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2022-09-05

第一篇: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的要求

1、我目前所能想到的一堂好课的基本要素至少有三点: 1.有效。主要是完成预定的知识目标,让学生达到掌握水平。在这个要素上,中国教育传统经验中的“目标教学”及其所蕴涵的“掌握学习”理念是有意义的。 2.开心。包括学生学得开心和教师教得开心。实际上,无论是谁,无论做何种工作,都应该开心。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目的,就是为了开心。抓紧时间开心地过日子是每一条生命的第一使命。对教师和学生来说,他们在教室里度过的时间几乎占据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一半,如果他们在教室里过得不开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就会过得郁闷;如果他们在教室里过得比较开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比较如意。 3.主动。如果说完成预定的知识是一堂好课的第一境界,过得开心是一堂好课的第二个境界,那么,教师主动地教和学生主动地学习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

2、我觉得学生喜欢的课是好课,所以提出了学生喜欢的课的几个因素:

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成功体验会快乐。 学生对自己动手的事更感到有意思。 在学习中自己被尊重会更快乐。 在适当的竞争中会更极积。 特长被展示会快乐。

与生活更紧密的东西更有吸引力。

但学生喜欢的课未必就是一堂好课,因为好课还要从课程的角度来观照,如果一堂课学生很尽兴,却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或者把语文课上

成了班会课,都不能说是好课。

3、我所认为的简单要素至少包括:

一、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

二、比较丰富有用的课程资源;

三、能充分发挥老师的积极性,同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上述三点涉及教材、教师和学生,可以归结为两点:学生和老师; 最终可以落实到一点:课堂教学。 至于原因,可以大家讨论后详细叙述。

4、记得您以前说过。

我觉得一节好课,一是教学大纲基本完成,二是学生会说以下其中一句话:老师,我们还要上你的课/怎么那么快下课的/天天都上你的课就好......这些话已经包含很多东西了.

5、情感的融会度、思维的含金量,应该可以作为其中的两个维度。

6、一堂课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评定是否是一堂好课。例如:从教师业务上,从学生眼中,在各行各业的家长眼中。我就我认为综合起来,一堂好课包括:内容上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但相互交融。方式上无论教师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易于接受,或说是更主动接受,如: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7、的确,“一堂好课”这个话题太复杂了,但既然要从“复杂”中找出一些“简单”的要素。那我就谈谈我的“简单”的看法: (1)学生;能吸引学生整堂课都不走神,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也

就是说,学生都非常喜欢上这堂课。

(2)教师;教师要自己满意,能和学生产生共鸣、互动。

(3)教材;能让学生理解透教材,并能灵活运用教材知识决解问题。

8、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从中也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把握住这些应该是一堂好课.

9、一堂好课不是卖弄教师才能的课,不是按预定教案按步就班实施的课,不是一顺到底的课,不是热热闹闹缺乏思维的课。

10、什么是一堂好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时也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我认为一堂好课,首先要做到没有知识性的错误。一堂课中如果老师对知识传授出现了错误那就无法评为好课。二是要完成教学任务。三是课堂结构设计基本合理,教学思路清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四是教法适当,学生易学易懂,乐于接受。五是学生的思想、能力得到培养。

11、一堂好课,首先应该是能让学生“动”起来。一堂好课,还应该是能让学生“静”起来。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学生在这堂课上真正学到了多少,这堂课是否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教师是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12、一堂好课确实是既“复杂”又“简单”。“复杂”在于要从《课程标准》的方方面面、从教学目标、教材的处理、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教学基本功、学生的活动和学生的发展,整个教学效果等方面分析。“简单”在于一堂好课是师生在身心愉悦的交流互动中双方都掌握对自身有利的知识,培养思维或动手等能力,使学生具

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13、 我听了20年课,上千节是有的。但听的越多,越不知道什么是好课了。 前一段我去一所学校参加教学节活动,被委以评课组长,连续听了11节课,有文化课,有职业技能课。活动结束后,评课组集中评议讨论。之后学校又专门留了一个下午总结,让我在会上评课。我思考了一天,在发言中,我把自己的困惑给老师们谈了:我过去专门写过关于优质课评价标准的文章,有近万字,制订过许多评价标准,做过很多次各类优质课评委,但越来越不知道标准是什么了。

我认为,一节好课可能没有一个同一的标准,但有一些标志,有一个标志也是好课。从那次听课中,我归纳了几条:课堂体现了教与学的生命历程;构建了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生态;教学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学习过程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知识、技能、情感的建构过程;教学过程注意学生的认知前提基础、情感准备状态;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学流程上);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与知识、技能、情感的内化和巩固;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批判,勇于求异创新。

今天,我在网上看关于民族主义的一些文章时,有人提到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类似”概念,所谓的“家族类似”,是指没有一个特征是所有“家族”的成员都共有的,但所有的“家族”成员彼此之间都有相似之处。从经验的层次来说,一般认为市场、自由、民主、法治等等是现代化公共元素。我想用到评价一节好课上,也是可以的。关

键是能概括出一些基本的标志。

当然, 这些标志现在看来,还是过于理想和抽象。虽然处处提以学生的活动、变化为标志,但在一节课内,学生不是一个抽象名词,而是几十名活泼好动的孩子。老师很难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我们听课多是关注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和老师配合活动的学生。 听课越多,越困惑了!感谢刘老师提出这个话题,引起我们思考。

14、答案可以从人的角度,归结为三类:一是对教者而言;二是对学(习)者而言;三是对评价者而言.这三类又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而有自己不同的答案.因此,不妨可以把问题改变一下:一堂好课应包括哪些因素. 不过,答案是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刘老师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提出问题,引导大家共同关注和讨论一些教育问题,促进我们主体意识觉悟和专业化成长!

15、好课看什么?过程与结果,孰轻孰重。

1、要有明确、适当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整合。

2、在教学中凸现语文本体,激发兴趣,营造氛围、爱学、人人实践,培养能力,真学;习得(发现)方法,并成习惯,学会学习;人人在课上有所得。

3、 教学上要有创新,有亮点。 4. 训练密度大,教学效果好。

16、一堂好课,应该具有很大的综合和谐统一性,达到以下几个方面:

1."人本"与"书本"的统一; 2.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3.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4.智能与情意的统一; 5.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6.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17、从老师们提出的意见来看,一堂好课的基本要素至少有三点:

1.有效。主要是完成预定的知识目标,让学生达到掌握水平。在这个要素上,中国教育传统经验中的“目标教学”及其所蕴涵的“掌握学习”理念是有意义的。

2.开心。包括学生学得开心和教师教得开心。实际上,无论是谁,无论做何种工作,都应该开心。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目的,就是为了开心。抓紧时间开心地过日子是每一条生命的第一使命。对教师和学生来说,他们在教室里度过的时间几乎占据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一半,如果他们在教室里过得不开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就会过得郁闷;如果他们在教室里过得比较开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比较如意。 3.主动。如果说完成预定的知识是一堂好课的第一境界,过得开心是一堂好课的第二个境界,那么,教师主动地教和学生主动地学习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

18、今天听了刘老师的课,觉得真是精彩!我认为这就是一节好课!一节好课的是不拘泥于形式的,是围绕主题博古通今的,是令人回味

无穷的,想要深切探讨的课。然而,的确在某些人的眼中,一节课一定要使用电化教学手段,一定要有学生的讨论和表演,最好还有学生自编的歌曲.小诗或者对话,这样才能算是好课。但是,我们的学生并不是天才,我们教学的目的也不是培养天才。因此,一些资深的教研员是比较趋向于提倡搞扎扎实实的教学,提高教师基本功,抓好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这一层面去评价一节课。

19、 一节好课,不但要看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看老师是通过哪一种方式来促成这种结果的。一节好课,最起码的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如果连基础知识都无法给予学生就别去谈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了。一节好课,更应该注重学生学到知识的方式。如果知识是“满堂灌”灌出来的,则不能称之“好课”,如果是教师能通过一种更加灵活、有用的方式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够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有所一点点帮助的话,这样的课就可以称之“好课”。课改当中的课堂教学追求的结果不是抛弃原来的结果,而是要在原来追求的结果基础上追求更加丰富,更加完美的结果。一节好课应该是“讲究结果”与“讲究过程”两头抓,并且两头都要过硬。这是我一位普通老师对好课的普通看法。

20、一堂好课,应该是“自主课”,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课”。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个策划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程师而不是一个“教育技术工人”。在遵循大纲要求和教育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他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应该能够自主策划一堂课,一周课,一学期的课,一年的课。教学活动如

果由少数人策划,多数人去“落实”,这种课充其量不过是“批量生产的拷贝”,其必然缺乏创造性。许多人认为学习期间的任务只是接受,将来工作时才需要创造,殊不知创造性是从小养成的一种心态和思维方式,如果课堂教学向无创造性,势必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复制型的思维方式、非创造性的人格,将来也难以有创造。

21、什么是一堂好课,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讲课教师有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且能把理念巧妙地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这名老师带领下学生能产生兴趣,逐渐的把他们的精力放到课堂上来.这样老师会和学生产生共鸣,老师会很轻松的把他所讲的知识带给大家.老师的教学会很顺利的进行,他的激情会感染他的学生,这种亲和力便在这样和谐的教学气氛中酝酿,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理念能否被他的学生接受,重要的是他提出的理念是否新颖,他要有所谓的"创新精神"来把教学成规打破,用他自己的方式建立,我想这样的老师会是懂得讲好课的老师,他的课也将会是一堂好课.

22、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一、有意义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体现的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有效率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高一些的,有低一些的,但如果没有效率或只是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相反,如果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发生了一些变化,整堂课是充实的,能量是巨大的。

三、有生成性

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常态性

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才是我们要的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

五、有待完善的课

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极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课上成一点问题都没有,那

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的博大起来。同时他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我认为除了上面几点之外~~还需要有一个深刻的主题~~教师还需要投入感情地讲这堂课~~这样才可以感动学生~~令知识在脑海保存地更久~~~

23、很感谢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 记得我自己是一个小孩时,我就成了一名山区中学教师,很小,只有十八岁,师范毕业不得不踏上工作岗位. 虽然老家很穷,工作环境很一般,但是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孩子们不叫我老师,一般就直接叫我帅哥或好哥.很亲切,我很喜欢他们待我象他们兄弟一样. 记得第1次课,孩子们很胆小,我是给班上开班会,我们基本上没有谈到学习,而是说到自己的理想,先我就说我自己想法是读大学,像大家一样,能在教室里学更多的知识,说了很多,说到我很多我的学习经历~~~,他们很淳朴,他们懂,很多学生红了兔子眼睛.之后他们很爱和我一起交谈,就这样我们处得很顺利. 我自己知道只有半桶水,教大多知识性的东西我可能不太可能,

也不敢误人子弟.也许自己还有那里那么一点点人格魅力吧!课堂总是那么的活跃,质量也不错,孩子们会给我写纸条给我说喜欢上我的课.我很欣慰,他们很争气,总会把该做的做好,等待我每天的到来. 课堂的我也从来没有把自己看成是老师,更多的是他们的朋友,我基本不会批评他们,哪怕是他们那么大的错误,我还是挑出优点进行表扬,当然我会告诉他们事情应该怎么做,(也许当时的做法是很肤浅的,很主观的),之后他们也会给我讲哪个哪个老师对他们怎么样啊,哪个老师是怎么样的不讨他们喜欢,说到很有意思,也许我还是一个孩子的原因吧! 我的课堂很简单,基本上给他们的空间很多,让他们思考,我做的只是线的引导,孩子门比较喜欢我给他们讲故事

我会让他们分析故事的情节,从故事中得到的启发,教他们从大范围看问题,我很少留课外作业,我觉得孩子的童年是快乐的. 一年之后,孩子们也变得开朗起来,我很开心,因为最起码他们童年是快乐的,很遗憾我没有把这批孩子带到毕业,走之前,我还是给他们说到未来,之后说到我想去寻找我的未来,他们哭了,我也是,我把自己当成他们了,哭得什么样的.我很感性,说实在我很舍不得离开他们. 在我的留言册上他们留了自己最真是话语和他们的理想.走后,我的信件没断! ( 一堂好课,老师应该和学生站在同一个阶梯上,一同赛跑,在自己的跑的同时,要给他们鼓励,给他们信心,给他们积极的引导,给他

们自由的空间,给他们自己的一切.)因为你是老师,你要做到无私(有感而发的流水帐,多费老师大家眼力,哈哈!)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内容。上好一堂课首先要保证教学内容正确,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如果教学内容出了问题,无论如何也不是一堂好课。为了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把新知识新技术充实到教学中来。

第二、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教师根据所要讲授的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千篇一律,盲目追求CAI课件这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目的是使学生便于接受,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方面,比如,讲课中如何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个很重要的教学方法。 第

三、教学信息量。一堂课的教学信息量要满足教学对象的要求,如果一堂课的教学信息量太少,就是偷工减料,不可能是一堂好课。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授课效率。

第四、教态。一堂好课,要求教师精神饱满有激情,仪态端庄,与学生形成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给学生留有思维空间。如果一个教师讲课沉闷,只顾自己讲,不管学生听,肯定不是一堂好课。 第

五、教学组织与管理。一堂课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作为教师肩负着课堂管理的责任,维持教学秩序,保障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是上好一堂课的主要方面。

如果课堂教学内容正确,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教学方法手段选择适当,教学信息量适中,教态和教学与组织管理到位,这堂课就是一堂好课。

25、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双方情感共融、分享体验、共同创造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当前,我们应着重关注课堂上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即是否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是否经历了过程、掌握了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怎样。

好课以生为本,其核心是将学生看作可被点燃的火炬,是知识和方法的自我建构者,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自我塑造者。任何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未来发展去展开,按学生的成长规律去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力,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使之主动参与,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教学,教学!就是教与学!可以分为2个主动体.教师与学生! 教师授课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必定要以学生为本.现实情况下,无论教师的语言多么的丰富,表情多么的生动.可是都没有关注过学生在想什么,要的是什么.在座的学生无法接受,甚至地半字不进耳朵.我们只能说,这样的课是失败的,只有施与,没有收获!这节课就白干! 一堂好的课,是师生的互动.生活上希望父母跟子女是朋友关系,在课堂上也是一样,要打破旧社会的模式,老师不要在高高在上,甚至可以选择走下讲台,去制造一种公平的气氛!先让学生接受师生的平等!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就是一节好课!

第二篇:教育学论文浅谈一堂好课的评课要求

浅谈一堂好课的评课要求

通化班 张欣颖 153号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重要的是看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知识,受到了多少启发,能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我认为讲得很有道理。因为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有待完善,我们评课不能求全责备,任何常态课如能达到一个基本要求,再加上有特色,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就是好课。

当前,探讨好课标准的文章非常多,尤其是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探讨的问题。这里牵涉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问题。长期以来,教学优劣的标准没有共识。几乎没有一位教师能断定教学优劣的具体标准,能够说清楚教师在课堂里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课堂评价体系的严密和评价指标的完备。评价一堂课,从教学目的、内容、方法、效果到课堂提问、板书、语言、教态、多媒体运用等,无不面面俱到,求全责备,忽视了对课堂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评价,偏离了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目的。在笔者看来,评价标准不能一概而论,评价标准本身就是多元的。面对不同的学生或面对不同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标准;而不同的专家、听课者,因为对教育持有不同的看法,也会产生不同的标准。评价标准作为一个工具,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要善于利用它,而不是让它成为束缚教师手脚、限制教师施展的铁链。不管怎样,我们要遵循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但评价指标一定要抓住关键因素和主要矛盾,切记不要面面俱到、过细过全。

新课程呼唤的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成为教学的主人,对自己的课都能够有一个自己的评价标准,使得我们能在自评、他评中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得,并在教学、教研活动中迅速地成长起来。

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在各种教学理论的影响下,通过教学实践的不多检验和修正,形成了一下评课要求:

一、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中,大多数人都认识到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在判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上具有重要作用,但究竟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目标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以往,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越来越强调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的教学目标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基础目标:指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所明确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它是国家对未来公民提出的最一般的要求,是教学质量的最基本体现。基础目标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应具体明确,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并反映各门学科的不同特色。第二,提高目标: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主体性是学生作为认识、实践和自身发展主体的本质属性,是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根本特征。主体性发展目标主要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方面。自主性又称独立性,指不受外部强迫与控制,独立、自由的控制自己的思想、支配自己的行为,集中表现为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决断、自觉自理等。主动性是对现实的选择和对外界适应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性和对社会的适应性上,主动性强调学生有高的成就感,强的竞争意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主动积极的参与合作交往能力。创造性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主体性强的学生不仅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如爱标新立异,爱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喜欢出“新点子”等,而且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第三,体验目标:好的课堂教学注重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创造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到课堂生活的乐趣和愉悦。

二、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材,从促进学生发展之一基本目标出发,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好的课堂教学内容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教师正确理解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精选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结构。同时,教学内容应充实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其次,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再次,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一方面,从科学理性出发,努力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并具有科学意识。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从人文性、社会性出发,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意志、直觉等非智力因素。关注群体间的社会交往和课堂教学环境的潜在影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培养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再其次,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1、学生主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一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为整节课的二分之一以上,学生参与程度比较高的课应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主动参与时间。

2、合作学习

好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必须注意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应让学生在实质性的讨论中真正的交流想法、丰富见解。

3、学生自主学习及差异发展

好的课堂教学非常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调节,逐步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承认学生发展存在差异性,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要尽可能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潜在优势,不追求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个性。在课堂教学中,区别指导,分层教学,而不是按统一模式去塑造学生,使学生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4、鼓励创新

在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题的行为,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

四、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教学基本功。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也是好的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的核心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

第一,课堂驾驭能力:能较好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监控,根据课堂上不同的情况调节课堂教学节奏,教学容量适当,教学结构清楚,时间安排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

第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演示实验以及教具的运用适时适度,且操作规范熟练。 第

三、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语言规范、精炼、简明、生动;板书版面设计合理,字体规范。

五、教学效果与特色:富有成效与特点

课堂教学即时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扎实;学生善于思考,发言有独到见解;学生的参与活动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在教学特色上,主要看,课堂教学是否有改革创新;教学风格是否独到。

一堂好课,可以让学生,让师者都受益匪浅。一堂好课,应是从文本出发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让学生从中有所体悟,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懂得古为今用,懂得如何举一反三。

总之,任何要求都只是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一个参考的标准,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应用,逐步完善,最终达到为我所用,为学生服务。

浅谈一堂好课的评课要求

(教育学论文)

通化班 张欣颖 153号

第三篇:一堂好课的八个

一堂好课的八个“点”

一、激发兴奋点

“课堂不是教堂,教师不是牧师”一堂好课必须要从上课伊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二、抓住中心点

要始终围绕主题创设情境,最终要回归课堂,进行知识整合。

三、突破疑难点

这是对老师最基本的要求。好的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设疑启思”,“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师的天职。

四、找准切入点

把握好知识结构的衔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要多举学生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有感而发,贴近学生的事例才会让学生感到亲切,而不感到神秘。身边的才是最接近、最亲密的。

五、理清知识点

知识是教学成功的载体。抛开知识空谈素质,是空中楼阁。

六、培植发散点

要注意相近知识的链接类比,相反知识的比较鉴别。注意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明确得分点

课改也不能抛开考试,应试能力也是一种素质,一堂好课应该知识严谨。要注意帮学生理清知识点、得分点到采分点的链接,规范学生的答题。

八、课堂生成点

高效的课堂,应该有课堂生成,这样才能显教师之智慧,学生之合作。牢牢抓住学生临时生成的闪光点,将它放大。这样才能真正的激发出学生思考的兴趣和回答问题的乐趣,因为这一切是自然的,而不是为了迎合老师而回答的。

第四篇: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历来是众说纷纭。我们首先来看看教育专家的见解:

德国体育教学法专家海克尔得出的一堂“好课”的标准,一是出汗,二是笑。华师大崔允漷教授将“好课”标准归纳为“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认为:首先,一堂好课必须形成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学习动力。其次,课堂教学中必须兼顾有差异的学生,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所得。再次,一堂好课必须体现思维的深度。上课提问本来司空见惯,但如何提问是教师不断努力的探索的问题。从教师和学生提问的质量可以看出思维深度。最后,促使学生知行结合,有所收获。

华师大博导、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泠沅认为:课堂教学进行四元复杂分析,即从目标、条件、过程、结果四个方面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课堂教学。另外评价者的价值观不同,也会导致评价的不同;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也需要有不同的评价手段与方式。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晓春如此定义“好课”: 1.一堂好课,首先应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应该师生都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而且能看到教师思维和探索的过程。教师不应摆出一副专门教导别人的架式,学生也不可以摆出等待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架式。在一堂好课上,教师首先是个学习者(学者),其次是个引导者,最后才是个管理者和领导者。这样的课,才是“学习社会”所需要的好课。2.一堂好课,应该是“自主课”,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课”。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个策划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程师而不是一个“教育技术工人”。在遵循大纲要求和教育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他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应该能够自主策划一堂课,一周课,一学期的课,一年的课。教学活动如果由少数人策划,多数人去“落实”,这种课充其量不过是“批量生产的拷贝”,其必然缺乏创造性。许多人认为学习期间的任务只是接受,将来工作时才需要创造,殊不知创造性是从小养成的一种心态和思维方式,如果课堂教学向无创造性,势必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复制型的思维方式、非创造性的人格,将来也难以有创造。3.一堂好课,应该有“个性化”色彩,不应该是“标准件”。没有个性就没创造。在遵守教育基本原则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整齐划

一、面面俱到地分项目评价教师的—堂课是否优秀,有鼓励平庸的危险,因为许多创新给人最初的印象往往是“出圈”、“片面”、“偏激”等等。4.一堂好课,应该是网络中的一个点,而不是直线中的一个点。现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往往首先看它是不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而这目标却是教参或上级规定的,是线性的(即机械的“知识点”,“章节过关”),而且统得过细过死。其实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网络,知识的网络,人的发展的网络。教学效果要“算总帐”。评价一堂课,要问教师自己是怎么策划的,这堂课在他的整个教学网络中处于什么位置,达到目的没有,而不能用评价者的一把刻度过密的直尺来衡量。5.一堂好课,是给学生上的,不是给听课人上的。课上得好坏,首先要向学生调查,看孩子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应该“以人为本”,不应“以知识点为本”;应该“眼睛向下”,不应该总是“眼睛向上”;应该是“本色”,而不应该是精心排演的“一台戏”。

华师大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堂好课的核心标准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多思考以下问题:

当学生昏昏欲睡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

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

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呼唤起他的力量? 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中读出愿望? 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

你能否察觉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 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

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 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

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

当我们的肯定答案越来越多时,我们的课必然能越上越好。

第五篇:浅析一堂好课的标准

———以初中历史课堂为例

单晓红

摘要:在新课改,新教材下评价一堂课的好与坏,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师课堂所传达的知识,对知识有新的生成,并且对整体知识框架把握准确;二是看教师对课堂的把控,对课堂节奏的引领,对重难点及延伸部分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三是看在掌握基本重难点之后课堂上是否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想火花的碰撞。笔者以从事的初中历史教学为例,谈谈对一堂好课标准的认识。 关键词:

在新课程标准之下,对于好课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接近三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对一堂好课的标准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评价:一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师课堂所传达的知识,对知识有新的生成,并且对整体知识框架把握准确;二是看教师对课堂的把控,对课堂节奏的引领,对重难点及延伸部分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三是看在掌握基本重难点之后课堂上是否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想火花的碰撞。

标准一:学生掌握的效果。

一堂好课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看学生掌握的效果,这是课堂的生命线。新的课程标准下,那种单纯、空洞的说教早已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早已落后于时代。现代教育在确认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知识不能像往杯子里倒水一样灌进学生头脑里去,学生是在求知和探索动机的驱使下,通过主动选择和发现获得知识的。目前,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课堂教学的任务大。如何在45分钟内使历史课堂达到新课改提出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要求,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成了评价一堂历史课最主要的标准。

历史课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说:“成功真正的秘诀是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索知识的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要千方百计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教学《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时,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一些有关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图片资料,制作成课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在联系现实生活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历史知识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实,学生离现实生活太远,学生不易理解,学习不感兴趣,如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则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标准二:教师对课堂的掌控以及对学生的引领状况如何。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过分追求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考虑教材的实际内容,于是上课从头到尾,都是各种各样的活动:讨论、辩论、观察、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一会儿要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又要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还有的老师是由于上面要求上课时开展活动,于是下面推广开来,根本不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把别人的东西生搬硬套,与课堂脱轨,与学生分离,只重形式不讲结果,忽略了具体对象、环境等。

也有一些教师形成了一种意识:即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把学生调动起来的标志就是到处是学生的声音,课堂氛围好,气氛活跃。于是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必然会冲淡教学的主题,把有组织、有内涵、有目的、探求知识的课堂变成了类似于放牛羊的牧场,盲无目的、放任自流,甚至为了迎合学生出现了低级趣味。自己上课时感觉把学生调动得很积极,氛围好,而最终的学习效果却是一塌糊涂,甚至于导致学生只记得搞笑的地方,对应该掌握的知识一无所知,能够培养的能力一无所有。这样的活动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也就是说活动中讲氛围不能走极端化

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内容、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有目的、有步骤的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和思考水平,否则,脱离了对象,一切活动都是无用功,一切热闹都是过眼烟云,激不起一点浪花。通过对以上反思,结合自身对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实践,我对一堂好课中教师掌控和引领课堂的能力标准理解为如下:首先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本.尊重、激励、赏识学生;能使特定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得到特定的发展;构建民主平等,跨越时空,张扬个性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注重学生本身的需求,面向全体。其次教师行为上要体现自身劳动的第二次创造,有亮点,有灵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自找水源”的学习意识;创设生活化情景,给予充分的思维空间;形成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形成补充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具有充满活力,充满自信的体态语言。最后一定要做到重点突出,脉络清晰,语言生动,做到对课堂的掌控和引领迎刃有余。

历史课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在课堂教学艺术上想办法,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因此,要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一是在导课方式上想办法,巧妙设计导课,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在导课时,结合教学内容,或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或巧妙提问,设置悬念;或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或提出目标,明确任务;或启发诱导,步步探究,通过各种导课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在导课中活跃起来,增强求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在授课方式上想办法,尽可能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历史的事实活生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掌握历史知识。三是在调动学生上想办法,历史课堂教学始终要按照新课改理念的要求,发挥好学生求知的主体作用。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当好“导演”、当好“配角”,精心设计和编导好课堂教学方案,激发学生求知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可以通过分组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编排历史短剧、扮演历史人物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标准三:课堂上要有思想火花的碰撞。

用思想点燃历史课堂。课堂,四十或四十五分钟,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最富生命意义的舞台。它滋养生命、塑造心灵、点燃激情、播撒希望。这个功夫可以做在新课的精彩导入上。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新课导入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激越浑厚,槌槌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历史课堂上的思想火花即使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我每节课的导入都精心设计:其中以“引趣开讲”,“设疑开讲”,“温故开讲”三种导入法为多。

1、“引趣开讲”。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有人也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如我在讲述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文化部分时曾这样设计课前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现在我出一个谜语“和老爷爷赛跑”请打出中国一古代数学家的姓名(祖冲之)。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上以趣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一上课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拴住,使其怀着新的期待投入到学习新内容中去,为上好课打下基础。

2、“设疑开讲”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和惊奇开始”。在新课导入中设置一连串疑问或悬念就是借鉴说书人“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我在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时曾这样设置导语:鸦片战争是林则徐禁烟引起的吗?林则徐为什么禁烟?英国又为什么向中国输入鸦片„„这都是我们今天要给大家一一阐释清楚的。这样的导入便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启动了学生学科思维。同时疑问和悬念的设置,它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温故开讲”。“温故开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的最常用的承上启下方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新的教学。”可见孔子的“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法(教学法)已成为古今中外学者所推崇。我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就这样设计课前导语:鸦片战争使英国取得了(稍慢)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等特权,但时隔十多年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这些特权,向清政府提出了“修约”(要求扩大侵略权益)的请求,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于是他们便向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它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历史上称第二次鸦片战争„„这种新课引入法以旧知识为桥梁,使学生不断递进知识,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究欲望,通过新旧知识比较,体会并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和利用。

可见新课独具匠心的导入,就能起到“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所以它既是学生是否“主动学”的前提又是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课堂首要条件。精心设置课堂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喜新”是人们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一种方法、一种音调上课。教师上课力争让学生感受到时有变化,不能千篇一律,也即是要求教师上课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让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灵活交替使用。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当然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兴奋起来就会使学生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新的境界就有使学生产生无穷的学习乐趣。长期的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优化的教学情景和不同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创新。例如:现代教育技术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一味过多过繁使用,效果不一定为佳。我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如果还是用多媒体呈现“圆明园被毁后的残壁断垣”,不如让老师讲述“圆明园”未焚毁时的盛况和众多数据,不如让学生以此写一则简短的感想,或是讨论一下“我国现在是否该重建圆明园”更有意义;在讲“红军长征”这一课时,教师过多的词语来粉饰赞美“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累”,不如让学生动笔算一算“中央红军一年行军二万五千里,大概每天走多少里(大概每天68里)”。随即老师补充到:这期间包括休整、打仗,过雪山、草地,翻越高山、涉过险滩,而我们正常人轻装步行每小时才能八到十里路„„这样学生便体会更深。可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它不仅是促进学生“怎么学、会不会学”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上一篇:语文教学与个性培养下一篇:语文激趣法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