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啃老族现象调查

2022-11-07

第一篇:大学生啃老族现象调查

“啃老族”社会现象的调研分析

啃老族又称尼特族,尼特族是NEET在台湾的译音,NEET的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使用在其他国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在英国,尼特族指的是16~34岁年轻族群;在日本,则指的是15~34岁年轻族群。

——摘自百度。 啃老族,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语。近年来,许多新闻栏目都竞相报道这一现象,说明它已经有一定的规模。然而在暑期的调查分析中,近一成的调查者不知道什么是啃老族,大约三成的调查者知道啃老族这个词,但并不知道它的代表意义,有人认为啃老族是守一份工作不变动。由于不了解这个词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就是其中一员。啃老族对于自身和社会有着不小的影响,所以对于“啃老族”的调研分析是很重要的。

调查中大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认为这种现象是不恰当的教育模式造成的,反映的是现代青年一种缺乏责任感、知识水平不高、无法忍受生活苦难的行为,是懦弱群体的代表。更有甚者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在多次查阅资料和了解下,我认为这些观点有些偏激,这些表面上的东西是社会上普遍的观点,其实在啃老族的背后有许多让我们思考的东西。

啃老族的形成有很多原因,自己、家庭、社会等等都是原因。但不可否认自己是造就啃老族的最大原因之一。这里我对于几种不同群

体及形成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在对许多媒体对啃老族的这一群体的调查和暑期调查分析后发现,几个主要组成群体大多由于自身原因而加入啃老族大军的原因如下:

一、是大学毕业生,约占20﹪;这一类人主要是由于在大学生活中没有很好的去体会大学是无限接近社会的、甚至可以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的意义,所以这些人在校期间过于注重课本的知识记忆。从幼时教育开始他们就形成书本为主的潜意识,这对他们影响不小,从而缺少对于自身能力的培养,导致学业生涯结束后对于繁杂的社会没有适应意识,使得精神状态不能适应社会而不能很好的工作。

二、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 占10﹪左右;这些人大多数是那些从小处于养尊处优的状态,当然不能排除那些自身思想比较奢靡的人。他们认为父母就应该承担一切。这些人从小在父母的庇护下过着小公主、小王子式的日子,没有干过什么活,也就是那些患有“公主病”的人群。家里的生活已经把他们的奋斗意识都磨灭殆尽了,安乐的生活也让他们应有的东西也失去了。也有那些家庭条件不是很富裕,但是父母的溺爱造就的“公主病”人。

三、是“创业幻想型”青年,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却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而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占20﹪。创业在这些人的字典中拥有很强地位,可惜没有认识到自身的素质水平。其实很多创业者也是在寄人篱下中发现机会创业。所以这些人频繁的失败,但没有意识到失败所在,最终在一声声“天理不

公”中加入啃老族。

四、是频繁跳槽,最后找不到工作,靠父母养活的,占10﹪。这种人没有自信,没有奋进心,只是无谓的逃避,最终沦入啃老族的大军中。

五、是下岗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于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就离职,约占10﹪。这些人是没有承受能力、也是缺乏奋进心的一类人。

六、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的,因怕苦怕累索性呆在家中的一类人,占30﹪。这种人可以说是不知死活的一类人,本身素质较低,可是仍不能进取,实属悲哀。

成为啃老族真的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吗?其实未必。从远古时代开始我们人类并没有像鲨鱼般成为独居动物,我们拥有我们自己的群体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里面的一份子,我们所做的任何事都会影响着别人,当然这个社会中其他个体也会影响我们的任何行为。二十一世纪是头脑风暴的时代、经济时代、物质精神时代,对于我们这些小个体的选择影响更加严重,错一步则全盘皆输。由于这些缘由,我个人来说对于啃老族给予全盘否定是不太公平的。或许是我们的社会的某个因素,家庭、社会交际造成的。

家庭教育是我们成长起来接触最长的教育,家庭影响从而也是影响我们的首要干预者。我们其实要把独生子女和啃老族的蔓延结合起来。以前一个家庭至少有两个孩子,甚至更多;由于孩子的数量多,所以父母的爱将分给众多的孩子,为了从父母那得到更多的爱和关

注,在孩子中间就有了一股竞争的意识,从而孩子们就努力的去培养自己的能力来赢得自己想要的,这种竞争就带给孩子更多的能力,在同龄人中、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能力去奋斗。现在的社会是趋近“4-2-1家庭”(4个老人,1个小孩),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爱不再像以前一样去分将开来,所有的爱都是给了那宝贝孩子。过多的爱加上缺乏兄弟间的那种竞争力,小皇帝的日子就这样过上了。一切孩子该经历的没了,不需要提前享受的生活也享受了,体重上来了,能力下降了;温室里的苗子不经历风雨是不会长成大树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家庭“温室效应”。即使长大了,貌似有大树的样子,只是臃肿了些,可是他们离不开温室;加上家长认为外面的世界太“危险”,就这样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成就了啃老族的核心人员。本来这些人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家庭有意义的人才,可是一些传统的家庭教育造就了这些“废品”

啃老族的来源也来自于许多失业者及一些暂时失去工作的人。在当今这个经济时代,人们对于经济的依赖绝对不下于对于谷物的需求,在现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许多公司都倒闭,导致失业者增多。失业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努力去寻找还是可以再就业的。可是我们也要看清一些情况,有些人也许只会一种或极少的技能,而社会上的此类工作已经饱和又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再学习技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或者无法就业,因而依赖父母不甘心的加入啃老族。这类人正是我们需要去鼓励去帮助的一群人。

啃老族,一个由于自身、家庭、社会、教育模式等种种影响力造

就的社会群体。我们小时候需要哺乳的时候还需要一个断乳的过程,进入社会的适应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断乳期,就像小孩子的断乳期有长有短一样,不同的人的社会断乳期也有所不同。有些人适应性强很快就度过了这断乳期,可是有些人对于不同于学校价值观、人生观的社会有种畏惧的思想,从而造成社会断乳期比较长,依赖父母而成为啃老一族。我们不能像豹子那样强制的断乳,我们要做的是在断乳过程中鼓励、适当帮扶,让他们度过这一断乳期,让啃老族人群逐步缩小。其实有很多的啃老族成员对于自己的行为也是叹息不止,觉得自己的行为太对不起父母,期待有朝一日能脱离这个圈子。调查中不少人在评价后说,其实他们大多数人也是承受很大的压力。我们应该多些谅解,少些指责,应该多些鼓励他们,去让涉入这圈子不深的人走出来。

总之,啃老一族对于趋近老年社会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的祸患,对于社会发展不利。但在否定的同时我们也是要看清啃老族的本质和成员素质,不是完全封堵就会有效的,就像前不久的“番茄花园”的查封事件,只有从根本出发才能解决问题,从问题的根源出发将啃老一族变成养老一族。

=

第二篇:啃老族(定稿)

“啃老”你会吗?

编者:看到这篇文章,颇感焦虑,亲爱的毕业班同学们,你们面临着一场就业选择,同样也是一次重要的人生选择。不错,也许你们会碰壁,也许你们会遇到不如意的岗位,也许你们签约的是一份低薪,也许你们进入不了理想中的都市,也许---,也许---。也许你们的父母暂时“被啃”得起,也许你家业盈实一生都不会为生计所累,也许------,然而,当你阅读完下面这篇文章的时候,你当作何感想?当如何行动?

大学生“主动啃老”现象频生

来源:北京晨报

早在2009年就有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中有多达16.51万“啃老族”,他们大多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被迫加入“啃老族”队伍的,他们认为“啃老”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所致,是无奈之举。现如今,越来越多原本有工作的年轻人却主动辞职回家,加入了“啃老族”的队伍。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从“被动啃老”变为“主动啃老”。(《工人日报》)

面对被啃老,有的父母是心甘情愿,甚至鼓励孩子回家啃老;有的父母,是在无奈中接受了被啃老的现实;有的父母,虽然不愿和不能承受啃老,却找不到解脱之法。面对啃老现象,批评和谴责无疑是应该的,但不少年轻人,也有自己的苦衷,工作难找、工资低、房价高、婚配难、社交广„„不啃老,他们买不起房结不了婚;不啃老,不蹭吃蹭喝,他们就都是“月光族”;不啃老,他们请不起保姆,孩子就无人照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啃老成为社会问题也不是一天形成的,如今,我们如何看待“主动啃老”这一现象?

批评

精神气象的未老先衰

无论社会存在着如何不公平竞争,无论教育存在着何等的失败,一位成年人,他未能在社会上拥有一席之地,未能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隐忍坚强的道路上努力张扬,而最终选择了放弃工作,主动啃老,都是不值得支持的,都是一种人格羞辱。因为老人能够被你“啃”的时间是有限的。等到没有人可“啃”的时候,难道我们就要束手待毙吗?

最让人不安的就是,面对竞争压力、这些年纪轻轻的啃老者,已放弃了奔放冲刺的人生性格、敢冲敢说的青春性情,更失去了无所畏惧、善于挑战的事业性格。在精神气息、人格胸怀、人格硬度上,呈现一种未老先衰的气象。“哀莫大于心死”,这种精神的衰败才是最让人痛心和伤心的。如此“老年态”,如何能有大作为呢?主动啃老不能得到原谅。

虽然社会存在不良竞争,但更多人、更多单位,更青睐那些能力型、实践型、扎实型人才。结合到新闻中提到的啃老原因:眼界高、虚荣心强、身价放不下,主动啃老之所以得到变本加厉的发展,外部环境有原因,啃老者自身的主观原因和性情更是主因。眼高手低却想拿到高工资,水平不行却放不下身段。这种思想的麻痹才是非常关键的。

令人不解的是,对于这种“主动啃老”,竟然不乏支持者。想到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精神自强、人格坚强,才是最重要的发展动力。前路的磨难,不是选择啃老的理由,而应该成为继续进步的阶梯。断除了这种“草莓性格”,主动啃老才能得到有效缓解。

提醒

警惕引发“蝴蝶效应”

如果说找不到工作,“被动啃老”还情有可原。既然找到了工作,却“主动啃老”,就不可思议了。究其根源,主要是工资待遇差,工作压力过大,眼界高、虚荣心强,放不下身价,孩子与父母达成一种契合,双方愿打愿挨造成的。也就是说,是家庭与社会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问题是,“被动啃老”已经够折腾人了,又来个“主动啃老”,岂不扇了立法禁啃老一记沉重的耳光,更说明啃老现象越来越严重,长此以往,如何是好?

现实生活中有种“旁观者效应”,说的是在紧急情况下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而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推而广之,看到他人“主动啃老”,其他人也会如出一辙,也就是说,很可能你“主动啃老”,我“主动啃老”,他也“主动啃老”,可谓引发连锁反应,导致你我他均“主动啃老”这方面的“蝴蝶效应”。

社会上出现某种现象,或许难以避免,关键是要正视并加以消除,而不是放任自流。所以,必须警惕“主动啃老”引发“蝴蝶效应”,以免“主动啃老”这只蝴蝶扇动翅膀,引发较大范围内的“蝴蝶效应”。

析因

源于“被动文化”泛滥

“主动啃老”增多,当然不是好事,但这种现象不能单纯地责怪啃老族,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

“被动文化”泛滥。

所谓“被动文化”指的是,我们本来应该主动思想,主动运筹,主动做好的工作没有主动起来,而是在“被动”中,如同蜗牛一样缓慢移动,甚至应付了事。

比如,我们的劳动法落实问题。在报道中,我发现,主动啃老人中相当一部分是不愿意承受那种福利小、工资低、压力大的工作,而这种不愿意接受并非他们多想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是他们应该得到的没得到,心理不平衡。这种现象的背后就是劳动法落实被动的问题,在劳动法落实上,我们许多执法部门是民不告,官不追究,官追究了也不落实,整个是被动执法,劳动法不发威,舆论再呼吁也没用,劳动者永远处于弱势地位,当然不愿意工作了。

比如,我们的就业教育问题。说实在的,我们现在缺少非常实在的主动就业教育,尤其是大学,缺少针对学生个性的就业指导,就业规划;缺少学生学到的真正有用的就业技能;缺少对学生正确就业意识的特色教育。现实中,一些大学的就业教育多是应景的、被动的,缺少主动的、个性的、实效的工作,这样,就必然导致大学生毕业之后茫然不知所措,在碰撞中重新成长,有的则走入误区,流入啃老队伍中。

我认为,以上现象很多,已经形成了一种畸形的被动文化,“被动文化”泛滥已经是一种有目共睹的事实,在被动文化的大潮中,一些年轻人必然身不由己,这十分危险,这个危险将让一个民族的勤奋力、吃苦力、创新力落伍。铲除“被动文化”现象,是遏制“主动啃老”增多趋势的关键。

建议

立法之外的解决路径

怎么解决啃老的社会问题,一些地方尝试了立法的途径,如2011年刚颁布的《江苏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就规定:“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以无业或者其他理由,骗取、克扣或者强行索取老年人的财物。”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立法是很有必要的,至少给了父母拒绝孩子啃老一个依据,也为加强年轻人的生活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一个素材、一个依据、一个契机。但是,效果如何,恐怕不是立法本身能够解决的。

老年人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涉及复杂的血缘、情感等纠葛,不是简单的经济利益关系,这就决定了“法律难断家务事”。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转型导致社会情感撕裂,血缘无论如何都是情感最后的港湾;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老有所养”还不能完全指望社会。“养儿防老”即使只是

一种虚幻的情感寄托,但老人也需要留下这最后一点希望。于此,老年人拿起法律武器捍卫权益的自信,是拳头还未出手就先衰了三分。

实事求是地讲,除了极少数家境优越或不思上进的“啃老族”外,大多数人的“啃老”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完全杜绝“啃老”行为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对待啃老族,一味地指责、埋怨是没用的。社会问题就需要从社会本身寻找原因,就需要社会采取措施来解决。加强对年轻人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精神、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刻不容缓。但更紧迫的是,要确实保证就业公平,要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言两语

---不能责怪年轻人。我们现在办的大学是越大越好,人招的越多越好。你看还有谁做产业工人?还有谁种田耕作?还有谁做服务员?

---接受过大学教育,更应该知书达理,性情平和,实事求是,为何这些人不去主动调整心态,迎接挑战呢?

---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没有农民工好,吃苦耐劳的劳动者意识还没有农民工实在。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孩子吃一点苦就觉得心疼,工资低一点就无限牢骚。别忘了,这种重复性的吃苦、廉价性工作,也是在为未来积累资本。没有这种基层的积累,怎么可以成就未来的辉煌呢?人生规划太短视、太功利了。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不要把疼爱孩子变成了溺爱孩子,呼吁了几十年,不但没有改观,反而有更严重的趋势。

---学校的教育、家长的期待、孩子自己的追求,都是“高质的生活”,本身没有错,但却将“高质的生活”与单纯的“应试、升学”紧紧绑在了一起,生活压力的现实、社会不公平的普遍存在、挫折难以避免等人生的第一堂必修课,却忘记了。

---提倡素质教育好多年了,但是多数地方是被动落实,很少有积极主动创新落实的,这种被动落实必然没有创新,没有效果,必然成为形式主义工程,最终让学生的人格不能得到健康成长。

第三篇:啃老族原因分析

“啃老”是一个与家庭不能分割的概念。家庭是是个人社会化的开端,是所有人社会化必经的场所。家庭社会化和个体社会化的严重失误。

1、个体社会化的失误

子女往往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缺乏独立意识,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也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在个体社会化的阶段,他们在精神上始终没有“断奶”,没有完成社会化中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形成过程。这与个体接受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主体有关。

2、家庭社会化的偏差

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很多父母在观念上有一个误区,认为自己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的幸福,自己早年没有得到的东西便想让自己的孩子全部拥有。而且,大多数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养身”往往胜过“养心”。许多父母本身便没有让子女“精神成人”的意识,认为“因为独生,所以啃老”。这种观点不尽合理。即使是在多儿多女的家庭里,父母往往会偏袒某些子女,比如老大或者老小,因此这些子女极容易成为“啃老族”。显然,责任在于父母在家庭社会化方面的失误,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塑造了这样一批“啃老族”。

3、城市NEET的消费行为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

随着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中国人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有所提升。人们的物质欲望获得强烈刺激,消费水平提升的速度远远超过收入,诸如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享乐消费、炫耀消费等成

为青年一代中常见的现象。城市青壮年通常会因为经济生活难以自我满足而“啃老”。

一旦入不敷出,这些人就会转身向父母申请支援。父母则很少能眼睁睁看着子女生活拮据,通常会尽力提供帮助。即使家庭困难,也会先满足孩子的要求。

与此同时,中国人具有一种独特的面子观。壮年人啃老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一是他们认为自己岁数不小,与年轻人共同寻找工作,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实际上是心理素质差、安于现状的表现。面对社会的竞争,人到中年的他们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害怕失败;二是父母的保护。多数父母认为自己的子女已经是成年人,而且年龄也不小了,已经不再是小孩子,因此不能流露出责备的语气,怕伤及子女的自尊,不能不给子女留面子。而事实上,现代社会要求人理性化,人的自立自强,要求客观公正,这种面子观不能适应发展中的社会。传统的面子观在转型社会的现代与传统的轨道的夹缝中生存,不免产生了“啃老”类的社会问题。

面子观的另一个产物就是炫耀性消费。消费能力低下的品牌追求者盲目而不切实际的消费,导致经济生活拮据,转而寻求父母的援助,成为“啃老族”成员。

4、中国文化传统的特殊影响是中国NEET形成的重要原因中国向来具有一种特殊的不同于西方的家庭观,这种家庭观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家庭的强关系。无论个人怎样发展,家庭永远同他站在一个立场上,家庭永远是他的港湾。 “靠父母”是件天经地义的事,

伸手向父母要钱要物、取父母之所有、尽父母之所能,心安理得、理直气壮。也许正是出于这种传统。子女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投靠父母。父母此时更是欣然接受,因为不管在外面怎么样,父母家的大门永远为子女敞开。即使是那些生活条件不错的子女,父母通常也愿意让他们常回家看看。这就是家庭强关系引发的“啃老”现象。

三、社会转型期过度市场化的压力

“啃老”虽然发生在个体身上,但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化趋势日益增强,国家全能全包的单位制体制弱化,一切事物都由原先固有的从属处推向了市场。由于社会福利体制极不健全,这种变化不仅使大众失去了心理上的归属感,还为人们带来了许多实际困难。探究城市NEET产生的社会原因,有三方面的市场化因素:

第一,房价过高的压力。 “房奴啃老”只是事情的表面,“房价啃老”才是事情的实质。可以说,正是超出收入水平很多倍的不正常房价迫使一些年轻人要“安家落户”不得不向父母求助。

但房价的压力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有消费心理的因素。没有自己的房子难道就无法生存吗?答案是否定的。但“房奴”们不顾自己的经济水平,非要买属于自己的房,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消费行为可视为追求时尚与流行

第二,就业压力。其一,造成就业岗位增加与就业人口增长速度的不匹配,从而产生大量的新增失业人口。不少人甚至从未有过就业

经历,他们的生存只能依赖家庭和父母。其二,中国的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冗员, 9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幅度的减员裁员行动一直未曾停止。这些人由于技能年龄等的限制,很难再度就业。仅凭政府给的微薄的下岗津贴或失业保险金难以维系生存――许多人还根本领不到这类津贴。其三,中国的NEET当中,很大一部分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口。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一技之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没有任何优势,只能在岗位要求较低的次级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同时又有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寻找工作,他们成为城镇失业青壮年人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无论竞争成功与否,城市青壮年通常总是不满于自己的现状,有一部分觉得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而且自己的社会地位处于低势,因此干脆回家啃老去了。其四,从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已经出现就业难的局面,每年有几十万毕业生不能在当年找到合适的岗位。

第三,社会保障缺失的压力。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开始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经费实行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担负的政策。如果没有单位,或者单位能力不足以支付部分费用,那么市民的社会保障就有了很大隐患。而城市青壮年当中,那些工作未久的人与从未工作者,以及失业者(多为壮年人,称4050人员)这类人群,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福利和保障方面通常较低,甚至还不如老人,许多人甚至没有社会保障。而他们的父母中有许多人却拥有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等。这样一来,年轻一代就有了“啃老”的藉口,有人甚至“啃”父母的生活最低保障金。

第四篇:暑假社会实践报告啃老族

暑期社会考察报告

关于“社会啃老族成因”的调查报告

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

管理C10

110733

32011年8月1日

——2011年8月10日

关于“社会啃老族成因”的调查报告

这是我第一次踏入社会,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敢于进入社会,了解社会,挑战社会,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自我价值,这是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暑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学生学

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当我离校找工作无功而回家,呆在家又没有事,无忧无虑。但是心里的恐慌还是油然而生,三年后自己就毕业,如果还和今日一样,那真的成了我最鄙视的“啃老族”了。怀着这种心态,我在父亲的帮助下 ,于8月1日——8月10日对宁远县做了粗略的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君不知,在公元前300多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20几岁就从欧洲打到印度 ,成为了世界之君。19世界末出生与美国的穷小孩13岁就开始打工,20岁就开始管理着世界最复杂的工业系统——宾西法尼亚西部铁路。在历史上,不少人年纪轻轻就开始创立自己的事业 ,其中有部分人对社会的变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如今,这样的传奇在如今只能说是传说了。在美国,大学生毕业时连助学贷款都没有还清,根本谈不上自立。根据本人的调查,宁远县800多名60岁以上老人的调查,超过百分之九十一的受访者仍然在资助子女,难道人类变得越来越脆搦了吗?这一切,又是为什么呢??

遍布全球的“啃老族”

在我们的印象中,发达国家的父母对孩子是十分冷酷无情的:孩子到18岁就被扫地出门,家长一分钱都不会给。但是如今美国的家庭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民意调查显示,大学毕业之后的几年内,孩子找父母要钱已不是甚么丢脸的事,成人期到26岁才真正开始。还有,对于一向“勤劳是国民义务”的日本人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啃老族”。根据有关资料表明,日本15岁至34岁的“啃老族”人数于2004年已达到10年前的10倍。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高涨或生活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18岁到25岁的年轻人越来越无力负担成人的责任。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一代人生活条件太优越了,所以缺乏奋斗的精神,迟迟不能“断奶”。然而这种解释实际是经不起推敲的。今天的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

中付出的努力,投入的教育成本,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她们的父辈,迟迟不能独立,这并不是她们的错,我们还得从全球经济的发展来分析。

高不成低不就的时代

根据资料显示,在二战过后的30年里,高收入和低收入阶级的收入的增长率都差不多。但是,在最近30年,高收入者的收入越来越高。比如说,美国大企业的CEO,如今的薪水是普通工人的500倍。而在20世纪70年代只有42倍。

美国自南北战争后崛起,后来成为了第一经济大国,优势在于大规模的制造业。20世纪50十年代,美国货产销世界,当地工厂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那时的高中毕业生,一毕业就有工作等到他们,而且福利很优厚,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足以养活一家人。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本的土制造业的,成本上升,企业纷纷迁出美国,寻找更廉价的劳动力,结果本土制造业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

与此同时,企业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全球性的竞争。和过去相比,市场范围宽得多,竞争激烈的多,领导者决策能力的细微差别,足以导致企业收入上的巨大差异。因此,CEO的重要性增加了,其薪水也大幅度的增加了。而随者科技的发展,很多东西已被机械化了,而且可以依靠电脑软件可以自动完成,有效的排除了竞争者。事实上,不但工人的职务缩水,福利降低,就连那些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也一样被斩压。而像企业总裁,工程师,律师,医生,明星之类的“精英职位”数量很少,但是竞争异常激烈,常常一个职位就有几十个人竞争。

全球化和高科技这两大巨兽吞噬了大量低端职位,却没有给后来着留下大量的高端职位,只给她们留下了高等教育的文凭和怀才不遇的苦闷。他们一方面无法从事自己心仪的职业,也不愿接受超市售货员和餐厅服务员的低端工作。这样以来,也就落得“啃老”的尴尬境地了。

“被长不大”的年轻人

推迟年轻人长大成熟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样是经济方面的问题——教育成本。在人类还没有被商品经济大规模参透的时候,养孩子的花费微乎其微。但是在经济,科技如此发展的情况下,为了未来,孩子成了投资品。养孩子就像养国家一样消耗巨资,指望孩子白手起家已经不现实了。

在以前,高等教育存在巨大回报,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投入一浪高过一浪。目前,对奶妈的招聘有人提出身高,文凭,相貌,海归优先。对婴儿的投入已经如此高,对高中生,大学生的投入更不用说了。申请大学已经成了家长之间经济实

力的比拼,从参加各种兴趣特长班,海外学术旅行,申请大学咨询,动辄砸下几万美元。巨额投资的结果是水涨船高,竞争越激烈。读完大学后本科文凭已贬值了,于是继续生造,教育的投资越来越高,而学生独立的时间越推越后。

父母对孩子专业,兴趣的强制干涉,导致很多学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喜好,被接受做一个老师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多少父母恰是这温柔的杀手,那貌似神圣的爱夹杂者,潜伏者多少带有毁灭性的东西。当我们还没有学会辨别时就已深受其害了。

其实,“啃老”现象,就是高速发展的商业社会投下的一个阴影。全球化和高科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合理的资源配置,但是在同时也给发达地区的部分青年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窘态。而高等教育的普及一方面提升了人们的整体素质,同时也造成了很多浪费,因为市场无法消化这末多的高学历人才。家长的过度的干预,孩子成了家长博得经济利益的投资品,学生的独立时间自然会“集体蔓延”。这些问题已成了普遍现象,孩子成了时代的牺牲品,我们不得不怀疑,是不是人类在每一次进步的同时,都被迫要接受一些讨厌的副产品呢?希望这个社会能够不要让孩子在无形中,受到社会的毒害,也希望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能够学会真正的本领,以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

结语:

总之,通过这次实践,让我从宏观上知道了社会发展会有很多产物。其实,“啃老”现象,就是高速发展的商业社会投下的一个阴影。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组织后,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2011年8月10日晚

第五篇:《爸妈不当孩奴,孩子不做啃老族》读后感

当读完一本名著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爸妈不当孩奴,孩子不做啃老族》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爸妈不当孩奴,孩子不做啃老族》。这本书主要讲了女孩萌萌和男孩童童的理财故事。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不少理财知识,也意识到了在我们这个年龄段必须学会怎样合理地消费。

萌萌和童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就是不乱花钱。不像我们,看见喜欢的东西就买,而且花的都是父母的钱,并觉得理所当然。而萌萌和童童买东西,都是先考虑这样东西实不实用,然后再货比三家,看哪家的货物物美价廉,最后再用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去购买。

当然,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肯定有父母不可磨灭的功劳。萌萌之所以能这样健康的消费观念,都是受了她爸爸的启发。萌萌的爸爸让她把钱先存放在自己这,还承诺给她一定的`利息。萌萌一想:“把钱存放在爸爸那儿,又安全,还能赚钱,真是太划算了!”于是她便马上一口答应了下来。这只是其中一个爸爸教导萌萌学会理财的一个小故事。其实为了让萌萌从小就能体会赚钱的辛苦,知道理财的重要性,萌萌爸都是从生活中的一点一点小事开始启发和培养她的。以至萌萌这么小就能“自给自足”,而不像我们这样的“大小姐”“大少爷”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文中的另一位主人公童童和萌萌一样,当他认识到钱的重要性后也努力赚钱:卖旧书、穿小了的衣服、裤子……更让我惊讶的是童童并没有把辛苦赚得的钱随意挥霍,而是把自己辛苦所得全都捐出去了,这份爱心不禁让大家啧啧称赞。

读到这,我真是惭愧至极。和萌萌、童童比起来,我们真是差的太远了。不过我很庆幸通过这本书结实了萌萌和童童两位益友,让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今后我会以他们为榜样,从小理财,让爸爸妈妈更放心、更轻松!

【《爸妈不当孩奴,孩子不做啃老族》读后感】相关文章:

1.《爸妈不当孩奴,孩子不做啃老族》的读后感

2.《爸妈不当孩奴,孩子不做啃老族》读后感范文650字

3.《不做任性的孩子》读后感

4.不做定向思维的奴隶美文

5.不做职场上的奴隶美文

6.《爸妈太过分:不当乖小孩》读后感

7.爸妈太过分,不当乖小孩读后感

8.不当房奴,不炒股心情日记

9.心情随笔-不当安全感的奴隶

上一篇:大学十佳团支书申请书下一篇:大学生暑假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