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历史发展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旅游历史发展范文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进程及分析

60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与中国社会变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以不断增加的势头迅速发展,已经被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序列。

新中国建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的起始时间为新中国建国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由于我国生产力低下和经济落后的影响,制约了国人旅游的需要,从而使国内旅游业很难具备实现发展的条件。同时,由于政治环境的影响,我国旅游部门的工作主要是根据外交工作的需要,负责来华国际友人的接待任务。

在这段时期,中国仍处于十分落后的局面,国际环境的严峻,国内生产水平低下。中国人民仍旧处于难以温饱的状态,在这种局面下,要发展旅游业是很困难的。旅游活动的进行时需要一定时间和足够的经费的。在当时,全国人民都努力建设祖国,全国经济处于起步状态,人们根本就没有空余的时间和金钱去外出旅游。

所以,旅游活动在当时主要是对那些来华的外宾所展开的。随着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来华公务和旅游的外国宾客逐渐增多。在一些主要城市都陆续设立了华侨服务社,接待的对象为来大陆的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

为了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管理,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1964年正式成立。国务院明确规定,发展我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的方针和目的首先是为了学习各国人民的长处,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促进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互相了解,其次才是通过发展旅行和游览事业增加外汇收入。

这些事实表明,这一阶段内我国发展旅游事业的动机仍然是以政治目的为主。但尽管如此,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步入新的阶段。

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步入正轨和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全国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旅游业作为全国创汇的渠道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其振兴和发展工作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国务院的重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自此开始步入正轨,进入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

1978年至80年代中期,及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建设百废待兴,急需大量外汇。基于这一背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没有采取“先国内后国际”的常规型模式,而是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对于国内旅游,国家实行“不提倡,不鼓励,不反对”的政策。从客观的市场调节上讲,由于国门初开,很多外国旅游者对前来中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当时我国的国内旅游比较落后,并未形成规模。

80年代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哪里有并行发展的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房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旅游需求增加发育并迅速增长。旅游业经营的市场结构也因此开始发生重要变化。国内旅游人数迅速增加,国内旅游收入增幅惊人。

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阶段。1997年,国家旅游局和公安部联合颁布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并宣布自1997年7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了我国正式允许旅行社行业开办组织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的业务,也标志着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随着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并行成为中国旅行社经营的三大市场,这个旅行社行业经营的市场格局最终得到了全面完善。改革开放30年,中国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详细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入境接待1.3亿人次,入境过夜达5472万人次,创汇419亿美元;国内旅游16.1亿人次、收入7771亿元;出境旅游409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旅游直接和间接安置就业6000多万人,累计带动700多万人脱贫致富。旅行社达到1.97万家,星级饭店1.3万家,全国县级以上旅游景区达2万个,优秀旅游城市306座,高中等旅游院校1641所。与1978年相比,入境接待、过夜人次和创汇收入分别增长了7

2、70和159倍;星级饭店增长了93倍,旅行社增长了数百倍。137个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目的地先后开放,内地居民赴港澳旅游逐步扩大,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得以实现,每年中外国际旅游交流由数万人增加到数以亿计。

中国今年年内连续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加上全球范围内正在蔓延的金融危机,旅游业面临严峻挑战,克服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给旅游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旅游业平稳较快增长。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由单一产业功能向发挥综合产业功能转变,由粗放型增长向发展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完善市场机

制,破除旅游运营中的地域性壁垒。统筹城乡发展,搞好城市旅游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向

一、

二、三产业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开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倡导生态游、文明游,实现旅游业生态文明化。实现服务业现代化,培养适应现代需求的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业科技含量。

刘莹

080142816

旅游管理(1)班

第二篇: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价值

1.论述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价值

(一)文化延续,强化游乐展示功能

传承文化是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发展的重要内容。某些历史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其文化功能的传承性较强。对这类历史文化名城,一般通过文化博物馆、主题文化展列馆、文化体验馆或者旅游景点开放的方式,使得游客在旅游观光的同时,能够得到某类文化的认知或熏陶,形成较强烈的文化体验感受。这类历史文化资源往往成旅游观光的热点区域,甚至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名片。

(二)文化更新,提升文娱体验功能

城市历史文化不断蜕变和演进的过程。有些历史文化资源形式上保存相对完整,但其原先承载的文化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其存在形成和浓厚文化底蕴成为吸引新文化元素的动力,诸如:文化演艺、创意文化展示等旅游产业文化娱乐与创意体验的功能具备进入的可行性,如此一来,通过存表易里,文化资源将成为现代城市文化功能的重要载体。

(三)功能重置,完善旅游服务功能

对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功能逐渐弱化,文化价值逐渐流失,但其格局和基本构架仍然体现了其历史的悠长,具有游客感知怀旧的独特韵味。这类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性改造的基础上,可适度的导入特色餐饮、旅游住宿等现代功能,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成为旅游产业链条的特色支撑环节,有机的融入城市现代旅游产业体系。

(四)有力的资源保障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优势中,最为突出的是资源优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种类多、分布区域广,其旅游资源内涵丰富,并且多具有惟一性与不可替代性,这些特点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凭借,并使名城成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五)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历史和文化方面的优势外,其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并且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具有很好的旅游发展基础。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北京,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西安等,在海内外闻名遐迩,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六)坚实的物质基础

历史文化名城首先是一座城,具有一座城市的基本功能和良好的物质基础。这些可以保证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并为旅游者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保证了旅游的发生发展。在我国评出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大部分城市为首都、省会和地级市政府所在地,这些名城既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着优势和经验,又有利于旅游活动的对外宣传。

总得来说就是:文明的坐标,文物的宝库---探古寻幽的好地方;厚重的历史,荟萃的文化---增广见闻的大课堂;名人云集,革旧鼎新----社会变革的策源地;商贸兴旺,科技发达----区域发展的辐射源;传承有序,文风浓郁----展示民艺的博物馆。

2.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以宁波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

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淡薄。我们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少。1994年统计全国有1500座博物馆,拥有藏品总量仅800多万件。人称美国无历史(才200多年历史),就是这个历史短暂的国家的历史博物馆却拥有1700万件文物,是我国博物馆馆藏总量的一倍以上。我国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只有印度的十分之一。

(二)历史文化遗产家底不清,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沉睡在地上地下。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碰到历史文化遗产时,讲不清道不明,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本没有调查、登记,更谈不上公布文保单位。面对旧城改造、城市建设时,拿不出具体依据,在“保”与“拆”的争议声中,只得眼看着它被拆毁。

(三)“建设性破坏”触目惊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遗产被毁程度令人忧心:襄樊宋城墙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历史建筑一拆而光;福建的三坊七巷名存实亡;0.8平方公里的定海古城拆得只剩下0.13平方公里。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致使许多历史传统街区和历史建筑遭到破坏。

(四)片面追求旅游经济效益,造成历史文化遗产严重破坏。一是为了迎合旅游热,不惜以拆毁传统历史街区为代价,而制造出了承德的清代一条街,开封的“宋街”,沛县的“汉街”等仿古建筑,使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街区沦为“假古董”。擅自改变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体制,从而出现“三孔”、“秦始皇兵马俑”等难以确保历史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事件发生。

(五)保护规划的滞后严重影响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从1982年以来,我国已先后公布三批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各省也先后公布了近百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滞后普遍存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0%左右没有编制保护规划。

(六)保护资金的匮乏直接影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处于自然消亡状况,历史文化遗产没有专项的保护资金,特别是贫困地区,文物专业干部仅

一、二个人,连日常开支都很难保证,还谈什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七)对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还没有引起重视。目前我国只注意到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没列入保护范围。《文物法》也没提及无形文化的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无形文化遗产正快速消亡,抢救无形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务之急。

以宁波为例,如何进行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在继续大力、持久地面向社会宣传《文物保护法》、《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规的同时,还要开展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内涵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宣传。不但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也要向各级、各部门领导宣传,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走人千家万户,深入人心,动员全社会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12年陈凯歌的电影《搜索》是由宁波某文化公司联合投资的,借助电影的画面,把宁波的南部商务区、宁波博物馆、天一广场等等宁波的特色景观一一呈现出来,而且在电影院里,在《搜索》放映前,屏幕上放的是宁波市宣传片。这种借助电影的新颖宣传方式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摸清家底,依法保护。要做好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在何处,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20010年浙江在全省开展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就把古镇、古村落、古街区列入普查对象,并发现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普查的基础上,根据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公布不同级别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

宁波市文物保护局应列明各个历史文化遗址,确定等级,实施保护。

(三)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些领导简单地把高层建筑理解为城市现代化,在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重视,是历史文化遗产遭受破坏、拆毁的主要原因。“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他们需要在环境中体味自己的历史,寻找生活的记忆,抚摸过去的痕迹,而没有历史和传统的城市是荒漠,是有感情的人不能忍受的。”(阮仪三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是精神感情的保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保护古城,建设新城”的成功经验,把有价值的传统街、巷和古村落进行整体保护,再另外开发新区,避免城市化进程中“建设性的破坏”。对该保护的传统街区则进行环境整治,保持立面原貌,更新室内配套设施,改善人们的居住质量,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品质的需求。

宁波应该在是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着重保护历史文化景观与遗址,不能盲目追求扩建,大肆破坏历史文化遗址。一旦破坏,就要追究责任,不能为了发展牺牲了历史文化遗址。

(四)在做好保护的前题下,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其作用,这并没错,问题是如何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如只顾经济效益不顾保护的旅游开发,无疑是“杀鸡取卵”、 “涸泽而渔”。“历史不可重现,文物不可再生。”历史文化遗产毁了,它所包涵的历史信息也就丧失了。文物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原则,同样适用所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只有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才可以持续发展。片面的追求旅游经济效益,不合理的开发和过度利用,已经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中表现出来,在保护区内拆除、改变一些他们认为没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新建了所谓的仿古建筑和旅游设施,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不是“摇钱树”,盲目的追求旅游收人及其回报,破坏历史文化遗产,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我们应该从“三孔”等事件中吸取教训,根据《文物法》等法规,理顺管理体制,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

宁波应该充分宣传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址,借助各种文化载体,提升影响力,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前提下,依托景点合理开发旅游业,在保护文化的同时也能在经济上有所收获。

(五)尽快编制保护规划,做到有规可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有严肃的科学基础,是多学科综合研究反复论证的产物,是对《文物保护法》等法规的补充和细化,同时,也是规范历史文化遗产所在地的政府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法规,能够避免来自不同方面的干扰,特别是来自领导层面的盲目行为,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效率。在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专项保护规划的同时,也要抓紧编制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点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专项保护规划,只有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或村镇总体规划,有了“保护伞”,才能做到有规可循,依法保护。

(六)多渠道筹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一是以国家投入为主。二是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维护、维修、展览和科研,吸收境内外企业、团体、个人捐资赞助,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

(七)在加强有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要十分重视无形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调查。无形历史文化遗产,由于它是非物质的,无形的,依附于人的身体,一旦人亡,这种无形的文化也随之消亡。人是无形历史文化遗产的载体,无形文化必须有人继承才得以传承发展。保护无形历史文化遗产,首先要对无形文化持有人(老艺人等)进行保护,并鼓励他们“师徒相授”培养继承人,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其次是进行广泛调查,挖掘、抢救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请专善此道者现场表演,用录像、录音等高科技手段进行保护。如:有丽水地方特色的“处州乱弹”、 “松阳高腔”、“遂昌石练十番”等优秀戏剧、音乐和畲族的“做聚头” (传师学师)等。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博物馆的收藏功能必须扩大,要化大力气做好无形历史文化遗产的收藏和保护工作。

宁波应该挖掘民间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完善合理的制度来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得到传承。只有历史文化景观得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一个城市才能依托这些财富发展旅游业、宣传城市。

第三篇:红色旅游之—历史名城遵义

我的家乡——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是贵州的第二大城市,也是贵州北线旅游的中心和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遵义市这个地方因遵义会议而闻名于世。

1935年元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使遵义蜚声中外、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红军在遵义活动三个多月,留下了以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红军烈士陵园、毛泽东旧居、李德博古旧居、中华苏维埃银行旧址、娄山关战斗遗址等为代表的众多红色遗址遗迹,不断吸引着海内外人士前来观光、瞻仰。

遵义会议会址每天接待数以千计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每逢节假日或黄金周期间,旅游人数更是以万计,游客们凭有效身份证件免费领取参观券。博物馆内除了文物,还有许多现代化介绍方式。导游统一着装,领着一批批游客井然有序的介绍并离开,不会落下任何一处。在这幢略显陈旧的标志性建筑里,每一间房的布置都保持着原来的样子,两张长条凳上架块门板,再铺一些干草和一块破床单,这就是当年红军首领们睡的床。除了肃然起敬,我更感受到了会址的灵气,这个地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遵义最美就在遵义会议会址、子尹路一带。沿崇遵高速高桥收费站出口,经湘江河一路南下,沿途街边的建筑都进行了化妆——“穿衣戴帽”,仿会址建筑,与会址的青瓦灰砖一脉相承,充满了浓郁的古建筑情调,古色古香、干干净净。整个遵义城都染上了浓厚的古色韵味。沿着湘江河,一路信步来到凤凰山脚下。 山下是宁静的凤凰山广场,广场四周奇花异草,靠山的墙壁雕刻有大型浮雕,反映的是有关遵义的历史传说或重大事件,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人们常常来这里休闲娱乐。广场左边有个很宽的阶梯连上山腰,阶梯很宽阔,每天早上,来此爬山晨练的人们总会借此拾级而上,人群络绎不绝。远远看去,绿树青山与绕城而过的湘江河像对恋人一样缠绵难分,“城在绿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遵义,真可谓名不虚传呀!爬尽阶梯到达山腰,又见一处广场,这就是来遵义必看的另一处景点——遵义红军烈士陵园 。陵园正面是在纪念遵义会议五十周年时兴建的一座别具特色的纪念碑,碑正面是毛主席爷爷手书的竖写"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碑后是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墓。墓地坐北朝南,墓室由红砂料石扣砌,墓顶正中竖一红色五角星。墓身正面嵌有墓碑,碑铭横书张爱萍将军手迹"邓萍同志之墓"。左右两边上壁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大字。红军烈士陵园还安葬着其他一些红军烈士。一尊红军女卫生员雕像更是让游客印象深刻,相传曾有一个红军女护士为给一个村民治病而掉队,后来遇上敌人的围剿部队,惨遭杀害,当地人为了纪念她,就在红军山上为她修建了铜雕像。老百姓们很敬重她,甚至有点神话了。很多人在铜像周围系了红色的带子,点上香火,顶礼膜拜。据说摸下那个铜像的脚,人就会交好运,身体也会永远安康。因此,“女护士”的脚被游客们摸的亮堂堂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有名的两处红色旅游景点:遵义会议会址和红军烈士陵园。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来遵义参观. 都说景隐于色,色藏于景,要想完全体会到一个地方的美景还需要亲自融入到这里,那样才能亲自一睹作为一个地方的美妙,才能一睹庐山真面目,否则那就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了。一句话,红色旅游城市,红军长征的转折点名城遵义欢迎你的到来!

第四篇:旅游演艺的历史、形态、格局与类别

新时期以来,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民营资本进军演出市场解缚、旅游市场进入文化生态产业开发层次等“环境”因素的改善,中国旅游演艺业异军突起。短短数年之内,旅游演艺已经发展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一道自然人文新“景观”,成为旅游业、演艺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助力。一批优秀的旅游演艺产品品牌剧目,以其清新独特的艺术魅力,以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态与营销方式,成为受旅游者欢迎的文化精品,在中国演艺业市场的传统格局中,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旅游演艺,作为既传统又新颖的表演艺术行业类别,正在成为当代中国演艺业重新崛起、文化旅游产业扩大发展的重要路径。

旅游演艺的前世今生

我国以旅游游客为观众的旅游演艺活动,最早可以上溯到上世纪80年代。它是一种满足旅游消费者求乐、求美、求新、求知欲望的文化创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深圳华侨城集团为开发文化旅游主题园区、增加文化魅力而推出了在旅游园区内上演的大型驻场演艺节目,其观众主要是购票入园的游客。这一创新模式获得了游客的热烈欢迎,演艺节目的高水平艺术质量,更成为华侨城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力要素。

其后,以雄厚的文物资源称雄文化旅游市场的陕西省,为了改变游客“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旅游市场资源“浪费”的格局,也开始发展旅游演艺。他们的观众面更广,不仅包括国内游客,更有大批外国旅游者。陕西省当时创作生产这类演艺产品的主力是国有剧院团,其演出场地也是在自己的剧院,因此,他们在吸引来西安旅游的团体游客的同时,也面向社会零散观众。陕西省歌舞剧院为此精心打造的《仿唐乐舞》和《唐·长安乐舞》等一批旅游演艺产品,成为我国最早的文化遗产演绎型旅游演艺品牌。而在首都北京,宣武区恢复了湖广馆京剧老戏台由北京京剧院驻场演出,前门饭店首创的“梨园剧场”茶座欣赏模式,东城区雅宝路北京歌舞团常年演出的旅游歌舞《北京之夜》等等,都是以游客为夜间演出的目标观众的旅游演艺产品,它们为开拓旅游市场做出了积极贡献。

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内旅游景区大型演艺活动风起云涌,各地陆续推出的品牌项目如杭州的《宋城千古情》、广西的《印象·刘三姐》、云南的《印象·丽江》、杭州的《印象·西湖》、湖北的《盛世峡江》等,均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亮点和时尚。

旅游演艺业的出现和勃兴,是旅游业界为了适应消费者希望改善过去“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去过一次,少有回头”的消费体验旧模式的市场需求,通过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审美感受形式,来营造“山水不可易,人文日日新”的新的感官体验消费新模式与文化艺术氛围的积极探索。它的出现,不但是演艺观念创新思维的结果,是高新科技发展导致舞台声光电技术的整体性提升的结果,而且是社会资本介入扩大了演艺机构的融资能力,并由此产生演艺效果和演出效益的颠覆式扩大和增长的结果。许多过去依靠旅游者在白天活动,以单一展示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为内容的山水游览、庙寺拜谒、名胜瞻仰、园林徜徉的旅游产品,20 多年来逐步向文化旅游产品转化,而以展示本地区人文历史特色为主体的旅游演艺产品,包括民族特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示类、山水实景类的旅游演艺产品的相继出现,正是适应市场需要的结果。

旅游演艺改变和丰富了传统旅游产品内涵,旅游产业亦因此开辟了保持可持续发展动力的一条新途径,旅游业者亦因此获得了更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这正是当前一批著名旅游演艺产品受到热捧,旅游演艺在旅游业投资者和经营者中备受青睐的主要原因。

旅游演艺产品的形态特征

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和文化产品的特征来看,旅游演艺是一种新的演艺形态,旅游演艺产品也是一种新的演艺产品。它的本质仍然是演艺,不过已经与传统演艺有了较大的区别。

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表演艺术产品,旅游演艺的表演形式仍以舞台演出居于主流地位,但它在诸多方面对传统演艺又有新的突破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旅游演艺的“舞台”演出空间,已不完全受制于“四堵墙”的传统剧场内部舞台,由于演出规模和表演内容的需要,特别是某些特殊的依托于自然山水的实景演出,已突破或不得不突破传统剧场“四面墙”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观众人数的限制,有些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对传统演出观念与实践的彻底颠覆;

在表现特点上,旅游演艺产品也十分重视对艺术的表现,但它对观赏性、时尚性、商业性演出目标的追求,与传统表演艺术产品以演员个人艺术创造作为第一追求已有较大区别,因而同一产品驻场演出和外出巡演时,会表现出更多的“克隆性”;

在运作和经营模式上,旅游演艺以驻场演出为主,特别是实景演出,极受天时地利因素的影响。而非实景演出则以驻场为主,辅以有选择的城市巡演活动;

在观赏方式上,有些实景演出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被动观赏方式,而是更多地让观众置身演出环境之中,去寻求某种体验式感觉;

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旅游演艺产品大多采用歌诗类、章节型的大型歌舞综合表演方式,当然也有时装表演式、剧目式、音乐会式等等;

在营销上,旅游演艺往往与旅游产品本身捆绑在一起,共同打造品牌效应。其目的是改变旅游消费者“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被动状态和单调感觉,使自然山水与人文风情在旅游过程中相得益彰,增加旅游活动的魅力,也使之成为吸引旅游消费“回头客”的重要因素。

总而言之,综合各类旅游演艺的特色,其基本特征大体上可以概括为:编演阵容庞大、艺术叙事宏观、音乐舞蹈原创、舞美声光时尚、服装道具华美、演出场地自由、观众层次广泛、观赏效果逼真、市场需求稳定、经济效益明显等十大特点。

旅游演艺的格局与类别

我国旅游演艺产品市场已经形成了民族风情、山水实景、文化遗产三分天下的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让朝阳产业旅游业和传统文化产业演艺业携手并进,打造出一个双赢的前景。除了对旅游业的助推作用,它对于中国的演艺业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创新,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旅游演艺市场的出现,直接刺激了旅游演艺产品的创作生产,成为演艺行业新的发展动力;第二,大批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旅游企业,进入演艺产品投资领域,为演艺产业的投资开辟了新的渠道;第三,旅游演艺产品的生产营销模式,成为推动中国演艺业发展的有效范例,对于深化我国传统演艺业机制的变革,正在产生巨大的作用;第四,旅游演艺产品的创作实践及其效果、方法、手段,对于我国传统和现代表演艺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启示作用;第五,旅游演艺产品市场的日益扩大与完善,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积极作用。

从旅游演艺产品的文化内容、文化生态、艺术特色综合观之,从旅游演艺产品的内容与形式特征来划分,基本可概括为三类,即:民族风情展示型、山水实景演出型、文化遗产演绎型。

之所以如此划分,是因为究其形成,一定与所在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特色相关,与本地区的表演艺术传统有关,与当地的自然人文优势密切相关,与本地区旅游产品市场的构成有关。这是由旅游演艺产品必须追求独一无

二、有我无它的品牌特色否则就难以生存的规律决定的。旅游演艺产品这种“依山傍水”“土生土长”的特性,揭示出演艺业适者生存的本质。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而大步前进的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演艺应运而生,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旅游演艺品牌如雨后春笋,在各地都获得了发展机遇,取得了良好效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第五篇:旅游杂志:巴厘岛历史灵魂

资讯来源: 《世界》杂志

在经历了热闹的圣诞和新年假期后,巴厘岛迎来了喘息的机会,一切重归安静。持续了三个月的雨季已近尾声,却依然每日里几次,缓慢而执着地浸润这片已经有着2000多年人类历史的土地,一如1000多年前来到这里的印度文明。

6个世纪之后伊斯兰教对爪哇的入侵,促使了更多印度教的僧侣、贵族、军人、工匠和艺术家逃亡到这里,这块世外桃源迎来了它真正意义上的黄金时代。然而,与各种精妙绝伦的传世艺术同时出现在这个岛屿之上的,还有荷兰人的国旗。这个岛屿令人心醉神迷的风景、丰富的物产和精妙的宗教艺术令殖民者们欲罢不能。原本以平和著称的岛民选择的大规模集体自杀也无法停止殖民者的脚步,1906年登巴萨王室贵族的鲜血所换来的,是迫使殖民者相较于其他各省,对此地实行了较人道的统治,巴厘岛的传统文化特色得以保存。巴厘岛真正的独立在1949年来临,在联合国的干涉下,巴厘诸岛顺理成章并入独立后印度尼西亚,成为这个伊斯兰教国家唯一的印度教大省。

至今,登巴萨市政广场的上的纪念碑还在述说着这段历史。这是岛上唯一被允许超过椰树高度的建筑,大概是岛民相信,这些抗荷勇士们的灵魂,比任何人都更接近天国。纪念碑的所在登巴萨一度成为殖民地中心,在独立后的50年里,它就是这个小岛发展和财富的焦点,表面上混乱无序,却又内有玄机。以它为点所划出的纬度线,正好区分开了巴厘岛的现在、过去和未来。南部,是浪漫美丽的海滨,洁白如雪的沙滩与湛蓝深邃的印度洋;而它的背后,一路往北,经乌布、阿勇河至阿贡火山,是深入巴厘岛的内心之路。

岛民们相信,祖先在北。北边是他们最神圣的灵魂所在,最不能被触碰、被侵犯的核心。诸神们以群山为神座,将最高的神座阿贡山臵於巴里岛。这座山是“世界的中心”,以致于岛上每座神庙中都有一座神龛祭祀这座山的山神。于是,以这座“世界的中心”为制高点,岛上的稻田、村庄、村庙、家庙一层层渐次铺开去,在神的注视之下铺陈上演着平凡琐碎的俗世生活,经年不衰。大街上、街道旁、菜场边随处可见的祭品,是他们珍视的每日必须的与神沟通的方式,更遑论全岛12500个庙宇每日都上进行的祭拜仪式。这里的宗教仪式与名目之繁多,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因为除了山神,还有雨神、风神、树神、龟神等等一众神仙需要岛民倾心崇拜与尊重,给神的供品放在高处,即使恶魔都被宠爱和贿赂——他们的供品放在地上,只是为了不让他们那么淘气。在这里,哪一位神怪都不会遭到怠慢,神存在于每个角落,岛上的一切,包括他们所创造出的艺术品,都是令神愉悦的祭品。而神的模样必须凶悍,因为这样才能驱赶魔鬼,保护家人;但是性子却最好平和亲切如邻家大叔,听得进他们的诉求与祈愿。

而他们并不计较外来者的窥探,甚至愿意引领外来者理解他们的信仰和世界。事实上,这座已经开放经年,每年接待数百万游客的小岛,并不曾因为外来者的喧嚣而改变丝毫颜色,岛民纯真随和的态度已经使巴厘岛成为人们共同信赖寄放心灵的休憩站。他们更关心的,是诸如庙宇的山门与最堂皇的佛塔必须在正北、每天的祭祀磕头必须向着正北、庭院中最重要的建筑必须在正北,家中聚会北面的位臵必须留给地位尊崇的家中长者这些貌似琐碎平常的“小”问题。

日日向北,因为那里有诸神、祖先、灵魂、天地;那里有忘得掉的过去,回得去的

上一篇:两种工匠精神范文下一篇:立项报告范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