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企联百村实施方案

2022-08-03

在一份优秀的方案中,既要包括各项具体的工作环节,时间节点,执行人,也要包括实现方法、需要的资源和预算等,那么具体要如何操作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百企联百村实施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百企联百村实施方案

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

XX镇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的

情 况 汇 报

自开展“百企联百村”活动以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和“农村面貌三年出现明显变化、五到七年实现大变化”的目标,按照“自愿参与、项目推动、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方针,鼓励共建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产业延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转移为重点,把企业的资金、信息、市场、技术、管理等要素与农村劳力、土地、资源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城乡资源优化组合、工农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众多的优势,按照“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把“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的重要抓手,积极引导广大工商企业开展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镇已有9家企业和17个村结对共建。

一、培育了主导产业。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依托自身的品牌、技术、资金、管理等优势,通过技术推广、物资供应、质量控制、资金供给、信息服务、培训指导等多种形式,培育壮大了区域主导产业。已建成了XX公路以南,XX公路两侧,建成5000亩,规模企业30家的石材工业走廊。2010年 ,我镇石材工业发展大力推进“8882”工程,即新增规模企业8家,石材企业总产值达到8个亿,8家企业税收过百万元,税金达到2000万元。在石材发展带动下,相关产业也得到了刺激,运输业、餐饮业、车辆修理等行业逢勃发展,围绕石材产业的各种行业形成了经济连。

二、增加了农民收入。企业安置了农村剩余劳动力200余人,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的愿望,结对村有30%劳动力结对企业打工,月平均收入2000多元,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的局面。我们XX镇XX村,原劳动力大多在外打工。德利石材企业入驻后,与村签订了

劳务合同,安置剩余劳动力30余人,其中技术人员3人,普工20余人,普通工人工资人平3万余元,技术人员工资人平达到8万余元,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三、培育了新型农民。企业发挥技术和信息优势,通过组建专业协会、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现场指导等形式培训农民,引导农民转变种养观念,提高农民发展生产的能力;以企业先进经营理念、管理方式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的经营水平;以企业的先进文化、诚信经营引领农民,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对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素质;组织农民参与工业化、标准化生产,逐步提高农民合作意识和适应工业化社会的能力。石材的开发带动的不仅仅是经济,还有外面新型的观念和现代的理念,石材的选址是远离村组的荒坡岗地,园区的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安排,入园企业建设要求标准化,生产现代化,厂区内建设绿化带,园区内循环路硬化,配套下水道,绿化带,还购置了洒水车。这带来不仅仅是园区的美观整洁,也带来外面科学和谐的氛围,促进了我们新农村建设,在石材企业拉动人,农民不再仅仅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农忙时,机械耕作,农闲时到厂上班。

四、发展了公益事业。企业发挥资本优势,积极参与共建村的扶贫开发、移民安置,积极参与农村社会公益事业,构建了和谐新农村。在石材企业发展的同时,企业老板也不忘给他们贡献出土地为他们服务的当地人,杰诚石材厂结对的是我们XX村,XX村位于明山脚下,是标准的农业村,今年他们兴建了村级办公活动场所,杰诚石材厂老板彭宏诚为此捐赠了10000余元,今年八月份,石材协会慷慨解囊,为我镇32名考上大学的贫困大学生,每人捐赠3000元,共计近10万余元。

五、推进了新村建设。企业还支持和参与共建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修建道路、桥梁、水电等生产生活设施,改变村容村貌。他们在得知XX村附近一座桥年久失修,而这座桥牵涉到当地3个村,近3000余人行路难问题,他们投资近60多万元,重新修建了这座桥,解决当地群众的实际困难。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只要他们能够做到的,从

不推辞,主动承担义务,带来一片和谐的气氛。

XX镇开展的“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广泛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作为一项新生事物,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认识有待深化。政府要积极发挥推动作用,做好协调服务,为企业和共建村搭桥牵线,促成和发展村企结对这一创建形式。要以真诚的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为辖区企业发展创造环境,提高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能力。要努力改善农村投资建设环境,让企业在农村可以找到商机进行投资,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使企业帮扶从自发帮扶上升到自觉行为,促使更多的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形成“政府为企业服务,企业为政府分忧”的良好局面。

二是缺少共建的长效机制。要不断探索共建方式、扩大共建领域,推进村企共建的深度发展。对村来说,不能光盯着企业的几个钱,更重要的是借用企业的脑袋,向企业学理念、学管理,借助企业的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做好发展规划,借助企业的资金和市场开发资源、培育产业,增强发展能力。对企业来说,要发挥视野比较开阔、管理比较专业、对市场经济比较敏锐的优势,以更大的耐心、花更多的精力,帮助结对村开拓思路、发现优势、选定项目 、逐步落实,特别要帮助结对村发展具有稳定前景的标准厂房、三产用房等经营性物业项目,形成村级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遇到制度障碍。要积极探索建立起一套不违背国家政策的激励政策,在投资、税收、用地等方面对结对帮扶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加以引导,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合作的积极性。村企合作共建能否有生命力,共建模式是关键。村企合作共建新农村,合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凡有利于村企双方发展、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形式均可运用。积极探索村企合作共建设新农村的新思路、新形式和新举措,大胆创新共建模式,不断增强共建活力,推进村企共建深入开展,形成制度。

第二篇:柯鲁柯镇百企联百村(定稿)

柯鲁柯镇“百企联百村”活动开展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州、市有关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柯鲁柯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组织和引导企业联系帮扶行政村,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通过探索建立齐抓共管、夯实组织、企村双赢等机制,“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的成效明显,有力地推进了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共建成果情况

“百企联百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中, 全镇参加村企结对企业共11家、结对村11个,结对帮扶项目9个,企业捐赠帮扶款109.5万元,捐赠办公桌椅66套,提供水泥等物资8万余元完成村委会围墙修缮270米,村文化室修缮120平方米,修善灌溉渠900米。转移安置农村劳动力700余人,每年可增加收入200余万元。

一、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建立组织保障机制,确保企联村活动顺利开展。一是夯实组织领导基础。镇党委、政府将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中,成立了领导小组,精心部署各项工作任务,并指定专人负责全镇企村联建的指导以及组织协调工作,同时派出包村干部专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二是夯实建设规划。通过提出具体实施办法,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企村联动、

1合作双赢”工作原则,明确了企业所承担的任务,行政村应履行的职责,建立了企联村管理档案,并将每年联建情况列入对各村两委班子绩效考核范畴,从制度上强化了基层单位对“百企联百村”的工作重视。三是注重长期效益。为了确保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效,又能起到长期推动作用,我镇着手研究绩效评估,总结和推广企业用市场化的手段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项目有偿扶持、劳力转移、基础设施建设等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引导和支持企业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中实现村企双方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农村的生态环境,注重项目的带动效应,引导企业诚信守法、义利兼顾。

(二)形成齐抓共管,搭建企村共赢舞台。一是与市委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联合建立齐抓共管的合作机制。通过积极争取市委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指导,把“百企联百村”活动纳入全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管理。使活动的实施步骤、任务目标符合市委、市政府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二是发挥政府职能,突出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我镇在履行管理职能中注重把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培育农村主体,以“市场活农”为原则,帮助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发展效益农业,引导企业帮扶农村发展。三是做好引导与协调服务。紧紧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广泛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帮助企业与村共同制定了既符合实际又切实可行的企村共建计划和协议,按照优势互补、资源互

用、互利互惠合作原则,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对企村合作建设项目,实行专人跟踪服务,帮助排忧解难。

(三)、建立合作双赢机制,探索企村互利共建新路子。 一是共谋村庄发展。结对企业充分发挥自身“发展意识强、经营理念活”的优势,促进结对村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民兴村因人畜饮水井房水泵年久失修、管道老化,造成村民饮水用水困难,州、市有关联点单位多方筹措,为该村提供了60吨水泥及8万元帮扶资金,用于修复损坏的饮水设施。为解决本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困难,经镇党委、政府牵头,民兴村与五彩矿业签订了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就业机会的帮扶协议。

二是共谋村企利益。企业通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解决自身招工问题的同时,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新秀村通过与“百企联百村”定点帮扶企业大柴旦中田公司协商,由该公司向新秀村提供8名水泵看护员,40名挖掘机操作员、汽车维修工等专业岗位的用工名额,每年可增收120余万元。柴达木药业有限公司每年为平原村提供750余人的劳动就业岗位,拓宽了农民群众的创收渠道。

三是共建基础设施。企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为重点,整体推进结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州人民检察院、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北京昆仑伟业格尔木有限公司等联点单位和企业向希望村提

供资金15万元和水泥30吨,用于实施村容整治项目,为全村334户群众修建了院门及围墙,改善了村庄环境状况。 针对希望村小学采暖设备陈旧,167名师生冬季取暖困难的现状,北京昆仑伟业格尔木有限公司提供了19万元帮扶资金,修建锅炉房一栋,为全校36间校舍接通了暖气设备。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推动力。下一步工作中要积极发挥推动作用,做好协调服务,为企业和共建村搭桥牵线,为企业发展创造环境,提高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努力改善农村投资建设环境,让企业在农村可以找到商机进行投资,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使更多的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形成“政府为企业服务,企业为政府分忧”的良好局面。同时,积极探索建立起一套不违背国家政策的激励政策,在投资、税收、用地等方面对结对帮扶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加以引导,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合作的积极性。

(二)要进一步深化村企结对共建的内容。要不断探索共建方式、扩大共建领域,推进村企共建的深度发展。行政村要向企业学理念、学管理,借助企业的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做好发展规划,借助企业的资金和市场开发资源、培育产业,增强发展能力。企业要发挥视野比较开阔、管理比较专业、对市场经济比较敏锐的优势,帮助结对村开拓思路、发现优

势、选定项目、逐步落实,特别要帮助结对村形成村级自我发展能力。

(三)要进一步增强共建的生命力。村企合作共建新农村,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村企合作共同建设新农村的新思路、新形式和新举措,大胆创新共建模式,不断增强共建活力,推进村企共建深入开展。

(四)坚持企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在选择共建项目中,切实从村企双方的实际出发,准确选择村企双方联手共建的结合点,确保村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互动、项目效益稳定。完善共建机制,积极帮助和引导村企双方依法签订公平、合理的协议,让企业与农民追求的利益不相冲突,并在不损害环境的前提下,达到利益最大化。

五、意见与建议

一是丰富村企结对帮扶形式。不断拓展村企结对帮扶领域,促进村企结对深度发展。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结对项目,切实推进农村全面综合协调发展。结对村应改变单向被动的物资捐赠接受,主动向企业学理念、学管理,借企业优势,合理开发资源,大力培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结对企业要认真帮助结对村理清发展思路和规划,依托村庄资源优势,把结对村的发展、合作项目与企业目标结合起来,确立一批务实、有潜力的产业发展项目。

二是加快制定扶持政策。出台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对农民也要有一套鼓励发展生产、共建家园的实施意见,既要让农民有实惠,也要让企业出效益,充分激发双方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确保村企共建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服务意识。对参与村企共建企业的优惠政策要严格兑现,对企业在投资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合理要求要及时给予解决。切实开放企业投资新农村的“绿色通道”,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在资金、技术支持和税、费减免方面的优惠措施,对村企共建的项目在立项、办证方面提供一条方便快捷的通道,对带动力强的企业在收购农产品时实行贷款贴息等。

三是稳固村企结对共建工作平台。大力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健全结对运行机制。可以探索村企之间可以互派人员到对方挂职等方式,畅通沟通衔接渠道,以便于建立融洽的共建氛围。要探索出台强力的表彰激励措施,对于积极参与村企结对作出重要贡献的企业家,都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发挥更好的社会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结对协调,形成共建合力。要善于整合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等各方力量,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在深化服务的同时,政府要适时适度转变角色定位,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积极培育第三方组织,发挥社会各阶层在村企结对帮扶中的参与管理作用。

第三篇:xx乡镇“百企联百村”活动汇报材料[小编推荐]

村企联结

互惠共赢

——龙池办“百企联百村”活动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龙池桥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民营企业在处党委的领导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入扎实开展“百企联百村”活动,充分发挥在资金、信息、市场、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推进我处的新农村建设,为我处十二个社区、村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转移作出了贡献。

“百企联百村”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处党委高重视,成立了处党委书记亲自牵头的领导专班,各部门分工明确,合力协同,积极稳定的开展这一活动,活动过程中,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家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坚持自觉自愿,量力而行,不搞摊派的原则,促进民营企业在帮扶结对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经济、振兴公益事业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发展;坚持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联村企业注重实效,多办实事,社区、村克服“等、靠、要”思想,主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我处的“百企联百村”活动自开展以来,联村企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与社区、村合作共建的力度:

一、强化活动实效,实施村企共建

结对双方负责人亲自抓结对共发展的工作,制定合作计划定期了解“百企联百村”活动进展情况,并确定联络负责结对工作的具体事务。在活动中积极探索好的做法,发现典型,及时总结推广,促进“百企联百村”活动向纵深发展。

二、发展相关产业安置农民就业

像陵园社区辖区内,有8个效益较好的民营企业:天吉美食娱乐有限公司、金城大酒店、桂源大酒店、苏果超市、国际家私城、新东方家私城、东方大酒店、金成体育休闲会所,他们每年向社区上缴租金130多万元,安置社区居民就业六百多人。已投资兴建的企业为社区的招商引资继续牵线搭桥,例如通过金成大酒店郭显恩董事长的介绍,有新洲企业主计划在孝感乡街建夜市城,目前在申报立项之中。天吉老总苏开吉引进的武汉企业主投资的豆制品加工配送中心也在筹建之中,金成休闲会所郭总引进武汉老板投资2000余万元的虹桥宾馆改建项目预定在2011年2月份开始营业,可为社区增收22余万元。

三、加大扶贫,共办农村事业

“百企联百村”活动的开展,有力的促进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各联村企业纷纷出台实际措施,加大了对社区、村公益事业的投入,促进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陵园社区辖区的8个非公企业每年为社区的文娱活动开展,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大量资金。陵园社区第八组修建通组公路,天吉美食娱乐有限公司、新东方大酒店各赞助2万余元;社会的安全用水项目,8个企业共计捐资2万余元,特别是8个企业非常热心社区的党建事业,为“七一”期间社区党员外出考察活动承担了相当部分费用,陵园社区办公大楼的现代化改造,金成大酒店主动联系武汉某装饰公司协助设计、为社区节约大笔开支。在松鹤社区,有大型企业马勒三环集团,他们为松鹤社区下水道改造资助二万余元。“七一”期间,松鹤社区党员外出考察学习,马勒三环集团的销售人员主动为其外出联系。

“百企联百村”活动的纵深开展,实现企业增收与农民增收的有效对接,作为互帮互助的着力点,让农民的就业有门路,致富有保障。“百企联百村”并非一味社区、村单方面受惠,社区、村为企业的发展也千方百计的出力,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在办理手续时,社区、村干部总是亲自出面,坚持“时间从快,收费从低”的原则,为企业排忧解难,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作成本。社区、村在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社会调解等工作中,多方为企业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打造了一个和谐,健康的创业环境。

第四篇:静乐县质监局开展单位包扶百村活动工作实施方案

静乐县质监局开展

“单位包扶百村活动”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静乐县委《关于单位 、企业包百村活动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全面更好的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城乡发展格局,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帮扶上店村熟肉生产加工小作坊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市安排部署,以县委《关于单位 、企业包百村活动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加快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加强社会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帮扶上店村熟肉生产加工小作坊走向规范合法为帮扶载体,通过局机关党组创新工作模式,引领机关党员干部转变作风、重心下移、科学引导,努力帮助上店村走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强乡富村、增收富民之路。

二、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我局开展了详细周密调研,发现上店村的熟肉食品生产加工单位大多数是是家庭式的小作坊,具有小、差、散、多等特点,安全隐患多,实施有效监管难度较大。因此,我局决定结合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

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上店村帮扶熟肉生产加工小作坊走向规范,形成规模,加强引导,创立上店村的产业品牌,力争使上店村一年见成效、二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推动静乐城乡协调发展。

三、预期目标

坚持技术政策上的帮扶、指导到位的原则。要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济条件的生产者,采取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增强联动,使农民在帮扶过程中得到收益。

1、促使上店村熟肉食品加工小作坊基本达到许可证生产加工条件;

2、食品加工小作坊的质量安全控制能力明显增强,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生产加工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行为得到明显遏止。

3、到年底,建成以熟肉食品加工为品牌的产业村。

四、工作措施

上店村熟肉食品生产小作坊规范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动员部署阶段

我局根据实际情况,在前一段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进行专项调研,进一步摸清上店村内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名称、地址、工艺流程、生产加工状况及经营

手续和证照情况、加工成品情况、作坊加工环境卫生情况等,通过及时梳理分类,研究确定具有传统特色、风味独特、工艺独特,能够反映本地乡土风情特色的熟肉食品生产加工作为上店村的品牌产业。

2、 具体实施阶段

经过局领导讨论研究,确定建立几户熟肉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为示范户。

熟肉制品是静乐县传食品,风味独特,深受静乐人民的喜爱。但是,经过长期流传,熟肉制品传统的生产工艺和小作坊式生产,已逐渐显露出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上店村生产加工单位都属于小作坊,规模不大,生产条件较差,生产工艺落后,由于市场经济利益竞争,生产者忽视改善环境改进工艺,我局一方面通过宣传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重要性,增强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帮助小作坊培训从业人员,提高其安全意识水平;并组织了技术人员深入小作坊帮助他们改善生产工艺、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全程式跟踪服务。

加大扶持和指导力度,鼓励其做大做强,创建以龙头带动模式为主的熟肉食品生产小作坊品牌产业村,以具有一定规模的行业龙头为核心,规范其他熟肉食品加工小作坊的模式,采取贴牌生产、产销联合等方式,整合食品生产加工资源,依托龙头统一生产经营行为,培育区域优势品牌。

3、 总结评估阶段

认真总结方案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与问题,要针对这次实施方案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建立熟肉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品牌产业村的长效监管机制。

二〇一二年四月

第五篇:扶贫攻坚百村千户调材料2

凤凰县扶贫攻坚百村千户调研报告

凤凰县扶贫攻坚调研组

2010年3月25日

根据全州扶贫攻坚百村千户调查研究工作要求,2010年3月15日至19日,凤凰县由县委办牵头,组织县委组织部、县农办、县开发办、县建整办、县“两山办”等单位专抓负责人组成联合调研组,组织召开省、州、县三级建整扶贫工作队队长座谈会、扶贫有关县直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并深入全县11个乡镇12个村(扶贫过的村、正在扶贫的村、从未扶过贫的村各4个)召开村支两委座谈会、村民座谈会,现场走访特困群众,深入细致开展扶贫攻坚调研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扶贫村基本情况

凤凰县辖24个乡镇344个村,人口40.36万人,2002年确定为国家扶贫重点县。2004年,省确定全县2005—2010年重点贫困村150个,分三轮帮扶。截止2009年,完成安排114个村,其中省直单位驻村帮扶4个村,州直单位帮扶23个村,县直单位帮扶87个村。因重复安排4个村,实际完成帮扶110个村,尚有40个村未安排。调查的12个村,派过工作队扶贫和正在扶贫的8个村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和社会事业建设均有改善,修成通达公路21.4公里、通畅公路10.5公里,新增开发面积3539亩,人均收入均有提高。未派驻工作队扶贫的4个村,基础设施、支柱产业、社会事业建设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突出问题,亟待改善,人均收入明显偏低,急切盼望工作队驻村帮扶。

二、扶贫村扶贫的主要成绩

1

2005年以来,凤凰县积极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州扶贫攻坚工作要求,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农村工作重中之重,坚持扶贫攻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联系全县实际,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288.47万元,为困难群众解决了一大批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

1、贫困人口明显减少。2005年到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377元,达3145元,增长78.4%;农村贫困人口从11.8万人减少到9.77万人,年均减少0.5万人。

2、优势产业明显增多。建成了五大优质产业:以超级稻为主的优质米业,以柑桔、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业,以烤烟、蔬菜为主的经作业,以黄牛、生猪、山羊为主的畜牧业,以金银花为主的药材业,以乡村游为主的旅游业。110个帮扶村共培植林果53574亩,栽种经济作物2585亩,推广技术项目167个,培育种养大户1026户。2009年全县产业开发达29.7万亩,农业总产值比2004年增长4.8元,达9.3亿元。

3、“两山”开发明显受益。2009年,“两山地区”13个乡镇39个村,新整地1.13万亩,栽种经济作物9927亩,形成水果(红阳猕猴桃、爱宕梨、南方冬枣)、烟叶、油桐、药材(金银花、青蒿)、油茶等五大产业,实现人均增收100元。引进中国烟草湖南省公司、湘泉制药厂、久源公司等企业参与开发,探索出“农户+基地+企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采取租赁、入股等方式实现土地流转7022亩,涌现100亩以上开发大户31户,连片最大开发490亩,单户最高年收益40万元。

2

4、生产生活条件明显完善。110个整村推进村新修通村通组公路501公里,机耕道265公里,维修水库20座,新修人畜饮水工程232处,整修渠道320公里,解决了近10万人的饮水难题。全县推进农网改造191村,架设农村电网383千米,修建生态沼气池3561个,86%村通自来水,100%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竿子坪乡红狮村2009年入驻工作队帮扶,硬化村道3公里,全村拥有各类运输车辆10多辆、农用机械10多台,90%村民入住新楼房。

5、社会事业明显改善。新建农村合格卫生室258个、农家书屋15个,新修和维修学校17所。全县新农合参保率达85.1%。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873期,发放技术资料6万余份,培训群众10.8万人次,涌现了一大批技术能人和致富能手。5000多名农村优秀青年到州旅游学校等技术学校学习,并成功就业。举办5次大型现场招聘会,帮助2万余人进县城就业。

6、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110个整村推进村共调整村党支部书记14名、村支委37名,发展新党员158名,培养入党积极份子291名,培养后备干部259名。农村科技远程教育系统全部建立,村级议事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和规范。全体村支书进行了统一培训,农村党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村支两委班子的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明显增强。腊尔山镇山都村村支两委,带领群众新修了学校、村部,修通通村公路4.5公里,硬化村间道1800米,实现全村改水,恢复了2008年特大冰灾损毁的供电设施,2009年没有工作队帮扶的情况下组织村民自筹资金2.6万元,修通机耕道3.5公里。村长为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女大学生,年仅21岁。村支书被选为州人大代表。

3

三、扶贫工作的主要经验

1、科学规划全局,注重重点突破。县委、县政府着眼全县大局,围绕扶贫攻坚目标和要求,紧盯贫困区域和贫困群体,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建设、村级组织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等四大重点进行规划和推进。全县按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两大区域:“山上”、“山下”。产业开发,“山下”重扩容提质,“山上”重扩容增量。工作重心放在“山上”,力争在扩容增量的基础上向扩容增效迈进。基础设施建设,力求“山下”“山上”连成一片。通路方面,着力油路改造三拱桥至腊尔山、吉信至禾库、沱江至两林、阿拉至腊尔山(麻冲至腊尔山段正筹划中),并连通腊尔山至花垣县、腊尔山至贵州松桃县。通水、通电、通电话、通闭路电视等工作,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同步推进。重点关注省定150个重点贫困村,积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和扶贫动态监测工作的通知》精神,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微机管理,动态监测,确保扶贫规划科学合理。

2、健全执行机制,强化工作推动力。一是健全领导机制。成立全县整村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两山”开发领导小组、文化旅游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烟业生产领导小组,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相关负责人组成,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直接参与的领导机制。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出台《关于实行整村推进工作责任制》,按照“常委包片、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的工作机制进村扶贫,把目标任务分解到乡镇、村和县直相关部门,分项目、分阶段落实到具体责任人。5年来,组建了87个建整扶贫工作队,在县建整办统一组织下驻村扶贫。并选派了16名第一村支书、302名科技特派员、25名大学生

4

村官驻村扶贫。三是健全扶项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即“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阶段督查、项目验收”的扶贫项目运行机制;“农户自投为主、信贷支持为辅、政府以奖代补”扶贫项目投入机制;“市场需求为导向、农户自主为前提、突出规模为重点、注重效益为核心”扶贫产业发展机制;“专户储存、封闭运行、县级报帐、公示审计”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四是健全督查考核机制。每年召开建整扶贫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分析情况,表彰先进,部署工作。年底由县建整办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单项考核,考核结论纳入县直单位“四个文明”目标管理和单位党政“一把手”绩效考核。成立专门督查小组,按照“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研究措施、保障落实”的工作要求,采取定期督查与不定期督查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加大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督查力度,提高扶贫工作成效。五是健全扶贫保障机制。工作队员下乡补助列入县财政预算,为每个工作队提供必要的工作启动经费,经考核优秀的工作队队员优先提拔任用。

3、推进区域科学开发,拉动“两山”地区崛起。凤凰“两山”地区,包括以腊尔山台地为中心的13个乡镇160个村,面积12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5.6%,人口15.7万人,其中贫困人口8.34万人,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92.1%。2007年以来,凤凰县积极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组建“两山”开发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扎实落实全县扶贫规划,重点推进“两山”地区扶贫开发。先后出台《关于扶持“两山”地区加快产业开发的意见》和《“两山”地区产业开发实施方案》,将全县扶贫40%以上的项目和资金集中投入“两山地区”开发,规定连片开发100亩以上,连续3年享受每亩150元的政府奖励,苗木由政府提供。群众开发热情高涨,基础设施

5

建设和产业建设突飞猛进。200

9、2010年两年产业建设新扩整地2万多亩。

4、紧紧依托旅游发展大局,走出脱贫致富特色之路。2005年至2009年,凤凰县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门票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8.65%、45.8%、31.4%,2009年分别达489.95万人次、26亿元、1.55亿元,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3.1%,发展旅游是全县发展大局。凤凰县依托农村独特旅游资源,科学规划,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面融入旅游发展大局,丰富旅游内涵,提高旅游效益。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投入+村民参与”的工作思路,规范开发乡村游景点13个,2009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8亿元,占全县旅游总收入的6.9%,为当地群众实现人均增收3280元。落潮井乡勾良苗寨和山江镇千潭村苗人谷,成为凤凰乡村旅游精品景点,被评为湖南农业示范村。

6、整合项目和资金,集聚扶贫攻坚合力。加大项目争取力度,落实100万元跑项争资财政预算,积极向省、州争取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选调精干力量,组建项目建设服务工作组,及时化解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大力推进吉怀、凤大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高度重视、大力配合中央、省、州扶贫工作队扶贫工作,连续8年支持中石化进县扶贫,修通、硬化14公里投资600多万元的千工坪至麻冲公路。及时召开部门协调会、现场办公会,将中石化扶贫项目、日贷项目、德援项目,与财政扶持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以及交通、水利、民政等部门扶贫项目资金整合“捆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坚持扶贫、扶智、扶志相结合,增强村支两委的战斗力、创造力和带动力,发挥党员和大户能人的带动作用,

6

提高群众科技素质,提高脱贫“造血”功能。在茶田镇地域相连、条件相近、发展出路相同的砂罗、芭蕉等7个村,先后整合了水利、农业、烟办等部门的项目及资金,开展集中扶贫,仅2009年,整合项目3个、资金540万元,修建机耕道4公里、渠道2000米、人畜引水工程2处,硬化村级公路2.5公里,一年就实现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

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凤凰县扶贫开发工作尽管取得了较大成效,但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方面的原因,贫困状况依然较严重,还存在许多突出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1、扶贫任务依然艰巨。省定县内2005—2010年重点帮扶贫困村150个,尚有40个村未安排,且全部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贫困程度深,帮扶难度大。全县贫困人口发生率为7.2%,按人均收入1196元测算,全县有9.77万贫困人口,80%集中分布在偏远、高海拔、文化教育落后、通讯闭塞、资源匮乏的山区村寨,脱贫难度大。柳薄乡追屯村全村140户,573人,田土面积1271.6亩积,396.6亩稻田全是干旱田,解决全村人畜饮水的3口水井,干旱15天以上就出现饮水困难,而离村子最近的活水源也有5公里,生产生活全靠天时照应。全村60余名大龄男青年未成家。走访的3位贫困户,3人房屋都仅有屋柱,四面无遮拦,1位15岁的独生女辍学在家,1户人与家禽家畜在一间房同睡。同时,脱贫人口基础不稳,因灾、因病返贫现象还比较突出。2008年一场冰灾就使凤凰2万多人返贫。

2、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难度大。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足,后天投入不足,改造力度小,水、路、电等基本生活条件改善任重道远。全县28个村存在缺水、饮用不洁净水

7

问题。85个村只通简易公路,267个自然寨未通公路。150个贫困村的22万亩稻田,仅有8.5万亩能实现旱涝保收。据测算,解决150个贫困村的交通、水利问题约需1.5亿元。全县年财政收入1亿多元,仅能保工资、保运转,扶贫投入能力非常有限,争取的上级扶贫资金每年在1000万元左右,分散在基础设施、产业建设、能源建设、技能培训等几个方面,加上贫困村自筹资金困难,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艰难。个别村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基础设施建投入需要巨大。山江镇凉灯村,2007年以来投入350多万元,完成通村公路5.1公里,仍有7公里未修通,预计需再投入几百万元。因外出务工人员多,劳动力缺乏,投工投劳难到位,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大受影响。三拱桥乡泡水村,857人,外出369人,在家多为老弱病残幼,村里维修水渠,因劳力不够没有完成。全县有153个村未完成农网改造,原由乡镇小水电站供电,现从国家电网买电使用,费用高,每度高达1-1.5元,群众负担重,反映强烈。推进农网改造,涉及原乡镇电站资产处臵、人员安臵、供电设施完善等众多问题,短时间内难以完成。

3、农民增收缺乏稳定途径。近10年来,全县发展柑桔产业18万亩,一度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由于受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技改品改不到位等因素制约,特别是受2007年底冰冻灾害和2008年四川广元柑橘蛆虫事件影响,椪柑种植户连续两年遭受重大损失,林果业发展信心极大损伤,椪柑产业笈笈可危。近3年来,推进“两山”开发,大力扶持金银花等优势产业,初步显示良好效益,但尚处于起步和推动阶段,实现增收需要时间。柑桔、金银花等产业都受市场影响大,价格难稳定,农民收入有起伏,难保

8

稳定增收。发展烟叶产业,有指标限制,加上劳动强度大,收烟时价位难保证,且只有10个烟业乡镇的部分群众受益。旅游产业,也只是13个开发乡村游的群众受益。全县没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县外缺乏售销网点,销售网络不健全,农产品销路不畅通导致农民增收难保证。三拱桥乡泡水村,虽是吉首有名的泡水萝卜、泡水柚子的出产地,只能在泡水峡谷一带培植,产量少,吉首市区没有直销点,难以培育成优势增收产业。

4、扶贫机制需待完善。一是单轮扶贫时间不足。2005年以来扶贫改为两年一轮,加快了扶贫进度,但因大多贫困村需要完善的地方多,项目争取、实施需要一定时间,造成工作有些刚起步又要做好收尾准备,类似匆匆开头便草草收场。二是领导挂点扶贫造成扶贫资源分配不均。领导挂点扶贫,加大了扶贫推进力度和协调力度,但也挤占了其他村的扶贫资源,有时造成县直部门原有工作方案打破甚至难以推进。三是县直单位全部参与扶贫影响了非涉农部门的工作开展。妇联、档案局等县直单位,本身没有经济实力,又没有建设项目,要抓好自身工作,更要到其他单位争取支持搞好扶贫,难度易见。四是项目运作规定影响扶贫效益。项目要层层申报,争取难。司法所、派出所、计生服务站都获得了项目审批,但受项目块状管理制度限制,想集约用地,整合修成整栋大楼难。项目实施在年初,但资金到位在年底,影响项目实施进度。贫困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依然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而省扶贫开发项目安排沼气、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资金比较多,修路、改水等方面项目基本上没有,造成项目安排与群众要求不吻合,群众想要的不能做,开发办有钱不能用。村级自身扶贫职责无规定,加上部分村支两委力量不

9

强,一些群众观念落后,存在等靠要思想,脱贫致富的活力和后劲不足。

五、下步扶贫工作的的重点和对策建议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坚持全州通盘规划,实施全州扶贫攻坚一盘棋战略,坚持“用活三个优”方针推进全州扶贫工作。

1、出台合理政策,推进村级组织建设。推进扶贫攻坚,人是关键,村级组织是龙头。要明确村支书的任职条件、选用办法、工作职责、退职年限、工资保障,真正把脱贫致富的能人吸收到村支两委中来。要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把大批有文化、懂技术、能带头的能人培养成党员,壮大村级脱贫致富核心力量。要强化智力扶贫,增强“造血”功能,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以职校为核心、以乡镇农技服务站、企业技术服务点为骨干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推行“9+2”免费教育模式,免费为农村有条件进行技能培训的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技术培训,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致富的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同时要创造条件,帮助村里壮大集体经济。

2、全面规划,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的规划才能解决扶贫的全局问题。要像发展湘西文化旅游产业一样,制定出诸如“一个龙头”、“一个集散地”、“两条风景线”、“三大核心景点圈”似的全局性农村脱贫发展规划。注重规划、实施好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农贸市场、物流线路建设,推动各县市依托自身优势抓好相关环节、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州农业发展总格局。规定并支持各县至少建设一个现代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将凤凰作为旅游农业基

10

地进行打造。同时,积极争取政策,谋求中央、省加大对湘西州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拓宽中央、省直部门及富裕县市对湘西州县市对口扶贫渠道,大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人畜饮水、土地整理、农网改造、通达通畅、农田灌溉渠系、集雨节水、通讯网络等工程,全面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3、统领全州农产品销售,打造精品农产品品牌。品牌对于农产品销售至关重要。要坚持以精品品牌融入市场、占领市场,抢占市场制高点,稳定增收渠道。全州注册一个商标,进行包装设计和命名竞标,统一全州农产品质量和品牌,申请农产品原产地认证和地理标识认证,引导和支持达到质量要求的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产品,使用同一品牌对外销售,扩大湘西州农产品品牌效应。要加强技术培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强化银企合作,引导各类资金投入农业开发。引进全国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企业+基地+农户”生产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组建各类农产品专业协会和组织,培育农产品经纪人和营销人才队伍。与省内外相关企业、组织、市场和人员合作,积极向各类具有影响力的组织或群体推荐专用农产品,通过网络等新型宣传销售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网络。积极参加国家、省、州举办的农业洽谈会、农业展销会和农产品推介会,提升品牌影响力。

4、健全扶贫机制,提高扶贫效益。好的机制才能有效地推进工作。一是创建新的工作模式。从县直单位选调精干人员开展扶贫,县处级领导干部不联系村,只联系片,明确村支两委的扶贫职责,推进科级干部一对一特困户帮扶制度,考核时专门考核涉及项目和涉农的县直单位及相关乡镇和村,强化涉农和涉项目单位及相关乡镇、村的职责,减轻其余县直部门的工作负担。二是强化涉农项目和资金整合力

11

度。加强项目库建设,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原则,集中投入贫困村,解决突出问题,提高扶贫效益。三是适当下放项目审批权限。争取政策,改变扶贫项目、资金安排和审批集中在省一级的做法,按照“省定项目资金安排范围、地市审批和监督项目、县市上报和实施项目”的原则,适当下放项目资金审批权限,增强扶贫项目实施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四是创新项目资金管理体制。降低或免除贫困县财政扶贫资金配套任务。开展网上申报、审批,简化办事程序,改变项目规划早、申报慢、资金下达迟等突出问题,年底前完成下年项目规划、申报,翌年上半年完成资金下达计划,确保项目早启动、早实施,贫困村早受益。五是加强扶贫队伍建设。选用懂技术、肯实干的人员组成扶贫工作队,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改善其政治、福利待遇。

5、推进区域性扶贫,逐片解决扶贫问题。“两山”地区开发实践证明,区域扶贫已成为扶贫好模式。把地域相连、资源相近、需求一致、产业发展趋同的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制定扶贫规划,统筹生产要素,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农户自愿、成片开发”原则,重点扶持优势产业。湘西州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凤凰作为湘西州旅游龙头,发展势头强劲,发展旅游产业走出扶贫新路子已成为成功实践。在凤凰推进旅游扶贫战略,资源整合、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方面,全州要在旅游一盘棋的大局中进一步给予重视和支持。

上一篇:八年级地理上期末总结下一篇:比赛参赛安全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