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格斯牛杂交改良巴山黄牛对比试验初报

2022-09-29

红安格斯牛原产于英格兰, 是从安格斯种群中经多年选育的优秀品种。红安格斯牛比黑红安格斯牛更适应热带气候, 是我国从国外引进的优良肉牛品种之一[1]。安格斯牛具有良好的肉用性能, 被认为是世界上专门化肉牛品种中的典型品种。胴体品质高, 出肉多。犊牛初生重大、幼畜成活率高、生长发育快、屠宰率高、肉质好、母性强、繁殖率高、抗逆性强、适应能力强, 红安格斯牛全身肌肉丰满, 有现代肉牛的典型体型[2]。

重庆巴山黄牛为典型山区黄牛品种, 属役肉兼用型地方品种, 对本地自然生态条件适应性好, 善爬坡, 具有较强的抗逆性, 抗病能力强, 抗寒、耐热、耐湿性能好, 肉质好等突出优点[3], 系重庆市和近邻地区养牛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但与国外优良肉牛品种以及国内黄牛品种相比还存在着个体小、生长缓慢、产肉性能偏低等不足, 特别是近年来, 由于重庆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本地牛品种品质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养殖企业 (户) 的需求, 外地购架子牛已成为他们不二的选择。

本研究以红安格斯牛作为优良父本对巴山黄牛进行杂交改良, 在保持重庆本地黄牛 (巴山黄牛) 耐粗饲、环境适应能力强等优良特性的前提下, 提高巴山黄牛生长速度和肉质, 为以后的肉牛良种推广工作或者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杂交改良工作提供实践上的依据。以下是对红安格斯牛改良巴山黄牛的生长情况进行测定分析的结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试验材料部分来源于重庆市良种肉牛繁育场饲养肉牛, 该场于2010年起陆续以活体、胚胎等形式引进红安格斯良种肉牛品种, 目前该品种牛数量已经达到100余头, 已产红安格斯纯种牛26头, 红本F1代23头。

1.2 方法

试验从2014年5月起, 在大致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 选择健康无病, 个体生长发育正常的本地巴山黄牛、红安格斯牛与本地黄牛杂交F1代 (以下简称红本F1) 各12头 (公母各半) 进行跟踪测量, 主要测定初生、3月龄、6月龄、12月龄的体尺体重并进行分析比较。

体重及体尺采用磅、卷尺、测仗测定并记录, 体重测量在早晨饲喂之前空腹进行, 体尺体重数据取两次测定的平均值。测得数据以试验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用生物统计方法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发育指标

据观察, 红本F1牛体形外貌特征比本地巴山黄牛有明显变化, 基本显示了父本特征。红本F1牛肌肉丰满, 后躯发达, 生长发育快;同时, 红本F1牛延续了巴山黄牛抗病力强, 耐粗饲、抗热耐寒的优点, 能够适应重庆地区湿热气候环境。从试验犊牛体尺测定结果来看, 体高、体斜长、胸围也相应有所提高。从表1可见, 12月龄红本F1代比本地黄牛的体高、体斜长和胸围分别高出24.99%、15.97%和19.24%。

2.2 体重变化情况

通过对本地黄牛和红本F1体重测定, 结果显示 (见表2) :红本F1代初生重大, 生长发育较快, 其体重指标相对于本地巴山黄牛有大幅的提高, 红本F1代的初生重、3月龄重、6月龄重、12月龄重分别比巴山黄牛高88.69%、92.18%、75.53%和74.69%。

3 讨论

本试验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对红本杂交牛和本地巴山黄牛生长发育指标进行了测定与统计分析, 并得出以下2个结论:

(1) 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 红本杂交牛相比本地巴山黄牛具有较好的生长发育速度。红本杂种牛均体格较大, 后躯发达, 肌肉丰满, 改善了本地黄牛普遍存在的体躯发育差, 生长发育慢等缺陷, 表明用安格斯肉牛杂交改良巴山黄牛向肉用型方向发展, 效果明显。另外, 红安格斯肉牛属于小型早熟肉用品种, 巴山黄牛体型较小, 正好可以避免发生分娩难产的现象。

(2) 通常情况下, 红本杂种牛被毛与巴山黄牛相近, 为富有光泽的红色, 再加上体格较大, 耐粗饲, 病抗力强, 在粗放饲养条件下对当地气温和生态环境适应能力强, 并且在自然条件差的环境下生长发育都能保持较快的增长[4]。因此, 用红安格斯牛对重庆市巴山黄牛进行杂交改良是切实可行的, 有利于巴山黄牛向肉用型方向发展, 改良效果明显。

摘要:在相同饲养条件下, 通过对引进的红安格斯牛及其牛杂交改良重庆地区本地黄牛 (巴山黄牛) 的体尺、体重等生长性能指标进行了测定, 结果发现安杂牛体形外貌、体尺、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较巴山黄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杂交改良效果十分显著。可见, 利用红安格斯牛改良巴山黄牛效果十分显著, 且对重庆高温高湿气候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关键词:红安格斯牛,巴山黄牛,杂交,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 赵家才, 毛翔光, 杨家顺.红安格斯牛杂交改良云南黄牛的效果报告[J].中国牛业科学, 2012 (3) :33-36.

[2] 马桂变.红安格斯牛改良郏县红牛的试验效果[J].中国牛业科学, 2013, 39 (1) :15-17.

[3] 张清才, 张清均, 张开胜.重庆巴山黄牛屠宰测定报告[J].畜禽业, 2010, 206 (12) :25-27.

[4] 张莲英, 陈家贵, 毕朝斌, 等.育肥牛增重试验报告[J].中国牛业科学, 2009 (2) , 21-24.

上一篇:计算机中十进制数转换二进制数的方法比较下一篇:播种一份爱收获十份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