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指导

2023-04-07

第一篇: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指导

让信息技术课堂更精彩 让学习更快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高邮城北实验小学 朱德鹏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并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小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课,对信息技术课充满热情,表现在他们一到机房就露出了他们的天性,活泼好动,东摸西瞧,乱点鼠标、乱敲键盘,异常兴奋,课堂难以平静。教学难组织是信息技术课比较普遍的问题。如果能把学生这种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学组织难也就迎刃而解,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通过这几年实践与探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下面谈谈我的这些教学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培养兴趣 精心设计 任务驱动 小组合作

一、以兴趣为源泉,让学生主动的学到更多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我们老师在设计一节课时,首先想到的是让学生产生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1、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每节课都设计一个亮丽的开始,先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产生兴趣,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设计中我经常用激趣的导入方法,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举例1:在word2003插入图片这一教学单元,我为学生准备的素材都是学生学习过的课文,如《嫦娥奔月》、《天安门广场》、《黄山奇松》等课文,上课时先展示这些已经做好的图文并茂的作品,这些都是他们熟悉的课文,而且我设计的效果要比课本上丰富得多,往往能产生强烈的反响。你能看到全班那一双双眼睛盯着老师,他们都迫不急待的想学、想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已被充分的调动,这样的课教师教得舒服、学生学得轻松。

举例2:Ppt教学,我让学生设计我们的学校,为学生准备关于学校的文字,拍一些学校的照片、学生自己活动的照片,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学校,自己的课间活动,这些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教学题材作为导入展示在学生的眼前,有一种震憾的教学效果。

举例3:下载图片与文字这一教学单元,我首先在我们的校园网上开辟学生学习专栏,里面有家乡的文字介绍与相关图片,上课时我先打开这些网页,学生看到的是文游台、蝶园文教场,净土寺塔、高邮湖等美丽的风光,他们高邮啊,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这时老师宣布: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把这些文字与图片下载到我们的电脑中来,全班甚至响起了一片鼓掌声,好了,我们要的效果达到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只要我们认真去想,踏实的研究,你就能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2、巧妙设计 激发兴趣

激发兴趣不但表现在导入方面,在上课的任何时刻,我经常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小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不经意间搞一个“小魔术”,吸引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气氛。

故设“陷阱”:画图中教学生画正方形,画图工具中的矩形工具可以画长方形,也可画正方形。画长方形非常方便,画正方形需要用到“shift”键来辅助,这是我就很郑重的告诉学生,老师的电脑只能画正方形,不能画长方形,学生们都不相信,因为他们在自己的电脑上很方便的就能画出长方形的,我就提出:谁愿意到老师电脑上试一试,很多手都举起来,跃跃欲试,我请多位学生在我电脑画长方形,结果他们怎么画也画不出来,一幅很无奈的样子,究竟是为什么呢?提示本课的一个重点:用“shift”键配合使用——画正方形。原来学生在我电脑上想画长方形时,我悄悄的按下了“shift”键,任他们怎样画,那只能是正方形了。这时教师的角色就象一个魔术师一样,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故意“出错”:如在写字板中学习格式设置时,正确的步骤是:先选中文字,再来设置文字的大小、颜色等。教师在讲授时故意不选择文字,而是直接设置文字的格式,结果总是做不好。教师故意做出一幅不知所措的样子,学生就很兴奋,因为有些细心的学生已经发现老师操作失误,大喊:老师做错了;不知道的学生更着急,因为他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时老师很郑重的请会的学生来帮助改正错误,那将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于是本课的操作要领就这样被解决了。

二、精心设计,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1、与生活联系,提高学习效果

设计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信息技术的学习。“生活化”的教学观念引入课堂,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实操作能力,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Word2003主题活动设计中,我设计了《明信片》,让学生通过电脑来设计明信 片,使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很多东西与我们信息技术是密切相关的。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艺术字,自选图形、图形的组合、复制、插入图形等方面的知识,这一段知识难度较大,本来我是想上一节复习课,无意中看到一张邮政局寄的贺年片,激发了我的设计理念。学生要实现制作一张漂亮的明信片,就需要熟练的掌握word文字输入与设置、艺术字的编辑,自选图形的插入与编辑,插入图片等,正好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诸如此类的设计还有 《倒福》、《灯笼》等等,这些都是我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由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设计。

通过这些设计把信息技术教育溶入到学生平时的生活,使信息技术教育日常化,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知道书本中、课堂上学来的知识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2、一条主线、融会贯通

信息技术教材中PPT一共有8课时,这段教学内容面对的是5年级学生,他们经过几年的学习,对电脑知识掌握已经很好,所以我就做了大胆的设计,把这8课时串成一条主线,我设计了一篇“我的学校生活”为题目的幻灯片,共有7张幻灯片,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另有封面和封底,在上课时我先展示给学生欣赏,告诉学生这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新的软件PPT,然后利用几节课时间与学生共同学习,分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第

13、14课,初步完成一~五年级五张幻灯片,并做好相应的美化,文字的大小、颜色等设置。

第二阶段:在一~五年级五张幻灯片中插入剪贴画及图片,完成第十五课插入图片等教学任务。

第三阶段:第16课,为每张幻灯片配上不同的背景。

第四阶段:第

17、

18、19课,加上封面和封底,调整幻灯片的位置,配上声音、插入超链接等。

第五阶段:第20课,设置不同的动画效果。

经过这五个阶段的学习,学生由“我的学校生活”这一条主线,完成整个幻灯片相关知识的学习,融会贯通,全面掌握幻灯片的知识。这样的题材还有《家乡特产》、《家乡的风景》等等。因为所选的主题与他们生活学习密切相关,学生学习非常认真,一气呵成,掌握了所有的知识点,当然教师在设计时一定要把握好练习内容,还要准备一定的素材,如图片、音乐等。

三、利用小组合作,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

信息技术课操作性很强,学生在操作电脑时存在明显的的差异,有的孩子家里电脑,平时接触多,比较熟练,还有的学生接触不到电脑,反应在信息技术课上有的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还有的基础较弱,操作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样一个教学任务,经常有学生很快就能完成了,但还有很多学生操作慢。所能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完成好的学生非常激动、兴奋,影响其他学生的操作,破坏课堂握秩序,而不会操作的学生很着急,不断的教师请教,知识难一点,不会的学生多,教师忙不过来,疲于奔命,教室里面非常乱。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操作好做得快的学生的优越性,让他们相互帮助,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具体操作方法: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给每个组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如“雄鹰”、“希望”、“快乐驿站”、“永不言弃”„„,在每个小组中都配

一、两个比较厉害的高手任组长,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小组内相互合作,并引进竞争意识,不同的小组间相互竞争,看哪一组完成得好,而且纪律最棒,教师给予奖励。教学方式也由一对多,演变为多对多的方式,既解放了教师,也给了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

四、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一直是围绕着一系列的“任务”进行的。在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激发自身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主动性。

教师设计以本单元为主题的综合任务,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一步步的完成教学任务。如:画图学习中设计的《我的家园》,有房子,小路、花草树木等等,教师设计这一教学任务的宗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复习了画图中的所有工具。画图中这样的任务还有《雪景》、《春天》、《宇宙》等。

Word2003设计的《春联》、《卷轴》,这些包涵了艺术字的制作、自选图形等知识点,目的在于让学生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是本人在多年的教学过程运用的一些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把一堂信息技术课看作是一部电影短剧,那么我们教师就是其中的编剧、导演。教师必须精心地编,出色地导,才能全面地实现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平等、自由、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实践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吴文虎,冯秀琪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河北大学出版社

2.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3.卢毅勤.《计算机趣味教学初探》

单位:高邮城北实验小学 姓名:朱德鹏 电话:13901449652

中小学电教

第二篇: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它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开展课堂合作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合作,怎样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合作的意识,同时在合作中,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本文通过对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的了解,简单地阐述了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步骤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在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关键字:中学

信息技术

合作学习

在新课标、新理念的环境下,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到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对实现教学目标、改进学习方式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自新课改以来,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但是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比如我们在上《电子报刊的制作》这一节课时,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首先老师布置了学习任务,让各个小组讨论开始制作电子报刊,老师一宣布,同学们立刻就忙开了,可仔细一看,基础好的同学,成了“包干户”,什么都给找好了。基础差点的有了“靠山”。基本是随意找了几副图后,就找自己的认为好看的图片,或是玩玩在线小游戏,做的根本和本节课的主题无关,最后老师教师机上就是几个同学的“战迹”,更不用说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特别是中差生)根本不知道要干嘛,可以说是没事可干,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全包干,差生闲的只可以玩游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更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

课堂秩序混乱,最终沦为一堂失败的课例。还有在一些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时信息技术教师采用“放羊式”教学,以小组的形式布置任务后,就在讲台上干自己的事去了,把引导的任务全交给了小组成员,把自己的责任完全弱化了。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小组合作没有一个很好的引导者,也必定不能成功,因此教师在给出任务后不是坐在那儿高枕无忧了,而是要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了解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操作方法和容易出现的误操作及小组合作的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二、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我们设计了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研究问卷调查一份,全卷共设计了十个单项选择题,本次问卷共发出30份,收回27份,收回率90%,由此看出学生对调查问卷还是比较重视的。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比较感兴趣,在课堂中认为与别人合作能够解决一点自己的疑难问题,开展合作学习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能够在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并在合作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一些特长或潜能,掌握一定的技巧。由此看来在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小组的各个成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小组之间通过竞争就会对那些学习不积极,能力较弱的学生产生学习压力,从而促进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在合作中不断产生学习动力,从整体上提高学习的效率。在新课程教学理论中也提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论,在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互相学习、互相竞争的兴趣,进而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步骤

为了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首先,加强学生的引导,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的培训,让学生了解合作学习的概念、合作学习的模式以及如何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使师生达成共识。第二步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先由学生自由组合,然后由教师进行调整,每小组4人,人数太少不利于组员之间的交流,人数太多则不利于个人才能的发挥。各个小组的组合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即一个小组内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创造意识、动手操作能力、个性等有一定的差别,但各小组之间水平相当。第三步安排座位,一直以来,学生在微机室上课都是按学号对应机子入座,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利于老师考勤,哪个学生迟到或旷课就会看的一清二楚,对应机号很容易查出学生的学号,很利于课堂管理。但是合作学习小组的学生必须坐在一起,便于交流与合作,所以我们是这样安排的,我们机房有5列机子,每列安排两组,这样便于小组更好地交流沟通,并且对学生的座位重新进行的编号,既方便了小组合作教学,又保证了教师课堂上的考勤管理。最后就是教师设计教学设计在课堂中正式实施,在课堂上教师先明确学习任务,要求小组长明确每个组员的任务,进行人员分工,这样每个学生才会有事干,不会盲从,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做完自己分工任务的同时,要为了自己团队的荣誉,能积极地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要学生明白,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完成,才是真正的成功,个人的成功不算成功,这样把小组成员紧紧凝聚起来,增强了团队意识,相应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好。

四、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这些问题更要求我们通过学习和不断的实践来找到解决方法,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实质效果。

1.小组合作学习课前的准备要充分

为了能够在课堂中顺利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准备。①对学生

进行简单的辅导。辅导内容是指导小组成员之间如何分工、如何交流、如何评价、如何倾听等方面。能够让学生学会相互交流,并能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分歧和矛盾。②做好相关素材资源的提供。教师应在课前准备好所上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或网络共享资源。有助于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发现学生对同样资源进行不同处理时的创新能力,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为了查找资料所花费的时间。

2.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调控要有效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对教师在综合能力上有了很高的要求。①教师的课前必要检查。包括教学设计、共享资源、网络维护等方面。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前提。②教师的课堂组织监控要到位。包括说明学习任务、制定评价小组作品的标准、监督学生的行为、及时给予学生帮助、社交技巧的介绍等方面。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保障。③教师评价和总结要及时准确。包括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评价小组合作和交流意识、归纳和整理知识点。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

当然,要想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作为教师还需要在很多方面努力做好工作,例如:学生分组的技巧;依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课堂上组织语言的使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去思考、去总结,就能让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网络资源

1、《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李小霞

2、《探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谢勇

第三篇:信息技术应用课堂实践活动学习心得体

信息技术应用课堂实践活动学习心得体会

一、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养

多年来由于思想认识的偏差及学校条件的限制,在农村中小学中难以开展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我一直认为信息技术如同劳动技术、美术、思品等课程一样可有可无。信息技术就是单纯的电脑操作,教师上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操作电脑,特别是对于农村的小学生来说,学会正确开机、关机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之间的很多信息技术课时就用来给学生观看视频,学生不用呆在教室里学习就觉得非常高兴。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没有一个领导听过一堂信息技术课,没有一个领导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提过合理化建议。作为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即使没有按照大纲完成教学任务,还是很受到学生的欢迎的。

自从参加了培训学习,对照各个模块的培训知识,发觉自己以前的想发异常幼稚。针对我校的实际,我认为在农村中小学中,要按照大纲要求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农村小学还有很多学生家庭没有电脑,很少有机会与电脑接触。学校的计算机少,电脑配置低,难以保证学生正常上机实践的问题,给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此次培训中,我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坚持每天都上网学习,参与在线交流并高质量完成作业。并且注重学思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不断反思中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让我在学习中感觉到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成长,如何应对等都是一个新问题。就像我们乡镇小学的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实现一名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应有的价值。

二、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此次培训是通过电脑、网上课堂自学,虽然是这样,但是听着老师的讲解,让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所不了解的知识,让我感觉到真是学无止尽,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还需不断地学习,充电。在培训中,我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认识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掌握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能够用信息技术有效设计学科教学方案。掌握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准确诊断和切实解决学科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施和评价能力。了解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能够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选择运用,改进课堂教学及其研究行为。明确课程改革与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能够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学业测评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教学研究理论和学科教学研究方法,能够进行学科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并形成初步成果。

三、提高课件制作水平

掌握多媒体技术,熟悉多媒体软件的使用,了解多媒体课件制作流程已成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制作课件既要讲究精美又要讲究实用。制作课件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通过此次培训使我学会从网上等多种途径下载视频、图片、flash等资源,以及截取网页和视频等,并将它们整合到课件中等技术操作,从而制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信息技术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

这次培训使我们对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使我感到比原来站得高了,看得远了,有一种“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感觉。通过培训学习,不但提高了我对新课程的认识,还使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技术得到了提高,为了真正推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将会把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同时,学无止境,我也将继续努力学习,认真钻研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

学以致用,才是根本。本次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很实用,培训结束后,我要把培训中获得的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今后,我将一如既往,踏踏实实地继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多学习相关的知识,争取使自己的计算机技能能够更长时有效的为教学工作服务。

信息技术应用课堂实践活动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课程我更加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下面我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从教学整体上看,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扩大了教学规模,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发展;从教学系统上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变化,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甚至教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还没有很好地融入教学领域,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单纯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要为教学服务,而没有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所以造成只强调教育技术有形的媒体技术,而不重视教育技术无形的系统技术,忽视了数据处理及媒体资料利用等功能,违背了教学规律。

因此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这也就是课程整合的问题,即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将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给美术教学提供了大量信息和多种手段,为我们美术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都提供了更深更广的可挖掘潜力。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又为我们提出了崭新而丰富的总目标。

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

一、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活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普遍运用于美术教学将成为新世纪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它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而且能有效地唤醒人的兴趣、情绪和思维,营造美的气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最大限度地作用于人。教学课件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课件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图象,还能呈现音频、动画、视频等。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为个性化、自主化、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持续发展的构想得以实现。利用信息技术,美术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美术教师应多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考虑,根据需要把一部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也可以利用身边的所有美术资料,如录像、图片等进行整理传输到计算机上转化为数字信息。

二、利用网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

对九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学生通过网上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可以彼此交流观点、共享信息,相互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评价等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应用,又利于培养学生的互助品格,应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阅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使美术课堂知识在网络中延伸、拓展。在讲授《面具》一课时,学生们通过搜索,小组讨论交流,知道了面具的历史、种类、制作方法,欣赏到充满时代气息的精美面具,网络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面具艺术,使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得到提升,这也是新课标中对美术价值的要求之一。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原则。综合性即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同时也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美术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教育进行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扩展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如结合语文诗歌单元的学习,在电脑中用美术的手法表达诗句意象,制作解读诗歌意境的诗配画尝试,如用Painter、Photoshop制作“竹锁桥边卖酒家”等,有些作品还被语文老师所采纳用于教学;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的Powerpoint制作校园风景的幻灯片;利用平面设计软件制作化学实验图解、模型,物理物体受力分析示意图等等,把各科学习融入到美术课堂中来,愉快的多途径的学习,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开拓大脑,增加学习兴趣,交叉巩固了学科知识,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美术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角等多样化的外部剌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投影屏幕,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加强了记忆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想象。但是在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教学的同时,仍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师生在网络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等。

四、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即教师的整合能力。

主要包括:

1.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

2. 辩证的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综合教学目标的能力;分析把握学习者特征及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重点、难点以及各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论证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不足,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并确定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能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合理处理和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施能力。例如:能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最优化的能力等。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评价能力。

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应能利用结合校本的“整合”实践中,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系统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及有关资源促进持续的专业能力发展和终身学习。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与其他学科整合已是现代化教学方式之一,它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想有机结合并且深入发展下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及多种必要的条件。我们教育者必须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信息技术应用课堂实践活动学习心得体会 大部分学校的计算机只用于基础课-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只有少数高三年级老师偶尔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因此,学生在除信息技术课外的学科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时间极少,让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自主探究开展交互式学习的机会就更少。对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及分析,我想我们应从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师培训、信息技术硬件、软件及评价五方面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引入信息技术的有关课程目标

以21世纪课程改革为契机,在认真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关系的基础上,将“整合”的思想和做法渗透在相适应的部分中。开发新的学科教材,教学内容引入信息技术的要求配合新的学科课程标准,新的学科教材也应引入有关信息技术的内容。首先,在新教材的开发上,除了传统的纸质教材,还应开发相适应的电子化教材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使教材更具选择性和开放性。其次,在大部分学生都使用的纸质教材编写中,要注意引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例如,某些资料的查找可将相应的网址或CD-DOM名称列在教材附录中,某些学生作业的要求可以提出让学生使用某种信息技术完成等。再次,可以建立学科教材资源库,由教材编写专家、教师和学生共同维护,保证教学内容的适时更新。

(二)教学模式改革问题及建议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历史上每次重大的技术发展,从文字的出现到印刷术的发明再到工业革命,都对我们的教学模式产生重大的影响。人类的教育形式经历了师生一对一或一对少数(私塾)和班级授课制两种形式。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解放初期从苏联传来的,即: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法(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它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典型代表。

如今,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个别化的教学构建了一个技术平台。在网络和虚拟网络的世界里,教师与学生对于许多新事物、新知识的认识常处于同步状态,这种传统的方式再也行不通了。发展与学科教学整合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整合”的关键,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可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按照教和学两个方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可如下分类: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以教材内容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在开放性学习环境中的自主学习模式

1、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

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是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把计算机作为新教学媒体使用,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教师为此花费的时间和所需的新技能相对较少,所需硬件较少,对软件的个性化要求不高,能为全体学生的充分感知创造条件,也可以重新组织情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形成稳定清晰的表象,为学生学习概念规律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适合硬件配备不足的学校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一般的教师选用,可以应用于目前中小学教学中最常见的新授课、复习课和习题课。

譬如:我在讲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高级中学英语教科书(SBIIB)Unit19AFreedomFighter时,我搜索大量的信息,应用PowerPoint制作了一个课件,内容包括Revision,Psentation,explanation,check,homework等五大环节,在讲课中,我逐一点击幻灯片,使学生对的一生有了很详细的了解,并通过播放教材中没有的影片使学生对于他斗争的艰巨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及掌握知识点。

利用Authorware、PowerPoint、电子表格Excel、写字板或MicrosoftWord等微机软件,制作好教具,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作者的意图进行播放,依此来展示给学习者,促进学习者的认知的教学模式。这也是最常用的、最简单的演示型教学模式

2、积极发展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

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在目前中小学教学中还比较少见,仍处于探索中,目前应主要发展以下几种模式:

(1)网络化教学模式。是在网络教室,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询信息,或者处理个别文字操作。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可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但必须加强指导,否则容易导致无效学习。

(2)时空被扩大、智能交互、图文并茂、动画丰富等特点。使传统的科学仪器扩展了新的功能,使基本的科学实验赋予新的内容,突出了现代化测试手段和方法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其适应科技发展的能力。

(3)以学生使用软件为主在开放式学习环境中的自主学习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开放的学习环境,即允许学生自己决定需要什么信息,采取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指导者、促进者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其基本学习方式包括:探究学习、设计与制作、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基本组织形式是合作学习,因此一个教室内有一台以上计算机就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不必要求每人一台计算机。

当前,学科教学整合教学模式的改革要实现两个目标:(1) 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主使用的认知和探究手段以及解决问题的工具。(2)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捕捉、筛选和处理各种信息,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充当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网上师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及教师的点拨、释疑,实现个别化教学。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专家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应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要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不忽略原有的技术设备和资源,技术的更新不应盲目攀比,应根据本地和本校的现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实物投影仪、录音、录像等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可以观察的、动手做的、该写的、该画的不能取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是一种观念。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第四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学习心得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学习心得 上一节信息技术很容易,但是上好一节信息课很不容易。首先我们要吃透教材,搞懂每一个关键知识点,涉及操作的内容,我们也要提前上机操作练习;其次,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们还要改变满堂灌教学模式,采用新课改的教学模式,由学生的被动的学改为主动的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的引领者;再次,我们还要经常关注电脑科技的一些新知识,学会简单的操作应用,来解决新时代的同学们对科技的兴趣,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为了能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措施:

1、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在课前教学设中精心策划教学策略,还需要在课堂上根据实情灵活的调整和实施。

2、 激发学习动机,营造民主宽松、自由活泼的课堂氛围

学生到底愿不愿意投入课堂活动中?有没有信心和兴趣去学习?除了选好切入点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认可,体验到成功和喜悦。

3、 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

对信息技术课堂而言,当老师把时间交给学生,把思维想象的空间还给学生时,课堂学习活动将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充满激情和

创造、焕发智慧和灵性的过程,动态生成的问题不仅在量上发生了变化,更带来质的变化。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应该成为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4、 重视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所有学校和课堂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来说,除了来自社会、家庭、文化背景、性别、学习方式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外,还有本学科特有的起点水平差异。解决这些差异不仅要在预设中给予关注,设计开放的多元化学习任务,还要在课堂组织引导中特别重视,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5、 要给学生留大量练习时间

李冬梅老师说:如果学生没有充足的动手实践时间,教师的引导和精彩的讲解就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因为,老师讲得再好再经典,也不全部的学生都爱听,听了课的也有部分没有听进去,从而教师讲的东西得不到落实。

总的来说,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但做为指导者的我们来说,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大胆的尝试,来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第五篇:让探究性学习方法融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戴立松

摘要: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当前所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笔者主要就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实施探究性课堂教学作了一些阐述。主要通过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确定学生探究的目标、提供学生探究的“秘方”、创设学生探究的空间、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这五个方面去阐述初中信息技术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并适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信息技术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的伙伴。

一、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让学生自主学习,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学习状态。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探究的动机来自于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本身探究的欲望,探究欲望越强,探究兴趣就越浓。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调控课堂气氛,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学习兴趣。

(一)情景诱导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情景的创设,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识的探索才会主动。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兴趣,那么,他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例如:在Word软件的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一些非常漂亮的获奖小报作品,并告诉学生掌握Word软件后也能制作如此漂亮的小报。这样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又如在Excel创建图表教学中,可以创设对班级学习上网行为统计、分析的情境,让学生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进行在线投票。这样的调查活动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学习积极性高涨,而且又与本班学生联系密切,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也乐于参与其中。

(二)任务诱导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没有目的,就算激情万分,也势必造成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因此,课堂教学要有任务驱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后,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了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浙江旅游》这一课时,教师提出在上虞旅游需要学生当向导,同学们在网上查找值得旅游 1

的景点并且下载下来。通过这个情节引导后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这时教师马上向学生提出任务。告诉学生想当好导游可不容易,得先完成好下面的一些任务。一是学会如何保存网页,理解“.FILES”的文件夹的含义以及保存文件中的三要素:保存位置、保存类型和文件名;二是如何保存网页上的图片,理解图片的格式:.BMP文件、.JPG文件和.GIF文件,准确快速地下载景点资料向老师推荐。学生听到教师所提出的学习目标正好是他们想跃跃欲试的有趣活动,从而稳住了他们的激情,同时也充分地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为下一步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指明了方向。

(三)情感诱导

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作用非常重要,教师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创设良好欢快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建立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和谐关系,才能使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才能营造出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例如在课前几分种讲解一些计算机比较前沿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这期间学生会提问插话进行评论,这样就达到了互动的效果,还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安全感。对于学生来讲,课堂自主探究一定存在不少的困难,在情绪上缺乏安全感,此时教师要努力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让学生有足够的自信。例如个别学生,对于上机操作比较胆怯,不能放开去操作,生怕搞坏电脑。遇到这种情况,就要鼓励他大胆操作,只有上机操作才能加深记忆,才能真正去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对学生多进行鼓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尽快的接受新知,更好的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二、确定学生探究的目标

学生的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目标,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从而围绕目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问题,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为让七年级学生掌握表格的绘制,可以布置班级课程表制作任务,规定课程表的具体式样、表格的行数与列数、表格的边框和底纹的颜色等等,让学生上机操作练习。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从而使教师的指导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鼓励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对课堂教学内容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三、提供学生探究的“秘方”

所谓的“秘方”是指教师为方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的手段和方法。在多年的教学中,主要有如下几条“秘方”可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探究。

(一)“秘方之一”——教材

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都要注意指导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直接从课本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如在七年级《生物圈二号》一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首先仔细阅读课本,

复习网页和图片的保存方法,同时要搞清楚下载网页上的文字以及利用记事本保存文字的步骤。在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几乎不用教师做任何讲授,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上述内容,为下载网页上的文字以及如何保存文字的实际操作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秘方之二”——课件

利用书本获取知识去指导操作学习,固然是一种好的学习手段,但是学生群体中总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有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强,不爱看书或不一定能看懂书里的内容,这时教师就要变通,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学习小助手——课件,很好的去帮助这些学生。如在七年级《浙江旅游》一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如何保存网页及网页上的图片,就可借用屏幕录制专家为学生们制作动画课件,并传送到学生机的桌面上。课件的内容主要是演示了如何保存网页及网页上的图片过程,当中还附有声音的解说,用起来很方便,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秘方之三”——F1帮助

在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碰到多多少少的问题和无法解决的困难,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同时,更需要培养学生在碰到问题时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碰到问题时比其他课程更多了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那就是寻求软件本身的帮助系统。基本上每一种软件,都带有本身的帮助系统,并且该帮助系统是非常的详细,一个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完全可以通过该帮助系统来学会操作该软件。所以,学生在碰到困难时除了能向课本,老师寻求帮助,还可以寻求计算机本身所带的帮助,这也是这门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慢慢养成一碰到问题就习惯的按下F1帮助键的习惯,逐步培养具有自我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能力,这样才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才不会被新知识所难到。

(四)“秘方之四”——网络资源和同伴资源

多媒体网络使教育资源全球化,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带来许多便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碰到问题可以及时通过网络查询,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学生熟悉的“百度”网站,有什么问题学生通过“百度”查询基本都能解决问题。同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中,也不能忘了“同伴资源”的运用――通过学生帮学生,协作性学习,不仅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如在学习如何设置桌面墙及屏幕保护程序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看书,还建议大家互帮互助,自由组合成小组一起探索。这种协作性学习就是“同伴资源”的很好运用。

四、创设学生探究的空间

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这样学生就会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更好的获取知识,提高技能,保证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真正做到让学生全面有效的参与。例如在教学网页文字下载的菜单操作和快捷键操作时,有些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跟着教师操作,沿着教师的操作步骤,一步一个脚印来学习操作方法。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与,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如

果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网页文字下载如何操作,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用不同方法得去操作,有的利用菜单,有的利用快捷键,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扶得过多,这样只会增加学生的惰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教师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学习。要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要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平时的课堂中“学困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教师平时要对这些学生多一些关注,要加强指导,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能行。例如,课堂提问时,重点提问学困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够大胆回答问题;上机实践时要多指导学困生的操作方法等等;对他们的每次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一字不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一个不会学习的人必将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因此,教师在教会学生的同时,必须让学生会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主动学习,真正的喜欢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通过观察及看书,使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明白书上的信息技术表达方式,抓住重点,依据学习内容,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在七年级《无线技术》一课教学中,先尝试让学生美化文本框,但学生在Word里一下子还不知道如何去美化。于是让学生翻开书本仔细阅读,学生就能明白用鼠标右击文本框边缘,从快捷菜单中点击“设置文本框格式”命令。但是这个命令项中又有很多选项,哪个是才是所需的选项呢?根据书本的步骤学生就能很快就找到所需的“颜色和线条”选项,理解“填充色”和“线条色”的区别,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就可进行美化,完成相应的任务。

(二)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此时,教师在一边可以通过几个巧妙的提问,使学生思路开拓,立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众家之言》一课中,学生利用自选图形美化幻灯片时,发现有的自选图形的内容被另外的图形遮盖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好。这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各个自选图形的叠放次序?学生鼠标一操作,马上就明白了,只要把叠放次序调整一下就行了。这样的提问,不仅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中学到了一些有用的思考方法。

(三)运用类推和迁移,使学生掌握自我建构的学习方法。

类推和迁移是学生在很多学科中经常会采用的学习方法,信息技术学科也不例外,特别是学习那些与旧知识联系比较紧密的新知识更是离不开类推和顺向迁移。类推是指学生借鉴过去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去推出对新知识和技能的认识,它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如学习了文字的“复制”和“粘贴”就可以类推到图片、自选图形等对象的“复制”和“粘贴”,也可以类推到文件和文件夹的“复制”和“粘贴”。顺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例如学生在记事本中学会了文字工具的应用,在Word中虽然软件

不一样,但是对于字体、字号、字形的设置方法是完全可以通过迁移而获得的。同样在Office套装中掌握了Word软件的使用,那其他几个软件学起来就相对轻松多了,因为Office套装中各个软件的界面都是类同的,也可以通过迁移而获得操作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又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学民主,让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洪亮.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M].山东: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9.4.

作者简介:

戴立松: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学。

上一篇:小学教师理论学习制度下一篇:小学教师述职报告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