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家庭教育缺什么

2023-05-15

第一篇:中国的家庭教育缺什么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希望有所帮助!

第一,人性之爱欠缺精髓,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一个7岁的孩子,经常花钱雇同学来为自己写作业;一位处于花季的女孩,只因为父母未能满足其去香港看明星演唱会的愿望,便从高楼上纵身一跳;一个已经升入大学的男孩,学期末把脏被单和脏被套一次性邮寄回家,母亲洗好后再为其换上……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一种畸形心理,当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之后,温柔就会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就会化作一个圈套。家长的代劳、娇宠和有求必应,使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缺乏最起码的劳动锻炼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那么爱的精髓究竟是什么呢?总结起来很简单:它只是一种爱的正确表现形式而已。从家长的职责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为子女提供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家庭环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便把爱无私地给予了孩子;而对孩子而言,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父母正确的爱、恰当的爱,也就意味着得到了爱的精髓。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过于浓重的溺爱成分,让孩子从小就得不到锻炼,得不到磨练品质与意志的环境,孩子长大以后如何去适应社会,如何才能获得竞争与创造的意识呢?

第二,心灵关怀缺失,扼杀独立人格的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中国家庭代代相传的错误教育模式——经验主义,常常让父母不明就里地照葫芦画瓢。曾经有人向一群孩子发问帽子的用处:5~6岁孩子的答案是扇子、船帆、蚂蚁的船、小猫的摇篮、飞碟等,而10岁以上的孩子则回答:“帽子就是戴在头上的啊。”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力却在减退。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才能的孩子,问题在于家长如何发现孩子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的智力思维像火一样燃烧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家长与孩子在交流上产生障碍的原因,其实就是大人的定式思维造成的。孩童时代,孩子们随时都会问出一些离奇或者看似荒唐的问题,而有些家长没一会儿就烦了:“你那小脑袋瓜里面都想着些什么呀?”“你能不能问一些有用的问题?”可能他们没有换位思考过,在孩子的世界中,这些回答意味着什么。等再次想交流时,孩子心里的门已经紧紧地反锁上了。相反,当一个孩子切开苹果时,惊喜地对妈妈说:“苹果里有一颗星星!”妈妈惊讶地回答他:“真的吗?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呢?宝贝你真棒!”在许多家长看来,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幼稚可笑甚至是愚蠢的。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其实这些看似幼稚的行为,往往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观察。

第三,人生观教育扭曲,成为变相的拜金主义的诱发因素。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奖励”这个词语一定不会陌生,这是中国父母惯用的杀手锏,比如承诺孩子当考试成绩达到多少分,就奖励他玩具或者金钱。凡此种种,方式不同,但是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只是一味地追求结果,而忘记了奖励的初衷,那这样的方式还可取吗?正确的引导可以让孩子不局限于眼前的小利益,换一种奖励的方法,也许能让孩子感受到更加精彩的世界。比如说,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看电影,参加夏令营,或者带他们去旅游,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第四,教育手段单一,家长演变为应试教育的同谋者。

孩子是教育的产物。谁都知道,填鸭式的教育是不对的,但对于为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而急红了眼的家长来说,他们最舒服的感觉和称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学校教育,做好应试教育的同谋者。孩子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父母的唠叨就开始了:“今天的作业多不多?”“赶紧先做作业,妈给你做好吃的。”“玩什么玩,你这孩子的玩心怎么那么重?”各位家长,这些耳熟能详的`话,是不是已经让孩子变成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机器”呢?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习能力不太优秀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很难得到认可和欣赏,而许多拥有强烈自尊心、良好自信以及灵活创新能力的孩子,可能仅仅因为在某些学科上还没适应或体现出来天分,就被草率地称为“笨孩子”。当这些孩子错误地认为只有优秀的成绩才能得到赏识时,他们所能做的唯一事情,就是以考试成绩来证明自己,但是当这种努力归于失败时,孩子们的自信心也可能会随之崩塌,这样的后果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无疑是灾难。

第五,教育目标朝令夕改,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

家长一味的代劳和包办模式,让孩子习惯了听从,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随波逐流,今天学习这个,明天练习那个,并不清楚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怎样的人,这种朝令夕改的行为及言语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特别深重的。

教育孩子的精髓是了解并理解孩子。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的著作《童年的秘密》,这虽然是一个世纪以前的书,但在这本书中,作者呼吁家长和老师,希望他们能够尊重孩子的身心规律,尽量避免反儿童、反教育的事情发生,时隔100年之久,我们仍然没有完成。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的最大问题是——听话就是优点。然而,好孩子的定义是具有独立性、责任性、懂道理、有主见,未来的人才标准是具备完善的个性、顽强的毅力、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反应能力以及机敏的应变能力。只有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家人教育观念不统一:比如,爸爸要求孩子简朴,妈妈却要求孩子时尚;父母不让孩子随意吃零食,爷爷奶奶却偷偷让孩子吃。家长对于教育的不一致,一是让孩子无所适从,二是让孩子学会钻空子,更甚者,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朝令夕改,忽宽忽严,以自己的情绪为转移,这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尊重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会独立,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义务感以及他们的荣誉意识。

第二篇:中国教师缺什么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

在暑假读书活动中,我选了黄燕编著的《中国教师缺什么》来读。带着“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我看完了全书。真如序言中所说: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这还是一本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本书以师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与等待意识、缺乏理想与激情、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等几部分进行叙说,在打动人的心灵的同时,唤起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思考,从而由感悟直到有所行动。

我觉得书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没有办法改变,只是,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在当前的教学生活中,其实我们众多的老师都在努力地工作着。我觉得我们老师大多具有爱心、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只不过很多时候其做法可能不是很好。

反思日常教学,我觉得我们老师缺乏等待的耐性,特别是我们的课堂缺乏等待。平常被我们所忽视、甚至认为是一种课堂“浪费”的“等待”,有时也能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我认为我们先要“在课堂中学会等待”。

首先,“等待”给思考以时间

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真正能对学生起作用的课,应该是 “不温不火”的课,整个课堂里思维暗暗涌动。思维的引发者是教师,而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活动与评价可让思维活跃。正因为如此,课堂中需要 “等待”,这种“等待”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充分地思考问题的本质。有时我们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马上要求学生作答,由于问题本身或学生的学力水平等原因,学生在没有作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基本上是答非所问或哑口无言。这样的问题再精彩、再切合课堂教学,也是无效的问题。所以,在一个问题提出后,教师要综合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思维状态,并对此作出判断——是有意继续“等待”,还是给予适当 “提示”,从而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引导与分析。

其次,“等待”给监督以方式

在课堂上,当我们发现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可走到该生身边,并且停止讲解。此时,教师“等待”的作用甚至比语言的监督更有效,学生往往能从教师的“等待”中醒悟过来,从而迅速地调整学习状态。

最后,“等待”给尊重以桥梁

当一位学生因为特殊原因还没有准备好上课用的学习用品,这时,我们有意的“等待”,一方面能给该生以适当的“压力”,使他知道教师在“等待”他快速准备好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也是对该生一种无形的尊重,即教师的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的,不容许有一个学生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进入学习状态,致使该生有掉队的可能。

让我们学会等待,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

当然对于被家长缺理解,被学生缺认同等观点我也是比较认同的,如何被别人所接受和理解,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有做到家校的良好沟通才能更好的作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第三篇:我们的基础教育尚缺什么?

万年县南溪中心小学刘领永15870990399

在教育战线工作了二十三个年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全国几十万所学校,能在全国有点名气的学校却屈指可数?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基础教育在低水平的状态徘徊?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原因影响和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展的速度和品位。

一、规划缺位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所谓关注天空,实际上就是要树立理想、规划未来,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的教育理想是什么,我们应办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应如何办教育?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要我们去规划。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学校发展,促进学校向办学方向明确,特色鲜明,办学措施得力的方向发展,防止学校发展朝三暮四,朝令夕改。然而在实际办学的过程中,真正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发展规划的学校不到1%,绝大多数学校是凭着校长的经验办学,导致学校发展定位不明、品位不高、成绩不佳。 任校长六年中,我带领全校教师制定了两个三年发展规划,涵盖了学校优势及劣势分析、学校发展定位、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建设、资源建设项目、课程建设等方面。让全校师生充分认识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确定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使教师凝心聚力,积极主动工作,全力提升专业素质。短短几年,学校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各校实际,制定学校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加强对各校执行规划的考核评估力度。通过制定规划、执行规划来规范

校长的办学行为,促使学校自我分析,自我诊断,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学校管理由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让更多的学校发展为人民群众心中的理想学校。

二、担当缺席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学校安全十分重视,重视到了谈安全色变的程度。于是乎,学校的长跑没有了,学生的春游、野外探险没有了,游泳这一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运动也在老师的再三叮嘱下,被强行取消了。更有甚者,学校限制学生在校园内的所有活动,除了上厕所就是在教室,美其名曰:为了学生安全。这种过度溺爱的做法看似是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实际上是摧残祖国的下一代。将会使他们实践能力越来越差,体能不断下降。这种因噎废食式的安全教育突显的是政府对教育的不敢担当,不敢作为。与日本政府重视体育锻炼、日本学校大胆进行耐寒、格斗等体能训练相比,我们的教育是何等脆弱,我们国家的教育官员是何等的短视。我可以大胆预测,我们这种把学生放在温室里培养的做法如不纠正,几十年后,我们的下一代在灾难面前,在强大对手面前,在挫折面前,将会变得不堪一击。到那时,输掉将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

我强烈呼吁,国家和政府应该强力推动学生体育锻炼,加能学生体能训练,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同时,政府应为学生安全事故正确引导 ,为学校撑腰,为校长、老师壮胆,为因为学校组织学生课外活动、体能训练出现的意外伤亡埋单,让校长、老师甩开膀子,抛掉安全的包袱,把学生培养成拥有健康体魄的接班人。

三、文化缺乏

文化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康德、怀特等哲学家认为:文化是一种精神的

符号体系,指一个群体、组织在长久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包括他们的思想、理念、行为、习惯 、禁忌、传说、建筑、制度、一切作品„„。学校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特质,是学校组织成员的精神皈依,是他们认同的信念、观念、语言、礼仪等的聚合体。然而,我们的校长在理解和打造学校文化时,缺少一种文化自觉,简单地把一些口号、标语、制度作为学校文化的全部。学校没有自身的管理文化、课程文化、教学文化、评价文化、师生行为文化。这样的学校怎能称为有文化的学校?

我认为,学校文化的好与坏,不能简单地看这所学校外表的东西,而应看这所学校以否促进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在学校中得到舒展、成长。作为学校校长,他的使命就是通过打造学习文化,促进教师主动发展,为教师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投入更多的资金,创造更多的平台。我任校长以来,坚持把教师学习培训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校本培训为抓手,以校本教研为平台,促进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校长要改进学校的管理文化,要给教师自由创造的空间,要允许教师失败,要关心教师的吃、住、行,更要关注教师的核心诉求,要让教师幸福地工作。

校长要打造课程文化,要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加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培养人性、有特长、视野开阔、基础扎实的学生。近年来,我校开发了师生共读、学生社团等十多个校本课程。如我校每年投入几万元购买儿童文学供全乡漂书,让学生在文学的浸润下成长,为他们的精神发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周

三、周五下午的才艺展示、学生社团活动,让学生热爱校园生活,学有特长。

校长要改革当前的以分数定成败的思维模式,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考核学

生,鼓励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发展,形成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体系文化,真正让学生德、智、体、美、劳都等到合适的发展。要让学校的教育适合学生,不要让学生适合学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校采用“十星”评价的办法,鼓励学生达到“五星”的基础,力争达到“六星”、“七星”„„直至“十星”,让每个学生,每个学期都能获得一两张奖状,学校坚持发现肯定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明确努力的方向。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打造学生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然后,当下的大多数课堂与20年前的课堂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教师串讲串问,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比比皆是。校长要引导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走下讲台,学生自己已经懂的不教,学生通过自学能弄懂的不教,通过讨论能弄懂的不教。要结合学生认知规律,知识建构特点,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

我校提出了“智慧管理、幸福教师;理想课堂、快乐学习”这一办学宗旨,其中理想课堂旨在培养每位老师能上出一堂自己满意的课,能上一堂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效果高效的课。学校推行了“三次备课”、“学稿”等一系列改革,目的就是打造南小特有的课堂教学文化。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智慧、勇气、责任和担当,才能履行好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重任。任何的短视行为都将是昙花一现,终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愿每位关心教育、献身教育的有识之士都能认真思考教育,思考如何办出有品位的教育!

第四篇:《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

青岛徐水路小学

徐艳

2006.

3看了《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很受启发,也很有同感,作为承载中国教育命运的教师,在中国教育的种种遗憾之中是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该书不提传统教师角色的概念,也不夸大新教师角色的优越性,而是以一些鲜活的案例为载体,反思教师身上所缺少的品质和外界给予的不足,引起教师自省,也引发社会关注,最终使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期待转化为千千万万教师的信念与行动。

曾经我们一大帮子人极其认真地围在一起讨论:中国教师最缺什么?中国教师缺乏的东西也许有很多:做人缺信心,教学缺幽默,知识缺更新,对学生缺爱心,对未来缺希望,对现状缺热情,被社会缺尊重,被家长缺理解,被学生缺认同……

那么,我们的教师最缺的是什么呢?

首先要知道,教育中有什么?教育不仅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简单教育活动。除了倾听来自教师、学生的声音之外,家长的声音,社会中关心教育的人的声音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缺少什么,他们希望什么,他们内心的快乐、痛苦与彷徨,都是倾听的内容。在整个教育界中,如此的声音也许很细小,稍不留意就会被掩盖或是忽视,但幸运的是本书作者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她将声音真实地记录、叙说,希望得到更多的人的尊重、理解与支持。

其次教育需要我们做什么?作为一校之长叙说着自己对日常的、细微的教育生活的深层思考,叙说着自己对教育的一份认知、一份感动、一份情怀!满怀真情但不乏理性,从容言理但并不冷漠。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后,全国上下的教育理论、实践工作者恐怕想得最多、谈论得最多的就是新课程、新理念。而一提起新课程,人们便将传统课程作为假想敌,将它批评得体无完肤。与此同时,为了推动新课程的发展,要求教师作出角色的转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管理者变成研究者、促进者。而新课程实施近三年来,中小学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适应新课程的改革了吗?他们在向新课程所期待的角色转变时产生了哪些矛盾和困惑?是什么阻碍了教师角色转变的进程呢?是教育环境?还是教育制度?还是教育自身?

当我们在一味追求教师的改变的同时,是否思考过教师在多大程度上需要改变,能够改变?是否所有的教师都需要改变?是否需要改变教师的所有,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教师形象?

历经几十年的教学,每个老师都已经形成一套自己驾轻就熟的教学

技艺,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也培养了千千万万个社会英才。显然,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变化,在他们身上依然闪烁着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譬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更在于其中所透射出的本质精神——"勤奋"、"奉献"、"无私"和"爱"。因此,我们在对教师提出种种要求之前,我们更应该理智地分析一下,教师到底缺少什么?需要改变什么?

本书以师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与等待意识、缺乏想想与激情、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等几部分进行论述,理论联系实际,利用举实例等手段引起我们的共鸣。

当然教育生活世界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去思考。本书作者就是这样的有心人。关注所热爱的教育界,思考着她所看到、所听到的现象,深入到"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从不同的层面进行思考与追问。

第五篇: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缺什么

缺少对科研、教学的卓越追求

目前国内顶尖大学在学术、科研、教学等各方面全方位地紧盯世界一流水平的氛围仍不够,许多人安于现状,仅满足于在国内获奖或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此外,同行之间的纯学术交流和批评不多,缺乏在争议中不断精进的文化环境。

缺少全球化视野

我国大学在跟踪世界尖端科学技术和最新思想潮流,借鉴发达国家优秀教学制度和经验,吸纳拥有国际学术背景人才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缺少宽松环境与平和心态

近年来,针对学校被管得过死,学术、科研、教学等方面缺乏宽松环境和自主政策的现状,众多中国大学不断呼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制约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最主要因素是办学体制问题。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对于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处理好与大学间的关系,将办学自主权真正放到大学手中,为学校营造出宽松的发展环境。此外,校长们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长期的过程,全社会对于大学发展应抱有平和的心态,少一些急功近利。

“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一朝一夕就建成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数代人锲而不舍地付出艰辛的努力。中国的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发展是长期的事业,浮躁、急躁是无法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讲稿下一篇:中国古代名人爱国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