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入门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导游词入门范文

入门级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岳麓书院参观,我是来自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讲习团的xxx,很荣幸成为大家的导游。

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下岳麓书院的历史。

所谓的书院是区别于政府兴办的官学的一种私人办学方式,中国历史上私学的兴起始于春秋战国,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到唐宋时期,因政府的高度自信和相对自由化的文治,“学馆”普及,而新型“书院”更是登峰造极。到了北宋时期,书院尤为鼎盛,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四大书院,它们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嵩山的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了解了关于书院的一些基本知识后,来我们向上走。

岳麓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约958年)智璿二僧办学。北宋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潭洲(现长沙)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后来,经过宋元明清各朝代,至清末的光绪29年(1903)改名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更名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称为千年学府。前门上面的这块“千年学府”的匾额是1986年也就是岳麓书院建院1010周年、湖南大学定名60周年的时候由湖南大学长沙校友会赠予岳麓书院的,这四个字是集长沙籍著名书法家欧阳洵的笔记而成。

走过了刚刚跨入的前门,我们现在就进入了号称千年学府的岳麓书院。

现在我们就到了岳麓书院第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赫曦台。它的由来呢与书院历史上一起有名的学术峰会有关。(岳麓书院是以传承理学而闻名的。理学,是儒学到了宋朝时的一种转变,史称“程朱理学”,它注重仁、义、礼讲究忠孝廉洁但却比儒学更趋于唯心。)这次学术峰会是我们书院当时的山长即院长张栻邀请当时的理学大师朱熹来院讲学,出现了书院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学术盛事——朱张会讲。(大理学家朱熹两次前来讲学,学生有千余人,时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是岳麓书院的全盛时期)。而这个台就是为了纪念这一事情而建立的。据说当时张式和朱熹每天早上登岳麓山看日出,每当日出东方,朝霞似锦的时候,朱熹便指着太阳说:“看赫曦,赫曦” 赫,就是红色的意思,曦指朝阳,看红色的太阳。赫曦台原是建在岳麓山顶的观日台,后来山顶的赫曦台荒废了,清乾隆年间,岳麓书院的山长罗典在书院前面建了这座台,道光元年,山长欧阳厚均将此台命名为“赫曦台”,以纪念朱熹和张栻。

下面我们看一下墙上的两个字,关于这个寿字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我们当时的山长罗典重赴鹿鸣宴的宴会上。所谓的鹿鸣宴是指古代举人中举之后乡绅为他庆祝而举行的宴会,引文在会上唱《诗经小雅》“鹿鸣”而得名(悠悠鹿鸣食野之萍)。重赴鹿鸣宴是指中举的举人在60年后如果还健在而且德行也很高便会被邀请参加当年中举举人的宴会。(这也很不容易了,在古代,考科举的人奋斗到70多岁的也不少见,要重赴鹿鸣宴不但要求你年轻中举,而且,还要长寿。)当时的山长罗典,就是岳麓书院历史上仅有的两个重复鹿鸣宴的山长之一。

当时,正当文人雅士们喝的正酣的时候,门外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道,说:“我也来凑凑热闹。”结果受到了嘲讽,正当他转身要走的时候,一个文人清高地说:“这里是岳麓书院,哪里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听到这话,那老道反而不气了,他捋了捋胡须,操起墙边的一把扫把,蘸着地下的黄泥“刷刷”两笔就写成了这个寿字,之后便转身扬长而去再也不见了踪影。当众人回过身来看着副字时觉得它苍劲有力,犹如龙蛇盘绕,非同凡响,当罗典派人在寻找道人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于是,这个字就传为了仙迹。一方面因为遗憾,另一方面也因为中国传统所讲求得对称美,罗典后来就在寿字的对面写了这个福字。大家可以看出来这个福字的笔力就远不如对面的寿字。也有这么一说,在南方话里“福”和“虎”同音,而这个福字就犹如猛虎下山,寿字则是龙蛇盘绕,象征我们岳麓书院是卧虎藏龙之地。除去故事本身的传奇色彩,福和寿也是中国老百姓的一种美好的企盼。

这个福字中间有一块水泥点,据说,站在台上的柱子前闭上眼转三个圈走过去,如果能摸到那块地方说明你是个有福之人。(可以让大家试一试。如果没摸到,就说它是个有寿之人。)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幅岳麓书院的整体平面图,我们看到岳麓书院分为四个部分,讲堂及两边斋舍是教学区,讲堂后面御书楼是藏书区,讲堂右后方,包括文庙和专祠,是祭祀区,左后方是园林区,这是古代书院比较典型的格局。岳麓书院是以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斋舍,祭祀专祠排列于两旁,层层递进,有一种庄严,神妙,悠远的纵深感,体现了我国儒家文化尊卑有序,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台的顶端有许多小方格,方格内的桃型叫做团圆寿,所谓的团圆寿是指福寿无头无尾,绵延不绝。四个角上是蝙蝠,取“遍地是福”的意思。顶的中间是一个阴阳图,代表中国的太极阴阳文化。

下面,请您走下赫曦台。我们看这个台子是个“凸”字形建筑,这是标准的古代戏台的建筑形式。这个台子建在这里,也说明过去的书院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而且也有着丰富的课外文化活动。赫曦台外侧两壁檐上,分别塑有《张良进履》,《麻姑献寿》,《拾玉镯》等传统戏剧故事,造型别致,形态自如,还有代表传说中八仙的萧、花篮等器物,都是典型的湖南地方戏台风格。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门就是岳麓书院的大门,它是古将军门式结构,目前保存的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和基本格局,现在看到的大门是清朝同治七年,即公元1868年重建的,原岳麓书院的大门是在现江边的桃子湖路,牌楼口处。过去的书院就是从那里开始,包括整个湖大作为和岳麓山在内。

我们先看门上的这块匾额。它是宋朝的第三个皇帝宋真宗所赠。宋真宗就是那个说“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人,他在政治上作为不大,但是十分喜欢文学,他听说岳麓书院办学很不错,又闻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特别召见周式,拜为国子监主簿,请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仍请归院,皇帝就亲赐“岳麓书院” 御匾悬挂于大门正上方,并赐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对联现在已经成为湖南标准的广告用语了,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出自《论语·泰伯》,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这块匾也有一个故事,当时,我们书院的一位老师出了一个对联,上联“惟楚有材”结果被老师看好的几个学生都没有对出来,反而是一个被认为平时不务正业的学生对除了下联,从此以后岳麓书院再也不只以成绩论英雄,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各方面技能的培养。

这个“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中的“惟”是发语词,“于”也是。这句话就是说:“啊,楚地有人才,是呀,这里最为兴盛”。这幅对联挂在这里一点也不夸张。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千年庭院》中就说过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的教师中集中了大量海内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可称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朱熹、张栻、王阳明,而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可列出一份让人叹为观止的名单,千年太长,光以清代而论,我们便可随手举出哲学大师王夫之、理财大师陶澍、启蒙思想家魏源、军事家左宗棠、学者政治家曾国藩、外交家郭嵩焘、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沈荩,以及教育家杨昌济等等。门口骄傲地挂着这副对联,口气甚大,但低头一想,也不能不服气。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门口的这两块汉白玉抱鼓石,也叫上马石。它多摆在古代官宦人家门口。并不是说踩着它上马,而是你去往人家,看到这块石就必须下马,回去时到了这里才可以上马,已表示对主人的尊重。它的正面是三狮戏珠图,象征吉祥如意,反面是锦鸡芙蓉图,象征锦上添花,下面是鹭鸶青莲图,象征一路清廉的意思。这块石头是当时书院的学生,两江总督陶澍在搜查贪官曹百万家里发现的。便把它赠给了母校。为什么摆在官宦人家的石头会摆在这里呢?这就与岳麓书院的治学方针有关了,岳麓书院讲究的是培养经世致用之才,就是要求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当官,走入仕途。在岳麓书院历史上,真正做了状元的只有一位,而各方面的人才却层出不穷,这也是与他的治学方针息息相关的。书院是古代文人建筑,广泛应用寓意深刻的对联,雕刻,匾额等装修手法,把人生哲理,传统美德,儒家教训等与建筑结合,营造一种人文环境,达到教育人的目的,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征之一。

继续往里走我们看到的就是书院的二门,二门在抗日战争时被毁,后在北大的日本留学生吾妻重二提供的照片的帮助下得到重建。二门上挂着“名山坛席”匾额,名山在中国指的是五岳,而在湖南指衡山,在这里指的则是岳麓山。因为衡山是以岳麓为尾峰的。坛席则是一种讲学方式,老师在讲坛上坐着讲课二学生们则站在下面或是可以拿一个蒲团席地而坐。两边的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点明书院的地理位置。在大麓脚下名山之中。分别出自《尚书》和《史记》,撰联人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二门的过厅两边还有一副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对贤心”,是清朝岳麓书院院长罗典所撰写。

现在请回头看大门和二门之间地上的中轴线并非直线,这是因为长沙是一个战略要地,每一次农民起义或是战争都会攻打长沙,而且,几乎每次都会祸及岳麓书院,后来一位算命先生说书院犯白虎星,书院的中轴线如同一把利剑一样直刺向白虎星,所以要避免灾祸就必须移动中轴线,于是这个中轴线就向左偏移了5度左右。

二门的背面有一匾:“潇湘槐市”, “潇湘”泛指湖南,“槐市”为文化市场,是汉代读书人聚集的地方,“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就有如汉代槐市之盛。读书人为什么喜欢在槐树林中学习呢?这里有一个说法,古代士人学子赶考是在三月,此时恰是槐花开的时候,而考完返乡则是在八月,此时恰是槐花落的时候,槐花的一开一落之间就决定了一个读书人一生的命运,所以,读书人喜欢在槐树林中学习也就不足为怪了。也有一说“槐市”是皇帝在其皇宫外苑中的一片槐林,在这里,允许文人政客品评时事,在这里指在岳麓书院可以不受禁忌畅谈国事。

讲堂外悬有“实事求是”匾,这并不是毛主席所写更不是他所创,这块匾早在毛主席来岳麓书院求学之前就挂在这里了,而“实事求是”最早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汉书》说到献王治学时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评语。此匾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专1917年迁入岳麓书院办学时,由校长宾步程所撰。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而在1917—1918年期间毛主席因为他的岳父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的关系两次寓居岳麓书院求学,“实事求是”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影响。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课后,曾仿岳麓书院,书“实事求是”作为校训。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他丰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使“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还有嵌立于讲堂正面两侧壁上的“整齐严肃”后被毛主席加以“团结活泼”而用之。所以说,毛主席于我们岳麓书院有着莫大的关系,甚至说它是从我们书院走出去的也并不夸张。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古代书院大都有三大功能,分别是讲学、藏书和祭祀。而这里就是讲学功能的体现。因其内又有由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刻的“忠孝廉节”碑所以这里又叫忠孝廉洁堂。一般这样大的石刻汉字只有在名山的巨崖上才有,而单体刻于碑石上则为国内罕见,而这四块碑石现存最大的室内独字碑刻。

最值得一讲的就是中央悬挂两块木匾: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思是学术到达了通人性知天命的程度。旨在勉励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原额被毁,1983年重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这块便是真迹。它和一个程门立雪的故事有关。其实,最早创建理学的是周涟溪周敦颐《爱莲说》,后来,程颐程颢两兄弟在洛阳讲学。而那时的整个南方都尚未有此学术,当时,一名闽南的学子叫杨时,他去洛阳求学,看到老师在睡觉就一直站在大雪里等老师醒来。老师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与是就倾囊相受,当杨时学成南归的时候老师指着他的背影说:“吾道南矣!”就是说我的理学南传了。而理学南传后分为了两支,其一是岳麓书院传承的湖湘文化,另一是朱熹在闽南传播的闽南文化。而朱张会讲就是这两次文化的撞击。“道南正脉“就是说岳麓书院传播的湖湘文化是理学南传的正统这是很高的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这块匾也叫九龙匾(可以让游客数数)。这块匾能够保存下来也很有意思,当时红卫兵破四旧,这块匾被一个扫地的老人扛回家做了床板所以幸免遇难。

讲堂屏壁正面书有《岳麓书院记》,是著名理学家张栻所撰,他阐明了岳麓书院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目的的办学思想,对书院教育具有重大影响。该文由湖南大学校友、湖南省书法协会主席周昭怡于1983年所写。讲坛上放两把椅子一来是纪念“朱张会讲”,开创了中国书院会将制度的先河,二来是古代的讲学制度的体现,古文是没有标点的,所以古代的“讲解”,是由一个老师讲,另一个老师解。

御书楼是书院藏书功能的体现。是宋代风格的三层楼阁建筑,因其存放大量御赐的图书而闻名。位于书院中轴线末端,是书院唯一一座三层建筑,表明其在书院备受尊重的地位。今天的御书楼仍然作为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及其学生使用,藏书已逾5万册,大型工具书如《四部丛刊》、《四库全书》等均有珍藏。但只有岳麓书院的老师、研究生和博士生才可进入观看。我们看在楼的顶部有一个圆形的东西,上面插了一把宝剑。那个圆的是一条龙,传说它是龙王的第九个儿子叫做蚩,他有一个功能就是可以熄火喷水,而古建筑最怕的就是火,所以,用他在这里包围,但由于它是龙王最小的一个儿子,所以非常调皮,就用一把宝剑镇住他,据说这把剑也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真正负责灭火的是这里的两个水池。

岳麓书院文庙位于书院左侧,由照壁、门楼、大成门、大成殿、两庑、崇圣祠、明伦堂等部分组成,自成院落。岳麓书院文庙是全国规模最大,建筑规格最高的一座书院文庙。自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教育界开始祭祀祠孔子。祭孔的建筑统称文庙,或孔庙,官办的学宫可以有独立的文庙,建筑可以享受皇家建筑的等级待遇,(孔子历代都被封王封侯,曾被封为大成制胜文宣王,所以,凡是孔庙也叫文庙,都有大成殿和大成门。并且享受皇家待遇。)民办的书院则只能在书院内建一座殿堂来祭祀孔子,不能有独立的文庙。而岳麓书院这座民办的书院却有着独立的文庙,而且是皇家建筑的等级,这在全国书院中是独一无二。 大成殿前的蟠龙石刻是明代雕刻,皇权的象征,只有皇帝和皇后可踏龙头,皇后只有在大婚之日才有此资格。

大成门的石阶前,有一对明代石狮,一雄一雌,刻工精细极为传神。雄狮戏耍绣球,象征地球,有掌控世界的雄风,雌狮怀抱小狮,象征生生不息。这对狮子毫无凶神恶煞之感,有的只是受教化后的妩媚恩爱之态,眉目传情。在孔子的教化下,连狮子都不再凶恶了。

大成门外的牌楼为明清建筑,左右各一,南北相望,四柱三层,由花岗石砌成,上有龙雕等饰物。牌楼内侧题额分别为“贤关”、“圣域”,外侧题额分别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均为对孔子的赞辞。

文庙照壁,也称照墙,是文庙大成门外对着大门做屏蔽用的墙壁,现存照壁为明清建筑。照壁前的孔子铜像,是1996年香港孔子教学院汤恩佳先生捐塑后有孔子行教像。

好的,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的岳麓书院之旅,谢谢大家听我的讲解,欢迎下次再来。

第二篇:电子琴入门指法和五线谱入门初学必备

首先要说明几个问题:

一、我再次声明我不是电子琴老师。

二、为了电子琴爱好者、特别是初学者提供一个学习的地方。

三、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在此发表此类帖子主要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广大的电子琴老师多多批评指正及多发表此类文章为我们广大的电子琴爱好者、特别是初学者服务。谢谢大家多多支持!!!!!!!

关于音乐基础一类的帖子我在本论坛发表过多篇文章,在此不再重复。

一、五线谱:用来记录音符的五条横线叫五线谱。

五线谱可以用我们的手来比较。

这样比较我想大家一定比较清楚了。

二、认识新音符

三、手的练习

右手练习

左手练习

双手练习

以上谱例中的数字都指的是指法。

关于音符弹奏时值的问题请看http://oldbbs.cndzq.com/Show.asp?id=942&BoardID=14&TB=1

这里:上一讲我讲了5个音,即:do、ra、mi、fa、so。这一讲我们来学习新的音符。

一、新音符

新音符在键盘上的位置:

学过这些音符后我们就可以弹奏基本音阶了。

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基本音节怎样弹。

右手基本音阶弹法: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顺向时,当do、la、mi弹完后,大指要穿过3指来弹fa。逆向时,当do、xi、la、so、fa弹完后,3指要跨过大指弹mi。

左手基本音阶弹法:

左手的练习方法和右手刚好相反。及顺向时,当do、ra、mi、fa、so弹完后,3指要跨过大指弹la。逆向时,当do、xi、la弹完后,大指要穿过3指来弹so。

基本音阶在键盘上的位置:

三、乐曲练习:

以上两课的练习方法以断奏为主,这一点请大家一定要注意。

上一讲我讲了5个音,即:la、xi、do。这一讲我们来学习高八度的音符。

一、新音符

新音符在键盘上的位置:

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两个八度音阶怎样弹。 右手两个八度音阶弹法: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顺向时、弹xi时是用的4指,弹高一个八度的do时是要用右手的大指穿过弹xi的4指来弹do。逆向时是4指跨过大指来弹xi。 左手两个八度音阶弹法: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顺向时、弹高一个八度的do时是用的大指,弹高一个八度的ra时要用左手的4指跨过大指来弹ra。逆向时是大指穿过4指来弹do。 双手一组音阶弹法:

两个八度音阶在键盘上的位置:

三、乐曲练习:

这次练习主要用《拜尔》钢琴练习里的第

12、

13、

14、

15、18条。这里我就不一一做图了。

前几课我们学了高音谱表及其音符。这一课我们学习低音谱表及其音符。 本节课还将学习和弦

一、新音符

二、左右手音阶练习

由于前几讲我们已经知道了音符及音阶的指法,所以这讲我没有标注这些练习的指法。望大家原谅。

三、学习和弦前的左手预备练习

四、新和弦

1、C和弦及其转位练习

2、F和弦及其转位练习

3、G和弦及其转位练习

4、G7和弦及其转位练习

五、新和弦的连接练习

从和弦的连接练习上看我们就会发现在电子琴曲子中和弦是否采用转位应该看和弦前后连接的情况。

六、乐曲练习

各种版本的电子琴教材都可以采用,这里我就不制作了。如果大家有强烈需要的话,有时间我将制作几首。

上一讲我们讲了C大调的音阶及和弦练习,这一讲我们来学习A小调的音阶及和弦练习。

一、A小调的音阶

二、A小调的和弦练习

三、和弦的转位练习

四、C大调及A小调琶音练习

注:任何曲子里类似这些练习的指法都是一样的,所以曲子里的指法是有规律可查的。只要练好这些基本练习,就能掌握指法规律。

五、乐曲练习

2004-12-26 15:44:47 上传 下载附件 (92 Bytes)

该曲练习要注意有两个地方的同音换指。

上一课我们讲了C大调及A小调的音阶及琶音练习,这一讲我们讲G大调音阶及琶音练习。

一、G大调音阶练习

二、G大调音琶音练习

注意指法

三、G大调左手常用和弦练习

四、和弦的转位练习

五、换指练习

这里要注意的是同音换指及顿音

六、乐曲练习

这首曲子要注意的是连线地方的奏法及双指、双音的奏法。 在此我所标记的fa、la用的是

1、3指,弹奏时可用

1、2指。

七、其他练习

现在大家可以加入《哈侬》指法练习。

《哈侬》练习是一种模进练习,在以后的乐曲中有类似的模进可以采用这样的指法规律。

《哈侬》指法练习的谱子,在此我就不做了,大家可以买到此书。

上一讲我们讲了G大调的音阶、琶音极其和弦练习。这一讲我们来进行e小调音阶、琶音极其和弦练习。

一、e小调音阶练习

二、e小调音琶音练习

三、e小调左手常用和弦练习

四、和弦的转位练习

五、乐曲练习

注意曲子中的指法规律。有些大跨度的指法可按此规律。

这一讲及下几讲我们主要是来学习乐曲。乐曲的学习主要以《全国电子琴演奏(业余)考级作品集》第三套曲集为主,其目的也是为希望考级的朋友们以帮助。 从这一讲开始我将为大家提供用Overture软件制作的谱子,这样大家下载后用Overture软件打开谱子时即可以看见谱子又可以听到曲子的演奏(当然是软件自己演奏的)。在用Overture软件制作谱子时,一是由于水平的原因、二是制作上和读谱上的原因,我不可能把全部的音色制作进去,这一点请大家原谅。

在这里请大家下载Overture 3.0.2 汉化版软件,本论坛有下载这个软件的地址。 Overture 3.02 http://www.popiano.net/dp.htm (流行钢琴网汉化版)

乐曲练习一《全国电子琴演奏(业余)考级作品集》第三套曲集第一级钢琴曲《小白菜》

ikYHJZxT.ove (8 Bytes, 下载次数: 1594)

乐曲练习二《全国电子琴演奏(业余)考级作品集》第三套曲集第一级钢琴曲《荡秋千》

FUM0TCfZ.ove (14 Bytes, 下载次数: 865)

注:今后我不再提供图片乐谱,只提供Overture软件制作的谱子。大家用Overture软件打开谱子后,可以用A4的纸对谱子进行打印。

第三篇:对联格律入门

——广东联教大讲坛教材

康斯馨 二○一一年五月

第一讲:中国人应该学些对联知识

对联在我国源远流长。但古代对联到底最早产生于哪个朝代,联界尚无定论,也很难定论。关于春联,梁章钜在《楹联丛话》卷一写道:“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现在,全国很多地方仍有贴春联的习俗。我国的风景点、宗祠庙宇、大道牌楼、亭台阁榭,古人更是留下了大量的对联。这些对联,是我国优秀文学遗产的的精华。

一、承传我国优秀文学遗产的需要(略)

二、建设文化强省的需要(略)

三、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略)

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略)

第二讲:与对联格律相关的一些概念

一、对联的定义和特点

对联,也叫对子,雕刻或悬挂于柱子上的对联又叫楹联。清朝梁章钜的对联专著《楹联丛话》问世后,很多人喜欢把所有的对联都称作楹联。

对联是一种以全篇分两半为定式,以对称为特点,受格律约束的独立文学体裁。

对联是以对偶句为母体而产生,与诗词曲赋共荣并相互吸取营养,追随时代发展步伐逐渐成熟起来的一种独立的格律文学体裁。这就注定了对联和对偶、对仗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但对偶句、对仗、对联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对偶句是运用对偶修辞法写出来的句子,它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的对称性。即用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来表达作者的意思。如“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仗则是在对偶基础上附加了一些条件的特殊句法。它作为格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用于近体诗、词、曲、对联等文体中。在对偶的基础上,要严格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平仄调谐、上下两句对应位置词性一致、上下句同位无不规则重字)才能成为对仗。如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宋·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里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就是对仗。对仗是诗、词、曲中的“元件”,而对联则是一种综合运用对仗手法创作的独立的格律文学作品。对仗是对联格律的精髓,但不是对联格律的全部。

根据定义,对联有三个特点:一是形式特点——整齐地分为对称的两半;二是声律特点——行文要符合对联的格律;三是内容特点——完整地表达主题思想。因此,每一副对联都应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的文学作品。例如: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例一:[清]王夫之题衡阳湘西草堂

这就是一副合格的对联。该作品:

1、两句话分为对称的两半;

2、行文符合对联的格律;

3、完整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作者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借上述文字表现自己的晚节),是一件独立的文学作品。

二、对联的组成

因为对联以全篇分上、下两半为定式,因此,对联的单位称“副”。上下两半称为上比和下比。先读的一半叫上比,也叫上联;后读的一半叫下比,也叫下联。例一中“清风有意难留我”就是上比,也叫上联,张贴或悬挂时,它位于面向对联的右边;“明月无心自照人”就是下比,也叫下联,张贴或悬挂时,它位于面向对联的左边。

对联除了上比和下比之外,还可以配一个横批。横批也叫横额或额。在实际使用中,常常有只用对联不用横批的。

三、对联格律的内涵

上面讲到,对联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行文要符合对联的格律”。那么,什么是格律,什么是对联的格律呢?

格,指一定的法式或标准;律,指共同遵守的约束。对联格律,就是创作对联必须受约束的公共规则。

对联的格律包括:

1、平仄调配,

2、对联中对称元素的组合规则,

3、对偶要求。 平仄调配——主要指对联中规定位置的字的要符合平仄声的要求,将在第

讲起详述;

对联中对称元素的组合规则——主要是指创作对联时,上下比对称地方的词性和词组结构要符合规定的要求,我们将在第

讲详述;

对偶要求——主要指对联作品中的对偶等修辞方面的要求,将在第

讲起详述;

学懂对联格律是欣赏和创作对联的入门基础。换句话说,不懂格律根本写不出合格的对联;但懂了格律,不等于就一定能写出好对联。这是因为:格律的本身只制约形式,不牵涉内容。

[思考题]

1、对偶句、对仗、对联有什么不同?

2、下面的句子哪些不是对联

A、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B、欲知世味须尝胆;不识人情只看花。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对联格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第三讲:平仄

创作对联必须调配平仄,平仄是对联格律入门的第一步。

汉语属于声调语言。平仄,就是将汉字按读音的声调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平声,一类叫仄声。

平仄的区分,现代和古代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现代汉语的四声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有四种: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叫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 声。如妈[mā]、麻[má]、马[mǎ]、骂[mà]。相对于古时候的声调,我们把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种声调习惯上叫“新四声”,也叫“新声”、“今音”或“今声”。

二、新四声的平仄

我们把“新四声”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阴平、阳平)归为一类,定名为“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上声、去声)归为一类,定名为“仄声”。如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例二:[宋]苏轼题武昌黄鹤楼

例二用现代汉语普通话朗读,上比各字的声调为“上去阴阳,阳去上阴阴去去”,它的平仄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下比各字的声调为“去阴阴去,阴阴上去上阴阳”,它的平仄就是“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在不少谈到平仄的书刊中,喜欢用符号标示平仄,因为这样简单而明了。最常见的是用“-”或 “○”标示平声,用“∣”或“●”表示仄声。本书采用“-”标示平声, “|”标示仄声。

上面的对联按“新四声”的平仄可标示为: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

三、古声平仄简介

汉字在古代的读音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是不尽相同的,有的甚至差异很大。由于汉字的古今读音有差异,其平仄的归类也就有差异了。

在古代汉语中,汉字的声调分为“平(包括上平声和下平声)、上、去、入”四声。我们把古代汉语这四声称为“古四声”,简称“古声”或“古音”。

在古代,汉字的读音到底是什么样的?因为古时没有录音条件,现在谁也读不出地道的古音。虽然古人就汉字的声调也留下过一些文字表述,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行人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但光凭这样的描述,我们还是读不出标准的古声来。而且,从远古到近古,汉字的读音肯定也不断地变化着。

不过没关系,我们在讲对联格律时,研究“古声”主要是区分平仄。而这点我们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在古人留下的很多典籍中(如《切韵》、《唐韵》、《广韵》等),都明确载明了每个字是属于古四声中的那个声调。只要查一下相关典籍,每个字的古声平仄也就可以分清了。

古人留下的典籍很多,以那本为准呢?后人用“古声”创作对联(诗词亦然),公认的分平仄的依据是“平水韵”。 所谓“平水韵”,是指南宋淳佑年间刘渊编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因为刘渊是平

水人,故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早已不存。清康熙年代张玉书等人,奉命编撰了《佩文诗韵》和《佩文韵府》。将刘渊的107韵再合并为106韵。现在常说的“平水韵”, 就是指这106韵。

“新声”和“古声”在平仄上的区别主要在“入声”上。因为现代汉语普通话(新声)已没有了“入声”,古声的“入声”已被分化进了“新声”的“阴阳上去”四声中。我们看一下下面的例子:

未出土时先有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

——例三:[清]郑燮咏竹

按“新声”, 例三联的平仄为:

未出土时先有节; |-|--|- 及凌云处尚虚心。 ―――||--

按“古声”,上比中的“出”和“节”,下比中的“及”是入声字,故例三联古声的平仄为:

未出土时先有节; |||--|| 及凌云处尚虚心。 |--||--

读古人的对联,或按古声写对联,一定要掌握好入声字。我国地域辽阔,现在不少方言(特别是南方的方言)还保留着“入声”,在这些地方,用方言辨别“入声”或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从全国范围而言,要准确地分辨古汉语中的“入声”,一般只得查“平水韵”的工具书了。

因为本教材引用的对联,绝大部分是清朝、民国的对联,因此本教材分析和标示平仄时,除特别注明者外,一律采用古声。

四、平仄两读字

讲平仄,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有些汉字是平仄两读的。

平仄两读字和一字多音不完全相同。平时讲的一字多音,是指汉字中,有些字一个字会有几种读音,读音不同时往往有不同的意义 。如“ 和 ”字,现代汉语有六种读音:① hé ,和睦 、和谐; ② hè , 应和、和诗; ③ hú ,麻将牌用语,意为赢; ④ huó ,和面、和泥; ⑤ huò, 和药 两和(量词); ⑥ huo,搀和、搅和、暖和。

而平仄两读字,是指既可以读平声,也可以读仄声的字。例如:

游者当知山所向; -|---|| 静时犹有水能听。 |--||--

——例五:[清]何绍基题鼓山星聚堂

例五联中的“听”字就是平仄两读字,在这里读平声;而在下面的例六中,两个“听”字就读仄声了:

雾迷塔影烟迷寺; |-||--| 暮听钟声夜听潮。 ||--||-

——例六: 佚名山西潞城原起寺

平仄两读字用在某副对联里,到底作平声还是作仄声,这由作者根据需要选定。朗读对联时,一定要弄清楚平仄两读字在联中到底是读平声的还是读仄声的,才不至于闹笑话。

[思考题]

1、新四声如何分平仄同?

2、表示下面句子的平仄

A、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B、欲知世味须尝胆;不识人情只看花。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古声和新声的平仄主要区别在哪里?

——2011年5月16日

第四讲:意节和意节点

一、意节的概念

格律文学的格律建立,首先要确定“基本元素”。例如,近体诗(绝句、律诗)的格律,以节奏(有的书叫“声调节奏”,也有叫“音步”的)为单位,规定每两个字为一节奏。“节奏”就是近体诗格律的“基本元素”。如下例(节奏用“|”分隔):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

近体诗的“节奏”,是不管“意义单位”的,目的就是为了吟诵或吟唱时音律的和谐。但是,对联是供阅览或朗读的。如果完全套用近体诗以节奏为基本元素,像朗读成“鸣翠”、“上青”之类就很难使人听懂。因此,对联的格律要寻找确定“基本元素”的新途径。

于是,我们引进新的概念——意节。意节,是总结和创建独立的、完整的、统一的对联格律的基本元素。具体定义如下:意节,是指对联中有一定意义的、符合约定条件的文字小节。

二、意节的约定和划分

意节的约定条件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使朗读对联作品时能发生合理的停顿;二是这些文字小节读出来要表意清晰;三是划分的文字小节要有利于音韵的和谐。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对意节作三条约定;

1、 以词或词组做基础,一般定二或三个字为一意节;(举例中意节用“/”分隔):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例七:[清]傅 山题晋祠云陶洞

千秋/冤狱/莫须有;

百战/忠魂/归去来。

——例八:[清]吴芳培题杭州岳王庙的对联

2、 单字词除在句首允许独立存在外,在句中和句末一般不作独立意节,而要将其归并入相邻的词 或词组构成意节。

剪/半岭/闲云/补衲; 留/一窗/明月/谈经。

——例九:杭州五云山云栖寺

例中的上下比均为句首独立单字词(剪、留)加三个意节。

名山/超五岳/以外; 精舍/在二灵/之间。

——例十:[清]李銮宣题浙江雁荡山净明寺

上比的“超”字和下比的“在”字是位于句中的单字词,不作独立意节。把“超五岳”和“在二灵”归并成三字意节。

一带/林塘/诗境界;

四时/花果/隐生涯。

——例十一:[清]周升桓题李仙园

上比的“诗”字和下比的“隐”字归并入末节,即把“诗境界”和“隐生涯”定为意节。

神清/只可/须眉肖;

世面/原来/傀儡多。

——例十二:[清]钟耘舫题四川省江津某泥塑铺

例中上比的“肖”字和下比的“多”字是位于句末的单字词,把“须眉肖”和“傀儡多” 归并成三字意节。

句中的单字词不作独立意节,到底是将其归入前面还是后面的词(词组)成为意节?以停顿表意清晰和诵读音韵和谐为原则,一般可按主谓关系、联合关系、述宾关系、述补关系、偏正关系归并。

共知心似水; 安见我非鱼。

——例十三:[清] 宋 荦题沧浪亭

上比的“心”字不作独立意节,应将“心”字并入下一意节,即划分为“共知/心似水”。如果分成“共知心/似水”,语意就变成了“(我)和知心都象水”,显然不妥。同样,下联的意节只有划分为“安见/我非鱼” 才合理。

在述宾关系中,句中单字词后面只带出一个意节时,一般归入下一意节;句中单字词后面带出两个或更多个意节时,大多归入上一意节。如

有客/临舟/怀帝子;

何人/下榻/学陈公。

——例十四:[清]刘宗辉题滕王阁

例中上比的“怀帝子”是述宾短语,“怀”只带出“帝子”一个意节,我们习惯把它归入下一意节,即将“怀帝子”作为意节,而不是把“临舟怀”作为意节。下比相类。

座中排/无数/云山,都为/主人/添画稿; 窗外是/奔流/河水,能催/壮士/起歌声。

——例十五:兰州若园联

例中上比的“排无数云山” 是述宾短语,单字词“排”带出“无数/云山”两个意节,我们习惯把“排”字归入其“上一意节”,即将“坐中排”作一个意节;而上比第二句中的“添” 只带出“画稿”一个意节,我们习惯把它归入“下一意节”,即将“添画稿”作为一个意节。下比相类。

句中若干同性质的单字词并列时,一般安排每两个字并为一个意节。

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

——例十六:[元]王实甫题敦煌阳关长亭

3、 特殊情况才可以使用四字甚至五字意节。特殊情况主要有两种:(1)词组本身不宜分割;(2) 由于单字词归入而形成了四字甚至五字意节。如: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例十七:周恩来自题联

例中上比里,“有”字和“人”字都是句中单字词,不作独立意节,把它归并入“肝胆”之后,就形成了“有肝胆人”四字意节了。下比相类。

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 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例十八:[清]沈葆桢题南安郑成功庙

例中上比的“得未曾有”和下比的“无可如何”不宜再分,只能作四字意节。

一百八记/钟声,唤起/万家/春梦; 二十四番/风信,吹香/七里/山塘。

——例十九:佚名题苏州虎丘花神庙联

例二十五联的上比里,“一百八记”是数量词组,作为量词的“记”字是单字词,在句中不能作独立意节,于是形成了四字意节。下比亦然。

三、意节点和三脚腰

平时说,写对联要讲究平仄,并不需要每个字都讲究平仄,保证对联句子中的意节点和三脚腰符合平仄就可以了。

每个意节的最后一个字称为意节点。

我们看一下上面的例子(举例中有着重号的字为意节点,下同):

能/受苦/方为/志士; ...

肯/吃亏/不是/痴人。 ...

——例二十:[清]梁同书自勉联

掌握“意节点”的同时,还要掌握一个概念——三脚腰。

对联中,每句的最后的一个意节称为“脚节”。当脚节为三字意节时,我们规定用“三脚腰”取代“意节点”。三字脚节的中间的那个字,称为“三脚腰”。

休萦/俗事/催霜鬓; ...且制/新歌/付雪儿。 ...

——例二十一:[清]李笠翁题江苏南京芥子园歌台。

例中上比的“催霜鬓”中间的“霜”字就是三脚腰。同样,下比的“雪”字也是三脚腰。

云/带钟声/穿树去; ..月/移塔影/过江来。 ..——例二十二:[清]徐小松题邵阳亭外亭

例中, “穿树去”的“树”字和下比的“江”字是三脚腰。但上比的“带钟声”和下比的“移塔影”由于不是“脚节”,因此只选 “声”和“影”作意节点,不存在三脚腰。

对联是要讲平仄的,但不用每个字都限制平仄,我们说的“调配平仄”,主要是指意节点和三脚腰的平仄必须符合要求。因此,明确找出意节点和三脚腰十分重要!

[思考题]

1、什么叫意节点和三脚腰?

2、划分下面句子的意节并找出意节点;

A、他辅导我学习对联知识。

B、欲知世味须尝胆;不识人情只看花。

C、一行白鹭上青天。

D、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

E、供桑梓讴吟,几处亭台成小筑;快春秋游览,一隅丘壑是新开。

F、二十四番风信,吹香七里山塘。

第五讲:单句联出比(出句)的基本规则

对联具有十分突出和非常灵活的三不限特点——意节不限式,句子不限字、全联不限句。因此,创作出比时,不必拘泥意节形式、句式和句数,只要遵循了出比规则即可。

单句联指上下比分别只有一句的对联。对联的出比就是创作时首先写的那比。创作时,可以先写上比,也可以先写下比。单句联出比的基本规则包括:(1)平仄安排规则;(2)比脚的一般要求。

一、平仄安排规则

1、一般情况下,句中意节点和三脚腰要平仄交替。就是句中意节点和三脚腰要依次按“平、仄、平、仄„„”或“仄、平、仄、平„„”安排。

竹雨/松风/琴韵; ...

|

-

| 茶烟/梧月/书声。 ...

——例二十三:[清]傅 山题晋祠云陶洞

例联上比的意节点为“雨、风、韵”,其平仄按顺序为“仄、平、仄”,这就是意节点依次平仄交替。而其余非意节点的字“竹”、“松“、琴”,平仄可以不作要求。下比亦然。

四面/湖山/归眼底; ... |

-

| 万家/忧乐/到心头。 ... - | -

——例二十四:[明]陈大纲题湖南岳阳楼联:

例联的上比中,“面”和“山”是意节点,“眼”是三脚腰,“面、山、眼”按顺序为“仄、平、仄”,符合“句中意节点和三脚腰依次平仄交替”的规定。其余非意节点的字“四”、“湖“、归”,平仄可以不作要求。下比相类

我们随手写个长一些的句子:

中华儿女决心永远向高峰奋力攀登兴伟业

给它分一下意节,再找出意节点和三脚腰,按顺序为“华、女、心、远、峰、力、登、伟”,........依次为“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以“句中意节点和三脚腰依次平仄交替”这点来衡量,它作为对联的上比是合格律的。注意:“兴伟业”是句脚,我们取“伟”字为三脚腰,而“向高峰”是句中的一个意节,只能取“峰”字作意节点。

如果以“脱离迷途多幸福”为上比行不行呢?其意节点和三脚腰依次为“离”、“途”、“幸”,即“平、平、仄”,显然不符合“句中意节点和三脚腰依次平仄交替”的规则。这种情况简称“本句本仄失替”,这在对联中是不允许的。如果改成“告别迷途多幸福”,意节点和三脚腰为“别(古入声)、途、幸”即仄、平、仄,就符合规定了。

2、句首独立单字词不拘平仄

剪/半岭/闲云/补衲; ...留/一窗/明月/谈经。 ...

——例二十五:杭州五云山云栖寺 例中上比的“剪”和下比的“留”可以不拘平仄。

运用特殊手法时,意节点和三脚腰的平仄交替规允许突破。这方面的规定我们结合多句联,在后面的第

讲中再详细讲述。

二、比脚的一般要求

对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叫“句脚”,而“比脚”则是指对联上比或下比的最后一个字。对于单句联,句脚就是比脚

春尽/花魂/尤恋石;

雨余/山气/欲吞湖;

——例二十六:[清] 梁启超题广东南海西樵山应湖枕流亭

该例 “石”字既是上比的“句脚”,也是上比的比脚;同样,下比的“湖”字,既是“句脚”,也是比脚。

单句联的比脚有两点规定:

1、一般情况下,对联上比的比脚用仄声

首先。明确规定:对联上下比的比脚平仄必须相反。就是说。一副对联,不允许上下比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平声或仄声。例如“风雨送春归;江山向日荣”,上下比的比脚都是平声,再如:“四海春风暖;千秋家业旺”, 上下比的比脚都是仄声,不是合格对联。

对联的格律规定:在一般情况下,对联上比的比脚用仄声,下比的比脚用平声。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对联的比脚“上仄下平”。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例二十七:[清]董起昌题杭州飞来峰冷泉亭

该例上比的比脚“起”,仄声;下比的比脚“来”,平声。符合比脚的一般要求。 还要提醒一下:比脚和“三脚腰”是两个概念。我们看曾经举过的例一: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例一:[清]王夫之题衡阳湘西草堂

该例上比的意节点和三脚腰 “风、意、留”, 依次为“平、仄、平”,符合“意节点和三脚腰”平仄交替的规定。但“我”字位不能不拘平仄,因为它是“比脚”。作为上比的比脚,一般情况只能用仄声。“我”字便是仄声。而下比的比脚“人”字是平声的,因此这副对联的比脚是合格的。

在中国的对联记载里,也有为数极少极少的上比平声落脚,下比仄声落脚的对联(即比脚上平下仄的对联)。例如: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例二十八:[清]袁岘冈和学生张中阶合题岳麓书院

在人们已习惯并公认对联的比脚为上仄下平的今天,不宜再写比脚上平下仄的对联以求标新立异。

2、忌讳三平脚,避免三仄脚

所谓三平脚,是指下比比脚的三个字都是平声。举例说,如果用“南风吹”、“开心人”之类作为比脚,就是三平脚了。三个平声字连在一起,朗读起来就缺了音律变化,因此,汉语格律文学都忌“三平脚”。在律诗中,古人就认为“三平脚”是大忌之一。对联中也忌讳三平脚。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

——例二十九:[明]陈大纲题湖南岳阳楼联:

倘若将“到”字改为“铭”字,成了“万家/忧乐/铭心头”,尽管这样改仍然符合“意节点和三...脚腰平仄交替”,但“铭心头”是“三平脚”了,这是忌讳的,或者说是不允许的。

“三仄脚”则是指上比比脚的三个字都是仄声。举例说,如果用“海浪涌”、“力量大”之类作为上比的比脚,就是三仄脚了。汉语格律文学对“三仄脚”也是尽力回避的。在绝律诗中,古人对“三仄脚”比对“三平脚”略略宽容一点。清代的对联,也偶有三仄脚的,例如:

新鬼/烦冤/旧鬼哭; ...他生/未卜/此生休。 ...

——例三十:[清]纪晓岚戏题某医

该联上比集自唐杜甫《兵车行》,下比集自唐李商隐《马嵬·二》。唐诗句本身三仄脚,集来入联,自然就成了三仄脚的上比了。三仄脚读起来毕竟没那么调谐,当非正格,还是应力避之。尤其初学者,更不宜以古人有三仄脚的联例而作为自己不认真推敲平仄的借口。

这一讲,我们主要是讲单句联出比的一般规则,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则,我们将结合多句联来阐述。详见本教材第

讲。

[思考题]

1、什么是对联的三不限特点?

2、单句联比内的平仄安排有什么规定?

3、一般情况下,看比脚如何区分上下联?

4、下面的句子可以作为对联的出句吗?如果不合要求,你能帮助修改吗?

A、八方风云收眼底。

B、五十六朵鲜花向日荣。

C、一声声布谷催春,铁牛阵描绘希望; D、学问深时意气静。;

E、三十年皇路驰驱,自问与众生何补?

F、十年风雨留沧桑。

5、自己创作五个合律的出句。

2011年5月26日

第四篇:古筝入门

第一课

教学内容:1. 古筝基本构造介绍

2. 学戴古筝指甲(义甲)

3. 古筝坐姿、基本指法“勾”“托” 教学目的:通过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古筝的相关知识,并初步掌握古筝演奏的基本要求及指法“勾”与“托”。教学准备:节拍器一个,音箱一对 教学过程:

一. 入门知识讲解

1 古筝基本构造和各部位名称

(1)琴弦:现多用尼龙缠弦,以不同型号的钢丝外面缠以尼龙丝制成的。

(2)琴码(又称:雁柱):支撑琴弦,琴码的右侧为演奏区域,左侧为左手补韵的装饰音区域。 (3)岳山:分为前岳山,后岳山,分别镶嵌在琴面板的首部和尾部。 (4)面板:琴面略有弧度的木板。

(5)调弦盒:内有弦轴,用于调音;琴盒内可以放指甲,琴扳手等物件。

2. 学戴义甲

(1) 大指:将义甲戴在指肚上,向指尖左上方斜出45度佩戴

食指、中指:将义甲戴在指肚上,顺指甲生长方向直戴

(2)学生练习佩戴义甲,教师和家长指导学生佩戴

注意:佩戴时义甲不要挡住手指的关节;胶布的一半应覆盖在自己本身的指甲上。 3. 演奏姿势

(1) 座位和琴的高矮比例要合适,第一个琴码的高度与自己的腰部平行 。 (2) 双腿自然弯曲,左脚稍前,右脚稍后放好。

(3)

上身端正,后背挺直,坐凳子的前半部分,不要坐满整个凳子。第一个弦码对准衣服的中襟,身体离琴一拳的距离。

(4) 两臂和双手松弛而自然抬起,精神饱满,面部表情放松。在演奏时既不要驼背也不要过分挺胸挺肚子,切忌摇头晃脑、脚打拍子等坏毛病。

(5)双手放松呈半握拳状弹琴。

演奏姿势右侧图

演奏姿势正面图

演奏姿势左侧图

三. 指法讲解与练习

1. 分辨琴弦

提问:古筝共有多少根琴弦?分别有几种颜色?

答:有21根弦。两种颜色:白色、绿色。

讲解:认识绿色琴弦,绿色琴弦都唱“5”(sol),共有四根绿色琴弦,有粗有细,由细到粗,分别代表

高音5;中音5;低音5;倍低音5

练习:教师报出音名,学生在琴弦上指出,进行认弦练习。

2. 指法讲解、练习(以下练习根据年龄,一年级以下学生用扎桩法)

在学习前可以先让学生感受五指用手抓东西的感觉,五个手指向掌心抓,然后再练习指法。

“勾”:符号;右手先握拳,自然松开,掌骨突出,把中指放在中音5上,中指向掌心拨弦。用义甲尖触琴弦(教师边示范动作边进行讲解)学生可跟作练习。

教师示范:数拍弹奏(见“勾指法练习”谱例)

学生练习: 跟着老师的节拍弹奏

教学生进行识谱练习:5上面是指法,下面是音符。弹奏时,先找到所要弹奏的音符对应的琴弦,再看是哪个指法(即用哪个手指弹奏)。

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托”:符号;右手先握拳,自然松开,掌骨突出,把大指放在中音5上,大指向掌心拨弦。用义甲尖触琴弦(教师边示范动作边进行讲解)学生可跟作练习。

教师示范:数拍弹奏(见“托指法练习”谱例)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注意:两种指法的练习,是手指主动拨弦,手指的关节要充分活动。不要用整个手臂的移动拨弦。 课后练习:

1. 能熟练的佩戴义甲。复述古筝各部位名称。熟悉4根绿色琴弦的位置及音名。

2. 每天按节拍器节奏弹奏练习指法“勾”“托”各五组,每组十遍。(或每天练琴半小时) 节拍器调至四分音符,每分钟60拍

注意:在练习中注意孩子的手腕,既不能向上凸出,也不能向右侧凸出。手腕应放平并在演奏过程中保持住。当孩子的手型开始变样,不要强制性地掰弄孩子的手,应该让孩子先停止练习,将手型重新摆好,再开始练习。

第二课

教学内容:教授指法“抹”与“小撮” 教学目的:通过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弹奏指法“勾”“托”,并初步掌握指法“抹”“小撮”,能够准确唱出古筝各个琴弦的唱名,并记住琴弦的排序。教学准备:节拍器一个,音箱一对 教学过程:

一. 介绍古筝琴弦的排序及所有的二十一根琴弦

( 倍 低 音 组 ) (

组 ) (

组) (

)倍高音组 古筝的弦序是按

1、

2、

3、

5、6循环的顺序进行排列的。只要记住其中任意的一组即可推出其它组,共有五个音区,分别是倍低音组、低音组、中音组、高音组、倍高音组,唯一特别的是注意倍高音组是由倍高音1一个音构成的,所以共有21根弦。 二. 指法复习及新指法的讲解与练习

1.“勾”: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演奏的手指,名称及记谱符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节奏练习。

教师检查手型、触弦、节奏准确性等情况,及时纠正。(最好能够培养学生边数节 奏边练习的习惯,在心中默念节奏) “托”:教学过程如上。

2. 新授指法“抹”“小撮”

“抹”:符号 ;右手先握拳,自然松开,掌骨突出,把食指放在中音5上,食指向掌心拨弦。用指尖触弦。手指向掌心方向弯曲(教师边示范动作边讲解)学生可跟着练习。

教师示范:数拍弹奏(见“抹指法练习”谱例)

“小撮”:符号;该指法的符号是“托”和“抹”的组合,右手先握拳,自然松开,掌骨突出,大指放在中音5上,食指放在中音2上,抹,托同时弹弦。

教师示范:数拍弹奏(见“小撮指法练习”谱例)

注意:弹奏小撮指法时,大指一定要与食指相对,“抹”、“托”同时触弦,注意触弦后虎口呈圆形。(即两个手指的小关节充分弯曲,有捡豆子的感觉)

课后练习:1. 能熟练的佩戴义甲。熟练指出古筝各部位名称。

2. 熟练辨认二十一根琴弦的名称及位置。

3. 每天按节拍器节奏练习指法“勾”“托”各五组,每组十遍。

4. 每天按节拍器节奏练习指法“抹”“小撮”各五组,每组十遍。 (或每天练琴三十分钟)节拍器调至四分音符,每分钟60拍

注意:在练习过程中,继续注意孩子的手腕,在演奏过程中要保持放平。在弹奏小撮时,手指关节要充分活动,手不可跳起。

第三课

教学内容:1. 学带左手指甲。2. 教授左手指法:颤音(吟)。

教学目的:通过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准确唱出古筝所有琴弦的唱名,并记住琴弦的排序。并在手型达到要求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右手指法“勾”“托”“抹”“小撮”的弹奏技巧。初步掌握左手颤音的弹奏方法,训练学生左右手演奏的协调性。 教学过程:

一 左手带指甲, 方法同右手,大指指甲方向向右弯曲45度 二 新授左手指法“颤音”

1. 颤音:又称“吟”弦。符号;右手弹弦之后,左手均匀地上下起伏按、松琴弦。 步骤一:先单独练习左手动作,在琴弦上先练习排皮球的感觉。

手型:左手握拳,掌心向下,将左手的食、中、无名三指并齐,稍微弯曲呈弧形轻放在琴弦上,大指小指自然放松放好,整个左手有点像数字六的手势;

动作:在保持手型的基础上,均匀地上下起伏按、松琴弦。十次上下算一组。(一开始慢练,随着熟练程度慢慢加快速度)

教师示范:把左手放在中音5琴码的左侧,离琴码20厘米左右处(一掌左右)均匀地上下起伏按、松琴弦十次。

左手正视图

左手侧视图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步骤二:两手协调弹奏练习。 左、右手在琴码的左右两侧同弦放好,一定要在右手弹弦后,左手再用刚才练习的动作进行演奏。 步骤三:教师示范两组,学生按节奏练习。(左手均起伏十次,教师喊节奏,学生跟着节奏进行练习) 在中音5上练习。右手指法“托”。左手练习颤音。 再由高音5开始到中音5结束进行两个手的移动练习。

注意:教师在示范时要放慢左右手的动作,让学生体会弹和颤音是两个不同时进行的动作,可示范错误动作以加深学生的印象,避免学生犯错。

课后练习:1. 熟练辨认二十一根琴弦的名称。 2 熟练佩戴左手指甲 3. 每天按节拍器节奏练习指法“勾”“托”“抹”“小撮”各五组,每组十遍。 4. 颤音练习(或每天练琴四十五分钟小时)节拍器调至四分音符,每分钟60拍

注意:由于儿童尤其是6岁以下的儿童手臂力气较小,在练习左手指法时,容易出现利用肩膀去使劲儿按压琴弦的情况,造成左臂明显抬高,手腕突出,指关节塌陷的现象,还有肘关节僵死,用整个肩膀上下扇动而产生的颤音。家长要注意保持孩子的肩臂腕放松,用前臂通过腕带动指尖下压倒琴弦上,然后上臂、腕提起,手和腕放松,使弦音恢复原音高。左手颤音时上下幅度一定要均匀。 (找拍球的感觉)

第四课

教学内容:

1. 继续复习检查指法“勾”“托”“抹”“小撮”。 2. 检查左手指甲的佩戴情况以及左手指法“颤音” 3. 视唱乐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并划出拍法 教学目的:通过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右手指法“勾”“托”“抹”“小撮”的弹奏技巧。熟练佩戴左手指甲,掌握左手指法“颤音”。通过视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划出拍法,初步掌握一些基础的音乐知识。教学准备:节拍器一个,音箱一对 教学过程:

一 视唱乐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并划出拍法 1 教学生认识乐谱

在谱子的最前面有调号和拍号:

1=D 是调号,代表了这首乐曲的调式,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所使用的均为D大调乐曲。 4/4 是拍号,代表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四拍。 2讲解节奏:首先认识什么是八分音符。

在音符的下方有一条直线,叫做减时线,有一条减时线的音符称为八分音符。用划拍法来表示的话,就是每个音符对应一个“↓”或“↑”。两个八分音符组成一个四分音符,即为一拍。在乐曲的中间有很多竖线将乐曲分为很多小节,该竖线称为小节线,每个小节都四拍,即为四个四分音符,一个四分音符为一拍,所对应的拍法为 ↓↑。附点:(写在音符右下方的小圆点)表示延长前面音符时值的一半。如:四分附点音符相当于一个四分音符加一个八分音符。

第一小节,重点讲解。第二小节的最后一拍是延时线,表示前面的一个音符延长一拍,也就是要演奏两拍,在演奏中要延长准确,不可抢拍。 教师用↓↑在谱子上划出拍法,学生跟着一起划。教师边唱边划出节拍进行示范。学生伸出手指跟随老师练习第一小节。

3 让学生按照第一小节老师的示范,将全曲的旋律划上拍法。教师进行检查纠正。 课后练习:1. 熟练辨认二十一根琴弦的名称。

2. 每天按节拍器节奏练习指法“勾”“托”“抹”“小撮”各五组,每组十遍。 3 每天按节拍器节奏练习左手指法颤音慢速、中速各五组,每组十遍。

4 视唱乐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曲谱,打准节拍。节拍器调至四分音符,每分钟60拍

注意:在打节拍时,口与手要保持一致,注意附点音符的准确性。

第六课

教学内容:教授左手指法“上滑音”“下滑音”以及上滑音和下滑音的组合。

教学目的: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右手已学指法的弹奏技巧。复习《世上只有妈妈好》以达到独立演奏的程度,并初步掌握上滑音和下滑音的演奏技巧。 教学准备:节拍器一个,音箱一对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集体弹奏“勾”“托”“抹”“小撮”。

2. 检查左手指法“颤音”。

3 复习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在复习时应注意:附点的演奏方法,老师可进行单独练习;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注意准确性;在每个乐句的末音加上颤音。 二 教授左手指法“上滑音”“下滑音”

1. 上滑音:符号;是滑音的一种,左手手型要求同颤音。

演奏方法:右手弹弦时左手在琴码左方将所弹的音按至下一根琴弦的音高,利用余音使整个上滑过程连为一体。其标记符号在音的右方加“”。

例如:

1上滑音的左、右手配合是:

1 右手先弹,左手后按;

2 完成上滑音后不要立即松开左手,待弹下一个音时或余音消失后将左手松开;

3 滑音时值各占一半。

教师示范弹奏:右手指法”托”中音5弦后,左手在与颤音相同的位置上向下用力按弦,将它按至下一根琴弦的音高,产生音高上滑的效果。示范速度要慢,进行分解动作的讲解,让学生能看清动作。 动作分解:一弹(右手);二按(左手)

学生练习:先练分解动作,等熟练后,再连贯练习。教师喊节奏,学生按照分解动作进行练习。 下滑音:符号;是滑音的一种,手型要求同上滑音。

演奏方法:左手在琴码的左方先将音按至下一根琴弦的音高,然后右手弹奏琴弦,当右手弹完后将左手慢松开,利用余音使音由高至低连成一体。

下滑音的左、右手配合是:

1 左手先按,右手后弹;

2 由高至低放回到原音;

3 时值上滑音一样,也是各占一半。

教师示范弹奏:左手先将弦按下,右手用“托”演奏中音5弦后,左手慢慢抬起,松开琴弦,直到完全松开琴弦,示范速度要慢。 动作分解:左手先按好,一弹(右手);二起(左手)

学生练习:先练分解动作,等熟练后,再连贯练习。教师喊节奏,学生按照分解动作进行练习。 上、下滑音连奏练习

教师示范:先进行上滑的演奏,在左手上滑动作完成后,左手保持不动,再次弹奏右手的音符,接着慢慢抬起左手直至抬平。 分解动作:首先进行一弹(右手);二按(左手);三保持(左手);四弹(右手);五抬(左手);六休息(左手)。

学生按节奏进行练习,教师喊节奏并进行检查纠正。 课后练习:1. 左右手指法巩固练习。

2. 每首练习曲每天练习五遍(按节拍器节奏练习)。

3. 熟练演奏乐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节拍器调至四分音符,每分钟60拍

注意:注意孩子演奏的连贯性,所学的内容会越来越长,在练习中如果发现经常出错或者经常断开的小节,应将此小节单独进行练习,熟练后再进行整段地练习,切忌让孩子不停地进行整段练习。在练习中要首先突破难点,再注重整体性。

第七课

教学内容:教授右手指法“大撮”,练习用大撮指法演奏乐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及右手组合练习“勾托抹托”——“四点练习”第一条。

教学目的: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右手、左手的已学指法的弹奏技巧。

初步掌握右手指法“大撮”及右手组合练习“勾托抹托”。 教学过程:

一 教授右手指法“大撮” 大撮:符号 :勾,托技法同时弹弦。

教师示范:右手先握拳,自然松开,掌骨突出,大指放在中音5上,中指放在低音5上,勾,托同时弹弦,小关节动。教师数拍弹奏,十遍一组。(见“大撮练习”谱例)

二 教授右手组合练习“勾托抹托”

1 教师示范:右手握拳,按分解动作进行练习。每个音贴弦弹奏。 2 学生进行练习,教师指导。

课后练习: 1. 左右手指法按要求练习。

2. 每天按节拍器节奏练习“勾托抹托”基本指法三遍。 3. 每天按节拍器节奏练习“大撮”五遍。

4. 每天练习乐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两遍。节拍器调至四分音符,每分钟60拍

第八课

教学内容:教授乐曲《凤翔歌》前半部分。

教学目的: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右手、左手的已学指法的弹奏技巧;

熟练连贯的弹奏“勾托抹托”基本指法练习;初步掌握乐曲《凤翔歌》前半部分。

教学准备:节拍器一个,音箱一对 教学过程:

一 乐曲《凤翔歌》教学

1. 教师范奏一遍全曲,让学生对乐曲以及乐曲所属流派山东筝曲的风格特点有一个初步感受。 2. 让学生以学过的内容说出调号,拍号。以及乐曲前半部分中的一些节奏特点。

3. 教师以较慢的速度范奏乐曲前半部分。第一遍让学生仔细听,并尽量记住乐曲的旋律;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唱。

4 . 教师讲解乐曲前四小节的节奏,让学生能够划拍唱准旋律。

十六分音符:音符下面有两条减时线的叫十六分音符,它的时值相当于八分音符的一半,也就是两个十六分音符等于一个八分音符,因此两个十六分音符对应一个’↓’或’↑’。

教师将前四小节的划法写在黑板上,边打节拍边唱谱示范一遍。(允许学生跟着小声模仿)

学生跟随老师边打节拍边唱谱三至四遍,到学生基本掌握为止。

5. 教师再次范奏乐曲前四小节,让学生划拍跟唱。

6. 依次将5至12小节讲解并划拍。

第五小节的第一拍两个音和第六小节的第一拍两个音是顺序的调换,因此这两组音只需要进行指导同一个手指对同一个音符即可。两小节的第二拍是相同的。 第七小节注意6的上、下滑音连弹。

第八小节的抓住主音,节奏模仿第四小节注意附点音符的准确性。 学生练习五至八小节。 第九小节同第五小节。

第十小节第一拍同第六小节,第二拍注意后十六分音符节奏不要错,可单独练习这一小节。 第十

一、十二两小节同

三、四两小节。 注意:上下滑到位,下滑音一定要同时准备。 课后练习:

1.左右手指法同前要求进行练习。

2. 每天按节拍器节奏练习右手“勾托抹托”基本指法两遍。左手单独练习“勾”“托”“抹”。 3. 每天练习乐曲《凤翔歌》前半部分十遍,并预习后半部分内容。

4. 每天练习乐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两遍。节拍器调至四分音符,每分钟60拍

第九课

教学内容: 教授《凤翔歌》后半部分。

教学目的: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右手、左手的已学指法的弹奏技巧;

右手连贯的弹奏’勾托抹托’基本指法练习,左手练习’勾托抹托’四点练习,用慢速进行练习;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熟练掌握乐曲《凤翔歌》前半部分,基本掌握后半部分。 教学过程:

一. 教授乐曲《凤翔歌》后半部分

1 先学习劈的演奏方法:符号,与“托”的演奏方向相反。

按照“勾托劈”的节奏练习,整小节连续练习,直至较为熟练。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进行指导纠正。(见“劈指法练习”谱例)

2 乐曲《凤翔歌》后半部分教学

教师范奏新内容一遍,请学生仔细聆听,然后在乐谱上用划拍法表示出节拍。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正确的划拍,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的划拍是否正确。 教师再次范奏旋律,请学生边划拍边小声跟唱。 学生划拍唱谱,教师跟唱进行指导。

第十三小节看好音区再弹奏,正好在一个位置保持不动。 第十四小节重点:两个“勾托劈”的组合。 第十五小节略

第十六小节四个6的连续上滑要注意连贯,动作自然。

第十

七、十八小节旋律一样,节奏是平均的八分音符,左手在6弦上保持不动。

第十九至二十一是完整的小乐句,可连贯弹奏。这一句可以让学生自己试奏,教师再示范。 最后四小节,前两小节和十

九、二十小节同,最后两小节是指法大撮。

音乐知识1:反复记号||:

:||;在反复记号内的内容需要弹奏两遍。因此,第二十一小节弹

后,接下去从头开始再将记号内的内容弹一遍,然后接下去演奏。 音乐知识2:Rit;渐慢符号。从有符号开始,逐渐放慢速度直至结束。 音乐知识3:连线;连接了两个相同的音符,只须弹前一个音,然后两个音的时值相加。

因此,最后两小节的音可以看成是大撮5的三拍加一拍休止。 教师完整弹一遍全曲,让学生对乐曲的旋律有一个整体感。 课后练习:1. 左右手指法同前要求进行练习。

2. 每天按节拍器节奏练习右手、左手“勾托抹托”基本指法各两遍。

3. 每天练习乐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两遍。节拍器调至四分音符,每分钟60拍

第十课

教学内容:教授“四点练习”第二条。

教学目的: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练习,使学生熟练连贯的弹奏“勾托抹托”基本指法练习,左右手都能够单独地 熟练演奏。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进一步完整、熟练的弹奏乐曲《凤翔歌》。 基本掌握“四点练习”第二条的演奏技法。教学准备:节拍器一个,音箱一对 教学过程:

教授“四点练习”第二条

教师示范,学生进行左右手单手练习,贴弦弹,并注意大指的运动方向。 课后练习:1. 左右手指法同前要求进行练习。

2. 每天按节拍器节奏练习右手、左手“勾托抹托”基本指法各两遍。 3. 每天练习乐曲《凤翔歌》五遍,能背谱熟练演奏所学内容。 4. 每天按节拍器节奏练习“四点练习”第二条,左右手各三遍。

5. 每天练习乐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两遍。节拍器调至四分音符,每分钟60拍

第十一课

教学内容:教授现代指序练习。

教学目的: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练习,使学生掌握左右手弹奏”勾托抹托”基本指法及”四点练习”第二条的演奏技巧。能够独立的、完整、熟练的弹奏乐曲《凤翔歌》;基本掌握现代指序练习。 教学过程:教授现代指序练习

1. 打:符号∧,用无名指演奏,无名指向指肚方向弹弦。右手先握拳,自然松开,掌骨突出,把无名指放在中音5上,向掌心拨弦。用指尖触弦。

教师示范,学生跟着练习。教师喊拍,十遍一组。(见“打指法练习”谱例) 2. 教授现代指序练习: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手指贴弦演奏。 课后练习:

1. 每天按节拍器节奏练习右手、左手“勾托抹托”基本指法各一遍,“四点练习”第二条一遍。2. 每天练习乐曲《凤翔歌》五遍。

3. 每天按节拍器节奏练习现代指序练习两遍。

4. 每天练习乐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两遍。节拍器调至四分音符,每分钟60拍

第五篇:诗词入门

http:///guoxue/

历代婉约词选

http:///pmzh/pmzh_b/pmzh_b500.htm

历代名家作品

http:///gushi/

〖 五绝 〗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

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

二、四句押韵。

〖 七绝 〗

七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

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

二、四句押韵。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 五律 〗

五律即五言律诗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月”字属仄声,末字“雪”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劲”字属仄声,末字“鸣”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后”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居”字属平声,末字“城”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 七律 〗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也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外”字属仄声,末字“北”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相”字属仄声,末字“寻”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地”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凰”字属平声,末字“游”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平水韵中一些特别字:

上平,一东:种。总.梦。

上平,二冬:共。通供--供奉,恭--恭敬。

上平,四支:累。比。剂。戏。

上平,五微:几。

上平,六鱼:与。好。据。虑。匹。

上平,七虞:俱。恶。

上平,十灰:坏。

上平,十三元:宛。怨。

上平,十四寒:看。攒。谩。胖。漫。汗。叹。拌。曼。

上平,十五删:患。孱。

下平,一先:县。便。卷。竣。键。

下平,二萧:跳。调。要。料。灶。

下平,三肴:炮。哮。

下平,四豪:号。

下平,五歌:过。那。

下平,七阳:创。忘。望。抢。蒋。 下平,八庚:盛。正。令。顷。

下平,十蒸:胜。

下平,十一尤:句。

下平,十三覃:探。

下平,十四盐:占。

上声,一董:笼。空。

上声,二肿:拥。

上声,四纸:只。唯。

上声,五尾:菲。蜚。

上声,七雨:估。

上声,十三阮:圈。

上声,十六铣:单。

上声,十七小:挑。娇。标。悄。

上声,二十哿:爹。娑。

上声,二十二养:鞅。泱。慌。慷。

上声,二十三梗:屏。睛。颖。

上声,二十四迥:茗。

上声,二十五有:欧。蹂。殴。

去声,一送:中。空。衷。哄。

去声,二宋:从。封。

去声,三绛:淙。虹。

去声,四置:思。骑。鼻。 去声,四邃:植。食。迟。值。柴。施。

去声,五未:衣。

去声,六御:如。嘘。

去声,七遇:播。

去声,八霁:说。医。齐。

去声,十卦:杀。喝。

去声,十一队:栽。回。

去声,十二震:填。亲。

去声,十三问:分。员。

去声,十五翰:观。干。摊。滩。

去声,十六谏:闲。栅。

去声,十七霰:缘。穿。牵。先。悬。煎。钿。研。缠。

去声,十八啸:烧。疗。

去声,二十一个:些。和。

去声,二十二驾:杷。

去声,二十三漾:相。藏。当。张。行。长。王。防。妨。偿。

去声,二十四敬:行。横。轻。评。侦。盟。

去声,二十五径:听。应。称。经。钉。凭。凝。橙。

去声,二十六宥:溜。瘤。留。收。犹。油。究。

去声,二十七沁:鸩。临。吟。深。

去声,二十八勘:三。参。

去声,二十九艳:盐。沾。 去声,三十陷:帆。淹。谗。

入声,一屋:读。伏。粥。犊。渎。牍。椟。黩。缩。哭。仆。叔。淑。菽。独。扑。秃。孰。

入声,二沃:局。督。

入声,三觉:学。捉。喔。浊。

入声,四质:悉。

入声,五物:佛。

入声,六月:发。没。罚。突。忽。勃。曰。凸。

入声,七曷:活。钵。脱。夺。割。拨。喝。泼。

入声,八黠:嘎。瞎。刮。刷。滑。

入声,九屑:说。别。

入声,十药:薄。脚。

入声,十一陌:石。白。泽。席。择。

入声,十二锡:笛。敌。吃。

入声,十三职:食。直。黑。贼。殖。植。

入声,十四缉:集。习。吸。

入声,十五合:合。蛤。拉。

声,十六叶:牒。捷。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导游词入门范文】相关文章:

入门级导游词05-30

象棋入门范文05-17

菜鸟入门篇范文05-19

广场舞入门范文05-19

入门级技巧范文05-21

温州话入门范文05-21

小语种入门范文05-22

标准成本入门范文05-24

茶道茶艺入门范文05-24

初级日语入门范文05-24

上一篇:电脑族保健范文下一篇:钓鲫鱼配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