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沪教版知识点

2022-10-21

第一篇:初三化学沪教版知识点

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计划

一、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⑴、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

⑵、知道酸、碱、盐、氧化物等化合物;

⑶、学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简单知识;

⑷、认识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

〈二〉技能目标

1、自主能力:能联系旧知识自主学习新课,能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

2、综合能力: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联系各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

3、拓展能力:由所学知识拓展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际;

4、创新能力:改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小发明和小制作等科学探究,实施快乐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预习、复习、练习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勤学、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3、根据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来辅导学生,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了解有关知识的来源和推理过程以及生活中有关的化学知识。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了解溶液、酸、碱、盐等物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2、培养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敢于面对错误的意志品质。

3、通过学习力争让全部学生顺利毕业,成为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4、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主要包括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综合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三两个班共有学生近百人。下面就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各班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简要地分析一下:

(一)知识基础:

学生在上学年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但从化学知识系统的总体上来说,只是学习了水、氧气、空气、二氧化碳等基础学科中最基础、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所学的知识是零碎的,支离的,就是从化学观方面去分析,学生对自然界和身边的化学现象的认识也是浅显的。

(二)技能和能力发展水平:

我校初三学生水平不一样,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均衡,总体上有两极分化倾向,在具体教学中应注意纠正这种倾向。另外,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基础,对这门课程了解不深,应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

(三)学习方法水平:

大凡理科知识的掌握,着重于理解,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表现得尤其突出,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较正确的化学学习方法,能够掌握学习规律,识物达理,并能充分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规律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学生“死学知识,学死知识”,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走上活学活用的轨道上来。

(四)、学习态度与习惯及学习兴趣的分析

多数同学具备了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能够通过记笔记、建立问题记录本等方法帮助学习,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了科学的学习态度。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局限于死记硬背,不能举一反三,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编排体系

本学期化学课讲授内容为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共四章。

第六章:溶液现象

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在新教材中设计了以下栏目:

“活动与探究” 即同学们自己动手、动脑探究科学规律,体会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

“拓展视野”等 增加有关科学知识的扩展性内容,增加同学们的知识视野。

“联想与启示” 即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活动。

培养学生研究的兴趣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对已有的实验方法、实验器材进行改进,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明创造。

(二)教材编排体例及特点:

本教材以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准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体现“三个面向”的精神为努力方向,在内容编排上,注意处理学生认知规律和化学知识结构的关系,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体现以探究性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三)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

1、有关溶液的知识;

2、中和反应等有关酸碱盐的实验;

3、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简单认识;

4、化学与社会发展等有关知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酸碱盐的性质;化学与环境保护

2、难点:

溶液度的知识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学习酸碱盐的性质和有关性质及计算

四、教学措施:

1、加强自身的业务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学习市教研室“自主、综合、拓展、创新”课题实验和“先学后教”精神和“快乐教育”理念。

2、通研大纲、教材,熟知大纲对知识、能力等的要求,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把握教材的编排体例、体系及知识结构,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案,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向40分钟要效益;使课堂充满快乐。

4、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育观念,应用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参与教师换脑工程,以适应素质的要求;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坚持“四为主原则”,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活动成为课堂的中心;

5、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要将教学目标定位于最后一名学生,不放弃最后一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6、积极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投影、录像、录音、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授课效率,争取计算机达到高级水平;

7、做好特长生培养工作。在教学中,注意发现特长生,并积极做好特长的培养,使之成为合格加特长的学生;

8、建立健全成绩检查评价制度。精选习题,认真批改作业,在作业批改中坚持使用激励性评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心;

9、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建立“问题记录本”,要求学生人人做到每日一问;建立“错题记录本”,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个错题;建立“典型题目集锦本”,做到聚集精华,举一反三。并指导学生预习、复习、解题的思路和能力;

10、积极开展化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开辟学习的第二课堂,让学生走向社会,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验证知识、应用知识、获取知识;实现快乐教育

11、在学生组织学习互助小组,发挥优等生的“小老师”作用,“一帮

一、一帮多、多帮一”,做好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12、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议,指导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争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寓教与乐。

第二篇:沪教版初三化学水的净化教案

水的净化教案

一、教材分析

水是继学生学习了空气、氧气等气体性质后,学习的另一种生活中离不开的物质。本课题以水为载体,探讨了常用净化水的方法与技能;区分硬水与软水的方法等。其中过滤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本课题中重点学习的内容。本课题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生活用水的简单处理过程,判断健康水质的简单方法,掌握过滤操作,为后面粗盐的提纯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纯净水和自然水的区别。 2.知道沉淀、吸附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3.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过滤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用对比的学习方法区分软、硬水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节约用水和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把学到的知识用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水净化的方法;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过滤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硬水软化的方法。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饮用水的来源有一定的认识,知道生活用水来自自来水厂,但不了解自来水厂的具体生产过程。对于水质和水污染是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些生活中净化水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过滤,但不清楚过滤能除去水中的难溶性固体以及过滤的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在本课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在过滤操作中,学生容易违规操作导致实验失败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启发引导。

五、教学方法

实验学习法,课堂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水图片

【提问】它们都是纯净物吗?能直接饮用吗?

【讲解】只有蒸馏水是纯净物,矿泉水、蒸馏水、纯净水可以直接饮用。

【过渡】由于种种原因,天然的水里混有泥沙、细菌和病毒等多种杂质通常不适合直接饮用。如何把河水、井水、湖水等含有杂质的 天然水变成可供给我们饮用的水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可以知道。 【课件展示】自来水的净水过程图

【讲述】从图上可以总结自来水厂的净水步骤 【板书】自来水厂净水步骤:

沉淀、过滤、吸附、消毒

【讲解】细说一下这个过程,首先从水库取水,取出的水里加絮凝剂,目的是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然后到沉淀池沉降杂质,再到过滤池除去不溶性杂质,然后是通过活性炭吸附池除去不溶性杂质和部分可溶性杂质,颜色、异味等,最后到清水池进行消毒,消毒后就得到了自来水,可以配给千家万户使用。

【提问】自来水厂用到的主要的净水方法有哪些? 【过渡】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一下

【讲述】大家想想,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样一种经历,一杯浑浊的水, 如果我们把它放置着,等待一会,会有什么现象?

我们就把这种沉淀的方法就叫做静置沉淀法,目的是让部分不溶性杂质因为重力的原因而沉降下来,缺点是不能去除悬浮在水中及浮于水面的固体物质。

【过渡】那么沉降下来的这些不溶性的杂质我们要如何将它们分离出来呢?是过滤。

【讲述】同学联想下茶杯的滤网 ,茶杯中滤网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为了喝茶的时候只喝茶水不喝茶叶啊?那么大家思考一下,茶叶是一种固体,而茶水是一种液体,所以过滤的目的是什么? 【讲述】过滤的目的是为了分离固体和液体 【课件展示】过滤的操作要点

【讲述】自来水厂净化水的第三种方法是吸附。如果我们用具有吸附作用的固体过滤液体,不仅可以滤去其中的不溶性物质,还可以吸附掉一些溶解的杂质,来除去臭味。比如活性炭,不仅可以滤去液体中的不溶性物质,还可以吸附掉一些溶解性的杂质,如:颜色,异味。如冰箱常用的除味剂。

【提问】是不是经过沉淀、过滤和吸附等净化处理后的水就是纯水 呢?

【讲述】通过沉淀、过滤的方法只除去不溶性杂质,水中还有许多溶解性的杂质。生活中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验,经常用来烧水的水壶或装水的开水瓶结有一层黄色物质——水垢。

这是因为水中溶有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加热或放久了,这些化合物便会生成沉淀——水垢,加热或长久放置后有水垢产生的水是硬水。

【板书】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提问】生活中用水用软水好还是硬水好?硬水有何危害? 【课件展示】硬水的危害

【过渡】既然硬水有那么多危害,那我们就要学习一下如何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课件展示】硬水软水检验方法 【板书】用肥皂水 【提问】那么硬水如何转化为软水? 【讲述】之前说到的水壶里的水垢,硬水长时间放置或在加热的条件下,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就会析出,天长日久就会附着在容器内壁上形成水垢,所以我们说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硬水软化的方法就是加热煮沸。

加热煮沸这种方法可以使硬水软化但是却不能是自来水转变为纯净物,在实验室由于需要就有一种方法就可以使硬水软化为纯净物,这种方法就是蒸馏。它也是净化水的第四种方法。 【板书】煮沸、蒸馏 【课件展示】蒸馏水制法图

【总结】常用的净水方法,硬水和软水

【过渡】刚刚讲的内容啊,我们知道自来水的生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当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洁净的水来自不易。我们也知道水资源是有限的。

【课件展示】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 【提问】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什么? 【课件展示】水体污染、水体浪费

【讲述】爱护水资源,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

七、板书设计

§2.3.2水的净化

一、自来水厂净水步骤: 沉淀、过滤、吸附、消毒

二、硬水与软水

1.定义

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和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或镁化合物的水

2. 硬水的危害

3.检验硬水的方法:用肥皂水检验

4.硬水软化的方法:煮沸、蒸馏

第三篇:鲁教版五四制初三化学知识点提纲

初三化学考点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的殿堂(1-10分)

考点一化学学科认识

1、 化学的概念

2、 化学研究的范畴

3、 化学的作用

考点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高频) 类型:概念、伴随现象、微观变化、关键词(形态变化、物态变化、实验操作现象、工业生产类)

考点三体验化学探究

1、 科学探究基本环节

2、 常用的科学方法:观察、猜想等

考点四常见仪器的识别、用途及注意事项(高频)

1、 反应容器:可直接加热仪器、间接加热仪器。

2、 加热仪器:酒精灯、酒精喷灯。

3、 计量仪器

4、 固定和支持的仪器

5、 分离物质的仪器

6、 其他仪器

考点五基本实验操作

1、 药品的取用:药品存放、化学药品的使用原则、固体药品的取用(高频)、液体药品的取用。

2、 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6年11考)、酒精灯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6年4考)、加热注意事项。

3、 过滤:原理、作用、所需玻璃仪器、装置及操作要点。

4、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手握法、注水法。

5、 仪器的连接

6、 仪器的洗涤

考点六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方法 考点七常见化学品标识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1-8分)

考点一分子及分子运动(高频)

1、 分子:定义、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2、 水的三态变化:本质、微观解释。

3、 水的天然循环

考点二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1、 水资源的现状

2、 净化天然水(高频):沉降、过滤、吸附、蒸馏。(过滤见一单元考点)

3、 自来水生产过程

4、 简易净化器:对填充物的作用认识。

5、 硬水和软水:概念、区分方法、硬水的软化 考点三水分子的变化

1、 水的分解:实验观察: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气体的检验以及产物的判断、实验结论、误差分析、注意事项、实验结论的推广(0.25-3分)

2、 水的合成: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检查装置 考点四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高频)

1、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内容、用途、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考点五混合物与纯净物

概念、宏观区别、微观区别、判断方法、联系。 考点六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反应类型的概念、表达式、举例、特征。

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1课时物质构成的奥秘(1-12分)

考点一原子的构成(高频)

1、 原子的结构:(1)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2)原子结构

2、 原子质量的计算:概念、公式、单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 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示意图

(2)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考点二构成物质的微粒(高频)

1、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2、 离子

(1) 概念 (2) 分类

(3) 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 (4) 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

3、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原子:定义、本质区别、相同点、联系

4、 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考点三元素与元素周期表(高频)

1、 元素与元素符号

(1) 元素的概念

(2) 元素的含量:在地球、海洋、人体等 (3) 元素的分类 (4) 元素符号的书写 (5) 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2、 元素周期表简介

(1) 元素周期表

(2) 元素周期表中一格的理解

考点四单质与化合物

课时2 物质组成的表示(2-11分)

考点一化学式及意义(高频)

1、 化学式的概念

2、 化学式的意义

3、 化学式的书写 (1) 单质化学式的书写:稀有气体、金属和固态非金属、非稀有气体。

(2) 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书写原则、书写方法:运用交叉法书写,口诀:正左、负右、标价、交叉、化简、复查。

考点二化合价(必考)

1、 化合价的表示

2、 化合价的计算

(1) 计算原则 (2) 化合价规律

(3) 化合价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考点四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高频)

1、 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2、 计算组成物质中的各种元素质量比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3、 计算物质中的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某元素总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合物的化学式量*100%

4、 计算一定量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

化合物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15分)

考点一空气的组成(高频)

1、 干燥洁净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及用途

2、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成分(0.5-7分)

(1) 实验装置(铜粉、磷) (2) 实验原理(反应消耗氧气) (3) 实验步骤 (4) 实验现象 (5) 实验分析 (6) 实验结论

(7) 改进装置及其评价 考点二关注空气质量(高频)

1、 污染成分

2、 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其防治措施 考点三氧气的制法

1、 氧气的工业制取(物理方法)

2、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化学方法)

A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 实验原理

(2) 发生装置的选择(固液发生装置) (3) 收集装置的选择:排水法、排空气法。 (4) 实验步骤

(5) 氧气的验满和检验 (6) 注意事项 (7) 装置的评价 B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 实验原理:化学方程的书写 (2) 发生装置的选择:固固加热 (3) 收集装置的选择 (4) 实验步骤

(5) 氧气的验满和检验

3、 催化剂

(1) 概念:质量和性质反应前后不会变 (2) 催化作用

考点四氧气的性质(高频)

1、 物理性质

2、 化学性质:和金属、非金属的反应现象,个别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考点五氧化物

1、 概念

2、 举例:水(H2O)、二氧化碳(CO2)等 考点六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1、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

2、 缓慢反应

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2-21分)

考点一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高频)

1、 内容: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2、 实质:原子个数不变

3、 化学反应前后的变和不变

4、 质量守恒定律使用的注意事项

(1) 前提:化学反应 (2) 条件:参加反应 (3) 核心:质量守恒

(4) 强调“各物质的总量和”

5、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 确定未知物质的化学式 (2) 推断物质组成

(3) 推算反应中某物质的质量或物质之间的质量比(重难点) (4) 进行化学计算

考点二化学反应的表示

1、 化学方程式及其意义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考)

考点三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必考)

六单元燃烧与燃料

课时一燃烧与灭火化石燃料的利用(0.5-10分)

考点一燃烧与灭火(高频)

1、 燃烧、

(1) 定义

(2) 燃烧的条件

(3)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观察 (4) 促进燃烧的方法

2、 灭火

3、 爆炸的发生

考点二化石燃料的利用(高频)

1、 三大化石燃料

2、 化石燃料的燃烧

3、 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4、 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

课时2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1-18分)

考点一二氧化碳的循环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和消耗:

(1)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动植物尸体腐烂。

(2)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2.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1)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其它还有甲烷等 (2)温室效应的危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极地等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3)如何防止温室效应: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更多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大量植树造林,严禁乱砍乱伐。 考点二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高频)

1、 物理性质

2、 化学性质

(1) 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 与水反应 (3) CO2的溶解性

考点三二氧化碳的制取(高频)

1、 工业制取:高温加热石灰石

2、 实验室制法(0.25-4分)

(1) 实验用品 (2) 反应原理

(3) 发生装置选择:固液发生装置 (4) 收集装置的选择 (5) 操作步骤 (6) 检验和验满

(7) 制取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

第四篇:沪教版初三《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品味“苏州园林”之美(图画美)

2. 分析《苏州园林》之美(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 3. 掌握说明文语言的特征 、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过程与方法:

1. 朗读法,理解课文内容

2. 圈画法,掌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3. 温故知新法,掌握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

1. 学会欣赏我国的园林艺术,学会欣赏美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难点:分析《苏州园林》的总分的文章结构和说明文相关知识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一

一.导入(3分钟)

说道北京的特色建筑我们会想到“胡同”,说道上海的特色建筑我们会谈到“石库门”,说道敦煌我们会提到“莫高窟”,说道草原文化我们会提到“蒙古包”,那么当提到苏州,你会联想到哪一种特色建筑呢?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人文气息营造了园林这样一种建筑,而苏州的园林更是一绝,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传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叶圣陶笔下的《苏州园林》,感受一下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同时学习一下叶圣陶这样一位文学大家对于文章的独到把握。

二.作家介绍 (3分钟)

叶圣陶,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钧,作家、出版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写作意图:应香港的风光画报出版之邀,为画册《苏州园林》作的序文。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明确字词读音(5分钟) 2. 整体把握课文(5分钟)

(1)苏州园林给作者的总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他们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共同点)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四.细读课文,结合图画,领略苏州园林之美(8分钟)

1. 自读课文,以“苏州园林美在__________”为模板,感知苏州园林之美。 为了构成整体的图画美

(1)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 (2)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 (3)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 (4)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6)

为了构成细节的图画美

()注意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7) (2)注意门窗的图案美(8) (3)注意色彩搭配的协调美(9)

2. 逐段朗读,结合图片,品味苏州园林各部分的美 (10分钟) 第3节:不对称的美,自然之趣

第4节:假山的堆叠,池沼周围景色的配置 第5节:栽树和修剪树着眼于画意

第6节: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花墙和廊子

第7节:书带草、爬山虎、蔷薇木香、竹子、芭蕉 第8节:雕镂琢磨的门窗

第9节:水磨方砖、广漆,水磨方砖

四. 探究文章结构特征

感受完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之后,我们来进一步感受一下叶圣陶这篇文章《苏州园林》的结构特征,品味一下它的结构美。

1. 这篇文章总共10小节,那么要怎么进行段落划分呢?结合我们刚才所说的文章内容,给文章划分一下段落。

第一部分:第1节(对苏州园林总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9节(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2节: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图画美)

第3——9节:从布局、景物处理、花木、乃至墙、廊、门窗等方面分说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10节(指出对于苏州园林,可以介绍的远不止所写的这些,引人回味)

2. 总结:所以说这是一个总说—分说—小结的文章结构。

3. 这是一篇说明文,那么这样一个总分的结构,在说明文中,我们说这是一种怎样的说明顺序?请同学课后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一种说明顺序还有怎样的特征?

作业:1. 再读《苏州园林》,注意字词书写

2. 完成课本p4 阅读第二题(在书上划出相关语句) 3. 背诵并自默写《饮湖上初晴后雨》、《钱塘湖春行》

课时二

一。复习导入

复习巩固上节课的文章结构,从而引出本文的说明顺序 二.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总到分,由主要到次要,由局部到细部的特点。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初中阶段学过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晋祠》

三.说明方法的掌握 1.复习巩固

初中阶段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引用、下定义、画图表等

2.本文中出现的说明方法 分类别:

(1)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是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将就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2)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举例子:

(1)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2)阶砌旁边栽几从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四.说明文语言的特征

1.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精炼的特点在这篇文章中是怎么体现的?有哪些词语可以体现这一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主要表现在:

(1)表示时间、范围、程度、推测、频率、数量等有关修饰限制词语要准确无误,如“基本”、“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主要”等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

(2)约数和确数。无论使用的是约数还是确数,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表明资料来源的词语:据说、据调查、据统计、据专家估计、据资料显示等。 (4)关联词语的使用,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

表时间——已经、早已、一直、渐渐、当时、刚刚、迄今……

表程度——仅、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格外…… 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都、大多数、少 数、之

一、总共…… 表数量——多、有余、很少、许多……

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上下、可算、也许…… 表频率——经常、常常、屡次、总是、有时、往往、通常……

表明资料来源的词语——据调查、据统计、据专家估计、据资料显示、据说……

理解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基本题型 1.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2.某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3.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4.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的角度分析句子。 5.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所处„ 明确: “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

(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电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明确:强调了图画美的特点

(3)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明确:范围上作出的限制,

(4)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明确:范围上作出限制

(5)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明确:数量上加以限制

五.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

1.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明确: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

3.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明确: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四、总结

苏州园林的特点:图画美

《苏州园林》的结构特点:总分的结构 《苏州园林》的语言特点:准确精炼

作业:1. 在作业本上完成p4“表达”的练习

第五篇:沪教版初中化学课件

1备课过程

学生基本知识情况分析

1、 学生在学习过第五册、第六册前面的几节后,对金属的活动性有了初步的了解,对酸、碱的分类和化学性质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对本单元中盐的分类和化学性质的掌握。

2、 学生的生活常识,对课本中提到的盐和生活中吃的食盐容易混淆。

3、 盐与金属反应的知识点中,盐必须是溶液、金属单质必须在盐中金属的前面,金属除钾、钙、钠、钡之外是学生较容易忽略的问题。

4、 铁元素的变价问题,对于特别是中偏下的同学还需要巩固。

5、 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应两者都必须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本单元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包括重点、难点、目标达成度等)

一、

一、基本内容

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二、教学要求

1、 重点:

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盐的化学性质。

2、 难点:盐的化学性质;爱国主义和辩证观的情感体验与升华;对学习方法的培养,特别是强调学习对比的实验方法。

3、 目标:

1)掌握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来判断盐与盐、盐与酸、盐与碱之间能否反应

2)了解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3)会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金属能否跟盐溶液反应。

4)记住盐的化学性质,会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量变到质变的具体事例,初步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6)通过铁与硫酸、铜与硝酸银反应的实验的分析,使学生树立外因和内因辩证统一的观点;使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普遍性。

重点课时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 (不够可另附纸) § 盐的性质

教学目的

知识:掌握盐的一些化学性质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用途;可用盐溶液来制取单质的金属,巩固掌握制酸、制碱的方法。

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化学计算的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物质的共性与个性及其它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依据事实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

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提问一]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按酸、碱、盐进行分类:

①干冰、②纯碱、③氢氯酸、④氢氧化钙、⑤碳酸钙、⑥烧碱、⑦食盐、⑧氯化铁、⑨氢硫酸、⑩熟石灰、

[提问二]酸的含义,酸有哪些化学性质?(主要指硫酸和盐酸)并用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问三]碱的含义,碱有哪些化学性质?(主要指可溶性的碱)并用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问四]盐的含义。

[讲解] 酸中的H+ 决定了酸具有通性;碱中的OH—决定了碱的通性;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这种组成的相似性也决定了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提问] 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找出盐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讲授新课:

一、盐的化学性质:

(引导学生在图示中找出有关盐的化学性质,除盐跟酸、盐跟碱能反应外,根据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启发学生,金属可以置换某些盐溶液中的金属,归纳出盐的三条化学性质

(一)盐(溶入水或溶入酸)+ 酸— 新盐 + 新酸—是常用的一种制酸方法。

[练习]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gNO3 + HCl— BaCl2 + H2SO4—

CaCO3 + HCl— NaHCO3+H2SO4—

[讨论] 这类反应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小结] 盐必须能溶入水或溶入酸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二)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是常用的一种制碱方法。

[练习] 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 + Ca(OH)2 — CuSO4 + NaOH —

Ba(OH)2+Na2SO4— FeCl3 + KOH —

[讨论] 这类反应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小结] 盐和碱必须可溶,生成物之一是沉淀。

(三)金属 + 盐(可溶)— 新金属 + 新盐

[提问]是否金属跟盐一定发生置换反应?

演示[实验1—8] :①铁放入硫酸铜溶液;②铜放入硫酸锌溶液;③铜放入硝酸银溶液

[观察现象]①铁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铜。②铜丝表面无变化。

③铜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物质——银。

[板书] Fe+ CuSO4 == FeSO4 + Cu

Cu +ZnSO==(不反应)

Cu + 2AgNO3===Cu(NO3)2+2Ag

[讨论] 金属跟盐的反应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小结] 由上述三个实验可知金属跟盐不一定都能发生置换反应,跟金属的活 动性有直接关系。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 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不以H为界限)。

注意:反复强调“盐溶液”,即盐必须可溶。

[提问] 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把排在他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吗?

[补充实验] 把一小块钠放在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

[观察] 未见有红色铜出现。

[讲解] 不要用K、Ca、Na、Ba去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

例如:Na + H2O == NaOH + H2↑

2NaOH + CuSO4== Cu(OH)2 ↓+ Na2SO

4[小结]盐与金属反应的条件:盐必须可溶,单质金属必须比盐中金属活泼,单质金属除K、Ca、Na、Ba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分析]从性质(1)可以看出盐中的酸根离子可与酸中的H+ 结合生成新的酸。

从性质(2)可以看出盐中的金属离子可与碱中的OH—结合生成新的碱。

从性质(3)可以看出金属可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

那么,一种盐溶液的阴阳离子能与另一种盐溶液中的阴阳离子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盐吗?

[演示] 实验

1、AgNO3 + NaCl—

实验

2、BaCl2 + Na2SO4 —

[观察] 实验

1、2都有沉淀生成。(独立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盐(可溶)+ 盐(可溶)—新盐+新盐

[讨论] 此类反应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小结]两种盐必须都可溶,生成物之一是沉淀。

以上所学过的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应,以及以前学过的中和反应等都属于复分解反应。酸、碱、盐之间是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呢?

从以上所学内容可得到:

二、复分解反应: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生成物中必须要有沉淀、气体或有水生成。

板书设计:

1、 学性质

(1)、金属 + 盐(可溶) 新金属 + 新盐

Zn + CuSO4 == ZnSO4 + Cu

Cu + Hg(NO3)2 == Hg + Cu(NO3)

2条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不要用K、Ca、Na 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

(2)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新盐 + 新酸

AgNO3 + HCl== AgCl↓+ HNO

3BaCl2 + H2SO4==BaSO4↓+ 2HCl

(3)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CuSO4 + 2NaOH == Cu(OH)2↓ + Na2SO

4FeCl3+ 3KOH == Fe(OH)3↓ + 3KCl

(4)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AgNO3+ NaCl == AgCl↓ + NaNO3

BaCl2 + Na2SO4== BaSO4↓ + 2NaCl

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反馈练习]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若能发生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发生的说明理由:

1、Cu + ZnSO4 —

2、 AgCl + Hg—

3、NaCl + KNO3 —

4、Mg(OH)2 + CuSO4—

5、BaCO3 + HCl —

6、Ba(NO3)2 + MgSO4 —

[课内练习]书P

16、P17

附:[课外练习]:

1、 下列物质间能反应的写出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1)硝酸钙与碳酸 (2)氢氧化铁与硫酸铜

(3)铜与硝酸汞 (4)氢氧化钾与氯化钡

(5)铁与氯化锌 (6)氯化钠与硝酸银

2、X、Y、Z三种金属,X与酸不反应,但Y与酸能反应,X能将Z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则三者的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

A、X、Y、Z B、Z、X、Y C、Y、X、Z D、Y、Z、X

3、证明一种无色溶液是硫酸,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氯化钡溶液、稀硝酸 B、硝酸银、稀硝酸、铜

C、石蕊试液、稀硝酸、氯化钡溶液

D、紫色石蕊试液、稀硝酸、氯化钡溶液

4、 用化学方程式回答或解释:

盐与碱作用制取氢氧化钾 ;

证明敞口放置的烧碱已变质 。

5、 下列几组物质间的复分解反应可以进行的是:

A、氯化银和硫酸 B、氢氧化钾和氯化铁

C、硫酸铜和氯化铁 D、碳酸钙和氢氧化钠

6、 由铜、空气、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制取氢氧化铜,写出有关的方程式:

7、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除去下列杂质的最佳方法:(括号内的为杂质)

(1)硫酸亚铁(硫酸铜 )

(2)氯化钠(硫酸纳)

(3)氢氧化钠(碳酸钠)

(4)铜(锌) 。

8、 能将锌、铁、铜三种物质的活动性顺序鉴别出来的一组物质是:

A、铜、铁、硫酸锌 B、硫酸、铁、铜

C、氯化铜、硫酸锌、铁 D、锌、铁、硫酸铜

9、有一种溶液中含有氯化钾、硫酸铜、氯化铁、硫酸镁四种溶质,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出的固体中滴入稀盐酸冒出气泡。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为 。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 。

10、下列方法中,肯定得不到盐溶液的是:

a金属溶于酸、b碳酸盐溶于水、c氧化物溶于碱溶液、d氢氧化物溶于水、e 氧化物溶于酸

A、a、b B、d、e C、c、d、e D、c、d、e、f

学科背景知识和补充材料(不够可另附纸)

1、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知道工业上可用盐与酸反应可制得酸;可用碱与盐反应来制得碱;可用盐与金属反应来制得金属等。

2、 我国劳动人民自西汉时期就发现的关于湿法冶金的材料,以便加深理解,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了铜盐溶液里的铜能被铁置换,从而发明了水法炼铜。它成为湿法冶金术的先驱,在世界化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水法炼铜的原理是:CuSO4+Fe=Cu+FeSO

4在汉代许多著作里有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中也有“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的记载。南北朝时更进一步认识到不仅硫酸铜,其他可溶性铜盐也能与铁发生置换反应。南北朝的陶弘景说:“鸡屎矾投苦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即不纯的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不溶于水,但可溶于醋,用醋溶解后也可与铁起置换反应。显然认识的范围扩大了。到唐末五代间,水法炼铜的原理应用到生产中去,至宋代更有发展,成为大量生产铜的重要方法之一。

3、 介绍我国用碳酸钙、水、纯碱为原料来制烧碱等资料。

作业形式和内容

1、 完成作业本、同步中的相应配套练习。

2、 结合、模仿课本中关于盐与酸反应的条件研究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进行相应的探究研究。如:用醋酸来除水垢等实验。

重点课时试教后的反思(不够可另附纸)

1、 学生对工业上制碱、制酸、制金属生产缺乏常识性了解,但有比较高的兴趣,能根据书上的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

2、 教学中学生经常把物质之间能反应的和不能反应的混淆在一起,特别是盐与酸反应、盐与碱反应、盐与盐反应、盐与金属反应不清楚哪些物质之间的反应要条件的,哪些物质之间的反应不要条件的,有些物质之间的反应反应物要条件的,有些生成物要条件的,学生不太清楚,在后面的习题中要加强这些知识点方面的训练,便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判断能力。

沪教版初中化学课件

2教学目标

1、让生初步感受化学的魅力,激发生对化学知识的渴求。

2、了解什么是化学和化学的发展。

主要教法

实验激趣、指导阅读、举例说明、组织交流、总结引题

主要学法

倾听、阅读、观察、思考、交流

教学设计

实验激趣

师:同学们,世界上哪种颜色的花最多?

生:红色、黄色、紫色等。

师:白色的花最多。这个答案我是在某一期《开心辞典》中知道的。可是,多数人喜欢颜色鲜艳的花。现在,师这里有一朵白色的花,我们试试把它变成红色的,你有什么办法吗?生:每片花瓣上都贴上红色的纸、用红墨水浸泡花朵??

师:同学们的办法是可以的,我还有另一种办法。

接下来我用喷雾水壶对准白花喷雾。白色的花在同学们的惊呼中摇身变成了红色的。总结引题

这样神奇的变化还多着呢。我们可以把“白开水”变成“牛奶”、“红酒”,还可以拿玻璃棒当火柴用??,所有这一切,奥秘就在我们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中。化学是神奇的,化学是有趣的,化学可以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指导阅读从生进行多年的写作训练着手,使他们比较容易地完成了选材任务。此时再指导生联系自身生活阅读课题下的三段文字和九幅图片。

总结引题

同学们想搜集的也是这样的素材吧。虽然我们没有拿出很多证据来证明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书上的图片也只是很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但是,借一斑可窥全豹。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发展进步过程的方方面面均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以说,化学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化学是万万不能的。那么,什么是化学呢?

师:这样的科学就是化学。

此时,化学的概念在同学们思想中初步形成了,然后阅读课本中的化学概念。

师: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经了漫长的过程。

交流

学习本课至此,同学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进行口头交流。

课后精编

精选课题1的内容写成文稿与至少三位同学交流。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实验

1、2有什么共同特征?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

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

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

1、2。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

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

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过渡]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板书]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板书]

1、熔点

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板书]

2、沸点

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板书]

3、密度

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

哪是铝。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布置作业

上一篇: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解读下一篇:超市班组长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