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诽谤罪举证责任分配

2022-09-10

一、诽谤罪的构成要件及证明对象

(一) 诽谤罪构成要件分析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情节严重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因此,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 足以贬损他人人格, 破坏他人名誉, 情节严重的行为。在主体上, 是一般主体, 单位不能构成犯罪主体。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在主观方面, 行为人必须是故意, 即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 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行为人的行为是具有目的性的, 有损害他人尊严的意图。客观方面要求行为人有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的行为。

(二) 诽谤罪中的证明对象

我国刑事诉讼证明对象的具体范围主要包括: (1) 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 (2) 作为罪刑轻重的各种量刑情节的事实。 (3) 解决刑事诉讼程序问题需要证明的事实。 (4) 其他需要运用证据加以证明的事实。《高法刑诉解释》第52条具体规定, 需要运用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包括: (1) 被告人的身份; (2) 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是否存在; (3) 被指控的行为是否为被告人所实施; (4) 被告人有无罪过, 行为的动机、目的; (5) 实施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情节; (6) 被告人的责任以及与其他同案人的关系; (7) 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有无法定或者酌定从重、从轻、减轻处罚以及免除处罚的情节; (8) 其他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在诽谤罪中, 应当被证明的对象包括:第一, 被告人的身份。第二, 被告人被指控的行为是否指向了某一个特定的自然人。第三, 被告人是否实施了被指控的行为。第四, 被告人被指控的行为中散布的事实是否为虚构。第五, 被告人的诽谤行为是否向社会散布。第六, 被告人被指控的行为是否达到情节严重。

二、诽谤罪举证责任探析

(一) 我国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配

举证责任, 是指司法机关或某些当事人应当收集或提供证据证明应予认定的案件事实或有利于自己的主张的责任, 否则将承担其认定、主张不能成立的危险。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应当承担收集证据, 提供证据, 证明案件事实的法律责任。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控诉方对其指控的犯罪事实始终负有证明责任, 不得要求被告人自证其罪。《刑法》规定诽谤罪是告诉才处理, 是自诉案件。为什么在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通常由控方承担呢?在证明责任的划分上通常要考虑两个因素, 一是谁有能力进行举证, 二是待证事实更加容易被哪一方证明, 由其举证。什么叫做更加容易被证明呢?客观事实只在有以下三种情况下可以认为得被证明:一、积极的作为且是不法事实;二、有足够地能力收集证据证明事实;三、有客观地外在表现。那么一个人没有实施一个不耻行为, 这样一个事实, 无法证明。举例来说, 在一个民诉案件中, 各方举证能力相当, 原告提出“被告欠我钱”的主张就比被告“我不欠原告钱”法主张易于证明。刑诉分为公诉案件和自诉案件, 无论是公诉还是自诉均是由控诉方提出辩方做出某不法行为, 其主张比辩方提出自己未作出不法行为易于证明的。而在公诉案件中无论是举证的能力还是其主张的能被证明的程度都决定了控方要承担举证责任。在自诉案件中, 假使控辩双方举证能力相当, 在考虑第二个因素下, 举证责任仍是由控方承担。诽谤罪案件大部分是自诉案件, 也就是说控辩双方举证能力在一般情况下是相当的, 而控方提出辩方做出了诽谤行为比辩方没有做出诽谤行为的主张更容易被证明, 由此可知, 举证责任应该由控方承担, 而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也规定了由控方承担, 表面上举证责任的分配是不存在问题的, 但是我们还要考虑到诽谤罪的一个特殊性, 这就是控方的“辩方做出了诽谤行为”主张要得以被证明, 那么这涉及一个关键点, 即证明被诽谤的事实的真伪性。只有该事实并不具有真实性, 是不存在的时候诽谤罪才有可能成立。但是, 在这种举证责任分配下, 该事实能得以证明吗?因此在上述六个证明对象中除了第四个证明对象, 其他均由控诉方承担举证责任是没有太大问题的。而对于第四个证明对象, 即“被告人被指控的行为中散布的事实是否为虚构”由谁来承担举证责任是存在争议的。一种观点认为应由控方承担;另一种观点认为, 被告应当就散布内容的真实性承担证明责任。

(二) 被诽谤的事实的真实性证明责任分配

通常被诽谤的事实都是一个不耻的行为, 前文中叙述了一个客观事实只在有以下三种情况下可以认为得被证明, 但很显然, 被诽谤的事实不具备上述三种情况, 如果该行为是不存在的, 即是消极的, 既然是消极不存在的那么当然也就不具有客观地外在表现。所以, 被诽谤的事实是无法被公诉方或者自诉人证实真伪的。比如, 甲与乙是邻居, 甲向小区里的人说乙有婚外情, 乙向法院提起诉讼控告甲诽谤, 那么甲具有证明责任, 证明其有婚外情的事实是不存在的, 怎样证明呢?提出证据证明甲婚姻和谐吗?这样能证明其没有婚外情吗?当然不行。因此, 甲是无法证明其没有婚外情这一被诽谤事实的。控方承担举证责任, 但是控方却无法完成举证, 这就造成了诽谤罪案件证明活动的无法完成, 这在逻辑上就有了矛盾。显然, 由控方承担举证责任是不合理的。

当然, 考虑到诽谤案件的特殊性, 控方无法完成, 那么就由辩方承担举证责任不就可以完成证明活动了吗?首先, 由辩方承担证明责任, 就是说辩方要证明“自己没有实施诽谤行为”的主张, 那么辩方就要证明被诽谤人实施了被诽谤的不耻行为, 诚然, 这个主张要比控方证明被诽谤人没有实施被诽谤的不耻行为要更容易证明, 但是辩方这个举证能力是很弱的。如果法律非强加这样一种责任给辩方, 只会产生一种后果, 公民在发表言论前, 先要收集证据。一个文明的国度只有在国家处罚公民之前须事先收集证据;而不能设计一个公民在评论另一个公民之前, 先收集证据, 这限制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因此, 辩方似乎也是不应当负举证责任的。

三、诽谤罪举证责任分配

那么, 诽谤罪的证明责任到底应该怎样分配呢?首先, 诽谤罪中的证明对象除了“被告人被指控的行为中散布的事实是否为虚构”这个证明对象因其特殊性由控方举证则很难完成证明活动外应由控方承担举证责任。而在“被告人被指控的行为中散布的事实是否为虚构”这个证明对象的证明责任的分配上我们应该这样考虑:首先, 我们考虑谁更有证明能力和何种事实更加容易被哪一方证明这两点。诽谤罪基本是自诉案件, 控方不具有像公诉方一样的举证能力。那么在控方和辩方的举证能力应该是相当的情况下, 我们应当考虑在诽谤案件中“被指控的诽谤行为所散布的事实是否具有真实性”谁更容易证明。对于这个问题前文中已经阐述过由于这个被证明的“事实”的特殊性, 相对于控诉方来说是消极的不能以客观外在表现出来的, 所以控诉方不能完成证明活动。而对于被告方来说这个需要被证明的“事实”是积极的不法行为, 是能够证明的。

一个国家在制度选择上总是难以平衡各方利益的, 但是我们又必须做出一个抉择, 因此就会不可避免的要放弃些权利的保护。就比如我们在诽谤罪证明责任的分配上来说, 如果选择由控方承担, 那么必然会对案件的真实性不利, 而无法完成实体公正, 不能真正保护权利人的人格尊严;如果由被告方承担责任则必然会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从发现真实的角度, 笔者认为诽谤罪的这一“事实”的证明应由辩方承担。这不仅是适应当前司法实践的需要, 也是我国在人格尊严的保护和公众言论自由之间找到的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诽谤罪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诽谤罪中被指控的捏造的事实由于其特殊性由控诉方承担举证责任是不合理的设计, 应当由辩方来承担。这不仅是目前司法实践的需要, 更能发现真相, 保护当事人的人格尊严;也是我国在面对保护人格尊严和公民言论自由选择之间必要的一个平衡点。

关键词:人格尊严,言论自由,平衡,举证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开俊.名誉保护与言论自由的衡平:诽谤罪比较研究[J].政治与法律, 2011.

[2] 高铭暄, 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因素分析与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