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章发展历程看党建

2022-10-16

第一篇:从党章发展历程看党建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奋斗历程与基本经验--从历次党章的修改看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奋斗历程与基本经验

—从历次党章的修改看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的近九十多年间,历经十三次修改,共产生过十四部党章,而每一部党章的产生,每一次条文的改动,都曾经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广泛而强烈的关注。因为,对党内,它是团结和统一的法权基础;对党外,它是人们判断共产党理念和实践活动的主要根据。这十四部渗透着历史烟云的党章文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到成熟的全部过程,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和政治路线与时俱进的发展轨迹。

我们可以把中国共产党诞生起后的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1)民主革命的28年(1921-1949)(2)执政后的头29年(1949-1978)(3)改革开放的32年(1978-2010)。我将从这三个阶段内党章的制定和修改来探讨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奋斗历程与基本经验。

一、民主革命的28年(1921-1949)

(一)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1919年5月-1923年5月)。

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和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 》。这是党的历史上关于党的建设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纲领规定我们的党名为中国共产党,同时确定了推翻资本家阶级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等目标,明确了党的发展方向。1922年7月,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党章,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党的最高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至此,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开始了崭新的一页。三大修正党章基本是二大党章原来的结构的内容,只是个别条文的改动。

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初的几年里,我党先驱们积极领导群众运动,实践着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率领工人群众。 从1922年1月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高潮开始兴起,到1923年2月,持续了13个月之久。在此期间,爆发罢工斗争100多次,参加罢工的人数达30万人以上。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极大地锻炼了无产阶级队伍,巩固了党的阶级基础。这些罢工大多数都取得了胜利。在这段时期,我党先驱们不畏艰险领导了许多工人运动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为工人阶级争得了许多利益,但由于中国工人阶级不够壮大,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不断反扑,制造了 “二七惨案”等一系列惨案,各地工会大部分被反动军警捣毁或封闭,许多工人领袖被逮捕或杀害。中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从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事实中认识到:中国当时的反动势力非常强大,仅靠刚登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的力量,要想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愿望是不现实的。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起革命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讨论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为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

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这为大革命的失败埋下了种子。四大修正党章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党的支部规定为党的基层单位。并规定从四大开始对中央委员会委员长的职务,改称为“总书记”;地方各级党的执行委员会的委员长职务,改称为“书记”。五大修正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这是在我们党的根本法规上,第一次出现民主集中制的提法,可以说“五大”党章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起民主集中制原则。

大革命期间我党实现了与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公开分共、叛变革命,屠杀工农群众,大革命失败。从中我党深刻总结教训,总结了两条经验:

1、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陈独秀在革命后期强调“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对资产阶级采取“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右倾政策,以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压制工农运动、牺牲工农根本利益的方法来维持国共合作。

2、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还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只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没有一支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也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已对军事问题作了初步的探索,为以后创建人民军队,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作了必要的准备。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大革命,“准备好了红军的种子,准备好了红军的领导者即共产党,又准备好了参加过一次革命的民众。”①

(三)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

1928年六大党章较以前几部党章,更加突出地强调了共产国际的领导。。这主要是由于大革命失败对我党的打击较大。十月革命的胜利是武装起义的结果,所以我党充分认识到了武装的重要性,在苏俄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武装革命。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28年底,全国各地的革命群众,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和残酷的屠杀政策,先后发动了100余次武装起义。但我六大党章中调了共产国际的领导,忽视了我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我国城市敌人的势力比较强大,取得胜利难度比较大,所以许多起义因为敌人的残酷镇压或准备不足而失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农村,建立从村革命根据地,实行从村包围城市,在农村实行土地革命的策略。从此革命根据地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土地革命使广大贫困人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我党的阶级基础得到壮大。并在1931年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由于共产国际对我党的不切实际的领导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国的革命险些遭到断送。苏俄经验在我国的失败为我国走上独立自主的革命道路打下了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9页。

基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37年8月-1949年9)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我党继续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从1928年6月18日的“六大”开始到1945年4月23日“七大”在延安的召开,长达17年的时间才召开下一次党代会。在此期间我党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去国际社会的帮助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我党于1945年4月23日在延安召开了中共“七大”,制定了七大党章。七大党章是我党独立自主制定的第一部党章。拥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在党章发展史上第一次增加了党章的总纲部分。总纲是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和组织纲领,是党章的前提和总则,是每一个党员“一切活动的准则”。总纲总结了党成立二十四年来的斗争经验,以简洁的文字阐明了党的性质与理论,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任务和特点,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方针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二,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第三,特别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

第四,更加完善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对扩大党内民主和实行集中统一领导作了详细的规定。毛泽东思想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思想体系的成熟。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制定过七部党章。其中一大到六大制定的六部党章,都是在共产国际直接指导帮助下制定的,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幼年时期党的建设的一些特点。1945年七大制定的党章,则是在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后由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制订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和党的建设上的完全成熟。

二、执政后的头29年(1949-1978)

(一)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1949-1966)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上半年,全国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的社会关系和形势与七大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来商讨新形势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已经实在必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并通过了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1956年9月26日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制定的第一部党章。新党章根据执政党的特点,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党章对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做出了许多新规定,强调在执政党的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针对党处于执政党地位的情况,强调“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此外,八大党章对党的组织机构也作了一些新的规定。如中央委员会除选举中央政治局以外,还选举中央政治局的常务委员会;八大党章还首次把“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写进党章。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政府进行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根据新党章的阐述建立起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并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

设:

1、开展国家的五年规划,并超额完成了“一五”和“二五”的生产任务。

2、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监察部门,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3、加强通统一战线的建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共八大党章是继七大党章之后又一部把马列主义建党理论同建党实践紧密结合,指导党的建设的根本大法。一方面,它符合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另一方面,又符合党的实际情况。

(二)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8)

1969年,中国共产党九大召开,1973年,十大召开。受十年文革影响,在九大体现了九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方针。阶级斗争被无限放大,民主集中制的内容被取消,取消了五大以来设立的党的监察委员会,取而代之的是盲目的个人崇拜,党内民主遭到破坏。在九大党章中,甚至写入了“林彪同志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之类的内容,否定八大已经明确的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和党领导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在党员条件上,取消了党员权利和入党预备期,把八大党章规定的党员十条义务改变为“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五项接班人的条件。在组织原则上,取消了八大党章中关于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发挥下级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等条文。十大党章继续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并且强调“这样的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1977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的党章部分恢复了八大党章的内容,但是由于当时文革的影响依然存在,十一大党章并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左倾错误,继续沿用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这些错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到彻底的纠正

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的经验:

1.国家发展的纲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优越性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认清当前国家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而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3.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制,突出民主。反对个人崇拜尤其个人专断,这对今后党的制度建设有相当重要的教训意义。

4.客观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遵循客观实际,不要认为谁掌握了“真理”,谁永远就是正确的。因此,要时时遵循客观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发扬马克思主义,反对经验主义。

三、改革开放的32年(1978-2010)

(一)文革后思想的拨乱反正——十二大党章。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新的党章。十二大党章以八大党章为基础,从根本上去除了九大、十大的错误理论,并根据新时期执政党的特点,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十二大党章确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十二大党章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十二

大党章摆脱了“九大”、“十大”个人崇拜的错误观点,给出“毛泽东思想”科学的定义,这是十二大党章重要的贡献。另外把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重大成果正式确定下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开始出现。可以说十二大党章是党的建设史上最完备的一个党章,以后历次党章的修改都是在十二大党章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历史地是十分重要的。

(二)改革开放的突飞猛进——十三大--十六大的党章修正

相比十二大党章,十三大党章修正没有太多变化,主要对十个条款的部分条文内容进行修改。1992年十四大在京召开。会议通过了党章修正案,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入党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指针。”总纲指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写入了党章。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四大党章为今后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1997年9月十五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

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同时党章也对邓小平理论有了明确的定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逐步形成的,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基础,是改革开放宏伟大业的行动指南。

(三)21世纪美丽开端——十六大和十七大

十五大召开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11月,十六大在京胜利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新的党章修正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新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增入党章。新的党章还确定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谐”一词也被历史性地写入党的基本路线,这说明,

我们的党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必将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党的十七大代表们认为,25年间,每一次党章修改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品质。体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党章修订清晰地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脉络 。

四、总结

党章,是一个政党公开树立的旗帜,表达出全党的理论基础和政治主张,体现了全党的整体意志和共同理想。 正是顺应全党的意志和人民的愿望,32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共党校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新华网,中国共产党大事记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0/19/content_2108282.htm

第二篇:从餐饮业发展历程看饮食革命变迁

餐饮业是社会的饭桌,反映并引导社会餐饮变迁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展,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社会里,饮食革命的浪潮,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最好写照。

人们对饮食的基本需求发展过程简单讲就是“吃饱——吃好”,从对吃的内容追求就是“吃实惠——吃特色——吃品味”,也就是追求吃的文化和文化地吃的过程,反映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时代变迁,人们对饮食的需求正沿着“温饱、猎奇、健康、养生”的路线快速发展,餐饮业就成为本着适应这一社会市场发展趋势而不断变化调整的经济产业,也可以说餐饮业的发展,就是社会饮食需求发展的客观标志。

改革开发至1985年前

计划经济时期的影响存在,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有限,解决温饱的起步时期。餐饮业以政府招待系统事业单位、全民和集体所有制饮食服务公司企业等为主体、部分个体饮食店为补充的行业格局形态。从餐饮生产服务单位经营的饮食内容看,由于物资短缺时期后遗症,食品品种、油脂等不丰富,粮食定量供应的粮食系统与自由市场并存。

“下馆子”是亲朋款待、公务接待的最高标准,这一时期的餐饮店服务处于“自助”状态,即消费者点餐开票,凭票窗口取食,自找餐位就餐。餐桌上的菜肴就是地方传统的京东菜(鲁菜京冀地方分支)和近东北地区的家常炖品等,主要原材料以猪、鸡、鱼及地方蔬菜等为突出,口味咸香,酱色浓郁,油脂厚重。 1986至1990年

随农业经济改革渐进发展,粮食等生活物资较为丰富,温饱问题在城市里已经得到根本解决,人们已从吃饱向吃好靠近。餐饮业业态发展初步丰富,在秦皇岛市区,除全民和集体所有制系统的“渤海春”、“文化路”,及“老二位”等传统饭店外,较有特色的个体饭店“全聚德烤鸭店”、“豆花饭庄”、“羊城酒家”等崭露头角,人们已经开始追求菜系口味的丰富,“实惠+特色”是这一时期饭店成功秘诀。形成川、粤等菜系的注入,进入南北饮食品种交流发展阶段。味重脂浓,辛辣咸香,往往是人们评价一席盛宴的标准。

1990至1995年

随着秦皇岛旅游业的发展,星级饭店大批涌现,星级饭店的餐饮部门做为餐饮业的主导势力快速发展,同时,社会餐饮企业的总体规模也在进一步扩大,由于出品质量和服务的弱项,国有餐饮企业在市场的影响弱化。这一时期,就菜品而言,形成多种菜系出现的局面,餐饮服务做为市场竞争的主要内容日益显现,以色、型、器之精美,及生猛海鲜为特色的粤菜成为餐台面的主流内容。

1995至2000年

这是星级饭店、社会餐饮酒楼在整体行业规模与个体规模实现双增长的时期,餐饮业的竞争日益明显,今日开张、明天关门的餐饮店铺现象逐渐成为社会正常。装饰艺术在就餐环境的应用成为时尚,餐饮企业在出品的色、香、味、型、器及服务环境的方面开始了全面竞争。由于餐饮品质的个性化发展,一些80年代以来的餐饮企业成为了品牌。“吃特色、吃排场”是酒店餐饮的写照,面向公务商务招待型的高档餐饮,与面向工薪家庭消费的低端餐饮分流,餐饮机构成多层面发展。

2000至2005年

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整体的发展,国内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社会餐饮行业进入升级换代的全面发展阶段,星级饭店与酒楼餐馆纷纷开始在整体服务接待条件方面改造升级。如渔人码头等大规模、高规格的餐厅出现,就餐环境的艺术氛围突出,即使是面向低端的快餐及大众餐饮店铺的接待环境也有普遍提高。

这一时期,绿色食品进入餐厅,形成美食专向发展,餐饮市场进入品牌竞争阶段。影响人们健康的因素由饥饿不足转向了高端消费的营养过剩和低端消费的食品污染,关注健康食品悄然成为是社会餐饮的需求主题。

2005及今后

以“养生、品味、经历”为主流的餐饮时代带来了,人们对饮食的追求基本体现在有益健康,感受味觉、视觉审美,享受尊崇等方面,形成饮食文化的需求。目前从餐饮出品方面,无论南北菜系,基本以“新派”为特色,例如“新派川菜”的豆花酒楼、“新派粤菜”的渔人码头、“新派淮扬菜”的天华国际大酒店等,无不以滋味纯正、选料精良、赏心悦目、营养丰富、氛围经典等特色突出,当然,更多的餐饮特色企业也在快速发展,最终,餐饮业会全面进入餐饮文化及企业文化竞争的新时期。

第三篇:从心理实验看我的成长历程

在心理课上,老师给我们做了两个心理实验,一个是气质类型的实验,当时做完了老师便问,哪些同学是超过20分的?我刚想举起手,老师便说超过20分的便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于是我放弃了举手的念头:因为我测的结果是抑郁类型。虽然老师说气质类型无分好坏,但我依然觉得怪怪的,不敢举起手承认。

另一个实验是测a型人格和b型人格的类型,我测得结果是b型人格。然后老师说b型人格的特点是待人温和,与世无争,未有时间紧迫感。我和朋友都觉得这个测试挺准,我确实是符合测试结果所显示的特点,但是从儿时开始,这些气质类型与性格特点却偶尔在我的成长中困扰着我。

抑郁质的人神经类型属于弱型,他们体验情绪的方式较少,稳定的情感产生也很慢,但对情感的体验深刻、有力、持久,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抑郁质的人的心理特点为人小心谨慎,思考透彻,在困难面前容易优柔寡断。抑郁质的人一般表现为行为孤僻、不太合群、观察细致、非常敏感、表情腼腆、多愁善感、行动迟缓、优柔寡断,具有明显的内倾性。我测得的结果是抑郁质,而且得分为23分,是典型的抑郁质。对此我一点都不意外,因为我真的完全符合这些特点。我真的很认同人的气质类型是天生的,因为我有个亲生妹妹,她与我一样,也基本完全符合这些特点。而且老师说抑郁质的人因为情感体验比较深刻、细腻,因此在艺术方面表现较为突出。正好我的专业是美术设计,这一点

也非常相符。

我从小就非常内向,不善于交际,并且多愁善感、行动迟缓,对任何大小决定都有些优柔寡断,最让我烦恼的是我对任何事情都感到不好意思,极为腼腆,在陌生人面前尤甚。甚至在街上问个路,我都要犹豫十几分钟;与不熟的人说话,会感到非常紧张、手足无措;十分害怕在众人面前发言,会极度紧张、心跳加速。也许这是因为从前从内心发出的不自信、或者是由衷的不安全感。由于我的这种内倾和腼腆,让我的朋友们有时候很无奈,在我不好意思叫餐厅服务员过来的时候,我的朋友于是说:不要帮她叫,让她自己来,锻炼一下。

因为我害怕与陌生人交谈,因此我考前所有有面试的艺考都没有参加,来了传媒之后,学生会的面试我更加不敢去。我开始发觉,我人生中的一个个机会因为我的性格弱点渐渐地都从我身边流失了。我开始担心在进入社会后该如何交际,这甚至会给我带来学习和工作上的困难。我的亲妹妹甚至比我更加严重,她除了我和少数几个朋友之外,几乎不与外界交流。出于作为一个姐姐的责任,我在和她一起出去的时候尽量保护着她,但是我和父母都开始担心她以后进入社会之后的境况。尽管我自己也好不了多少。如果这是天生的,如果我已经无法改变我典型抑郁质的类型,那么我该怎么做,才能化解我的苦恼?

而且我非常的多愁善感、优柔寡断。一点点小事都能引起我的感伤,从小时候起时常夜深的时候躲在被窝里哭。直到现在,

我只喜欢听伤感的歌曲,喜欢在不被人发现的时候,眼里开始渗出泪水,尽管我哭的理由没有任何原因。我从小就不爱看新闻,因为每次我看到感伤的、悲惨的事情,我就会开始难过,开始流泪,会不停地思考受害人该怎么办、为什么他(她)会有这样的遭遇,并且陷入这种担忧中不能自拔。于是我渐渐地不爱看新闻,因为我发现新闻中有很多我不想看见的惨案,我认为我每次看见后,给予的已经不仅仅是同情,而是很多年后还在惦记、担忧、害怕。

更为让我烦心的是,小时候当我心里极度愤怒、伤心的时候,我都不知道如何去倾诉、如何去发泄,于是我采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去发泄——伤害自己以获取平静。初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因为班上许多同学对我的误会,我又不知道如何解释,那一段让我抑郁的时间里,我常常用刀子划伤自己,或者胡乱地吃许多药丸。我希望这种身体上的疼痛缓解自己精神上的痛苦。因为我明明就很和善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需要我的时候我都会乐于帮忙。但那个时候我得到的却是多数人的误会。也许是我过于内向、不善于与别人交往的缘故,而我更不知道如何向别人倾诉我心里的烦闷。到现在我长大了,我才开始意识到这种伤害自己的宣泄方法是不正确的、是非常幼稚的。我记得当我与妈妈争吵完后,妈妈看见我手上用刀子划伤的伤痕时,妈妈竟然开始痛苦起来。至今我看见手上依旧留下的浅淡疤痕,我开始明白,伤害自己也是对爱着自己的人的一种伤害。

由于内倾的性格,我从来不向父母倾诉心事,少有交流。开心与不开心大多时候我都选择自己独自承受。甚至我从来怯于向爸爸妈妈表达我的想念和爱。现在我长大了,看着爸妈逐渐老去,我开始害怕我会不会没有说出爱的机会。当我尝试着,在妈妈生日的时候自己画了一张贺卡,上面写着“妈妈我爱你”的时候,妈妈看见的时候竟然哭了。其实我很责怪自己对于自己的父母,竟然都如此怯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因为我的爸爸也是这样,尽管对我和妹妹百般疼爱,却从来口上不说一句。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敢于牵着我爸的手陪他逛街,我希望能够当面和爸妈说一句“我爱你们”。

与许多人一样,我也有过叛逆的时刻。年少无知的时候,我对爸妈特别凶,也许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普遍的正常的。我认为我当时的逆反心理的原因是父母与我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高中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我甚至不知道如何对父母倾诉,几乎不与父母交流。每次当我叛逆的时候,让父母伤心难过的时候,我都后悔的不知道如何是好。当我看见爸妈都已老去的时候,如今我才知道我失去的有多么重要。

我测试的人格类型为B型人格,B型人格特征为:1.未有任何一项A型人格特质在身上可以发现。2.从未感到被时间所迫,亦未因时间不够用而感到厌烦。3.除非万不得已,不在别人面前自夸。4.万事逆来顺受,不对别人产生敌意。5.消遣时,尽兴而

返。6.消遣时,即身心松弛,心旷神怡,与世无争。7.休息而无罪恶感。8.不易为外界事物所扰乱。9.不了了之,很容易使自己放下未完成之事而稍作休息或另觅生活之情。

我认为自己也非常符合这些特征。当时做完后身边的寝室同学也说这就是我。人格类型应该也与气质类型一样,无谓好坏。但是我觉得a型人格和b型人格也各有优缺点。比如说“不易为外界事物所扰乱”,每次我专心于自己的事情时,不会因外界的事物而分散注意力,但我时常因为太过于沉寝于自己的世界里,从而完全忽略了外界,甚至听不见任何人说话。“从未感到时间所迫”,也许这样没有时间紧迫感会没有压力、比较轻松,但是紧迫感有时候也是一种必要的动力。“与世无争”,也许与世无争能够让自己比较放松,我从来不喜欢与别人争抢,比如分配东西的时候,我会等最后一个,去坐公交地铁的时候,我从来懒得去抢,等最后一个再上去,有什么机会的时候,轮得到我的时候最好,轮不到我的时候,虽然我会难过但也懒于去争取。我只是觉得天天计较着去争抢一些东西,实在是太累了,而且如果我争取到了,总有人也会因此而失去机会,那么总有人也会因此而沮丧。我觉得人生中没必要的东西,能够让的就让了,如果时刻计较不免让自己活的太有负担。当然,这也有弊端,这种态度让我失去了很多的机会。有时候懂得争取也是好的,比如在工作上、学习上,似乎与世无争并不是一种合适的态度。

总而言之,我是在这种内向、多愁善感、不善争取的性格中

成长的,由于我的气质类型和人格类型所决定的性格弱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成长历程。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因此而失去许多,当我上了心理课做了这两个心理实验,我更加了解自己,并且因此而更加希望能改正自己的弱点,正视真正的自己。虽然偶尔我也会因为改变的困难而退缩、苦恼,但我真的希望当我真正长大的时候,我不再是曾经那个极度内倾、腼腆、怯懦,并因此而失去更多的女孩。

第四篇:党章的发展历程

1、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有自己的章程

党章是政党内部最基本和最高的政治行为规范,是一个政党的政治态度和组织形态的集中体现,是完备的政党组织所不可缺少的。是党的一面旗帜。

中国共产党现在有7600多万党员(统计时间2010年5月),有上百万个基层党组织,作为一个严密的政治组织,党必须有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党章就是党内的普遍行为规范。

2、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

党章是党的宪法,是党内其他法规的基础,其他党内法规,如准则、条例、决议、决定等,都是以党章为依据制定出来的,都是对党章某一方面的具体化,任何党内法规如果与党章相抵触,都必须以党章为准。

要自觉执行和实践党章,这是每一个党员的责任和义务。

3、党章的制定和实施

一般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审议通过、解释党章。党章一般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是党章总纲,是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和组织纲领 。第二部分是党章条文,对党内各种关系、党的建设、党的活动作出明确规定。

与党章的制定相比,党章的执行更为重要,除了要教育党员增强党章意识以外,还要通过一系列的监督机制来保证党章的实施。 “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党章的四个体系

1、建党初期党章体系

(1-6大,受共产国际指导)

2、七大党章体系

(7-8大,中共首次独立制定)

3、九大党章体系

(9-11大,左!)

4、十二大党章体系

(12-17大,规范,与时俱进) 一大:提出党的政治主张

一大表示功过共产党成立了

1921年7月23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浙江嘉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党的正式创立。通过了一个500多字、内容简略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提出了党的政治主张。就是一个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完全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 二大:详细规定了党内的纪律规范

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我们党第一部正式党章,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基本完成。二大党章把“纪律”单独列为一章,详细规定了党内的纪律规范,以及对违纪党员的纪律处分。 三大:严格党员发展程序

1923年6月,党的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把入党介绍人从原来的一人增加为二人,第一次规定了党员候补期,这对于严格党员发展程序、提高党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大:重视党支部的作用

1925年1月,党的四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第一次规定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党支部。这表明我们党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注意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四大党章首次把中央最高领导人的称谓改为总书记。 五大:提出党的组织原则

1927年6月1日,由五大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是唯一的不是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这部党章共12章85条,是我们党历史上条目最多的党章,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在党章史上提出了很多个第一。

2 第一次明确规定党员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 第一次明确提出党的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

第一次将党的组织系统划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省委、市委或县委、区委)和基层组织三个层次,并明确规定了各级党组织的职责任务; 第一次规定设立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常务委员会;

第一次规定选举产生中央及省监察委员会这一早期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党团(即党组)的设置及其职责;第一次把党与青年团的关系单独列为一章, 六大:对民主集中制的完善

1928年6月至7月,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低潮中,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郊外一座旧式贵族庄园里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六大通过的党章具体规定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三条原则,这对于完善民主集中制具有重要意义。 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1945年4月至6月,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前夕,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在长期斗争中逐渐成熟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

七大党章最重要的内容是:第一次增写了具有深刻内涵的总纲,明确阐述了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指导思想,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任务和特点,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方针,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等,极大地增强了党章的理论性和指导性;第一次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第一次规定了党员的四项义务和四项权利;第一次对民主集中制作了科学表述;第一次把“四个服从”载入党章。

3 八大: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1956年9月召开的八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党章充分体现了执政党建设的新特点,明确提出了对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反映了我们党探索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新成果。

八大党章的主要内容:一是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体现了执政党工作重心的转变。二是提出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群众路线的传统。三是提出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六条原则。四是明确规定了党员的十项义务和七项权利。

九大至十一大党章

从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了重大失误,党的自身建设也遭到严重挫折。在这20年当中,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三部党章,即九大党章、十大党章和十一大党章。这些党章都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制定出来的,不可避免带有“左”的错误的痕迹。 十二大:总结党的建设历史经验

1982年9月,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和两年徘徊之后,在全面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制定的十二大党章,最具特色之处是:在总纲中体现了新形势新任务对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增加了禁止个人崇拜的内容;增加了“党的干部”一章,提出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这表明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执政党建设的新探索。 十三大:突出改革和制度建设

4 1987年11月,党的十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是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用部分条文修正的形式对党章进行修改。修正案共10条,总共有13处增删改动,着重体现在党的领导体制和党内选举制度的改革方面,表明党的建设正在走上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十三大的修改主要是:规定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委员会候选人名单采用差额选举;规定党组织讨论决定重要问题要进行表决;增写了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职权等。

十四大:第一次郑重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概念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通过的党章。第一次郑重提出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概念,阐述了这一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地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只有7处150个字的修改。这部改动最小却意义重大的党章,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并把它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也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心愿。

十六大党章的修改:对党的性质作了新的表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充实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对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提出了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等新的要求;增写了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可以申请入党的内容;增写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十六字原则;增写了街道社区、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非公有制

5 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对纪检机关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进行了新的阐述;新增了党徽党旗一章。

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把科学发展观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载入党章,并把它贯穿始终,是十七大党章最具特色之处。

把科学发展观这一最重要、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载入党章,使党章具有更深厚的理论底蕴。

第五篇:伟大的历程观后感—从改革开放30年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华中科技大学 李 逸

《伟大的历程》观后感

——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伟大的历程》是中央电视台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拍摄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它讲述了从1978年至2008年三十年间我国通过实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其间很多鲜为人知的艰辛。

三十年,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是成立之初的那般羸弱,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开花——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攀升,军事力量不断增强,文化逐渐走向世界——中国已然成长为一个世界大国!这一切,无疑得益于改革开放,它为新中国发展打下了最鲜明的时代烙印。

改革开放,就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即改革经济。当时,也就是1978年,文革刚结束不久,此时的中国经济正处于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贫苦,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财政赤字;加之文革之后,中共内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和执政危机,整个国内形势不容乐观。相比之下,国外很多国家则正处在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在这样的国情下国家想要改革经济,单从表面着手无异于杯水车薪,而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敏锐的觉察到了这一严峻形势,开始尝试对国内的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并试图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转移到市场经济上来。

计划经济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推行的计划经济为我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无可臵疑;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其弊端日渐显露出来——首先,政府对国内经济的控制程度过高,无视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的作用,经营决策权被政府垄断,企业缺乏自主权,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大量的资源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次,一切以计划为纲,不再能适应消费群体多元化的需要,这极大的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最大的瓶颈;此外,工农业生产与商品经营均为带有强制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个人不得持有私有财产,一切劳动成就必须平均分配,这自然就导致生产者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劳动积极性,社会生产效率也就大打折扣,因此国内的经济发展就显得后劲不足。而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通过本身的供求机制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分配,因而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更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如此看来,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继续实行计划经济必然面临奔溃。但想要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也并非易事。社会主义体制实行资本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而且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很多人观念上就过不去;而且市场经济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但实际上,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本身并不存在天然的对立。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一次会见国外友人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同样地,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毅然坚持搞市场经济。我国由此开始了在市场经济体制道路上的摸索。

1978年,改革率先在农村试行,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土地制度改革,昭示着先前平均分配的农村公有制一去不复返,改而实行按劳分配,农民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到1984年底,我国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一番;粮食总产量更是创造了纪录,相比于改革之初,保持了近5%的年平均增长率。与此同时,其他方面的改革也进入初步的试验性阶段:政府对国营企业放权让利,逐步推进“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改革,放宽了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之前几乎绝迹的个体经济逐步的到恢复和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逐渐起步,这也为后来民营企业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国家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点城市。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在理论上突破了改革初期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初步展现了市场经济的魅力。

1984年,在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之后,经济改革重心开始向城市转移,开始了国企改革,重点搞活国营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首先是企业所有制改革,由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型;其次是实行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然后是产权制度改革,开始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大大加快了现代企业的发展步伐。国企改革之后,工人积极性得到调动,企业生产效率增加,工业生产总值快速增长,这有利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这期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确立了市场机制作用的中枢地位,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澄清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重大认识问题。经过八年艰苦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终于实现了思想理论的全面突围;同年10月,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讲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进《党章》,市场取向的改革终于在这次大会上跨越了最后一道藩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正式确立。

以此为标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臵起基础性作用”,这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和优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和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被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实现了思想理论上的新突破,推动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

这期间,改革重点是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成功结合起来——这对于处于摸索阶段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它要求我们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在制度建设中实现体制创新。正如江泽民所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先例,这是一个伟大的试验和艰辛的创造,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还不熟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那些合乎市场一般规律的成功经验和合理做法,我们正在积极学习和借鉴。但从根本上说,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时间做出了最好的回答。经过3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经济体制成功地实现了由公有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不仅从理论上论证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内在统一,而且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创造性的结合,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步使之趋于完善和成熟。总言之,经济体制的变革和转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同时在理论上,它基本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如何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如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另一方面,从市场机制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经济时代被抑制的消费与投资需求得以释放,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产品的出口,支撑了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成功驱动我国完成了四大转型——由政治主导转型到经济主导,由封闭式经济转型到开放式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由农业社会转型到工业社会。这也印证了改革开放中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性。

当然,我们也不可盲目乐观,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毕竟还不完善,而且改革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贫富差距扩大。早在200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就在公布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5,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这表明国内大部分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且资料显示,我国基尼系数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这意味着我国的贫富差距会继续分化。此外,我国经济主体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和低效性,产业结构亟待升级,这些都对我国未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一篇:初二历史上册教学反思下一篇:城管爱岗敬业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