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背景下校政社联合共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体系的研究

2022-11-2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日益显现, 如心理健康问题、未成年犯罪问题、离异问题、吸毒问题、医患纠纷问题、隔代教育问题、养老问题等, 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相应地, 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也提升到社会建设的重要日程上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做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大战略部署, 指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1]。客观上要求我国的社会工作要从过去的“行政性非专业化”尽快向专业化、职业化过渡。这种转型给社会工作专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预示着一个以“以人为本”价值观为核心、以多元系统的理论知识为指导、以实务为根本、以服务为导向、以科学方法与技巧为途径的全新的社会工作服务发展阶段的开始。但由于专业人才缺口很大,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政府和社区三方合作共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平台, 联合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 在我国已是必然。

一、校政社联合共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社会工作是一个以实务为倾向, 以实践为本质的专业。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从开办以来, 积极探索建立校政社联合共建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平台, 既能够为学生的教学实习、实务提供制度保障, 也有助于形成成熟的实习流程和模式, 还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渠道。共建的目标是推进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社会化,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并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 尽早成为合格的职业社工, 为政府分忧, 为社会稳定和谐出力。具体内容包括构建“校政社”三方协同体系、组织管理体系、项目服务体系及督导体系等。

(一) 校政社联合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三方协同体系

社会工作专业要在相关行政部门、社区或社工机构内进行长期实践进而发挥专业作用, 就必须加强学校、政府和社区的交流与合作, 使政府与社区相关人员理解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专业伦理和社会价值以及对政府和社区产生的促进作用, 提高政府部门及社区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接纳程度, 从而取得行政部门和社区的信任感和支持。本专业尝试以专业教师牵头, 带领毕业生成立社会工作机构, 积极申报政府购买的服务项目, 联络服务社区, 与政府和社区协同建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平台, 有了这个平台就有了与政府正常沟通和合作的渠道。通过这个渠道, 他们可以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包括学校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

(二) 校政社联合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体系

社工机构是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重要阵地, 也是吸纳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载体[2]。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采用指导教师、社工加毕业生的组织管理模式, 学生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被管理者, 而是参与到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中。在专业教师全程指导下, 在大学四年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成为机构的骨干和实务督导, 更好地带领学弟学妹在不同层次的项目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和实习, 直到毕业顺利地成为机构的中间力量, 一届届这样传承, 不但能培养大量的社工中坚力量, 更能让毕业生顺利就业过度到稳定的社工专业人才队伍中来。特别是面对社工人才缺乏, 社工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况下, 社工专业毕业生为主体创办社工机构, 在专业老师为督导、学长为领头羊, 学弟学妹成长为中坚力量的递进式人才培养梯队, 与政府、社区构建一个统筹、协调社区内各种影响因素的社会工作专业管理组织机构是创建稳定地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体系的重要条件。

(三) 校政社联合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

社会工作是专业化的助人服务工作, 社会工作的实践性取向, 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特别注重专业实践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国际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标准要求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实践学时才能毕业。一般来说, 国外的本科学生要有800学时的专业实践时间。美国有的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要求学生完成1000小时的实习实践, 以保证学生毕业后能顺利找到工作并能够立即提供专业的服务[3]。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根据我国国情, 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实践时间不得低于600个小时。这种常规化的社会实践, 需要有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 使学生系统地参加实训和实践, 才可能将专业实践落在实处。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到社区工作的课堂内训到实务课程的校外实践教学, 从基本能力训练到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从机构观摩到专业实习, 从毕业实习到创业就业。从大一到大四, 从课内走向课外, 从理论走向实务, 从内训到实践, 搭建了完整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

(四) 校政社联合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项目服务体系

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如果没有真正的项目做支撑, 只是偶尔的切入或碎片化的参与, 学生在实务上不可能获得系统的经验, 毕业后, 很难上手工作。只有经历跟随学长在项目中观摩、担任学长助手、参与学长的项目、老师督导下独立承接项目等的实践学习流程, 才可能在毕业时成为专业能手。从大一到大四设置的项目服务体系遵循从低级到高级的项目设置:从小学生的四点半课堂、社区居民需求调查到中小学生心理成长小组, 从儿童保护项目到家长和学校教师教育方式和理念的介入, 从老年 (或病残人员) 陪伴到激活生命潜能;从个体到家庭治疗, 从个案到团体辅导、从学校社会工作到社区工作等。让每个项目都有一个实务指导教师, 社工为项目负责人, 毕业实习生为负责人助理, 再根据不同基础和难度的项目内容带领不同年级的同学依据实习手册进行实践教学, 让不同年级的同学也参与到实践教学的项目服务中。

(五) 校政社联合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督导体系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配以督导的学习过程, 社工督导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具有行政性、教育性和支持性三方面的功能。在实践教学中建立实习前有计划、有目标, 实习中有指导、有监督, 实习后有总结、有评估的全过程督导体系和督导质量保证制度。将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与技巧转化到为社会提供实际的服务中去, 在这里, 督导成为保证实践教学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最终形成在自营机构中有教师全程指导, 政府和社区相关人员的实务督导, 学长对学弟妹的传帮带的督导体系, 让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校政社联合共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的实践性导向决定了其在专业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社会工作基本理念的指引下,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务操作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依然未能真正转变,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依然严重[4]。近年来, 众多高校都开始重视并尝试开发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 但是总体上来看, 由于实习基地建设滞后, 资源不足、缺乏各种制度保障, 大多数学生处于“放任式”实习状态, 或在实习期间从事一些琐事, 专业理论与方法得不到及时的检验, 实践教学开展的效果不佳。为了改善这一状况, 湖南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从成立开始, 教师就走出校门, 联络相关政府和社区与毕业生一道成立社会工作机构或督导社会工作机构, 探索校政社共建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平台, 取得一定的社会价值和专业发展成效。既能够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 解决社会问题, 又有助于形成成熟稳定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平台, 也为学生的教学实习、实务提供制度保障, 还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资源。

(一) 校政社联合共建实践教学体系, 有利于实现校政社多赢的局面

社会工作专业具有操作性、应用性和实务性取向, 社会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学生专业应用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最直接需求。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实践教学贯穿于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也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一方面, 政府和社区为高校的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广泛资源和平台, 派专业骨干参与实践教学管理和指导, 参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政府引导、社区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另一方面, 高校为政府和社区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人力资源支持、项目支持, 协助政府和组织开展各项社区服务和项目服务, 更是为地方政府和组织培养急需的社会工作高级人才。

(二) 校政社联合共建实践教学体系, 有利于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价值和实务能力

校政社三方共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尊重学生的专业取向为前提, 以促进学生专业价值提升为目的, 从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专业价值和专业应用能力提升三方面进行探索, 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和提供实践教学资源, 为专业学生提供实务培训、服务性学习和项目参与。学生在机构进行全程实习过程中, 通过参与机构项目, 在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的同时, 发现自己的专业学习兴趣点, 巩固专业价值观, 使得学生对开展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 将所学习的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社会工作技能进行整合, 增加其对真实情境下开展社会工作的认识, 锤炼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务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内化专业知识、增加专业价值认同, 提高专业实务能力, 以培训综合素质高、操作能力强的社会急需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三) 校政社联合共建实践教学体系, 有利于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渠道

从学生实习的单位或场所来看,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一般分布在官方机构、半官方机构和社会组织, 如市区两级民政部门、司法部门、工会、妇联、共青团、福利院、劳教所、残联、社区服务中心、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国际儿童基金会、国际计划等机构, 学生进入这些机构实习, 既能触摸到中国社会工作开展的现实一线问题, 又能服务于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或案主, 在实习单位和机构有效协调的具体安排下, 学生既能运用专业的方法“助人”, 又能通过实习加强自身的专业训练实现“自助”。应该说当今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尤其是在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背景下, 恰恰是依托于这些部门和机构在逐步逐层的开展, 为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和就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就业机会, 这也是“政校社合作模式”形成的优质土壤。特别是在政府支持下, 与老师一道建立的社会工作机构, 毕业就是就业, 并发展出学长带学弟妹的传帮带的实习和就业模式, 这也使形成稳定的社工人才队伍成为可能。

三、校政社联合共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路径探索

(一) 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共同商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也首次在国家层面将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写入正式文件, 明确“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3]。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社会紧缺的复合、应用型加技能型人才。除了行政单位如民政部门、司法部门、工会、妇联、共青团、福利院、劳教所、残联、养老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外, 还有大量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急需专业社工人才。但大学毕业的社工学生很难快速适应工作需求, 在入职前, 一般会感觉到在学校四年学习的东西很难应用到工作中, 经受很大的职业挫败感, 而产生职业倦怠, 甚至会离开社工行业。面对这样的矛盾, 本专业邀请民政、司法、工青联、医院、社区主任及社工机构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特别是联系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目标下, 就如何设立实务课程模块、制定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和确定独立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 召集校政社“三方”一起进行了几轮的交流与探讨, 最终制定了一套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实务模块, 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社工人才提供蓝图。

(二) 实践教学校内实训的共同参与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除了专业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方法实训外, 本专业还会邀请相关政府、社区和机构的实务督导来学校共同进行校内实训指导, 让学生在校内实训这个环节就能接受到服务中所需要的实用技能的训练。特别是请民政 (妇联) 等行政部门专干和社区主任和社工专干走进课堂, 行政部门专干们能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社会工作的相关政策跟同学们进行讲解。特别是在大好的政策下, 大学生们如何有大局观念、社会情怀, 如何解读社工的利好政策方面, 让学生能带着社会责任感有情怀地服务性学习, 而不仅仅只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而社区主任或社工专干, 他们长期与服务对象接触, 掌握了一套非常本土化的实务技能。在校内实训课堂上, 他们展示如何与当地居民建立专业关系, 如如何给案主开门、倒茶;如何征求案主的同意去做家访;如何从了解案主的喜好开始, 与案主拉家常, 进行接地气的沟通, 从而取得案主的信任;如何写社会工作的专业文案;如何向领导汇报等等, 这样本土的方法在书本上或长期待在学校的专业教师可能无法涉及到的技能, 能让学生感觉到校内实训不仅轻松有趣, 而且很接地气。通过这种“三方共同参与校内实训”的实践教学改革,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有效调动了广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 促进了课堂实训与社会需求的合一。

(三) 实践教学平台的共同建设

社会工作专业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的应用性学科, 实践性、实务性是其最本质的属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否具有训练学生实务能力的服务性项目、基地和平台, 让专业学生有跟随模拟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学习训练机会, 是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是否有成效的一项重大保障。

政府或主管单位有不同专业层次的项目资金及项目, 社区有场地、设备和实务督导, 学校有人才和技术来成立社会工作机构, 建立校政社“三方”协同的稳定的实践教学平台, 既是社会工作专业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达到让专业学生和社工内化专业知识、增加专业价值认同, 提高专业实务能力的途径, 同时也是为政府和机构培养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强的社工人才的培养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四) 实践教学过程的共同督导

打造一支校政社三位一体的集体督导团队, 建立校政社三方联动督导制度, 实行政府专员、社区专干、学校带教老师三方责任制, 以确保督导质量。聘请专家学者对学校、政府和社区的实习督导和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研讨, 提高实习督导的综合素质和实务指导水平, 制定系列的督导体系和评估制度。变过去由指导老师“放羊式”督导为实习前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 实习中有指导、有监督, 实习后有总结、有评估的全过程组织管理和督导保证制度[2]。将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与技巧转化到为社会提供实际的服务中去, 督导是保证实践教学有效进行的手段。

总之, 校政社共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以政府为主导, 以学校为主体, 以社区为阵地, 以学校教师督导毕业生成立的专业机构为主管, 以不同层次的服务项目为主线, 让不同年级的社工学生全程参与和主持项目, 学校、政府和社区共同参与搭建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专业学生尽早开展系统而科学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训, 充分实现理论知识向实务操作能力转化的重要途径。而职业化背景下研究校政社共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基地, 以满足我国当前社会转型和构建和谐社会对社工人才的急切需要,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其影响十分深远。

摘要:社会工作专业具有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社区需求、促进社会公正、应用性强等特征, 决定了相关政府部门和社区在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扮演高校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本文探讨校政社共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必要性和路径探索, 从而推动社会工作专业更好发展, 为社会提供急需的高质量的专业社工人才。

关键词:职业化,校政社共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仲祖文.努力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N].人民日报, 2006-12-18 (01) .

[2] [5]人民出版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3] 彭思敏.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及实务体系发展见闻[J].中国社会工作, 2017 (25) .

[4] 廖鸿冰.职业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434”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J].社会工作, 2015 (5) :109-117.

上一篇: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下一篇:抗生素后效应的研究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