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协奏曲《婵歌》创作和演奏分析

2022-12-22

一、王建民和古筝协奏曲《婵歌》

王建民, 中国著名作曲家,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早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学习作曲, 后又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多年来先后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 并先后被国内外多个乐团演奏。《婵歌》是王建民新世纪以来的一首精品力作, 以四大美人中的貂蝉为主要表现对象, 再现了琼楼玉宇、轻歌曼舞、丝竹共鸣的场面, 表现出了红颜易老, 多情遗恨的伤感情绪。该曲原是为古筝、萧和打击乐创作而成, 是中国四大美女主题音乐会的第三段, 于2003年首演于上海国际艺术节。2008年, 王建民将其改编为筝与钢琴版本。作品采用了复三部曲式结构, 主要通过速度变化和调式变化来表现不同的内容和情绪, 全曲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散板、慢板、中板到快板、散板到慢板和散板。作品起伏变化有致, 通过精准的刻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古筝协奏曲《婵歌》的创作分析

作品采用了西方协奏曲常见的复三部曲式, 同时又融入了中国戏曲中“散—慢—中——快—散”的板腔体结构, 获得了中西合璧的效果。

(一) 引子部分

引子部分由1——7小节构成, 散板, 先是由古筝以较弱的力度在中音区奏响琶音, 然后是从低到高发展的双手轮奏, 之后是双手反向的琶音将乐曲的情绪推向了最高点, 最后以一段泛音结束该部分。可以看出, 引子部分的引出的色彩和目的是十分明确的, 将A段部分一种自然的形式展示出来。

(二) A段部分

A段由三十一个小节构成, 慢板, 多以悠长的旋律线为主, 钢琴的支声声部较多。a主题有两句, 一句是变化重复的, 一句是变化发展的, 都有钢琴伴奏在该乐句结尾时予以呼应。b段以上下句问答的形式向前发展, 并带有一次不同结尾的反复, 钢琴伴奏声部也由之前的琶音改为了柱式和弦的形式。

(三) B段部分

B段的篇幅较长, 由103个小节构成, 第一插部为快板, 经过两个小节的引子后进入了c乐段, 前半部分以鼓点节奏为主, 钢琴部分仍然沿用了柱式和弦, 而随后的旋律更加起伏有致, 给人以轻歌曼舞之感。该部分的最后以长指G的摇指结束, 并转入下一乐段的引子部分。c1乐段由上个乐段的引子作为织体加厚而成, 并对主题进行了变化和发展。进入d段后, 由钢琴进行旋律的陈述, 尾部由古筝和钢琴共同演奏的固定音型作为结束, 同时进行了移码。在第一插部结束之后, 是一个自由连接部分, 旋律一改之前的急促和突然, 开始变得悠扬而缓慢, 好像是貂蝉在翩翩起舞一般, 为与第二插部的快板对比打好了基础。第二插部是快板, 先是出现了四个小节的拍击琴弦和琴盒的声音, 随后钢琴演奏出一段上行的旋律, 并将乐曲引入到了e乐段。该乐段由短小动机通过重复和变化发展的乐句组成, 后经古筝和钢琴的层层推进进入了f乐段。该段前半部分是流畅的旋律织体, 特别是右手部分, 采用了摇指的演奏方法, 同时配以左手的扫弦, 左右手相互配合, 表达出了一种饱满的情绪。经过两个小节的上行后, 进入了最后一个乐段, 也就是插部的最后一部分, 并以柱式和弦的形式将全曲推向了最高潮。

(四) A1部分

再现部由三十个小节构成, 简单的一个引子之后, 进入了再现a乐段的a1乐段, 再进行完整再现的同时, 伴奏声部的织体也发生了变化, 使乐曲更加丰富。b2乐段则没有进行简单的重复, 而是进行了扩展和丰富, 古筝左手的刮奏范围更大更自由, 伴奏钢琴声部以三次主题变形作为结尾, 最后则是一串从低到高的泛音, 给人以意蕴无穷之感。可以看出, 整首乐曲的结构是完整而灵活的, 充分满足了乐曲的表现需要, 可谓是中西合璧的典范。

三、古筝协奏曲《婵歌》的美学特征分析

(一) 意境之美

意境是包含古筝在内的东方美学的特殊追求, 也是东方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具体到《婵歌》来说, 不但有着鲜明的意境美感特征, 而且这种特征表现方式也是十分独到的。作品虽然以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蝉为主要表现对象, 但是却没有将人物形象的刻画作为重点, 而是以环境衬托人物, 营造出了一个轻歌曼舞、丝竹共鸣的古典意境。对此作者采用了西方音乐曲式和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相融合的整体框架, 以中国特有的五声调式为主, 每一个部分都进行了精心的打磨。引入部分的散板, 体现出了传统音乐的虚实之美。慢板部分是对貂蝉形象的勾勒, 起伏有致的旋律将一个灵动柔美的貂蝉形象树立在观众眼前。再现段的旋律并不是完全的复制, 而是对旋律进行了的扩展, 让音乐刻画更加细腻, 给人以诗情画意的享受, 而且将刻画重点成功的从“人”转到了“景”, 获得了人物和景物互衬的效果。尾声部分的泛音, 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不需要多余的描绘, 只需静静体会它的婉约、灵动, 就能给听众带来无限的遐想。可以说, 整首曲子都是在一个典雅而柔美的意境中展开的, 可谓是虚实相生, 情境交融, 意与境谐。

(二) 创新之美

“不仅在外观形制上有了明显革新, 例如筝弦从最初的五弦增加到如今二十几弦, 更是在乐曲创作、演奏技术等方面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创造”。早年求学时期, 王建民就曾在创作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可以是一位有着鲜明创新意识的作曲家。后来随着创作视野的不断扩展和丰富, 他的这种创新意识更加提出, 并形成了具体的创新理念。首先, 其认为当代筝乐必须走创新的路子, 而不是一味的继承和改编, 否则在不久的将来, 筝乐创作将会陷入枯竭的境地。其次, 创新应该是合理的、有价值的。虽然也有很多创作者对一些观念和技法进行了尝试, 但是最终的效果却不理想, 原因就在于没有兼顾创新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的直接表现就是“可听性”, 比如在《婵歌》等多部作品中, 虽然作品的结构、旋律等多个方面与传统筝乐有着较大不同, 但是却有着突出的听觉美感, 让普通观众和专业创作、演奏者都觉得好听, 对此王建民将自己的这种创新总结为“创新有度, 新而不怪”。这既需要创作者以创新视角去审视创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又需要对具体的尺度进行把握与平衡, 最终获得两者的有极统一。

(三) 民族之美

进入21世纪后, 世界文化呈现出了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和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很多创作者认为, 包含古筝在内的民族器乐创作, 本身就是民族的, 民族性的展示和体现是自然而然的, 没有必要再进行彰显和强调。这显然是一种片面的认识, 古筝虽然是民族乐器, 但是这仅仅是形式方面, 真正的民族性表现, 乃是一种民族意识的唤醒、民族身份的认同和民族精神的展示, 因此民族器乐创作, 仍然要对民族性进行有深刻的认知和把握。在这一点上, 《婵歌》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他的音乐语言新颖但不失民族味。当同代的许多作曲家在忙于追赶‘先锋派’与实验音乐的潮流时, 他依然坚定不移的走民族化的道路。”作品先是选择了民族化的题材, 以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为基础, 融入西方三部曲式结构, 同时根据实际表现需要, 融入了一些陕西地方音乐素材, 除了将人物刻画的惟妙惟肖之外, 也赋予了作品浓郁的人文精神, 发挥了古筝独有的艺术魅力。作品不但获得了中国观众的认可, 而且也为在西方的传播打好了基础。真正做到了立足传统, 放眼世界, 这才是真正民族精神的彰显, 也是民族音乐创作的最高目标。

综上所述, 通过对作品创作和演奏分析可以看出, 《婵歌》的内容和形式俱佳, 并有着鲜明的创新性和民族性色彩, 是当代筝乐之精品。因此在当代古筝教学和演奏中, 应该对这部作品有充分的重视, 先从对作品和创作者的全面分析入手, 把握作品的要点, 重点表现出作品独有的艺术特征。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 对此进行了分析, 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也希望涌现出更多《婵歌》一样的佳作, 推动当代筝乐朝着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摘要:古筝协奏曲《婵歌》是王建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以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蝉为主要表现对象, 表现出了琼楼玉宇, 轻歌曼舞的唯美意境, 是当代筝乐中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鉴于此, 本文简要介绍了王建民其人其作, 从创作和演奏两个方面, 对作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王建民,《婵歌》,创作和演奏

参考文献

[1] 张珊.论王建民筝曲旋律的创造性[J].人民音乐, 2010, (02) :30.

[2] 翟纬经.论二胡作曲结构思维的发展——刘文金《三门峡畅想曲》与王建民《第四二胡狂想曲》创作技法研究[J].当代音乐, 2016, (11) :26.

[3] 赵越一.新世纪古筝艺术繁荣期之特色[J].当代音乐, 2016, (12) :46.

上一篇:快餐店室内色彩设计应用探析下一篇:高校办公室管理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