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干监工作的思考

2022-08-22

第一篇:强化干监工作的思考

关于强化税务稽查工作的思考

一、现行税收稽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1、基层稽查部门检查不够全面,检查质量不够高,偏重稽查任务的完成,不能全面反映被稽查单位的实际纳税情况。稽查部门往往侧重于检查面、查补率等量化考核指标,重视抓收入或者检查任务的完成。

2、严格执行稽查程序不够,容易造成税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发生。个别征收机关存在以言代法的现象,部分征收单位忽略了程序法,执法中文书资料的使用不规范,对于案件卷宗的内容资料没有明确的要求,案卷资料不全,调查取证工作和证据的收集不够细致认真,经不起推敲、论证,容易造成在税务行政诉讼中败诉。

3、征与查的关系规范不够,影响稽查质量和稽查人员的积极性。由于稽查局与征收单位各自的稽查范围划分不够明确,时常出现两个单位同时或相隔不久对同一纳税单位进行检查的现象,影响稽查质量。另外,对查补税款入库问题划分不够明确,征收单位对稽查局的检查工作不配合甚至抵触的现象。

4、稽查工作存在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的问题。

5、税务机关缺少必要的独立执法权力,对偷逃税打击不力。在检查中,常出现检查人员对偷逃税的纳税人需要立即清查、冻结其银行帐户,或进行暂时的隔离等,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到有关部门办理手续,取得配合,往往贻误时机,使偷税者有时间转移证据和资产。

6、稽查力量分散、经费紧张,很难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为解决以上几个突出的问题,提高稽查工作质量,切实发挥其重中之重的作用,笔者以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继续寻求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只有各级领导重视支持和常抓不懈才能切实解决稽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进一步加强与国税、公、检、法、工商、财政、银行、审计等部门的配合协调,共同控制漏征漏管,遏制偷漏税,提高结案率,最大限度地打击偷抗税行为,切实维护税法的尊严。(3)充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建立和处理稽查信息数据库,及时掌握企业的纳税进度、滞欠情况,迅速展开检查,提高办案效率。

(4)在人员配置上,选择作风正派、热爱税务稽查工作、原则性强的人员到稽查岗位上来,努力把稽查队伍建设成为一支思想开拓、纪律严谨、业务精湛、秉公执法、乐于奉献的专业队伍。(5)实行一级稽查,统一调度、统一安排,对重大案件上下联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检)

第二篇:关于强化人大监督工作的思考

关于强化人大监督工作的思考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党的十八大就人大监督提出了要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的明确要求,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人大监督工作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任务。监督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人大作用能否得到发挥,决定着地方人大的形象和地位。因此,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增强监督效果是人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依法行使职权时,要坚持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勤于监督、严于监督、勇于监督,才能切实发挥人大在围绕大局、监督为民、服务发展、推动法治、促进和谐的重要职能。

要做到敢于监督。思想是决定行动的先导。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权,这既是一种制约,又是支持和促进。吴邦国同志曾经指出:“人大既要监督又要支持政府工作,监督也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张德江委员长强调,“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理直气壮地把监督抓起来,以依法促进‘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工作重点,切实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因此,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监督与支持的关系,认识到人大对“一府两院”进行监督,不是找“一府两院”麻烦,更不是和“一府两院”唱对台戏,而是为了推动促进工作,只有敢于履行法定职责,有效监督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的行使,通过敢监督、能监督、会监督、出实效来落实监督职权。使监督过程成为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推动工作的过程,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要立足善于监督。在实施具体监督工作中既要加大力度,务求实效,又要支持“一府两院”开展工作,不给工作添乱,不搞花架子,把握好监督的度。人大开展监督工作,要坚持抓大事、议大事,按照《监督法》规定的“突出、集中、普遍”的原则,“既要抓住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作重点,推动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也要考虑这些工作的现实条件。应紧紧抓住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选准监督议题,做应该做、能够做、做得成的事,力求干一件、成一件、见效一件。

要坚持勤于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要经常化,把促进人代会通过的决议的执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监督,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通过建立健全监督制度,按照法律法规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监督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确定日常监督、临时监督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跟踪监督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使监督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应经常性开展监督工作,定期组织开展执法检查、专题调研、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信访案件办理、代表建议的督办和代表专题视察等方式开展经常性监督,对“一府两院”工作进行全方面、多领域的监督,提高代表参政议政水平,推动“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只有监督日常化,才能对“一府两院”形成有效的监督效应,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要突出严于监督。摸实情、鼓实劲、出实招、求实效,是人大工作的永恒主题。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只是一种手段,推动工作才是根本目的。因此,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不能流于形式,对监督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一府两院”通报,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求“一府两院”严肃对待,认真分析研究,提出改进意见,制定整改措施,逐条逐项抓好落实,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整改结果。人大常委会要跟踪检查整改落实情况,整改不到位,监督不停止。只有这样,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达到推动工作的目标。

要着眼勇于监督。宪法和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就确定了人大监督的性质和法律地位——人大机关绝不是“橡皮图章”和“表决机器”;人大监督也绝不是摆摆样子、走走过场;而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所以人大要真正树立权威,彻底改变“软弱人大”的局面,能否敢于和善于启用刚性监督手段非常重要,这也是改变长期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对人大监督期望值的关键。《监督法》的实施,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对人大及其常委会强化监督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群众对人大的期望越来越高,在监督工作中力求做到刚性监督多一些,监督手段硬一些。

因此,人大必要时启用特定问题调查、质询、撤职、罢免等刚性监督手段,让监督真正“硬起来”。只有这样,人大的监督才能真正起威慑作用,才能切实提高人大监督权威,才能充分发挥人大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依法治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篇:监狱企业强化生产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

内容简介:目前在广东监狱企业里,对确保产品质量的手段和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对质量的管理大多仅限于产品质量的检验,即主要依靠全检或抽检的手段或侧重在重点人、重点部位进行检查的方式,这种事后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方式在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防止不合格品出厂、确保产品质量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属于被动式、救火式的管理,没有建立起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其效果是有局限性的。本文通过对目前监狱企业生产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加强生产质量管理工作、构建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监狱企业 生产 质量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竞争的焦点由“数量”转变为“质量”。“质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个企业的产品、服务质量如何,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甚至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一次重大的产品质量事故足已摧毁一个企业,由此质量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通过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由这些相互联系的协调活动所形成的管理体系,称为质量管理体系,简称QMS。质量管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目前大部分的监狱企业以来料加工生产为主,主要采用产品质量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方式,质量管理工作处于刚刚起步的状况,仍停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水平,为质量检验阶段。

一、目前监狱企业生产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监狱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强化质量管理的意识不强。

监狱企业生产项目基本以来料加工为主,随着监狱体制改革的深入,监狱原来专门负责质量管理的部门随之取消,质量管理工作纳入监狱劳动改造科负责。监区则成立由分管劳动改造副监区长、生产干事和管区警察等人员组成的产品质量管理小组,负责推进监区的质量管理,指导、检查监区产品质量管理工作。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监狱基本上采用客户满意度和合格品率来衡量产品质量,较少采用产品标准等级指标。这主要受制于来料加工业以客户要求为准,另一方面也说明监狱没有形成自己的产品质量标准。监狱企业对产品质量问题多数采取救火式的措施,有问题则返工,管理者没有深入思考质量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杜绝质量问题的发生。

(二)缺乏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工作弱化。

监狱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缺乏系统的规范,制度建设落后,或者虽然制定了一些制度,但缺乏可行性或执行落实不到位。没有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网络体系,明确岗位职责,完善质量管理奖惩制度、分析制度和质量考核细则,加强质量检查考核力度等等,工作的开展仅停留于表面或仅应付出现的质量问题,没有深入细致地去抓,效果差强人意。

(三)管理人员的水平和劳动人员的技能是质量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2010年8月广东省监狱系统推广监区警察生产劳动管理工作模式以来,监区警察的生产劳动管理水平和执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还存在观念落后、质量管理应用统计技术的水平较低,生产、质量管理业务知识不足、管理水平和积极性不高的现象。罪犯生产技能低、质量意识薄弱,为了完成劳动任务只追求数量而不保证质量,甚至企图蒙混过关。由此种种原因,造成了质量技术应用和生产过程控制不强的状况,生产过程中只能靠事后把关的方式来控制,对原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不足,产品质量缺乏有效的控制,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影响了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名誉。

(四)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活动成果得不到有效巩固和推进。

质量管理(Quality Control,简称QC)小组是指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策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目前监狱企业均组织开展QC小组活动,随着质量管理人员业务知识的不断培训和与社会先进企业的交流,活动水平和质量逐步提高。但活动在实际开展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重数量、轻质量;注重结果、轻视过程;注重形式、忽视实效。二是QC小组成员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的单位领导对QC小组活动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很多小组死气沉沉、活力不够,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三是观念落后,质量管理应用统计技术的水平较低。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场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的复杂程度和大量数据分析的难度,对QC小组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法,从大量的数据中寻找规律,分析并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由于监狱企业的特殊性,信息较为封闭、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慢,加上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在活动过程中运用统计技术大部分只停留在“两图一表”上,对近年发展起来的“创新型”课题类型也是一知半解,更不要说推广和运用了。四是QC小组的成果得不到有效巩固和推进。QC小组活动取得成果后,必须将有效措施标准化和制度化,巩固成果,防止问题再次发生。在QC小组方面,往往把制定巩固措施看作是本次活动已经结束的标志,而不大考虑巩固措施的制定质量以及能否落实,是否有效。这种只求耕耘不问收获价值的思想和做法,不仅会削弱QC小组活动的增值能力和绩效,冲击QC小组成员从收获中获得的成就感和荣誉感,还会影响企业各级领导对QC小组活动的信任度和支持力度。

二、进一步加强生产质量管理工作、构建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建设力度和生产过程的质量管控。

1.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建设力度。“不讲规矩不成方圆”,标准化工作是加强过程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实现管理规范化的需要。通过制度进一步规范质量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和职责、质量控制的方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质量教育培等内容,使该项工作“有法可依”,引导监狱生产运用科学的质量理论和工具,推进质量改进,提高生产效益。

2. 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责任制,完善考核机制。拥有罪犯这一群特殊“员工”的监狱企业注定了他的复杂性:管理者是警察,他是发命令,喊口号的;而被管理者,即掌握质量形成的整个过程,对产品质量最有发言权的操作工、检验员、施工等却是一群拥有特殊身份----被强制劳动改造的服刑人员。由于当前的管理考核机制的局限,导致被管理者及管理者都不能发挥应有的聪明和才智,企业文化与监狱文化一直以来都无法融会贯通,所有的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监狱企业的发展,是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的一个根本原因。因此,要进一步健全质量管理网络体系,明确岗位职责,完善质量管理奖惩制度、分析制度和质量考核细则。加强质量检查考核力度,落实从原材料进厂至成品出厂全过程的质量检测控制措施,及时发现问题,查找隐患,采取针对性的防范(纠正)措施。将产品合格率,质量管理措施落实情况,与责任管理人员的工作实绩考核、经济奖罚紧密结合,激励管理人员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心,形成浓厚的良性竞争氛围。其次,结合《罪犯考核奖罚规定》细化、量化产品质量考核指标,对罪犯质检员和操作工完成岗位职责情况加强督促考核,对产品质量好,完成生产任务出色的人员,在行政奖励方面优先考虑,并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物资奖励。对于未能达到产品合格率指标的,予以扣分处罚;造成较大质量事故的,进行相应的行政处分。通过奖优罚劣,强化罪犯的质量意识,促进罪犯钻研生产工艺、掌握生产技能,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3.强化质量检验机制。要提高质量检验工作,一是需要建立健全质量检验机构,配备能满足生产需要的质量检验人员和设备、设施;二是要建立健全质量检验制度,从原材料进厂到产成品出厂都要实行层层把关,做好原始记录,实行质量追踪,并要实行自检、互检、专检三者配套。三是要树立质量检验的权威,真正做到不合格的原材料不进厂,不合格的半成品不流到下一道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

4.抓住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设置生产过程管理控制点。 控制点是生产现场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对需要重点控制的质量特性、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以及主要因素等采取的特殊管理措施和办法,实行强化管理,使生产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保证规定的质量要求。加强这方面的管理,需要对企业整体作出系统分析,找出针对性较强的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并加以控制。这方面QC小组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有针对性地建立课题,通过PDCA循环分析出产生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产生成果后转换成一个质量控制点加以控制。

5.对新投入生产岗位的罪犯要抓住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设置质量管理点和质量控制点。新投入生产岗位的罪犯不适应车间劳作,想尽快完成生产任务,在疏于监管或在追求数量、完成劳动定额的压力下,部分罪犯就会无视质量,盲目抢干,产生质量问题较多。因此,我们必须在严格监管的基础上加大对新手的产品质量监测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之在多次反复中,培养良好的劳作习惯,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6.加强不合格品的管理。对不合格品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对不合格品作出及时的处理,如返工、返修或报废,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制造过程中产生不合格品的系统因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制造过程恢复受控状态。因此,不合格品管理工作要做

到“三不放过”,即:没有找到责任和原因“不放过”;没有找到防范措施“不放过”;责任人没有受到教育处理“不放过”。

(二)围绕提高罪犯改造质量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进行质量管理工作的创新。

1.在监狱管理工作中导入和运用ISO9001:2000质量认证体系,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增加富有监狱特色的内容,加以创新。

监狱管理工作的创新,要求我们的监狱管理引进并融合于各类科学成熟的标准,尤其是国际化标准,这更有利于我们监狱管理工作适应国际行刑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已有少部分监狱通过ISO9001:2000质量认证体系,对监狱质量管理体系与监狱日常管理工作的相结合进行了有效的探索,结合监狱的实际情况,将理解标准的内涵与监狱管理工作实际相结合,找准监狱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切入点,树立持续改进意识,常抓不懈,通过监狱一体化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确保监管改造秩序的安全稳定,理顺监狱的基础管理,提升监狱整体管理水平。

2.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促进“两个质量”的提高。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简称TQM)是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品质,综合运用从产品的研究设计、制造到售后服务的一套品质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目的是企业组织全体员工和各部门参加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成果,控制影响品质全过程的环节,从而有效的利用企业资源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TQM是以质量为中心的全面管理,近年来又有新的发展,其基本的思想理论观点和方法可简单归纳为“四全管理”,即全面质量、全过程、全员参加、全面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现代管理方法。IS09000标准作为质量活动指南和质量保证模式,只是为建立企业质量保证体系提供一个基本框架,而TQM的基本思想是彻底地让用户满意,其精髓是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确保企业成长和“长寿”。日本经济成功、产品质量在世界上公认最好,就是得益于推行TQM;英国在世界上认证数量最多,但质量并不是最好。这说明企业的质量管理还是要以TQM为本,把严格贯标认证建立在强化TQM基础之上,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高度,把深化TQM作为企业成功的根本和生存发展的百年大计,而不是满足于IS09000认证。

生产劳动现场是监狱改造罪犯的主战场,随着监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罪犯劳动改造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更是监狱执法的需要。罪犯劳动改造的质量水平,是考核罪犯是否积极接受改造的重要量化标准。有些监狱的主要做法是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手段、方法和理论作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管理体系,狠抓质量管理这一中心环节,强化劳动改造理念,规范生产现场管理,大力推行目标、方针管理,建立了以保证和提高罪犯劳动改造质量为目的,以“标准、考核、奖惩”三维一体为内容的质量责任制,明确了各监区、各管区、警察在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责任、任务和权力,同时将质量责任纳入经济责任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考核兑现。

(三)在警察职工和罪犯中广泛开展QC小组活动,体现其自身价值,激发主观能动性。

1.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小组管理规章制度,制定QC小组活动推进方针与计划。

监狱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逐步完善QC小组活动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QC小组活动管理规定,以推动企业QC小组活动逐步做到规范化、科学化、经常化。为使企业的QC小组活动有计划地推进,质量管理部门应结合企业的经营方针、目标,主动制定本QC工作的推进方针和计划,以明确QC小组推进的力度和重点,QC小组成员的质量教育,企业内部QC小组成果发表与经验交流,以及外出培训学习、交流等计划的安排,推进企业QC小组活动更广泛、深入、健康、持久地发展。

2.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QC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监狱企业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并配备一系列确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激发警察职工和罪犯参加和搞好QC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可采取理想教育与目标激励、荣誉激励、物质激励、培训激励等多种方式,使警察职工和罪犯积极投入到各项质量改进活动中去。QC小组活动的开展,激励了领导的责任感,调动了警察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塑罪犯的劳动观念,培养其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意识,增强了积极改造的信心,促进改造质量的提高。

3. 针对现场存在问题开展小组活动。

QC小组要以提高“两个质量、两个安全、两个效益”为目标,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重点提高警察的生产现场管理水平和执法水平,围绕企业的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遵循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积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实现监狱生产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巩固和推广QC成果。

QC小组活动成果的巩固工作,包括制定巩固措施和实施巩固措施以及对它们的管理,在诸多QC小组的管理活动中,它是一项极其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工作。小组成员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巩固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确规定制定巩固措施和实施巩固措施的主体和责任,取得小组所在部门和有关行政组织的支持和重视。同时要制定对巩固工作开展定期检查和抽查的制度,以便对巩固工作进行不定期抽检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整改。只要全面做好成果的巩固工作,成果的实效性就会得到可靠的保障,防止问题的反复发生。

5.将质量管理工作与其它改造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目前越来越多的监狱在应用QC小组活动方法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积极探讨罪犯的管理、提高改造质量等新课题,使之在监狱质量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组织罪犯劳动生产过程中,与其它改造手段结合起来,有意识地主动引导、教育罪犯,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人际关系协调性和生产技术性。不单在罪犯劳动改造领域,在教育改造等领域也运用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改造质量,特别是QC小组活动的PDCA循环,是各项工作的基本方法,通过计划、分析查找原因、制订实施对策、检查效果、制订巩固措施等步骤,对罪犯的教育转化、心理矫治等工作进行攻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将QC小组活动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改造手段,把它作为提高罪犯素质,培养其主体意识、自觉改造意识的有效载体,积极利用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来净化罪犯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罪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提高质量管理者、劳动者的质量意识和劳动积极性。

1.注重质量文化的建设,提高质量管理者和生产者的质量意识。

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全体管理者和生产者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适应外部激励的竞争环境和提高内部的质量,共同拥有的与质量有关的价值观和信念。企业质量文化的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者和生产者质量意识的最有效途径,应从更新质量观念和提高员工素质入手,紧紧围绕市场和顾客需求这个中心,着眼于全面质量管理,改变管理者和生产者“重产量,轻质量”的观念,树立起“人人事事与质量相关”的观念,逐步形成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提高产品质量。为此,首先要加强对员工的质量教育,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其次,应对管理者和生产者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管理者和生产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再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质量活动,结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增强员工对质量活动的参与程度。只有提高了企业的质量文化水平,质量管理的措施才能得以贯彻落实。

2.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激发管理者、劳动者的从业热情。

产品科技含量和管理者、劳动者的从业热情是影响产品质量的深层次因素,也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本途径,而管理者、劳动者的从业热情,又是提高产品质量基础的基础。如果企业舍弃这两个基础,而奢谈提高产品质量的各种措施,就会舍本求末,很难收到较好效果。

3.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培训,学习借鉴社会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做法。

质量管理始于教育、依赖教育、终于教育。这是各国推行TQM的显著特点,也是我国成功的经验。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TQM系统教育培训,运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采取“走出来请进来”,学习借鉴社会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做法,针对企业领导、技术管理、现场操作等各层次人员的工作特点,选择重点内容,反复进行TQM的教育培训,坚持不懈,才能卓有成效。

第四篇:农村信用社强化会计检查辅导工作的思考

随着农村信用社业务的不断发展,各项业务稳健经营对于信用社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财会工作是信用社的基础工作,是抓好内部管理的根本,如何转变观念,找准切入点,有效加强会计检查辅导工作,提升基础管理水平,本人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会计检查辅导的现状

会计检查辅导是农村信用社会计管理部门对辖内营业网点会计出纳制度落实、业务操作、岗位职责履行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指导的一项工作制度。有效实施会计检查辅导,对促进信用社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规范业务操作,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对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保证。目前,在信用社会计检查辅导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㈠对检查辅导重要性的重视不够。一是存在重业务发展,轻经营管理的思想,认为会计检查辅导是小事,与经营、效益关系不大, 未能高度重视会计检查辅导工作,没有把会计检查辅导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会计检查辅导工作等内部的管理和监督,风险意识不够强;二是存在检查辅导走形式,监督不力的现象。一方面部分营业网点检查辅导员并未真正落实检查辅导工作,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会计检查、监督只停留在口头上,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各项制度挂于墙上,各种处罚

措施浮在表面层次上。

㈡检查辅导力量有待于加强。一是检查辅导员队伍素质不高。一方面,由于检查辅导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这就要求检查辅导员熟悉各项业务制度、规定和办法,具有检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且必须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业务操作技能。而目前基层信用社队伍中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程度偏低、操作技术落后、人员结构老化等问题;另一方面熟悉单项业务的人员较多,具有综合业务素质的人员较少;熟悉传统会计业务的人员较多,了解创新业务的人员较少;熟悉传统操作技术的人员较多,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人员较少。二是未合理配备专职会计检查辅导员。检查辅导员大部分都是由主办会计兼职,部分主办会计在日常忙于业务工作,而无暇顾及对会计检查辅导工作,往往是上级布置了,就应付一下,未能充分认识检查辅导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基础,也是加强内部控制、防范案件发生的有效监督手段。

㈢检查辅导方法有待于改进。一是检查辅导方式单

一。检查与辅导未能有机结合,只顾检查,提出问题,而不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分析和辅导,不能及时进行整改,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病根”。二是检查辅导内容过于简单,检查只限于会计出纳方面的业务操作方面, 而往往忽略了会计出纳岗位职责履行等情况全面系统的检查;部分信用社在检查工作基本上还局限于防错查弊,查问题只查表面,没有深入分析原因,

没有做到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一般辅导与重点帮教相结合,检查往往达不到预计的效果。

二、强化会计检查辅导工作的措施

会计检查辅导制度是内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夯实会计基础工作,消除风险隐患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当前会计检查辅导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㈠加强对会计检查辅导重要性的认识。一是提高认识,明确责任。要把会计出纳检查辅导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明确联社分管领导为会计出纳检查辅导工作第一责任人,财务会计部经理是主要责任人,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监督落实,使各项业务操作达到规范化要求。二是检查辅导要“抓牢、抓实”。会计检查辅导要有计划和针对性,对检查出的问题要抓牢,不能只是就事论事,还要找出存在问题的根源,纠正差错,完善各项业务操作。总结经验,摸索规律,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不断提高检查辅导水平。㈡抓好会计检查辅导队伍建设。一是推行会计辅导检查聘用制。在辖内公开选拔,聘用专职会计辅导检查人员,加强对会计工作的检查与辅导。在此基础上制定《农村信用社会计检查辅导员岗位职责》,实行会计检查辅导员目标责任制,实行划片管理,责任到人,交流轮换,交叉组织进行检查辅导。二是对履职情况实行问责制。凡在检查中不作为或失职,造成包片社出现会计结算差错及其他违反规章制度等事故问题的,检查辅导人员对事故负连带责任。三是建立

激励约束机制。将检查辅导员的履职情况纳入其绩效工资考核,按根据各辅导员工作表现与所负责营业网点的会计核算质量对辅导员作出评价, 对于优秀的辅导员可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而对于违规的辅导员,将追究其责任。同时要积极探索辅导员的工作与基层社的绩效考核相结合,从而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加强学习。制订切实可行的业务学习计划,采取业余自学、集中组织学习、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强化学习,主动参与,善于思考,注意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与时俱进,充分掌握信用社业务知识,熟练掌握业务操作流程,这样才能确保检查辅导工作质量,树立检查辅导权威,规避监督检查风险,培养一支有经验、通业务的复合型检查辅导员队伍,以适应业务发展需要。

㈢完善会计检查辅导体制。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建立检查辅导工作制度,落实财务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做到财会检查工作的制度化;强化对辖内的财会业务辅导工作,做到辅导工作的经常化;另一方面要建立检查辅导情况反馈制度,对发现的问题,督促基层营业网点限期整改,并形成书面整改材料,确保各项制度落于实处。二是全面推行检查辅导监督制度。要结合辖内实际,采取集中监督或分散监督的形式,对所有网点的业务操作人员实施全面监督。三是检查辅导工作采取灵活有效的工作方式,做到“检查、辅导、报告与整改”四相结合、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一般辅导与重点帮教相结合,不断完善检查

辅导机制。

㈣加大会计检查辅导力度,提高制度执行力。一是抓好会计辅导交流学习活动。定期组织召开好辅导交流学习会,以会代训发挥好工作布置、情况反馈、知识探讨和经验交流四个平台作用。二是切实增强员工的合规意识,抓好制度落实检查,避免屡查屡犯现象。三是推行会计基础工作会计等级管理。要严格按照《会计基础工作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规范各项会计业务的管理和操作,提高会计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四是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审计部门在对基层网点审计时,要认真审核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实时进行会计监督,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第五篇:对于强化基层审计工作的八点思考

审计是辛苦、枯燥的工作,责任却重大。一份份沉甸甸的审计报告,领导关注,群众关心,无一不凝聚着一个个审计人员的艰辛。审计也是有意义、有作为的工作,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审计机关任重道远,肩负着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神圣使命。基层审计机关更要认清形势,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强化审计职能,有效落实科学发展。笔者试从以下八个方面,就基层审计机关如何强化审计工作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合理安排审计项目。在基层审计机关人手少、任务重的背景下,审计机关自定项目不能太多,要预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完成上级审计部门组织的“一条鞭”审计项目;完成政府临时交办的审计项目;完成配合纪委、环保、国土等相关部门进行专项资金检查的工作。审计项目结束以后,也要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审计人员进行总结和思考,总结项目实施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寻找项目实施中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以后的项目中,加以注意和完善。项目安排过多,让审计人员疲于应付,不能查深查透,审计风险也大,审计容易流于形式,也影响审计的权威和公信力。

二、简化内部审计程序。有时审计人员在现场审计的时间并不长,但最终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却很长,主要原因是一些内部的审计程序太复杂。在依法审计的基础上,有必要适当简化审计程序。可以对审计项目按资金量、工作量大小进行科学分类,在把握审计重点的基础上,对小型审计项目,事实比较清楚的,容易定性和处理的,采取简易审计程序的方式,减少审计人员的精力,节省时间。审计日记也不必逐日记录,不妨将日记改为周记,有重点地,有必要,有步骤地记,让审计人员在现场审计中,集中精力,查找和发现问题,这样更为科学,更具操作性。

三、制定科学考核标准。正确看待审计的成果,一定要制定科学的、明晰的、周全的考核标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如何正确评价一个审计项目实施的好坏,不仅仅是收缴违规资金数额,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更不是审计信息的篇次,完成审计ao实例和专家经验的数量。而是通过审计监督职能,审计发现了什么问题,澄清了什么事实,被审计单位采纳了哪些审计建议,如何促进整改和规范管理,如何更好为政府领导决策服务等方面。审计还需要对一些潜在的、普遍性、苗头性的问题,进行剖析,及时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不能为了考核而审计,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有时内容是难以量化考核的,考核只是推动审计工作的一种手段,更不是最终目的。

四、注重提高审计方法。对某些行业、某些资金审计,要研究和提出适合的,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应注重对原始业务数据的分析,发现趋势变动异常情况,生成疑点。注重运用观察、询问、函证、走访等手段与账面审计的结合,把握重点。注重多元化因素分析和推断,剖析难点。注重收集审计有用的资源,包括开具的收据、经济合同等资料,并及时交流和共享,做到市县审计机关之间的配合、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配合。同时,要注重审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构建科学全面的审计理论体系,定期开展审计专题方面的研究,发挥审计人员集体的智慧。审计理论具有前瞻性,必须将审计理论的研究和审计工作有效结合起来,使审计理论推动以后审计工作的实践。

五、科学定位审计职能。审计要做好自己的角色,履行好监督和服务的职能,到位不越位。审计可以提出建议,但不能代为管理,也只能对审计的事项,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对政府投资的重大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使审计关口前移,便于监督,这是好的,但一定要维护审计的独立性,防止审计人员过分介入,偏离监督咨询建议的目标,导致审计的风险加大,质量也难以保证。由于审计体制上的局限和审计手段的有限性,审计不可能发现所有违规问题,也不可能揭示所有违规问题,审计范围和延伸调查,受到一定的限制或制约,审计建议也难以全部落实。

六、提倡务实的审计作风。求真务实,是我们每一个审计人员,应有的工作作风,具体在于认清几个问题。一是不能过分强调计算机审计的作用。电脑永远代替不了人脑,人脑可以简单处理的事情,不必通过电脑来实现。好的审计经验需要积累,制作ao案例和专家经验的目的,也是以后怎样在同行业、类型的审计中,科学地运用这些经验。二是不能过分强调绩效审计观。查出违规问题,始终是审计部门的第一职责,也是一切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绩效审计是方向和趋势,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摸索,标准也难以一致和统一。由于专业知识和手段的限制,审计人员难以采集有关数据,而主要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进行绩效方面的评价,也是不科学的。

七、理解和信任审计一线人员。任何科学的审计理念,都需要审计一线人员去实施。对审计人员加强管理,对审计项目进行质量控制,是有必要的,但要保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应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尊重审计人

上一篇:浅论中小企业融资难下一篇:勤俭节约生活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