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纪录片中国范文

2022-06-12

第一篇:解读纪录片中国范文

自然人文纪录片《解读山西》-策划文案[1][1][最终版]

自然人文纪录片《解读山西》策划文案

自然人文系列纪录片《解读山西》

及“旅游区”户外广告整合营销宣传

策划背景

山西,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文献之邦”的美称。自然

风景和人文景观所诞生的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旅游经济业已成为山西省未来发展规划重点工作。

旅游是以感觉和阅历作为商品,具有扩散性和互动性。只有多宣传,才能激起人们入晋旅游的欲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

传媒手段来大力宣传,将能使山西旅游业非常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纪录片《解读山西》正是要向全国传达山西的自然、历史与文化,展现真实的山西。

内容概述

制作思路 剧本说明

以立体的角度展现山西的自然景观,历史遗产和风土人情;以独特的视野让更多的人发现一个不同的山西。

 《解读山西》要达到的目标

1:一幅展现山西自然景观的精美画卷

2:一部人与环境的相互映像的纪录片

3:一次身临其境山西人文之旅

以有别于观光的视角,深入探寻生活在这里的人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

剧本结构

纪录片《解读山西》拟采用广播级高清格式进行拍摄。重点介绍三大品牌、三大系列景区。

总体上依照“塞北 — 晋中 — 晋南”的地理区分来进行结构。以这种渐次递进的结构,在每集的内容里综合山西各地的自然资源、生态景观、人文历史及风土人情。

 《华夏之根》

中华文明的时间现在公认的是3500年。山西有一个很重大的考古发现,一个古都城的发掘把中华文明的时间又提前了1000年。山西国宝文物单位271处;在人类的起源方面,山西有丁村古人类遗址。古人类学家贾兰坡说,丁村人是继北京人之后,中国对古人类研究的第二个最重大的发现。

在山西洪同还流传着一个“大槐树寻根”的传说,当然其更有历史的依据。

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3年到明成祖朱棣永乐15年将近50年的时间里,共组织了18次大的官方移民,因移民多在大槐树下汇集转迁,所以被称为大槐树移民,当时移民主要迁至河南、山东、安徽等…

 《关圣故里》

关公是个道德的形象,他的道德理念已经融入了山西人的血液中,现在晋商的会馆遍布全国各地,里面一个有戏台,还有一个就是关公像

 《佛教圣地》

五台山是有代表性的遗存,遍布山西的佛教遗存非常多,可以说在全国也是最多的。五台山现在正在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有可能成为一个全世界佛教的朝觐的圣地。

 《晋商家园》 系列

晋商的故事很多,山西通过开发了一些大院,编排了影视剧和舞台艺术精品,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晋商富甲天下,是明清中国四大商帮之首。

 《红色年代》系列

 《非常游览》系列

项目运营计划

 前期筹备

1 在上述内容的大框架下,搜集各种资料及数据,进行剧本的撰写,对表现的内容进行筛选;

2 根据剧本确定的方向,进行调研、核实与确认。

3 根据调研的进度,相关人员去实地进行考察。

 制作周期

从前期调研到节目制作完成大约1年-1年半的时间。

 播出渠道

节目制作完成后,根据栏目时长进行改编后,在CCTV-1综合频道或CCTV-10科教频道栏目套播出;

 项目营销

纪录片《解读山西》除在中央级的媒体平台上播出以外,也将进行商业营销。

1 实际拍摄阶段:根据节目素材,针对国内市场制作相应的宣传片,在中央台电视台进行投放;

2 后期制作阶段:针对国际市场制作宣传片,参加相应的国际电视节,进行电视及音像版权的销售;

3 节目制作完成,持续完善纪录片的发行工作。

策划: 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

第二篇:中国纪录片年表

1990年 《流浪北京》 吴文光

1991年

《望长城》 刘效礼 纪录片和专题片分家

《藏北人家》 王海兵 获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大奖" 《沙与海》 康健宁、高国栋 获28届亚洲广播电视联盟奖;重编更名为《生活》,入展1995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1993年

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开播,代表作有:《摩梭人》、《德兴坊》、《茅岩河船夫》、《远去的村庄》、《毛毛告状》、《不平常的心》等 《生活空间》开电视纪录片每日定期栏目先河 《最后的山神》孙曾田 获亚洲广播电视联盟大奖

《两个孤儿的故事》高国栋 获日本福冈亚洲电影电视节纪录大奖 《远在北京的家》 陈晓卿

《人.鬼.人》 高国栋 获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纪录片”大奖 《茅岩河船夫》 宋继昌 获第5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短片大奖

《深山船家》 王海兵 获1993年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入围法国国际音像节

1994年

《甫吉和他的情人们》 王海兵 德国格廷根国际民族学电影节、瑞典第15届北欧影视人类学年会暨国际民族学电影节、94英国皇家人类学 协会电影节、葡萄牙第7届国际民族学纪录片电影节参展作品 《广场》段锦川 张元

1995年

《峨嵋女尼》、《二娘》、《马班邮路》 梁碧波 获第2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

《回家》赫跃俊 获1995年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 入围法国戛纳国际影视节、1998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获1999中国"彩虹奖"纪录片类一等奖 《圆明园的画家生活》 胡杰

1996年

《远去的村庄》王小平 获上海国际电视节大奖、法国第10届国际电视节惟一获提名的亚洲纪录片

《冬天》 梁碧波 获第1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短纪录片奖、第1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纪录片摄影奖、第3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第3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最佳摄影奖 《山洞里的村庄》 赫跃俊 获法国第九届戛纳影视节评委会特别提名奖、第17届NAFA国际民族学电视节、德国哥廷根1996国际民族学电影节展映 《八廓南街16号》段锦川 获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 《远山》胡杰

1997年

《神鹿啊,我们的神鹿》 孙曾田 获爱沙尼亚国际影视人类学电影节大奖

《三节草》 梁碧波 获第20届法国国际真实电影节特别奖、入围98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入围98爱沙尼亚国际电影节、入围第40届意大利佛罗伦萨波波里电影节,获第4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第7届中国电视骏马奖 《阴阳》 康健宁

《钉子户》张元 获日本HBF第3届"今日亚洲"录像纪录片大赛头奖

《生产》 、《茶馆》 汪建伟 第10届各国卡塞尔文献展、日本山形纪录片参展作品; 《今晚我们相识》乌尔善 11届柏林录像节、第16届阿姆斯特丹国际录像节、1999澳门录象节参展作品;

《贡布的幸福生活》、《去天国的路上》 季丹

1998年

《费杰日记》 张治

《甲次卓玛和她的母系大家庭》王海兵 入围98德国格廷根国际民族学电影节 《丽江神韵》 黄群学 《楚布寺》 唐丹鸿

1999年

《好大一个家》 获沈阳电视台 获第20届东京电影电视节最高奖 《海选》胡劲草 获蒙特卡罗国际电视节银奖

《婚事》 梁碧波 入围 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第40届意大利佛罗伦萨波波里电影节、第13届法国国际音像节、2000匈牙利国际视觉艺术节、第15届德国慕尼黑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提名,获第5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

《江湖》 吴文光 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疯狂英语》 张元 获意大利米兰电影制作人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老头》 杨荔娜 获日本山形电影节优秀奖、法国真实电影节评委会奖 《北京的风很大》睢安奇 2000年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 《食指》蒋志 获中国当代艺术奖

《斥力》、《游戏》 冯晓颖 香港第5届短片录像节参赛作品 《进化爵士》 乌尔善

《降神者尼玛》、《在轮回之门--藏族人的丧葬习俗》、《漫步在云端》唐丹鸿 《九位中国艺术家》、《王迈的春节联欢会》胡择

2000年

《别担心会好起来的》、《风来了》杨福东 《夜莺不是唯一的歌喉》 唐丹鸿

《北京弹匠》朱传明 获山形国际纪录片节亚洲新人奖 《铁路沿线》杜海滨 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参赛

《不快乐的不止一个》王芬 新加坡国际电影节参展,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参赛 《纸飞机》 赵亮

《我们的留学生活》张丽玲 《金星小姐》张元

2001年

《公共场合》 贾樟柯 获2002年法国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大奖 《盒子》 英未未

《今年冬天》仲华 获13届法国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导演处女作奖" 《百年不化》 张勇 《群众演员》 朱传明

2002年

《希望之路》宁瀛 《DV中国》 郑大圣 《号子茅山》 仲华 《安定医院》施润玖 《张博士》黄小娟

《幸福生活》 蒋樾 《缘起》 甘露

2003年

《铁西区》(新)王兵 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马赛电影节;日本山形电影节

《平原上的山歌》胡杰 《讲故事》崔子恩 《哑巴的正月》 焦波

2005年

《淹没》李一凡 鄢雨 2006年 《梦游》黄文海

2007年 《无用》贾樟柯 《颍州的孩子》杨紫烨

第三篇: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2014年中国纪录片全年播出总量73267小时 同比增长97.4%

国内最具权威的市场调研门户网站之一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2014年中国纪录片全年播出总量73267小时 同比增

长97.4%

学数据分析、找行业报告、招调查人才可移步一起调研网

一个属于调研行业的B2B网站

国内最具权威的市场调研门户网站之一

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CDRC)推出的“2014年度及2015一季度中国纪录片行业数据”显示,受“30分钟”和“一剧两星”政策影响,2014年中国纪录片在产量、制作量、投资、院线等方面均获较大幅增长,亮点颇多,全年播出总量73267小时,比2013年增加97.4%,增幅将近一倍。

本次发布的数据涵盖传统媒体及网络媒体,内容包括纪录片产业整体产制播分析、广告收益分析、纪录院线分析、新媒体纪录片分析、个案分析五部分内容,对中国纪录片2014年的整体表现以及2015年第一季度发展情况进行了勾勒和分析。

数据表明,2014年纪录片领域的投资达到17.32亿元,其中中央电视台投入7.76亿、省级卫视频道及省级纪录片专业频道投入6.58亿、相关部委及社会制作的投入2.97亿元。纪录片行业总投资维持着每年20%-30%左右的增幅。我国纪录片受众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15-34年龄段的学生群体和青年群体成为纪录片收视群体的新主力,占受众总数的近60%,但45-64岁的中年群体也仍然是稳定的收视群体。

从广告收益趋势看,在电视媒体广告投放量增幅整体下滑的情况下,纪录片的广告投放增幅反而呈现逆势上涨趋势。2014年中国电视广告投入增幅仅4.6%,而纪录片广告投入增幅达到8.5%。但2014年及2015年第一季纪实节目的实际投入产出比情况并不理想。除个别节目如“一带一路-千年的时空穿越”、“生命缘”外,绝大部分节目的广告回收难以维持成本。2014年收视率最高的纪实节目广告收费268万元,2015年第一季度为191万元。

2014年我国电影院线上映纪录电影5部,其中国产制作4部。纪录院线总票房7.21亿元,比2013年的2143万元增加30多倍。票房贡献主要来自娱乐类纪实电影“爸爸去

学数据分析、找行业报告、招调查人才可移步一起调研网

一个属于调研行业的B2B网站

国内最具权威的市场调研门户网站之一

哪儿”,票房6.97亿元。而紧随其后的“永远的焦裕禄”票房却只有1012万元。娱乐类纪实电影在冲淡了纪录片类型边界同时也使纪实类电影的票房激增。

同时,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新媒体纪录片网络整体形象向上发展。2014年网媒关注纪录片报道量达31万条,占电视节目总报道量的2.5%,微博提及量接近5500万条,占比3.4%。“舌尖”系列产生现象级影响,播出期间4万余条网媒报道、1千万余条微博、7亿余次点击,是难以复制的现象。但从总体占比来看纪录片网络整体关注度偏低,仍属小众。2014年纪录片数量占整个网络电视节目的16%,而点击量仅仅占到了1%。例如《舌尖上的中国2》首集点播量为26901022次,而电视剧《何以笙箫默》首集点播量达到147461136次。

摘自:199it

学数据分析、找行业报告、招调查人才可移步一起调研网

一个属于调研行业的B2B网站

第四篇:观看《创新中国》纪录片有感

观看《创新中国》纪录片有感精选模板【一】

创新“前景”可期,“未来”已来,我们一定会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下面是由文库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看《创新中国》纪录片有感精选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近看了这一部《创新中国》,感觉现在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了。而作为泱泱大国中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曾几何时,仿佛中国的产品被称作山寨的代名词,而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高端技术、自主品牌、以及专利技术,都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从民用的超薄玻璃制造、无人机物流开发、到高铁高速发展并走出国门,再到尖端的航空航天、核动力等,一项项技术和发明创新让人看的心血澎湃,激动不已。

就像在第三集《制造》里的,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大飞机C919,对于电传飞行控制律,我们自行设计,对于买不到的“疯狂”材料,我们自主研发,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实现了我们中国人的大飞机梦,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在骄傲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其中的三个百分比数,即10%,60%和100%,这是大飞机的国产化率。C919项目启动之初,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内部保守估计,C919的国产化率大于10%即可;交付下线后,这架一出生就能与波音、空客两大名牌客机相媲美的中国大飞机,实现了近60%的国产化率,并拿到570架的订单,这是令人惊喜的成果,但C919最终是要实现100%国产化的。那么在这60%到100%之间,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据我所知C919的发动机为LEAP-X1C发动机,而LEAP-X1C型发动机是由国际公司美国通用电气与法国SNECMA各以50%资金比例合资建立的大型客机发动机生产商CFM国际公司研制的大型喷气客机发动机,也就是说作为大飞机心脏的发动机它是进口的。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水平和中国航空整体水平相比还是比较低的,这是影响我国整个航空工业实力的一个短板,也是需要我们要继续攻克的一个难题。

《创新中国》作为最新的一部记录片,他和《厉害了我的国》类似,节目基调明确,是一个正统的主旋律节目。整部记录片共六集,分别是: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不但画面感强,故事性也强,科技混合着人情味,缓缓讲述了中国人的创新道路。如果没有中兴事件的梗,我想我会抱着一种无比骄傲的心境看完,然后热血沸腾地感叹一下:啊,我们的祖国,拥有了很多的世界第一,已经成为了世界的领航者。很可惜,中兴在前,观影在后,所以在整个过程中,除了感慨还会很自然地带了更多的问题和思考。

作为国人,我觉得对于自己的祖国认识也要全面客观的去看待,即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狂妄自大,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做到制度自信,发展自信,但同时也要承认我们和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并奋起直追,经济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厉害了我的国。

观看《创新中国》纪录片有感精选模板【二】

根据课程安排,我们观看了《创新中国》这部主旋律节目记录片,整部记录片共分为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六个部分,不但画面感强,故事性也强,科技混合着人情味,缓缓讲述了中国人的创新道路。

有句话叫敌人是永远不会希望对手强大的,所有的国家都不可能将最核心的技术与你分享。创新中国这部记录篇展示了当今中国各个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强大的科技实力,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经过漫长摸索,艰苦努力得来的,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脚步在慢慢前进,中国科技技术正在前行。

就像记录片的介绍的,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大飞机C919,对于电传飞行控制律,我们自行设计,但是一些特殊材料,国外对我们保密,我们只能经过长期的努力自主研发,在我们的C919大型客机试飞成功后,我感觉到了所有研发人员的激动,通过电视屏幕我感受到了中国人的骄傲。祖国,我们中国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大飞机梦,这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这是个飞速变迁的时代,只有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发展,才能找准方向,走在前列,从而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在前进,别人也在进步,未来是撑握在拥有核心技术的人手里的,而核心技术仍是我们很大的短板,所以我们始终要坚持一句话: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我们不是科学家,不是科研人员。但是我觉得我们要立足自身,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想所有的工作都不应该马马虎虎,所有的成就不是随随便便的。 我们要像创新中国纪录片的所有专家和科研人员一样,有一份爱国情怀,一份为国争光的信念,要学习他们孜孜不倦的专研精神,不畏艰难的吃苦精神,脚踏实地的老黄牛精神。

观看《创新中国》纪录片有感精选模板【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内在引擎。纵观世界强国的发展史,强国的兴衰往往由历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二战后,美国为何能在经济、军事、文化领域独领风骚,与其科技能力、创新能力戚戚相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科技能力得到巨大的提升。然不可否认,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非常巨大,虽奋起直追,却还须更多的时间来检验。比如,如果战争爆发,则无所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局只是胜利或者失败。因此军事装备实力是最能平等体现科技水平的领域,我们无法直接检验与美国的差距,但我们仍不停地向技术停留在上世纪水平的俄罗斯进口武器,其实从侧面反映出科技能力的差距。

通过此次观看《创新中国》这一记录片,让我看到了我们国家尖端科技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看到了中国人、中华名族拥有的底蕴与力量,看到了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的崛起所带来的影响,看到了那些学成归来,不忘祖国的科学家,看到了敢做敢拼,不落人后的企业家们。一批批科学家,一批批工匠,一批批企业家,在各自领域里焕发着光辉。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集生命中关于奚志勇教授和登革热的介绍。对于登革热,在我的印象中是以蚊子为媒介的一种传染病,街道在部署这项工作时,强调再强调的是把前门屋后的瓦罐翻过来,积水容易产生蚊子。蚊子太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都很大,更何况对传染病的防治,我们也都期望生活在没有蚊子的世界里。我小时候还幻想过,等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否有可能采用某种频率的脉冲波,能一劳永逸地消灭蚊子。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技术,而且即使技术上能达到,也因为生态的问题不可能实施。让我惊讶的是,奚志勇通过异想天开的方式,竟能和常人做梦时的想法能如此接近。尽管国际也有人在研究设想通过改变蚊子来达到减少蚊子的目的。但是蚊子数量庞大,如何能通过一个蚊子来改变一种蚊子,而又能使之绝育,这个命题让很多科学家退步。奚志勇和他的团队没有气馁,通过显微镜用极细的针头把沃尔巴克氏体注入到蚊子中,通过以十万次计算的失败换来一次成功。尽管拥有技术专长,完成这一工作也并非是容易之事。奚志勇研究小组将沃尔巴克氏体通过显微注射到了近500个蚊子胚胎中,最终只有6个孵化了。4只蚊子存活到成年,只有1只感染雌蚊将细菌传递给了后代,生成了一种数代遗传的稳定的感染蚊品系。这项技术的成功并没有让奚志勇停下脚步,团队的用研部门开始研究将沃尔巴克氏体植入桔小实蝇和稻飞虱体内。这两者都是中国最臭名昭著的农业害虫,实验要是取得成功将造福无数农民。

《创新中国》这部片子看得我非常感动,让我明白什么叫做默默坚守,什么叫做创新精神,什么叫做工匠精神。都说中国人的智慧是无穷的,然而中国人的创新精神不足一直为人所诟病。我想,并不是说我们中国人天生缺乏创新,而我们以前太习惯于模仿,习惯拿来主义,缺乏的是创新的动力。改革开放初期,只要胆子大就行成为“万元户”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在国际竞争中需要更多的是核心竞争力

观看《创新中国》纪录片有感精选模板【四】

习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发展格局,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看了纪录片《创新中国》后,我对创新的认识更加深刻。

《创新中国》讲述了中国最新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它将我国最前沿的科技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热点一一展示,聚焦信息技术、新型能源、中国制造、生命科学、航空航天与海洋探索等前沿领域,用鲜活的故事记录当下中国伟大的创新实践。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国家在大众未知领域的成就与骄傲。

从顺丰快递员学习无人驾驶技术到中石化开发新型能源——生物航空燃料,从华大自主研发基因测序仪打破国外垄断到几百位志愿者体验“天宫一号”六个月,从航天航海到生命科学,从中科院院士到企业从业人员……在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领域,创新者用实际行动和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开拓,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向未来。而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强大。

看着这些充满激情活力、才思不竭的创意,感受那种闻鸡起舞的干劲和永无止境的追求,我忽然感到恐慌,因为现在身边到处是模仿、抄袭和剽窃。一首歌曲,用别人的曲子和自己的歌词,美其名曰借鉴;一个电视节目,二话不说拿来即用,竟然火爆异常;一篇论文,七拼八凑甚至大面积抄袭,从学生到教授,何其触目惊心;一款电子产品,推出不久即被山寨,可谓防不胜防……我们可以模仿、借鉴,但要想真正变得强大,就必须创新。安于现在,习惯跟随,必将永远落后于人,甚至失去创新的能力。

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我们必须要有创新精神,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一要树立创新意识。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勇于冲破枷锁,在探索中不断突破;要把创新精神贯穿工作始终,敢于突破传统,敢于大胆尝试。二要掌握创新方法。要保持思想活力,敢于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破除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要不断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计划性、预见性和决策性,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三要明确创新方向。创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要以新的思维、方式及载体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工作的创新必须基于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事业发展,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观看《创新中国》纪录片有感精选模板【五】

观看了《创新中国》这部记录片,让我感触很深。纪录片共分六集纪录片分别是: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这部纪录片里都是拍摄了当今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涉及了大量最新的科研成就,比如高铁、大飞机项目、500吨级火箭发动机、光量子计算机、中国空间站计划、智能制造等。此外,还有一些人们知之不详的重大科技进步,比如世界最清洁的火力发电厂、神奇的基因编辑技术、能看清微观世界的上海光源、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术等。

我不仅能看到这样那样的最新创新成果,我更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的骄傲和自豪。这部记录表片中,在当今的中国,我们看到了中国人、中华名族拥有的底蕴与力量,看到了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的崛起所带来的影响,看到了那些学成归来,不忘祖国的科学家,看到了敢做敢拼,不落人后的企业家们。

纪录片中的一项项核心技术的发明,一件件创新产品的出现,正在方便我们的生活、丰厚我们的财富、加速我们的发展。“创新”两字,让“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改变,也诠释着国家以及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创新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抢占高点,才能拥有未来。无论我们个人、企业或是整个国家。

作为个人,要学会创新。如果喜欢创新,那么这个人肯定是聪慧的,肯定是朝气蓬勃的,肯定是积极向上的。这个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成功的几率必定远远高于其他人。当今世界处在一个高速发展,飞速变迁的时代,要和我们的身边有许多人一起,在为了伟大崇高,或简单执着的理想而不懈的努力与奋斗。

作为国家,要勇于创新。世界的历史告诉我们,曾经强大的国家都是勇于创新的国家,近代工业国家的发展,都是伴随工业革命,生产科技的创新。英国是依靠蒸汽机的发明,推动工业革命,让国家工业化。成就了日不落帝国。一个勇于创新的国家迟早会屹立在世界强国的序列内。即使现在还不是,依靠创新的动力,必定会发展成为一个文明富强的国家。一个国家,如果守旧不前,那么距离落后甚至亡国就为期不远了。大清帝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故步自封,无视社会科技进步,拒绝创新,措施发展机遇,导致国际贫弱,人民生活困苦,直至被推翻政权。

创新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新精神。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所谓创新精神就是强烈进取的思维。其次,创新还要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产生新思想、认识事物的能力,即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第三,要创新就必须认同两个基本观点,即创新的普遍性和创新的可开发性。创新的普遍性是指创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创新,是一种变革的过程,是一种多样的选择,也是一种开拓的精神。遇山开路、逢河搭桥,是一种创新。创新成功与否要靠常理去判断,要让时间来检验,要靠结果论英雄。就像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是不同的道路远近不一,往来成本就成为检验选择正确与否的标准。选择最短、最安全的道路,这就是最佳的创新举措。

要创新、想创新、能创新。永远学习定是不变的真理。我们必须要终身学习,学习应该是一个习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变化的社会中一直抓住社会中最精华的东西。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对自己提出新挑战,紧跟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在创新中提升,在提升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第五篇:纪录片《中国姓氏》策划文案

《中国姓氏》纪录片策划文案 目的意义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在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个十大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队额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15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句话说,在中国十几亿人口中,有近十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几亿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像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延续和稳定的,历来有同姓聚居和联宗修谱的习俗,而且婚姻半径很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这样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因此,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尔等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

内容策划

本片属于大型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片,根据姓氏地域性生活特征的分布进行不同内容的安排,以更好的表现姓氏在中国发展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拍摄中需要采取古今穿插讲述的方式进行表现。拍摄者为一条主线牵引追溯的节奏事件的发展,也穿插以采访的方式进行阐述,所以在摄像之前需要工作人员深入了解中国姓氏的发展和地方姓氏的浓郁特征,钻研有关姓氏的各方面资料和书籍,力求做到表现贴切,真实,尊重历史。

本片的时间定在50分钟到一个小时之间。片子要求把姓氏生动形象的以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截取历史发展进程中有代表性的大事件进行阶段性的表现。

节目形式

本片属于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要求尊重历史事实,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加强表现故事性,片长定在五十分钟到一个小时之间,音乐要以姓氏发展的节奏舒缓来添加,音乐风格为稳重,大气,也要有很好的戏剧表现性,舒缓紧急适度。

组织形式

1、组织机构:由六名学生组成拍摄小组,两名同学负责有关史料的搜集和查阅,并与其他四位一同完成策划和拍摄。

2、实施过程:

(1) 首先确定本期节目要研究的姓氏和发源地,并去往形成集中区域进

行实地考察和取证。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寻找姓氏族谱中比较有威望的族谱长辈,讲述本姓氏的发展兴衰。在随后的时间里进行跟踪拍摄,并进行素材处理,还原历史中姓氏的发展明细。

(2) 在快节奏发展的现代社会里,由于生存需要。大多人由家乡跑向世

界各地,由此形成各姓氏遍地开花的现状。此阶段采访移民国外的中国华人和遍布各地的远离姓氏发源地的“外乡人”,此段占据较大的时间,重点表现现阶段姓氏发展的现状。

(3) 针对遍地开花的姓氏现状,有些城市陆续开展了“姓氏文化节”,

给了大家追本溯源的机会。此阶段的拍摄要在举办有规模的姓氏文化节的地方进行拍摄,比如河南淮阳举办的“中华姓氏文化节”。要在文化节举办的过程中全程拍摄,一边准备后期制作时需要的素材并进行历史重现。

经费预案

1、向学校机构申请一部分,向一些组织和企业申请一部分,剩余自己筹措。

2、主要支出:交通费、食宿费、器械耗材费。

效果预测

片子要求制作细心,注重细节和历史发展要求,制作完成后可有老师推荐送往电视台审批,在省会电台播出,以扩大影响力。

上一篇:姜大明同志讲话范文下一篇:建材家居第三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