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保险服务的创新

2022-08-22

第一篇:浅谈保险服务的创新

浅谈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创新

○褚子麟 赵 娜

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对各营业网点进一步加大硬件投入、产品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力度,同业竞争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在金融格局深刻变化、银行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县级农村商业银行其金融创新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差距”逐步凸显,成为制约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下面,就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创新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一、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必要性

创新是实现经营效益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在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发展进程中,如果不加强创新工作,那么就会在日趋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农村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地创新,增强自身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金融创新是农村商业银行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当前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必然对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客观上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在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方面进行革新或改造,以适应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金融创新是农村商业银行满足客户需求的客观要求。客户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上帝”和“衣食父母”。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农村商业银行只有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3.金融创新是农村商业银行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农村商业银行主要为“三农”服务,以前在农村竞争的对手几乎没有,而邮储银行的成立以及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诞生,也对农村商业银行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如果农村商业银行不转变观念,墨守成规,躺在原有存、贷业务上高枕无忧,必然会在未来激烈的金融竞争中被淘汰。

4.金融创新是农村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当前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目的就是要强化法人治理,明晰产权关系,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这就客观上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加快经营理念、金融科技、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服务“三农”的功能,达到改革试点的初衷。

二、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各类金融产品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在农村,肩负农民致富大任的农村商业银行,因受自身发展水平和系统性制约,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金融创新观念缺乏。目前,很多农村商业银行还没有真正树立起金融服务的观念,依然存在安于现状、保守求稳的心态。这种观念的存在导致其经营核算意识不强,工作开拓性差,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金融创新的切入点,而是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应付上级的考核,缺乏金融创新观念。

2.金融服务品种单一。当前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品种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满足农户信贷资金需求的信贷品种较少,金融创新主要是模仿、借鉴国有商业银行的做法,以吸纳性创新为主,有特色和原创性创新很少,创新产品具有很强的同质性。由技术进步引起的金融创新工具只是极少数,同时创新层次低,创新主要表现为简单的数量扩张。

3.金融技术创新滞后。国有商业银行老牌资深、实力雄厚,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业务网络,电子化程度较高,资金调拨灵活,在“硬件”上比农村商业银行先进的多。同时它们采用国际金融领域已有的金融创新成果,再加上服务意识强,在“软件”上也比农村商业银行先进。农村商业银行由于科技人才的缺乏,观念落后,不舍得在电子化建设上投入,导致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工具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金融创新处于初级阶段。

4.金融人才严重缺乏。金融创新对金融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现代金融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没有新思想观念、竞争意识强、具有丰富金融知识和直接操作经验、精通业务的高素质人才,银行等金融机构很难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于农村商业银行地处广阔的农村,对计算机、国际金融、企业管理、投资、保险等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严重影响了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开展。

三、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为其精工细纺好“嫁衣”,才好风风光光地把它推介给消费者,使其从外到内发生质的变化,让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真正走进新时代。

1.创新经营理念。首先,坚持“三个取向”。一是要按照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真正把农村商业银行办成“农民的银行”,切实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水平;二是要坚持市场化取向,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三是要坚持“双赢”取向,在帮助县域经济实现腾飞、增加社会效益的同时,管控好信贷风险,实现农村商业银行自身效益。其次,实现“三个转变”。 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方向要从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大农业”转变,努力去发现、培育、开创新的支农平台;从支持传统农村向支持新农村转变,不断更新观念,坚持与时俱进。再次,突出“三化建设”。要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现代化,以“三化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农村商业银行支农工作。

2.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应该围绕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新变化,适时创新适合“三农”需要的金融服务品种,为农户提供多方面金融服务。一是要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为一般农户架起致富的金桥。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种养大户、产业化组织、个私经济组织,提供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资金支持。二是不断创新金融业务和品种,如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实行更多的融资方式,对普通小企业贷款可以实行公开评级授信,简化贷款手续,提高放款效率。同时,积极拓展中间业务,不断增加其业务比重。三是探索完善联保担保贷款机制,积极开发适合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产品,满足农村多元化的资金需求,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四是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金融服务,针对农户进城经商开展农村工商户小额信用贷款,帮助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创业拓展。

3.创新信贷营销。准确把握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脉搏,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创新信贷营销活动不断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在实现客户价值的同时,实现银行效益和价值的最大化。首先,要细分目标客户,进行产品定位。从市场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推行不同品种的贷款,有针对性地选择产品市场有前景、资信良好、抗风险能力强的优势企业作为自己的客户群,为扩大信贷投放规模打下良好基础。其次,是要加强金融产品营销。好的金融产品能否让我们的农户了解、认知关键在于营销。要通过多种途径,引进、充实信贷营销人员,建立一支精锐的信贷员队伍,不断改进金融产品和完善营销服务。鼓励员工从围绕发展本地区特色经济入手,研究和熟悉各类信贷营销业务的运作。同时,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积极防范新业务发展中的各类风险。

4.创新服务方式。要建立重点客户和VIP客户档案,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差别服务、个性服务、增值服务,努力做到为客户提供最高效、最周到、最适用的服务。建立以流程为主线、以客户为核心、以IT技术为支撑、以组织创新和流程优化再造为基础、以全方位的资源整合为目的的现代银行管理模式。加快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的便利度;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电子化、信息化和规范化,优化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银行功能,研发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掌上银行。要开发新的代理业务,如代理融资、资金管理,代理会计事务,代理个人外汇买卖、投资理财等;创新个人理财业务,可依靠电子化手段,由理财专业人员将存贷款、代理、结算和信息咨询等业务品种进行系列组合,并根据客户的理财要求为其订做综合性、高效性的业务品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农村商业银行)

★ 责任编辑:戎天

第二篇:大地保险荣获“金融服务创新奖”

日前,在“2012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年会”上,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得“2012年度金融服务创新奖”,成为唯一获得该项殊荣的保险公司。

据悉,财险行业在经历了最初的“跑马圈地”式的粗放发展后,如今纷纷谋求转向精细化发展。大地保险积极调整战略思路,以渠道为切入点,在持续做强传统直销渠道的基础上,与汽车市场服务链各环节展开合作,打造车险一站式服务,针对汽车客户的消费特点,量身定制保险产品组合,为客户提供更加优惠的价格、行业领先的理赔时效和丰富的增值服务。

第三篇:创新服务管理提升经办能力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

创新服务管理

提升经办能力 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

——榆中县城乡居保工作简述

(2015年3月26日)

榆中县是省城兰州所辖三县之一,西靠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东邻定西市安定区,西南与临洮县交界,北隔黄河与白银市相望,东北与会宁县、靖远县接壤,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辖8镇15乡、4个社区、268个行政村,总面积3302平方公里,总人口42.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8.8万人。在过去的2014年,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1235”发展战略,凝心聚力谋发展,攻坚克难求突破,转变作风抓落实,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平稳较快发展的新常态:生产总值超过7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96亿元;地区性财政收入超过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7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45元,增长17%。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方面,榆中县作为国务院确定的首批新农保试点县、省政府确定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试点县和省厅确定的社会保障卡制发工作试点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业务部门的大力指导下,经过积极努力,我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保”)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先后被评为全省新农保试点工作示范县、全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数据质量年活动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基本情况

城乡居保基本实现全覆盖。2014年底,全县城乡居保参保人数达到24.32万人,参保率为97.78%;城乡居保待遇水平大幅提升。目前,全县城乡居保待遇享受人员有6.2万人,2015年1月1日起基础养老金标准每人每月提高到105元,同时发放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城乡居保关系转移业务有效开展。2014年累计办结关系转移业务259人(其中转入81人,转出178人);城乡居保信息化建设取得巨大进步。2011年2月,我县自主开发了城乡居保信息系统,实现了县、乡联网,2012年6月,率先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联网,初步建成了四级信息网络平台,参保缴费、基金管理、转移接续、待遇发放等业务依托信息系统办理。2014年8月20日全省社会保障卡数据采集系统正式上线以来,我们认真按照省厅相关要求开展工作,截止目前,已完成信息采集确认16.24万人,完成任务量的174%。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层级责任。为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工作伊始,我县就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城乡居保办公室,核定编制6个,与县社保局合署办公,同时督促各乡镇成立了相应的城乡居保工作机构,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每年年初,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城乡居保目标责任书,要求各乡镇将城乡居保参保率、准确率、及时率列入村级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并细化工作任务,靠实工作责任,量化工作指标,确保了全县城乡居保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2.拓宽宣传渠道,营造良好氛围。为使城乡居保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我县在充分利用榆中有线电视、榆中新闻网等新闻媒体为城乡居保工作扩影响、造声势的同时,在乡村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印发宣传册、出动宣传车、组织乡镇社保专干进村入户宣传,利用召开村民代表会、党员代表会和“12.4”法制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城乡居保的重要意义、优惠政策和待遇标准,使广大城乡居民看得明、听得懂、算得清、记得住,在充分理解政策的基础上踊跃参保缴费。

3.完善制度设计,突出规范管理。城乡居保工作全面实施以来,我们针对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城乡居保制度建设,积极推行“县级统筹、乡级管理、村级协办”的管理模式,保障城乡居保规范化管理。坚持与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原则,科学设置缴费档次,畅通新老制度衔接,重点照顾困难群体,稳步提升基础养老金水平。结合自身实际,我们逐步完善了城乡居保财务管理办法,统一经办流程,严格支付审批,明确资金流向,做实相关数据,进一步做到了数据详实、手续齐全、程序规范。2014年,我们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修改完善了《社保档案管理制度》,做到了制度上墙、管理到位,建立了档案移交(接收)登记簿、档案销毁清理册、档案利用登记册等基础管理簿册,确保城乡居保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4.搭建信息平台,确保数据质量。我们深刻体会到,信息化建设滞后是制约城乡居保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运行轨道的瓶颈。为此,按照 “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要求,我们制定了“着眼当前、兼顾长远”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以“经办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网络化”为目标,率先建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联网的城乡居保信息平台,率先实现了参保登记、缴费发放、帐户管理、信息查询等业务依托城乡居保信息系统办理。作为全省社会保障卡制卡工作试点县,2014年6月,我们在三角城乡先行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全力开展社会保障卡数据信息采集确认工作。截止目前,已完成信息采集确认16.24万人,超额完成了年度数据信息采集任务174%。通过不懈努力,我县城乡居保信息化建设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为保证城乡居保数据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5.强化业务培训,提高经办水平。针对信息化技术人才比较匮乏的问题,我们多次邀请相关软件开发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业务经办一线,对乡镇劳动保障站业务人员开展软件操作指导培训,举办了多期信息化专业知识培训班,并每年召开一次县、乡信息化业务操作经验交流会,不断提升基层业务人员信息化操作水平,大大提高了基层经办人员熟练运用软件操作系统的能力。同时,我们组织业务经办人员积极参加省市业务单位举办的业务培训,努力向专家学者和业务能手学习。2014年8月20日全省社会保障卡数据采集系统刚刚上线,我们就利用一周时间对乡镇社会保障卡数据信息采集业务经办人员进行了手把手的培训,确保了我县社会保障卡数据信息采集确认工作顺利开展。

6.加强部门联动,增进协调配合。我们通过协调公安、卫生、计生、残联、新农合等相关部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密切配合, 通过信息共享、数据对比,进一步强化了城乡居保信息核对、一二级重残人员和计生两户基金代缴、城乡居保待遇享受人员生存认证等工作。同时,随着我县完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的大幅上升,我们通过城乡居保信息系统和城镇职工“五险”信息系统数据比对,对查实的重复参保人员及时进行了停保处理,严格杜绝城乡居保基金流失。

7.坚持阳光社保,便利权益查询。为了让参保人员及时了解个人账户明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2014年开始,我们探索发放个人账户明细权益查询单工作,由乡(村)、社区社保工作人员负责将个人账户明细单发放到参保人员手中,使得每一位参保人员都能清楚自己的缴费年限、缴费金额及政府补贴等。目前,已完成了在来紫堡和三角城两个乡的试点,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向全县推广。

8.转变服务理念,推行服务代理。针对我县山区乡镇群众居住分散,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银行网点较少,群众参保缴费、待遇申领、存折换发很不方便的实际,我们要求乡镇社会保障服务站普遍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对居住较为分散、行动和缴费不便的群众提供缴费、待遇申领、存折换发等上门服务,全程代理群众社保业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也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尽管我县城乡居保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仍存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城乡居保参保水平相对较低,二是基层经办队伍素质亟待提高,三是信息化建设需要不断加强。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优化管理模式,转变服务方式,切实履行“记录一生,跟踪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的承诺。一是不断提升城乡居保参保水平。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城乡居民真正明白城乡居保险政策的实惠和好处,充分调动其参保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积极灵活的采取服务上门,全力推进参保缴费工作。今后我们将继续争取加大政府补贴投入,适当提高高档次缴费补贴,真正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利益导向机制。二是努力加强城乡居保队伍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服务站机构建设,稳定乡镇城乡居保队伍,积极为广大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深入开展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定岗、定向培训,切实提高城乡居保工作队伍的业务素质、操作技能和服务水平,努力打造专业化、多功能的工作人员队伍,不断提高城乡居保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三是探索推进城乡居保信息化建设。在建成省、市、县、乡四级联网的信息网络平台基础上,探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信息网络平台,正真实现“数据向上集中,信息向下延伸”的目标。协调相关银行,逐步在自然村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设立poss机或卡式电话机等终端便民设备,实现缴费、领取待遇不出村的目标。同时,未来我们将积极与银行、电信等部门协调沟通,逐步开通缴费手机提醒、查询等服务,不断促进社保整体工作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第四篇:浅谈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摘要: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是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本文主要浅谈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字:存款保险制度

正文

一,背景

存款保险制度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为了挽救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已濒临崩溃的银行体系,美国国会在1933年通过《格拉期—斯蒂格尔法》设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金融业日益自由化、国际化的发展,金融风险明显上升,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在本国金融体系中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台湾、印度、哥伦比亚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进行了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2012年1月初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之后央行行长周小川均提出,要抓紧研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方案,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7月16日,人民银行在其发布的《2012年金融稳定报告》中称,中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同月,一份题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刻不容缓》的报告提交至决策层。2013年,央行发布《2013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称,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内部已达成共识,可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存款保险条例》或将于今年内推出,这一法规将明确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和组织模式。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是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

长期以来,我国虽然没有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但政府一直以来都在实行“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无论是剥离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还是向银行注资,任何金融机构出现风险,最终都由政府来“埋单”,中央银行和地方政府承担退出机构的债务清偿。这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最大缺陷是,隔断了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收益和资金筹集成本之间的制衡关系,蕴含着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在我国深入推进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第一,推进金融开放和竞争,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我国早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度不断提高,与国际金融市场日益融合。在同国外金融机构竞争中,我国金融机构可能发生破产倒闭事件。目前我国股市低迷,部分城市房价下跌,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这些都可能引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反弹。因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维护金融市场和信用制度稳定,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保护存款人利益,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在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的条件下,当银行出现资金周转不灵或破产倒闭而不能支付存款人存款时,可按照保险合同规定从存款保险机构获取赔偿或取得资金援助,或被接收、兼并,存款人的存款损失能降低到最小程度。

第三,提高金融体系稳定性,维持正常金融秩序,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由于存款保险机构负有对问题银行保证支付的责任,它必然会对投保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一定的监督、管理,从中发现隐患所在,及时提出建议和警告,以确保各银行稳健经营。这就增加了一道金融安全网,有利于提高金融运行的稳定性。第四,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为公众提供质优价廉的金融服务,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大银行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往往在吸收存款方面处于优势,而中小银行则处于劣势,这就容易形成大银行垄断经营的局面。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中小银行、促进公平竞争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使存款者形成一种共识,无论把存款存入大银行还是小银行,所得到的制度保护都是相同的。这样,提供服务的优劣就会成为客户选择存款银行的主要因素,从而使银行业竞争保持适度和公平。

第五,防止银行业风险扩散,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银行体系运行的不确定性会导致挤兑现象同时在“好”银行和“坏”银行发生。由于金融机构间存在密切而复杂的债权债务联系,一旦某个机构的金融资产发生贬值以致不能保证正常的流动性头寸,则单个或局部的金融风险就可能演变成全局性、系统性金融危机。存款保险制度能够为存款人提供心理上和实际上的保障,有效抑制、避免银行挤兑现象和由此引发的金融恐慌。

三,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制度障碍

目前,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仍面临一系列的制度障碍。首先是缺乏健全的法律支撑,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存款保险制度有效运作的基础,而我国还没有以法律或其他形式对存款保险的各项制度做出规定。其次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不仅压缩了存款保险制度的生存空间,也影响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最后是银行破产制度不完善,现行的银行破产法律在破产程序和清偿程序中,存款保险机构并不能发挥其参与银行破产应有的作用。

(二)缺乏相应的法律基础

综观已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在制度建立前都先制定有关法律,对参保机构、保险费率、存款保险限额、问题银行处置及存款保险机构职责等予以明确规定,即立法先行(如美国于1933年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日本于1971年颁布《存款保险法》),对保障存款人和银行的权益意义重大。然而,我国经济发展常使法律滞后发展,使经济金融发展过程发生很多问题,虽然事后制定、修改相关法律,但损失已发生。国际国内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建立新制度,法律必须先行。

(三)金融监管协调难题

按照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专门行使对全国银行和储蓄机构的监管职能。因此,存款保险机构是否应具备一定的监管职能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如果将一部分银行监管职能赋予存款保险机构,那么将会产生职能划分不清和政出多门等问题。另一方面,如果存款保险机构没有一定的监管权利,那么将无法通过对参保机构的定期检查、专项检查、非现场检查、审查投保申请等,及时发现问题。虽然银监会也能完成此过程,但是由于交易成本和监管竞争的存在,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将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划分存款保险机构与现有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权利,明确职责分工与相互合作,将是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在建立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难题。

(四)道德风险与信用风险

如果正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过渡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那么

可能会产生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问题。一方面,在存款保险制度下,由于风险和收益高度不对称,银行有可能选择风险更大的投资组合,存款保险制度在防止恐慌保持稳定的同时,也增加了存款人和银行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虽然传统理论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有效阻止存款人对银行的挤兑,稳定储户信心。如果过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人们的意识有可能难以及时接受存款从全额担保向部分担保转变,从而可能造成人们对银行业诚信度和金融稳定的暂时恐慌,甚至引发信用风险。

四、关于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议

目前已经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由政府出面建立,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由政府与银行界共同建立,如日本、比利时、荷兰;在政府支持下由银行同业联合建立,如德国。已经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存款保险的方式有:强制保险,如英国、日本及加拿大;自愿保险,如法国和德国;强制与自愿相结合保险,如美国。

基于我国金融体制不成熟的现状,我国的存款保险机构适宜于先采取由政府出面建立的形式。加快建立功能完善、权责统

一、运作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促进形成市场化的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还要从我国金融业发展实际出发,合理借鉴国际经验,在保护存款人和防止存款保险可能引发的道德风险之间寻求平衡,采纳限额保险、强制保险、差额保险费率等做法,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使之覆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实行限额赔付,规定限额内全额赔付,超出部分仍有权从该机构清算资产中得到追偿。实行风险差别费率,按风险等级划分费率水平,以起到正向激励和辅助监管的作用。存款保险基金可主要从投保金融机构缴纳的存款保险费获取。同时,存款保险制度要建立事前积累的基金,具备必要的信息收集与核查、早期纠正及风险处置等基本职责,与现有金融稳定机制有机衔接,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同时必须完善存款保险法律制度以及相关金融监管法律和制度,建立健全微观金融主体及合理的存款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以及金融机构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针对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明确金融机构经营失败时的退出规则,包括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加强对存款人的保护,有效防止银行挤兑,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加强市场约束,防范道德风险。通过法律与制度的完善,从根本上防止金融体系风险的累积。

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一种制度选择,存款保险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模式设计,应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多方认证,建立一个激励与竞争机制并存的存款保险制度,实现保护存款人、稳定金融的制度目标。

参考文献:

[1] 唐明琴,存款保险制度研究---中国存款保险制度设计[M].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5-1.

[2]颜海波,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J].金融研究,2004.

[3]钱小安,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约束条件与制度设计[J].金融研究,2004.

[4]陈明光,关于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

[5]苏宁. 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 [M]. 社会文献出版社, 2007-07-01 .

[6]杨家才,存款保险制度及中国模式[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第五篇:浅谈作文的创新

成功的作文需要创新

一 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说起作文,很多学生就会皱起眉头。教师指定的圈圈框框使学生的思维完全囿于限制之中,死搬硬套,闭门造车,一写老师就是帮我补习功课,一写妈妈就是下雨天背我去医院,而如《难忘的一件事》、《童年趣事》从小到大更是不知写过多少遍。面对千人一面,古板陈旧的内容,老师也是频频皱眉,办公桌上的一座座“大山”让人眼见心烦,一筹莫展,常常很长时间完不成批改任务,下次作文即将临近,只得草草批阅,敷衍了事。学生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对作文就更加没有兴趣。时间久了,形成了学生被逼写作文,教师被动完成任务的恶性循环。造成了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

二 追究原因

作文教学无本可依,无章可循,盲目性,随意性很大,教师讲作文,没有完整而系统的训练计划,理论指导与写作实践脱节,再加上训练形式呆板,缺乏创新意识致使学生创作个性无法张扬,作文效果差,语文表达能力低下。

三 一点启示

翻开中考、高考试卷,能拿到作文满分的同学,或者语言优美,或者知识丰富,但有一点却是共有的,就是新。标题新,别人都是《热爱大自然》,我的却是《倾听花开的声音》;立意新,都写“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偏偏“学并快乐着”;选材新,到了菜场,别人的眼中是热闹和红火,我看见的却是鱼儿临死前的哀鸣。批阅者在众多千篇一律的文章中突然看到这样的文章,无异于在茫茫黄沙中看到一抹新绿,在淡淡云烟中看到一缕朝霞,惊喜溢于心胸,得高分也就是自然的了。

即便不是为考试,当我在作文教学中加入创新的思想,学生燃起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他们不再怕写作文了,甚至有些盼望上作文课了。按他们的话说“作文课上我尽可以大胆地想象,勇敢地写出我敢想而别人想不到的东西,却不必担心任何人的嘲笑和非议”

这些事例给我一个启示:成功的作文需要创新意识。

四 创新意识的作用

1 时代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爱因斯坦曾经说“全民族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发挥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创新教育,创新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时代责任,是培养时代的新型人才的前提。创新作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是培养时代的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2、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这就为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作文就是摆在师生面前的重要课题,创新作文

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的实践活动,创新作文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意表达的 重要措施。

3 学生自身的需要

创新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的积极思维提供了一个空间,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 创新意识的培养

1 有效的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材料,是无论如何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的,作文教学,必须注重材料的积累。我在教学中,摸索总结出这样一些方法:①“三个一”工程,即每天一句格言,一首古诗,每周一首歌;②每天200字的摘抄;③每天一条好新闻;④课前一分钟演讲;⑤开展评选“班级之最”的活动等等。

通过这些途径,学生不仅获得了多种写作素材,而且为以后作文打下了基础。

2 灵活的命题

总结多年来作文教学命题,不外乎这些:开学了,写《新学期新打算》;学期结束了,写《学期总结》;春天来了写春景;秋天到了写丰收;要么就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或者《一个敬佩的人》,这些题目有很强的导向性,不论写景记事要求政治意识很强。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讲,除了编造一些如:扶盲人过马路;捡到钱包交公;公共汽车上让座以外,似乎就再也找不到其他的“有意义的事”或认为那些事不能提高到“有意义”的高度。因此,这些材料就从三年级写到六年级。字数不见多,他们认为无话可说;内容不见改,他们认为只有这些事才有意义;感情不见变,认识停留在原地。

好的作文题目,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写人记事的作文,可命为:初一,《亲情故事》《假若我失去了父母》《妈妈叫我“淘气鬼”》《我长大了》;初二,《奇遇》《一个有残疾的人》;初三,《补课》《妈妈年轻的时候》等,这样的题目,每学期补充一些,学生也喜欢写。因为,题目有助于激发中学生创造想象乐趣,使他们感到有事可说,有话可写。再如,题目《2010年回故乡》,就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充满美好希望的内容。

3 精妙的立意

立意是指一篇文章的主题,作者所要表达的好恶、观点等。人云亦云,一没有价值,二没有新意。训练学生立意创新,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有创造性地思考、善于从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要不为习以为常的看法所左右,不迷信权威,善于质疑。比如,对“严是爱,松是害”这句流行语的反思,从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发育、身心的成长,提倡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激励教育的角度看,立论“不严不松又慈爱”更会受到青睐和欢迎。对孟子的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辨证分析,在我们安乐祥和的社会主义国度,尤其是对生活条件逐渐奔小康的家庭来说,提倡“生于安乐”,论述如何“生于安乐”应更有现实意义。通过对常见俗语的合理反思能培养学生立意创新能力。对习语“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胳膊拧不过大腿”、“谦虚是美德”、“知难而退”等等,都可以创新思维,逆向立论:无风也起浪、人在屋檐下就是不低头、胳膊就要拧大腿、

要勇于展示自我、要迎难而上等等。

4 鲜活的材料

首先,作文内容要生活化。生活是作文之源,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教师要通过课内向课外开放,要重视开拓中学生的社会生活视野,培养他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面向社会、接触实际的良好意识和能力,力求做到写作题材与学生生活合拍,从而使作文内容生活化。这样,不仅解决了作文“无可写”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写出内容充实,富有新意的好文章。

其次,要善于利用学过的知识和看过的作品作为作文的材料。古代四大名著、语文课文,甚至数学公式都是好材料。有时,想告诉读者一个道理,琐碎复杂的议论反而不如一个改编的小故事来得精辟。在以“一次对话”为话题写文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写的都是自己在低谷时,父母或老师跟自己的一次谈话,有位学生却另辟蹊径,写了现代社会与三国刘备的一次对话,想象力十分丰富,令人不禁叫绝。

5 多样的形式

用游戏、音乐、实地考察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以创设情景、拓展思维、激发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曾经尝试过快乐作文法,在每节作文课开始时做一个游戏,再据此游戏写文章。例如,我设计了《风马牛不相及》的游戏作文课,请学生在三张不同的纸上分别写上自己的姓名、地点和事件,集中到一起后,请一位同学随意抽取三张组成一句话,朗读出来。教室里爆发出一阵阵笑声,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随后写出的文章也言之有物,活泼生动。

还可以利用音乐,先播放一段或一首能引发学生想像力的音乐,引导其静静欣赏,然后把感受及联想写出来,发展成为一篇文章。如:《森林里的打铁匠狂想曲》、《空山鸟语》。

21世纪的通行证是终身学习。这就是要求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考虑趋向以及学习方式,即以“创新性学习”方式去学习。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我们要努力提高中学生的写作素质,适应21世纪终身学习的需要,必须从初中生开始就注重对他们进行作文创新意识的引发和培养,必须对作文的命题、立意、题材、形式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

上一篇:旗袍怎样形容她的美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