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英专阅读教学

2022-09-12

1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批评语言学发展而来的一种用于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认为语篇分析方法不仅应该描述弥散的实践,而且应该表明语篇是如何由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构建的,以及语篇是如何构建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和信念体系的(fowler,1979;Kress & Hodge, 1979)。CDA的特点是通过运用及物性,情态系统,转换和分类等分析工具来分析语篇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吴红燕(2008)认为,“通过对公众语篇的批评性分析,可以提高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更好的应付当今语言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

新闻语篇作为一种公众语篇,它来自官方并受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影响,具有即时性与客观性,承载信息量大等特点,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它直接间接地影响并控制着人们的思维,对人们的态度和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2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

在分析新闻语篇时,批评性分析往往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意识形态分析。批评性话语分析强调语言分析时的实践性。同时,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应以批评语言学作为支撑,包括相关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转换生成语法等。

因此,在对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时应首先分析新闻语篇的结构特征,并注意将语篇生成的相关技巧或者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然后论证相关技巧或者过程在其所分析的语篇生成与理解中会和某类意识形态的意义相关;最后论证隐藏在语言结构与过程背后的意识形态所具备的社会功能,对某种社会过程能起到干预作用。

2.1 新闻语篇的词汇选择与情态意义

通过词汇给事物分类是新闻媒体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创造或产生偏见歧视的途径。Halliday指出,考察语篇的情态功能有两个目的:一是弄清说话者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责任的程度和对未来行为做出的承诺和承担的义务;二是了解说话者对听话者和情景成分的态度,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等。在英语里,除了情态动词,情态形式的运用可以反映人的同等关系或权势关系。新闻语篇实际上通过文本中的词汇选取来创设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词汇选择和情态意义对于新闻语篇的分析意义重大。

2.2 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语篇及物性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Halliday认为,及物性是人们用语言描述现实的基石(1994)。对于现实世界中发生的同一件事,其语言表述却可以用不同类型的系统过程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来表达。如何选择和安排参与者取决于意识形态(Fowler, 1991)。及物性分为六种过程 :物质过程、心里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语言过程和存在过程,结合参与者与其情景成分分析新闻语篇中的句子,可以提示语篇所隐含的意识形态。

2.3 寻找转换结构 , 体会语境功能

英语语篇中的转换主要指名物化和被动化的运用。批评语篇分析中指出,新闻的报道者会根据表达的需要,将本来可以用动词结构或句子表达的某个意思换用名词形式,就是名物化。名物化会减弱动作的效果,增加静态感,掩饰过程的参与者及因果关系,以取得客观化的效果。被动化也常常被运用到新闻语篇当中,它指的是将主动结构换位被动结构。被动语态的使用更强调动作的结果而非实施者。新闻语篇中的意识形态通过转换结构得到明显的体现,可以更深刻地领会新闻所暗含的报道立场,意识形态以及背后所代表的权利关系。

3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英语专业阅读教学

阅读课程是大学英语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开展好阅读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到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传统阅读课堂侧重学生对文本的字面理解和读者对文本的鉴赏, 忽视了语篇背后承载的社会背景和造成的社会影响。Correia认为培养批评性话语分析阅读虽然耗时耗力,但是可以使学生发挥主动性,与作者的关系更加平等(2006)。李桔元认为在语言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批评语言能力是可行的, 并且在鱼片教学中进行批评性阅读是必要的(2008)。因此,通过篇章学习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和欣赏的能力应成为英专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以下将基于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结合实例, 探讨在阅读课程的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应用。

3.1 批评性话语分析在阅读课程前

社会实践范畴中不同话语者的社会身份会影响产出的话语。学生对文本作者再现的社会立场的认识,可以促进对阅读篇章的理解。以2012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根本哈根气候会议中的讲稿为例 。中国日 报英文版 对该讲稿 的评论标 题为“Green peace’s comment on Obama’s climate speech”,旨在通过引用他人的评论 , 表示自己 中立的身 份立场。 英国卫报 的标题为“Barack Obama’s speech disappoints and fuels frustration at Copenhagen”,表明作者对这次演讲的不看好和指责。纽约时报标题为“Obama choose pragmatism over theory in Copenhagen speech”,表明作者认为这次的演讲稿内容非常实用 ,不是空谈。在阅读内容展开前, 学生就已经可以根据媒体立场和报道标题预测到篇章的态度和意图。

3.2 批评性话语分析在阅读课程中

文本分析范畴的及物性分析包括物质过程, 它体现做某件事的过程。学生通过分析这个过程的动作着、动作的目标和动态动词, 可以看出话语者索要强调的意识形态。以2011年12月12日《纽约时报》有关中国渔民与韩国海警之间冲突的新闻报道为例。新闻的标题为 “Chinese fisherman kills South Korean coast guardsman”。通过该标题事件立刻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的参与者及其行为结果一目了然, 试图给人留下客观公正的印象。语篇中的物质过程主要体现在动作及两个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如:

A South Korean coastguard member was stabbed to death by a Chinese fisherman on Monday during a crackdown on illegal fishing.

Nine Chinese crewmen violently resisted south Korean coastguardsmen trying to impound their 66-ton boat.

报道方反复使用物质过程来强调中国渔民的行为特征及造成的后果,暗指中国玉敏主动攻击,对行为对象明确造成不好的结果,其隐含的思想意识则昭然若揭。

3.3 批评性话语分析在阅读课程后

阅读课程后学生的主要任务在于讨论文本的社会目的,文本产生的社会状况和社会影响, 更进一步从社会实践角度去理解话语背后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和在现实世界中对人意识形态的建构。以 阅读材料 《综合英语 》第五册 第七单元 课文HowAmerican Lives为例 , 作者James A. Micherer从美国生活方式改变的优点和不足两方面组织文章。文中负面词很少,评价词多为褒义;文中5-7段是针对美国生活的负面内容,却没有对负面问题进行描述; 作者还用了赞扬美国会社的一个句子将社会失业率高、福利制度不足隐含体现;使得学生不明白他到底在写优点还是写不足,对篇章的主线感到混乱。因此,可以要求学生课后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相关的评论, 要他们尝试找到解释这一现象的信息:James A. Micherer是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他的作品体现“不害臊”的爱国情结。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全文 的语言使 用进行分 析 , 发觉体现 作者隐形 意识形态———具有高度美国高度自豪感的语言使用, 并从批评的视角审视这些语言使用, 并从批评的视角审视这些语言体现的本质———作者眼中理想化的美国之上的现象。使学生对文章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有一个更理性的认识。

4结语

新闻语篇是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意识的主要途径。批判性阅读要求学生把语篇的内容和个人标准、价值观态度或信仰联系起来, 对语篇体现的价值观进行批判性评价又需要读者努力徐兆语篇深层的意识形态。学生对于批评性阅读的适应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但最终还是要由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因此将CDA运用在阅读课堂中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与独立思考的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结合新闻语篇的特点,探讨如何在英语专业阅读课中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来培养学生通过字面理解层次达到批判性理解语篇本身,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新闻语篇,批评性话语分析,英语专业阅读教学

上一篇:2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应用糖肾1号配合西药治疗的临床研究下一篇:“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