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创新发展新理念

2022-09-01

第一篇:学习创新发展新理念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学习笔记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读书笔记

之前对新课程的模糊认识,通过此书,进行了深刻的系统性的认识。阅读下来,对这本书的编排有大致的了解,是依照这样的思路编排的: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与以往课程的区别,新课程的特点。由于此书比较理论性,而且大多内容需系统认识,我的读书笔记形式主要以概括整理所学习到的知识,便于以后的重温与借鉴学习。

作为一名师范生,需要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理念与课程标准,同时要理解课程结构与教材的设计呈现,为以后的教学打下牢固的基础。因此我主要阅读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国家课程标准,新教材的设计与呈现这几个章节的内容。

一、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贯穿这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这本书,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校文化重建的角度,具体阐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 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

对这个基本理念的理解就是:追求学生的智力与人格发展,同时注重个体与自然、社会的联系。书上从以下两个层面内容阐述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1、 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传统的课程过于追求学术化,专门化,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学生的生活环境与经验阅历,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同时,机械的、“填鸭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否定性,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新课程改革把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作为具体改革目标之一。

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教学大纲。国家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某一阶段的的学习结果作出最低、共同的要求。比原有的教学大纲更重视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体的理解、想象和创造,这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调开了方便之门。就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如现在有些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就运用到了这一目标,层次性问题。

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强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不仅具有手段性价值,亦具有目的性价值。当学生面对问题,花时间精力解决,结果可能“一无所获”,但是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所经历的过程,是具有真实意义地,并不是一无所获的。这样的评价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 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要求人们放弃对自然、社会的主宰的要求,贯彻自然、社会与自我有机统一的原则,实现整体人的发展目标。新课程首先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人格统整的人。如果人能善待生命,就不会出现“女博士生因恋爱问题而自杀”的现象。如果人能善待动物,就不会出现“清华学生用硫酸泼向狗熊来做实验”的闹剧。„„

其次,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资源。如作为新课程亮点之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就围绕这三条线索。

(二) 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此基本理念就是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联系起来。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意义地基础。”在胡塞尔看来,以直观体验的世界,是有人参与其中,保持着目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

回溯历史,能发现科学世界对课程内容起着主宰作用,导致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割裂,因此,新课程改革踏上回归生活世界的旅途,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新课程在以下两方面的改进体现此基本理念。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意味着课程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正如杜威指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学生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我们可从熟知的数学课程标准发现这一特点的渗透:“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其实每个人学习就是为了能够学以致用。因此,新课程是向学生呈现生活经验,并把它们纳入到学生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

2、凸现课程的综合化

以往,课程呈现给学生的是分门别类的知识,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世界中难以进行整合运用。因此,新课程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建,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纲要》规定:“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其次,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

新课程实现了科学世界语生活世界的统整,保证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

(三)寻求学生个体对知识的建构

此基本理念简单理解,就是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传统教学中,教学是从外部向学生灌输明确的知识,学生无法将知识转变为自己的智慧,无法产生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因此,新课程提出:恢复个人在知识建构中的合法身份。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调整:

1、确定新型的知识观

传统课程体系信奉客观,视知识为普遍的、外在于人的、供人掌握的真理。这也是说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意义。但是“缄默知识像没入水中的冰山部分强有力地支撑着明确知识,使其保持生机和活力。”(P11)因此,新课程确立新的知识观,视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

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产方式

新课程要求在所有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性学习”的充分开展提供独立的学习机会。新课程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与个性化,从而重建了教、学、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索“学生正在经验到的一切”。教师作为引导者,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3、构建发展性的评价模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外在的、预定的目标作为唯一的标准,对所有学生采取一刀切,忽视学生的实际发展。新课程力图构建具有个人发展价值的评价方式,以保障知识生成方式的个性化。每个人的命运都应该靠自己来主宰,个体的发展说到底是每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完善。

二、 课程目标及课程结构

现今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既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不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为此,新课改重新确定课程目标即课程结构。

(一)课程目标

新课程的确定是对各种要素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的结果。与以往课程目标相比,新课程目标发生以下几点的重大转变。

1、 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

以往的课程目标主要体现为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即为国家、社会培养接班人,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自身发展。因此,新课程目标以学生为核心,从学生发展的视角,对学生在自我、自然和社会交互作用中所需要的素养进行了规定。

2、 对以往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了新的界定

新课程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界定为“适应终生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基 本技能和方法”。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各种课程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形态。其中课程要素是指课程类型、具体科目以及科目内容。

以往课程改革比较关注课程内容的增加或减少,即教材的改编。而新课程结构的调整主要围绕增加或减少何种课程要素,以及确定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如新课程增加了综合课程,校本课程的价值和地位。

新课程体现了全新的课程结构原则,以下三种原则

1、均衡性原则

新课程改变以往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低、知识远离现实生活的状况,引导学生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同时,更注重生活,积极开展探究活动,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2、综合性原则

通过开发并设置学科性的综合课程,开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综合的方式处理并实施分科课程的内容这三种途径完成课程综合化。

3、 选择性原则

以往的课程结构存在限定性强,灵活性弱等问题,为此,新课程结构调整增强了课程

的选择性。第一,地方和学校有选择地实施国家课程;第二,在普通高中阶段增设选修课程;第三,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一定的课程。

三、 国家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既是国家基础教育基础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也是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 一个重要依据。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理解国家课程标准,才能在教学中达到国家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有以下几点特点

1、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其范围涉及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

2、 课程标准主要是规定某一学段或年级所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在自己的努力下都能达到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

3、 课程标准主要服务于评价,是对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质量。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依据。

4、 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

下面说说我们必须熟悉的《数学课程标准》。“数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 素养”是贯穿这次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灵魂主线。其课程目标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数学课程的理念和目标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在新的数学课程中,十分强调数学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感到这种联系,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

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2) 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得思考问题。数学除了能解决实际问题之外,还提供了某些普通 适用并且强有力的思考方式。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

(3)提倡“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的本质。以往的数学学习过于形式化,淹没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在新数学课程中,强调数学课程“要讲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体会其中的思想方法。

(4)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数学课程认为,合格公民的许多基本素质,如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创新精神等,是可以通过数学教育来培养的。

五、新教材的设计与呈现

在新课程中,教师可以选择适合的教材并有效地整合多种课程资源,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实施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使每个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理解各种教材设计和呈现方式的涵义和优点,正确地判断备选教材的适合性。

新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设计与呈现,实现了教材设计的转型。

1、 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当教学内容同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的时候,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和认识,这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因此,新教材注意将学生的经验世界引入。从新旧知识和经验的关系看,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引入常是促进新知识获得的有效手段。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还要结合学生所出环境的状况,将学生其他方面的实际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

2、 按照认知螺旋上升的规律,不断拓展和深化学习内容。

3、 充分考虑知识的结构性和内在联系,重视学科大观念和方法,这为学生建立较为完善统一的知识结构提供了支持。

4、 将知识与问题、任务与活动相结合。

5、 给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留下充分的空间。实际上这也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了适应各自需要和水平的不同的探索机会,从而使教学的安排能够较为容易得适应个别差异。

6、 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合作。

以上是本人对《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的概括整理。可能缺少些自己的见解思想,太过理论化,以后会通过更多地阅读,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增进自己的见解思想。

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改革是课程与教学改革最深层次的改革。学校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组织,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树立“学校共同体”的理念。

在“学校文化”再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以下三方面的建立。

1、建立minzhu的管理文化

我国传统是采用自上而下的集权型课程开发模式。教育MINZHU化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明确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地状况,实行GUO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提出与推行,也使校本课程成为此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校本课程的提出,使学校能够真正参与课程管理,拥有课程管理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管理和决策,能够充分体现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

2、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

原有的课程管理背景束缚了教师的发展,教师全然受制于课程,难以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让学校拥有合作的教师文化,以成为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新课程倡导加强课程综合化,综合课程的实施使教师之间的合作成为必须。任何教师不可能具备所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实施综合课程需要教师之间的互补与合作。

3、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

由于传统课程的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多样性,不能照顾到学校的个性,造成了学校的划一性。但是学校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久而深远的。因此,营造丰富的学校环境文化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塑造学校文化环境是体现学校个性的重要途径。

(四) 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文革是课程与教学改革最深层次的改革。学校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组织,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树立“学校共同体”的理念。

在“学校文化”再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以下三方面的建立。

1、建立民主的管理文化

我国传统是采用自上而下的集权型课程开发模式。教育民主化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纲要》明确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地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提出与推行,也使校本课程成为此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校本课程的提出,使学校能够真正参与课程管理,拥有课程管理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管理和决策,能够充分体现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

2、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

原有的课程管理背景束缚了教师的发展,教师全然受制于课程,难以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让学校拥有合作的教师文化,以成为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新课程倡导加强课程综合化,综合课程的实施使教师之间的合作成为必须。任何教师不可能具备所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实施综合课程需要教师之间的互补与合作。

3、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

由于传统课程的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多样性,不能照顾到学校的个性,造成了学校的划一性。但是学校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久而深远的。因此,营造丰富的学校环境文化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塑造学校文化环境是体现学校个性的重要途径。

四) 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文革是课程与教学改革最深层次的改革。学校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组织,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树立“学校共同体”的理念。

在“学校文化”再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以下三方面的建立。

1、建立民主的管理文化

我国传统是采用自上而下的集权型课程开发模式。教育民主化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纲要》明确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地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提出与推行,也使校本课程成为此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校本课程的提出,使学校能够真正参与课程管理,拥有课程管理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管理和决策,能够充分体现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

2、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

原有的课程管理背景束缚了教师的发展,教师全然受制于课程,难以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

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让学校拥有合作的教师文化,以成为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新课程倡导加强课程综合化,综合课程的实施使教师之间的合作成为必须。任何教师不可能具备所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实施综合课程需要教师之间的互补与合作。

3、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

由于传统课程的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多样性,不能照顾到学校的个性,造成了学校的划一性。但是学校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久而深远的。因此,营造丰富的学校环境文化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塑造学校文化环境是体现学校个性的重要途径。

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改革是课程与教学改革最深层次的改革。学校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组织,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树立“学校共同体”的理念。

在“学校文化”再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以下三方面的建立。

1、建立民主的管理文化

我国传统是采用自上而下的集权型课程开发模式。教育民主化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纲要》明确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地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提出与推行,也使校本课程成为此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校本课程的提出,使学校能够真正参与课程管理,拥有课程管理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管理和决策,能够充分体现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

2、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

原有的课程管理背景束缚了教师的发展,教师全然受制于课程,难以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让学校拥有合作的教师文化,以成为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新课程倡导加强课程综合化,综合课程的实施使教师之间的合作成为必须。任何教师不可能具备所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实施综合课程需要教师之间的互补与合作。

3、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

由于传统课程的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多样性,不能照顾到学校的个性,造成了学校的划一性。但是学校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久而深远的。因此,营造丰富的学校环境文化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塑造学校文化环境是体现学校个性的重要途径。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学习计划

——朱家海

一、基本情况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中的核心问题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创新。通过这次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从思想上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不要遇难而退,要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语文的实践能力。

二、学习内容

本阶段的学习内容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三、目的要求

1、教师要树立全新的课程观。

2、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是要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这不仅是因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也是解决教学改革问题的突破口。

3、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

得到充分发展。

4、创造性重在创造,贵在引起创造动机,并能积极进行阅读实践。

四、重难点

1、通过学习,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

2、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住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3、创造性重在创造,贵在引起创造动机,并能积极进行阅读实践。

五、具体措施

1、坚持每天学习一个小时以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所学知识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2、课程实施必然以教学为基本途径。也就是说只有教师把教学建立在已有的课程计划的基础上,把课程计划作为自己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并寻求“能促使学生吸收课程内容的有效教学方法时,课程才可能得以实施。

3、高效的教学本质是良好师生交往互动。师生交往互动要求教

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在课程生态环境下的与学生的“对话”,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的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来。

2006年3月1日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创新设计小学语文》学习总结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创新设计小学语文》学习总结——朱家海 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创新设计小学语文》这本书,真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每天晚上,读书便成了必做的一件事。因为我意识到在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有义务、有责任走在新课程改革的前面。这本书,如雪中送炭一般,给我们所有的青年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通过学习,我的收获很多。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新课标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创新素质已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在树立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实现有效创新教育。鉴于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深刻反思一下,教会学生学会祖国的语言文字、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发展思维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因应该,学习新可标的精神以新理念武装自己,走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

二、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种特定情境,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创新设计小学语文》的启发下,我精心设计自己的语文课堂,如在

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从网上搜到一段关于红军长征的录象资料,在资料片声情并貌的演说下,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了,纷纷举起了小手发表自己观后的感受,就连平时从不听讲的“双差生”都兴趣盎然去钻研课文去了。这一情景的创设,使学生一下子,了解了那段历史,同时也能帮助同学们走进小红军的内心世界,认识小红军那种高尚的精神品质。

三、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理念强调学生应该由“单

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变以“教”为中心为以辅导学生的“学”为中心。作为教师要面向学生。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重视辅导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并自主的运用方法去获得知识同时学会与他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教学《长城》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分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咨询自己的家长、翻阅资料、上图书馆、上网等形式搜集有关长城的历史意义、结构布局、等资料,学生积极的通过网络、书籍、杂志等多种途径,自主的获取大量的资料。这一过程,其实是一次真正的学生“学”的过程,也是一次交流的过程。其间,这一搜集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感悟和学习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明白了长城高大雄伟、被称为世界的奇迹,象征了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总之,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课程整合能力的提高,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最关键的一点。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从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实施中汲取营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从文学艺术中汲取营养。不断

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当然,在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在工作中不断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在不断的促进学生的成长中发展自己、激励自己成长。

2010年7月25日

第四篇:在学习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后,

在学习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后,我根据三年级教材:.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对每个单元前的导语编写更加着力,除达到点明专题,揭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外,还增强了教材的亲和力这一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的特点,设计了《七颗钻石》的教学理念和目标如下: 教学理念:

抓住让学生感悟爱心的神奇力量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两个重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爱心,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本课要求会认:竟、匆、绊、瞬、凑、咽、唾、沫;要求会写:渴、罐、累、竟、匆、哀、舔、反、递、忍、凑、咽、唾、沫、涌;要求掌握的词语有: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

2、情感目标: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学会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3、能力目标:

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第五篇: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体育与健康》后的收获

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体育与健康》后的收获 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体育与健康》后,使我深刻认识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并非像之前理解的,是进行体育锻炼再加上健康知识的讲授,并不是简单地“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课程的合并。这门课程的学习结果应该是表现在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的转变上。所以,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导:首先,是身体健康和终身体育所需要的运动技能和关于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科学的锻炼方法方面。其次,是正确的体育与健康的观念方面,再次,是欣赏运动、安全运动及一些与运动有关的野外生存的能力方面。最后,是运用体育与健康的资源、信息、产品为体育与健康服务的能力方面。通过以上四个反面的教导,促进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真正发展。同时,还要秉承

我校是一所普通完全中学,我被安排担任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由于体育教学师资有限,高中只安排了两名教师任课,不能完全推广选修课。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更加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我的做法是:新生入学后第一节课先进行一次摸底,看都有哪些运动项目在学生喜欢的范围内,随后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资源,最大可能的选择开设教学的项目,并在教学中合理安排技能、素质、知识各方面的练习和教授,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投入学习。对个别学生还采用课余时间个别辅导的形式,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通过每学期一个或两个项目的教学,80%的学生都能掌握一到两种运动技能和基本知识。再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运动竞赛,巩固学到的技能和知识,并在竞赛中及时的给予指导,让学生有所收获。通过学习— 练习 —辅导 — 竞赛这种模式,带动学生的热情,使他们能够自觉、自发的投入运动锻炼,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开展体育锻炼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上一篇:学校毕业典礼讲话稿下一篇:学习部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