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与沟通的关系

2022-06-30

第一篇:管理与沟通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管理沟通的关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群体活动和行为,从而产生了管理活动或管理行为,而在一个群体中,要使每一个群体成员能够在共同的目标下,协调一致地努力工作,就绝对离不开沟通。沟通,是人类活动和管理行为中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因此,组织成员之间良好有效沟通是任何管理艺术的精髓。那么,管理沟通与企业文化究竟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区别何在,这也是需要澄清的问题。

管理沟通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以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为基而建立起来的新型学科。管理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了协调个人努力沿着组织确定的方向所必不可少的因素。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既然如此,为了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为了使人在群体中能够高效率地工作,就需要沟通。

中国有句俗话:一言能使人笑,一言也能使人跳。这就极其形象地说明:沟通既是一门科学,更重要的是一门艺术。沟通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沟通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日益发挥出强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与人沟通,也为了更好地掌握沟通这门艺术,也为更好地发挥同学们的管理才能,都有必要掌握管理沟通技能和技巧。

管理沟通是企业人在一定的企业文化背景下的相互之间进行思想和意识的双向的传递过程。海曼(Haimann)对沟通的定义是:“传递思想,使别人理解自己的过程。”这暗含着沟通是一个互相交流的过程。有效的沟通就是为了活动的启动、协调、反馈及中间流程的纠正等目的而互相交换思想和看法。

优秀的管理者必然有良好的沟通技能。正如巴纳德指出的:“当然,对现代高层管理者而言,一个最重要的限制,也是最为突出的严重困难就是写作或会谈能力的缺乏,不能将复杂情况用明白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对这些情况只有这些管理者有所了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Drucker)说:“一个基本的技能,就是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组织和表达思想,你的成功依赖于你通过口头和书面文字对别人的影响程度,这种将自己思想表达清楚的能力可能是一个人应拥有的最为重要的技能。”沟通的技能对所有管理阶层工作的功效都是很关键的。计划和实施的成功程度与沟通技能直接相关。

一、沟通的概念和模式

《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沟通就是“用任何方法、彼此交换信息。即指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用视觉、符号、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或其它工具为媒介,所从事之交换信息的方法”。《韦氐大词典》解释,沟通就是“文字、文句或消息之交通,思想或意见之交换”。拉氐韦尔(HaroldLasswell)解释:沟通就是:“什么人说什么,由什么路线传至什么人,达到什么结果”。著名管理学家西蒙(H.A.Simon)认为:沟通“可视为一种程序,借此程序,组织中的一成员,将其所决定意见或前提,传送给其他有关成员”。从管理学的角度,特别是从管理者工作职能特性的要求出发,综合各种沟通的定义把沟通定义为:沟通是信息凭借一定符号载体,在个人或群体间从发送者到接受者进行传递,并获取理解的过程。

沟通的基本模式是:谁向谁说了什么而产生了效果。根据这个模式,有三个沟通要素被认为会对信息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沟通者(communicator),内容(content),接受者(receiver)。

对任何沟通效果而言,信息发送者都是很关键的。沟通的信息发送者所发送的信息源的可信赖性、意图和属性都很重要。“研究的证据表明,对沟通的反应常受到以下暗示的重要影响:沟通者和意图,专业水平和可信赖性”。但到了接受者能区分信息和来源的时候,信息来源可能就要失去它的重要性了。但如果不能作出这种区别,沟通者就变得非常关键。

影响沟通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息的内容。信息的内容可以用两种方法构筑出来。第一,利用情感诉求:“从总体看来,现有的证据表明,当听众中的情感强度上升了,对沟通者所提建议的接受程度并不一定相应地上升。对任何类型的劝说性沟通而言,这种关系更可能是曲线形的。当情感强度从零增至一个中等程度时,接受性也增加;但是情感强度再增强至更高水平时,接受性反而会下降。”这就表明情感强度在高与低的两头时都可能有钝化的作用。中等情感强度是最有效的。然而,在现实中,对某信息应施用多少程度的情感诉说还要靠主观判断。第二,沟通可构筑在理性诉求的基础之上。有一个研究报告给出以下建议:“在劝说型的沟通中,对非人格化的主题给出了一系列复杂的论据,通常明确地给出结论比让听众自己得出结论更为有效,特别是听众一开始不同意评论者的主张的时候更应如此。”“从长远来看,给出双方面论据相对于只给出单方面论据更有效。如果听众一开始就同意评论者的主张,而后来又不会处于反面宣传之中,那么提供双方面的论据就没有只提供单方面论据有效。”我们从以上分析可以推断:一个令人信服的单方面观点沟通,能使人们转向期望的方向,至少可以是暂时的,直至他们听到问题的另一方面。然而,双方面的沟通效果都是持久的。它为听众提供了消除或不理睬负面看法而保留正面看法的基础。“一个可能的假设表明,在开始时给出主要论据收到的效果最好,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时对沟通的兴趣很小。”在开始时兴趣就很高的情况下,其他的因素如接受者的个性和倾向,及沟通者、消息的内容等,对表达更为重要。这些因素的相关组合可构成特定情况下的最佳表达。

接受者是沟通中的第三个重要因素。个人的个性及他所处的群体都很重要,个性可从总体智力(generalintelligence)和需求倾向(needdisposition)两方面来考虑。第一,具有较高智商的人,由于他们具有正确推理的能力,所以当他们处于以下这种类型的劝说沟通之中时,比智商较低的人更易受影响,这种沟通主要依赖于印象的逻辑论证。第二,具有较高智商的人,由于他们具有很好的批判能力,所以当他们处于以下这种类型的劝说沟通之中时,比智商较低的人更少受到影响。具有很强自尊心的个人更倾向于自己思考,而不会放任自己过分地受外界影响。个人所处的社会群体也会对沟通

,所想即所说。在亚洲国家~的、高度情境的文化中,沟通是迂回的,表达方式和所处的情境变得非常重要。信息的理解不能脱离它的情境,以及说出这则信息时所处的环境,信息的真实意义就隐藏在这后面。美国人在一维的、低度情境中,直接表达他们的意思,可能会被高度情境背景中的人们认为是“粗鲁和莽撞的”。而日本的文化是~的、高情境的,西方人可能又会认为他们保留了许多细节的信息,不直爽。事实上,日本人可能是不想过于直接,以免被人认为是鲁钝的和冒昧的。他们希望逐渐地了解你,并和你建立起个人关系,然后再谈生意。就像日本谚语所说:第一次见面是陌生人;第二次是熟人;第三次是朋友。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大,也变得越来越有价值。例如,在田园经济的社会中,时间是以季节和月份来计算的。社会向前发展了,它开始以天为单位进行计算(如在农业社会)。到了工业社会,人们就开始以小时为单位来计算时间了。对一些更为高级的职业(如律师和医生),甚至是以分钟为单位计算的。随着时间价值上升了,直接利用时间的价值也上升了。作为一个普遍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就是金钱,它更倾向于使文化变成直接的、低情境的。然而,某些文化,如日本和法国,还会保留一定程度的~性和高度情境,因为他们非常看重精细微妙的生活方式。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的跨国经营需要对沟通的文化背景进行研究,企业人必须根据不同的企业文化背景和企业的不同国别背景,熟练其沟通的方式和风格,实现顺畅地沟通,增强自我的竞争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与效果。

从总体上看,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过程,沟通的情境也在实现从~(迂回的,微妙的)到一维(个人化的,切中要旨的)的转变。官僚主义的工作文化,是处在两级中间的过渡阶段,在这种文化中,正规的结构、规章、法则,及设定的程序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它们决定了什么是能做的,该怎样做,以及该由谁来做。因此,在这种文化中的沟通会带有它固有“故弄玄虚的用语和官腔”,这就是它繁缛的和正规的本性。追求效率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沟通的顺畅使所有管理者的期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整合,使企业内部的每一项工作都有一个统一的理念进行指导,每一项事物都有一个铜的价值判断标准,这对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适应市场变化和激烈的竞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第二篇:对自我管理、有效沟通与团队活力关系的思考

通过《管理沟通》的学习,结合自身工作后实践,笔者认为自我管理、有效沟通与团队活力三者之间存在以下关系:自我管理与有效沟通相互影响,并共同作用于团队活力;团队活力又反作用于自我管理与有效沟通,从而形成管理活动的闭环。

如何理解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笔者结合自身发展实际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自我管理、有效沟通和团队活力的定义

要深入探究自我管理、有效沟通和团队活力三者关系,首先要明白三者各自代表什么。

自我管理: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

有效沟通: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载体,通过演讲、会见、对话、讨论、信件等方式将思维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以促使对方接受。

团队活力:由具有共同认知的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共同体所拥有的精神或情绪力量。

二、自我管理与有效沟通的关系

自我管理概括来讲就是要准确定位自己、合理设定目标、调整成长心态、实现自我发展,即所谓自我定位管理、自我目标管理和自我心态管理。有效沟通是与自我管理并行而存的,在职业成长中,我们会不断地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失意,我们就需要一个渠道来打破困局,来消除愤懑,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更接近于目标的达成。

(一)自我定位管理与有效沟通

如何准确定位自己是融入工作的先决条件。当我们从学校踏入职场的时候,每个人都满腔激情,认为自己终于登上了可以大展拳脚、施展抱负的舞台,想象中企业如何因己而精彩,但现实的冷酷可能会给你浇十头八头冷水,热情也会在煎熬中消磨殆尽。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完成角色的转变,没有精准的对自己进行定位。

诚然,作为学业有成的高学历人才,进入职场的起步或许比别人高点,但在进入职场的时间上却拉上了很大距离,外在环境的变化是不争的事实,从学校到职场,变换的不仅仅是地点场所,而是内在的文化底蕴。

在入职之初,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工作该如何开展,懵懵懂懂,不得其门而入,每天就是提前到、打扫卫生、玩手机、看书报、下班,穿着也是短裤球鞋,貌似就是来到了一个不用考试、不愁毕不了业的学校,自己也是个不愁毕业的学生。这种状态很危险,稍有差池,可能葬送的就是整个职业生涯。

这个时候,有效的定位沟通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很有幸地,入职以后遇到一个愿意引导我正确走向岗位的长者,在上班第一天就告诉我,“只看、只想、不说,尽快完成学生向员工的蜕变”,在入职前几天,我也曾茫然不知所措,我就以我所负责的统计工作长者进行深刻沟通,长者您耐心细致地传道,“统计并不是采集几个数据就完事了,仅仅这样是个人就能干,为什么找你?我们要寻求数据后面的东西,导致数据局面的原因、沿革和结果影响,这些都是必须要掌握的”,长者的话方法为我打开了一扇门,我好像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在闲谈时,长者也就穿着打扮、言行举止跟我沟通,让我明白我代表的不仅仅是我,更是代表整个企业。我也把自己准确定位为新进职场的员工,不再懒散、粗心。

足够准确的定位、有效的定位沟通保证员工能够更快地进入角色,完成职场蜕变的第一步。

(二)自我目标管理与有效沟通

自我目标管理是实现自我成长的重中之重。由于所学专业的影响,我对自己整个职业生涯有个较为系统的规划,大体而言就是3-5年熟练掌握工作,5-10年成长为骨干,10-15年成为核心。入职后却感觉,这目标很笼统也很漫长,更没有着力点,目标迷失,就像NBA新秀球员进入“新秀墙”一样。

我将自己的困惑给长者一说,长者说:“给你讲个故事吧。日本有个马拉松名将山田本一,曾两度获得国际马拉松冠军,他告诉记者他的取胜秘诀是智慧,很多人说他故弄玄虚,但谜底在他多年后的自传中揭开了,他每次比赛都先乘车把路线仔细看一遍,把40多公里的路程切割成一段又一段,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完成阶段目标后,又以同样目标向下个目标奔跑。所以,成功不在于目标有多高,而在于切合实际,能带来满足感和自豪感,并能更好地积聚力量想下个目标发起冲击。”

有效的目标沟通让我很受启发,把自己的目标切割成一版ppt的完美演绎,一个报告的圆满完成,一次会议的胜利召开等等,我发现自己工作越来越有动力,周围对我的认可也很快得到提高。

切合实际的目标、有效的目标沟通能够促使员工完成职场成长的第二步。

(三)自我心态管理与有效沟通

自我心态管理是实现自我发展的必备条件。随着工作的深入接触和业务面的拓展,工作能力得到领导肯定,交办的工作也越来越超出岗位职责范围,心态上就出现了一些失衡,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现在自身,感觉自身价值“入不敷出”,工作那么多却没得到回报;二是出现在周边,同时感觉到我是威胁,处处设卡,工作效果大打折扣。这种烦闷的心态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我将自己遇到的心态瓶颈向领导作了汇报,领导跟我做了我认为相当深刻的恳谈,让我走出了一直以来的心态误区。针对第一点,领导说,领导之所以能成为领导,是因为有识人用人的眼光和魄力,所有人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都看在眼里,之所以没行动是因为认为你还有可挖的潜力,还有可提升的空间,相对地,积累的越多,爆发的越剧烈,这不是在压抑,而是在夯实基础;针对第二点,领导说,你应该试着像和我一样沟通跟同事来次涤荡心灵的沟通,把对你有意见的人当做“情人”,他的不满就是你前进的空间,不应该埋怨,而应该感谢,因为它让你看到了你工作中的不足。直到现在,这些话还在激励着我不断提升。

有效的心态沟通让我受益无穷,从被动的心理状态解脱出来后,我审慎地对自己进行了剖析,认识到了自身的缺陷,工作的也就更加出色,同事关系也有了很大改观。

积极平和的心态、有效的心态沟通能够使员工尽快走出误区,迈出职场发展的第三步。

三、自我管理、有效沟通和团队活力的关系

(一)团队活力影响着自我管理、有效沟通

团队的活力通过营造笼罩全体成员的积极氛围,促进成员们完善自我管理,并就晦涩之处与团队进行沟通。

如同现在的NBA篮球员动员,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团队,包括教练、体能师、营养师、训练师、恢复师等等,他在比赛中要听从教练的指导,跟教练进行沟通,并确定教练意图来规范自身行为,是该进攻还是防守;在场下时要听从体能师部署,跟体能师进行沟通,明确该做哪些动作训练哪些部位、功能;在伤病时要听从营养师和训练师的安排,跟他们进行沟通,明确自己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只有适应团队的要求,才能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实现球员自身价值的同时为整个团队带来荣誉。

(二)自我管理、有效沟通激发着团队活力

团队是由个体组成的集合,每个个体的自我管理掌控的好,并和同事之间、领导之间保持良好有效的沟通,就会使整个团队的活力得到激发,起到“1+1>2”的超常作用。

又如NBA球队,场上的5个人就是一个团队,为什么有时候由5名全明星球员组成的球队却输给了由平民球员组成的球队呢?在于这个团队成员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有效沟通能力。当5名全明星球员比赛时,由于每个球员在自己的球队都是掌舵者,拥有裁定权,所以就可以任意支配球权,体现在比赛上就是一个单打独斗;而平民球员却可以很好的做好自己的角色,该防守防守,该进攻进攻,严格自我管理,并进行着有效的沟通串联,场上的局面就是5个人在防守1个人,比赛当然会赢。

四、小结

以前在工作中,也有过类似沟通与管理的历史经验,经老师一传授,很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以前零碎的感性认知正向着理想认识转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将严格自我管理,进行有效沟通,为团队活力的迸发作出努力。

第三篇:浅谈公共关系媒介与沟通管理

媒介是信息传播沟通的载体,是构成公共关系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从理论上来说,凡是组织公共关系传播沟通的信息载体都属于公共关系媒介研究的范畴。公共关系的传播,既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离开了传播,公众无从了解组织,组织也无从了解公众。如果我们把社会组织看作公共关系工作的主体,把公众看作公共关系工作的客体,传播就是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组织与公众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传播,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误解,也往往是由于信息不畅造成的。因此,一个社会组织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和措施,还要充分利用传播手段开展公关活动,赢得公众的好感和舆论的支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下面,我就由公共关系的传播方面做下自己的浅析。

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涵

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沟通传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联系,使组织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公共关系传播可以利用的媒介很多。比如,各种会议和讲演可以聚集数

十、数百人,发传单、贴海报可以让成百上千的人看到,用扩音器做报告可以让成百上千的人听到,举办展览或表演可以吸引成千成万的人。但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要想与公众取得广泛的信息交流,最有利的手段莫过于大众传播媒介了。这是由大众传播媒介本身的特

- 1的过程。这个定义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是组织,不是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 第二,公共关系传播的客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组织内部公众,另一部分是组织外部公众。

第三,公共关系传播以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主要手段,以人际传播作为辅助手段。

公共关系的传播模式

第一,由公共关系人员提供信息,引发顾客反应。目前主要运用的范围是运动、剧场、产品、推销等方面。占用整个公共关系运用的百分之十五。

第二,由公共关系人员提供信息,引发相应人群的相应。目前主要运用于政府、非营利性团体的公共关系活动方面。这种传播模式占整个公共关系运用的百分之五十。

第三,由公共关系人员提供信息,引起公众反映,进而根据公众的反应做出一系列的反馈。目前主要运用的范围是竞争性企业部门、各类代理处等方面。这种传播模式占整个公共关系运用的百分之二十。

第四,由集团的公共关系人员向两一个集团提供信息,并且彼此相互反馈。目前主要运用的范围是受管制的企业部门和各类代理处。这种传播模式占整个公共关系运用的百分之十五。

公共关系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首先,大众传播的主体是以传播信息为职业的团体或个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则是一般的社会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公共关系机构或公共关系人员。

其次,大众传播的内容是由职业传播者根据新闻价值规律采编的、需要告知公众的信息;公共关系传播的则是由组织部门行使传播职能的人根据公共关系计划编制的对组织有利的信息。

第三,大众传播的渠道一般不大由感官和简单的表达工具组成,而是包括大规模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分发设备和分发系统。因此,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既需要充足的资金、设备,又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公共关系传播则不受技术水平和专业化政府的限制,它的制作过程也相对简单一些。

第四,大众传播的流程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单向的,因为它的主导者始终是传播者,受传者既不确知,也不稳定,很难取得直接的反馈。而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是可知的和相对稳定的,它的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双向性特点。具体表现在:组织通过信息传播将自己的目标、政策和具体措施告诉公众,公众则通过被调查或主动回报两种方式把自己的要求、意见和建议告诉组织。与大众传播相比,公共关系传播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取得反馈。

公共关系传播的作用

一,引导消费者的导向。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和服务极大丰富。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运用公共关系传播的方式。企业通过向顾客提供信息,进行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过程,

- 45 -

第四篇:人际关系与沟通的意义

一、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重要性

人际交往与沟通是一门学问。它对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和谐的人际氛围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

社会不是抽象、窃同的,而是由具体的人及其相互之间的交往编织起对于大学生来说,与周围的同学、教员交往、沟通中融洽相处,这就为自己减少烦恼,心身愉快,集中精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二)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心理。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没有身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这个定义中可看到,心理健康是一个健康的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去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中产生孤独感、自卑感、或喜欢过孤独的生活,往往不会从心理不健康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一个乐于交往的人,既愿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又能坦然接受别人的言谈举止,容易与周围的同学保持一种和谐的交往关系,而离群索居、喜欢孤独、乱离朋友、不愿交往的人往往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交往是人类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由于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的情绪体验往往会决定人的心理状态,而情绪的困状又大多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人有相互交往的需要,当一个人有了群体归属感才会有安全感,才会消除孤独感,形成愉悦的情绪体验。大学生正处于自我与社会外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种群体感的获得显得尤为重要。而群体感的获得需要通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达到相互了解、理解和认同。因此,大学生健康的心理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

(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是大学生未来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

一个人要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要素很多,其中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不可忽视的前提条件。因为人际交往是青年人增长才学、开启心智;适应社会、准确定位;认识自我、完善自身;协调关系、攻克难关的有效途径,而这些又是青年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且像你们这样的地方委培生还面临着自己找工作的问题,今后要融入社会=开创事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冲击下,社会竞争激烈,如果你们布局备人际交往能力,将来就无法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四)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未来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只有善于与他人交往,对他人才能于所了解,又了解才能有沟通,有处理好各种关系。在不久的将来,你们都会拥有自己的小家庭,家庭生活是否幸福美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取决于你们自身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问题的类型

1、自我中心型。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2、自我封闭型。这种类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在我们队里也存在着这样的学员,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做什么都一个人,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产生一种圾不和谐的情况。

3、社会功利型。任何人在交往过程中都有这样那样的目的、想法,都有使自己通过交往得到提高,进步的愿望,这些都是好的。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交往中的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和达成,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就很容易被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腐蚀拉拢,使个人交往带上及其浓厚的功利色彩。在我们学员队中,也有部分学员把市场经济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用于人际交往,靠吃吃喝喝建立感情,靠拉拉扯扯,吹吹拍拍以实现个人目的;或“唯利是图”;大利多交,小利少交,无利不交,冷落不能给自己“实惠”的人,滥交乱捧能给自己“实惠”的人。个别学员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最好荣誉、成绩都属于自己,别人都不如自己,在分队与分队之间,甚至区队与瞿之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对于本分队本区队的工作都尽力完成,但在其它分队区队有困难的时候不愿伸手帮助一下,希望自己所在分队,区队成为一枝独秀。

4、猜疑妒忌型。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现是,以一种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考,对人缺乏信任,胡乱猜忌,说风就是雨,很容易暗示。猜疑是人际关系和谐的蛀虫。另外,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这是常事,一定的嫉妒心,可以激发人奋发向上的积极性。而一旦这种 嫉妒心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在我们平时的交往中嫉妒心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成绩、进步不予承认甚至贬低;自己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就沾沾自喜,但同时又焦虑不安,对他人过分堤防,害怕他人赶上;有的甚至因此怨恨他人的所作所为。嫉妒心,嫉的是贤,妒的是能,这就是所谓的“嫉贤妒能”。如若自己不能够很好的调节心态,发展到极端就会产生同归于尽的心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得到。自己不成功,他人也休想成功。能够坐在这里的,大家都是通过高考这拥挤的羊肠小道的幸运者,一帆风顺,优越感,自然而然的滋生。但进入大学校园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学的优秀者云集在一起,有的学员不能够保持优秀,学业上优越地位的失落,很容易产生忌妒心理。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自杀甚至犯罪等。

5、江湖义气型。有些学员热衷于江湖义气,对所谓的江湖好汉,义士崇拜得五体投地,与其他学员称兄道弟,拜把子,管它什么军纪,国法,集体利益,不惜为哥们两肋插刀,大有豪气冲天的勇者风范。而实际上,这是对革命同志关系的玷污,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个人和小团体私利的宗派团伙意识,与以革命原则为基础的同志友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平时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能搞小团体,小圈子,应当坚持团结合作,珍惜互相之间的情谊,这样才能做到“人伴贤良智更高”。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

这个原因有很多,分析起来有这样几个因素:

1、自私自利是首害。如今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盼,对自家“独苗”的呵护,成为培育“一切为我”的温床。当你们计如大学校园,独立地过集体生活,与同学相处时,一些同学自小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就暴露无余。

2、素质教育的匮乏,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家长、学生、老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忽视了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内在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个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3、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胀,这种思想意识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

三、大学生如何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但如同其他事务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创造更好的人际交往的艺术。

1、正直原则。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

2、平等原则。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贯彻平等原则,就是一澳求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

3、诚信原则。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写道:“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才识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

4、宽容原则。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计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宽容之心,还须以诚换诚,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善于展再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回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5、换位原则。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互补互助原则。这个原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理由玉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上还没有独立,依然出在以学为主的学生时代,因此互补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精神领域。包括大学生气质、性格、个性特征的内容。往往我们会发现不同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够相处配合的较好,而能力非常强的两个人倒并不一定配合相处得很好。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交往过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常常,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二)建立良好的队集体

队集体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聚合期。一个集体的初期,学员间缺乏感情联系,保持较大的心理距离;第二阶段是同化期。通过初步接触与集体活动,学员间不断产生共同体验和共同语言,逐渐形成集体意识,开始有了自发的共同的要求和行为。第三届断是形成核心期。在进一步交往中,出现了一批受学员拥护的核心骨干,他们在队内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地位,能把学员们团结起来,自觉管理学员队。第四阶段是成熟期。队内核心的形成,促进了集体规范的形成,营造了一种群体心理气氛,学员团结,人际关系协调,一个真正的队集体成熟期来,队风是整个集体状况的具体表现。每位学员都有责任通过自身努力和共同协作,为建设良好的队风作贡献,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骨干更应该以身作则,为学员办实事,建设凝聚力强的团结性队集体,这样更有利于学员和人际交往。

(三)锻炼提高人家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巧很多,概括地讲有四种:

1、善于结交。在人际交往中,结交的过程一般要精力彼此注意、初步解除和亲密接触三个阶段。善于结交是指能够巧妙地引起对方注意,并主动制造机会,自然地与对方进行初步接触,进而保持进一步接触的过程。

2、善于表达。常言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谈话是沟通信息,获得间接经验的好形势,也是表达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手段,善于表达,要求表达的内容要清楚明确,表达的方式要恰当,幽默和风趣,是对方感到轻松愉快。

3、善于倾听。倾听的目的一方面是给对方创作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是自己能更好地了解对方,以便进一步与其交往和沟通。学会提高倾听的艺术,首先要静听他人的谈话,不要贸然打断对方的话题,也不要时时插话,影响他人的谈话思路,或弄不清谈话的是指就断然下结论。其次,要鼓励对方讲下去,可以用简单的赞同、复述、评论接话等方法引导他人讲下去。另外,不要做无关的动作,如心不在焉、东张西望、爱听不停、不慎耐烦、不时看表、目光游离不定等动作。这些既影响对方讲话的兴趣,又是一种非常无礼的行为。

4、善于处理矛盾。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和摩擦,而善于出力问题,就是要求一个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能够打破僵局,或者能够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深入交往的氛围。

上面将了很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交际能力。我认为总的来讲,在平时交往中各位学员应该做到自尊但不能自傲,坦诚但不轻率,谦虚但不虚伪,谨慎但不拘禁,或波但不清服,老练但不圆滑,勇敢但不鲁莽,随和但不懦弱。

第五篇:论传播与沟通过程中符号与含义的关系

传播是关系双方借以交换信息的符号传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播的最终目的是使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认识趋于一致。传统营销中,广告等大众传播方式(单向传播方式)是企业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的主要渠道,这一方式之所以能够实现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传播与沟通的内在联系,及符号与含义之间所存在

的内在联系与差异。

关键词:传播沟通符号含义

在当今信息社会,传播与沟通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传播与沟通的一个基本组成就是符号。没有符号,便不能进行有效的传播与沟通。所谓符号,是一种代表人的思想、意愿的通用的记号或标志。任何有含义的东西都可以是符号。它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记号或某个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因此,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符号与含义的关系,对于我们实现积极传播与沟通,提高传播沟通效果,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一定的符号,其含义往往是具体的,符号与含义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统一。

一般说来,符号表达的含义是一定的,这也是人们能够进行正常传播与沟通的基础。一篇记录小麦耐寒品性的文字,就是告诉我们要如何因地制宜,人们也不会将其理解成交通法规。所以,特定符号的特定含义,为人们进行正常的传播与沟通提供了前提,也为人们进行有效的积极的沟通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在课堂上,老师的目光这一符号所表现的含义是很生动具体的。当有的学生在打闹或搞小动作时,老师不管领读课文或是在黑板上写字,只要停下来用眼睛扫视一下学生,学生便了解了老师的意图,转而保持肃静,认真听课。这时候老师的“目光”这一符号与其含义是统一的。正确把握符号和含义的统一,就要求我们在人际沟通过程中,要准确运用相应符号,以收到最佳的沟通效果。例如对“面部表情”这一符号,我们应提倡诚实自然的自我表露。尤其在农技推广过程中,在与农民的直接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对微笑这一表情要常用不辍。因为微笑是面部表情中最引人注目的,它可以告诉人们友谊、和善与爱心,可以使农民在轻松的气氛中领会沟通的含义,可以使我们的农技推广收到最佳的效果。

二、同样的符号在不同人看来,可能其含义不同,符号与含义有时呈现差异性,出现不对称关系。

同样的符号,在不同人看来,可能其含义不同。因为含义是属于个人的,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得来的,是对某种事物反应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符号是编制符号的人遇到某一特定问题时对某种状态的速记。为了统一,人们通过学习行为来理解某些符号,以达到沟通的目的。即使这样,每个人的理解也是有区别的。当同用一种符号时,就是两种生活交叉在一起。这种交叉包含了两人所积累的经验、头脑中的构象、对价值的判断和态度。正因为如此,符号与含义以对不同的人,不同的背景,甚至于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都有着某种程度的不同。在人际交往沟通过程中这种现象也是常见的。比如对“拍肩膀”这一体态言语符号,有的人可能理解为信任、勇气和力量,有的人也可能理解为“无可奈何”的情绪。人不同也就导致了对同一符号的含义的不同理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较好地说明了符号与含义的差异性及不对称性关系。所以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就要灵活运用这种不对称关系,在与他人的沟通过程中达到一箭双雕,一石多鸟的目标。

三、符号与含义有时受特定条件制约、互为规范。

符号与含义受特定条件的制约,有时具有规范性。一定的符号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某种特定的含义。这种规范性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或一个民族受着特定文化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对某些符号所产生的社会认同。在运用这些符号时,要考虑沟通对象的年龄因素、文化因素、民族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社会道德因素等,一旦忽略某种符号的特有的规范性,便会造成误解和障碍,把沟通的桥变成了沟通的墙。因此,符号与含义的互为规范性使沟通过程既呈现丰富多彩的生动性,又呈现循规蹈矩的规范性,使传播与沟通中的符号与含义,与时俱进的发展。这也就要求我们在与农民的沟通中要注意各种符号的规范性,该用什么样的符号,要注意选择,杜绝不规范的符号,切实使农民敢于与我们沟通,喜欢与我们沟通,在不断沟通中奔向小康路。

总之,传播与沟通中的符号与含义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是统一的,不对称的和互为规范的。正确掌握符号与含义的关系,可以使基层农村工作者站在更高的角度和更宽的层面上,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传播沟通行为,增强做好推广工作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隆栋著.大众传播学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王德海,周胜坤著主编。传播与沟通。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4.甘华鸣,李湘华著。沟通,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上一篇:国培语文教学设计下一篇:管理者的工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