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分离方法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萃取分离方法范文

稀土萃取分离新技术实现废水零排放

稀土萃取分离新技术实现废水零排放 稀土萃取分离会产生高浓度氯化铵废水的问题,长期以来未能找到良方。内蒙古介电电泳应用技术研究院在世界上首次将介电电泳技术放大应用于膜分离领域,一举实现稀土萃取分离工业废水零排放。9月2日经查新,这一处理废水的工艺路线属国内首创。

所谓介电电泳是指位于非均匀电场的中性微粒,由于介电极化而产生的平移运动。新技术借助介电电泳对粒子产生的推动和紊流效应,使污水中的极细小固体颗粒物和高浓度离子与膜面始终保持一定距离,大大减少有害物质与膜面接触机会,避免膜面污染,提高介质通量。

介电电泳膜分离工艺包括固液分离工艺段、离子选择分离工艺段、物质和能源回收工艺段。固液分离工艺段,将氯化铵废水中的煤油乳化物通过微滤渗透膜,在介电电泳力的作用下富积提取再循环利用。离子选择分离工艺段,采取多重介电电泳纳滤工艺,将氯化铵浓缩分离。物质和能源回收工艺段,将分离出的高纯氯化铵溶液输入到阳离子交换膜电解槽中,氯离子向阳极电极移动生成氯气,阴极生成氢气。氯气被输入到太阳能反应器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太阳能还起到抑制次氯酸的生成;氢气与空气同时输入到氢氧燃料电池发电。

经计算,每处理1吨废水的工艺操作成本40元,以日处理量1600吨,每吨废水含有毎升100克氯化铵计,经过这一工艺处理后生成的盐酸和氨水分别按每吨700元和1000元的价格计,净利润可达11万元。

介电电泳膜组件与传统膜分离组件比较,提高膜稳定通量2倍以上,分离效率提高3倍以上,节能176倍,可直接用于高浓度、多成分、高黏度液体的分离。

第二篇:线虫分离方法

分离线虫可采用贝尔曼漏斗法和浅盘法。

贝尔曼漏斗法:将玻璃漏斗(直径为10–15 cm)置漏斗架上,下面接一段(10 cm左右)橡皮管,橡皮管上装一个止水夹。将劈成“火柴杆”状大小的分离材料,取湿重10 g,用两层纱布包好,放入漏斗中,然后放入清水,清水以浸没分离材料为度。经过4–24 h,由于趋水性和本身的重量,线虫离开植物组织,并在水中游动,最后沉降到漏斗底部的橡皮管中。打开止水夹,取底部约5–15 ml的水样,其中含有样本中大部分活动的线虫。在解剖镜下检查,如果线虫的数量少,可以离心(1500 r/min,2–3 min)沉降后再检查。

浅盘法:浅盘分离装置主要由两只不锈钢浅盘组成,其中口径略小的一只底部为粗网筛,放在另一只浅盘上面。将两层纱布打湿铺于筛盘上,把样品劈碎(或钻取的木屑)置于筛盘纱布上,慢慢注入清水,使水浸没样品。分离结束后,移去筛盘,把大盘内的分离液集中于小烧杯内。小烧杯内的线虫分离液可通过自然沉降或离心机(1500 r/min,2–3 min)浓缩至适宜的量,以便镜检。

常规镜检:分别将各标号盛有线虫分离液的培养皿置于解剖镜下观察,先确认有无线虫。对有线虫的样品进行活体镜检,观察它的一般形态结构。然后选择几条成熟、特征易观察的线虫,用针或吸管移至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将此载玻片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往返几次(5–6 s)或放置于已盛满高温热水、打开盖子的保温瓶口上,蒸30–60 s至虫体死亡,加盖玻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根据形态特征予以初步鉴别,以确定是否需作进一步的鉴定。

快速镜检:(1)用显微镜直接观察线虫浓缩分离液。分离液经一定时间后,当漏斗下端和乳胶管内出现透明度降低甚至混浊现象、表明线虫的游离量较多时,即可用培养皿接取混浊状分离液3–5滴,直接置于解剖镜下观察;如有线虫,就将盛有分离液滴的培养皿,放置于已盛满高温热水、打开盖子的保温瓶口上,进行30–60 s的热杀处理,擦干培养皿底部凝结的小水珠,直接放置于显微镜下(先用低倍物镜,找到目标线虫,再转换到高倍物镜)观察形态特征予以鉴别。(2)用显微镜直接观察线虫分离液。用培养皿盛放贝尔曼漏斗放出的线虫悬液适量,直接移放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用低倍镜调整焦距,找到线虫,一手移动培养皿,不断变换所观察线虫的位置,一手不断调整焦距。在10倍的接物镜下松材线虫的基本形态鉴定特征如头部、中食道球、阴门、交合刺、尾形等都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发现分离液中存有松材线虫时,挑取线虫并制成临时玻片标本进一步观察。

形态鉴定:依据雌雄成虫的形态,主要是雌成虫的形态进行鉴定。但分离到的线虫没有成虫或极少时,需进行培养,以获得大量雌雄成虫供鉴定。

第三篇:HPLC分离样品样品前处理方法

因为需要在仪器、柱子、溶剂和人力等方面做很大的投入,HPLC分离是一项成本很高的分离技术。而样品前处理结果的好坏对分离过程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有时会直接关系到分离的成败;如果能遵循适当的原则,做好样品的前处理,往往既提高了分离的成功率和效率,也大大降低了成本。目前分离成本是按进样针数分摊到每个项目组的,所以合成同事送分离样品前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所属项目的成本。样品前处理的技术比较复杂,并且跟合成反应的关联非常紧密,下面的方法是分离组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并不完全,也希望合成同事提供更多的建议。另外,考虑到目标组分含量过低的样品会大量增加分离的难度和成本,分离组以后原则上不再接收含量低于10%的样品。

以反应中的添加剂,催化剂来分类:

1 反应中使用高反应活性的物质,如三氯氧磷,二氯亚砜,NaH,LiAlH4等,反应后一定要淬灭。这一点合成同事都是了解的。但是后面的一点容易被忽视,就是要做好中和。比如三氯氧磷用水淬灭后产生磷酸和盐酸,要用弱碱中和至近中性。(近中性只是一个粗略的概念,如果可以知道样品用什么体系分离合适,最好能将样品溶液的pH调整为与该分离体系的流动相pH一致,酸性流动相pH~2,中性pH=6.8~7.5,碱性pH~10),否则对制备柱会造成损坏.

2 有些物质反应活性虽然不是很强,如多聚甲醛,但如果不淬灭,在样品溶液中,可能会继续反应,导致目标物纯度发生变化。曾经有一个样品,使用多聚甲醛,还原胺化反应实现N甲基化。本来粗品纯度很好,但是在分离过程中发现目标物纯度越来越低,原来样品结构中还有一个反应活性较弱的N,由于多聚甲醛未淬灭,这个反应活性较弱的N原子也被甲酰化,导致目标物纯度降低,这个样品分离失败。所以,反应后淬灭,中和是样品送分离前的必修课,不可偷懒。如果不按照此原则操作,样品送到分离组导致样品分离失败,或者严重的导致色谱柱损坏等,所增加的成本将会被分摊到相应的合成项目组。

3 偶联反应类型中可能用到的金属催化剂,如Pd(dppf)Cl2, Pd-118, Pd2(dba)3等均相的Pd催化剂,CuI,Chan-Lam反应中会用到的Cu(Ac)2,其他还有TiCl4, 钛酸四异丙酯,Fe(acac)2等。分别详细说明一下。

3.1 Pd催化剂如果是非均相的,则过滤即可去除。如果使用了Pd(PPh3)4,则由于该试剂不稳定,反应后会出现黑色Pd的沉淀,过滤也可以去除干净。如果使用过Pd(dffp)Cl2等均相的Pd催化剂,由于该试剂可以溶解于常用有机溶剂中,所以不能通过过滤去除。而如果不处理干净,Pd试剂在与流动相混合后析出,堵塞筛板,并与硅胶结合,导致反相色谱柱柱头变黑,柱压剧烈升高,色谱柱柱效严重下降,常常会出现白天摸好方法的样品,在晚上多次进样后峰型变差,纯度降低,不能满足交货要求,更严重的,色谱柱柱效的严重降低,会影响后续样品的分离,导致多个样品分离失败。所以,这类使用过Pd催化剂的样品如果不处理,不但样品不能顺利交货,还会导致色谱柱损坏,这样做绝对是得不偿失的。针对这种情况,分离组开发了用TMT溶液用来彻底沉淀Pd试剂的方法,去除Pd试剂对反相色谱柱的不利影响。方法非常简单,反应后加入TMT溶液,过夜放置,第二天过滤即可。

3.2 CuI,该试剂看起来好像是离子型化合物,很多同事认为该试剂易溶于水,用萃取的方法去除CuI。其实该试剂在DMSO,DMF中有很好的溶解度,而在甲醇,乙腈溶剂中溶解度非常有限,如果样品可以使用甲醇,乙腈溶解完全,就不要使用DMSO,DMF溶解。有的合成同事看到加入甲醇后还有物质没有溶解,就加入DMSO,认为把反应瓶中的所有固体都溶解了才能保证回收率,这是不对的。把对于分离不利的物质,或者杂质都溶解进来,增加了分离的难度,甚至会损坏色谱柱。对于自己做的反应,反应物的溶解性应该有一定了解,遇到不溶的物质,可以通过点板等手段分析一下。如果确实目标物只溶解于DMSO,DMF中,可以加入TMT-DMSO溶液,但是由于在DMSO中TMT-Cu的沉淀很细小,DMSO溶液粘度又很大,沉淀会悬浮在溶液中,直接过滤也阻力很大,难以操作。需要对样品先离心,而后将上清液过滤。

3.3 Cu(Ac)2是Chan-Lam反应中会用到的试剂,而且由于反应用量大,基本上1个当量,与上述Pd试剂催化剂用量不同,加入TMT沉淀后,会产生大量沉淀,直接过滤也是不现实的。必须先离心,再对上清液过滤。由于沉淀量比较大,可以通过增加溶液体积,让更多的目标物溶解在溶剂中来提高回收率。

3.4 TiCl4是一种强Lewis酸,加入水淬灭后会生成盐酸与Ti(OH)2,Ti(OH)2进而生成TiO2沉淀,可以通过过滤去除TiO2,为了让TiO2沉淀完全,建议加入弱碱性水,如稀氨水。钛酸四异丙酯,可以通过加入弱碱性水,生成TiO2的方法处理干净。如果含有该类试剂的样品做碱性分析或者碱性分离时,会在色谱柱的塞板上生成TiO2,导致色谱柱压力升高,柱效下降,导致样品分离失败,甚至色谱柱损坏。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分离组就有一根Waters Xbridge C18制备柱,价格约5万RMB,在做了一些含有TiCl4的样品后柱压升高,不能使用。后经过使用醋酸反冲的方法处理,柱压有所下降,但柱效已经严重下降,这是因为高柱压已经破坏了柱床的结构,造成不可逆损坏。对于含有这类试剂的样品,合成同事应该做好前处理工作,如果由于这类样品导致色谱柱损坏,合成项目组将会被分摊到相应的色谱柱费用。

3.5 Fe(acac)2也可以通过加入TMT沉淀,由于用量大,要离心,上清液过滤。

4 缩合反应中的缩合剂。比如HOBT,EDCI这一对最常用的缩合剂。由于HOBT带有弱酸性,而EDCI反应后的氧化产物,ms174的物质为碱性,含有一个叔胺基团,当分离体系选择中性分离时,这两种物质都是出于极性最大的状态,易于通过分离去除干净。而产物为酰胺,在中性条件下保留最强,所以缩合反应的样品可以首选中性体系分离。 5 反应中使用过三苯基膦。反应后会生成三苯氧磷。三苯氧磷常常会与目标物在分离时共流出,对目标物的顺利纯化造成困扰。其实完全可以通过一般目标物含有碱性N原子、可以在酸性条件下带上正电荷,而三苯氧磷为中性、不带电荷的差别,通过离子交换方法去除。详情请参见《药明康德化学通讯》第6卷第3期《离子交换分离模式在样品纯化中的应用》

6 类似的还有TBAF。TBAF是一个季铵盐,即便把溶液的pH调整为13,TBAF还是带正电荷的。如果样品中的N原子都是一些弱碱性N原子,在通过调整样品溶液pH,使样品溶液的pH约为目标物pKa+2,这样的条件下,目标物99%都处于不带电荷的状态,就可以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柱去除TBAF了。由于TBAF无紫外吸收,而且为强碱性季铵盐,如果使用碱性条件分离样品,TBAF会在色谱柱上严重拖尾,导致目标峰分离后仍混有TBAF,而且由于无紫外,分离时不易发现,只有做ms或者lcms检测才会发现。含有TBAF的样品只要按照上述的方法正确处理,先处理,再分离,就不会给样品的反相分离造成困扰,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7 溶解度差的样品。其实从样品的溶解度也可以初步判断样品用什么样的分离手段比较合适。比如二氯甲烷易溶的样品,应该首选TLC或者正相开放柱分离。如果二氯甲烷溶解度差,而甲醇溶解度较好的物质,可以考虑反相分离。反相分离时的两相分别是水和乙腈。一般甲醇,乙腈溶解度较好的样品(大于10mg/ml),直接用反相分离不会造成太大问题。而如果样品只能溶解在DMSO,DMF溶液中,加入甲醇,乙腈就会立即析出,这样的样品不能直接分离。需要针对对沉淀进行分析。曾经有一个样品,粗品lcms图谱显示纯度约为50%,但是制备HPLC进一针后只看到一个色谱峰,ms检测为其中的杂质,目标物的色谱峰找不到了。当尝试对样品的粗品再取样,用乙腈稀释,再分析一下粗品的情况时,发现加入乙腈后样品立即变浑浊。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样品在制备HPLC上不出峰了,应该是目标物都析出在色谱柱前端,乙腈-水体系无法洗脱下来,所以只看到了杂质。将沉淀滤出来,再用DMSO溶解,分析结果显示纯度很好,不用再分离了。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溶解是分离的前提,如果样品在水-乙腈体系中溶解度很差,直接进行反相分离就是不合适的。如果合成同事没有时间摸索重结晶的方法,则可以把样品的溶解度信息告诉分离人员,或者在DB中注明。对于这类溶解度差的样品,可能有时并不会像这个例子这样极端,而是部分被洗脱出来,但肯定会影响回收率。

8 另外,很多含有金属离子(Cu2+, Sn4+等)的样品,除了会导致色谱柱严重损坏,还经常会在紫外检测池中析出,附着在紫外检测池内壁上,导致检测池透光率降低,表现在色谱图上就是样品的吸收降低了,严重的会导致后续样品峰吸收很低,甚至无法正常收集,样品就被浪费了。我们所使用的Gilson半制备型检测池价格约1万多RMB,有的用稀硝酸浸泡可以部分恢复,有的则没有效果,只能换新的。所以含有金属离子的样品务必要在送分离时跟分离人员交流清楚,建议在DB中注明反应类型,以及使用过哪些催化剂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样品的顺利分离非常重要。 9 样品前处理经验交流之离子交换SPE的使用

离子交换树脂的使用参考《药明康德化学通讯》第6卷第3期的一篇文章:离子交换分离模式在样品纯化中的应用。其思路类似于调节水层pH,进行的水层与有机层的萃取,可以初步纯化反应物。

具体操作很简单:一般我们反应后的样品都带有一些碱性基团,可以加入弱酸,调节反应物pH,使样品带正电荷。溶剂要选择水,甲醇,或者水-乙腈混合溶剂,即要选择质子型溶剂,在这样的溶剂中样品才能带正电荷。将阳离子交换树脂SPE小柱用甲醇润洗,上样,甲醇洗脱5个柱体积后,用10%氨水甲醇将目标物洗托下来。这样操作之后可以将那些不能带正电荷的物质除掉,降低后续分离的难度。离子交换树脂适用于极性大,使用硅胶柱会发生死吸附的样品。

10 样品前处理之硅胶柱初步纯化:

对于一些极性较小的样品,适合先使用硅胶柱进行初步纯化,比如可以将反应溶剂旋干后,用正己烷-乙酸乙酯溶解,上样到预先装好的硅胶开放柱,或者使用Flash快速柱色谱装置,配合Flash硅胶柱,根据TLC情况,简单的选择几个梯度的流动相,比如正己烷-乙酸乙酯10:1,5:1,2:1,纯乙酸乙酯等,每个梯度洗托2-3个柱体积,分别点板,确定目标物所在馏分。这样也可以达到样品初步纯化的目的。避免将含量低于10%的样品简单的丢到分离组。

11 除去样品中Pd的TMT溶液的配方如下:

TMT,又名三聚硫氰酸,cas号为:638-16-4,结构如下:

SHNNHSNSH

TMT可以沉淀Pd等金属催化剂的原理在于TMT的巯基,H2S可以与铅等金属生成沉淀,中国药典就使用这个方法检测铅。TMT含有三个巯基,原则上可以与三个金属原子结合,生成的复合物分子量较大,不溶于水,甲醇,乙腈,DMSO,DMF等溶剂,可以通过过滤去除样品中的Pd试剂。

TMT溶液的配方为100ml溶液中包含45ml乙醇,5ml氨水(TMT为酸性,氨水可以增加溶解度),50ml水。再加入360mgTMT和1.4g NaCl。加入NaCl的目的在于,TMT与Pd(dppf)Cl2等有机Pd催化剂生成的沉淀为胶体,如果没有盐的存在,不会凝聚为大的沉淀颗粒,滤膜过滤时可以通过滤膜。

使用方法为:100mg反应物的溶液,一般加入1ml上述TMT溶液即可。放置过夜,再使用针桶配合滤膜过滤。也可以加热,加速该反应的进行,我们尝试过50摄氏度2小时也可以沉淀完全。

360mg TMT-->45ml ethanol 5ml ammonia water

1.4g NaCl -->50ml water

目前总结的这些经验也并不是完善的,还可以随着我们接触到的反应类型,催化剂种类的增加而增补。总结下来就是这样几条:

1、反应后要淬灭,中和

2、要尽量除掉样品中含有金属离子的催化剂、盐等

3、在DB中要写明反应类型,使用过哪些催化剂,缩合剂等,样品的溶解性信息

第四篇: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与案例(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分离盐和水的方法,了解海水制盐的有关知识。

科学技能:学生能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自主设计。 【教学难点】

如何确定分离出来的物质就是盐。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蒸发皿、火柴、滴管、小烧杯(含盐水)、烧杯(清水)、放大镜、白纸、药匙、食盐盒、毛巾、筷子(每组各一份) 教师材料:一杯饱和的盐水溶液(125毫升)、清水(50毫升)、药匙、食盐、笔 【教学建议】

1.为使加热分离实验更为简便快捷,可以用汤勺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

2.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使用酒精灯,所以应在课前或课内对酒精灯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作详细的讲解。

3.用比较的方法来确定白色物质是不是食盐有些困难,建议用近距离的放大照片进行比较。

4.在用加热的方法分离盐与水时,当水快蒸发完时,蒸发皿的盐粒会四溅,很不安全。建议用一种透明的安全罩罩在蒸发皿的上方。

【教学过程】

一、加水使杯底的盐溶解了

1.教师出示一杯已饱和的盐水。

师导:这是一杯盐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有什么特别吗?为什么这杯盐水杯底会有盐呢?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看谁想的方法既简单又实用?

2.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3.师生交流采用加水的方法。

4.学生上台演示。

二、盐水蒸发后留下了白色物质。 1.师导:(出示已溶解的盐水)水是会蒸发的,如果杯子里的水全部蒸发完了,原来溶解在水里的盐会怎样呢?盐会和水一起蒸发吗?

2.师导:同学们的猜想很不错,但科学是要讲究证据的。你有办法证明盐是不是会跟着水一起蒸发吗?

3.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4.小组内活动,用筷子沾一点浓盐水涂在手指上,轻轻吹气,加快水的蒸发。观察手指上盐水的变化。

5.采用加热的方法。

师导:对,给盐水加热加快它的蒸发,这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套加热的材料。(师介绍材料)同学们能用这些材料给盐水加热吗?你准备怎么做?

6.师导:同学们可真聪明!那么做这个实验时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请各组材料员领取材料。

(提示:加热后勿碰;盐水未完全干,熄灭酒精灯;酒精灯的使用)

7.酒精灯的使用:( 师示范酒精灯的点燃和熄灭;学生上台演示)

8.学生分组实验。

三、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是盐吗

1.师导:同学们都差不多完成了实验,通过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吗?盐会跟着水一起蒸发吗?(蒸发皿上留下了白色的盐)

2.师导:你怎么能确定蒸发皿上的白色物质一定是盐?或许盐水加热后变成了另一种白色的物质呢?你有什么办法确定它就是盐呢?(比较)

3.师导:对!拿它和生活中的盐比较一下!为了方便研究,老师为每组准备了盐、放大镜。同学们可以用药匙把蒸发皿上的白色物质取到白纸上,和盐比较一下是否相同。请各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师导:从外部特征看,白色物质和盐很相像,那它是否具有盐能溶解于水的性质呢?同学们想试一试吗?

5.师导:请同学们把白纸上的白色物质放入烧杯中搅拌几下,看它是否溶解了?

6.结论:白色颗粒外观和盐一样,又能溶于水,它肯定就是盐了。现在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

四、海水是怎样变成盐的

1.师导:刚才我们通过加热从盐水中提取出了盐。那么,我们生活中的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播放海水变成盐的幻灯片)

2.师导:对呀,说起海水中的盐,老师还要告诉同学们一个惊人的数字,你们想听吗?如果把海水中所溶解的盐全部提取出来,重量将达5亿亿吨。这是多少盐啊!如果把这些盐平铺在陆地上,全世界的人和房子都将被埋没,只剩下几幢特别高的摩天大楼露在外面,因为盐的厚度将达到150米。

五、了解更多溶液的分离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离盐与水的方法”,如果遇到了其他溶液你能分离吗?课外自制一杯糖溶液或味精溶液,并能用加热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开来。

(板书设计)

问题

方法 结论

盐会和水一起蒸发吗? 加热 不会

第五篇:初中化学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常用方法小结

物质的分离是将几种物质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分开,提纯则要求把不纯物质中的杂质除去。提纯的原则是: ①不增:即在除掉杂质时不增加新杂质。 ②不减:即被提纯的物质不能减少或改变。 ③易分:即操作简便易行,杂质易分离除去。

④最佳:即最好在除去杂质的同时能增加被提纯物质的量。

一、常用的物理方法

1. 过滤法:适用于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①先将混合物溶于水。

②过滤。

③将滤液蒸发得某溶质。

2、蒸发:适用于可溶性固体溶质与溶剂的分离。

3、降温结晶(重结晶)法:适用于两种可溶性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明显不同的混合物进行分离。溶解度变化大的那种物质被提纯出来。

可按如下步骤:①在高温下制成饱和溶液,②结晶,③过滤。

4、特殊性质法:利用混合物中某些物质的特性进行物质分离。如:Cu粉中混有Fe粉,可用磁铁吸出铁粉。

二、常用的化学方法

原理:所用试剂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提纯物反应,把杂质转化成水;气体;沉淀除去,又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沉淀法:即加入一种试剂和杂质反应生成沉淀经过滤而除去。 如:HNO3中混有H2SO4,可加入适量的Ba(NO3)2溶液:

2、 化气法:即加入一种试剂和杂质反应,使其生成气体而除去。如一般某盐中混有少量碳酸盐、碳酸氢盐等常用此法除去。

如NaCl溶液中混有Na2CO3,可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3、 置换法:即在某盐溶液中加入某金属,把盐溶液中的金属置换出来,从而把杂质除去。

如Zn SO4 溶液中含有CuSO4 ,可加入过量的锌:

4、转化法:即通过某种方法,把杂质转化为被提纯的物质。 如CO2气体中混有少量的CO,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足量灼热的CuO的试管:

上一篇:青春万岁图文范文下一篇:劝返复学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