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电影创作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中国学派”动画角色研究 ——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品为例

摘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中国学派”为标志的国产动画、美术片在各类电影节上屡获殊荣。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中国学派”的生产制作模式越来越独特,这也形成了一定的美学特征。其中,在动画角色设计上,设计者坚持“为儿童服务”的原则,并具有“寓教于人”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学派”动画在角色造型上相对纯粹、题材正面的主要原因。同时其在主题创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教化意识,导致“中国学派”在动画题材选择上比较狭窄,因此角色塑造时也相对单薄。从动画角色的艺术精神方面,“中国学派”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使得整部动画都呈现出一种大气、质朴、厚重的意境。总而言之,“中国学派”的动画角色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同时也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力量。“中国学派”动画主要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成长并发扬,其运作环境非市场化、也非商业化。所以这也导致在时代发展、环境变化后,未能很好的适应,致使“中国学派”对作品缺乏包装意识,宣传力度小,对我国动画产业化的发展很不利。不过近年来,产业化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对文化创意的发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相对宽松,这也为“中国学派”动画的再次崛起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整体上看,我们可以从“中国学派”动画角色入手,提高我国动画作品的质量,产生属于自己的角色IP,形成产业链,从而构建良好的商业化运作环境。总的来说,上世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为“中国学派”动画的领军者,在1957年正式建厂后的美术片总产出达到了全国的80%,其最先研究在动画中使用民族风格,首次喊出“走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我国民间美术形式中吸取灵感,如皮影戏、中国画、剪纸等,体会这些艺术所具有的传统思想,以此为基础开创了“中国学派”美术片。在本次研究中,将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多部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经典角色作为切入点,以此为例,着重从1949-1965、1966-1976、1977-1999三个时间段来分析“中国学派”动画角色的发展历程和相应的时代背景,并对这些角色造型中的民族性进行发掘;后研究“中国学派”衰落的因素与现状并分析其创作的出路。

关键词:中国学派;角色设计;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民族化

学科专业:美术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学派”动画与角色设计

一、“中国学派”概念界定

二、角色设计对动画重要性

三、角色设计类型分析

(一)从动画风格角度

(二)从应用材料分析

第三章 发轫与交融的“民族化”道路

一、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长历程

(一)建国初期上海美影厂前身(1949——1956)

(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式建成(1957年)

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角色形象发展趋势

(一)动画类型多样化

(二)角色设计民族化发展

第四章 桎梏下“模式化”的低潮

一、电影发展背景

(一)文革政治背景

(二)创作低潮期

二、文革时期动画角色设计特点

(一)主题思想单一

(二)“红光亮”的角色形象

三、文革对中国动画发展影响

第五章 探索与博弈的“多元化”推进

一、“中国学派”动画发展氛围

(一)“探索性”的艺术氛围

(二)传统文化延续发展

(三)国外各种思潮涌现

二、动画角色设计特点

三、市场经济对动画角色设计的影响

(一)市场经济下的文化环境

(二)传统文化艺术短片遇冷

第六章 “中国学派”对中国动画角色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一、“中国学派”衰落引出国产动画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主题重复,风格守旧

(二)技术盲从,缺乏原创角色

(三)“中国学派”与时代变化存在偏差

二、“中国学派”对中国动画角色创作的出路启发

(一)立足民族化,鼓励个性化

(二)开拓新风格和新题材

(三)加强国际融合,实现产业化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上一篇:IE工业工程论文提纲下一篇:歌曲艺术表现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