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德育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后进生德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以及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一篇:后进生德育论文范文

后进生转化策略研究

后进生有部分是因为学习成绩较差,有的是思想表现较差,有些则是二者皆有,绝大部分的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后进生不是先天性的,而是后天环境、教育各方面造成的,并通过与他人比较形成的结果,这种结果并没有必然性,而是暂时的,后进生也可通过后天的教育等各方面措施进行转化。只有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客观地认识后进生、后进生的类型、心理特点、形成原因等方面,后进生的转化才能有效展开。“后进生有程度轻重之分,有性质不同之别,有心理特征之差”,所以后进生的转化具体策略也应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1.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转化后进生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每一位教师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但有些教师对后进生存在偏见,忽略后进生心理,严重戳伤后进生的自尊心。他们内心的温暖需求得不到满足,只会导致更强烈的逆反心理。尊重后进生,关心后进生不仅是简单做到而已,更重要的还是让后进生体会到老师的这份尊重与关心。与后进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不断地与其谈心,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如周记、留言簿等与其沟通,及时发现后进生的思想变化,并在不断地交流中挖掘他们言行中的积极一面,对其树立信心。良好的师生关系逐渐建立起来,更需要在持续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维护。当学生体会到老师的浓浓师爱,他自然对老师产生充满感激,同时将这份感激转移到提高学习成绩上来。

2. 具体分析后进生的心理,制定相应的转化方案

具体分析后进生的心理,并制定相应的转化方案是后进生转化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后进生的自我概念模糊,自我概念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身的看法,是个体对自己生理、心理及自身社会关系全面的认知。自我概念是人们对自己稳定的看法,但是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教育和某些生活事件会影响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从而改变自身的自我概念。学生时代是个体形成自我概念的关键时期,所以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制定相应的心理辅导方案,引导后进生进行自我探索与自我认识,帮助他们建构准确、积极地自我概念,也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的有效途径。

3. 巧立平台,发挥后进生特长,树立其自信心

后进生通常成绩较差,由于一直处于班级成绩排名末尾,造成心理上的自卑,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他们自身拥有一定的表现欲望,却一直被忽视。有些后进生的学习成绩虽相对较差,但在其他方面却有一定的特长,如组织能力、体育、音乐等。教师可以以此给予后进生相应的施展平台,让他们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也让其他同学有机会了解他们,不再孤立他们。这也是培养良好班级氛围的重要举措。

4. 关心后进生学习,适当辅导,适时强化

作为教师,也可针对后进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耐心辅导,并在后进生不断努力的同时给予适时的强化。所谓强化,是指当后进生表现出转化过程中的积极行为,则进行适当的奖励或减免惩罚。后进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差,教师需要针对他们的情况,降低授课的深度,减缓授课的速度,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后进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对于后进生的进步给予表扬。

5. 加强家校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是主体,家庭教育则是关键,二者缺一不可。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孩子极易受到家庭的影响。离开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到了家庭可能就会“一笔勾销”。要使后进生的转化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作为教师应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使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促使后进生不断进步。

6.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长期、复杂的,不会一劳永逸。有些后进生在教育过程中,会表现出一定的进步,但是也会由于各种原因再次犯错,问题反反复复,但不能表明这些学生就“无可救药”,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耐心、爱心和恒心,多与后进生沟通,帮助其分析原因,激发他们的内部动力,克服困难,完善自我。

责任编辑 龙建刚

作者:马丽铭

第二篇:浅谈中职班主任转化后进生的德育工作

摘 要: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以及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文章首先讨论了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状,进而讨论了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意义,最后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出发,给出了一系列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具体策略,以期发挥中职班主任在德育工作开展中的重要作用,帮助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促进中职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策略

一、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的现状

(一)中职班主任队伍德育素质不高

现在各个学校的班主任队伍大多以年轻人为主,对于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都很吃力,再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则更是力不从心。学校的德育工作也没有系统化,对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缺少明确的要求和考核,班主任对德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放松了在德育工作中对自身的要求,所以很多班主任对开展德育工作的思路不清晰,缺少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方法与手段。

(二)班主任积极性不高

中职班主任的工作内容非常繁杂,每天要处理的事务性工作很多,要面对的问题和困难也很多,而德育本身也存在教育周期长的问题,其教学效果在短时间内很难明显观察到,在对班主任日常工作的考核过程中也很难将德育工作量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二、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具体策略

(一)抓好班风建设,为班主任德育工作提供助力

中职学校的学生有着比同龄人更明显的社会化倾向,对人、对事都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规则。这个规则可能不太正确,但对他们而言是习以为常且不易改变的。所以,这个时候,加强良好的班风建设,营造一个高效的德育环境,可以促使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耳濡目染,自然会对自身的行为习惯做出一定的反思,重塑思想价值观念。这就让学生实现了自我管理。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良性影响,让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达到更理想的效果,这就是班风建设的价值所在。那么怎么建设良好的班风呢?良好班风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班主任不可以急功近利,而是先要通过各种途径对班级学生做一个全面了解,制定出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的班级发展目标;然后和学生一起制定科学严谨的班级公约,建立健全奖罚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班主任要高度重视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和培养,良好班风的建设肯定离不开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多开展班级活动,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让班级快速形成凝聚力。建设良好的班风其实也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培训,提升班主任德育水平

很多班主任是由任课教师兼任,虽然他们在专业教学上是出色的,但缺少德育的理论体系的支撑。现在也提倡“课程德育”,即将德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但落实得并不太好。因为教师忙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从而忽视了德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学校可以组织校际班主任经验交流,分享各自的德育方法和技巧,了解各个学校德育的实现途径和德育模块在各个学期的分配情况等,以此促进共同进步。学校更要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多派一些班主任去参加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德育培训,多参加一些全国的德育工作会议等。这样一来,班主任有了德育理论的铺垫,就能将德育目标和德育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而推进班主任德育工作。

(三)班主任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

中职班主任一定要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的建设,以身作则,为德育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有的班主任把中职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简单归咎于学生,有的班主任还是保留着对中职学生的传统认知,这样是当不好班主任的,更不可能搞好德育工作。

班主任要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去看待学生,让学生知道成长成才的路径有很多种。要想办法去调动和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坚信只要努力学习技能,用知识武装自己,一样能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一样有机会成为大国工匠。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家庭未来的希望,因此,班主任必须从内心去爱自己的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爱才是最好的教育,它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生。班主任要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崇高的师德塑造学生,实现以德育人,润物无声。

(四)家校共育,推进班主任德育工作

家庭教育是中职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家长的支持,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很难有效开展。班主任接手一个新的班级,要尽快和家长联系,建立班上学生的家庭档案。中职学生是一个相对缺乏健康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群体,有将近一半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从留守儿童、离异家庭到低收入家庭,各种情况都有。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学生的问题大都和家庭教育有关,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班主任要利用短视频、社交软件(如QQ、微信、微博等)建立和家长的沟通渠道,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座谈会等形式,让家长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孩子的状况,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学生活动等。通过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成長环境。当然,中职学生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参与度相对较低,班主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足够的耐心。

三、结语

班主任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中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引领者。一定要抓住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更新德育理念,提升德育能力,创新德育方法和途径,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帮助中职学生健康成长,让德育工作在中职学校得到更加有效的开展,完善中职学校德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卢灵灵.浅谈中职班主任转化后进生的德育工作[J].现代交际,2017(13):97.

[2] 姬海博.这是心的呼唤——班主任转化后进生德育工作纪实[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00):739-740.

作者:叶飞

第三篇:如何转化体育后进生

在传统教育观念里,体育教育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但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体育教育地位逐渐上升。在体育教育中,存在着一批体育后进生,这个客观普遍存在的现象引发着体育教育行业的思考,本课题通过对体育后进生的表现和形成原因进行了阐述说明,提出了相关的转化的策略,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所谓“体育后进生”,主要是指身体运动能力和身体体质标准达不到国家体育教育基本目标的学生,实质上是学生体育素质无法适应良性的现代化社会生存发展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对“体育后进生”现象进行全面且深刻的剖析十分具有研究价值。因此尽快改变“体育后进生”现象,以此弥补过去产生的“体育教育赤字”。

1 “体育后进生”产生原因

在当前的中国,“体育后进生”现象是广泛普遍存在的,人们认为“体育后进生”是文化知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代名词,而与之相对的“体育先进生”却成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潜台词、画外音。造成这种颠倒认识的原因是多元化的,这也是我国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的重要特征。在经过文献资料检索和日常生活调查研究,关于“体育后进生”现象产生的原因大致分为三类:

1.1 体育教育体制僵化

众所周知,我国教育体制是任务指标式的举国体制,举国体制下的升学问题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换而言之,学生在学校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升学进行的,包括“中考”、“高考”、“硕士研究生考试”以及“博士入学考试”。在这些考试中,体育考核是缺位的或者虚化的。体育教育体制问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体育教育硬件资源有限和体育课程设置匮乏。

1.2 家庭体育教育意识缺乏

在物质基础和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发生明显的倾向性——希望孩子不受到任何困苦伤害、不面对社会复杂问题的压力。在这种倾向性思想与情绪的引导下,家庭对于体育教育产生不正常反应——认为体育带给孩子的困苦大于好处。尽管家庭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教育路径却是错误的。近年来,人们不得不面对升学问题对家庭产生的巨大压力,从而开始注重体育教育,但大多还是为了孩子的升学问题。

1.3 学生体育价值观尚未成熟

相较于成年人人生阶段,学生阶段对于社会及自我认识不深刻,对于事物的把握无法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对于体育,就从人生成长发展角度而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克服体育锻炼所带来的短暂的不舒适感觉,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学生因体育价值观的不成熟在某种意义上正好“迎合”体育教育体制僵化和家庭体育教育意识缺乏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体育后进生绝大多数缺乏系统的体育锻炼,对于体育锻炼行为意义的认识空白,体育锻炼强度、力度等指标基本不合格。2.体育后进生性格情绪变得极为敏感和孤立。在耐性、宽容度和意志力方面,往往落后于正常体育锻炼的学生。

2 体育后进生转化教育路径探讨

在对“体育后进生”现象产生的基本原因有所了解之后,通过总结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并对部分在体育教育方面卓有成效的学校案例分析总结,体育后进生转化教育路径应该在有效激励机制下,从组织体制、物质保障、教育模式、情感培养及社会机制五个方面展开并保持长期开放状态的追踪研究。

2.1 在组织体制上适应新时代体育教育的需求。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优化体育课程的数量要求与质量要求,以课程硬性规定的方式既引导又督促体育后进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坚持与进步,从而实现课程方面的变革目标——体育后进生在课程框架内达至体育考核标准。并且在升学问题上实现体育教育激励机制,这无疑跨越式提升体育教育的地位。当然,随之而来的是要保证体育教育升学激励机制公平且效率地实现。

另外,为学校教育相对独立性松绑成为一种趋势,自然在体育教育方面也要有所实现。体育后进生作为全体学生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学校应该自体育理念开始到具体行动措施,对体育后进生采取倾斜性政策。学校资源的投入,将为解决“体育后进生”现象问题提供坚实基础。

2.2 在物质保障方面为体育后进生转化提供基础条件。物质条件是实现体育后进生教育转化目标的根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通常发现体育后进生比例较大的学校,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往较低,在体育教育物质及技术保障方面更是严重不足。这种逻辑现象存在于大部分学校中,且地域差异、城乡差异更是严重:在大城市中,学校在体育教育物质保障方面是合格的或者超出一般水平的,而在乡村学校体育教育物质保障方面近乎为零。

因此,在物质保障方面,政府、学校、社会应该三方协作,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体育器材设备和科学的训练使用方法,并向更广泛的地域投放倾斜。保证以物质技术方面的高效完善,吸引体育后进生主动投入到体育教育领域,从而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顺利开展。

2.3 在教育模式上向以人为本的思路进阶。我国在体育教育方面相较于外国是落后的:师资力量配置上显著低于外国(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师资品质上难以做到高品质、多元化;师生互动缺乏灵动性,也是体育后进生日益增多的极为重要的外部性因素。

首先是师资力量的拓宽与培养,在师资力量招揽上,实现多元化渠道是当前最有效的措施。在互动双方的基本条件准备完毕的情况下,确立体育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是极大促进体育后进生转化的重要理念。师生互动模式不再是死板僵硬的应付状态,而是灵动的交流共处状态。

2.4 在情感培养方面深入学生内心。无论是从学校情感角度,还是家庭情感角度,对于体育教育的热度需要继续提升。学生本身处于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期中,对于体育教育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校与家庭。学校与家庭在对待体育的情感上是支持的、热爱的,学生对于体育的厌恶抵触程度便会明显降低。因此从本质上说,情感培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层面的培养。

2.5 在社会机制上实现体育教育的普遍且长期的良好运作。只有全社会形成对体育教育的良性运转,体育后进生教育转化事业才能得到根本性贯彻。表现在具体的社会机制上,是各方力量资源按照科学合理的投入产出规律对体育教育进行支持,最终的收益将回馈给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發展。体育后进生现象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将得到根本性扭转。排除部分身体本身残缺的特殊情况,体育后进生高比例的状态将是体育教育领域的过去时。

3 结语

对体育后进生的转化教育是我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是一场关系国运长久的伟大事业。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必须保持一种卓越的开放态度,积极吸纳在体育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理性总结在体育教育领域的失败教训,通过正反对比发现其中的科学规律,以适应体育后进生教育转化的任务;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具体实践中,促进体育教育的繁荣。

(作者单位:淮南师范附属小学广弘城校区)

作者:邓莉莉

上一篇:信息安全议论文范文下一篇:消费者行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