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非常规思维”培养初探

2023-03-08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总会遇到有个别学生会提出令人不可思议的问、讲出让人不可思议的话、做出使人不可思议的事, 这些学生常常不按常规行事, 不按老师的要求思维。他们的思维超越了常规, 超出了教师的意外。这种超越常规的思维, 笔者把它称之为“非常规思维”。学生的这种“非常规思维”有什么特征?我们又将如何对待?笔者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非常规思维”的初步认识

当教师把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时, 学生的大脑都在进行思考, 思考并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不同的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譬如, 在湘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力与运动》的第二课《弹簧和橡皮筋》的教学中, 我要求学生用弹簧秤按图 (1) 的方式测量不同数量的钩码对弹簧秤拉力的大小。绝大多数学生都根据老师的要求, 按惯常的方式进行测量, 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理所当然的思维就是常规思维。但是, 也有一个学生按照图 (1) 的方法测量之后, 又按图 (2) 的方法进行测量。该学生的实验操作是老师没有想到的, 但他较多数学生的思维多了一个层面, 属于“非常规思维”产生的非常规行为。

什么是“非常规思维”?根据上面的事例, 本人认为, “非常规思维”就是不拘泥于已获得的知识经验、不按惯常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多维度的思维。这种思维, 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的条件——不受已有知识经验的束缚, 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二是思维的方式——不按惯常的方式进行, 另辟蹊径, 与众不同;三是思维的途径——多侧面、多角度和多方向。

“非常规思维”是相对于常规思维而言的。常规思维是大多数人的思维, 是惯性思维, 是大同思维, 其本质特征是循规蹈矩, 缺乏创意;“非常规思维”是个别人的思维, 是有特殊思想和创新意识的人的思维, 是大不同思维, 它具有求异性和创新性。但是, “非常规思维”的求异和创新有高低层次之分, 不同的人的这种思维的质量和水平是不同的, 它与个人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关。

二、关注与呵护学生“非常规思维”的现实意义

1、关注与呵护学生“非常规思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人类社会的转变过程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过程, 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动力就是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观念创新,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创新, 必须是人的创新。一个人要有的创新, 首先要有创新思维。人的创新思维不是生来就有的, 应该从学校教育开始培养。我们应该认识到, 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初表现为“非常规思维”, 这种思维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我们关注与呵护学生的“非常规思维”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社会进步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2、关注与呵护学生“非常规思维”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认为: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和科学的, 课程不仅是预设的, 而且是生成的。学生“非常规思维”产生的言行, 虽然不是老师的预设, 具有意外性, 但也在情理之中, 它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 是教学内容的延伸, 是生成的。教师应该用民主的、开放的态度对待这种思维, 并作适当的补充和引导。教师的引导与补充, 可以使学生学到知识,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符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 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3、关注与呵护学生“非常规思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对身边的所有事物都好奇, 会产生许多问题, 形成许多想法, 并力图找到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年龄、知识和阅历等因素的影响, 他们寻找答案的思维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 可能认真也可能可笑。这就是“非常规思维”形成的原因。因此, 我们可以说, “非常规思维”是好奇心的产物。好奇心是人的原始本能, 是探究的欲望, 有了这种欲望, 他们就会关注内容与过程, 就会细心观察、勤于思考, 就会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去发现, 而这, 恰恰是学习的真正意义, 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真正动力。我们关注与呵护学生的“非常规思维”, 就是当学生的这种思维表现出来时, 我们要积极地去引导, 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绝不能把它扼杀在萌芽状态。

三、关注与呵护学生“非常规思维”的具体措施

1、提供时间、给予空间, 让学生的“非常规思维”得以展示:

有一堂小学体育投掷课, 在学生练习投掷前, 老师补充了这样一个内容。他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给每一个小组发一张纸, 让他们探究用什么方法可以把纸投掷得更远。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思考, 有把纸揉成纸团的, 有把纸折叠成飞机的, 有把纸做成火箭的, 而且投掷得方式也各式各样。不管正确与否, 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教学活动中, 对一些问题应该预留一定的悬念, 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 提供学生思考的时间, 该让学生动口的地方一定让他们去说, 该让学生动手的地方一定让他们去做, 该让学生动脑的地方一定让他们去思。在说、做、思的过程中, 学生的“非常规思维”就可能展现出来。

2、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 激活学生的“非常规思维”:

学生的“非常规思维”是学生心理的反映, 是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心理现象, 教师要理解和尊重他们, 体谅他们的心理需要, 不得过多地干预, 要宽容地对待, 多给予鼓励和指导。鼓励他们敢于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 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在鼓励中, 学生才能树立信心, 消除怕的心理。教学氛围变得和谐、宽容而开放, 思维就变得活跃, “非常规思维”也就得到激活。

3、学生的“非常规思维”, 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解读。对学生不同的解读, 我们不能堵, 要引。当然, 对不同的情况要进行不同的引导。在图 (1) 用弹簧秤测量不同钩码对弹簧秤拉力的实验中, 虽然有学生用图 (2) 的方法进行测量, 我没有堵, 而是提出了三个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探究:第一, 我们用弹簧秤测量钩码的拉力时是按图 (1) 的方法进行测量的, 能否按图 (2) 的方法进行测量呢?第二, 按 (1) 和 (2) 两种方法进行测量, 弹簧秤的读数相同吗?原因是什么?第三, 能否按图 (2) 的方法间接地进行测量呢?学生按老师的引领逐一进行了思考、实验和感悟, 探究活动不仅取得了成功, 而且还创新和丰富了课堂教学, 使学生学到了知识, 发展了思维。

总之, 对于学生的“非常规思维”, 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关注这种思维就是关注学生的成长, 呵护这种思维就是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我们教师, 特别是义务阶段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摘要:关注并呵护学生的“非常规思维”是他们成长的需要, 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学中, 我们要提供时间和空间, 发挥表扬的激励作用, 让学生的这种思维得以展示, 同时要加强引导。

关键词:思维,非常规,特征,关注,呵护

参考文献

《走进新课程》,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培训辅导资料 , 重庆市教委编。

上一篇:安徽省滁州市居民理财业务调查分析下一篇:探析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