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1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民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農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一、强化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必要性(一)是历史赋予的重任,我国由于受长期以来注重物质投资,轻视人力资本投资的思想的影响.农民素质普遍不能适应国际竟争的形势,使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迫切性凸显出来。

第一篇:农民教育论文范文

办好农民中职教育 精心培育高素质农民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考察山丹培黎学校时指出:“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张掖市山丹县农广校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大力发展面向乡村的农民职业教育,为乡村全面振兴培养知农、爱农的高素质农民贡献力量。

一、探索中职教育教学改革 突出办学特色促进农民教育事业发展

2017年以来,按照中央、省农广校关于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有关文件要求,山丹县农广校立足实际,积极实施“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探索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特色办学显现出了强大生命力,促进了农民培训与中职学历教育的有机衔接。山丹农广校中职学历教育开始从已遴选高素质农民中招收学员,学校招生和教学工作有“两个转变”,从下发简章等学员报名转变为下沉基层招生,从集中学员到校学习转为就近在学员家门口开办课堂,中职学历教育发生的“两个转变”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学习的兴趣。2017年2个专业招生64人,其中农村财务会计专业学员22人,家庭农场经营管理专业学员42人;2021年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家庭农场生产经营1个专业招生达132人。五年来累计开办中职学历教学班10个,参学农民学员达415人,占培育农民总人数1128人的36.8%。

二、坚定办学理念 巩固提升农民中职教育教学的水平

(一)努力夯实农民职业教育的基础。山丹县农广校是张掖市保留隶属农业部门的县级分校,2021年新迁校址为原山丹县培黎农林牧学校。山丹县委、县政府通过迁校改善了县级农广校办学条件,使学员能够在有现代化的教室里学习深造。山丹县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师资队伍优化,鼓励全系统专业技术干部支持农广校工作,将承担的农技推广项目作为农广校的实训教学项目,力促农广校抓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加强教学改革方面积极努力,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大农民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创建力度,在全县三个不同类区,共创建各具特色的农民田间学校7所,实训基地5个,14个教学实践点,涉及全县6个乡镇13个村两家农业公司和高新农业示范园区,涵盖了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特色中药材、蔬菜种植、果蔬采摘生态观光等特色产业,为推进中职教学改革和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彰显为农民办学专门机构的特色。山丹县农广校秉承“以农为根、以教为本、特色立校、育才强农”的办学方针,把抓好农民中职学历教育作为发展的立校之本。近年来,结合开展农民培训工作,探索学校招生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实施下沉招生、办学“两个转变”,既满足农民学习需求,有效解决了农民学习生产两不误的矛盾。特别是根据农民需求,引导农民干中学、学中干,就地培养了一批乡土人才,彰显了农广校是高素质农民培训的专门教育机构。招生工作深入農村各个乡镇,教职工不辞辛劳广泛宣传发动,介绍学校教育资源优势、送教上门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教学的模式,得到了招生学员的认可。2021年招生的1个专业学员就达132名,为近年来招生最多的一年,学员年龄小于45岁的有113人,占总招生人数的85.6%。中职学历教育招生的扩大,提升了农广校办学的影响力,也通过实践回应了农村“谁来种地”的现实问题。

(三)坚持因材施教,创造条件让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彰显了农广校实践育人的鲜明特色。山丹县农广校坚持传承不怕困难、勇于创新、奋发向上、超越自我的精神,坚持因材施教,实践育人,通过开办中职学历教学班,满足了学员接受职业教育的心愿。两年制的学习,让学员享受了正规的专业教育学习,激发了他们当现代农民的职业自豪感,赋予了他们作为新农人的品格与做事能力,养成了不断坚持学习的良好学风。学员在两年的学习生活中,与老师、学员之间相互交流,增进了友谊,建立了感情,老师在教学、管理与服务的过程中,也帮他们解决了困惑和难题,为他们搭建了自我学习的平台,使他们对未来现代农业发展更加有信心。中职学员李鹏在山丹县农广校的支持下,组织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协会,为加入的会员提供生产、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延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生产经营水平,提高了会员的经济收益。

(四)加强典型宣传,让优秀学员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山丹县农广校通过典型学员的带动,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也在乡村振兴行动中发挥了示范引领积极作用。如学员陈琰玉,2013年回乡创业,2014年参加了山丹县农广校的高素质农民培训,注册了裕民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宁夏杞鑫种苗公司合作,引进优质枸杞种苗,采用绿色种植技术,建成了山丹县第一个绿色枸杞生产基地,生产的枸杞产品注册了“睿裕祥”商标,申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2017年申请创建了山丹县裕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累计培训枸杞种植户2000人次,辐射带动全县种植枸杞3万亩,合作社获得了“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山丹县“焉支创业之星”。学员赵华2012年返乡创业,创办了山丹县天马科技有限公司,与外地企业合作发展孕马血清产业。在生产经营中感觉到管理知识不足,主动报名参加农广校的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学习。通过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改善了企业经营模式,建立了种植业和养殖业协同发展的生产模式,建立“饲草料种植+孕马养殖”生产体系,年销售额达到了3000多万元,吸纳就业劳动力1500余人次。如今,他不仅是农广校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的优秀学员,也兼任培训班的实训指导教师,为农广校中职教育现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服务。

(五)合理规范使用培训资金,进一步发挥农民教育专项资金的最大效用。山丹县农广校在实际工作中,注重从三个方面合理管控资金运用:一是贯彻落实培训与学历教育融合发展有关政策,让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学习的学员,通过集中教育培训和跟踪服务,完成学历课程相关教学的任务,并灵活利用项目经费解决部分教学经费;二是主动争取农业主管部门和人社部门的培训项目,从不同的渠道解决部分教学工作经费支出;三是积极与农业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开展联合,通过联合办学从成人教育经费上,补充解决部分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各类资金的合理调配使用,保证了以中职教育教学和农民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让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最大的效用。

三、深化农民中职教育改革试点工作 提升农民教育服务新能力

(一)创新改进教学计划,强化理论教学针对性。2021年山丹县农广校被列为全国29所基层农广校改革试点之一,持续深化农民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农民教育服务新能力,既是农广校办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近年来,山丹县农广校在抓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上,紧密结合实际,中职学历教育教材订购,以中央农广校统编教材为主,注重学员文化层次、生产生活环境等差异因素,配套地方性农业主推技术教材为辅,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设置,落实好教学计划。在教学管理上主抓四个方面:一是精准确定授课教师,每门课程至少确定2-3名备选教师;二是根据当地农时特点安排集中授课时间,确保完成集中授课学时计划和学员考勤;三是持续强化云上智农App技能應用,督促学员用好中央农广校远程教育资源;四是强化学员学习督促检查,以落实学员学习笔记、学习心得、考试成绩“三结合”模式,对学员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考核。

(二)注重实训环节,强化实践教学成效。2021年开班的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教学,以中央农广校制定印发的《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教学标准》,注重实训三个教学环节,突出抓好现场教学、实践辅导和实践操作。以农民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为主设定现场教学活动,进一步探索现场教学点建设及运行机制。同时开展个性化实践教学,以现场观摩、研讨交流、案例分析推演等方式,深化个性化实践教学,提升教学成效,加强指导教师落实好学员实践教学。

(三)以改革教学管理为目标,提升教学服务新能力。按教学计划大纲的要求,以提升农民中职学员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为目标,分别对集中面授、现场教学、远程学习、实践辅导、岗位实践五个教学环节,实行阶段性、系统性的教学管理要求,进一步明确学校教职人员职责,强化教职人员和学员的制度建设。强化校长职责,加强对新时代农民职教规律的认识研究,探索办学向高质量发展,落实好教育教学标准化的工作。落实班主任工作职责,授权班主任负责指导成立班委会,组织落实各教学环节的具体工作,指导学员开展网上学习交流,明确教职人员教学管理责任。强化实践课教学流程,增强学员动脑动手能力。结合农事季节适时组织学员讨论,确定实践教学专题和特色实践专题,对接推进县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项目,以学促干、以干促学,优化提升办学特色和水平。推动农民培训和农民职业教育有机衔接,探索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鼓励学员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进一步提升农广校开办农民中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作者单位:1.甘肃省农广校张掖市分校

2.甘肃省农广校山丹县分校)

作者:李积友 吴智年

第二篇:强化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農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强化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必要性

(一)是历史赋予的重任,我国由于受长期以来注重物质投资,轻视人力资本投资的思想的影响.农民素质普遍不能适应国际竟争的形势,使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迫切性凸显出来。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下,已成为接受农业科学技术的最主要障碍。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是历史付予的重任。

(二)为适应人口大流动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强化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使其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能全面发展,幸福生活;适应利益大调整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对农民“先期投入”,使其在调整中通过自身努力得到更大利益;适应思潮大碰撞趋势,有必要对农民进行正面引导,使其既思想解放,又旗帜鲜明;

(三)是适应农业大发展趋势,有必要对农民输入“新的理念”,使其跳出传统模式,发展现代农业;适应文化大融合趋势,有必要对农民进行“耳濡目染”,使其对传统文化既能传承,又能拓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有必要对农民进行“实战演练”,使其既能适应国内发展,又能迎接全球挑战。因此必须强化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一批懂市场经济规律、善经营、会运用先进科技技术的农民人才。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不能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和政府行为,最终必须依靠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否则,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五)农民城镇化和农村城市化建设也离不开农民本身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民是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的主体,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经营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建设的成败,从这个层面上说,农村教育与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建设是息息相关的。

二、农民教育和农民培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与繁重的培训任务不相适应。目前,多数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包括农民教育的主力军——农广校)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办学设施等条件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发展所需要的农民科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不相适应。专业设置还是以过时的服务业为主,对日益发展的制造业、加工业等所急需的技术专业却很少,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的观念还很严重。如目前农广校系统开展的培训,由于与市场需求脱节,所培训农民的转移难度增加,常常是有订单,无生源。

(二)教育培训资金短缺。另方面由于农民贫穷,农民教育培训资金相当缺乏。据调查,对农民工开展3~5d的引导性培训,每人需要花费四、五百元,如果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则需要培训费用上千元。如此高的培训经费支出,仅靠政府财政微薄的投入是远远不够,而上千元的职业技能培训费,对连生存都还有困难的农民工来讲,只能是望而却步。

(三)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和参加培训意识淡薄影响培训工作的开展。偏低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到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有效性,许多农民无法适应新的知识和技能。目前的农民工培训以引导性培训为主,对素质较高的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还由于农民参加培训的意识广泛淡薄,缺乏培训的主动性,多数农民认为:不参加培训,照样能够找到工作,且不会改变工种的性质。

(四)劳动力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培训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的局面。大部分用工单位对招聘一般工作人员,无任何培训要求,只要能做一些基本工种就行,对特殊工种,资格等级证书要求不规范。劳动监察部门督查不严,造成用工混乱,农民工主动接受培训或再教育的主动性降低。

三、对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民培训工作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政府行为,必要的行政组织工作是其基本保证。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从农村基础教育抓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村劳动力和后备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防止新一代文盲的产生。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基层党委、政府,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化安排,有关培训项目的统筹组织工作,使各级安排的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真正用到实处,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见到实效。

(二)整合资源,构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 要开展农民转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率。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可开办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夜校,也可以举办短期的专业技能培训班、轮训班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抓好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特殊工种培训;还可以依托高校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的学历教育,多渠道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要加强各级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步伐,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务信息服务网,为农民转岗就业提供信息指导。同时,加强对各类培训机构人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借培训之名,对农民工乱收费,以减轻农民负担。

(三)要充分利用农业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的新途径。应本着面向农业、农村,为农民服务的办学宗旨,树立质量意识,加强师资培训,强化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计划,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实用、实效的工作原则,推行灵活的办学模式和学习制度,为学员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保证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四)要积极开展农业科普知识宣传和推广活动。要以开展“送农业科技下乡”和建设“农业科技服务热线”等活动为依托,组织农业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农民进行现场指导、科技咨询、典型示范、田头会诊,宣传普及科技致富实用技术,无偿发放农业技术操作规程等科普书籍,举办相关农业专题技术讲座、农产品展览展示等,为农民和科技架起一道快捷准确的高速路,把科技知识普及推广到农村每个角落。

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的内容要与农民的需要相统一,对于贫困地区留守壮年农民,要通过教育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对于贫困地区留守老弱病残农民,要通过教育引导他们移风易俗;对于外出务工农民,要通过教育培训使他们有一技之长;对于有过激言行的农民,要通过教育使他们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要深入浅出,让农民喜闻乐见,以收潜移默化之功效。群众会、现场会、墟场宣讲、戏曲演出、横幅标语、宣传手册、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农民夜校、外出考察等过去行之有效的方式都可以利用。

作者:王诤

第三篇:建设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关系“三农”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农业部在全国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就如何建设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作初步探讨。

一、建设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农民职业教育是全面系统的综合素质提升的综合性职业素质教育,不仅包含中专以上的学历教育,还要满足其从业后的继续教育,内容涵盖了农民在生产生活及农业经营活动中的一系列政策、经济、法律、农业、财务、管理、营销等知识,从观念、理念、道德、技术、能力等全方位提升农民素质,让农民自己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解决怎么做,怎么办等关键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民培训项目的支持,设置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农民培训系列项目,但多是一般的普及性培训或简单的“一事一训”,仍不能满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需要。

由于农民居住分散,文化程度不同,从业范围广泛,长时间集中学习十分困难,仅在教室里很难学习到生产实用技术,加上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品种多、技术高、周期长、环境要求千差万别等原因,决定了农民职业教育必须覆盖面广、专业门类多、技术含量高、教学内容丰富且要通俗易懂、随时随地满足求学者的需求。因此,只有积极探索农民教育培训新方式,才能全面推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工作。

建设职业农民教育信息平台,就是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综合服务体系,通过介入信息服务、生产经营服务、科技服务以及产供销过程服务,在恰当的时候为农民提供恰当的教育和培训,满足农民经常、随时、随地、随机学习,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良好、能够全面掌控农业生产及相关领域动态的职业农民,从而为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建设的主要架构

建设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的基本思路: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立足建设、管理、使用的有机统一;坚持统一标准、共建共享,努力实现互联互动、多用兼容、优化融合、实用持续和功能多元;坚持需求应用驱动、智慧农民为本,提高专兼职教师和职业农民对设备、资源的使用能力,不断提升职业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修养,让农民在四化同步中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致富成果,建设适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农广校是国家兴办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养兵千日”必须有所担当。依托中央农广校丰富的媒体资源库和体系办学的强大优势,重点建设好国家级和省级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借助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农村信息化建设网点等渠道,延伸到市县和广大农村地区,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知识和实用技术,了解农产品市场价格和需求,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针对省级平台建设来说,要在充分整合现有涉农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依托中央农广校的媒体资源库和信息网络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相关信息,打造适合省级区域特色和职业农民需要的教育教学信息聚集平台,由前台门户和后台支撑系统两部分构成。前台门户供访问者查阅、浏览信息 ;后台支撑系统为前台门户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前台门户。采取三级架构、二级栏目设置。一级栏目按功能划分为农民教育培训、惠农政策、互动系统和涉农网站链接等,预留新型职业农民认证管理系统接口。二级栏目是在一级栏目下进一步细分,如农民教育培训系统再分为教育培训、农技文库、农业视频等。

后台支撑系统。包括数据库、系统软件、服务器、存储、安全防护系统、管理机构、管理人员、运行维护等。其中硬件可以自建、租赁,数据库等软件以自建为主。

三、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一级栏目的建设构想

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建设要充分考虑硬件投入、软件开发、运营维护、安全防护等综合成本,及时更新信息内容,提供快捷方便、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职业农民需求,优先考虑实用性、时效性、经济性。具体设想如下:

1. 农民教育培训系统

“农民教育培训系统”为职业农民提供一个系统的学习农业知识的平台,建立一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课程库,提供电子图书、视频、课件等多种形式的资料,内容涵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卫生保健、生活常识等内容,用户在这里可以学到想学的各种专业知识,分为农技文库、教育培训和农业视频等3个栏目。农技文库含农业要闻、实用技术、农业创业、农事百科等内容;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教育培训按照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的教育教学规范要求,含文字教材简介、音像教材介绍、网络课件、标本模型、图文简介、教学挂图和新产品新技术推介等内容;农业视频主要为专家教授讲授的新技术应用、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标准、法律讲座、政策解读、实用生活常识和课程辅导、国际视野等。农民朋友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地域限制,根据自身情况“闲时多学,忙时少学”,自主选择在线学习或者下载需要的学习资料。

由于农业生产技术信息面广、量大、类型繁杂,平台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且投入很大;同时农业生产受地域、季节等因素制约明显,单纯依靠信息平台,农民学会并熟练运用新型适用技术也不容易。因此,要发挥全国农广校的体系办学优势,积极开办“四大课堂”,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技能培训效果。一是在乡镇村、企业、合作社教学班开设固定课堂,应用直接示范教学和远程教育等教学手段,辅以“土”专家、“田”教授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开展面授辅导;二是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媒体教学,对农民开展超越时空和距离教育培训的空中课堂。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办好《致富早班车》、《三农早报》、《乡村大讲堂》和《农广天地》、《农广在线》等栏目,充分发挥农村“大喇叭”的作用;三是建立教学实训基地,开设“田间课堂”。农民在教学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获得实践技能;四是运用“流动教学车”、“移动媒体资源播放器”等开设“流动课堂”,将教学资源巡回送到教学点和田间地头,实施流动教学讲堂,着力提高教师、教学资源的运用效率。

2. 惠农政策信息系统

“惠民政策信息系统”,发布综合性政策和农业专业行业政策等内容,满足农民朋友们掌握农业政策的需要。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环境和信息相对闭塞滞后,农民朋友有时无法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新出台的政策和法规。开设惠农政策信息系统,主要分为综合性、种植业、养殖业、农机补贴、合作社扶持、农村金融保险、社会保障等政策法规,辅以专家讲座和专业讲解点评,让农民朋友及时了解政策,学习政策,理解政策,掌握政策,更好地利用惠农政策组织农业生产,建设美好乡村。

3. 互动系统

“互动系统”包含微调查、专家咨询、职业农民之家3个栏目。由于平台是一个依附于互联网而建立的系统,肯定会产生单向输送信息的现象,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朋友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农业知识和农业新技术,开设“微调查”栏目,根据农时季节,不定期地推出问卷调查,调查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农业技术,想了解哪些农业知识,并根据农民的需求及时更新平台里的信息,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民。

基于远程教育学习方式的特殊性,参学农民对部分新技术、新事物会产生疑惑和不解。开设“专家咨询”系统,用户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后,进入咨询系统,选择师资库中的老师,向其提交自己的问题后,等待回复。平台通过短信提示老师们应当在问题提交后的规定时间内予以答复,直到提问者满意为止,其他用户同样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答复,从而得到共同学习提高的目的;系统管理员在统计问题时,方便做出问题统计与查询,这更加有利于管理部门了解农民朋友们关注哪些问题,工作更有针对性。

为了提高农民在线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职业农民之家”栏目,以实名制认证的方式进行会员注册。用户不但可以在论坛里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想法,在看到感兴趣的帖子后,互相之间还能及时地联系,方便他们在平时进行交流,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热心会员还可以当版主,汇聚专业兴趣相同的同行,共同探讨交流行业发展、发家致富的经验教训,抱团闯市场、干事业。

4. 涉农网站链接

“涉农网站链接”主要链接的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网站群、农业行业专业网站群、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网站群以及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站群,这四类网站群所发布的知识内容各异,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对农民的生产经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还不高,大部分农民计算机应用能力也不高,他们很难快速准确地在互联网上找到需要的各种信息。开设链接专区,只要用户登录信息平台就可以直接链接到这些网站,通过各个农业网站网络平台之间的互联,使各部门独立的网络互联互通和各部门实际运行的数据库数据信息共享,实现“三农”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打造成方便、快捷、实用的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平台,让农民朋友快速获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和知识。

建设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内容之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强力扶持,这是由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和责任所决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要接受全面系统的农业教育,而不是片面的专题教育或短期的、零散的技术培训。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统一、有效的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以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贯通农业生产上下游企业的供需信息,为农资供应和农产品加工提供信息服务,满足农民学习新技术成果、更新知识的需要,打造一支有文化、高素质、善经营的职业农民队伍,为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农民教育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农民消费论文范文05-09

农民化肥范文05-17

当前农民负担范文05-25

减轻农民负担范文05-28

农民致富典型范文05-30

农民体育总结范文05-30

农民负担程度范文05-30

农民创业故事范文05-30

农民培训简报范文05-30

农民春晚范文05-17

上一篇:军事理论论文范文下一篇:测绘法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