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写方法及步骤

2022-09-01

第一篇:新闻采写方法及步骤

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

姜圣瑜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他们认为,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如果回答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来。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须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写新闻说到底就是“采访说故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故事”当然是事实,但“故事”比“事实”又进了一步,故事更具有新闻性、可读性和传播性。

读者需要故事

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组织了一次调查,将来自美国18家报社的76位30岁以下的年轻记者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了“年轻人想读什么样的报纸以及为什么读报纸”的话题,并且描述了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报纸。①

每日新闻网站的财经记者米特拉说:“叙述性新闻学把读者带入到故事中去。我们应该把关于中东的报道写得身临其境,就像小说一样,让你读起来欲罢不能。”

《城市之页报》的编辑玛丽莎说:“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文章都详尽地描述一个地方或场景。作者与一个乐队、一位政治家、一名警察混得越熟,他对他们的描写就越真切;他的经历越是刻骨铭心,记录下来就越是令人难忘。”一些小组建议,篇幅较长的、叙述性的文章可以连载。

来自美国的这项调查很有意思,它告诉我们,年轻人的阅读口味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电视普及、网络无处不在的情况下,读者更希望报纸的记者把他们带到故事中去。

打开报纸,我们欣喜地发现,故事已经无处不在。

《中国青年报》有一篇题为《保护权力制约权力》的报道,说的是呼唤《行政许可法》出台。然而,这篇新闻的冲击力不在于记者或法律专家关于这部法律意义的介绍和描述,而是一个农民白白盖了270多个公章这个令人生气的故事。

浙江省金华市有一个农民,向有关部门申办一个养鸡场,前前后后盖了270多个章。为了盖这些章,连新买的汽车轮胎都磨破了。几年后,申请终于被批准,但这个农民对办养鸡场已经没有兴趣了,因为市场行情发生了变化。

这是行政法专家、全国政协委员杨海坤给记者讲的一个故事。他说:“这个听起来十分荒唐的案例表明,现在行政机关手里掌握的审批权过滥,有的甚至就是扰民。需要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对此加以规范,这部法律应该是行政许可法。”

这篇新闻从说故事写起,引人入胜,读来让人深思。

质感形象冲撞

作家余秋雨曾提出一个观点,“用形象来提升新闻”。他说,有人说的时候很好,但一要他写下来,就很枯燥了。为什么?因为说的时候是用世俗的平常语言,听世俗的平常语言具有形象感,特别接近文化。而当他一提炼,他就会产生艺术的误会,概括以后的抽象的概念,他以为是最重要的,其实那恰恰是不重要的。所以这里面的差异是什么呢?是有质感的“细节”。记者要培养对形象细节的敏感,对质感的传播方式的把握。而这个质感的传播方式,经过人类几千年文化的实验,是最能打动人的灵魂的。所以有的作品虽然不太抒情,也能让人感动,主要是质感形象冲撞产生的效果。

余秋雨的这段精彩论述告诉我们,写故事一定要用描写的手法。余先生的话与美国一位学者的话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JamesW.Carey给新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新闻学是一门经过严格训练的叙事艺术”,要求“描写!描写!再描写!”

描写,是新闻故事在写作中的基本要求,与我们所说的“说故事”是一致的,它要求语言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可感。描写的对立面是叙述、概括,叙述、概括通常用抽象的语言,空话、套话较多。

描写离不开细节,因为细节撞击读者的心灵,能使读者与记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孔繁森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推出的全党学习的楷模,介绍孔繁森事迹的通讯曾获得中国新闻奖特等奖,整篇通讯写了许多感人的细节。如写孔繁森去世后人们怀念他,用了这样两个感人至深的细节:

“孔书记,我的好书记,让我替你去死吧!”孔繁森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双膝跪地,两手深深插进墓穴的黄土,嚎啕大哭,悲痛欲绝。

阿里的一个画家虔诚地跪在孔繁森的遗像前,一边落泪,一边为他画像。画了一夜,也哭了一夜,当画稿完成后,他将画笔折成两截……

这两个细节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读到这些细节,人们可能想到很多很多。

著名作家杜鹏程说得好,好的细节“如同钉子钉在木板上一样结实……”记者笔下的人物为什么今天会成为典型,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有其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这些根源不交待清楚,典型人物就站不起来,而历史细节的穿插会让读者在了解他过去的同时,能解读其现在,细节能让典型人物站起来。

江苏常熟市一个农村老支书叫常德胜,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党的十六大代表,他之所以把这个村子搞得这样好,有一个细节讲述了其历史原因———

上个世纪70年代初,他刚当村支书时,本村一个农民家庭有个老人即将去世,躺在铺上。在老人弥留之际,常德胜来到这户人家慰问,老人的儿女们在老人的床前痛哭不停,说老人此生有一个遗憾:因为家里穷,老人一辈子没有拍过一张照片。常德胜听说以后,立即派人到镇里的照相馆请来了一个拍照片的,想给老人拍张照片,来弥补这个遗憾。可是这个照相的来了以后,一看老人虽然心脏还在跳动,但是眼睛已经闭上了。如果拍出来的照片是老人闭上眼睛的,那不是同样的遗憾么?常德胜想了一个办法,叫家里人烧了一盆温水,用毛巾蘸着温水在老人的眼睛上轻轻地擦,老人的眼睛微微地睁开了,拍照片的抢下了一张老人睁开眼睛的镜头,给这家人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这个细节,十分感人,一方面说明了常德胜作为一个基层党支部书记想老百姓所想,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另一方面,这一件事也对常德胜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作用,为了让全村的人不再出现这样的遗憾,必须挖掉穷根,带领大家勤劳致富。

故事的意义在哪里

需要指出的是,新闻中讲述的故事与“侃爷”们所讲的故事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一,新闻故事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符合报道要求,要有一定的品位。

第二,新闻故事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虚构。

第三,新闻故事要有内涵,故事是一个载体,它要载着意义。写新闻故事,要让读者思考蕴含在故事中的深刻意义。所以,记者只有弄清故事所包含的意义,才能有效地安排文章结构,做引人入胜的叙述。

记者写新闻不仅要问“故事在哪里”,还要问“故事的意义在哪里”,通过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与事之间关系的叙述与描写,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故事是“长腿的”

故事是“长腿的”,是说故事在不断发展、变化着。

唯物论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动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动之中。新闻中的故事也是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记者要用发展的眼光来采访故事,用变动的观念来“说”故事。

摄影大师卡蒂埃.布雷松曾经说过:“我们是恒变世界中的被动观者,惟有的创造就在于把握那按快门的一百二十五分之一秒。”的确,摄影的魅力就在于把握那难以预知的瞬间。新闻记者手中的相机担负着记录生活的使命,要求在短短的一瞬间能拍出真实且富有创造力的形象。

摄影记者是这样,文字记者也是如此,我们要努力寻求变动中的故事,用变动的眼光寻找故事,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发展。一次,我们收到盐城一位通讯员发来的一篇稿件,题目是《盐城大纵湖乡成立蟹业协会》,初看标题,肯定不能用。因为现在这个“会”那个“会”太多了,而且不少是形式主义的东西,华而不实,徒有虚名。再看内容,我觉得里面有意义。其新闻不在于成立什么协会,而在于大纵湖乡蟹业协会负责人陈中华这位农民,养蟹致富成了“蟹百万”。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大纵湖畔有个“蟹百万”》,要求作者重写,突出陈中华养蟹致富后,带领乡亲走出大纵湖,承包三省五市万余亩水面的故事。

这样修改,稿件可能就救活了,特别是把新闻点做在人的身上,“蟹百万”的新闻价值要比“蟹协会”大多了。但我们又一次分析原稿,分析陈中华这个人和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觉得把故事做在“大纵湖畔有个„蟹百万‟”,太一般了。“蟹百万”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满足,从大纵湖走出去了,跨省市承包湖面。我们要求作者根据故事的发展,写成通讯《“蟹百万”走出大纵湖》,说盐城农民陈中华在大纵湖围网养蟹收入百万之后,又跨省承包万余亩水面。这个故事把新闻的切入点选在“走出大纵湖”上,反映了水乡农民致富之后不断进取的精神。

第二年秋天,蟹市突变,蟹价大幅度下降,许多蟹农遭受重大损失,由此我想到了“蟹百万”,他的情况如何?我们来到盐城,找到了“蟹百万”。谁知一见面,我们发现他却是满面春风。他说,自从报道以后,他就开始研究市场的变化,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市场变动中,又一次赢得了主动权。我们认为,这是故事的发展,也是“蟹百万”这个人物的进步。我们写了一篇稿件《“蟹百万”笑对市场风云》。这篇报道见报以后,引起了较大社会反响,被评为报社年终好稿。

故事的发展变化并不是孤立的,它依据一定的条件而变化、而发展,特别在历史的转型期,各种文化的冲撞必然产生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我们要善于捕捉历史转型中的冲突,写出大时代变动中的故事,故事要为时而“说”。

多问一句笔下宽

发掘故事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方法问题,是作风问题,故事在基层,故事在群众中。只要你到基层,到群众中去,就能抓到故事。

写故事从采访始。采访最难的又是提问。因为新闻故事的情节是不能编造的,这就要在采访中问出来,问不出故事,稿件就写不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问故我在”。

2001年,江苏省丹徒县招商引资搞得比较好,一个新区半年就引资50个亿。有记者去开发区采访,管委会办公室的同志准备了许多材料,又介绍了这里的优惠政策、区位优势……根据这些材料写出来的稿件就是一般性的工作新闻。过了一段时间,另一位记者再来采访同一件事,请他们谈故事,他们说:“这50个亿,我还要感谢你们报纸呢!”然后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一组报道与50亿投资的故事”:正当他们为招不到商犯愁的时候,一位副县长在《新华日报》上看到了一组报道,详细介绍了在南京的5万温州商人的情况,他眼睛一亮,立即来了灵感,组织新区管委会研究这组报道,立即派出招商“大使”来到浙江台州招商,结果引来了50亿投资。

美国著名教育家、旧金山州立大学新闻系原主任贝蒂.迈斯格教授在一次演讲中告诉他的学生,新媒体应用技术越来越成为简单易学的小手艺,今天的新闻学院培养的仍然应该是发掘和讲述新闻故事的能力。不同的记者采访同一个对象,有的满载而归,有的却一无所获,这里关键在于一个“问”字,要“问”得有学问、有技巧。

一次,我们到昆山去采访,听说昆山长出了哈密瓜。哈密瓜是长在新疆的,江苏昆山怎么会长出哈密瓜来?周围的人说是引进的品种。为了探个究竟,我们赶了几十里的路来到了石浦镇新勤村,这时已经快到傍晚了,村干部带我们来到了田头,看看哈密瓜到底是什么样子?在大棚里,我们一边看哈密瓜一边问农民:“新疆的哈密瓜怎么种到这里来的?”大家七嘴八舌讲了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

冬天的一个深夜,一辆轿车在昆山通往上海的机场路上出了车祸,撞坏了新勤村路边的水管,翻到了沟里。

车主,上海一家公司的老总爬出车门后,奇迹般地发现自己一点也没有受伤。可是车子怎么也起不来了。闻讯赶来的朱凤英连夜组织村民救助,事后车主非常感谢,提出要给他们报酬。朱凤英坚持不要,从此交上了朋友。

一来二往,上海那家公司来新勤村投资农业,引来了哈密瓜栽培专家,夏去秋来,种子发芽、生藤、开花,结出了甜蜜的瓜。瓜销何处?朱凤英他们在瓜棚里合计的结果是,主攻上海。为了“讨好”上海人,他们给昆山的哈密瓜取名为“阿拉密”。国庆节过后,“阿拉密”走进了大上海的超市、水果店,“阿拉吃„阿拉密‟”在上海传为美谈。

这个事实很有故事性,当天晚上,我们在村里吃了便饭以后,就立刻写出了一篇现场新闻《一场车祸引出一项甜蜜的事业———“阿拉密”的传奇故事》,《新华日报》很快就在显著位置刊登了,并被评为当年的江苏省现场好新闻二等奖。 (作者是新华日报经济一部主任、高级记者)

注释:

①周岩编译:《美国年轻记者心目中的理想报纸》,《新闻记者》2003年第2期第43页

第二篇:娱乐新闻采写

警惕有意炒作:绯闻、恋情

从皮特到汤姆

防止低俗化:琐事、八卦

从皮特到汤姆

一.娱乐新闻报道重点

1. 创作过程

剧本、筹资、开机、拍摄、封镜等动态

新表现形式、新技术等的采用

2. 演播活动

首映和上映预告、促销活动等

3. 人物介绍

主创人员介绍和批评演播活动

4. 评选颁奖

奥斯卡、金球、格莱美、金鸡、百花、超女

5. 作品评介

介绍内容、展开批评

从多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包括:艺术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技术的等角度。

中国部分主流媒体的品味已经降低到美国黄色小报的水平

中国媒体娱乐报道低俗化的原因:

1. 缺乏高尚娱乐新闻的来源

2. 低俗化是商业化的产物:商业媒体追求利润、发行量,所以一定要迎合受众心理

三.为什么低俗的新闻会有市场?

大脑三位一体论:人的大脑分三部分,爬虫大脑(掌管人的本能,例如攻击、求爱、性交、领地保护等行为)、肢体大脑(掌管人的感情,收集认得感官信息,进行情感方面的处理;意义与情感有关的信息内容,关心孩子)、新皮层大脑(掌管人的高级智能,如认知,语言等),其中,爬虫大脑最强有力,有支配地位。之后是肢体大脑、新皮层大脑。信息的传达是从爬虫到肢体到新皮层。爬虫大脑是超道德的,主要活动基于原始的生存和性冲动,包括攻击等取向。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为什么会畅销(总票房超过32亿美元)

充分的调动了人的爬虫大脑和肢体大脑。

好莱坞专门利用爬虫大脑。

四.娱乐新闻与隐私

娱乐新闻是侵犯被采访对象隐私权最普遍、最严重的一个报道领域。

新闻记者不是执法者,采访活动不是执法行为,不享有执法者和执法行为的特权,不能任意侵入他人的私生活区域。

应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第三篇:新闻采写学习感想

本学期我有三次采访经历,采访对象分别为获奖同学、心理咨询老师、创业成功的学长,在这三次采访中,关于采访,我有很多感慨,很多收获,也深刻认识到了采访能力的欠缺。

经过这学期得学习,我发现采访是门艺术,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不是只有“问”和“答”,而其中的学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刻体会、学习。

《创造性的采访》这本书让我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很清晰、幽默的将采访的各个方面展现,遇到的很多困惑也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但遗憾的是知道学期结束,我只读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会继续完成。

下面我就结合这三次采访的经历和《创造性的采访》中的内容展开分析。

一、采访“挑战杯”获奖同学:范明媛

自己认为这次的采访还算成功,进展的很顺利,采到素材也很丰富。分析主要原因,与被采访者外向、善于交谈的性格有关;也因我们是同学的关系,更容易交流。

但随着采访的进行,我发现采访很混乱,并没有按照我的采访提纲走,更多的是按照他们的比赛日程,笼统的知道每个时间段要发生什么事。书中关于采访对象喋喋不休也有提到,说的很模糊。而我采取的策略是“追问具体细节”,比如:说到队员们在预赛时遇到很多问题,有的要退出,我追问了这些问题是什么;说到他们很感激两位老师为他们的付出,我追我了有没有实际的例子。事实上,正是这些细节,让我最后确定了报道核心。

这次采访让我清楚的认识到,面对庞大的信息供给,在有限的采访时间内如何把握重要部分,有针对性的提问。

二、采访学校心理咨询老师:顾老师

这是一次在班级的公开采访,只有十几分钟的时间,所以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虽然采访还算顺利,一问一答,很流畅的把问题串联起来,但我的成就感不是很高,因为后来在同学们共同采访的环节,很多同学提的问题都很不错,相比之下我的问题很平淡,没有所谓的“爆点”。

在这次采访过后,我一直反思一些细节。因为在采访之前,听同学说要把我的采访提纲发给被采访对象,让她有所准备,而我在采访第一个问题:您最近在忙什么工作呢?顾老师直接回答我第二个问题:在整理大一新生的心理测试档案。当时满心欢喜,觉得很好的过渡,但后来觉得可能是老师看到了我的问题,关于心理咨询室如何处理每年新生的心理测试档案,有什么反馈。那么我的疑问是要不要在采访之前就把提纲给被采访对象,还是在采访时看他们对这些未知的问题第一时间做出的回答。书中我看到的部分没有提到关于这方面。

三、采访创业成功的学长:周强

这是我第一次走出校园的采访,也是和同学两个人一起采访,个人感觉很糟糕,除了很多冷场外,主要思路完全混乱。

这次采访暴露了我们很多采访方面一直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我和同学各自准备了提纲,两个人只是约定互相补充提问,所以造成的结果是互相打破逻辑,很多时候都很尴尬的不知道怎么继续提问。其次是心中已经预想着一个答案,一直迫使对方承认这种观点,感觉只要他认可,我就好些在稿子中。比如我们一直在问您一定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有没有让您最绝望的时候?而学长始终的回答都是:我是个很自信乐观的人,没有什么问题让我觉得很困难。这个问题我记得大概反复问了三遍,对方类似的答案给了上次。反思:我们可以换种提问的方式。

大多数人会对平和、有好的提问方式报以忠诚的态度。不带个人判断的提问方法对于增强对方的信赖和坦诚,总用是明显的。它说明你不是来判断的,来讨论的,来破坏的,而是来倾听的,来核实事实的,来学习的。

美国广播公司的芭芭拉‘沃尔斯列举了三个采访必备的因素:好奇心、倾听和做作业。《采访美国顶尖采访记者》1991年出版的。

第四篇:新闻故事化采写要求

学习与交流:

中心领导在关于新闻中心如何“解放思想、谋划发展”问题上,多次与科室长座谈,反复强调,有些稿件浮在面上,基本上是空对空的东西,有的是材料,有的要素不全,有的对领导讲话不能把握要旨,甚至引起歧义。为此,要求新闻采访写作要“告诉一个完整的故事,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不能断章取义。”

尚书权 2008.11.8

新闻故事化采写要求

中心领导在关于新闻中心如何“解放思想、谋划发展”问题上,多次与科室长座谈,反复强调,有些稿件浮在面上,基本上是空对空的东西,有的是材料,有的要素不全,有的对领导讲话不能把握要旨,甚至引起歧义。为此,要求新闻采访写作要“告诉一个完整的故事,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不能断章取义。”

此后,中心主管领导召集新闻采编部门负责人前后两次进行讨论,提出了具体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必须弄懂什么是新闻故事化

所谓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臵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就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这种报道方式用平凡的题材提炼深刻的主题,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情理交融,揭示人性的闪光点,激活人类的情感,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读性,

1 实现新闻传播的价值。

二、充分认识新闻故事化的优势 1.故事化新闻写作能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平面化和现场感不强是纸质媒体的缺憾,而故事化新闻写作引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使得平面化的新闻报道变得丰满而立体,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报道的魅力。

2.“找故事”使新闻采编更注重新闻性

新闻的故事化要求记者在寻找线索时会更注重重要性、贴近性、趣味性等新闻要素,偏向于挖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和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社会故事,也注重挖掘新闻背后人性化、源头化的问题。故事化新闻在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也注重挖掘新闻背后人性化、源头化的问题,提升了新闻的内涵、拓展了新闻的影响力。

三、各种新闻题材都要体现故事化

新闻故事化不仅体现在通讯中,各种题材都有故事化的要求。消息,一般要求是新闻要素齐全,简单明了,交待清楚,但这中是最基本的要求,较高的要求是,消息要有事件、有背景、有分析,有观点,同时,消息中也可以有故事;通讯,勿庸臵疑,要求故事性强,有深度,背景清楚,主题突出,情节生动;现场稿:要有亮点,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故事;对领导活动的报道及引用领导讲话,要把握准确,突出重点,概括全面,尽量用原话;特别要强调的是,

2 油田生产单一,各种措施大同小异,如果不深入采访,稿件内容容易干枯。因此,一定要有现场,见人物,听对话。写出每一个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故事新闻故事化。

1.用形象的事实说话,突出情节和细节。悬念和冲突是故事的基本构成要素。一个好的完整的新闻故事应该有明显的现场感和紧张感”;“提供给读者任何可能得到的细节”。新闻故事化重描述、冲突、情节——这是新闻故事这种信息表达方式的体现。故事要蕴含一系列情节、细节,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要强调对事件的过程的展现,及事件内含的悬念、冲突的表现。要用故事化的叙述,选取一幅幅画面,一幕幕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也可选用鲜活的直接引语,增强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度,抓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在回味中领略其深邃的内涵。

2.以人为故事主体,以人的视角写故事。在讲故事时,应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色彩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近年来媒体流行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是捕捉到了普通人身上闪跃着的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显示了平淡中的伟大,琐碎中的崇高,展示了一种人性的崇高美。故事化的手法,使那些看似单调乏味的事例变成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感人故事。

3.建立多维的、立体的故事叙事视角。新闻是一门叙事

3 的艺术,用故事化手法叙事的关键在于对新闻事实叙述的视角选择。一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通过人物对现场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观察和感知讲故事。二是公众代言人的叙事视角。记者像一个超脱的观察者,不动声色地记录下周围发生的一切。三是第三者的叙事视角。即借他人的眼睛对事实进行客观的叙述。

四、落实“三贴近”,转变工作作风

新闻故事化不仅仅是写作要求,而是对作风、文风、人品的要求,也是开展三项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新闻故事化的根本途径。

1.贴近实际,切实做到重心下移。原油上产,难点在基层,重点在基层,原油上产的故事也在基层。过去那种靠打电话、泡材料写稿子的现象必须坚决杜绝。只有贴近实际,写出有吸引力的作品,才能推动工作,推动油田上产。贴近实际,就是要重心下移,把新闻采访的重点放到基层。“记者蹲点抓基层”就是贯彻贴近实际、重心下移的体现,就是注重实践、注重实效的体现。

2.贴近生活,主动对接员工需求。新闻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而贴近生活的根本目的,在于对接员工需求,从员工需求中寻找故事,用故事把油田领导的要求同群众愿望统一起来。

3.贴近群众,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深入群众、贴近群

4 众,是一个老话题。为什么要“老调重谈”,这是由我们新闻故事化宣传任务所决定的。员工群众是新闻故事的汪洋大海,这个大海中,新闻故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五、强化业务学习,坚持新闻创新

新闻故事化实质上是用各种新闻技巧写作新闻,使新闻报道呈现出勃勃生机。要增强故事性,必须强化业务学习,掌握各种写作技巧,创新新闻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手段,满足读者意愿。

一是新闻视觉要创新。新闻采写要跟上时代步伐,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善于运用新的眼光看问题,运用新的新闻视觉审视新闻事件、身边的新事物、新变化,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去研究分析新问题、新现象、新发展、新趋势。

二是事实内容要创新。就是抓住新闻实践中那些代表事物发展趋势,透过表象抓住能体现事物内在本质的东西,写到新闻作品中来,体现到作品主题上去,做到以小见大,一滴水折射阳光,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三是写稿角度要创新。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要注意大主题,小切口;新视觉,深挖掘,找准切入点,通过巧妙选取角度,达到作品高,形式活,有创意,有吸引力的目的。

四是语言创新。要注意吸收社会转型期的新思想,新变化、新事物和与此结应的是新概念,新提法,新词汇和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前沿的新闻报道绝不能一

5 个调子弹到底,必须跟上时代,进行语言创新。

第五篇:当代新闻采写方略讲义

新闻记者的修养:一。政治理论修养,如何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二。新闻业务修养

2005年简答:学识渊博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有什么好处

1.要有渊博的知识,好处:

A.便于和采访对象取得“共同语言”

B.使新闻报道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C.避免在报道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2.系统的新闻专业知识

3.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增加文学修养的好处:

A.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微言大义,蕴含哲理,寓意深刻,能给人以启发,利于新闻报道的构思

B.学习一些作家的成名之作,可以提高观察、分析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和问题的能力

C.研读一些文学作品,可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面,有助于了解生活和社会

D.可从文学作品中,借鉴一些适合新闻特点和规律的表现手法

E.可从文学作品中吸取一些千锤百炼的词汇和反映生活气息的语言,可丰富新闻报道的语言。

三。道德作风修养

在这里重提新闻记者的道德作风,要与近年来的封口费,有偿新闻,假新闻等等有辱新闻人职业操守的行为联系起来,可能会有相关的论述题目。

新闻记者的职责:

采写新闻;反映情况,也就是所说的采写内参;做群众工作

1.什么是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是指最近发生或者发现的新闻事实发生的讯息或信号,是新闻记者发掘题材的一种凭据,也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出发点。这种线索一般比较简略,甚至一鳞半爪,要素不全,但有经验的记者往往由小见大,追根寻源,发掘出更重要的完整的新闻事实来。

2009 简答:新媒体时代如何寻找新闻线索

3.新闻线索从哪儿来?

一是来自发布新闻的政府有关机关,或者是编辑部送给记者的新闻线索。这类新闻一班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二是来自基层广大通讯员何读者提供的新闻线索。

三是来自记者的发现、寻找、挖掘,是记者从直接观察和“每事必问”、旧闻深挖中获得的。 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渠道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有下面几种:

a.盯住互联网,互联网是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渠道。

b.读报,听广播,可以挖掘出新的内容、新的观点

c.广交朋友

d.重视热线电话

e.制作特殊日历,重大节日、纪念日,人物日志、季节变化等,对记者来说,都是重要的新闻源。 2004年名词:新闻价值

4.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a.新鲜性

新鲜性指的是事实发生或变动的时间及其所含的新闻信息量,它是指一般人尚不了解的,而不是人所共知的事,或者是一件事情有了新变化、新发展,而不是老样子、一成不变的,或者是事物在运动中有了新的意义,而不是毫无意义的重复。

主要有时间新、内容新、思想新、角度新几个表现方式。

b.重要性

重要性指的是事实对社会生活影响的普遍程度,或与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密切程度。

影响新闻价值判断重要性的主要标准,一个事件,影响社会的程度越大,影响到的人数越多,其新闻价值就越大。

c.接近性

接近性指的是新闻事实与新闻受众内在的相关性。具体地说,接近性就是指新闻事实与受众在信仰、经历、心理、职业、性别、年龄、地域等方面重合或近似的程度。

接近性大体包含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地理上的接近性,或者叫距离上的接近性。

二是职业上的接近性,这一条对专业性的报刊尤为重要。

三是性别上的接近性。《中国妇女报》、《妇女》

四是年龄上的接近性。《中国青年报》《中国老年报》《中国少年报》

五是心理上的接近性。

d.显著性:一个事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突出,或者对社会产生的作用越大,其新闻价值越大,显著性和影响性的区别在于,影响性多从横向比较,而显著性多从纵向比较。

e.趣味性

趣味性是指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情趣和意味,亦即情感的吸引力。

一是和思想性相关,既要有趣味性又要讲求思想性。二是融入知识性中。三是讲求人情味,这里指的是能在许多人心理上引起共鸣的东西。特别是关于人的活动的新闻,要把围绕事件和人物的关心、悬念、同情等等人格化的因素,充分挖掘和表现出来。

200

5、2009年名词: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有人称是新闻“鼻”,也有人叫新闻“眼”,是一种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记者迅速正确的判断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对于读者的利害关系及其传播价值如何的一种能力,是进行新闻采访工作的重要先决条件。

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包括四种能力:

a.

c. 能迅速判断新闻事实的政治意义,以及预见可能产生政治作用的能力。 判断某些事实是否引起受众关注及其关注大小的能力。 b. 判断每件事实在全局中的地位,在事物发展阶段上影响力大小的能力。

d. 具有见微知著,从看似无关紧要的事实和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其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

2006年简答: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a.

c.

e. 加强理论政策的修养 胸有全局,手有典型 广泛积累 b. 增强责任心和事业心 d. 养成分析比较的习惯

具体来讲就是:

首先,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关键,记者要识别某个线索或事件的新闻价值,可以从新鲜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多种要素去判断,但是关键的要素是重要性。这种价值取向就是以政治因素为依据的。

然后,一个记者只有对国家强弱、人民贫富怀着忧患意识,才会随时关注当下党的方针、政策、路线,才会对周围群众关心的一切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再就是,当我们选择了新闻记者这一职业,就不可以忽视对社会责任感及独立人格的培养和锻炼。最后,作为记者应该有奉献和吃苦的精神,深入基层和第一线,掌握大批的第一手的材料。

2009简答:采访前准备的重要性

采访前准备的重要作用:采访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采访任务的完成;情况的复杂性决定采访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情况的变动性决定了就是对比较熟悉的情况进行采访,也仍然需要有所准备、有了充分的采访前准备,可以避免一切从头再来,采访的目的性增强,节省时间

2005年简答:采访前的直接准备有哪些内容

直接准备

1、政策思想的准备,了解与采访任务相关的党的方针政策,了解执行部门的具体规定见解和主张 情况准备,对采访的同类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必要的知识准备,对采访任务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其相关知识要是半个行家

资料准备,翻阅与此次采访有关的历史和现实的资料,查阅同类性质的新闻报道。

2、间接准备 理论政策上的准备、资料准备、知识准备

制定采访计划 这里要注意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说起来也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采访计划,二是调查纲目。所谓采访计划,是指大体的活动步骤、方式,确定要采访的部门、人员名单及其先后顺序,设想一下写什么体裁、多少字、采写周期等。所谓调查纲目,是指所要提问的大纲细目。

座谈:也叫开调查会,是在较短时间里收集大量的情况,弄清事件的真相,获取各种新线索的好形势,了解动向,提供报道线索,围绕一个有争议的事件或问题,找不同对象进行讨论争议。

座谈应该注意的问题:参加人员上,参加座谈会的人要具有代表性且对所谈问题比较了解

参加人数上,不宜太多,人多不好掌握

讨论方式上,事前做好准备,多准备几套讨论方案,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

提问类型:在新闻采访中,通常存在这样的规律,记者的提问越长、越仔细,采访对象的回答就越短、越清楚、越简洁。可以把这看成是封闭式提问。相反的,记者的提问比较简洁、线条比较粗放,就叫开放式提问。开放式提问给采访对象的回答留下较大空间,因为问题比较含糊,回答也就相应比较模糊,或者说比较宏观。

2007年名词:视觉采访

视觉采访的作用:

视觉采访能捕捉到最新鲜最有意义的主题,猎取到最升到、最有说服力的第一手活材料

视觉采访可以捕捉细节、诱发思路

视觉采访可以猎取到生动的场面、感人的情景,从而是新闻报道形象化

视觉采访可以增长见识,扩大知识面,增强报道的准确性

视觉采访可以触景生情,加深感受,迸发写作的激情

2.如何进行视觉采访:

A.事先请教专家,活聘请行家顾问,充分考虑到可能发生的现场情况,一面手忙脚乱

B.观察事物要点面结合,既有宏观的,又有微观的,以便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的全貌

C.要抓住特点

D.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防止被假象迷惑,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E.观察要仔细

2005 2009体验式采访

3.体验式采访的作用:

A.有利于新闻记者深入第一线,增强责任感

B.有利于与采访对象达成一片,感同身受,真实再现,全面正确地反映事物

C.有利于记者产生认识上的飞跃

D.有利于了解事件的内幕内情,掌握真实情况

4.体验式采访的方法:

A.善于捕捉体验过程中的瞬间感受

B.抓住动情之处不放松

2009名词: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一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见解、新问题的进取性思维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所特有的能动性,求新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

增加:

创造性思维有几个明显的特征,即它的求异性、认同性、发散性、逆向性。

a、求异性即在认识过程中把认知的对象凝住于客观事物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上,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性上,已知事物的局限性上。

b、认同性 即在认识过程中把认知的对象凝住于客观事物之间的同一性、相似性上,亦即“异中观同”。 c、发散性 发散性是一种灵活性、开放的思维活动,即认识主体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已有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以产生新的信息。

d、逆向性 即逆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而进行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沿着事物的结果、发展、产生、萌芽这一逆向过程进行的。在确定采访选题时,逆向思维由于是从相反方向靠拢问题,因此较之顺向思维往往能够取得出奇制胜的创新。

立体思维:相对于平面思维而言,要求摆脱以往形成的思维惯性的影响,跳出点、线、面的限制,善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地去思考报道对象,因此,也叫空间思维或者全方位思维。一是思维的覆盖面和空间范围广,是以全局乃至整个世界甚至更大的宇宙空间作为参照系数;二是思维的纵深度和时间跨度大,上下数千年皆蕴含于胸。

增加:

a、从微观思维走向宏观思维

微观思维,是指思维指向局限于所观察或所报道的事物本身。

微观思维在一般的突发性、动态性的新闻事件采访时运用较多。

但微观思维停留在对事物作封闭式的反映、平面的展示上,认识上缺乏广度和深度,有其局限性。

b.宏观思维则是指思维突破和超越了所观察、报道的事务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对事物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

c.宏观思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A、宏观思维可以使记者捕捉重大题材,对大的事件、全局的情况作综合的分析和宏观的鸟瞰。

B、宏观思维可以使记者在对具体个人和事件的审视中,跳出就事论事的框框,将其置于大的时空背景下,展示其据以存在的整个社会系统;将其看作一流动的时间过程中的一个具体的环,从而赋予其宏观的意义。

C、宏观思维还可以使记者在纵横比较、发展追踪中对事物作趋势性的分析、把握和预测。

200

6、2008年名词:宏观思维

3.宏观思维:突破超越了观察、报道的事物本身,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维,包括了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这要求记者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2005年名词:求异思维

4.求异思维: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路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按照现成的规范判断事物的是非,不依现成材料去寻找答案,突破思考习惯的范围,激发非习惯的联想,从而引出更多的更深刻的信息。

5.超前思维: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将要发生或正在萌芽的事物观察分析,作出科学预见,展示出失误发展前景的一种思维方式。

6.新闻精品的特征:正确导向下的时代意义、主题深刻的新闻价值、既轰动一时又流传于世

上一篇:悬挑脚手架搭设要点下一篇:新闻类电视节目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