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2022-06-30

第一篇: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我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的一部分,书中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阅读”二字。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从他的这些话语,足以看出他对学生阅读的重视。

其实,学生要阅读,我们教师同样需要阅读。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更新的知识。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有的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氏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回顾踏入教师行列十几年的我,感到很惭愧。那些教育大师都是如何铸就的?是靠他们平时不断的积累,不是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而是不间断的读学术著作。读书与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分不开的,我想我要把读书当成习惯——热爱读书,持久行动。读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每天只要拿出十几分钟的时间用于读书,这还是可以做到的,中午吃完饭、晚上睡觉前,关键还在于自己是否热爱读书吧。我要把读书逐渐变成自己的习惯,每天去阅读有益的书籍。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有一天,你连阅读的时间也没有了,那么,离你无东西教给学生的时间也就不远了。这将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呀!

坚持读书吧,在书海遨游中追求伴随终身的专业化成长;读书既是托起“明天太阳”的需要,更是解放我们自己的必由之路。从现在起选择不间断的读书。爱读书就是善待自己,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

学校推荐教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后,觉得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内容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其中对《教师的时间从哪里》,《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印象最为深刻,下面就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深知这一道理,所以在他的书中一直在要求教育同行们学习,学习,学习。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其他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这两年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成为名师,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如流水一样被我荒废了,而我依然一无所获。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的历史老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我终于明白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第二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一向不太喜欢理论性太强的书,觉得过于枯燥;也不喜欢年代久远的理论指导书,觉得太没劲。对于《给教师的建议》最初便是这样一种态度。因为记忆中,在师范学教育学时,老师就对这部书赞不绝口,倡导我们去读。可那时,我正倘佯于金庸的武侠巨著中无暇顾及;毕业后,大书小报对《给教师的建议》也是赞赏有加,建议年轻教师一定要读。而彼时,我又浏览于各种时尚杂志中无心翻阅;而今日,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在寒假读一篇文章,然后写读书笔记,从网上查到这本书看看吧。

随手拖动的是第54条建议“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一看题目,尚感兴趣,于是一口气读了下来,心有感触却又无法言表。于是迅速又读一遍。这一次,可是将我深深吸引。

短文中列举的例子,简直是我们现在学生的翻版:“对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别的同学的学习成绩,抱着某种消极地、漠不关心的态度。”对老师的评价“显得无动于衷”。是的,我们的学生有很多都处于这种状态。我也在工作中发现了诸如此类的问题。但到底怎样解决呢?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他说:“必须在课的本身、在教育过程的组织中去寻找学生这种冷漠态度的原因。”具体原因是:“教师本人在工作中缺乏热情。”这无疑给了我当头一棒:工作中缺乏热情!多么尖锐的目光,多么准确地判断!是啊,平日的教学中,为什么没有学生愿意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我在学生逐渐退化了的举手活动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记得一次数学汇报课,同样在别的班级顺利上完的一节课,在我的课堂上竟然上不下去?一样的教案,一样的导语,一样的教学步骤。那节课,我自认为状态还不错,可为什么会这样?这让我心灰意冷了好长时间。真遗憾,没有早早读这本书,如果早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沿用别人的成功教案,而是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融入自己对教材的认知和热情,重新安排教学设计,也许结果会完全两样。

苏还总结了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抱着冷淡缺乏热情的态度”。学生课堂上问题回答得不好,教师没有去认真思考分析原因,而是圆滑地说:“想得还不很到位,接着想!”教师怎么就不让回答得好的同学当堂谈谈他的思路呢?让其他同学也学学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呢?学生回答问题不到点子上,就会怨天尤人,怎么就不想想自己做了什么?

从苏的分析我明白了,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决不能让他们满足于老师对他的态度,而应分阶段逐步的分别地提出要求,让他们自己通过努力达到这个目标。这样才能使所有的学生共同进步!

苏提出的解决方案,我个人认为还是不能机械的照搬,而应该结合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我想,作为我,首先应该在备课时,深刻而周密的考虑,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克服这节课中将会出现的难题。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克服困难所得到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热烈的学习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我的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只要能答出自己所思考的,一定给予肯定,并且有目的的向正确答案引导,以激起学生更高的思考热情。要树立起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责任感。同时,还要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机勃勃的“情调”,要让学生觉得课堂是既紧张又和谐,而不是以往的枯燥无味。这也就是苏所言“课堂教学应当应起良好的情绪感觉,即从学习中得到的满足感,从掌握新知识得紧张劳动中得到健康的疲劳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句句是金,闪耀着光芒,指点着我却分析并克服教学工作中的种种难题。虽然,我还没有读完全书,但是,从今天起,我要把《给教师的建议》当做教学生涯的“终身伴侣”。我要永远把它法在身边,不断学习,反复研究,努力探索,力求掌握教学的真谛。

第三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物理组杨明广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位高尚的人交谈。一点不错,当你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后,就会发觉的确如此。一本书,将精深的教育理论以最简单素朴的文字表述出来,如潺潺溪水流入你的心田;如缕缕玫瑰香般缠绕指尖,随着呼吸沁入心脾,滋润着身心,读来身心皆畅。

我本自小就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长大后的生活能小资一些,除了一份喜爱的稳定工作之外,最好能时时有好书相伴。若能闲暇之余捧上一本好书,再加一杯香茗清新之气在室内氤氲缭绕,便是我最大的满足。正如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先生在书中所说: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名人如是说。他们把前人和他们的思想总结下来,以文字述诸于笔端,然后留给后世,让后世之人可以有条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努力攀登探索,使人类得以在历史上继续前行。他们的话语满载着智慧和文明。教师作为人类知识和文明的火炬手,具有着光荣的传载使命。试想,一个不好读书的教师还如何叫孩子们读书,如何教他们读书,更不要谈教会他们怎样读书了。

我是一名教师。我读过一些书,不仅仅是因为喜欢。你会觉得,大家会把最高深的东西用最简单的文字表述出来,越是名著,读来就越浅显易懂,使得你的内心豁然明朗。我尤其喜欢大家在书中提到的这样一段话,你看,多么朴实的真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

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例如,教师在讲三角函数,但是他的思路主要不是放在函数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他在观察每一个学生怎么工作,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方面遇到哪些障碍。他不仅在教书,而且在教书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

不仅仅我们要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我们还要教会孩子们会读书,多读好书以至于好读书。从这本著作中我也深深体会到,能开启孩子们的心灵通往光明之路之门的钥匙就是读书。

因此,劝君多读书。读书能养生,书是高级补品,能滋补心灵;书是灵丹妙药,能疗疾,让人长寿。“酒多人颠,书多人贤。”读书不仅仅是“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求裘”,更多的是一种品位,一种体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日月积累,便会胸襟开阔,心境恬然。

现代家庭教育提倡: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具体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里就有。)社会和家庭对于青少年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的今天,读书已成为一项全民活动。不妨就让我们都读书吧!孩子们读美丽的安徒生童话;少年们就读《大卫·科波菲尔》;青年们读《居里夫人传》,《爱的教育》;老年人就看看《徐霞客游记》、《黄帝内经》。至于教师,那还是读一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吧!

第四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第五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英德中学

高一政治

邓婕英

对一个教师来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伟大著作中还精辟地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这几年的的教学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他认为,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 “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读书的习惯。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主要内容。而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 “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

我坚信,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是教师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是办学成功的必由之路! 寒假里,我主要阅读的书籍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

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上一篇:攻坚脱贫典型材料下一篇:国际贸易实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