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内人局外人理论出处

2022-12-28

第一篇:局内人局外人理论出处

源汇区纪委监察局内部室(办)工作职责

源汇区纪委监察局内部室(办)工作

职责

源汇区纪委监察局内部室(办)工作职责2007-12-16 23:27:0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源汇区纪委监察局内部室(办)工作职责源汇区纪委监察局内部室(办)工作职责(2)源汇区纪委监察局内部室(办)工作职责

1、办公室工作职责

负责搜集、综合、分析全区纪检监察工作情况,起草区纪委全会工作报告、机关工作计划和其他重要文件;负责本委常委会、全委会、工作会议的筹备和会务工作;负责本机关的文书处理、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机要、文印、保密工作;指导全区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工作,审核区直纪检监察机构领导干部和

各乡镇办纪委、监察室领导班子人选,负责机关人事、离退休干部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承办反映纪检监察干部的来信来访;负责区纪委监察局印章的使用、管理;编发《纪检监察信息》和《信息快报》,及时向本委领导、区委和市纪委反映和报告有关情况;负责全区纪检监察工作重大课题及有关政策问题的调查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加强纪检监察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协调完成上级纪委机关安排的调研课题,指导全区纪检监察机关的调查研究工作;负责与区纪委委员的联络工作;负责催办市纪委、源汇区委和本委领导交办的重要事项;负责机关的行政事务、后勤管理和对外联系、接待工作;协助分管领导协调机关各室的有关工作,检查指导下级纪检监察组织工作开展情况;承办委局领导交办的其它事项。

2、宣教室工作职责

负责对全区党员、干部和监察对象进行党风党纪和廉政勤政教育;负责宣

传党的纪检工作和国家行政监察工作的方针、政策;联系协调新闻单位对重大案件的报道工作;负责拟定全区纪检监察干部培训规划,组织纪检监察干部业务培训;负责对全区纪检监察系统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的业务指导;承办委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3、案件审理室工作职责

负责审理由区纪委、监察局查处和同级党委、政府审批的案件;审理报送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审批的案件;协助审理下级纪检监察组织特别重要或复杂的案件;审核重要的备案案件;直接受理司法机关移送的案件;受理党员、国家工作人员不服党纪、政纪处分的申诉和需要复查、复议、复审、复核的案件;检查、指导全区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和法规工作;承办区监察局在行政诉讼中的应诉事宜;负责规划和拟定全区党的纪律检查规定和行政监察规定;参与或配合区政府有关部门拟定有关行政规定;对已颁布的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法

规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调研;承办委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4、案件检查室工作职责

负责承办区管干部违反党纪、政纪的案件和其他重要、复杂案件的核实、检查工作,做好有关案件的查处协调工作;负责监督检查全区各单位及其领导干部遵守党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的情况;综合分析违纪案件的特点和原因,搞好情况反映;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违纪违法案件的产生规律、特点和有效查处的方式方法,总结办案经验;承办委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5、信访室工作职责

负责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和举报事宜;查办、督办、直查快办信访举报案件;综合反映带普遍性和倾向性的信访信息;负责信访监督工作;检查、指导全区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不断探索研究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承办委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6、执法监察室工作职责

负责对全区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法令、条例、规定、决定、命令情况的监督检查;组织开展全区性或重要的执法监察活动;参与重大责任事故的调查处理;检查、指导全区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工作;负责对执法监察工作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执法监察工作的计划和建议;负责对全区纪检、监察系统执法监察工作的业务指导;承办委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7、行政效能监察中心工作职责

负责检查全区党政机关、司第1文秘,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法机关、人民团体、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和社会服务单位或其他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有关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各项政策措施的情况;检查监督投诉对象履行职责、工作作风、办事效率、遵纪守法以及执行行政效能建设规定的情况;受理公民、法人或其他

组织对监督投诉对象违反行政效能建设规定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投诉;受理和解决企业、投资者及广大群众对行政服务各类投诉;调查处理监督投诉对象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违反行政效能建设规定以及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组织、协调、督促各乡镇办、区直各部门调查处理涉及管辖的行政效能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投诉的问题;完成区委区政府和市纪委监察局交办的其他事项。第1文秘,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

8、纠风办工作职责

负责综合分析全区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情况,提出纠正带普遍性、倾向性不正之风的工作意见;督促、检查、指导乡镇办及区直各单位的纠风专项治理和行业作风建设工作;组织协调全区性纠风工作的检查活动;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源汇区纪委监察局内部室(办)工作职责

第二篇:医保局书记个人履职情况报告与医保局内部控制管理自查报告

医保局书记个人履职情况报告

20**年,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本人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局党支部各项工作,不断加大党员的思想教育力度,做好干部和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抓好基层党支部的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同时大力协助局长做好各项行政工作,全力推进我局武阳镇罗石村、和叶坪乡脚陂村“三送”工作,通过局党政一班人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医保民生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个人履职情况报告如下:

一、注重理论业务学习,不断增强履职能力

为扎实推进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机关效能建设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医疗保险政策,努力使自己的政策水平、执政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与新形势下繁重的医疗保险工作任务相适应。20**年,我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充分利用间周五下午进行职工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知识的学习,系统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系列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特别是十八大召开以来,本人带领全局党员干部职工从强学习、讲政治、促发展的高度出发,通过学报告原文、学相关文件、记学习笔记、看专题报道、谈联系实际、写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学习,对十八大精神全方位进行宣传,大力度贯彻落实,使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活用”,真正用十八大的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同时,与全体党员干部一道,切实加强了对中央和省、市配套政策和新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学习。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了自身思想素养,增强了拒腐防变能力和纪律观念,不断改进了工作作风,端正了生活作风,提高了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在加强理论与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进一步畅通与参保群众沟通的渠道,坚持阳光医保,着力构建起廉洁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保障了人民群众对医疗保险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第 1 页 共 6 页

二、强化效能建设,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明确

20**年,与班子成员一道,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着手,坚持以参保群众满意不满意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明确了“打基础、带队伍,建制度、强管理,保稳定、促发展,创新招、构和谐”的工作目标,切实将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破难攻坚上来。一是切实配合局长加强了我局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进一步规范了干部职工学习教育和从政行为,精心打造起一支党性坚定、政治过硬、作风优良、勤政廉洁的职工队伍,营造起勤政务实、严谨活泼、廉洁高效的工作氛围,促进了党的建设工作与医疗保险事业的协调发展。二是通过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机关效能建设、建立健全了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党员受教育、干部受监督、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了全局服务窗口的行风政风建设;同时,为了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我始终坚持把“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作为发展医疗保险事业的重中之重,要求全局党员、干部职工广泛宣传医疗保险服务政策,竭诚提供社会服务。三是大局意识和宗旨意识明显增强。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积极参与旅游集散中心片区项目建设,团结带领局拆迁工作组,做好了市政府下达给我局的旅游集散中心6户拆迁任务。

三、加强制度建设,议事决策的透明度不断增强

为把我局支部建设成团结协作、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我坚持以完善各项民主决策制度为重点,切实加强了支部制度建设,积极引导全局党员、干部职工牢固树立起“围绕党心、服务政心、联结民心”的意识。今年来,我严格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基本决策制度,充分发挥支部成员和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自觉将自身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一是严格遵守支部会议,中心学习会、民主生活会、局长办公会等各种会议制度,进一步改进了思想观念、服务态度、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二是修订并完善了《基金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暂行办法》、《请销假制度》、《考勤制度》等行之有效的能改善我局职工工作行为、工作作风的 第 2 页 共 6 页 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劳动保障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奖惩制度,坚持做到以身作则不讲特殊,敢动真碰硬,在基金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按程序办事,照章办事,自省自警,筑牢廉洁从政的思想防线。三是加强了办公用品采购、来客接待和经费的规范化管理。有效杜绝了奢侈浪费之风,做到了厉行节俭。

四、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局支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学习的系统性和深度不够,深入调查研究,学以致用不够,事业心和责任心有待增强,工作方法还需改进。

今后要进一步强化学习意识,在学用结合上下功夫,做到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做有所成的表率;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在认真履职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以新的思维、新的工作方式开展工作,在真抓实干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以党建促进经济工作和群团工作全面发展;要进一步强化廉洁意识和节约意识,在培养良好的作风上下功夫。今后,我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以清醒的头脑、旺盛的斗志、顽强的意志,创新的意识,不断奋勇前进,为我市医疗保险事业和经济发展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局外人

两个天地:不自由?自由

和《一九八四》及《诉讼》相比,《局外人》向我们展示了生活在另一番天地中地苦楚与乐趣。在这里,爱与被爱,行为与思想,法律与道德都交织着两种不同的声音。这是一场对抗,一场无声的战争。相比之下,我更愿生活在《局外人》的世界中。

1、 不自由

在《一九八四》中,不自由是社会的自然秩序——党员们深受禁锢(从少年反性同盟的“熏陶”到党员间淫乱的禁止,这是对性欲的禁锢;从家里、办公室等随处可见的电幕到无法感知的思想警察的存在,这是行为的约束;从记日记自我倾诉的禁止到新话的出版发行,这是对思想的禁锢;从两分钟仇恨到公开处决间谍,这是对于信仰的主导),无产阶级生活在愚昧之中(在政府的一手打造下,他们深陷庸俗与堕落的泥潭,自由于他们而言已毫无意义所在,或者说他们的自由是政府的创造而非他们的追求);而在《诉讼》中人们的不自由也恰恰来自于他们的自由,正是因为自由,约瑟夫走入了诉讼的怪圈而自己却浑然不知;正是因为自由,夏洛克几乎倾家荡产。这是法的伟大成果,当他们“自由”的走入了这场争论,自由便就不复存在。

《局外人》中不自由来自于道德的拷问,法律的约束。首先莫尔索就同时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挑战:

一、对于他是否爱母亲的道德质疑,

二、对于他是否故意杀人的法律约束。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毫无疑问真正的约束力应为后者,然而令我们大为吃惊的是,恰恰是前者让莫尔索彻底败诉。当道德评判大于法律评判,莫尔索所面临的将是永远无法逆转的黑暗。但我们还可以发现被判决前的莫尔索并非道德的对立面,他所谓的不道德只是来自于对个人自由的追求,而道德不正代表着一种大众化的自由吗?莫尔索的不自由恰恰源于大众化自由的冲击抑或打击摧残。其次,再看其他人,因为道德,预审推事、检察官把“攻击”的重点放在了对于前者的辩论上,这样可以说的是,由于道德的约束力超越了法律的约束力,法律的整个程序都是不自由的;还有玛丽、门房他们之所以作出对莫尔索不利的证词,也恰恰来自于这种约束。

小结:《一九八四》的不自由是一种社会秩序;《诉讼》的不自由是一种被扭曲的自由;《局外人》的不自由来自于大众化自由对个人自由的打击和摧残。

2、自由

读过《一九八四》,很难讨论自由。自由的星火不可燎原,当温斯特“自由”的在日记里倾诉时,当他和裘莉亚“自由”的享受爱的过程时,其实他们仍是不自由的,他们的心中始终存在忌惮,他们始终是在自由主宰者的监控中,自由将被消灭,自由正在被消灭,自由已然被消灭;而在《诉讼》中约瑟夫——即使被捕之后依然能拥有自由(他可以去上班,他原有的生活可以丝毫不受影响),即使在审判中他可以“击败”预审法官而成为主导者,但是我要说的是约瑟夫的自由,是一种大众化的自由,社会的自由,他所享受的,商人夏洛克也在享受,他在接受的,很多人都在接受。他的自由是不是真正的自由。

《局外人》则不然,首先真正的自由是存在于每个人心底的。它是属于个人的,不可丧失,与无法摧毁。即使是法庭上站在另一边的院长和门房,属于他们自我的自由也是存在的,在刚开始莫尔索初到养老院的谈话中,对于莫尔索送母亲到养老院一事,他就给予了极大的理解与赞同(他打断了我:“您无须解释,亲爱的孩子。我看过您母亲的档案。您无力负担她。她需要有人照料,您的薪水又很菲薄。总之,她在这里更快活些。”P15);同样的门房在面对莫尔索表示不想看母亲的时候,也同样做出了“我明白”的答复,甚至在延期安葬亲人的事情上他们还达成了心灵上的一致(他告诉我他在巴黎住过,而且怎么也忘不了巴黎。在巴黎,死人在家里停放三天,有时四天。这里不行,时间太短,怎么也习惯不了才过这么短时间就要跟着柩车去下葬。我觉得他说得对,很有意思。P17)。对于其他人而言,如玛丽、

莱蒙、马松、萨拉玛诺、赛莱斯特,他们则坚定地站在了莫尔索的立场上,他们的辩护即使有些对于莫尔索是不利的,但都是一种有别于另外一种声音的,他们是用他们心底的自由来辩护,是与不是除了客观约束,他们更愿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是的,莫尔索并非无爱,他不止一次的忆起母亲,并充满柔情。一句“妈妈”,道出了他潜意识中对于母亲依恋般的爱;在即将到达养老院的时候,他“真想立刻见到妈妈”(P15);他细心的记得“妈妈并不是无神论者,可活着的时候也从未想到过宗教。”(P16);他理解母亲的心理,“在这个 地方,傍晚该是一段令人伤感的时刻啊”(P22);而且在母亲去世后,他会不自觉的想起母亲“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想起了妈妈。”(P37);同样的在狱中莫尔索也会时不时的忆起母亲来,“妈妈常说,一个人从来也不会是百分之百的痛苦”(P84),忆起母亲眼中的人和事“我想起了妈妈讲的关于我父亲的一段往事”(P82)。而对于莫尔索,他则完全融入了他个人的自由之中。对于他的冷漠他曾解释说“肉体上的需要常常使我的感情混乱”(P52),但并非如此,真正的原因来自于他的自由,他的自由让“我对我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 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是的,我只有这么一点儿把握。但是至少,我抓住了这个真理,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P89),真理即自由,“未来的生活并不比我已往的生活更真实。他人的死,对母亲的爱,与我何干?既然只有一种命运选中了我,而成千上万的幸运的人却都同他一样自称是我的兄弟,那么,他所说的上帝,他们选择的生活,他们选中的命运,又都与我何干”(P89),莫尔索收获了真正的自由,一种不以外界人和事而转移的自由,自然的自由,纯粹的自由。他享受着这种自由(莫尔索在母亲去世后度过的第一个周末,P

26、27),依恋这种自由(我醒来的时候,发现满天星斗照在我的脸上。田野上的声音一直传到我的耳畔。夜的气味,土地的气味,海盐的气味,使我的两鬓感到清凉。这沉睡的夏夜的奇妙安静,像潮水一般浸透我的全身。这时,长夜将尽,汽笛叫了起来。它宣告有些人踏上旅途,要去一个从此和我无关痛痒的世界,P90),更创造着这种自由 (屋子里暖洋洋的,咖啡使我发热,从开着的门中,飘进来一股夜晚和鲜花的气味。P18)注:此处情景是与母亲去世的气氛截然相悖的。一种解释是这是养老院制造的,另一种解释是这是存在于莫尔索意念中的。相较之下,我更倾向于后者。这恰恰证实了甚至于他内心的自由与个性,他可以享受这一切,同时又能创造这一切。

小结:《一九八四》和《诉讼》中的自由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自由,一种变形的不自由;而在《局外人》中自由是真实存在的,尤其是莫尔索,他自然的自由,本真的自由,如一股亘古不变的泉流荡涤着每一个亲近它的人。

综上,我愿意生活莫尔索的世界中。

2012010217水工21贾国强

第四篇:《局外人》读书感悟

初探标签理论下的越轨研究并管窥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贝克尔《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书评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霍华德•贝克尔的社会学著作《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中对于越轨的“标签理论”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的社会学方法论意义。本文思路主要根据贝克尔的叙事思路结合本文作者的自身理解进行讨论。通过对贝克尔著作的理解,我们认识到需要把越轨理论的分析从越轨行为转移到那些把他人贴上越轨标签的“道德提倡者”身上去、将越轨视为被人称为越轨者和称人为越轨者这两部分人进行互动的结果。通过贝克尔的论述我们还要理解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准则,注意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交流,以及选取适当的方式与技术、工具。

关键词:越轨 标签理论 互动 方法论 1 引言

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就在于人的社会性,结群或组织起来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人必须在一定的群体中生活,既然人需要在群体中生活,那么必然少不了与人交往。根据社会学原理,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可见准则,或者说是秩序,在人类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有秩序就会有违背秩序的情况出现,或者依据一些社会学观点的说法,正是由于有不合价值认同的行为存在才有了秩序。对于秩序的重要性无需多说,正像贺雪峰所说“任何社会都需要秩序,没有秩序的社会是不能容忍的,也是无法维持下去的”。那么为何会出现违背规范,或者说扰乱秩序的人和行为呢?违背规范的行为是如何发生的?不同群体的人们对于秩序的认同如何?这些问题需要一种社会学的回答。而作为第二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的霍华德•贝克尔在《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以下简称《局外人》)一书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解答。在这一通俗易懂的专业书籍之中所包含的富有实际意义的方法论意义,也同样值得我们领略一番。

2 对于越轨的标签理论 2.1概述

霍华德•贝克尔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芝加哥人,18岁那年就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学士学位,21岁和23岁时又在休斯的指导下分别获得了社会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作为“社会标签理论”的积极倡导者,贝克尔认为,单单根据越轨者的行为或社会结构是无法理解越轨的,只有认识到越轨行为也像其他行为一样涉及到互动关系,我们才能用社会学的方法对它加以分析。如此,在他们眼中,越轨既非与生俱来的品质,也非后天教化的产物,而是社会反应、他人定义的结果。在《局外人》一书中,贝克尔用明确的语言论述自己的观点说,说到越轨,“我的意思是,越轨是由社会群体造成的。这些群体规定了若干规则(违反它们就构成了越轨),并将这些规则用于那些被称为‘圈外人’的特殊个体。根据这种观点,越轨的根据不是人们行动的性质,而是一些人将那些规则和制裁方法应用于圈外人的结果。越轨者是那些被成功地贴上了越轨标签的人,而越轨行为则是被人们贴上了这种标签的行为”。

贝克尔在开头章提出以上定义后,即指出“当特定行为或对象被贴上‘越轨’的标签时,科学家们很少提出质疑,他们通常十分自然地接受了制定评判标准的群体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只是简单的区分了越轨与规范、越轨者与正常人群。但是当时的研究人员 “在对越轨的判断过程中,有一个重要变量可能被遗漏了——即越轨行为的判断过程是变化的”,也就是说忽略了对规范的研究。不同研究者忽略的方式不同,一类在于用非社会学观点解释问题,比如贝克尔提到的“统计学观点”和“病理学观点”。这些观点都将越轨问题简单化为通过定量来进行定性,比如统计学将越轨看作统计数据的异常值来处理、病理学将越轨行为的考察局限为对越轨者进行医学考察来定性。这些方法无疑碍于人们考虑“对越轨行为的判断过程本身也是越轨现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而社会学的方法则缺少对越轨现象的“政治因素”和对规范制定执行方面的考察,这就导致一些社会学理论不能够很好“应对和处理各种情况的越轨的定义方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贝克尔提出了越轨问题的核心为“越轨是社会创造出来的”,意思是说“社会群体通过制定规范使那些不符合此规范的行为成为‘越轨’”。如此一来,对于越轨的考察就需要涉及到规范的本身,即需要考察规范是如何产生的、是如何被执行的等问题。同时“对于越轨的判定也就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它,对他采取怎样的反应”。换句话说,贝克尔找到被普遍认为相似现象中存在的差异,比如在不同时代阶段、不同规范执行环节、不同背景下,规范及越轨的判定都会存在差异。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些差异,就会用同样的方法去解释存在差异的行为,也就忽视了不同行为现象需要不同的解释路径。因此贝克尔提出一种越轨行为的连续性模型,即划分越轨行为的不同环节,在不同环节上考虑不同变量,这样对每一环节的解释构成了最终行为模式成因的一部分。模型的具体应用方法则是探究越轨的“越轨生涯”,就是研究越轨者所做越轨行为的渐进过程。贝克尔正是在如此的思考基础上展开具体研究。

2.2运用理论看待问题

下面我将用我对贝克尔提到的方法与理念去分析其要研究的越轨。 我们要注意不能单单关注于越轨者,也要关注越轨者越的这个“轨”,也就是规范。既然是越轨,显然有轨在先。根据连续的越轨模型,我们自然先关注于规范较好。贝克尔是在全书第七第八章讲到该内容,但是我认为现谈论这个问题是比较合适的。对于规范建立问题,首先必然是基于一定的标准,标准的来源贝克尔归为价值,即“社会成员共享的符号系统的一部分,它是社会成员在诸多不同的定位方式中做出选择的标准”。基于某一特定价值,一个社会群体必然就会存在一种评判行为是否合适的标准。但是应当注意的是是对于某一群体来说,因为不同社会群体可能有不同的社会价值,从而就不会产生相同的行为评判。比如在西方基于男女平等与基督教价值观念,将一夫一妻作为规范;而在古代中国和也门等基于男性之上的价值则不会将一夫一妻作为规范来要求人们去遵守,甚至会鼓励一夫多妻等婚制。在规范制定者制定规范时,还需要考虑其他问题,比如是否表述明确、惩罚措施怎样等等。这些考虑的影响因素就在于群体的利益需求和对价值的优先序的认定。贝克尔在书中对于规范制定没有进行更加细致的考察,其主要关注于与越轨更加直接相关的规范执行环节。但是我们在研究规范的时候不妨借鉴贝克尔的思路,不仅仅关注制定者,也考虑一下被规范约束那些越轨者。规范的制定可以理解为各个群体依据自身的价值所进行的一场博弈,博弈的收益就是执行后对于个群体带来的益处。群体中就包括了道德倡导者,或者说是遵从社会普遍价值观念且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积极实践者,当然还有有可能在规范被执行后会有可能成为越轨者的人。总之,在某种形式之下,规范被制定出来,被执行人员最终执行。

由于规范被执行,才会有人因为不符合规范而被认为是越轨者,那么正如贝克尔在《局外人》中提到的那样有一些潜在越轨者,明明有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却因各种原因未被判定为越轨。当然越轨者群体的隐密性为原因之一,这也无需多谈,但是还有规范执行者方面的问题极可能被研究人员所忽视。贝克尔在文中提到一个例子,说的是一个警察很有可能因为违规者冒犯自己而加重责罚违规者,但是对于那些于自己无关的一些违规行为,往往不会去处理和管制,也就是说规范执行者也会有自己的一些打算,就是说只是将规范执行当作满足自己利益方式,只有执行的时候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才可能去执行规范。当然还有一些明明存在却不被贴上越轨者标签的行为,贝克尔将其原因描述为这些行为没有给社会群体带来什么损失,或者说没能触动社会群体的关注点,这最明显的例子在于民间的赌博行为,在打牌或者麻将时候许多人会将钱财作为输赢的代价,这无疑在法律与民间道德规范上是属于越轨行为的,但是这种赌博行为大量存在,却没有完全被铲除,但是偶然听闻有人举报个别人员,诱因在于自身损失过多,或者这种赌博行为损害带到了自己的某项利益。显然广大参与这种赌博的人没有被贴上越轨者标签的原因就在于这种潜在的越轨行为没有触及到人群的利益。总之,对于越轨行为的判定不仅仅关乎那些违背规范的人,也在乎执行规范的人,分析越轨行为的潜在性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执行环节。 规范被执行后,必然会有一部分人因为不符合相关的规范而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但是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很可能是不认同既有的规范的,也就说规范制定者和规范执行者将某些人贴上了越轨的标签,使这些人成为了“局外人”,而这些人反过来可能也会将规范制定者与执行者视为他们的“局外人”,贝克尔在书中提到的舞曲音乐人会不认同非音乐人的欣赏水平与喜好,并且会纠结于是选择商业音乐还是爵士乐,因为爵士乐不被大众所认可,演奏爵士乐所赚取的金钱不如商业化音乐多。也就是说舞曲音乐人团体本身因其自由散漫、经常吸食大麻、作息异于大众等特性被大众当做了“局外人”,但是舞曲音乐人也会将喜欢商业化音乐的大众视为“局外人”。这就如同王笛描绘的清末民初时期的四川茶楼的状态,成都人将不入茶楼的“下江人”(成都当地人对长江下游人的戏称)视为局外人,而那些从沪宁杭来的文人政客则视在茶楼中只顾自己快活不问国家忧患的人为“局外人”。说到底的原因,还是贝克尔在规则制定环节提到的价值的不同,不同亚文化圈子的人会有自己的一种价值,从而各自产生一种对异于自己的人的判断,互视为“局外人”。

越轨者的状况我不想在此细论,因为很多的社会学家已经做过太多关于越轨者行为的研究,贝克尔在《局外人》中对于大麻吸食者与舞曲音乐人的描述基本与其他社会学的观察研究类似,都关注了不同类型的越轨者的不同状态,并采用了相应的技术与工具做了较为完整的调查研究。

接下来要说的内容与贝克尔提出的连续的越轨模型有关,连续的越轨模型让人能够将时序分析的方法纳入到社会学中,让我们思考不同环节上、不同时间点上越轨者与越轨行为的差异化。贝克尔在书中的对道德倡导者的叙述中提到过,对某项规范的倡导可能会因时间和环境的不同而变得不再重要从而停止,之前提到的四川茶馆的事例可以说明这一问题,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进入,冲击了四川的茶馆亚文化,特别是吸食咖啡馆和新思潮的涌入,让原来的成都人和“下江人”得到了一种融合与互补,双方都开始逐渐适应对方,直到现在人们似乎又开始怀恋那种无忧无虑的茶馆生活了,那种基于民族危亡的价值下形成的规范所标注的“局外人”现在倒成了被追捧的对象。

贝克尔在《局外人》中也提醒我们了一些其他问题。贝克尔反复强调越轨这一研究领域与其他领域相比并无特别,只不过是人们试图研究和理解的诸多人类活动类型之一。贝克尔认为道德倡导者所执行的标签行为是研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对被视为越轨者的人的行为的唯一解释。标签理论的贡献之一在于其关注到标签行为会使越轨行为陷入一种境遇,在这种境遇中他很难回到日常生活的常规轨道来,并使他产生“反常”的行为。因此标签行为所产生效果的程度是需要通过具体案例的研究来解释的经验性问题,而不是一个理论问题。标签学说的理论意义完全在另一个层面。各种类型的行动,特别是一些具体的例子,对该行动的不同受众来说都可能被认为是越轨行为或不是越轨行为。人们在越轨定义以及行动标签的看法上的差异,都会对行动者以及行动受众随后的行为造成影响。

贝克尔以《局外人》一书给与了我们对于利用互动理论研究越轨的理论与思路,并且凭借其通俗易懂的语言而更有益于即使是业外人士的我们去理解与把握。越轨行为不仅仅是越轨者的行为,其所涉及的群体更包括规范制定者与执行者,并且两方人员的互动可能是会发生倒置的,因此我们要学会利用贝克尔提出的越轨的连续模型去理解和全面把握越轨行为。

3 对于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根据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划分,社会研究方法论包括哲学方法论、学科方法论与逻辑学,根据实用主义思想,我只在此说明贝克尔《局外人》的学科方法论意义。

贝克尔本书一大方法论意义在于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准则,以保证研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根据迪尔凯姆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中对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的描述“只应取一组预先根据一些共同的外在特征而定义的现象作为研究的对象,并把符合这个定义的全部现象收在同一个研究之中”,贝克尔显然在全书是遵循了此准则的,并且在本书的第三章到第六章的各部分内容也是按照迪尔凯姆的准则行事。比如在第三和第四章对大麻吸食者和吸食行为的观察中,贝克尔首先将外在特征定为吸食大麻,符合这一特征的人包括了初次吸食的、偶尔吸食的和规律性吸食的,贝克尔将所有的都收入了研究之中。同样依据《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当我们试图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贝克尔在书中解释越轨行为时,对所依托的吸食大麻和舞曲音乐人的论据进行讨论时,正是按照这一准则行事,贝克尔利用互动理论以及标签“理论”从规范制定者与越轨者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时,从规范制定研究了越轨的原因,又说明了越轨对越轨者自身的自尊和职业生涯的影响,而且引申研究规范制定者在规范执行后的状况,可以说是既研究了原因又讨论了功能。

贝克尔在本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对我们从事研究具有思考和借鉴意义的问题,即“去神秘化”问题,这个问题说明的是社会学和其他学科往往会让研究者去常识化,也就是将生活和研究对象的一些表象抽象为一些专业名词,使得初做研究者不能很好的将实地调查的结果反映到研究中,也无法很好的让业外人士和初做研究者明白研究的结论和内容,按照贝克尔在书中的说法,概括起来就是说“方法学上的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把从具体的经验资料分析到问题研究与说明中的抽象概念的这一过程系统化”。如果研究保持这种神秘化的话,那么研究人员很有可能忽视掉一些观察的具体细节,从而影响研究过程与结论的得出。因而贝克尔在书中给出了自己一些看法,“互动理论所衍生的思维状态是认真地审视对待那些看似平常的东西,并且不会满足于用神秘和不可见的力量作为问题解释的答案”。而对于业外人士如何知晓研究内容与结论以及如何让初做研究者做好研究的问题,贝克尔虽没有明确指出,但是其文中也有所暗指,但是我认为对于初做研究者的问题显然可以通过学校教育与调查实践逐步得到解决,对于业外人士的问题可以借鉴科学元勘中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后现代主义科学元勘认为存在着面向大众的科学家与不同于此的科学家,面向大众的科学家所要做的就是让科学理论与知识传递给缺乏相应专业理解的大众,因此以社会学为代表的科学若要除去自身的神秘,也需要这种面向大众的科学家来进行科普。如此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交流沟通问题就是需要研究者充分考虑所研究的实际与理论既有内容,注意不忽视不遗漏。

另一个方法论意义正在于研究问题需要选取适当的方式与技术、工具。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方式包括调查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其中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是最贴近于社会实际的方式,最能够解决贝克尔在书最后一章提到的去神秘化问题,也符合迪尔凯姆提出的对于求证的准则,即“要解释某一较为复杂的社会事实,只有观察它在所有社会种中的全部发展过程才能做到”。..贝克尔正是采用了调查研究的抽样调查方法和实地研究的参与观察和社区研究方法,科学研究了越轨行为,比如凭借自身舞曲音乐的背景,融入到了舞曲音乐人的圈子中,向我们描绘出了直接的舞曲音乐人的越轨表象,而且通过直接对话大麻吸食者展现大麻吸食者的越轨。这种实地求证的方式得出的经验式结论和升华出的理论无疑是可以让人信服的。当然贝克尔没能做到“在所有社会种中的全部发展过程”的要求,这提示我们研究人员在做类似的具有社会学性质的研究时要注意把握相应的准则。当然贝克尔对于道德创造者的论述由于技术原因无法实地研究得出结论,于是采用了文献研究,这对于研究的完整性来说是必要的,通过贝克尔书中的结论来看其运用后得出的结论也是可靠的。贝克尔在本书中对于越轨的研究采用了互动理论的方法,也就是说不单单从单一主体去研究越轨行为。具体来说就是不仅仅考虑哪些被认定为是越轨者的人,而且也考虑到那些创造了判断越轨所依据的规范的主体,即贝克尔在书中提到的道德创造者。这种方式无疑是对越轨行为研究的重要补充与完善,也对解释社会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我们需要意识到在研究的方法选择上要因时因地作出调整,并且要选取最适宜的方法,并且最充分最科学地利用好对应的方法。

另外,贝克尔在书中提到,同时关注于两个方面的情况可能是在技术上难以实现的,融入了一个群体后就必须与该群体取得足够的信任才能够得到用来研究的材料,而一旦再进入对立群体,无疑就失去了用来获得材料的信任基础,并且对于越轨行为的研究可能导致研究者的同情从而引发科研伦理与道德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就需要研究者自身想办法立足于自己的对于科学与求真的价值去形成自己的规范,不要让自己成为自身研究的“局外人”。

参考文献

[1]霍华德·贝克尔.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仇立平.社会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王润珍.农村社会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5]钟涨宝.农村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吴怀连.农村社会学[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7]景天魁.社会学原著导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9]诺里塔•克瑞杰.沙滩上的房子—后现代主义者的科学神话曝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第五篇:读书笔记《局外人》

读完小说《局外人》以及一些评论文章,我来写写对这篇小说的总体理解。

首先是关于“局”,也就是这个世界。加缪认为世界是荒谬的。其实这个咱中国人理解起来是最简单的:想想身边的事情就行了。

有了这个局之后,也就有了局外人默尔索——他的“出局”是由于一次意外的杀人,在此之前,他是一个游离在这个“局”边缘的怪人:冷漠,貌似迟钝,对一切事物感到厌烦。甚至连母亲死了,他的反应仅仅是: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但默尔索对这个“局”的认识是清晰、准确无疑的: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在杀死人之后,他认识到:那却好像是在我的苦难之门上短促的叩了四下。也许仅仅是处于厌烦,他才生性孤僻,什么话都懒得说,什么事都懒得做。

之后他参加的法庭辩论是造成他出“局”的直接原因,也使得他本人同这个“局”的对立日益尖锐,“全部希望就是在奔跑中被一颗流弹打死”。读到此我总是悲观的。荒诞的世界,出路是没有的,可能的选择有:一是死,自杀或者被杀;二是妥协,也就是思想上的自杀。但是不对,局外人默尔索在最后一刻想起了他死去的妈妈,他明白了她为什么在死之将至,时日无多的时候仍然玩起“重新再来”的游戏,他醒悟了:我觉得我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仍是幸福的。(他当然没有“在精神上杀死自己的母亲”,检察官对他的指控在这一刻显得多么可笑!)他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通过人们的仇恨,他感觉到了自己的在局外的存在,并以此为幸福。他是真实的。他以自己的真实存在完成了对这个荒谬世界和悲惨人生的一次打击和胜利。

显然,小说是积极的,催人奋进的。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的阐释,那很好;但要从小说角度分析,我认为还是不够好:作者把人心想的太简单了。但事实真有这么简单么?

上一篇:加强党的建设存在不足下一篇:景区主管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