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努卡理工学院概况

2022-08-20

第一篇:马努卡理工学院概况

理工概况

江西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教育学等七大学科协调发展,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并举,面向全国招生和就业并有权接收华侨及港澳台学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江西省政府确定的五所重点加强建设的高校之一;是宝钢教育奖评审学校;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钢铁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被誉为“有色冶金人才摇篮”。

学校创办于1958年,原名江西冶金学院,1988年更名为南方冶金学院,2004年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学校曾先后隶属于国家冶金工业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现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五十余年的薪火相传,学校砥砺出“志存高远、责任为先”的校训和“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江西、服务行业”的办学定位和“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争优势、以创新谋发展”的办学思路。

学校在赣州、南昌两地有4个校区(校本部、西校区、应用科学学院和南昌校区),设有12个学院,18个科研院所,占地2480多亩,建筑总面积80多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00多万册。学校总部位于享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客家摇篮”、“红色故都”之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赣州市。学校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景色怡人,绿化覆盖率达60%,多年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和江西省文明单位。

学校1958年开办本科教育,1980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教育,现有各类在校生4万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毕业生以其专业适应性广,“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特点而广受社会欢迎,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据中国校友网和《21世纪人才报》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显示,我校在“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中名列第63位(2007年),在“中国高校杰出企业家校友排行榜”中名列第53位(2007年),在“中国高校杰出政治家校友排行榜”中名列第67位(2009年)。

学校现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4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59个本科专业(其中部分专业列入江西省、安徽省、甘肃省、河南省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和同等学力在职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MBA(工商管理硕士)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3个、国家管理专业4个、江西省重点学科12个、江西省品牌专业16个。

学校建立了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正副教授600多人,博硕士生导师200多人,教师中具有博硕士学位的1100多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省部级科技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00余人,有20多位教师享受国

务院特殊津贴,还聘请了古德生、肖纪美、周尧和、邱定蕃等一批院士和梁开明、邹家祥、

马克努松等10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的兼职或客座教授,并聘有多名外籍教

师在校常年任教。

以质量立校、办一流学府。学校坚持“教学优先、教师优先、学生优先”的原则和“教学是否满意、教师是否满意、学生是否满意”的工作标准,引导优质教学资源向教学一线集聚。学校教学设施齐全、装备先进,有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5个实验中心和近百个实习基地,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注重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先后实行了弹性学制、基础课分级教学、完全学分制、三学期制等,启动了质量工程,并在全国率先试行“3+1”创新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上屡创佳绩。学生在取得良好学业成绩的同时,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健美操大赛等全国各级各类学术科技、文体竞赛上,多次代表江西省高校赢得了重要荣誉。在2009年中国机器人大赛双足竞步机器人比赛(交叉足印组)中喜获冠军,同时还获得双足竞步机器人比赛(狭窄足印组)全国一等奖;2005年、2008年两次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均荣晋前八强;2009年在第十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中获

一、二等奖各1项,并获得前往美国参加第十七届国际机器灭火比赛的资格。攀岩队在全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2008年中国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比赛中多次打破世界纪录,获得5项冠军、4项亚军,并有3名学生入选国家队集训。健美操队多次力克群雄,获得全国冠军,2008年,更是以奥运啦啦操大赛冠军的身份,在北京奥运会赛场上一展风采;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啦啦队全国选拔赛中,成功晋级八强,入选亚运啦啦操表演阵容。 2008年、2009年全国高校第一届、第二届算量大赛中,获一等奖3项。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

一、二等奖23项。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我校均喜获佳绩,且实现了江西省在该赛事上一等奖零的突破。

学校积极服务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钢铁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

科学研究,已构建起矿业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工程、机电一体化、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

等一批强势学科,形成了钨、铜、稀土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三大特色和优势。近五年来,

共承担国家“863”、“973”高技术研究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

会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0多项,科研总经费3亿多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70多项。学校科技服务成

效显著,遍及全国29个省市,多年来一直与中国铝业集团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

中钢集团公司、安徽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深圳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江西

铜业集团公司等100余家国内大中型钢铁、有色金属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有500多项科研成果被采用,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已同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荷兰、日本、冰岛、泰国、巴西、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的高校和企业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特别是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开展了十余年的合作交流,双方每年都开展多次师生互访并联合培养博、硕士研究生。学校应邀出席了在泰国举行的世界大学校长高峰论坛;先后派出代表团和学者赴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加拿大BOND国际学院、芬兰赫尔辛基工业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访问和讲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所矿物所等国外百余位知名学者也应邀来校讲学;与冰岛大学合作开展环保、功能材料及铝深加工技术等方面研究,指导阿克雷利大学建立冶金系,学校科技代表团在冰岛访问期间,受到冰岛总统柯雷姆松及教育部长奥立齐的接见和赞赏;与印度尼西亚BBIM公司建立了科研信息互通机制和全面技术合作开发平台;承担了赞比亚谦比西铜矿“矿山采掘信息化”、卢旺达“钽铌氧化物制备中的钨回收工艺设备系统技术开发”、越南“褐铁矿磁化熔烧及磁选工业生产技术开发”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0余项。

半世纪沧桑砥砺,五十载春华秋实。江西理工大学刚刚走过52年的辉煌历程;今天,她站在赣江源头,开始新的长征。“聚精会神抓内涵建设、一心一意促科学发展”,江西理工大学将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在更高的起点上践行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建设、科学发展的强校之路,朝着建设“江西一流、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目标阔步前进!

第二篇:浙江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概况

学院概况

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服装学院创建于1988年,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现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截止至2010年5月,学院共有在校生1678人,65个班级,以艺术类招生为主。教职员工107人,其中教师91人。教师中有教授3 人、副教授17人。

学院设有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动画等四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专业又分服装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纺织品设计、服装表演与形象设计5个专业方向。成为国内艺术院校中设计类专业齐全、教学规模大、知名度较高的艺术设计学院之一。学院的设计艺术学为浙江省重点学科,艺术设计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浙江省重点专业,服装设计为学校特色专业,工业设计为学校重点专业。

多年来我院的毕业设计展览都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学生学科竞赛方面也取得了优异成绩,2005和2008年度两次荣获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颁发的“新人奖”,2008年“真维丝杯”休闲服装设计大赛1名学生进入全国总决赛。2005年获全国高校艺术作品展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浙江省多媒体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获得2007年“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银奖和优秀组织奖;工业设计学生作品荣获素有「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09德国iF设计概念奖大奖。在2009年4月学生作品获得艺术展演全国一等奖。2009年“创意杭州”工业设计大赛中,共申请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400余项,最终获得大赛分赛场特等奖2名,金奖1名,银奖6名,铜奖9名以及总赛场铜奖3名(金奖空缺),优秀奖8名。学生通过参加各种艺术大赛和专利申请,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信心。学院已培养了二千余名毕业生,近年来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有两位毕业生被评为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一名毕业生荣获中国服装最高奖——金顶奖,三位毕业生被评为杭州市十佳服装设计师,大量毕业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创设了如“樱之秀”、“罗马情怀”、“周仕依林”等服装品牌,为杭州女装产业做出贡献。

近年来学院对外交流步伐不断加快。为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学院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拓展对外合作与交流渠道。期间出国进修交流教师38人次,派遣80多名学生赴德留学。

第三篇:湖南艺术学院概况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附设中专湖南省艺术学校)是由原湖南省艺术学校和湖南省电影学校合并升格的一所湖南最负盛名的公办艺术类高等院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岳麓山下,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现设有戏剧、音乐、舞蹈、影视、美术、社文6个专业系和戏曲表演、音乐表演、舞蹈表演、影视表演等24个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320人,112个教学班;有专任教师237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96人,省级专业带头人3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71.1%,另常年外聘湖南省文化厅直属7个艺术表演团体和艺术研究所等单位的一大批艺术家来校任教,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学院遵循“艺术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教育规律,办学层次分明,机制灵活,既有高中毕业起点的

二、三年制专科,又有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大专、小学毕业至初中毕业起点的中专,还有成教本(专)科等。

自1951年建校以来,学院始终坚守艺术为本,彰显艺术特色,在艺术教育实践中凝练成“追求卓越、不厌平凡”的校训,为社会输送了以张也、瞿颖、黄卓、甘萍、吴军、曾媛、颜丹晨、舒高、雷佳、王丽达、赵靓、肖青、刘赛为代表的3万多名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大多活跃在全国全省广

电领域,特别是在全省各类艺术表演团体、县乡文化艺术专干与管理队伍中,占据着半壁江山,创造了“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艺术现象”。学院明星辈出,被誉为“艺术家、明星的摇篮”,先后被评为省文明高校、省职教先进单位、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优秀等级学院、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省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评选为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基地、全国文化干部培训基地、湖南省艺术教育科学表演艺术教育研究基地。

在新的起点上,学院正努力朝着“整体搬迁扩建、筹建恢复湖南艺术学院”的战略目标迈进,已征地700多亩,将在长沙美丽的松雅湖畔打造一座艺术小镇,新校区一期工程20多万平方米已全面开工建设,2014年10月基本完工,2015年实行整体搬迁 ,将助力广大莘莘学子放飞艺术梦想。

第四篇:四川文理学院概况

四川文理学院位于川东门户达州市,办学历史最早可溯及创建于清末的龙山书院。1976年开始举办高等教育,时称达县师范学院,是当时四川省较早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之一。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纳入国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行列,并相继更名为达县师范专科学校、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四川文理学院,是目前川东地区惟一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占地面积近800亩,其中南坝校区69.5亩,莲湖校区692亩,校园建筑面积28万余平米。馆藏图书108余万册,电子资源20523GB,中外文期刊1400多种,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900余万元。现有在职教职工718人,其中专任教师453人,正副高职称138人,具有硕博士学位的占62%。设有15个系(部),31个本科专业,31个专科专业和40多个成人高等教育专业。全日制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10548人,其中本科生7568人,生源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是一所以文、理、工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质量兴校、科研强校、人才立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入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努力创新“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实践育人”的新路子,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形成了明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

学院主要面向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江西、湖南、湖北、新疆、青海、黑龙江、山东、河南、广西、河北、山西、江苏、福建、广东、海南、安徽、甘肃等20多个省市招生,是一所融文、理、工、教、管、法等学科于一体的多科型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李万斌,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分管组织、宣传、统战、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会、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工作。

孟兆怀,党委副书记、院长。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分管人事、财务、办公室(含外事)、学报、高教研究和校友联谊会等方面工作。

李佳国,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分管纪委、监察审计、学生、共青团、离退休、体委、关工委等方面工作。

张志远,副院长。分管安全保卫、综合治理、规划建设、后勤、图书情报等方面工作,协助分管学生工作。

建校以来,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质量兴校、科研强校、人才立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狠抓重点学科和精品课程建设,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使课程和专业设置日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院不断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自我院组队参加全国、全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来,先后有53个队159人次获奖,其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1项,参加全国、全省大学生艺术节和电子设计大赛,多次获得

一、

二、三等奖,体育系组队参加“健力宝”亚运会啦啦队全国选拔赛,在西南片区进入前3名,顺利晋级南北对抗赛。学院先后被评为四川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和“高校文明校园”,2008年被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最佳文明单位”称号。2003年学院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表彰为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同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全国学联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2004年、2008年荣获“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 1

进集体”和四川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先进集体”;2006年被授予“十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2009荣获四川省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单位。学院坚持教学、科研并重,建有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特色植物开发研究实验室”和巴渠文化研究所、川陕苏区历史文化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应用电子技术研究所、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外语语言及应用研究所、书法艺术研究所等10个院内研究所。主办有省级公开刊物《四川文理学院学报》、《四川文理学院报》,在全国高校及学术界拥有大量读者,不少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或收目。2006年以来,学院共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50多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4项,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教职工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900余篇,出版专著12部,获得市厅级以上社科奖5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

建校以来,学院共为社会培养了30000多名合格大学生,学院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富有敬业创新精神,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他们中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所在行业骨干,不少人已经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一些人已成为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院、所的教授四川文理学院

,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著名作家、诗人、企业家等,学院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办学声誉。

当前,学院正抓住区域经济大发展和达州市建设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的机遇,按照“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的办学思路,高举改革旗帜,不断探索本科办学的新路子,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依托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事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把学院办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本科院校学院馆藏图书70余万册,拥有价值370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学院有教职工57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470余人,教授33人,客座教授32人,副教授118人,外籍教师4人。已获硕士、博士学位162人。学院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8000多人。设有中文、社会科学、外语、数学与财经、物理与工程技术、化学与化学工程、音乐、美术、计算机科学、体育、教育科学与技术、初等教育、管理13个系和一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办有15个本科专业、41个师范与非师范专科专业,专业涵盖文、理、工、经、管等学科。学院主要面向四川、重庆、江西、陕西、湖南、河南、云南、贵州、湖北、山东、广西、海南、青海、新疆、福建等省市招生。学校坚持教学、科研并重,主办有省级公开刊物《四川文理学院学报》、《四川文理学院报》,在全国高校及学术界拥有大量读者,不少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SCI、EI等全文转载和收目。学校获得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7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8项,教职工在国内外公开刊四川文理学院田径场

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主持或参与编写专著15部,获得市厅级以上社科奖3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7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教师奖。在谋求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建设,购置了价值300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拥有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47间,馆藏图书6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1500多种。学院在新区修建了400米塑胶标准运动场和运动场馆,学生宿舍全部实行了公寓化管理,每套寝室配备了独立的学习室和洗手间,安装了校园宽带网,部分寝室安装了空调和闭路电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院正抓住西部大开发、高等教育大发展和达州市建设西部能源、化工基地的机遇,按照“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的办学思路,高举改革旗帜,不断研究和探索本科办学的新路子,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依托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地方经济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在“十一五”期间把学院办成具有影响力的合格本科院校。

1976年10月,达县地委决定在本地创办一所地方性大学。同年12月,经中共四川省委批准,建立达县师范学院,学制两年,设中文、数理、外语、艺体四个科;1977年春招收首届学生。1978年12月,教育部报请国务院批准,正式将学校纳入全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行列,定名为达县师范专科学校,隶属四川省高教局,设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音乐、美术、体育8个系,学制三年,面向全国招生。1987年增设政史系。1993年开始举办成人高等教育,9月招收第一批成人高等专科教育学生。1993年10月,学校更名为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初,学校开始酝酿筹备新校区建设。2001年增设初等教育系、计算机科学系;同年9月与四川师范学院联合招收首届本科生。2002年成立体育系、教育系和现代教育技术系;同年7月合并教育系和现代教育技术系为教育科学与技术系。2002年4月,学校全面启动新校区建设和专升本工作。2004年9月,新校区投入使用,首批入住中文、外语、数学等系师生。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省政府决定,学校升格为多科性省属本科院校,更名为四川文理学院;同年9月,学院开始独立招收本科专业学生。2006年设立管理系。2007年8月,学院进行系科调整,将社科系与管理系专业重组,成立社会科学系和管理系;将初等教育系与化学系分离,独立设置化学系和初等教育系;将数学系、物电系、化学系更名为数学与财经系、物理与工程技术系、化学与化工系。2009年夏天,学院新设传媒系,现有专兼职教师22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0余人。2012年,学院增加两个本科专业当前,学院正抓住西部大开发、高等教育大发展和达州市建设西部能源、化工基地的机遇,按照“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的办学思路,高举改革旗帜,不断研究和探索本科办学的新路子,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依托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把学院办成具有影响力的合格本科院校。编辑本段相关信息四川文理学院揭牌,川东地区有了首家全日制本科院校。2006年12月15日,揭牌仪式暨建校30周年庆典大会隆重举行。省委书记杜青林,省委副书记、省长张中伟发来贺信。今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有30年办学历史的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今天的四川文理学院,开拓创新,蓬勃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已发展成为川东地区唯一的全日制本科院校。杜青林、张中伟在贺信中向学院升本揭牌暨建校3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表示亲切问候。贺信说,四川文理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精心育才、潜心科研,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省委、省政府揭牌仪式暨建校30周年庆典

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四川文理学院,为学院的建设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杜青林、张中伟希望四川文理学院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博文大理、厚德笃行”的校训,以升本和建校30周年为新的起点,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奋勇争先,努力把学院建成高水平的本科院校,为推进我省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和谐四川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副省长柯尊平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何志尧等出席庆典大

第五篇: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概况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源于1999年3月成立的电子信息工程系,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逐年提高,综合实力逐渐增强。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下设党政办公室、教学管理科、学生管理科(团委)、电子信息系、自动化系、通信工程系、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筹建)、电子信息基础教研室、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创新实验中心、信息与控制研究所等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工6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7人,讲师(工程师)3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硕士学位的教师41人。学院现在校本科大学生近2000人。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现有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4个本科专业。自动化专业,于2009年批准为教育部重点与特色建设专业,于2011年批准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于2007年评为学校重点与特色建设专业。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于2007年评为河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于2009年评为河北省精品课程。《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分析》、《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课程评为学校精品课程。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为学校优秀教学团队。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近几年科教研成果突出,开展科、教研项目120余项,项目合同总金额近千万元。出版教材和著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50余篇,SCI、EI、ISTP检索论文50余篇。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办学理念

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学院党委、行政的决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质量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学定位: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安全科技为特色,以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自动化技术为依托,培养信息与控制领域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将我院建设成为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河北省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科研单位,为国家安全生产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统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生产实践、生产管理、产品开发、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院训:求实创新、厚德载物。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

本专业主要学习电路理论、低频电子电路、高频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信号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自动控制原理、感测技术、信息技术与编码等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信号的传递与处理、电子设备、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获得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制、开发及应用等基本能力。毕业后可从事电子信息领域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自动化

本专业主要学习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变流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交直流调速系统、微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检测与转换技术、智能建筑与楼宇自

动化技术等课程。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获得一般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毕业后可从事运动控制、过程控制、电子与计算机应用、信息处理、智能建筑自动化等系统的研发、集成、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通信工程

本专业主要学习电路理论、电子电路、计算机技术基础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网络与通信、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 微波与天线系统、通信原理、数字程控交换、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通信等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通信工程、信息传输和处理系统及通信网络的理论知识。毕业后可从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设计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本专业主要学习电路理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房屋建筑基础、建筑设备、建筑电气控制技术、楼宇自动化技术、通讯网络工程、智能建筑基础及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技术等课程。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建筑智能化等较宽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毕业后能够从事信息科学与建筑智能化,建筑电气控制及楼宇自动化等领域有关的工程设计与管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大学生科技创新获奖情况

2003年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河北赛区三等奖。2004年获河北省大学生科技成果展三等奖。2005年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河北赛区一等奖和三等奖。2005年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河北赛区三等奖。2006年获河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二等奖。2007年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河北赛区三等奖。2007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河北赛区二等奖。2008年获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河北赛区二等奖。2008年获河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三等奖。2009年获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河北赛区二等奖。2009年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河北赛区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2010年获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汽车设计竞赛华北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11年获第六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东北赛区一等奖3项、优秀奖1项。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2项、河北省二等奖2项。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河北赛区一等奖1项。

上一篇:美丽乡村的汇报材料下一篇:美术教案人美版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