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内涵的理解

2022-07-21

第一篇:新时代内涵的理解

如何准确理解“物质”的内涵

[最新]2021春期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资料

说明:资料整理于2021年6月2日。

如何准确理解“物质”的内涵

答:物质范畴是哲学家们一直都比较关心的话题,而物质观又是整个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对物质范畴做了深人的研究和阐释。

第一,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揭示了物质的社会性,他认为人类社会涉及的物质是人实践活动的产物。同时,马克思也肯定物质的自然性,“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第二,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任何具体的物质存在都是个别的,物质范畴则是一般的,物质一般存在于物质个别之中,是从物质个别中抽象出来的。比如,马和白马。“白马”是具体的、个别的,而“马”是一般的。恩格斯还初步表述了物质范畴的内涵。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指出,“我们面前的物质是某种既有的东西,是某种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东西”,其“相互作用就是运动”。

第三,列宁在恩格斯的基础上,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其核心语句就在于“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表明了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及同类概念中外延最大的属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两大要素,而其外延如恩格斯所述,是整个世界的所有具体物质形态。“客观实在”指的就是客观实在性,它是整个世界中所有具体物质形态的本质共性,它表明了各种具体物质形态是不依赖于任何意识、意志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也就是物质第一性。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第二篇:第一章 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

工匠精神第一专题的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工匠精神理解的理论关键,李小鲁与胡冰共同研究成果,其中的内容可参见2016年5月13日《中国教育报》中《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2016年第5期《高教探索》(核心)中的文章《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这些文章是国内对工匠精神研究的较早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文章,在国内关注度非常高。

一、第一个层次

1.什么是工匠?

何谓“工匠”,《辞海》“工”部说工匠即“手艺工人”,“巳”部又说工匠是指“有专门技术的工人”。

有人认为:“手工业劳动者”,或“手工业品的制造者”。

2.我国工匠概念的历史演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角曲尺之形、盖工即曲尺也”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

“百工皆称工,称匠独举木工者,其字从斤也”

“工在籍谓之匠”

3.什么是工匠精神的工匠?

①不能理解为传统工匠。

②工匠,是长期受到工业文明熏陶、训练、培育出来的,在整个专门、专业活动中掌握技能、技艺、技术的专门人才,要达到整个高度,才能称之为工匠。

③工匠一定是与工业文明的发展、熏陶和浸润联系在一起的。

4.工业文明的发展,与技术、工匠的关系:

①从人类创造知识的过程来讲,人类最先创造的不是科学,而是技术;

②且技术长久地依附在工匠的传统上科学与技术长久分离。

5.早期工业化时期的技术:

在早期工业化时期,经过长期积累的工匠传统及其技术经验的总结提高,逐渐上升为理论科学,称为技术科学化。

①原始工业化阶段和工业化初级阶段都表现为商品性生产和工业生产过程中技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化的继承性和延续性。 ②只有被赋予了“工具”和“手段”意义的东西才成其为技术。

③马克思所说的“科学、巨大的生产力、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都体现在机器体系中。

二、工匠的“精神”

工匠应该有精神境界,也应该有独特的界定。

工匠匹配的精神:

——应该具备极强的专业特性。

——应该具备强烈的专业追求。

——应该具备坚定的专业操守。

三、“工匠精神”的整体把握

1.“工匠精神”的整体把握之一:本质要素

只有他们的统一,才能够对“工匠精神”有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又进入后工业文明;源于教育,又跳出教育去看待教育的理想境界和工业文明的形而上的臻美追求。

所以工匠精神是建立在对专业技术的本质认识及时代特征把握的基础之上的,能够正确指明专业技术的前进方向的,其核心是技术和人文精神,其灵魂是对专业技术理想的追求--追求技术的极致和造福人类。从哲学上说,他是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和追求人类幸福的价值所在。

2.“工匠精神”的整体把握之二: 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工匠自身的技能、技艺和技术是“工匠精神”的物质载体和最根本的职业生涯的追求;

“工匠精神”与之相称独特精神,表现为对自己专业独特的职业态度,并据此升华为自己生命的存在方式;

工匠要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有创新能力,要有超越自我的能力,要有最终的社会人文关怀,据此构成的工匠的人文素养,就成为他职业态度端正和职业技能提升的指引,也成为持续发展专业能力和专业不懈创新的动力。

职业态度,使他们生存手段变为追求“目的”的生命存在方式,而人文素养是他们延续生命方式的条件。

3.“工匠精神”的特征:

(1)职业性

(2)专业性

(3)人文性 这三大特征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灵魂。

第二章 “工匠精神”理解的理论关键

良好的职业态度需要工匠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中,产生对工作的行为、情感认同,人格健全是培育职业态度的基础。

“工匠精神”的理解的理论关键在于理性精神的阐述,而这一阐述,应着眼于两个维度:

一、技术理性是 “工匠精神”理解的前提

第一,技术理性的内涵

技术理性是基于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的人类理性,是一种扎根于人类物质需求及人对自然界永恒依赖的实践理性和技术精神,是技术技能者认识职业、认识自我及把握世界的一种实践精神和思维方式。

第二,技术理性的作用

首先,能够影响技术问题的解决。技术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依赖于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依赖于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技术资源的整合与管理等。涉及政治环境、社会需求、个人信仰等非技术的因素,而这些因素需要理性的应用。

其次,能够让工匠自觉形成专心细致、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技术发展目的是要让人类生活得更好,工匠的细致与精益求精能让产品更适合人的需要,而当工匠成为技术的顶礼膜拜者,人的主体性地位被颠覆,工匠的技术发展脱离了人的需要。技术理性可以解读这种异化将技术发展的目的性与工匠发展的目的性进行合理整合。

技术理性解读这种异化、将技术发展的目的性与“工匠”发展的目的性进行合理解构。

最后,能够让工匠形成自己职业态度的特色。技术理性内涵的实践智慧是引导工匠主观能力的运用和创造性开发的必要条件。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一种超越于一般的规则应用的能力”,工匠的创造性思维正是来源于这种超越。技术理性的超越指导着工匠在目标猜想、方案设定时的选择,产生了新的各种升级的欲望,从而发明创造出新物体或新技术,成就工匠职业态度的超越特色。

二、价值理性是 “工匠精神”理解的尺度

第一,价值理性的内涵

价值理性是人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及其追求的自觉意识,是作为世界主体的人对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的认知;是“人类所独有的用以调节和控制人的欲望和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

第二,用价值理性提升“工匠精神” 的职业态度

首先,用价值理性的本质规定关怀工匠个人存在的价值。价值作为理性的一个方面,直接参与工匠的现实生活,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肯定和人类精神家园建设的宏大叙事;

包括了人对自身超越的渴望和对超越行为的指向,用价值理性审视、思考和关照工匠的现实境遇,构建工匠创造价值的思维模式,培养工匠的存在感,使他们认识到幸福不仅仅在于物质,还有着人类独有的精神家园。

其次,用价值理性限制技术理性所可能导致的工匠的价值观绝对标准化、同一化,使其对职业的认同有全面的理解。价值理性引导工匠用思维和行动去改造现实世界,是对人类的超越本性或自由特质的关怀,克服了技术理性导致的工匠的技术惰性和对现存事实的消极默认,防止工匠的价值观绝对标准化、同一化。

最后,用价值理性的目的性克服人性的缺陷,保障职业态度的良性循环。海德格尔曾认为技术理性的负面效应是人性永远无法克服的,人会用“促逼”的手段强行、蛮横地向自然索取以求获得“人类社会的整体物质利益”。价值理性的目的性认为,个人的存在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工匠对职业的认同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 其创造的价值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的,人与人类社会的需要必须遵循共同的合理性,谋求的是个人与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共赢,职业态度便进入了良性循环中。

在获得奥斯卡奖的影片《入殓师》里,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到葬仪馆当一名葬仪师。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

这名葬仪师的成功感言是: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这里价值理性起了巨大的作用,使这样一个职业也能成为人们认同的职业,也成就了这份职业的一种职业态度。

第三,用价值理性指引培育“工匠精神”的人文素养

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就是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张扬必然导致价值理性衰微” 其后果是将效率放置于绝对优先的地位,忽视工匠自身的存在与需要,要求技术最优、生产最大,背离了技术为人服务的前提。

价值理性要求维护人的尊严、提升人的价值、凸现人存在的意义的内核正好弥补技术理性这方面的缺陷,这虽然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正是在不断走向理想的现实中,赋于技术活动的伦理关怀,使技术活动在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中为人类开创了一个控制自然、以自身为价值原点和世界中心的主体性时代,由此而指引着工匠的人文素养的培育。

技术理性审视现实,价值理性关照未来,两者统一,使得职业技术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保持着现实与理想的必要张力,从而推动着职业教育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三篇: ——对“中国梦”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身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身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勤学习,铸信仰,将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目标,将中国梦作为我的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在信仰的带领下,以更坚强勇敢的姿态迎接成长。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最终要实现的是人的现代化。这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何“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华夏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目标,也是每一个人心中的愿望和梦想。“中国梦”能够凝聚全国人民共同为这一目标共同奋斗。所以实现中国梦事关全党上下,全国各族人民的切实利益,作为国家的主人,我们应该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奋斗!

“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但要体现现代文明色彩,就必须超越数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形态。四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而其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国梦”的主要动力有三大来源:第一,追求经济腾飞,生活改善,物质进步,环境提升;第二,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第三,追求富国强兵,民族尊严,主权完整,国家统一,世界和平。在三大动力来源的基础之上,中国有远见、有胆识、有智慧、有爱国情操的公民、团体及领导人,应该及时准确地找到整合协调这三大动力源的共同支点,形成发展进步的兼容合力,造就托起“中国梦”的众志成城。

中国梦的实现主要有三项要求:一是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三是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即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道路”、“精神”和“力量”是执政党、各级政府和每位民众在为中国梦奋斗时都必须注意的环节。此外,三项要求都突出了“中国”二字,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注意保持中国梦的中国特色和属性,不能随波逐流。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政府是否以人民利益为导向,是否有能力带领人民实现美好生活关系重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需要协调复杂的利益关系,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对于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至关重要。因此,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政府为人民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政府切实负起责任,规范自身职权;需要政府完善法治管理,保障公民权益;需要政府廉洁透明,值得人民信赖。这既需要政府管理自身的不断革新、创新,也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监督和支持。

进一步赋予“中国梦”丰富的内涵。任何一个能够引领民族发展进步的梦想都是美好的,任何美好的梦想都必然伴随时代的节拍、顺应现实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同样如此。在民族独立的梦想已经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得以实现之后,我们又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社会更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我们的生活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等写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上。对国家、民族、人民生活的这些美好愿景,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进一步展现了“中国梦”的强大凝聚力、感召力,进一步激发了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

身为一名团干,我们更应该以身作则,将中国梦的内涵牢记在心,并与实际相结合,以敏锐的反应来应对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虽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但是要相信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为之不懈努力。

第四篇:对“中国梦”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梦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容.它植根于传统文化,成形于近代的峥嵘岁月,熔铸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中国梦是民族梦;中国梦是人民梦;中国梦是世界梦。

1;体悟"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对此,作为专职团干,我个人的理解是:首先,中国梦就是人民幸福的小康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稳步实现共同富裕,从而使人民感到幸福。其次,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的强国梦。我们欣然可见,中国已经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中国市场、中国投资、中国伙伴、中国责任,这些都是日渐强大的中国留给世界的印象。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日渐强盛的中国正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最后,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的复兴梦。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国梦"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推进,中国的发展必将影响着亚洲乃至世界。

"小康梦"、强国梦"、复兴梦",个人的梦、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三位一体,构成了我们的"中国梦"。中国梦这三个字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2;准确把握实现"中国梦"与践行群众路线的内在联系

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表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实现中国梦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群众路线不仅是党的基本工作路线,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工作路线,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国梦的实现就失去了的根基。作为团干我们必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力戒奢靡之风;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

3;积极投身"中国梦,我的梦"圆梦行动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是中国执政党的目标,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想。作为一名专职团干,我要做而且能做的就是,在思想上、工作和生活中永葆政治本色,永葆思想活力。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时刻审视自己的思想、道德、作风是否纯洁,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自觉清除思想上的灰尘和心灵的污垢,坚决克服"四风",在思想上实现自我净化。

筑牢思想防线,自觉抵制腐败,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坚决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以实际行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完善。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地把学习作为一种使命、一份职责,始终做到勤奋好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努力成为思想上的标兵和工作中的精英,在学习中实现自我革新。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坚持深入工作,从实践中汲取智慧,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提高。 第五, 作为团干,我们应进一步牢固树立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进一步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进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充分激发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进程中走前列、争先锋、作贡献。

"中国梦"凝聚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民族复兴的希望。总书记的讲话将把党在十八大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景、路径,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作为团干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人民的期待、需要转化为一项项具体措施,落实为一件件好事实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沙成塔,与国人一道共同托起我们心中的"中国梦"!

第五篇: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马列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是一脉相承的。其形成具有很强的历史时代性:一是近代中国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面临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需求,这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得到运用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二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感到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希望,而对俄国革命的胜利受到了启示,这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得到运用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个直接原因就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直接传播;再一个原因可以认为是毛泽东的自身原因,毛泽东富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并执着追求马列主义。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来看,毛泽东思想是客观的,也是历史必然的。

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并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僵死的教条,而是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把哲学方法论原则很好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毛泽东《实践论》的产生,正是注重结合中国实际的具体体现。归纳起来,毛泽东思想由六个部分组成,即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的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光辉。

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对这一概括具体地理解就是,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而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诚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代表是毛泽东,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在创立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重大的和主要的作用,因此,这个思想以他的名字命名是可以理解的。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毛泽东思想是一项理论成果,是一个基本原则,它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是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的失误或其错误的理论指导,都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因为那是非主流的、非本质的、非本原的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纳入毛泽东思想的范畴,不仅不能使毛泽东思想上升成为科学理论成果,更谈不上其指导作用。

毛泽东思想是代表人民和党的思想。从来源来看,他是对党和人民几十年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没有党和人民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创造,没有党和人民的具体实践的检验,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从形成过程看,党的领导集体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政策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一些理论工作者的论证等,都为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一篇:新人转正述职报告下一篇:现实表现情况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