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梁柱钢筋计算公式

2022-08-03

第一篇:板梁柱钢筋计算公式

钢筋长度计算公式

一、梁(1) 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 ≤800mm 夹角=45° ...

一、梁 (1) 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

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

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

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 ≤800mm 夹角=45°

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1、中间支座负筋

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 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

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 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其他钢筋计算同首跨钢筋计算。LN为支座两边跨较大值。

二、其他梁

一、非框架梁

在03G101-1中,对于非框架梁的配筋简单的解释,与框架梁钢筋处理的不同之处在于:

1、 普通梁箍筋设置时不再区分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问题;

2、 下部纵筋锚入支座只需12d;

3、 上部纵筋锚入支座,不再考虑0.5Hc+5d的判断值。 未尽解释请参考03G101-1说明。

二、框支梁

1、框支梁的支座负筋的延伸长度为Ln/3;

2、下部纵筋端支座锚固值处理同框架梁;

3、上部纵筋中第一排主筋端支座锚固长度=支座宽度-保护层+梁高-保护层+Lae,第二排主筋锚固长度≥Lae;

4、梁中部筋伸至梁端部水平直锚,再横向弯折15d;

5、箍筋的加密范围为≥0.2Ln1≥1.5hb;

7、 侧面构造钢筋与抗扭钢筋处理与框架梁一致。

二、 剪力墙

在钢筋工程量计算中剪力墙是最难计算的构件,具体体现在:

1、剪力墙包括墙身、墙梁、墙柱、洞口,必须要整考虑它们的关系;

2、剪力墙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种转角形式;

3、剪力墙在立面上有各种洞口;

4、墙身钢筋可能有单排、双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钢筋不同;

5、墙柱有各种箍筋组合;

6、连梁要区分顶层与中间层,依据洞口的位置不同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1) 剪力墙墙身

一、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

1、墙端为暗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弯折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弯折

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2、墙端为端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注意:如果剪力墙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钢筋时,其中间水平钢筋在拐角处的锚固措施同该墙的内侧水平筋的锚固构造。

3、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

当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两边截断,分别向下弯折15d。

二、剪力墙墙身竖向钢筋

1、首层墙身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身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身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

墙身竖向钢筋根数=墙净长/间距+1(墙身竖向钢筋从暗柱、端柱边50mm开始布置)

4、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竖向筋在洞口上下两边截断,分别横向弯折15d。

三、墙身拉筋

1、长度=墙厚-保护层+弯钩(弯钩长度=11.9+2*D)

2、根数=墙净面积/拉筋的布置面积

注:墙净面积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连)梁,即墙面积-门洞总面积-暗柱剖面积 - 暗梁面积;

拉筋的面筋面积是指其横向间距×竖向间距。 例:(8000*3840)/(600*600)

(二) 剪力墙墙柱

一、纵筋

1、首层墙柱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柱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柱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

注意:如果是端柱,顶层锚固要区分边、中、角柱,要区分外侧钢筋和内侧钢筋。因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所以其锚固也同框架柱相同。

二、箍筋:依据设计图纸自由组合计算。

(三) 剪力墙墙梁

一、连梁

1、受力主筋

顶层连梁主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 中间层连梁纵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

2、箍筋

顶层连梁,纵筋长度范围内均布置箍筋 即N=((LaE-100)/150+1)*2+(洞口宽-50*2)/间距+1(顶层)

中间层连梁,洞口范围内布置箍筋,洞口两边再各加一根 即N=(洞口宽-50*2)/间距+1(中间层)

二、暗梁

1、主筋长度=暗梁净长+锚固

三、 柱

(一) 、基础层

一、柱主筋

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Max{10D,200mm}

二、基础内箍筋

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一般是按2根进行计算(软件中是按三根)。

(二) 、中间层

一、柱纵筋

1、 KZ中间层的纵向钢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层伸出楼地面的高度

二、柱箍筋

1、KZ中间层的箍筋根数=N个加密区/加密区间距+N+非加密区/非加密区间距-1 03G101-1中,关于柱箍筋的加密区的规定如下

1)首层柱箍筋的加密区有三个,分别为: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2)首层以上柱箍筋分别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均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三)、顶层

顶层KZ因其所处位置不同,分为角柱、边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种柱纵筋的顶层锚固各不相同。(参看03G101-1第

37、38页)

一、角柱

角柱顶层纵筋长度:

一、内筋

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二、外筋

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寺寺地地地地地地地地地地柱顶部第一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8d(保证65%伸入梁内)

柱顶部第二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注意:在GGJ 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二、边柱

边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边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

边柱顶层纵筋的锚固分为内侧钢筋锚固和外侧钢筋锚固: 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1.5Lae 注意:在GGJ 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三、中柱

中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中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

中柱顶层纵筋的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注意:在GGJ V8.1中,处理同上。

四、 板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知道板分为预制板和现浇板,这里主要分析现浇板的布筋情况。

板筋主要有:受力筋 (单向或双向,单层或双层)、支座负筋 、分布筋 、附加钢筋 (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撑脚钢筋 (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一、受力筋

软件中,受力筋的长度是依据轴网计算的。

受力筋长度=轴线尺寸+左锚固+右锚固+两端弯钩(如果是Ⅰ级筋)。 根数=(轴线长度-扣减值)/布筋间距+1

二、负筋及分布筋

负筋长度=负筋长度+左弯折+右弯折

负筋根数=(布筋范围-扣减值)/布筋间距+1 分布筋长度=负筋布置范围长度-负筋扣减值

负筋分布筋根数=负筋输入界面中负筋的长度/分布筋间距+1

三、附加钢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支撑钢筋(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计算钢筋的长度、根数即可,在软件中可以利用直接输入法输入计算

第二篇:钢筋长度计算公式范文

钢筋长度计算原理及计算方法

钢筋重量=钢筋长度*根数*理论重量

钢筋长度=净长+节点锚固+搭接+弯钩(一级抗震)

基础层:筏板基础〈=2000mm时,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筏板基础〉2000mm时,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2-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地下室:柱纵筋长度=地下室层高-本层净高HN/3+首层楼层净高HN/3+与首层纵筋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首层:柱纵筋长度=首层层高-首层净高HN/3+max(二层净高HN/6,500,柱截面边长尺寸(圆柱直径))+与二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中间层:柱纵筋长度=二层层高-max(二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max(三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与三层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顶层:

角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

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LAE 其中锚固长度取值:

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弯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弯折12d,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直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截断,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

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

外侧钢筋根数为:3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内侧钢筋根数为:1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边柱:

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

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LAE 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

外侧钢筋根数为:2根角筋,b边一侧钢筋总数

内侧钢筋根数为:2根角筋,b边一侧钢筋总数,h边两侧钢筋总数。

中柱:纵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锚固

其中锚固长度取值:

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弯锚,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直锚: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

梁的平面表示方法:

集中标注-

1、 梁编号

2、 截面尺寸

3、 箍筋

4、 上部贯通筋或架立钢筋

5、 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

6、 梁顶面标高高差

原位标注

7、 梁支座上部筋

8、 梁下部钢筋

9、 吊筋、附加钢筋及构造钢筋

钢筋公式

上部通长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LaE时,取Max(LaE ,0.5hc+5d)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

算法1:hc-保护层+15d 算法2:取0.4LaE+15d

算法3:取Max(LaE ,hc-保护层+15d) 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支座负筋:

第一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3 第二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内1/5,如果一共两排,第一排为通长筋,则第二排按LN/3计算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

上排长度=2*净跨长/3+支座宽

下排长度=2*净跨长/4+支座宽

注:净跨长为左右较长的跨

架立筋长度=净跨-左负筋伸入长度-右负筋伸入长度+ 150*2 注:当贯通筋和架立筋同时存在时,搭接值取150MM。

构造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筋长度=净跨长+2*锚固长度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2*1.9d+2*max(10d,75mm) 根数=【(净跨长-50*2)/非加密间距*2+1】*排数

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 下部钢筋

下部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长度=净跨长-0.1*2*净跨长

下部非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箍筋长度=(梁宽-保护层*2 +梁高-保护层*2)*2+1.9d*2+max(10d,75mm)*2

根数=2*【(加密区长度-50)/加密间距+1】+(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间距-1)

当结构为一级抗震时,加密长度为max(2*梁高,500),当结构为二到四级时,加密长度为max(1.5*梁高,500)

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主梁高>800mm a为60度

主梁高<=800mm a为45度

底筋长度=净长+2*max(支座宽/2,5d)+2*6.25d(一级钢筋)+搭接

根数=(净长-2*50-1/2板筋间距*2)/间距+1

面筋长度=净长+2*la+2*6.25d(一级钢筋)+搭接

根数=(净长-2*50)/间距+1

la:非抗震; lae:抗震

端支座负筋长度=净长+la+6.25d+(板厚-2*保护层) 根数=(净长-2*50)/间距+1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左净长+右净长+2*(板厚-2*保护层)

根数=(净长-2*50)/间距+1

分布筋长度=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2*150

根数=左标注/间距+右标注/间距(不减起步距离,不加1,不减1)

温度筋长度=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2*150+2*6.25d(一级钢筋)

根数=(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间距-1(不减起步距离,不加1,减1)

板中开洞:洞口左端长度=净长-保护层+max(支座宽/2,5d)+6.25d+(板厚-2*保护层)+5d

洞口右端长度:同左端

根数=洞口宽/间距+1

悬挑:悬挑长度(一端在柱子里)=净长+la+(板厚-2*保护层) +6.25d(一级钢筋) 悬挑长度(两端都在板里)=(板厚-2*保护层)+净长+(板厚-2*保护层)+5d

剪力墙钢筋计算

1、暗柱钢筋计算 (A)纵筋长度计算:中间层:

采用绑扎连接时,长度=层高+1.2Lae,采用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时,长度=层高-500+500 (B)顶层:

采用绑扎连接时,长度=层高-500-板厚+Lae采用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时,长度=层高-500-板厚+Lae (C)纵筋根数:按图数

(D)箍筋计算:(梁宽 + 梁高4 * 保护层) * 2 + 11.9*d*2+8*d

(5)拉筋长度= 梁宽-保护层+2*11.9*d+2*d;根数=排数*((洞口宽-100)/间距)

2、墙身水平钢筋(墙端为暗柱)

外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15d 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墙身水平钢筋(墙端为端柱

外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内水平筋照设

墙身纵筋计算

• 基础插筋=弯折长度a+锚固竖直长度h1+搭接长度1.2LaE或非连接区500 • 中间层纵筋=层高+搭接长度1.2LaE或非连接区500 • 顶层纵筋=层高-板厚+锚固

• 根数=(墙净长(墙长-暗柱截面长)-2*s/2)/间距

3、墙身垂直钢筋

(1)墙身竖向分布钢筋根数=墙身净长-1个竖向间距s/2(或2*50)/竖向布置间距+1

墙身垂直分布筋是从暗柱或端柱边开始布置

(2)遇有洞口时,需要分段计算根数

墙梁钢筋与墙身钢筋的关系

当设计未注明时,侧面构造纵筋同剪力墙水平分布筋;拉筋直径:当梁宽≤ 350时为6mm,梁宽>350时为8mm,拉筋间距为两倍箍筋间距;当连梁截面高度>700时,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直径应≥10mm,间距应 ≤200;

钢筋计算原理

钢筋重量=钢筋长度*根数*理论重量

钢筋长度=净长+节点锚固+搭接+弯钩(一级抗震)

基础层:筏板基础〈=2000mm时,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筏板基础〉2000mm时,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2-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地下室:柱纵筋长度=地下室层高-本层净高HN/3+首层楼层净高HN/3+与首层纵筋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首层:柱纵筋长度=首层层高-首层净高HN/3+max(二层净高HN/6,500,柱截面边长尺寸(圆柱直径))+与二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中间层:柱纵筋长度=二层层高-max(二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max(三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与三层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顶层:

角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

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LAE 其中锚固长度取值:

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弯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弯折12d,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直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截断,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

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外侧钢筋根数为:3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内侧钢筋根数为:1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边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

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LAE

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外侧钢筋根数为:2根角筋,b边一侧钢筋总数

内侧钢筋根数为:2根角筋,b边一侧钢筋总数,h边两侧钢筋总数。

中柱:纵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锚固

其中锚固长度取值:

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弯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弯折12d,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直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截断,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

梁的平面表示方法:

集中标注-

1、 梁编号

2、 截面尺寸

3、 箍筋

4、 上部贯通筋或架立钢筋

5、 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

6、 梁顶面标高高差

原位标注

7、 梁支座上部筋

8、 梁下部钢筋

9、 吊筋、附加钢筋及构造钢筋

钢筋公式

上部通长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LaE时,取Max(LaE ,0.5hc+5d)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

算法1:hc-保护层+15d 算法2:取0.4LaE+15d

算法3:取Max(LaE ,hc-保护层+15d) 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支座负筋:

第一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3 第二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内1/5,如果一共两排,第一排为通长筋,则第二排按LN/3计算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

上排长度=2*净跨长/3+支座宽

下排长度=2*净跨长/4+支座宽

注:净跨长为左右较长的跨

架立筋长度=净跨-左负筋伸入长度-右负筋伸入长度+ 150*2 注:当贯通筋和架立筋同时存在时,搭接值取150MM。

构造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筋长度=净跨长+2*锚固长度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2*1.9d+2*max(10d,75mm) 根数=【(净跨长-50*2)/非加密间距*2+1】*排数

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

下部钢筋 下部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长度=净跨长-0.1*2*净跨长

下部非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箍筋长度=(梁宽-保护层*2 +梁高-保护层)*2+1.9d*2+max(10d,75mm)*2

根数=2*【(加密区长度-50)/加密间距+1】+(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间距-1)

当结构为一级抗震时,加密长度为max(2*梁高,500),当结构为二到四级时,加密长度为max(1.5*梁高,500)

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主梁高>800mm a为60度

主梁高<=800mm a为45度

底筋长度=净长+2*max(支座宽/2,5d)+2*6.25d(一级钢筋)+搭接

根数=(净长-2*50)/间距+1

面筋长度=净长+2*la+2*6.25d(一级钢筋)+搭接

根数=(净长-2*50)/间距+1 la:非抗震; lae:抗震

端支座负筋长度=净长+la+6.25d+(板厚-2*保护层) 根数=(净长-2*50)/间距+1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左净长+右净长+2*(板厚-2*保护层)

根数=(净长-2*50)/间距+1

分布筋长度=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2*150

根数=左标注/间距+右标注/间距(不减起步距离,不加1,不减1)

温度筋长度=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2*150+2*6.25d(一级钢筋)

根数=(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间距-1(不减起步距离,不加1,减1)

板中开洞:洞口左端长度=净长-保护层+max(支座宽/2,5d)+6.25d+(板厚-2*保护层)+5d

洞口右端长度:同左端

根数=洞口宽/间距+1

悬挑:悬挑长度(一端在柱子里)=净长+la+(板厚-2*保护层) +6.25d(一级钢筋) 悬挑长度(两端都在板里)=(板厚-2*保护层)+净长+(板厚-2*保护层)+5d

剪力墙钢筋计算

1、暗柱钢筋计算

(A)纵筋长度计算:中间层: 采用绑扎连接时,长度=层高+1.2Lae,采用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时,长度=层高-500+500 (B)顶层:

采用绑扎连接时,长度=层高-500-板厚+Lae采用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时,长度=层高-500-板厚+Lae (C)纵筋根数:按图数

(D)箍筋计算:(梁宽 + 梁高4 * 保护层) * 2 + 11.9*d*2+8*d

(5)拉筋长度= 梁宽-保护层+2*11.9*d+2*d;根数=排数*((洞口宽-100)/间距)

2、墙身水平钢筋(墙端为暗柱)

外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15d 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墙身水平钢筋(墙端为端柱

外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内水平筋照设

墙身纵筋计算

• 基础插筋=弯折长度a+锚固竖直长度h1+搭接长度1.2LaE或非连接区500 • 中间层纵筋=层高+搭接长度1.2LaE或非连接区500 • 顶层纵筋=层高-板厚+锚固

• 根数=(墙净长(墙长-暗柱截面长)-2*s/2)/间距

3、墙身垂直钢筋

(1)墙身竖向分布钢筋根数=墙身净长-1个竖向间距s/2(或2*50)/竖向布置间距+1

墙身垂直分布筋是从暗柱或端柱边开始布置

(2)遇有洞口时,需要分段计算根数

墙梁钢筋与墙身钢筋的关系

当设计未注明时,侧面构造纵筋同剪力墙水平分布筋;拉筋直径:当梁宽≤ 350时为6mm,梁宽>350时为8mm,拉筋间距为两倍箍筋间距;当连梁截面高度>700时,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直径应≥10mm,间距应 ≤200;

第三篇:钢筋计算公式 钢筋算量基本方法小结

箍筋计算按照净跨算 梁的支座不计算箍筋

计算通长钢(贯通筋)的时候梁的一端有柱那还有一端是墙的话钢筋需要锚固 锚固的长度与支座的宽度有关系,两端不一定长度相等 箍筋计算按照净跨-50*2计算

中间有柱时扣柱,计算方法同上一条

结构各类构件的连接关系问题,也就是谁时谁的支座的问题

基础是柱、墙的支座,柱是梁的支座,梁是板的支座、次梁以主梁为支座。 纵向钢筋锚入支座;横向钢筋(箍筋)不进支座,进入支座也是构造要求不是受力要求。柱、墙进入支座的插筋之箍筋不起箍筋作用,只起稳定作用,只要一个大的方框箍就行,真正上面柱中起箍筋作用时需要隔一拉一。梁进入支座时也是纵筋进入,但连梁到了顶层要求箍筋进入支座,因为顶层连梁上部受力筋在表皮,锚固不可靠,要靠箍筋把它约束住,不崩出去。 梁箍筋的计算长度是每跨的净跨长减去100MM,也就是说,梁的箍筋是从柱边50MM开始布置的,柱中不布置梁箍筋,但柱箍筋必须布置且加密;这一点在中国抗震设计规范中有明确规定;

梁钢筋的锚固问题只与梁下部存不存在支座有关,与支座究竟是柱还是墙或者是其他主梁无关;

梁钢筋在支座内的锚固长度问题与梁的类型(框架梁次梁)和支座类型(边支座中支座)有关;

框架梁在边支座的锚固长度是0.4倍LAE(LAE为一个锚固长度)+弯钩15D(D为钢筋直径);如果边支座的宽度本身不小于钢筋的一倍锚固长度,框架梁的钢筋则可以不必弯钩进行直锚,但此时直锚长度必须不小于一倍锚固长度;框架梁底筋在中支座的的锚固长度为一倍LAE,面部通长筋在跨中1/3区域内连接(冷接或焊接或机械连接),须满足连接长度规范;

次梁在边支座的锚固长度是直段12D+弯钩15D,在中支座的锚固长度是12D;记住了,这就是框架梁与次梁的区别;

关于梁中架立筋构造腰筋抗扭腰筋的连接长度,是一般人容易出错的一个问题:梁中架立筋和构造腰筋的连接长度不论什么梁一律是15D,抗扭腰筋的方式同梁中主筋一样,遵守受力主筋的连接规范;

主梁箍筋的加密长度问题,一般人只知道是梁高的1.5倍,此识有误.实际是,一级抗震结构,主梁箍筋加密长度是梁高的2.0倍,二三四级抗震结构,才是梁高的1.5倍.

算量方法:

一、梁

(一)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 ≤800mm 夹角=45°

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1、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其他钢筋计算同首跨钢筋计算。LN为支座两边跨较大值。

二、其他梁

一、非框架梁在03G101-1中,对于非框架梁的配筋简单的解释,与框架梁钢筋处理的不同之处在于:

1、普通梁箍筋设置时不再区分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问题;

2、下部纵筋锚入支座只需12d;

3、上部纵筋锚入支座,不再考虑0.5Hc+5d的判断值。未尽解释请参考03G101-1说明。

二、框支梁

1、框支梁的支座负筋的延伸长度为Ln/3;

2、下部纵筋端支座锚固值处理同框架梁;

3、上部纵筋中第一排主筋端支座锚固长度=支座宽度-保护层+梁高-保护层+Lae,第二排主筋锚固长度≥Lae;

4、梁中部筋伸至梁端部水平直锚,再横向弯折15d;

5、箍筋的加密范围为≥0.2Ln1≥1.5hb;

7、侧面构造钢筋与抗扭钢筋处理与框架梁一致。

二、剪力墙在钢筋工程量计算中剪力墙是最难计算的构件,具体体现在:

1、剪力墙包括墙身、墙梁、墙柱、洞口,必须要整考虑它们的关系;

2、剪力墙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种转角形式;

3、剪力墙在立面上有各种洞口;

4、墙身钢筋可能有单排、双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钢筋不同;

5、墙柱有各种箍筋组合;

6、连梁要区分顶层与中间层,依据洞口的位置不同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1)剪力墙墙身

一、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

1、墙端为暗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弯折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弯折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2、墙端为端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注意:如果剪力墙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钢筋时,其中间水平钢筋在拐角处的锚固措施同该墙的内侧水平筋的锚固构造。

3、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当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两边截断,分别向下弯折15d。

二、剪力墙墙身竖向钢筋

1、首层墙身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身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身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墙身竖向钢筋根数=墙净长/间距+1(墙身竖向钢筋从暗柱、端柱边50mm开始布置)

4、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竖向筋在洞口上下两边截断,分别横向弯折15d。

三、墙身拉筋

(一)、长度=墙厚-保护层+弯钩(弯钩长度=11.9+2*D)

2、根数=墙净面积/拉筋的布置面积注:墙净面积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连)梁,即墙面积-门洞总面积-暗柱剖面积暗梁面积;

拉筋的面筋面积是指其横向间距×竖向间距。 例:(8000*3840)/(600*600)

(二)剪力墙墙柱

一、纵筋

1、首层墙柱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柱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柱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

注意:如果是端柱,顶层锚固要区分边、中、角柱,要区分外侧钢筋和内侧钢筋。因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所以其锚固也同框架柱相同。

二、箍筋:依据设计图纸自由组合计算。

(三)剪力墙墙梁

一、连梁

1、受力主筋

顶层连梁主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 中间层连梁纵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

2、箍筋

顶层连梁,纵筋长度范围内均布置箍筋即N=((LaE-100)/150+1)*2+(洞口宽-50*2)/间距+1(顶层)

中间层连梁,洞口范围内布置箍筋,洞口两边再各加一根即N=(洞口宽-50*2)/间距+1(中间层)

二、暗梁

1、主筋长度=暗梁净长+锚固

三、柱

(一)、基础层

一、柱主筋

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Max{10D,200mm}

二、基础内箍筋

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一般是按2根进行计算(软件中是按三根)。

(二)、中间层

一、柱纵筋

1、 KZ中间层的纵向钢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层伸出楼地面的高度

二、柱箍筋

1、KZ中间层的箍筋根数=N个加密区/加密区间距+N+非加密区/非加密区间距-1 03G101-1中,关于柱箍筋的加密区的规定如下 1)首层柱箍筋的加密区有三个,分别为: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2)首层以上柱箍筋分别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均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三)、顶层

顶层KZ因其所处位置不同,分为角柱、边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种柱纵筋的顶层锚固各不相同。(参看03G101-1第

37、38页)

一、角柱

角柱顶层纵筋长度:

一、内筋

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二、外筋

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柱顶部第一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8d(保证65%伸入梁内) 柱顶部第二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注意:在GGJ 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二、边柱

边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边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

边柱顶层纵筋的锚固分为内侧钢筋锚固和外侧钢筋锚固: 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1.5Lae

注意:在GGJ 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三、中柱

中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中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

中柱顶层纵筋的锚固长度为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注意:在GGJ V8.1中,处理同上。

四、板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知道板分为预制板和现浇板,这里主要分析现浇板的布筋情况。 板筋主要有:受力筋 (单向或双向,单层或双层)、支座负筋、分布筋、附加钢筋 (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撑脚钢筋 (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一、受力筋

软件中,受力筋的长度是依据轴网计算的。

受力筋长度=轴线尺寸+左锚固+右锚固+两端弯钩(如果是Ⅰ级筋)。 根数=(轴线长度-扣减值)/布筋间距+1

二、负筋及分布筋

负筋长度=负筋长度+左弯折+右弯折

负筋根数=(布筋范围-扣减值)/布筋间距+1 分布筋长度=负筋布置范围长度-负筋扣减值

负筋分布筋根数=负筋输入界面中负筋的长度/分布筋间距+1

三、附加钢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支撑钢筋(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计算钢筋的长度、根数即可,在软件中可以利用直接输入法输入计算。 第五章常见问题

为什么钢筋计算中,135o弯钩我们在软件中计算为11.9d?

我们软件中箍筋计算时取的11.9D实际上是弯钩加上量度差值的结果,我们知道弯钩平直段长度是10D,那么量度差值应该是1.9D,下面我们推导一下1.9D这个量度差值的来历: 按照外皮计算的结果是1000+300;如果按照中心线计算那么是:1000-D/2-d+135/360*3.14*(D/2+d/2)*2+300,这里D取的是规范规定的最小半径2.5d,此时用后面的式子减前面的式子的结果是:1.87d≈1.9d。

第四篇:框架梁柱节点钢筋质量通病防治

现浇梁柱节点柱主筋、箍筋,梁主筋位置、数量及梁主筋锚固长度是否正确,直接影响框架结构的工程质量。消除梁柱节点钢筋施工质量通病,有利于保证和提高主体结构的工程质量。

一、柱主筋保护层过厚或过薄,主筋位移或露筋

1 原因分析

(1)浇筑梁柱节点混凝土时,用手掰开梁柱节点核心区主筋后,用料斗直接将混凝土倒人模中,致使柱上筋位移。(2)混凝上保护层垫块厚度不符合规定或漏放。(3)对位移主筋未及时调整到位。(4) 对柱主筋缺少限制位移措施。(5)混凝土浇筑时柱主筋被碰歪或撞斜,不及时纠正。

2 预防措施

(1)掰开梁柱节点中柱主筋后,应先将料卸在料盘上,后由人工入模。(2) 混凝上垫块按规定放置。(3)保护层厚度应按设计要求或规范规定执行。(4)对柱位移主筋应按1:6坡度调整到位。(5)在梁柱相接的水平面上,加一道由钢筋制成的卡具固定,量好柱轴线后采取限制位移措施。(6)柱主筋外伸部分再加一道临时箍筋。(7)振捣棒头或下料斗应避免碰撞钢筋,如果发现撞斜主筋,应及时校核纠正。

二、梁柱节点箍筋加密区的钢筋加工安装不符合要求

梁柱节点箍筋加密区的箍筋少放,绑扎铁丝少扣、漏扣、松扣,箍筋绑扎间距不匀,高低不平 箍筋重叠堆放在纵横交叉的梁受拉钢筋上面,箍筋被电焊从中间割断,箍筋闭合处未错开设置,梁受力筋端头锚人支座中的长度不足,位置、间距不符合要求,梁主筋端头90o弯钩平直部分在锚人支座时,用电焊割掉,梁主筋端头有焊接接头放在支座中,当梁主筋为双排钢筋时,叠合在一起或两排钢筋间距太大。 1 原因分析

(1)梁柱节点处梁主筋纵横交叉,又是箍筋加密区,钢筋安装绑扎不便。(2)梁柱节点钢筋绑扎中,预先全部绑扎好柱核心区加密箍筋,再安装绑扎梁纵横交叉的受力筋,当梁受力筋端头为90o 弯钩时,在不易放进支座的情况下就用电焊将部分箍筋从中间割断。(3)为节约钢材,梁受力筋锚人支座中的长度不够,梁主筋端头有焊接接头锚人支座中、(4)梁受力钢筋锚人支座中的位置、间距不均,当梁主筋为双排钢筋时,在支座中叠合在一起,或双排钢筋间距拉大。③梁柱节点加密区箍筋弯钩闭合处未相互错开。

2 预防措施

(1) 严格操作工艺,对梁柱节点箍筋加密区,应把梁受拉筋区锚人支座,并和柱核心区箍筋按序密切配合,一道道绑扎牢固.(2)加强质量意识教育,不能随意用电焊割断柱核心区加密箍筋和梁主筋锚人端弯钩平直部分。(3)粱受拉筋锚人支座中的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4)梁受力筋端头有焊接接头时,应按规范要求执行。(5)梁柱节点中梁受力筋的位置、间距要均匀安放;当梁受力筋为双排钢筋时,应拉开双排钢筋间距,按规范要求执行(6)粱柱节点箍筋加密区弯钩闭合处,应沿受力钢筋方向错开设置。(7)对梁柱节点核心区钢筋逐根进行隐蔽检查验收,无误后再进行下道工序。

第五篇:夹层梁柱节点计算书

KL1-1、KL1-2与柱的连接

一、设计资料

节点形式:翼缘采用对接焊,腹板采用高强螺栓连接

其节点图见下图;

高强螺栓资料:

高强螺栓等级为:10.9级;

高强螺栓直径为:id=20mm;

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中表7.2.2-2:

高强螺栓的预拉力为:P=155.0kN;

焊缝资料:

焊缝强度与母材等强,ftw=310

MPa

KL1-1:

高强螺栓几何位置信息:

高强螺栓总数为:

6个;

每排高强螺栓的数量为:

2个;

高强螺栓共有:3排;

各排高强螺栓离螺栓群形心的距离为:

x1=80.0mm=

.080m;

最外排高强螺栓到翼缘边的距离为:ef=50.0mm;

最外排高强螺栓到腹板边的距离为:ew=80.0mm;

KL1-1尺寸:

H350x200x6x8

KL1-2:

高强螺栓几何位置信息:

高强螺栓总数为:

10个;

每排高强螺栓的数量为:

2个;

高强螺栓共有:5排;

各排高强螺栓离螺栓群形心的距离为:

x1=80.0mm=

.080m;

x2=160.0mm=

.160m;

最外排高强螺栓到翼缘边的距离为:ef=50.0mm;

最外排高强螺栓到腹板边的距离为:ew=80.0mm;

KL1-2尺寸:

H500x240x6x10

二、内力设计值

根据主刚架计算书,可以查得本节点的最不利内力设计值为:

KL1-1:

弯距:M=

18.5kN*m;

轴力:N=

6.4kN;(压力)

剪力:V=

13.8kN;

KL1-2:

弯距:M=

72.4kN*m;

轴力:N=

11.6kN;(拉力)

剪力:V=

43.6kN;

弯矩图(kN*m)

轴力图(kN)

剪力图(kN)

三、节点验算

KL1-1:

本文按摩擦型高强螺栓计算;

本文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中第7.2.2条计算:

单个螺栓的抗剪极限承载力为:

Nvb=0.9*nf*μ*P=0.9*0.45*155=62.775kN

对接焊缝强度验算:

考虑焊缝承受全部的弯矩:

σ=M/(h*bf*tf)=18.5*10^6/[(350-8)*200*8]=33.8MPa

MPa,满足

高强度螺栓摩擦型单剪连接:

考虑螺栓承受全部剪力,验算螺栓强度:

本节点设置2排6个高强螺栓,则腹板连接处螺栓能承受的剪力为:

Vmax=n*Nvb=3*62.775=188.3kN

>

V=13.8kN,满足

腹板净面积验算:

A0=

(350-2*8)*6-3*21.5*6=1617mm2

σ=V/A0=13.8*1000/1617=8.5MPa

MPa,满足

KL1-2:

本文按摩擦型高强螺栓计算;

本文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中第7.2.2条计算:

单个螺栓的抗剪极限承载力为:

Nvb=0.9*nf*μ*P=0.9*0.45*155=62.775kN

对接焊缝强度验算:

考虑焊缝承受全部的弯矩:

σ=M/(h*bf*tf)=72.4*10^6/[(500-10)*240*10]=61.6MPa

MPa,满足

高强度螺栓摩擦型单剪连接:

考虑螺栓承受全部剪力,验算螺栓强度:

本节点设置2排10个高强螺栓,则腹板连接处螺栓能承受的剪力为:

Vmax=n*Nvb=5*62.775=313.9kN

>

V=43.6kN,满足

腹板净面积验算:

A0=

(500-2*10)*6-5*21.5*6=2235mm2

σ=V/A0=43.6*1000/2235=19.15MPa

MPa,满足

连接板设计资料:

连接板厚度为:t=16.0mm;

连接板宽度为:b=200.0mm;

梁柱翼缘宽度为:bf=180.0mm;

梁柱腹板厚度为:tw=

6.0mm;

连接板材料为:Q345B钢;

KL1、KL3与柱的连接

一、设计资料

节点形式:翼缘采用对接焊,腹板采用高强螺栓连接

其节点图见下图;

高强螺栓资料:

高强螺栓等级为:10.9级;

高强螺栓直径为:id=20mm;

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中表7.2.2-2:

高强螺栓的预拉力为:P=155.0kN;

焊缝资料:

焊缝强度与母材等强,ftw=310

MPa

KL1:

高强螺栓几何位置信息:

高强螺栓总数为:

12个;

每排高强螺栓的数量为:

2个;

高强螺栓共有:6排;

各排高强螺栓离螺栓群形心的距离为:

x1=40.0mm=

.040m;

x2=120.0mm=

.0120m;

x3=200.0mm=

.200m;

最外排高强螺栓到翼缘边的距离为:ef=50.0mm;

最外排高强螺栓到腹板边的距离为:ew=140.0mm;

KL1尺寸:

H700x200x6x10

KL3:

高强螺栓几何位置信息:

高强螺栓总数为:

6个;

每排高强螺栓的数量为:

2个;

高强螺栓共有:3排;

各排高强螺栓离螺栓群形心的距离为:

x1=80.0mm=

.080m;

最外排高强螺栓到翼缘边的距离为:ef=50.0mm;

最外排高强螺栓到腹板边的距离为:ew=87.0mm;

KL3尺寸:

H350x200x6x8

二、内力设计值

根据主刚架计算书,可以查得本节点的最不利内力设计值为:

KL1:

弯距:M=

271.0kN*m;

轴力:N=

23.3kN;(拉力)

剪力:V=

147.0kN;

KL3:

弯距:M=

53.3kN*m;

轴力:N=

55.5kN;(压力)

剪力:V=

31.2kN;

弯矩图(kN*m)

剪力图(kN)

轴力图(kN)

三、节点验算

KL1:

本文按摩擦型高强螺栓计算;

本文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中第7.2.2条计算:

单个螺栓的抗剪极限承载力为:

Nvb=0.9*nf*μ*P=0.9*0.45*155=62.775kN

对接焊缝强度验算:

考虑焊缝承受全部的弯矩:

σ=M/(h*bf*tf)=271.0*10^6/[(700-10)*200*10]=196.4MPa

MPa,满足

高强度螺栓摩擦型单剪连接:

考虑螺栓承受全部剪力,验算螺栓强度:

本节点设置2排12个高强螺栓,则腹板连接处螺栓能承受的剪力为:

Vmax=n*Nvb=6*62.775=313.9kN

>

V=147.0kN,满足

腹板净面积验算:

A0=

(700-2*10)*6-6*21.5*6=3306mm2

σ=V/A0=147.0*1000/3306=44.5MPa

MPa,满足

KL3:

本文按摩擦型高强螺栓计算;

本文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中第7.2.2条计算:

单个螺栓的抗剪极限承载力为:

Nvb=0.9*nf*μ*P=0.9*0.45*155=62.775kN

对接焊缝强度验算:

考虑焊缝承受全部的弯矩:

σ=M/(h*bf*tf)=53.3*10^6/[(350-8)*200*8]=97.4MPa

MPa,满足

高强度螺栓摩擦型单剪连接:

考虑螺栓承受全部剪力,验算螺栓强度:

本节点设置2排6个高强螺栓,则腹板连接处螺栓能承受的剪力为:

Vmax=n*Nvb=3*62.775=188.3kN

>

V=31.2kN,满足

腹板净面积验算:

A0=

(350-2*8)*6-3*21.5*6=1617mm2

σ=V/A0=31.2*1000/1617=19.3MPa

MPa,满足

KL2与柱的连接

一、设计资料

节点形式:翼缘采用对接焊,腹板采用高强螺栓连接

其节点图见下图;

高强螺栓资料:

高强螺栓等级为:10.9级;

高强螺栓直径为:id=20mm;

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中表7.2.2-2:

高强螺栓的预拉力为:P=155.0kN;

焊缝资料:

焊缝强度与母材等强,ftw=310

MPa

KL2:

高强螺栓几何位置信息:

高强螺栓总数为:

12个;

每排高强螺栓的数量为:

2个;

高强螺栓共有:6排;

各排高强螺栓离螺栓群形心的距离为:

x1=40.0mm=

.040m;

x2=120.0mm=

.0120m;

x3=200.0mm=

.200m;

最外排高强螺栓到翼缘边的距离为:ef=50.0mm;

最外排高强螺栓到腹板边的距离为:ew=140.0mm;

KL1尺寸:

H700x200x8x12

二、内力设计值

根据主刚架计算书,可以查得本节点的最不利内力设计值为:

KL2:(考虑连接点距轴线偏离500mm)

弯距:M=

388.0kN*m;

轴力:N=

47.6kN;(拉力)

剪力:V=

288.0kN;

弯矩图(kN*m)

剪力图(kN)

轴力图(kN)

三、节点验算

KL2:

本文按摩擦型高强螺栓计算;

本文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中第7.2.2条计算:

单个螺栓的抗剪极限承载力为:

Nvb=0.9*nf*μ*P=0.9*0.45*155=62.775kN

对接焊缝强度验算:

考虑焊缝承受全部的弯矩:

σ=M/(h*bf*tf)=388.0*10^6/[(700-12)*200*12]=235.0MPa

MPa,满足

高强度螺栓摩擦型单剪连接:

考虑螺栓承受全部剪力,验算螺栓强度:

本节点设置2排12个高强螺栓,则腹板连接处螺栓能承受的剪力为:

Vmax=n*Nvb=6*62.775=313.9kN

>

V=147.0kN,满足

腹板净面积验算:

A0=

(700-2*12)*8-6*21.5*8=4376mm2

σ=V/A0=288.0*1000/4376=65.8MPa

MPa,满足

文档内容仅供参考

上一篇:部门职能职责分解表下一篇:颁奖仪式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