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协作学习模式实践探讨

2022-09-10

1 协作学习实施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工作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师必须在实施协作学习前做好认真的准备工作, 否则, 就会使协作流于形式。整个课堂貌似热闹, 实则杂闹无序, 导致效率低下, 这与协作学习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协作学习的准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1 对参加学习的成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因素、个性特点、生活环境、兴趣愿望和能力特点都存在着差异, 他们在学习中有特定的优势和不足, 所以, 实施协作学习、分组恰当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在教学中, 要按照“互助互补, 协调和谐”的确分组原则, 根据事先对学生情况 (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 摸底, 按照不同的协作学习任务把全班同学每2-6人分成一组, 同一组学生最好性情相近, 这样有助于老师的分层教学, 还要考虑男女搭配, 从心里学的角度看, 来自异性的支持和帮助总是更有鼓舞力, 更易产生效果, 这就是异性效应, 小组中男女各半为宜, 经过一段时间的协作后, 根据小组的协作情况及不同的阶段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这样有利于更好的协作学习, 让学生相互带动, 共同提高, 有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

1.2 小组中各成员要分工协作, 明确责任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 常常出现在一个小组中“一人独当一面, 多人搭车”的现象, 学生之间并未取长补短, 让部分学生丧失了承担学习责任的机会, 取长补短, 让部分学生丧失了承担学习责任的机会, 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协作。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 在每次协作学习之前, 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每组学生明确责任, 承担各自不同的学习任务, 进行分工协作, 并常常有意识地让性格内向、基础较差的学生承担适合自己的任务。这样, 既能体现同学自己的价值, 激发他们参与协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能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依赖与协作, 培养他们相互交往和协作精神。

2 根据不同的内容, 选择合适的协作学习模式

并不是每节课都要用“协作学习”, 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 协作学习的成份可多可少, 有些教学内容可能用讲授法更好些。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七种, 分别是竞争、协同、辩论、伙伴、设计、问题解决和角色扮演。

2.1 竞争与协同

例, 对于《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信息的加工》中的文字处理部分, 我们先讲了些word的基本操作 (主要是针对零起点的学生) 。此时正是元旦前夕, 为了让学生综合练习word操作和图文混排, 我们要学生完成以“庆祝元旦”为主题的电子版报。在学生开始完成作品前我们做了下面的工作。让班干部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 分组时注意电脑程度好与电脑不熟练的同学之间搭配, 组长要负责工作分配, 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

分析作品的要求, 完成任务可能所需要的技能中, 哪些是学过的, 哪些是尚未学过的。把总任务分解成各个子任务 (如布局设计、文字编辑、素材的制作与收集、作品的制作等) , 然后由组长安排每位组员各要自完成的任务。

根据实际情况, 提供些关于“元旦”的文字和相关的图片素材, 提供些网址和资料的查找搜索方法。

为了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我们采用小组竞争的形式, 作品完成之后, 在小组间进行作品评比。而同学们通过这种合作, 他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帮助, 相互促进。通过这种竞赛的形式, 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这种竞争、合作式协作学习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 活泼和丰富多彩。

2.2 伙伴:指多个学习者为了完成每项学习任务而结成伙伴关系

在共同完成任务过程中, 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 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进行分工合作。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一般比较融洽, 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就在这种和同伙紧密沟通与协调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进而促进问题的解决。对于《信息的加工》中制作关于《主要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比较》的报告, 我采用伙伴的模式。我先让同学们明确其学习任务是什么, 要完成什么样的数据统计工作。如何来进行这个任务的统计工作, 都又他们伙伴之间来商量决定。作为教师, 主要起一个方法的指导的作用。同学们通过这种伙伴之间的合作, 加强了同学们与其他成员交流沟通的能力、自尊心与个人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也有明显的积极的作用。

问题解决:浙江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中第二章的《信息的来源与获取》知识, 我们就用了“问题解决”的协作学习模式。首先我们花一个课时给同学们讲授一些基本的知识, 如访问、浏览网站, 保存网页内容, 搜索引擎的使用等。接下来就设计各种各样的问题, 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难度, 让协作成员分工合作, 共同解决问题。协作小组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鼓励协作人员相互交流, 很好地沟通。这样基础差的同学成绩提高得快, 而基础好的同学在帮助同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同学的关系也更加融洽。问题解决的协作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的知识, 通过这种协作活动能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大大提高, 学习态度也大有改善。

3 协作学习的监控与评价

3.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监控

在教学中, 每次开展协作学习, 都要深入到每个学习小组。对活动开展的好的小组, 及时给予表扬;对分工不明确的小组, 要帮助小组角色的定位。对于活动偏离主题的小组, 要及时发现, 及时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指出, 并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3.2 灵活控制协作学习时间

协作学习的时间要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学生实际情况而定, 太长, 学生没有紧迫感。太短, 可能会出现技术水平教高的学生几乎包办整个小学的任务, 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 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达不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师要深入小组, 了解协作学习情况, 并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确保协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3.3 建立多样化的价值评价体系

成果的价值观念是对小组成员最直接最有力的奖赏, 能使其在心理上获得成功感和满足体验。因此, 评价可以起到鼓励和监督的作用, 能够激发学习动力。协作学习的目的不是简单的解决问题, 而是通过学生的行为参与, 情感参与认知参与的整合,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平等意识、交往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要多角度评价, 从评价的内容来看, 大致有以下几种评价:对总的研究过程情况的评价;对协作小组完成任务情况的总的评价;对协作小组成员角色任务情况的评价;对协作小组总的协作行为的评价协作学习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以促进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评价作为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协作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特别是教师的评价, 教师对个体的反馈比对小组整体的反馈更能激励学生。

摘要:协作学习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潜能, 对培养人的认识、情感、技能的发展,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及他人合作意识有重要的作用, 并且还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差异给教师教学带来的一些问题, 整个协作学习过程由教师组织引导来使学生群体共同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关键词:协作学习,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 魏雄鹰主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 欧新良, 方逵, 戴静芳编著.信息技术教学原理.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3] 李克东编著.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国内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实施研究下一篇: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