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居住区邻里空间设计

2022-09-11

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文化底蕴, 是建立在深厚的邻里和血缘关系上。这几十年受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通讯手段的冲击, 传统意义上的邻里交往空间逐步消退。但是, 无论经济如何发展, 人类作为社会性的群居动物, 交往依旧是人类的根本需求, 而邻里交往是最基本、最直接、最容易实现的交往方式。古语有云:“人之生也, 不能无群。”因此, 重新构筑邻里亲善的近接环境, 营造睦邻友好的环境氛围, 成为居住区设计的重要内容。

1 目前居住区的概况

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人口大量聚集, 城市居住形态发生了变迁, 大量居住建筑从开敝、自然式的状态演变成当今大都市里高楼林立、封闭冷漠的住宅。住宅成为了“居住的容器”。越来越独立的个人空间隔断了邻里之情, 人们从传统的杂院式的街巷模式, 机关大院模式发展到现在的居住区模式。生活模式和空间环境发生了变化, 缺乏血缘关系的人们聚居在一起, 人与人之间形成的防范心理造成了邻里关系淡漠。城市中的住宅, 将居住的内涵简化为简单的住, 忽视了人类聚居的社会性内容使得城市生活变得简单, 无法满足人类聚居中相互交往和交流情感的需求。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长期居住在封闭的单元楼中的人们对精神生活渴望逐渐强烈, 居住区邻里交往及邻里空间设计问题开始日益重视。但是很多设计只是在满足开发商最大利益、容积率最大基础上对剩余空间的布置, 在营造场所感、领域感方面缺少统一规划, 在对居民的交往特点、活动时间、不同年龄居民的相对交往内容等需求方面也缺少调研和分析。一些楼盘也提出了人性化小区、健康小区等口号, 并在小区中设计了中心花园、景观水体等。但由于缺乏精细化设计, 追求时间、进度、效益, 使一些很好的理念成为纸上谈兵。喷泉、绿化成为了摆设, 缺少必要的活动设施, 从而很难形成充满活力和人情味的邻里空间。

2 对邻里空间的认知

(1) 所谓邻里空间, 是邻里或社区中的任何空间建构, 是能够反应和承载邻里关系的空间, 是居民能与他人共同使用和停留, 并且发生交往行为的空间。物质空间和人的行为相配合, 共同界定了这个空间。它是邻里情感关系和交往关系产生的社会基础之一, 也可以通过影响住区由人际行为来进一步影响社区居民无法观测衡量的个人特征 (经验、习惯等) 。

在建筑领域, “邻里”思想在近代城市规划理论中, 是指可识别、低层次的单元, 其中设有满足日常需要的服务设施, 并存在于居民的住宅和城市之间。研究人员将规划制定的邻里规模和居民能感受到的邻里规模结合到一个统一的邻里类型学中, 将邻里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5~1 2户, 居民间能建立较强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第二层次约5 0户, 为邻居之间能见面打招呼。第三层次500~1500户, 偶尔见面, 但认为他们是社区一部分。

(2) 邻里空间的特征。根据住居民的交往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 邻里空间一般有下列特征。

(1) 领域性。领域性使居民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形成领域的方式是通过对空间的界定。利用住宅的立面、围墙、隔断、篱笆或灌木等对邻里空间进行垂直空间上的分隔;利用道路、铺装、地面的高差、小桥、流水等对邻里空间进行平面领域的界定。住宅的建筑风格会形成鲜明的特征, 而建筑材料, 颜色等共同赋予小区整体形象, 形成富有个性的领域空间, 吸引居民休憩、游、活动。

(2) 层次性。城市居民由城市进入到自己家中, 经历一个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的空间序列。空间变化也由开敞变为封闭, 不同层次的邻里空间给居民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居民从相遇, 相识, 相知到建立社交圈的可能性会随着人群的减少而增加。

休闲性。家是心情放松的地方, 居民在邻里空间的活动是休息、玩耍、健身、聊天、散步。活动交往一般在步行道, 小院内、树下、休闲设施等地方展开。

多功能性。从交往行为上分析, 邻里空间的功能不应该是单一的, 这是由不同年龄的人群, 不同的需求和行为特点所决定。如底层的架空空间, 小孩玩耍, 老人聊天、打牌、娱乐, 各得其乐。

3 营造多层次的邻里空间

中国传统的邻里空间布局是街→巷→院模式, 空间序列是公共到私密, 现代邻里空间经过螺施式发展, 形成了现在“邻里中心花园→宅前院落空间→入住户花园”的空间序列。

(1) 邻里中心花园一般设置在居住区的中间位置或者入口位置, 与商业中心、会所、运动中心结合在一起, 形成居住区最居活力的场所。它便于到达并且富有个性, 属于邻里空间中的公共区域。中心花园一般由道路, 活动场地和绿化区域等组成, 空间内的交往对象为小区的所有居民。

中心花园的道路设计, 要注重安全易达性和多功能性。人车混杂和车速过快是威胁道路安全的祸手, 因此, 采用人车分流 (在平面上或立体上) 和曲线型的道路设计, 既能形成丰富的景观, 又能吸引居民前来散步、遛狗、逗留, 从而增加居民接触机会, 促进交往行为的发生。

(2) 宅前院落空间。宅前院落空间是邻里交往的第二层次, 也是居民回家的第二道院门, 在这里人们更加熟悉, 相互交往的可能性更高。作为半私密的邻里交往空间, 它一般由一个组团内的居民共享, 由建筑、围墙、走廊来围合, 围墙或采用或实或虚的手段, 创造一个相对静谥的交往空间。宅前院落空间具有较强的领域性, 往往会在入口处设置信报箱, 书报架、信息栏, 促使现代居民的交往行为的发生。在设计中, 也常采用底层架空的手法, 设置居民共享空间。

(3) 户前邻里交往空间。

(1) 户前邻里交往空间形式多样。

底层围合院落中的邻里交往, 院落间通过绿篱、透空的隔断、邻里之间可亲切交流, 它是沿袭传统民居中带有私家前院的基础上, 又受西方联排住宅布局影响的新型邻里空间模式, 是传统的发展。

(2) 空间私家院落。

在住宅户型设计中, 设计两层高的空中庭院。该庭院与隔壁住户的院落相邻的同时, 楼上的住户也能享受到花园的上空, 也就是说, 每个单位除在本层有一个私家空中院落外, 也在另一个方面上共享了楼下空中院落的上部。这种空间的意义除了在空间本身所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丰富变化外, 也给住户之间提供了相互交流和接触的机会, 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传统邻里空间在竖直方向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台的邻里空间, 而是在交往的同时又保证了相互的私密性, 具有极高的空间领域感。

4 结语

舒尔茨说:居住不仅仅意味着一个生活的遮蔽所, 而且意味着人与周围环境建立起来的富有意义的关系。

我们在设计中, 要关注人的内心需求。人在居住环境中需要有适当的私密性, 使之能优雅的独处, 但同时也需要多样的社会交往活动, 来渲泄感情, 丰富生活等需求。而作为居民日常生活最频繁的场所——邻里空间, 其内在的交往活动也非常重要。在邻里交往活动中, 独立的家庭生活能在住宅外得以拓展和延伸, 使“家”与“园”的概念得到充分的整合, 住区也因此要得生动而有趣。因此, 创造良好的邻里空间, 对促进身心健康, 提高居住质量, 密切邻里关系, 增强住区活动都有重要意义。通过邻里交往, 建立起对居住环境的认同感、领域感和归属感。

摘要:对我国城市居住区设计中邻里交往空间进行分析, 指出邻里空间缺失对交往造成的影响, 倡导营造不同层次的邻里交往空间。

关键词:住区,邻里空间,层次,设计

上一篇:基于新媒介背景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变革下一篇:浅谈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造价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