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问题研究

2023-02-25

一、信托财产所有权的基本理论

信托财产是指在信托关系中由委托人交给受托人并使得基于这一财产所产生之受益归于受益人或满足委托人某一目的而设立的信托关系中所管理的财产。顾名思义, 信托财产所有权指的是对信托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受益及处分的权利。在信托关系中, 所有权的归属不同于我国《物权法》里规定的必须归于所有权人, 受益权法定的赋予了信托受益人, 受托人仅仅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能, 而且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处分权仅仅是法律上的处分。

二、对两大法系信托财产所有权规定的比较考察

在英美信托制度中, 信托财产上存在着受托人与受益人的双重所有权, 这一现实与大陆法系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所以大陆法系国家无法在现有民法体系下引进信托制度。1正因为这种冲突的存在导致较大的争论。

英美法系的双重所有权产生的基础在于普通法与衡平法的共存。最初英美法系只有普通法, 由于无法实现普遍公平的预期, 便创制了衡平法规则。共存的结果导致了处分权和受益权相分离, 即由受托人享有的普通法上的所有权和受益人享有的衡平法上的所有权。由于英美法系继承了日耳曼法关于分割所有权的理念, 关于所有权可以根据权能分离为若干个所有权, 即“分割所有权”, 所以对于信托财产可以同时存在两个所有权。大陆法系来源于古罗马, 没有普通法和衡平法之分, 一物一权的原则根深蒂固, 即“完全所有权”, 四项权能即占有、使用、受益和处分能掌握在所有权人手上, 所以在沿用信托制度时存在立法上的矛盾现象, 信托的所有权是单一不可分割的, 所以在信托关系中, 由受托人享有处分权能, 而由受益人享有受益权能对于确定该所有权主体存在争议。日本、韩国、德国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规定的受益权都具有债权的性质2。中国也有学者建议将受托人确定为所有权人3, 但是笔者认为该观点有待商榷。

三、对我国信托财产所有权规定的考察

从《信托法》第2条规定可以看出, 对于信托的概念规定我国采用了规避的态度。信托被定义为“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从定义可以推断出信托财产所有权仍然归于委托人, 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是合同关系。但从《合同法》第414条看, 与其说信托与委托容易混淆, 不如说信托更贴近于信托合同的概念。但是信托与信托合同的差别非大, 信托属于衡平法上的概念, 而信托合同属于普通法上的概念。其次信托中受托人享有处分权, 信托合同中受托人没有处分权。最后, 关于受益人权利不同, 合同受益人一般不能作为原被告, 而在信托中如果受托人违反信托目的处分信托财产或者因违背管理职责、处理信托事务不当致使信托财产受到损失的受益人有权申请人民法院撤销该处分行为, 并有权要求受托人恢复信托财产的原状或者予以赔偿。信托与信托合同即行纪合同规定相似, 行纪合同作为我国《合同法》重要的有名合同, 有详细的规定, 那么是否还需要另行制定《信托法》呢?如果受益人的受益权仅仅是对受托人享有的债权, 是不是更加说明了信托关系实际上就是我国合同法上规定的行纪合同关系?有学者认为信托合同是信托产生的依据, 而信托是信托合同的结果。但是忽视了重要的一点。信托的内容虽然是可以由当事人自由创设的, 但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必须符合信托的法定结构, 当信托合同的内容完全突破了信托的基本构架就无法产生信托结果。所以笔者认为信托与信托合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没有直接关联性, 但在实践中却往往将二者混淆。

信托关系如果被定义为合同关系, 那么信托财产所有权无疑属于委托人。在信托关系存续期间, 受让人对信托财产进行处分很明显构成无权处分, 从而不利于发挥信托制度的功能。我国虽然规避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 但是学界对信托财产的归属基本达成共识即信托一经设立, 委托人丧失信托财产的所有权, 受托人取得所有权。4欧洲一些国家不主张引进信托法, 理由也在于坚持所有权具有绝对性并且不可分割, 坚持物权法定原则。信托法中受益人权利具有物权性质, 但其种类和内容完全依据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违背物权法定原则。很明显虽然受益权属于受益人在大陆法系国家违反了物权法定原则, 但是不可否认受益人权利具有物权性质, 理由在于1.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2.受益人享有撤销权。这两项特征足以证明受益权具有对抗排他的物权特性。如果将受益人权利视为债权, 那么对于保护受益人权利和防止受托人滥用信托财产都是非常不利的, 并且根本无法达到实现信托制度的目的。所以笔者认为受益人的受益权应该视为物权, 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应该仅仅归于受托人。

四、完善我国信托制度立法的建议

《物权法》第5条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 由法律规定。”有学者做出大胆的完善方案, 认为完全可以将信托受益权 (信托物权) 加列为《物权法》第五编, 即第三编用益物权、第四编担保物权之后。5这种观点笔者认为具有可行性, 但是重新增加一个编章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 笔者认为可以直接根据信托法规定, 在《物权法》中的第三编用益物权中增加信托受益权的规定, 理由在于:1.《物权法》第117条的规定。实践中用益物权主要针对的都是不动产, 但是法律并不禁止对动产设定用益物权。所有在信托法律关系中, 信托受益权的客体并不会与用益物权客体相冲突。并且《物权法》的这一关于动产可以设定用益物权的规定完全考虑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并为动产用益物权的认可提供了法律依据, 故其并不应该作为设定动产用益物权实现的障碍。62.用益物权是他物权的一个种类, 是对以占有、使用和受益为内容的各种他物权的概括称谓。7有学者认为用益物权必须以占有为前提, 以使用、受益为内容。而笔者认为用益物权作为“限制物权”, 仅仅需要具有所有权四项权能中的某一些权能。而不应该局限于必须同时具有占有、使用和受益的权能。所以针对于有只享有受益权能的信托受益权完全符合用益物权调整的范围。3.物权法定原则限制物权种类的目的在于保障权利的实现而非权利之限制, 但是当物权法定原则强制限制物权的自由创设在实施过程中过于僵硬, 难以达到权利保护的目的。在日本, 有学者指出, 物权法定原则在当代社会显示出两方面的缺陷: (1) 随着经济交易关系的发展, 社会已需要新种类的物权, 但这一原则却根本无法适应现实需要; (2) 关于土地的耕作, 很早以前就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关系, 将其仅限定于民法所承认的四种限制物权, 并非妥适。8所以在适用物权法定原则时应对物权法定的内容作出从宽解释, 对信托受益权不必视为新的物权种类。所以笔者认为在用益物权一编增加信托受益权的规定并没有违反物权法定的相关规定。

摘要:信托财产的归属问题直接关乎到信托关系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理论界对信托财产归属问题争议已久。笔者立足于两大法系信托财产所有权理论, 在物权法定原则与财产所有权分离之间寻求契合点, 力求找寻对我国立法有帮助的线索。

关键词:信托财产,基本理论,比较,反思,建议

注释

11 郑瑞棍.信托与物权法定原则的冲突及其解决[J].政法论坛, 2007.4.

22陆培源, 方新军.试论我国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4, 10 (27) .

33 许烨.论我国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J].法制与社会, 2014.2.

44 丁雪娇.论信托财产的归属[J].法制博览, 2013.01.

55 王涌.论信托法与物权法的关系—信托法在民法法系中的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 2008.11.

66 崔建远.物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267.

77 尹田.物权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1:375.

88 [日]我妻荣.日本物权法[M].有泉亨修订, 李宜芬校订.台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99:23.

上一篇:《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下一篇:浅谈如何开展小学教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