时间,党务干部们通过看影像、观模型、听讲解,了解世界先进企业的发展历程,体验专业水准的创新设计,提前感受未来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企业与环境的融合互进,感慨颇多。笔者现结合沙湾区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谈谈对生态工业的认识,以及如何建设生态工业园的一些粗浅想法。

一、科学认识生态工业理念的现实意义

生态工业是在实践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时,在产品、企业、企业间三个层次中仿照自然生态系统而形成的工业生态链和闭路循环,使参与企业产品生产的所有物质都能循环利用,而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极少,甚至为零排放的理想化的工业发展模式。它致力于解决工业发展对资源的无限需求和地球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从而达到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双赢的目的。

自从18世纪蒸气机发明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在取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如莱茵河水体污染,伦敦毒气污染等环境事件。直到20世纪40年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发达国家环境污染才开始达到有效治理。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初期,走什么样的工业化发展之路,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如何以极小的环境

代价换取工业的大发展已经成为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认真思考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极为有限,因此我们付不出也付不起沉重的环境代价。必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创建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就是要求对各行各业,尤其是工业,要以极小的代价换取极大的财富。即实行生态工业,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这是现阶段工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

二、加快我区生态工业发展步伐

沙湾建区24年来,紧紧围绕“工业强区”的发展思路,凭借良好的投资环境、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吸引了不少冶金机械行业资本,规模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0户,规模工业经济总量连续4年居全市第一(11个区县),全省20位(181个区市县)。其中德胜集团、西南不锈钢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斯堪纳公司铸造制品出口欧美国家。沙湾已从区域型发展向融入乐山经济圈、实现大发展的转变,全面推进现代化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了以能源、铸造、原材料为主体的产业经济结构。2008年规模工业实现产值70.3亿元;二产对财政的贡献率达92.5%,比2005年提高109.7个百分点;二产增加值实现59.2亿元,比2005年提高125.1个百分点。工业在区域经济中已处于绝对支柱地位。但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除了要面临资金、技术瓶颈、市场瓶颈,更面临着资源、环保瓶颈的制约。生态工业摒弃了传统工业发展中把经济与环保分离,使两者之间产生矛盾的弊端,它把不同阶段产生的废物循环使用,实现了废物低排放或零排放,真正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真正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

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两者双赢。因此,推进生态工业建设是区县工业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就如何发展我区的生态工业,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和交流。我区大部分企业对实行生态工业的价值,生态工业的策略以及实行生态工业的费用和效益等都缺乏认识。总是认为那是花钱多、收效少的事,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这就是要求我区政府部门特别是工业部门应利用各种培训和组织企业到外地生态工业园考察学习,宣传介绍国际国内生态工业先进典型等手段,多渠道加大对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把生态理念融入企业的“组织文化”和企业的内部激励系统中,在企业的领导层中逐步树立生态工业的新概念、新思维。

(二)做好规划,稳步推进。围绕提高资源再利用率,建立循环产业链的目标,区政府在工业企业和工业项目建设和发展中,要认真做好规划,并有计划地选择条件较好的企业如:西南不锈钢进行尝试,使这些企业在企业间、产品间互相向上下游拓展,使上游产品成为下游产品的原材料,形成环形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的回收和再生,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制定政策,积极引导。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严禁超标排放,利用市场手段,激励有条件企业采取全过程控制,对采用零排放、闭路循环,资源再生的企业,在污染物排放配额分配、环保认证申报、环境税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对于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工艺改进、节能降耗的企业,要在项目争取,资金扶持上给予倾斜。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必由之路

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美国从1993年开始就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目前,美国已经有近20多个生态工业园区。现在,国际上最成功的生态工业园区是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四个厂为核心企业,把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另一家企业的投入或原料,通过企业间的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群落关系,建立“纸浆—造纸”、“肥料—水泥”和“炼钢——肥料——水泥”等工业联合体。

在我国,最典型的就数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该园区正以上市公司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以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框架,通过盘活、优化、提升、扩张等步骤,建设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不仅降低了治理污染的费用,而且企业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因此,建设高品位的生态工业园区,必须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污染向零排放目标靠近。

四、运用生态工业理念建设好我区生态工业园区

2008年,沙湾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建设西南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园区规划面积 11.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市场短缺的板管带材、不锈钢冷轧板、深镀层板以及不锈钢五金制品、防盗门、钢构架等产品。四川西南不锈钢有限责任公司是产业园内的龙头企业。经过近2年多的不懈努力,园区已初具规模。目前,来自广东、福建、浙江、四川的数十家投资商签订

投资协议11个,投资总额达15.6亿元。同时,产业园还与5家银行签订银园合作协议,授信额度达48亿元。园区已经成为全区招商引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和拓展城区发展空间的平台。

为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使企业成为生态工业的主体,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一)严把入园关。一是对污染较重且不能有效治理的项目,坚决不准进入园区;二是对科技含量低、以资源消耗性为主的小型企业全部纳入拟建的中小企业创业园;三是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能够有条件实现物质和能源转换的项目入园。对入园企业在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废物排放等方面提出综合控制要求,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积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出效率。

(二)精选试点企业。在现有入园企业中,选择条件较为成熟的企业和项目进行尝试。首先是在实现清洁生产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实现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再选择相关有协同和共生关系的企业,通过园区的生态信息公告制度和协调系统逐步实现企业间物质和能源的转换。比如可以探索西南不锈钢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开展不锈钢生产废水处理中产生的污泥、废酸镍、铬等重金属回收利用项目和铁氧体化综合利用研究,引进对不锈钢废水、酸洗母液中的“混酸”、重金属进行综合回收利用的公司,同时对不锈钢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利用固废进行合理利用处臵。经处理后的无害化污泥则作制砖等综合利用,部分废水回用于企业生产环节,以解决园区的生活有机废水污染问题。从而实现清洁生产、达标排放,直至“零排放”。

(三)培育良好环境。一是要大力开展生态工业理念的宣传,

引导企业把生态工业理念融入企业的组织、文化和企业内部激励机制,让企业法人真正成为发展生态工业的组织者、创造者和执行者;二是要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在资金注入、土地配比、人才供应等方面向生态性企业倾斜;三是要对污染重、治理力度弱的企业加大监管力度,确保达标排放。对治污能力强,废物排放量小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

(四)加快循环产业建设。通过循环产业来处理区内无法解决的副产品和废料,作为现有企业的原材料投入生产过程,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系统。

2010年6月6日

第三篇: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从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形成的物质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

20世纪著名的城市学和建筑学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的发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 ,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 “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时却可发现这种现象是无初步在的,周围的建筑物仿佛能够讲话、能够行动,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样;而且通过城市的物质结构,过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决定、久已形成的价值观念等,都继续存活下来并且散发着影响。”

正是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学的学习者,我们于2003年4月5日进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实习。

一、实习概况

我们于早晨8:00从北大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光华楼、图书馆、燕南园、李大钊铜像、蔡元培铜像,到达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鱼,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观看门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到达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达万寿山和东宫门,结束实习。沿途就绿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了一定的调查,获得了一定的资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二、实习内容及分析

1、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

走进北大东门,可以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近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考虑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就如同北大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2、校园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平房小院,这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后来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在此生活过。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燕南园中独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们学术研究的理想环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指出,尽管略显古老,自己也不会想到要去改变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个原因是,尽管很多书都捐给了图书馆,家里的藏书也导致装修的不便。然而更加关键的一点——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种可以使人安下心来读书治学的环境。多年的积淀,已经使这个小小的园子充满了书香之气……

那么,除了书香,对于久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实习过程中接受采访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居住时间都超过了35年。他们普遍认为,燕南园有着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它位于一个台地上,地势比周围都高,这是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而其间各色的植物,又为园子提供了一个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为极具特色的住宅园林,燕南园吸引着各方来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还曾经在此写生,研究其建筑特色。

然而燕南园也有其不足之处。被采访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来游览观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和洁净,过路的汽车扬尘和制造噪音,给园内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其二是公厕的问题。公厕占用的土地是过去孩子们的游戏场,而由于疏于管理,公厕的建设不仅消灭了孩子的游乐,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实在燕南园中,每户独立的住宅中都有独立的卫生设施,公厕的设立只是为园外小商小贩提供了便利。作为北大校园中少见的几个室外公厕之一,它的设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选址在富有文化底蕴和深厚内涵的燕南园,选址在老教授们读书治学的燕南园,或许并不是很合理。

其三是办公与住宅的矛盾。正如一位被采访者指出,燕南园中有的住宅已经被学校划归某些行政机构,行政机构的办公进一步打破了园子的宁静,不能不引起深思。燕南园的风韵,代表的正是北大风韵的一部分,是治学的风范和怡然的性情。它的完整,是北大的不可分割的一分。也许,它的宁静不应该遭到打破和窥伺……

3、苹果园的变迁——静园草坪

著名的静园草坪过去是一片苹果园,作为草坪,它取代的是过去的东草坪的地位。曾经的东草坪就在现在的新图书馆的位置,它曾经是很为学生们所喜爱的一片浪漫草坪。有一名北大学生这样写道:“东草坪是北大老图书馆东边的那块地儿。这里曾经是高晓松那帮拿把破吉它到北大糊弄小女生的主儿极尽能事的舞台,更是我们北大人读书休憩的好地方。很多北大的情侣相识、相约、相恋在东草坪,他们对这块草地的感情更深厚。……李嘉诚说:这块地儿空着怪可惜的,我给你们点儿钱,再修半截图书馆吧。一年后,这里再没有一人一张报纸一本书的景象了,一座比最高人民法院还庄严肃穆的建筑淹没了本来该发生的好多故事。” 后经学生强烈要求,原先的苹果园就被改成了草坪。草坪的浪漫又恢复了,然而那片校园中不可多得的果园却永远地失去了。多少总是有些可惜的。兼容,或许真的很难。这些年来,北大为了接纳越来越多的求学者,为了与国际接轨,很多原有的自然和人为的独特的风景都只能让位给新的建筑,这引起了无数老北大人的感怀。而发展总是要有的,关键是怎样发展,如何在适宜的地方做到寸土寸金地利用土地,而在另一些地方留下我们的骄傲。如果有一天,未名湖开始缩小,或者未名湖周围矗立起了新式的建筑,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悲哀。“一塔湖图”并非北大的全部,北大的精神,很广,北大的骄傲,就在于它所创造的文化,科学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匠心独具——通向未名湖的小径

北大的校园北部可以说是古韵十足,像中国的传统园林,在优美的浪漫中又给人以思想和历史的沉重感。“北大的生活更接近于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一位总是喜欢留连于未名湖畔的清华学生说。这种文人士大夫气,从那一条条通向未名湖的小径也可以体现出来,它的荫蔽和静谧,构成了北大独特的风景。幽静的小径边生长着各色的植物。引人注目的是雪松下的石头,它独特的用途使人耳目一新。松针下部的蜡质物是酸性物,下落到土壤中会使土壤受到酸化影响,土质变差,以至于到了刮风的时候会有尘土飞扬。而石头可以防止扬尘,从而保证了这里路面与空气的清新与洁净。而路旁的传统建筑的大屋檐则为麻雀等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鸟鸣声不绝于耳。在这里,人与自然真正融为一体,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

新华网2002年10月6日有如下报道:(资料来源:

6、

10、华夏旅游网

第四篇:民乐生态工业园区简介

民乐生态工业园区始建于1994年,2006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工业园区”,2010年被省工信委确定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2012年被省工信委确定为“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甘肃省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处于甘肃省“居中四向”的中心位置,南通青海西宁、北邻张掖辐射内蒙、东连兰州辐射中东部省市、西接酒泉辐射新疆,国道227线、张扁高速公路和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纵贯全境,邻近国道312线、兰新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和东乐货运站,毗邻张掖飞机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快捷便利,环境承载力强,水电资源丰富,发展通道经济具有独特优势。

近年来,张掖市民乐县大力实施生态工业强县战略,逐年增加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打造聚集效应明显、服务功能完善、带动能力增强、特色产业突出、生态环境友好的现代工业园,园区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园区现已入驻各类企业42户,从业人员6900多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户,201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6亿元、工业增加值8.1亿元。园区已成为全县乃至全市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工业企业的聚集地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今年,为认真落实省委王三运书记视察张掖工作“八个一”要求中“打造一个新型工业产业园”的指示和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打造产值千亿元工业园区的战略部署,民乐县以生态文明理念谋划工业发展、以高标准园区建设推动工业聚集循环发展、以重大项目实施带动生态工业加快发展、以精准化招商引资促进生态工业持续发展,把发展工业放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首要位置来抓。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将生态工业园区打造成千亿级高标准生态工业园区的奋斗目标。

民乐生态工业园区按照产值千亿、产业循环、项目聚集、设施完善、全省一流的定位要求,修编完善园区总体规划和先行发展区、各产业园详细规划。园区产业布局远期规划为煤化工、智能电网、农副产品加工和现代物流产业“四大板块”,规划面积400平方公里;近期规划为生活服务区和装备制造产业园、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中药材产业园、化工新材料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一区六园”,规划面积140平方公里;重点规划建设48平方公里的核心区,规划总投资88亿元,前期2013-2015年规划总投资28.87亿元,计划建设道路143公里、标准化厂房150栋3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10栋10万平方米、污水处理厂3座、供热站2座、供水站2座,同步完成供电、通讯、绿化及办公、生活服务设施。2013年,民乐县将加大融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用于工业园区基础建设,计划投资4.6亿元,重点建成道路12公里、标准化厂房10栋2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5栋1.68万平方米、330KV变电站1座、供水站1座、加油站1座,完成供电、通讯、绿化等配套设施。

第五篇: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标准

附件1:

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基本标准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中小企业局、省环保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2010]27号)要求,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应满足以下五项基本条件:

1、产业链条完善。具有明确的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和较为完整的工业生态链条。园区经济规模和主导产业主要指标达到《江西省工业园区分类管理办法》中二类及以上园区标准。

2、循环经济突出。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初步形成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园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以上,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率达到80%以上。

3、污染物达标排放。坚持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严格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准入管理,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业园区工业废水实现达标排放,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达100%,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低于1.2千克。

4、土地集约利用。坚持节约用地、集约用地,新建厂

房原则上在二层以上。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固定资产投资额不低于15亿元,每平方公里年销售收入不低于20亿元,每平方公里年利税总额不低于2亿元。新入园项目容积率、建筑密度以及投资强度不低于《江西省建设用地指标》的控制标准。

5、生态环境良好。园区建设注重保护区域内的自然山体、林木、河流、湖泊,特别是古树名木保护良好。园区建筑富有地方特色,整体风格与周边区域环境相协调。园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形成以林木为主体,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绿色生态环境。

上一篇:村食品药品协管员职责下一篇:初三中考备考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