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

2022-09-11

慢性乙型肝炎 (CHB) 是我国最为常见的传染性肝病。目前,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最重要的措施是抗病毒治疗, 拉米夫定可以有效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抗病毒药物, 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已被确认。临床试验证明拉米夫定可迅速降低血清HBV-DNA水平, 改善肝组织学病变, 是当前推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的药物。我院于2006年5月至2009年7月采用拉米夫定治疗300例慢性乙型肝炎, 取得较好结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5月至2009年7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4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诊断的标准, 其中男性240例, 女性60例。

1.2 研究方法

(1)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护肝、对症治疗等基础上给与拉米夫定100mg (商品名:贺普丁葛兰素史克公司出品) , 口服1次/d, 和胸腺肽-a 1.6mg (成都地奥集团出品, 商品名迈普新) 皮下注射隔日1次; (2) 监测肝功能指标觑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 、白蛋白 (ALB)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AST) 、胆碱酯酶 (CHE) , 观察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1.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收集数据并输入计算机建立EXCEL数据库, 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统计方法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独立样本率的χ2检验。其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2组患者肝功能的比较:在经过6个月的系统治疗后, 观察组在HBV-DNA定量检测、ALT、AST、ALB、CHE4项生活指标上均好于对照组, 且2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数据见表1。 (2) 2组不良反应的比较:观察组出现6例不良反应, 分别为4例皮疹, 2例发热,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对照组出现8例, 分别为4例发热, 2例皮疹, 2例恶心呕吐,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

3 讨论

拉米夫定 (贺普丁) 为核昔类抗病毒药物, 主要抗病毒机制为抑制HBV的逆转录酶和病毒聚合酶, 有效防止病毒核酸的生成。体外实验及临床治疗证明其具有快速高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 它能通过特异性抑制HBV-DNA多聚酶反转录活性部位, 可快速高效抑制HBV-DNA复制, 对HBV的长期抑制, 改善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阻断肝纤维化的进程。使慢乙肝的病情缓解, 肝脏的组织损害得以改善, 对线粒体DNA的合成也无抑制作用, 因而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近年来治疗CHB取得了明显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治疗6个月时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a的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胸腺肽-a的对照组, 在肝功能改善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上2组之间相差无几。

综上所述, 抗病毒治疗是治疗活动性乙肝肝硬化的重要一环。药物联合治疗一直是医师们的一种期盼, 2种药物的联合可能降低药物的耐药性并以期获得相加的病毒学应答。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a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改善肝功能, 增强抗病毒作用, 疗效优于单纯拉米夫定治疗,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我院使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方法 采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0例, 观察治疗6个月时HBV-DNA定量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 、白蛋白 (ALB)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AST) 、胆碱酯酶 (CHE) 的改善情况。结果 在经过2个月的系统治疗后, 观察组在ALT、AST、ALB、CHE4项生活指标上均好于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拉米夫定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 对于患者肝功能复常及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拉米夫定,贺普丁

参考文献

[1] 彭伟文.传染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3.

[2]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会分会联合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S].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 (6) :324~329.

[3] 黄志强.希夫肝脏病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699~700.

[4] 中华医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5, 13 (12) :881~891.

[5] 病毒性肝炎防冶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1, 19:56.

上一篇:企业预算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下一篇:《自动控制》课程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