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当我们变老

2022-07-07

第一篇:敬一丹当我们变老

让我们慢慢变老情感美文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我加了你

你成了我空间里

一道美丽的风景[由整理]

可是现在

却想不起

曾经加你的理由

或许是你的一篇文章

也许是你的一段心情

再就是你富有哲理的说说

或是你装饰华丽的博客

是漂流瓶传递的缘分吗

我们应该相识的

在某个朋友相聚的时候

我们应该有过邂逅

在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

或许在将要擦肩而过的一刻

我们交换了彼此的联络

总之你加了我

抑或我加了你

都一定有一个理由

简单到举手投足

应该是

好像有

曾经和你长聊的经过

或许也开心的笑过

一定有深刻的探讨

天南海北的故事

应该述说过不少

久远的记录

都已经寻找不到

现在的你我

相距也不遥远

明月当空的夜晚

共享婵娟

刮风下雨的日子

我们都要撑伞

每一天

我们也都能看到

你的日志

我的近况

你的心情

我的开心和烦恼

每一天

我们都能看到彼此的分享

只是你不再理我

我不和你闲聊

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问候

都吝啬得难以出手

你和我

就这样过了很久很久

在各自的空间里

你看着我

我看着你

然后一起

慢慢的变老……

第二篇:当我们遇到鲁迅

高密市康成中学 于学军 2010年7月28日 06:19 张文胜于10-7-28 10:21推荐鲁迅的作品,经典,他忧愤深广的心情、深邃丰富的思想、勇敢艰辛的探索、幽默犀利的文笔,太精辟了。

邱法喜于10-7-28 11:15推荐当我们遇到鲁迅,想象丰富,启迪性强,令人叹服。

王岱于10-7-28 11:30推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绕不过的一个人物,鲁迅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如何读鲁迅,如何引导学生读鲁迅的确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当我们遇到鲁迅

夜深人静,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在观看了苏州十中袁佳、琼山华侨中学龙敏两位老师关于《祝福》的教学录像时迸发的感触,使我难以入睡。她们敢于在公开课上讲鲁迅,能够把《祝福》讲得非常成功,着实让我赞叹。赞叹他们高超的授课技巧,更赞叹她们不畏鲁迅的勇气。 那么,当我们在课堂上遇到鲁迅的时候该怎么办?如何办?

鲁迅的作品,经典,他忧愤深广的心情、深邃丰富的思想、勇敢艰辛的探索、幽默犀利的文笔。我们几代人都在读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着《社戏》、读着《孔乙己》、"《阿Q正传》和《藤野先生》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步步走来,一点点长大,渐渐明理、明法。可当我们走上讲台,遇到鲁迅时都干了些什么?

‚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 在第四届鲁迅论坛上有人如是坦言。于是乎,浅尝辄止成了目前我们在教授鲁迅文章时最常见的现象。很多时候我们教鲁迅的作品,都是概括一下作品的主题思想,然后再拿几个重点的句段找学生分析一下,再根据学生的赏析回扣一下主题就完了。除此之外感觉就没有什么可以教的了,甚至有的时候为了赶进度节省时间,重点先讲解某一个模块的文言文或者是诗歌单元,而对于想鲁迅这样的小说单元或者是散文、随笔一类的直接让学生读一读就算是学过了。长此以往,伤害不仅仅是孩子对鲁迅先生文章的阅读的兴趣,伤害的更是孩子那颗应该对周围的事物善恶美丑敏锐的鉴别能力。进而厌恶鲁迅,讨厌鲁迅。在当下中学生群不是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吗?‚语文课堂中,要问我们怕什么?我的回答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学鲁迅。‛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象呢?

郁达夫说:‚没有伟人出现的民族,是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人出现而不珍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鲁是一位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文学巨匠,他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更为可贵的是,作为一个文人,他的一生是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他来自中国,是一个炎黄子孙,是属于我们的英雄,这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可是,我们怎样对待我们的英雄,我们的文化巨匠呢?我们真的拥护了吗?我们真的珍稀了吗?或许真的没有。 我们学习文章,我们给我们的孩子上语文课的目的,是什么?就像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那样‚自行做人‛、‚自行做文‛。我们守着这样好的精神财富而不用,这是否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鲁迅是大家,他的文章,不能说是全部,大多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不仅仅是仅局限于思想层面。单就其文章的美,值得学习之处,就有很多,含蓄美,是其中的美感之一,拿《祝福》鲁四老爷的描写为例来看。

一个封建卫道士。鲁四老爷好像与众不同,他对待祥林嫂虽不是彬彬有礼,却也是‚貌甚闲暇‛,少露狰狞,他按约定的数目给工钱,看不到露骨的剥削压迫,他不打她,不捆她,不卖她,也没用阎王地狱恐吓她,作品中,作者仅仅写了他的‚皱眉‛。祥林嫂死了第一个丈夫,来到鲁镇找工作,鲁四老爷只是‚皱了皱眉‛,这‚皱眉‛就表明了他看人的标准——讨厌寡妇;祥林嫂被婆婆抢走,鲁四老爷只说了两个词‚可恶,然而……‛,这‚可恶‛的言外之意,当然是别人抢走了他家的佣人,冒犯了他的尊严,而‚然而‛则表明了他维护封建礼教的立场,婆婆当然有主宰媳妇的权利;祥林嫂死了第二个丈夫,又一次来到鲁镇,鲁四老爷也只是皱眉,并暗暗告诫妻子,要慎用此人。对付祥林嫂,他是不必出面的,杀鸡焉用牛刀啊,然而,这两次皱眉和‚可恶,然而……‛,不可小觑,在这背后蕴含着许许多多的内容,极尽含蓄之妙,。然而如果有谁认为鲁四老爷,永远的持有温文尔雅、‚事理通达心气平和‛的儒者气象,那就大错特错了,除夕之夜,当他得知祥林嫂死去消息时,一反儒雅常态,‚且走且高声的怒骂:‘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侯——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多么蛮横无理的人性啊,多么冷酷无情的阶级本性的大暴露啊,这些,在鲁迅文章中不应该注意吗?学生学习了以后难道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写作没有帮助?

或许,语文教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太厉害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一套高考试卷展开的,如高考考文学常识,教师就把文学常识梳理得很细;高考考字音字形,教师就在课上听写字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一篇篇文质优美兼美的文章,就这样分解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往往不是文质兼美文章,而是枯燥的字词和一套一套所谓的解题方法。这样教语文,学生的成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但是,这种做法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以学生厌恶语文为代价的,好多学生在中学毕业后甚至上中学期间,一提到语文就恐惧,一上语文课就昏昏欲睡,不能不说跟当前好多语文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在讲授鲁迅文章时出现浅尝辄止的现象很多情况下或许是无奈之举吧。但我们绝对不能因为这而放松了我们对自身的严格要求。讲好鲁迅,当我们在遇到鲁迅的时候不敷衍,不浅尝辄止,我觉得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做到两个方面:

一是走进鲁迅,了解鲁迅、尊重鲁迅。否则,就可能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犯无知的错误,将课堂在轰轰闹闹中上到虚无。我的一位曾经教过我的语文老师,很久远了,只要是一讲到鲁迅,就会像大学教授一样滔滔不绝的大讲鲁迅的婚恋史,除此以外,毫无收获。据我所知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没有读过《鲁迅全集》的恐怕不在少数, 因为读得少,对鲁迅的理解难免失之偏颇,浅读、偏读、误读的现象自然时有发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简单的说,老师不会,学生怎么会呢?老师理解不懂,学生怎么又喜欢阅读和深入钻研阅读呢?正确理解和看待鲁迅及其作品在文化方面的地位呢?这样在语文课堂上,面对鲁迅,我们还能讲什么?

二是应对鲁迅的杰出历史贡献充满应有的崇敬之情;应充分发掘鲁迅作品蕴含的丰富情感因素。

我们当代人必须学习鲁迅、理解鲁迅,从鲁迅的伟大人格力量中不断吸取养料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学习鲁迅,重要的是学习一种力量,学习一种精神!鲁迅的‚立人‛精神,是鲁迅精神灵魂。‚横媚冷对千夫指‛的铮铮铁骨的精神,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坎坷的人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让我们有足够的热情对人民耿耿忠心,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众,有爱心、耐心去面对身边的弱势群体。鲁迅的很多东西已经构成了我们的文化源点,中学时期应该给学生打好精神底子。

啰里啰唆,赘言了一大篇,有不当之处,尚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三篇:当我们遇到鲁迅

高密市康成中学于学军2010年7月28日 06:19 张文胜于10-7-28 10:21推荐鲁迅的作品,经典,他忧愤深广的心情、深邃丰富的思想、勇敢艰辛的探索、幽默犀利的文笔,太精辟了。

邱法喜于10-7-28 11:15推荐当我们遇到鲁迅,想象丰富,启迪性强,令人叹服。

王岱于10-7-28 11:30推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绕不过的一个人物,鲁迅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如何读鲁迅,如何引导学生读鲁迅的确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当我们遇到鲁迅

夜深人静,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在观看了苏州十中袁佳、琼山华侨中学龙敏两位老师关于《祝福》的教学录像时迸发的感触,使我难以入睡。她们敢于在公开课上讲鲁迅,能够把《祝福》讲得非常成功,着实让我赞叹。赞叹他们高超的授课技巧,更赞叹她们不畏鲁迅的勇气。 那么,当我们在课堂上遇到鲁迅的时候该怎么办?如何办?

鲁迅的作品,经典,他忧愤深广的心情、深邃丰富的思想、勇敢艰辛的探索、幽默犀利的文笔。我们几代人都在读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着《社戏》、读着《孔乙己》、"《阿Q正传》和《藤野先生》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步步走来,一点点长大,渐渐明理、明法。可当我们走上讲台,遇到鲁迅时都干了些什么?

‚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 在第四届鲁迅论坛上有人如是坦言。于是乎,浅尝辄

止成了目前我们在教授鲁迅文章时最常见的现象。很多时候我们教鲁迅的作品,都是概括一下作品的主题思想,然后再拿几个重点的句段找学生分析一下,再根据学生的赏析回扣一下主题就完了。除此之外感觉就没有什么可以教的了,甚至有的时候为了赶进度节省时间,重点先讲解某一个模块的文言文或者是诗歌单元,而对于想鲁迅这样的小说单元或者是散文、随笔一类的直接让学生读一读就算是学过了。长此以往,伤害不仅仅是孩子对鲁迅先生文章的阅读的兴趣,伤害的更是孩子那颗应该对周围的事物善恶美丑敏锐的鉴别能力。进而厌恶鲁迅,讨厌鲁迅。在当下中学生群不是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吗?‚语文课堂中,要问我们怕什么?我的回答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学鲁迅。‛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象呢?

郁达夫说:‚没有伟人出现的民族,是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人出现而不珍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鲁是一位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文学巨匠,他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更为可贵的是,作为一个文人,他的一生是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他来自中国,是一个炎黄子孙,是属于我们的英雄,这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可是,我们怎样对待我们的英雄,我们的文化巨匠呢?我们真的拥护了吗?我们真的珍稀了吗?或许真的没有。

我们学习文章,我们给我们的孩子上语文课的目的,是什么?就像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那样‚自行做人‛、‚自行做文‛。我们守着这样好的精神财富而不用,这是否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鲁迅是大家,他的文章,不能说是全部,大多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不仅仅是仅局限于思想层面。单就其文章的美,值得学习之处,就有很多,含蓄美,是其中的美感之一,拿《祝福》鲁四老爷的描写为例来看。

鲁四老爷,一个封建卫道士。鲁四老爷好像与众不同,他对待祥林嫂虽不是彬彬有礼,却也是‚貌甚闲暇‛,少露狰狞,他按约定的数目给工钱,看不到露骨的剥削压迫,他不打她,不捆她,不卖她,也没用阎王地狱恐吓她,作品中,作者仅仅写了他的‚皱眉‛。祥林嫂死了第一个丈夫,来到鲁镇找工作,鲁四老爷只是‚皱了皱眉‛,这‚皱眉‛就表明了他看人的标准——讨厌寡妇;祥林嫂被婆婆抢走,鲁四老爷只说了两个词‚可恶,然而……‛,这‚可恶‛的言外之意,当然是别人抢走了他家的佣人,冒犯了他的尊严,而‚然而‛则表明了他维护封建礼教的立场,婆婆当然有主宰媳妇的权利;祥林嫂死了第二个丈夫,又一次来到鲁镇,鲁四老爷也只是皱眉,并暗暗告诫妻子,要慎用此人。对付祥林嫂,他是不必出面的,杀鸡焉用牛刀啊,然而,这两次皱眉和‚可恶,然而……‛,不可小觑,在这背后蕴含着许许多多的内容,极尽含蓄之妙,。然而如果有谁认为鲁四老爷,永远的持有温文尔雅、‚事理通达心气平和‛的儒者气象,那就大错特错了,除夕之夜,当他得知祥林嫂死去消息时,一反儒雅常态,‚且走且高声的怒骂:‘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侯——这就可见是一个

谬种!’‛多么蛮横无理的人性啊,多么冷酷无情的阶级本性的大暴露啊,这些,在鲁迅文章中不应该注意吗?学生学习了以后难道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写作没有帮助?

或许,语文教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太厉害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一套高考试卷展开的,如高考考文学常识,教师就把文学常识梳理得很细;高考考字音字形,教师就在课上听写字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一篇篇文质优美兼美的文章,就这样分解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往往不是文质兼美文章,而是枯燥的字词和一套一套所谓的解题方法。这样教语文,学生的成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但是,这种做法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以学生厌恶语文为代价的,好多学生在中学毕业后甚至上中学期间,一提到语文就恐惧,一上语文课就昏昏欲睡,不能不说跟当前好多语文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在讲授鲁迅文章时出现浅尝辄止的现象很多情况下或许是无奈之举吧。但我们绝对不能因为这而放松了我们对自身的严格要求。讲好鲁迅,当我们在遇到鲁迅的时候不敷衍,不浅尝辄止,我觉得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做到两个方面:

一是走进鲁迅,了解鲁迅、尊重鲁迅。否则,就可能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犯无知的错误,将课堂在轰轰闹闹中上到虚无。我的一位曾经教过我的语文老师,很久远了,只要是一讲到鲁迅,就会像大学教授一样滔滔不绝的大讲鲁迅的婚恋史,除此以外,毫无收获。据我所

知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没有读过《鲁迅全集》的恐怕不在少数, 因为读得少,对鲁迅的理解难免失之偏颇,浅读、偏读、误读的现象自然时有发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简单的说,老师不会,学生怎么会呢?老师理解不懂,学生怎么又喜欢阅读和深入钻研阅读呢?正确理解和看待鲁迅及其作品在文化方面的地位呢?这样在语文课堂上,面对鲁迅,我们还能讲什么?

二是应对鲁迅的杰出历史贡献充满应有的崇敬之情;应充分发掘鲁迅作品蕴含的丰富情感因素。

我们当代人必须学习鲁迅、理解鲁迅,从鲁迅的伟大人格力量中不断吸取养料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学习鲁迅,重要的是学习一种力量,学习一种精神!鲁迅的‚立人‛精神,是鲁迅精神灵魂。‚横媚冷对千夫指‛的铮铮铁骨的精神,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坎坷的人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让我们有足够的热情对人民耿耿忠心,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众,有爱心、耐心去面对身边的弱势群体。鲁迅的很多东西已经构成了我们的文化源点,中学时期应该给学生打好精神底子。

啰里啰唆,赘言了一大篇,有不当之处,尚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四篇:当我们老了美文

时光白驹过,一瞬几十年。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夺去了我们青春的容颜,体魄的强健。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心渐渐变的清彻淡然。

历经岁月的苍桑,对爱已经有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已不再是简单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秋月佳人的内容,爱已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爱家人,爱朋友,用一颗善良的心去爱世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生灵。

丰富的人生阅历,让我们学会了宽容,能够从容应对生活给予的公与不公。不再纠结于凡俗琐事,生活开始变得简单,对物质的占有欲变淡了,而亲情更浓了。

青莲一绿翠荷塘,清浊分明见晚霜。

滿江春水东逝去,苍松迎风度夕阳。生活的节奏慢下来了,一切变得随心所欲,顺其自然,淡泊名利,取舍随缘。寄情山水,颐养天年。

对于老,很多人都怕,都想能够青春永驻。可是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岁月的年轮刻满了你曾经意气风发的脸庞,步履蹒跚,身躯己不再挺拔,满头的青丝已变成霜染的白发。人生己到了成熟,睿智的季节。

我们有了过多的清闲时光。可以静下心来好好的放松一下自己,不再需要朝朝闻鸡而起,競競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的紧张生活节奏。早饮一壶清茶,闻半日书香;午听一曲轻歌,赏半空云霞;夜秉一焰红烛,吟几句诗赋。

淡看云卷云舒、细听花开花落,少了很多的烦心,多了好多的安逸。年轻时只记得索取,把一切都想的理所当然。现在一颗感恩的心里装的满满的都是父母的恩情,兄弟姐妹的亲情。知道了健康的重要,生命的宝贵,也知道了病魔的无情。

回看人生走过的路程,有坎坷,有不平,有刻骨铭心的爱,也有离别的伤痛。从幼稚到成熟,从懵懂到睿智,在世上留下了成长的影子,甚至还留下了一点点虚名,但这一切都将会随云烟飘散于空中。

人过中年,有了谦和的心态。年轻时好比初生牛犊,不畏艰难,勇住直前,傲气冲天。而且年轻就是骄傲的资本。老了才知道,年轻时期只是自然生长中的一个过程,一种青涩、一种幼稚、一种鲁莽、一种傲然。当老了回头一看,才知道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现,于是谦和的心态由然而生。

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享受了跌宕起伏的人生过程。我们在回忆中仔细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令人唏嘘,这是我们人生的财富,是我们记忆中的幸福。

我们有了随心所欲的资本。想吃就吃,想穿就穿,想睡就睡,想玩就玩,不再怕被人指责,不再怕被人嘲笑,一切随自己的喜好而为之。

我们有了自省的豁达。年青时难得自省,只凭着满腔热情去工作,去生活,去求索爱情。当一切都趋于平静。你才感到自省是年轻时最缺乏的一种涵养,也就慢慢养成了自省的良好习性。

我们可以漫漫享受人生幸福了。孩子们已长大,过去你对他们的关爱终于到了反哺的时候。你可以安心地享受孩子们对你的悉心照顾和关爰,儿孙满堂绕屋行,尽享天伦之乐。你就是家庭的中心,也是整个家庭的精神维系。

人老了,有了心灵的归属。年轻时,浪迹天涯,对于家的概念很是谈漠,天天把酒行欢,把家当成了过往的客栈,当中失去了对孩子的关心,家庭的责任。老了才知道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家才是属于你自己永远停留的港湾。

我们学会了放弃。放弃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美德。唯有舍得放弃才会换来更丈的收获。这个道理老了才明白。年轻时有强烈的占有欲,结果却对他人造成伤害。老了漫漫懂得了放弃,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放弃不应有的奢望,实实在在的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

我们有了宽容的情怀。年轻时争强好胜,争利益,争名誉。不容他人比自巴好,现在对一切事情都看谈了。生命中多了份矜持和稳重。

我们有了自信的从容。走过人生的大半路程,犹如秋天到了收获的季节,我们积淀了丰富的人生经验,能够从容面对任何发生的事情。

人老就像一杯陈酒,烈而醇绵;一壶浓茶,苦而明轩。一轮明月,祥和安然,一缕夕阳,晚霞漫天。人老是一种自然的规律,就像是一棵树苗长成参天大树,这是个艰辛而美妙的过程,是辉煌灿烂的人生成长过程。

但我们终究会老。人老了就会生病,就会失去靓丽青春的容颜,时而会产生一种莫名的伤感,对往事会有一些回忆和怅惘。人生,没有永远的青春,就像四季轮回一样,从初生,到成长,历经收获,走向灭亡。只要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拥有一颗不老的童心,就会拥有一个幸福安乐的晚年。

第五篇: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当编辑?

2009-11-03 18:00

-----------

编辑是什么样的角色?对正处在身份置换转型期的出版社编辑们,面对我国出版业改革加速,跨地域、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做大做强的各个出版集团公司,新业态不断出现……该怎样当编辑?本文结合国内编辑工作实践,借鉴美国资深编辑威廉斯总结归纳的编辑应扮演“狩猎者”、“治疗师”和“双面人”三个角色的提法,思考并提倡完全市场企业化进程中的编辑应具备的职业操守、素质学养和专业技术能力。

编辑究竟是怎样的角色?究竟应该怎样做编辑?美国编辑威廉斯在美国40年来最权威的编辑业务教科书《编辑人的世界》里撰文回答了这个时常困扰编辑们的问题。在他看来,编辑要扮演的角色有三:第一,“狩猎者”。第二,“治疗师”。第三,“双面人”。三个角色,一个都不能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用他的“三个角色”的透视镜,借鉴审视一下国内出版社的编辑工作。

“狩猎者”:鹰眼找热点

在浩如烟海的图书市场中,编辑要想策划出版形成读书热点、市场热门的畅销书,那非得有如“狩猎者”的鹰眼,他要“多方搜寻,并且挑选出可以出版的好书”。这其实是编辑的一个重要职责:发现作者和挖掘作者潜力,出高质量的好书。

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编辑发现的内容,就是发现有价值的书稿。如果把发现有价值的书稿比作“打猎”,那么,发现可创作有价值书稿的作者就好比“猎人”眯缝着“鹰眼”,屏息守候“猎物”的出现,“狩猎”则更能反映出编辑的眼力和判断力。

出版社的编辑应该都是这样的“狩猎者”。一个编辑不仅要有很好的文化学术素养、语言文字功底,同时还要有敏锐的眼光和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组稿能力和准确的图书市场判断能力。上世纪20~40年代,张元济、鲁迅、茅盾、巴金、叶圣陶、顾颉刚、张季鸾、吴宓、邹韬奋、孙伏园等名编辑,都是这样的典范,他们是编辑同时也是学者、思想家、作家,也是出色的出版经营者,在我国学术界、文化界等领域的影响力极为深远。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一个理想编辑应具备的所有素质,如专业知识精深、视野宽广博大、精明干练等等,而且他们具有相当的人格魅力。茅盾编辑《小说月报》时,每遇新人佳作,必亲加按语给予肯定。叶圣陶将丁玲的处女作《梦珂》、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施蛰存的处女作《娟子》经发现发表在《小说月报》上。孙伏园诚请鲁迅为《晨报》专栏作家,因此诞生了《阿Q正传》。这样的编辑、作者关系,编辑成就了作者,作者也成就了编辑,双方都不愧对一个“家”字。有这样的编辑和这样的作者队伍,何愁没有好书出笼?

“治疗师”:耐心查病情

威廉斯说,编辑在图书出版流程中要扮演“治疗师”的角色。首先编辑要“细心阅读作品中的每一个字,详细而坦率地说出评语,并且建议应该修改之处”,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勇于批判的第一位读者”。要做到这一点,编辑就不仅仅要在各门科学知识中做到博览饱学,而且要有为人作嫁、甘为人梯的精神,同时还要有面对如山的书稿不畏艰辛劳苦,甚至以苦为乐的精神,摒弃浮躁和草率……面对这样的境界,出版行业不少优秀编辑可说是无愧编辑这份职业。但在当下,还有这样一些现象,出版社渐渐偏向做获利快的教辅读物,选题大多雷同,数量猛增,任务繁重,致使不少编辑也渐渐将编辑工作自我减负为快速审稿甚至干脆不看稿,等工厂排版送来校样直接交由校对处理。以上描写的可能只是一种极端的病况,但在业内人士都会感到这些病况在多数的出版社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编辑如此这般对待书稿,如何谈得上准确判断、琢璞识玉、沙里淘金、修改润色呢?编辑连书稿都不看了,只能算是个“守株待兔”的“青光眼”,为世人诟病。这一职业流行病,已触目惊心地警示出编辑基本操守的缺失,与“治疗师”的境界相去甚远。

“双面人”:爱心勇奉献

外国出版社在完全企业化、市场化条件下,编辑职业的特性要求一位编辑必须在不同的人面前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面对作者的时候代表出版社”,就是要求编辑具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和经营头脑。“在面对出版社的时候又代表作者”,则指的是编辑应具有作者所具备的文化素养、品性和精神追求,编辑愿意全力以赴协助作者找到最有效的方式与出版社合作。这样的编辑一方面兼顾到作者精神上、情感上以及经济上的需求,同时也兼顾到出版社的发展和利益,直到成功出版一本一炮打响的好书。但对正处在身份置换、转企改制历史大转型时期的我国出版业的编辑们,面对我国出版业改革加速,跨地域、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做大做强,新业态不断出现的新局面和新环境,无论是强化编辑角色,还是强化作者意识,应该说都具有重要的思考和借鉴的意义。

由于外国出版社编辑扮演“双面人”的角色,公关活动占据了大部分的办公时间,结果只有在下班后才有空真正地阅读和进行案头编辑工作,而且大都是在晚上和周末。因此,威廉斯强调:“我必须再重复一次:你必须热爱编辑工作,才能当编辑。”

作家茹志鹃当年献给编辑的赞语:“你的成功,消亡在别人的成功之中;别人的失误,却要分担惩罚。掌声和鲜花,只属于作者;你只在无声无息的后台,完成自己的价值。”

的确,编辑是辛勤的“园丁”,扶植、培育百花开放,自己却不争春。编辑是手艺高超、精细的“裁缝”,终年补绣缀锦,奉献给别人知识的新装,却从不计回报。

热爱编辑工作,终身默默奉献,美誉传世的有主编《百科全书》长达25年的狄德罗,有发现并成就了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及沃尔夫等名作家的珀金斯……“当许多作者在刚出炉的书中发现可怕的文法、造句、不实资料、排字上的错误,甚或更糟糕的,被幸灾乐祸的朋友或评论家指出这些错误时,都不禁感叹:„今天的珀金斯在哪里?‟”我们也要缅怀前文提到的我国的一大批杰出的编辑出版家。那个时代、那些人,其实离我们

不远,有一些还与我们共同经历了20世纪下半叶的风雨,但是其风骨、学养、见识似乎又离我们的时代很远,我们看到的是逝去的背影。现在,关于那一代文人名士的个案或集体的研究方兴未艾,应该说这是在一片功利和浮躁的风气中,学术文化出版界的一个亮点。他们坚持“独立的人格”,不满足于消极的洁身自好,对国家、民族有高度的责任感,抱负都在“兼济天下”。

(作者:吴耀华 接力出版社副编审) 来源:中国图书出版网

上一篇:江西省抚州市邮编下一篇:家校携手共育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