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新闻在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演化

2023-01-23

一、慢新闻

近日, 素以突发新闻报道为标志的BBC宣称, 将推出“慢新闻”以加强对假新闻的打击, 那何为“慢新闻”呢, “我们并不想单纯为了追求速度而气喘吁吁地往前赶, 而是想要精心打造一套成熟的编辑理念。我们需要慢节奏, 需要更深入的新闻。”——BBC新闻编辑部主任Jamie Angus。关于“慢新闻” (Slow Journalism) 国内外学者有过不少讨论, 大部分学者倾向于用“清楚、准确、深入、全面地报道”来加以概括慢新闻。[1]

我们都知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时效性”是新闻传播与生俱来的特点, 然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反复强调, 真实才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观点之一, 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属性。慢新闻是一种弱化时效性追求强调真实性追求的新闻类型。

二、新闻是如何变“慢”的

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生产和服务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模式, 一代意见领袖、微博大V的形成加剧了社会思潮多元多变, 自媒体的加入使得媒体传播格局日益错综复杂。2015年4月发生了一起四川男子暴打女司机事件, 这件事本已事实清楚对错立判, 最后经各种社交媒体的传播加上后续消息不断爆出, 公众舆论从一边倒开始了不同的演变。当行车记录仪信息的加入, 我们知道在暴打女司机事件中, 女司机连续变道别车, 俨然一路霸范儿, 男司机当着妻儿的面下手太狠。从这一事件中, 我们可以了解到, 信息的披露本来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以前这个过程被传统媒体称为深度报道或后续跟踪报道。而今天, 一旦某事件形成舆论焦点, 除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外, 用户与意见领袖也开始直接参与发布信息和筛选舆论, 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源。在这种多重信息源的传播模式中, 部分意见领袖和媒体, 因利益、品格、自律、思维能力、制度保障等欠佳, 就会成为污染源。污染源的信息甚至能掩盖清洁源的信息。清洁源通常是那些诚实提供第一手材料的当事人、严肃媒体及相关记者、有一定知识广度且人格可靠的意见领袖、有专业能力且仅在专业领域发言的中立科学研究者。[2]

三、“慢新闻”应该在舆情演化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统领, 注意媒体道德与伦理

新媒体时代, 人们获取信息空前便捷, 随着信息的持续披露, 新闻报道很容易对当事人造成“侵扰悲痛”。经济学家汪丁丁指出:今天的新闻有双重困境。首先我们生活在一个市场疯狂的时期。当大众丧失常识的时候, 表现为市场疯狂。其次, 我们生活在一个转型期社会里。大众媒体, 一方面必须履行它们的“引导舆论”职能, 另一方面却已经沉浸在市场里, 受着利润的驱使。[3]由此新闻的后续报道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全面统领, 尊重隐私、避免二次伤害的可能性。主流媒体甚至可以考虑暂时保密或推迟刊播有关新闻来避免二次伤害。虽然在移动互联时代, 这种处理不一定能真正避免消息不被披露。但主流媒体自身的坚持加上主动的屏蔽, 确实能大大降低二次伤害的概率。

四、“慢新闻”应该体现在对新闻事件的多角度、持续性的聚合报道中

移动互联时代, 人们在第一时间通过移动设备知晓新闻, 利用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获得信息发表评论。而用户量最多的新闻客户端大都属于聚合类新闻应用, 也就是不生产新闻, 只是聚合新闻。比如“今日头条”, 当某一新闻事件发生, 引发舆论关注时, 它通过智能抓取, 把电视、广播、报刊、自媒体公众号等等相关新闻全部聚合过来, 这其中有前文所说清洁的信息源, 有污染的信息源, 此时应尽量聚合清洁源, 对于意见领袖信息的引用则应极其慎重。未来聚合新闻类客户端应该从技术实现到用户体验方面, 强调一种源头管理, 做到新闻源头的可追溯, 同时屏蔽无效信息, 清除重复信息, 同时做到时间线展现出新闻事件发展演化的轨迹。

五、“慢新闻”应注意舆论引导, 突出事件与公众生活的共性, 弱化单一事件孤立的特性

近期的“辱母杀人”案本是一起发生于去年的刑事案件, 而经由某媒体一爆出时群情激愤, 一时间“警察不作为”的论调喧嚣尘上, 而随着信息的持续披露, 特别清洁信息源 (当事人、严肃媒体, 相关部门) 的持续发声, 大家开始关注不良民间借贷、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等等话题, 而并没有纠缠“辱母”细节进行所谓“媒体审判”, 最终维护了司法公正。学者展江指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用, 网络媒体开始介入对案件和庭审活动的报道和评论, 并形成网络舆论。于是“媒体审判”的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 开始包含一部分的“网络审判”和“舆论审判”。[4]从上面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 慢新闻不应该强调单一事件孤立的独特性, 而应该强调事件与公众生活的共性, 引导舆论, 真正维护公众利益。

摘要:进入“互联网+”时代, 在移动互联技术的支持下, 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人们在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 既是源头也是终端, 新闻的传播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因此, 有些媒体为抢占话语权, 一味追求时效, 信息未经核实就刊登或转发, 很容易成为造谣者或传谣者, 引发“媒体审判”等媒体道德伦理问题。

关键词:慢新闻,信息源,媒体审判

参考文献

[1] 王强.“叙述危机”与“慢新闻”[J].符号与传媒, 2016 (1) .

[2] 段炼.忽悠的原理与技巧[M].2015, 03.

[3] 汪丁丁.严肃新闻的社会条件[J].财经, 2007, 08.06.

[4] 展江, 彭桂兵.媒体道德与伦理案例教学[M].2014, 05.

上一篇:浅谈独立学院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下一篇:试论中职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的培养——以excel软件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