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2022-08-12

第一篇: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新探

【摘要】 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坚持创新课堂教学理念,秉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课堂主体实践教学进行了长期探索,构建了一套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专业特点、社会发展特点、思政理论课课程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新模式。

武汉轻工大学校级青年教学研究立项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Q201200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是依据教学大纲,立足于课堂消化吸收基础理论知识,以强调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主动参与为形式,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创新为特征,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参加课堂内的系列实践活动,并在课堂主体实践主动参与活动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习能力,深刻理解中国国情,透彻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过程。几年来,笔者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坚持创新课堂教学理念,秉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课堂主体实践教学进行了长期探索,构建了一套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专业特点、社会发展特点、思政理论课课程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内容

1、专题参与式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是以专题为中心,以提高当代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关键点的一种新型课堂主体实践教学的模式。主要做法是从综合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生活环境、专业特点等)出发,并根据本课程教学内容来设计专题,并组织、合理安排和分配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搜集素材、撰写讲稿、制作课件等,并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讲解,然后分组进行互动交流,最后依据课程理论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通过专题的准备、策划和凝练,切实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意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当代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教材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学内容,组织实施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特色鲜明的民族区域文化”这一专题活动。课堂主体参与活动中同学们利用各种形式展现各具特色的文化,内容丰富,氛围热烈,如山东的学生代表展示特色说书、东北的学生代表展示脍炙人口的二人转等。这次亲身体验活动不仅使大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中来,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介绍家乡文化特点的人生舞台,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更加热爱家乡和祖国各地的风俗和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自豪热情。

2、学生授课式课堂主体实践教学。这种教学形式是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组织学生以小组或以宿舍为单位采取分散与集中的形式查阅资料、收集素材、书写教案、制作课件、规划板书亲临课堂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选取第一章第5节《科学发展》作为以学生讲课为主授课形式,在学生热情参与和老师、学生、辅导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主体实践教学能发挥传统教学模式所起不到的教学效果:一是在教师主导下,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二是能引导学生求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求知意识;三是能切实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便于今后开展教学活动;四是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大学生的能力,培养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3、身临其境式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具体内容,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社会信息与相应的教学手段相结合,设置一些真实或虚拟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觉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最终实现教学目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设置当时情境、学生自编并模拟情景、感悟当时急切心态、教师引导总结、反思前进等完成教学计划,使学生反思历史的同时也反省了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提高了大学生认识自我、认清自我、提高自我的重要性。

4、社会实践调研式课堂主体实践教学。今社会高速发展,作为年轻的大学生们,怎样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跟上时代的节奏呢?一所最好的大学摆在他们面前,那就是社会。在社会这个大学里,没有了老师的监督,没有了他人的约束,绝大部分的事情,要靠自己来处理。因此我们将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环节引入到了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环节中:一是设计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当前热点、重点、难点和大学生比较关切的社会实践调研题目,让学生个体和分组的形式深入社会去调研并撰写调研提纲、调研报告和调研心得体会。如根据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内容设计了当前几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大学教育改革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毕业后住房问题等等。二是带领部分学生深入到革命圣地、社区、农村等实地考察调研,并组织学生书写调研报告。三是组织学生听学校组织的报告和讲座、其他单位组织的公益讲座等。社会实践调研式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整个社会调研活动中既需要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又需要分组团体写作完成,发挥了团体的协作作用。二是切实让学生在社会中锻炼了自己,了解了国情等。三是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获得了人生的成就感。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组织实施

1、结合思政理论课理论性较强的特点,科学合理、取舍等当的规划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内容。一是坚持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内容与教材学习内容有机结合;二是课堂主体实践教学的内容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所学专业、心理特点分层分级的安排不同的实践内容,做到务实高效,切实让学生真学到知识、真学会知识、真懂知识、真会用知识。

2、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和专业特点,精心设计选题,并探求务实高效的操作形式。在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找准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联系的结合点,根据文、理学生的具体特点、专业特点、理论水平、兴趣特长等选择一些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能力的选题,以激发他们参与课堂主体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现教学效果的时效性,还要探求务实高效的教学操作形式,如课堂演讲、案例分析、视频资料、学长访谈、名著选读、精彩课件等。

3、在“备”上下功夫。一是课前悉心布置与分类指导。在确定课堂主体实践教学的活动后,教师要将课堂主体实践的教学方案、目的、重点难点及注意事项提前告知学生。并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二是课堂上的精心组织与协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课后做出鼓励式评价和纳入期末考试总评。通过教师鼓励性的点评和学生自评、互评,形成课堂上的良性互动。另外,并把学生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学生的表现纳入期末总评成绩范围。

总之,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突出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局面,切实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下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探析

网络,作为不同于报纸、电视、广播等的一种重要传播媒介,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推进的校园网络建设而发展起来的校园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深入到了高校建设管理的各个领域。本文将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相关研究,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 校园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指高校校园中,由教职员工,尤其是作为校园主体的青年学生依托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等通讯手段的大量使用,所形成的虚拟社区文化和这些网络手段使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情感、思想多个层面在内的文化形态的总和。它是校园文化向网络的延伸,并在网络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它与传统的校园文化相互交错相互渗透并互为补充。

1.1 高度参与性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由于传播的技术性、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多元性,极高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开阔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获得独立、自主、个性发展。高校学生高度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中,不仅被网络文化层出不穷的新思维、新信息影响,同时也积极地使自己成为主体,个性得到发挥并被认可,创造出新的思维或新信息,影响和带动他人。

1.2 社会趋向性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内容广泛,传递快捷,功能多样的特性,使得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文化创造和享受不再限制在校园范围内,因为网络特性打破了信息获取和交流的空间,即使是高校范围内的信息也可能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造成社会影响,可以说高校问题网络化、社会化的趋势明显。

1.3 价值多元性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信息来源的开放性带来了内容的多元化,既给主流文化提供了存在的土壤和发展的机遇,又给非主流甚至反主流文化以发展空间。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期,如何在价值多元性的网络文化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培养正确的是非观显得极为重要。

2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下思政课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2.1 校园网络文化对以德育占主导地位的思政理论课的挑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强意识形态性与网络文化的泛意识形态性存在矛盾。在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中,各类价值取向、道德取向、政治取向杂糅,对广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政治信仰等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侵蚀和消磨,从而直接影响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中共的教育基地,其使命就是给受教育者以正确的社会价值、社会伦理引导,最大程度限制网络的泛意识形态化和最大程度发挥思政课教育的功能,并将二者统一起来是当前思想政治课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2 校园网络文化对传统思政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挑战

长期以来,思政课都是采用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授课模式,从这点上说应该是成功的。但在网络时代,广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可以更直接地接触社会,他们所受到的潜移默化不再只是思政教育者的熏陶,而是受到整个社会的影响。另外,校园网络文化存在大众效应,使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的控制力衰减,有效引导学生舆论,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功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提出了一些挑战,教师引用的知识和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极为重要。

2.3 校园网络文化对思政课教师素质的挑战

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通过网络进行的工作、学习、交流、娱乐等活动,参与创建的网络媒体传播内容,与其在网络内容影响下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共同构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核。因此,校园网络文化就成了一种。教育者在各参与主体都平等活地共同参与构建的文化体系中,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而是兼有传播者和导师的双重身份,他们对受教育者是提供影响、选择和引导。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育者须以个人的人格魅力来直接提升育人效果。

3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3.1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多渠道唱响主旋律

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坚持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灵魂,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有基础、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网站;坚持积极引导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凸显校园网络文化主旋律,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促使校园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确保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以主动的姿态对大学生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反馈,使之成为配合思政课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同时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校园思想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增大网络信息中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信息比重,让大量具有良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信息围绕在当代大学生的周围,为他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精神家园。

3.2 革新思政课教学方式,知识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相结合

从心理学上说,学生接受任何一种思想或观念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首先要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学生经过一定的认识过程,最后趋于理解和固化,形成认识事物判断事物的内心准则(见图1)。根据图1,思政课的教学应采用教师讲与学生做的教学模式,做到知识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相结合,结合教材知识点选择社会上一些颇具争议的社会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展开讨论。

3.3 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素养,构建学习型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因此需要具有比普通教师更丰富的知识、更深邃的思想、更高远的境界,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的全方位素养,根据这个特性构建学习型师资队伍也是与时俱进。当学习意识转化为一种理念之后,这种理念会成为一种习惯,习惯必然会带来收获,而日益深入人心的学习理念会在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里开花结果,最终实现个人及组织的自我超越。

第三篇:激发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活力心得 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作为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我倍感温暖,无比振奋。

文化是一种深沉、广泛、持久的力量,为高校思政课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厚的道德滋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不仅为办好思政课指明了方向,更阐发了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文化底蕴与文化支撑的内在逻辑,必将激活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文化驱力。

一、坚持内容为王,深入挖掘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文化资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容是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它们所规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的总和,在事物变化发展中起基础性、决定性和关键性作用。因此,要激活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文化驱力,就必须要牢牢把握课程内容建设这一核心,着力优化路径破解难题,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中、从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高校自身在长期办学实践积累的校史文化、治学文化和课程文化中,汲取思政课建设的人文养分和精神力量,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对接好思政课需要的“育人

点”和文化资源能够提供的“服务点”二者之间的契合度,遴选出思政课教学所需并与之相匹配的故事、素材、案例等文化资源,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设计,抓好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考核评价等环节,实现对思政课的文化赋能和以文化人。

二、坚持主体为要,切实把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文化需求

高校学生作为思政课的主体,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他们无论价值引领、思想解惑、道德情操,还是理论学识、艺术修养、实践养成等方面,从“文化”外延的大概念来说,归根结底指向的都是要提供怎样的文化生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立足更宽广的文化视野、立足以学生为中心、立足意识形态的政治与文化属性角度,牢牢把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清醒看待思政课文化供给与学生需求的层次性矛盾、学生不同主体之间因自身情况导致对文化需要不同的差异性矛盾、思政课文化供给与学生需求的价值取向背反性矛盾。进而以问题为导向,从提高思政课的文化供给质量和效率出发,聚焦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打造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思政课。

三、坚持方法为实,大力增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文化效度

从理论供给而言,思政课的价值魅力和理论说服力虽然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真理性、科学性和价值性,但“好内容”也需

要寻找更好的表达方法。毕竟,在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方法论是人们作为活动主体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客体而达到特定目的的途径和手段,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不仅包括具体方法,也包括思维方法。这就要求,思政课要探索切实可行的实用方法,在有限教学的文化空间里,把握好“内容”所承载的道理、事实、情感等要素,创新教学话语表达方式,研究高校学生受众的习惯、特点和认知,把课程规定要讲的、教师自主愿讲的和学生困惑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学生讲”结合起来,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像文化润物无声一样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方能最大化彰显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四、坚持探索为赢,建构拓宽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文化理路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成效是显著的。但在教学效果、教材建设、师资队伍、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迫切需要探索长效性、可持续性和系统性路子,发挥文化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的“软”治理作用,运用文化治理这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治理方式加以应答,重点抓好“三大任务”。一方面是要建构形成稳定的思政课教学文化,升级构设教学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让持久成形的教学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成为师生共同的课堂范式。另一方面是要建构形成独特的思政课教师文化,让思政课教师不能只做答疑解惑、

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让“人师”和“经师”合一的理念成为教师身份自觉。第三是要建构形成特殊的思政课课程文化,要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第一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第一学科”、思政课建成“第一课程”成为集体的价值共识。

第四篇: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对策研究之理论探究篇

摘要:在高校大学生各方面基本素质的培养中,思想政治素质无疑居于核心地位。本文在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基础上,围绕四个重点问题试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作一理论探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对策

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00万,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况且对于社会来说,一个人若只具智性而缺乏德性,则可能是本领越强,威胁就越大,所以建构和谐社会,也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在大学生各方面基本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无疑居于核心地位,它决定着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和行为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心与重视,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本文在认真学习、努力践行该文件的基础上,试图就如何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一理论上的宏观对策探究。

一、有的放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高等学校‚两课‛课堂教学旨在系统地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人生哲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针对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和现实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各种倾向进行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认识能力。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紧密追踪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入大学,随着生理心理的日益发育成熟,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要发生一系列明显变化,出现许多引人注目的新特点。(1)思维的敏锐性。作为年轻一代,大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能够感知历史跳动的脉搏,热切关注社会问题和时代变革。他们支持改革开放,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展,同时对现存的社会弊端高呼革除;对社会中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深恶痛绝,非常关心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能够很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具有相应的开放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2)观念的多样性。由于家庭状况、学习条件、社会背景的不同,人际交往范围和内容的不同,所受社会影响的层面和程度不同,由于身心成熟状况、社会实践经验、文化知识素质的不同,尤其由于主观努力的不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色彩纷呈,不仅不同地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观念各有其地区特点、年级特点、专业特点,即便同一班级、同一宿舍的大学生的观念也各具独特的个性色彩。(3)行为的矛盾性。大学生思想尚未完全定型,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矛盾性。他们希望正确认识社会,但又缺乏深刻分析和辩证思考的能力;他们想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却往往陷入脱离社会需要自我设计的空想之中;他们追求各种新知,但往往因为缺乏辨别力而良莠不分、兼收并蓄;他们要求净化社会风气,但有时自己也会受不正之风的污染;他们想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但在实际生活中又常常难以律己。等等。(4)情感的多变性。大学生涉世未深,缺少社会实际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正式定型,正处于体验、比较、思考、探索时期,因而情感具有不稳定性。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时代思潮的迅速变化、思想文化的交错影响、学业爱情等方面的成功与挫折,都会引起情感的两极变动。其变动趋势往往非此即彼,在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的两个端点之间跳跃。另外,大学生情感变化还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由于缺乏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缺乏明确的目的和追求,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为一时的冲动情绪所左右。了解和掌握上述特点,是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讲好‚两课‛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

第二,准确把握‚两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但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两课‛教学,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问题。(1)课程本身的难题。‚两课‛课程设置缺乏张力、内容实效性不高、教材不尽合理,是让教师们大为头疼的难题。‚两课‛教材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各阶段、各门课多有重复,许多内容学生早已耳熟能详,听起来味同嚼蜡。而且,教材内容过于强调知识性、系统性、统一性,没有很好把握时代脉搏,不能解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出干瘪而陈旧、僵化而空洞等不良倾向,学生往往感觉到是虚的、空的,‚理论是一套,实际不对号‛。(2)授课场所的尴尬。‚两课‛教学对象是全校学生,时间有限、人数众多,特别近年来由于高校为提高办学效益而扩招生源,‚两课‛大多在大教室上。一百多名至两百多名学生济济一堂,除非教学内容时时引人、堂堂精彩,否则,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很难始终如一的。至于说,师生双向及时的交流反馈,做到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对教师来说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3)教师心理的失衡。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高校领导对不能有立竿见影之效的‚两课‛不闻不问,只是被动地应付,甚至采取歧视性政策。多数高校职称评定时往往只重视科研成果,对教学至多有量的规定而无质的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更是心存疑问,怀有偏见。‚两课‛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和不断提高缺乏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就是说教师缺乏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和压力,这样,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靠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还有‚良心‛的支撑。(4)学生思维的抵触。中学阶段主要是功利性的应试教育,政治教学没有也不可能进行系统、充分地讲解,加上学生缺少社会阅历,中学生根本不理解政治课内容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样,在死记硬背中渐渐地对政治课产生了厌恶情绪。况且,政治课不能直接成为上理想大学的有份量的砝码,大多数学生在中学就形成了轻视政治课的思维惯性,并且一直带到了大学,政治课对他们来说就像‚一锅夹生饭‛。此外,‚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疾风暴雨式的政治活动,使中国人对政治、政治教育失掉了热情,敬而远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年一代的政治观。

第三,积极探索‚两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事倍功半。在正视课堂教学面对诸多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要兴利除弊,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1)说服引导法。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因为客观事实和科学理论不可能在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中自动发挥力量,只有通过系统教育和全面灌输,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和掌握。首先应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和内容的具体要求,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存在的思想问题,运用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形势政策教育和伦理道德讲座等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说理引导。切实把握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特点,针对其身心状况、个性差异、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因人而异地进行说理教育。其次,在理论说服过程中,既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又不粉饰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敢于揭露和谴责不正之风与腐败现象,着力引导大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分清主流和支流,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再次,改革‚我说你听‛的陈旧教育模式,通过相互交流看法、共同分析探讨问题或不同观点的争辩,得出正确结论,从而培养和提高其识别、判断与评价问题的能力。最后,还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高深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2)比较鉴别法。因为真、善、美总是同假、恶、丑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有比较才有鉴别,所以比较鉴别法可以帮助大学生准确掌握区分是非的标准、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自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及时识别和抑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具体来说,有两种形式。其一,从时间上,把事物的过去和现在加以比较的纵向比较法。如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成就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情况进行比较,以提高大学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其二,从空间上,把有一定联系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的横向比较法。例如,把我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一方面应该正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科学技术和人才、管理方面的先进之处,进一步认识到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增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还存在着诸多丑恶腐朽的东西和不可克服的社会矛盾,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3)情感育人法。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由此可见,情感能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它既是品德认识转化为品德信念的催化剂,又是品德认识转化为品德行为的推进器。情感育人法的运用必然会对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催化和推动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以自身的高尚情操对教育对象进行情感感化,以引起共鸣,应当用真诚无私的爱去架构与大学生相互沟通的感情桥梁,在心理相容的情感气氛中使教育如春风化雨、点滴入土。还要综合运用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影视等文学艺术手段对教育对象进行情感熏陶,使大学生由欣赏而动情、由动情而移性,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

二、延伸渗透,努力拓展高校思政的有效途径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推进市场经济模式的社会转型期,整个思想文化领域正经历着嬗变与重组的震荡,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与稳定,这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跳跃发展的契机,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困惑和难题。这些困惑与难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市场经济的物质诱惑。强调物质利益和利润的最大化,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以此为土壤极易滋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严重影响大学生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不小难度。加之中国社会正处于极不稳定的转型期,一些问题和矛盾,如减轻农民负担问题未能妥善解决,党内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一些地方社会治安混乱等等,也给大学生思想造成不少负面影响。理论界某些人士哗众取宠,趁势提出‚远离政治‛、‚告别革命‛、‚淡化主流意识‛等错误观点也乘机侵袭着大学生们原本单纯的头脑。

2、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高新技术和信息网络扑面而来,使得地球村伸手可触。因特网大量出现在大学校园的图书馆、学生宿舍、教师家庭和各个公共场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信息接收中的权威地位已被打破。网络是柄双刃剑,在便捷沟通交流的同时,也难免会有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程。比方某些跨国界的计算机互联网上的内容纷繁复杂,许多精神‚洋‛垃圾充斥其中,如极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世界观、方法论,主张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自私观念,为了个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的极端想法等等。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这些精神垃圾可以畅通无阻地到达大学生的计算机屏幕,直接毒害着青年一代的思想。

3、传统教育的不合时宜。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靠的还是居高临下的灌输,很难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关于教学内容的设置也仅是无济于事的事后弥补,并没有超前的预测和预防。比如关于反腐败的宣传,总是通过讲解案例惩治来表明反腐败的决心,而没有追根溯源,探究其问题症结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常常是孤军奋战,陷入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窘迫状态,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也没有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局面。针对大学校园里不断出现的‚新鲜不良事物‛,不是以预防、排除为主,而是以‚堵‛作为灵丹妙药,从而引起部分青年学生的逆反思维。

4、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凸显。伴随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带来的思想重荷,社会问题积累产生的思想困惑,部分青年学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拉大,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出现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也使得部分大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大学生凸显的心理问题,轻则导致个人与社会生活的失调,自身言行难以融入社会、集体中,重则可能引发厌世和反社会人格倾向。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又往往忽略了心理方面的咨询和教育,抑或心理教育活动尽管表面上开展得红红火火,但因往往带有‚做秀‛与表演成分,结果曲解了学生、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诸如上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的新难题,有些单纯依靠思政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则难以奏效,所以我们还必须采取延伸渗透等手段与方法,努力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一,社会实践法。社会实践是连结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因为外部的教育影响和书本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人们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才能为人们所理解、吸收与消化,从而转化为人们内在的思想观念。为此,应该结合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特点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安排大学生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地区、先进单位参观访问,或就某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社会实践法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从内心理解和支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在积极性;有助于巩固书本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加强能力锻炼,克服脱离实际、眼高手低的弱点。

第二,集体活动法。通过丰富多彩的党、团和班级活动,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成功实施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影响。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对大学生党员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目前,高校大学生团员在学生中比例一般高达90%以上,所以应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团组织在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要切实抓好基层团支部建设,健全团的组织生活,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引导团员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自我提高;积极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不断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并激励广大团员努力奋发向上。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此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还应渗透于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学生公寓等集体活动之中。

第三,网络教育法。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过去那种‚嘴喊、腿跑、手抄‛的体能型,‚以时间换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远远落后于时代所需。当务之急,是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互联网的隐匿性,大学生在网络上反映出的思想可能更为接近本色。所以,既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又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还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因此,既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更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第四,心理教育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必须加快心理素质培育的步伐,如果不了解大学生心理,就无法真正做好思政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国外大学一般均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2500-3000名大学生配备一名专职人员负责统筹安排与组织、协调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其次要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起,开展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通过科学、规范的心理测试建立大学生个人心理档案,把有问题的新生找出来,有目的地针对性地跟踪辅导。还要面向全校大学生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祖国培养千百万优秀人才。

三、自觉觉人,大力加强思政工作的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制约着高校思政工作的效果,关系着高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自觉然后才能使他人觉悟。

第一,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当首先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在大的政治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晰的方面,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针对错误倾向展开有说服力的批判;能够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视角深刻认识和理解党的政策方针,能够有说服力地解决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疑虑和障碍,能够从本校的具体校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政策;以无私奉献的精神、高度自觉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去从事高校思政工作;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如政治问题、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和一般学术问题,又如思想意识问题与思想方法问题等。

第二,思想素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当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树立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观点、全面辩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的观点、人民群众的观点;努力探索和掌握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科学的具体思维方法,科学地制定思想政治工作的计划和方案。同时,还要继承和发扬一系列优良作风,以影响和带动整个学校优良校风的建设。具体来说包括:(1)民主的作风,即相信大学生、依靠大学生、密切联系大学生,遇事同大家商量,善于集中大学生的智慧,把教育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2)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即坚持原则、是非分明,敢于同不良倾向作斗争,对别人的缺点能开展诚恳的批评,对自己能一分为二,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经常自我总结,虚心接受批评。(3)严于律己的作风,即能够以身作则,要求大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大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4)艰苦奋斗的作风,即做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第三,道德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主要涵盖:(1)大公无私、奉献为上。高校思政工作主体应坚持一切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利益出发;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富有奉献精神,乐于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岗位上为祖国默默奉献,不过多计较名利得失。(2)热爱本职、兢兢业业。这也是职业基本道德准则。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始终热爱本职工作,以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抱负心、责任感和高度的工作热情面对大学生群体;对工作极端负责,踏实肯干,不怕辛苦;对业务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努力创造第一流的工作水平。(3)以人为本、平等待人。热爱和关心教育对象,关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进步、学习和工作、生活;尊重和信任他们的人格、荣誉和权利,认真听取分析其意见和要求;平易近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不以势压人、动辄训人;对待教育对象的关心、帮助和评价不以个人感情亲疏和个人好恶为转移。(4)团结互助、顾全大局。尊重并支持、配合其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劳动和工作;维护领导的权威、支持下属的工作,对领导不投其所好、不抬轿子,对下属不拉帮结派、不摆架子;善于和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同志讨论问题、交流思想,求大同、存小异,坚持以大局为重、合作共事。

第四,能力素质。能力是运用于工作实际的各种技能和艺术,它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效率。大学生思政工作主体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分析综合能力。分析能力是指能够根据研究对象固有的系统性,对构成这个系统的诸要素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进而从多样性的现象中发现其主要的、本质的东西。综合能力是指能够在分析的基础上,在思维中再把研究对象的各个本质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为统一整体,从而把握对象的整个面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有具备分析综合能力,才能在掌握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其思想特点和发展趋势,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2)决策计划能力。决策能力是指善于出主意、想办法,能够综合各种情况进行判断和做出决定;计划能力是指善于把决策具体化,能够依据客观情况科学制定工作目标,正确选择工作方法,合理设计思想政治工作活动。科学的决策和计划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关键。(3)组织协调能力。组织能力是指善于发动和培养骨干,并通过其团结和带动一般群众;协调能力是指善于协调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之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思想政治工作同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争取各个方面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力支持,以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只有具备了组织协调能力,才能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科学的决策和计划落到实处。(4)宣传表达能力。宣传表达能力主要包括文字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形象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是指能够把教育内容见诸于文字,通过报刊、书籍、广播、墙报、文件等形式影响和教育工作对象;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善于通过报告、讲解、座谈、个别谈心等方式循循善诱地说服教育客体;形象表达能力是指善于把教育内容见诸于艺术形象,通过电视、电影、图片、图表、艺术作品等形式,借助艺术形象的感染力来影响大学生。除了以上基本技能以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还应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

四、润物无声,努力营造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

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如何,对于教育效能的发挥,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政教育要改变那种生硬说教的单一方式,采取必要的措施,从各个方面不断软化、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第一,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良好育人环境所发挥的功能是强大的:可以保证学校的发展方向,纠正与学校宗旨的任何偏离,引导思政教育主体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而努力奋斗;可以使全体师生员工产生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增强归属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把教师、管理干部、服务人员和大学生紧密结合,协调学校内部人际关系,化解矛盾、消除冲突,使学校整体和谐协调地运转;可以同化新成员,使其承认并接受其价值观念,把学校的群体意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使自己的‚个性‛融合到学校的整体意识之中,成为其中名副其实的一员;可以通过学校为社会各界输送的人才和学校的科研成果,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影响。首先,校风是一个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和服务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学校个性特征的行为道德风尚,是学校办学治学风格和师生员工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和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深厚学风,可以起到感化和约束的作用。各级领导要率先垂范,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身体力行,做好师生的表率;全体教师要有正确的政治观念、严谨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和从严治教的工作态度,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风范;全体学生都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的学习目的、勤奋科学的学习态度,严明的学习纪律和显著的学习效果。其次,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规律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依据师生员工尤其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出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有规可循、有章可依。并保持规章制度的相对稳定性,使其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切忌朝令夕改、因人而异。再次,要建立必要的文化设施,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和活动经费,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健康、高雅、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对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校园活动实行有效控制和必要管理。

第二,寻找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思政教育模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理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仅有高校思政教育主体自身的努力,不仅因为缺乏大气候而形不成‚气候‛,甚至还会导致与社会有距离而遭到排斥,因此,高校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配合。社会与家庭要保持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才能形成合力,从而为思政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宣传、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都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牢牢把握舆论的正确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对于大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应实行免票。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鼓励和支持面向大学生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要依法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完善资助困难大学生的机制,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从目前高校整体情况来看,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而家庭是赋予个体最基本的社会属性养成的首要与主要场所,家庭对人格的影响涉及各个方面,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代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均有放松的趋势:学校实行住宿制,大学生与家庭的接触减少;由于社会高频率的流动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教育做得很不够,家长意识不强,教育方法不当,也削弱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接触与交流。尽管如此,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与作用仍旧是巨大而无法替代的。鉴于是,家长要主动与学校取得联系,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密切关注其在社会上可能受到的不良影响;高校也可学习与借鉴中小学的做法,通过家访、家长接待日、家长座谈会、咨询会等形式,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及时寻找家庭配合学校思政教育的新途径。

第三,建立平等、互助、竞争的新型人际关系。‚大学之‘大’,乃全面、普遍、高深、超然;大学之‘学’,乃精神、思想、探索、创造。‛除了‚大‛和‚学‛外,大学生还应该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并逐步适应人际关系的‚游戏规则‛。因为‚大学生绝大多数比较重视知识的积累,这是飞行的油料,人生除了健康的身体外,至少还需要两方面的本事:一是处事的本事,二是处人的本事,缺一不可。有了处事的本事就可以起飞了,但是没有处人的本事就可能会撞机。‛因为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处于同一年龄阶段,彼此间没有尊卑长幼的差异。由于大学生都是被教育对象,彼此之间一般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等级与阶梯关系,更不存在人身依附和隶属关系。由于大学生尚未投身社会,彼此之间亦无地位高下之别。由于共同的语言、相同或相似的情绪体验,所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君子合而不同‛,平等应当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一条基本准则。大学生尽管来自不同的地方,风俗习惯、语音系统等虽然有差异,但其活动范围主要是在校园内,接触对象主要是老师和同学,交往目的主要是为了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切磋学问、关心国事、探讨人生、抚慰鼓励,交往方式主要是接触交谈,所以,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稳定。而且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的大学生要在一起学习、生活好几年,相濡以沫、相识相知,彼此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即便出现矛盾,一般都能自我解决和整合,不会有较大的波动。总体而言,大学生之间主流人际关系应该是团结的。由于大学生大多都是第一次远离家乡,且正处于青春的初期,需要有人能够倾听自己的心声,需要与他人个性特征上的互补和互嵌,因此人际关系中的友爱因素必不可少。大学生自身也时常利用人与人在时间、空间上的临近性,举办‚同乡会‛、‚联谊会‛等,为彼此间交流互助提供一个可行的平台。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铁饭碗‛、‚保险柜‛业已成为历史,大学生应该学会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为此,必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意识:既要勇于竞争,注重开拓进取,又要坚决反对西方利己主义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主义;既要强调优胜劣汰,又要强调互助合作、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共同进步;既要讲求目的的正当性,又要讲求手段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第四,推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交融。在以‚推进教育新理念——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为主题的‚200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指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是多年来各国高教界以至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早已关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具有非常现实的迫切意义和长远意义。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发展,科学教育迅速占据了现代教育的核心位置,人文教育则逐渐衰落。人文教育的薄弱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脱离已经成为严重的现实问题,并引起各国教育界的警惕和忧虑。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科技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挑战下,人文教育相对薄弱的问题则更加突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均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重要内容,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所谓科学精神,是指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开拓创新、勤奋不息的进取意识,独立思考、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和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企盼和高扬,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探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不能分割的,二者是人类文明腾飞的双翼,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孪生姐妹。以‚求真‛为主要特征的科学精神促进人文精神更健康、更丰富,改变着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发展过程理性化。人文精神是求善的,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氛围和环境,也约束了科技团体、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成为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和领航员。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任何一方面的残缺都会使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步入误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历来是培养青年大学生的重要基地。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探求新世纪、新形势、新情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两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力加强思政工作的队伍建设、精心营造思政教育的良好环境,从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向社会输送富有真才实学、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人才,为今日中华之振兴、祖国之繁荣做出贡献。

第五篇:我院思政部派遣教师参加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岗前培训

为进一步落实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粤教工委〔2009〕35号)的精神,为高质量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案的贯彻执行,广东省教育厅于9月24日至25日举办了2011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我院思政部派遣了李小银、陈长玲、邱志斌和蔡双仁参加了此次培训。

会上,教育部思政部主任邓传淮、广东省教育厅袁本新处长作了重要讲话。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郑永廷教授、深圳大学刘志山教授、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国兴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教授等专家分别作了专题报告,他们就思政课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授课技巧、教学方式、注意事项及新任教师的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与分析。会议期间,参会教师还观摩了2011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决赛。

通过培训,我们四人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对思政课的理论本身认识

(一)领导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视

我认识到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亲自审定了这套教材的编写提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以及有关学科专家,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对教材进行了极为严格的、多次的审读审议,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这在我党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这充分证明党中央对青年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二)课程本身变化

在培训前,自己对新编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材程认识不到位,也不重视,总觉得教材多次改动也大同小异。通过培训后认识到:这本教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权威性、严肃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此外,这本教材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可读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

(三)对老师的要求

新教材的综合性、系统性比过去的教材强了,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使这门课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一门优秀课程?我认为我们应当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使这门课程成为对大学生成长最有帮助的一门课程。能够运用这门课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判断社会现象,正确认识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必要性,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引导自己积极加入到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去,努力拼搏,勇于开拓和创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多出力多作贡献。二是使这门课程成为对大学生最有吸引力的课程。努力探索教育改革,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下功夫,通过创新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习这门课成为能解读生活、指导实践、陶冶思想和锻炼心志的良师益友。

(四)对大学生本身的作用

大学时代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追求真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恰恰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用科学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思想概论”课通过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点,帮助大学生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最新成果,使他们懂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持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因此,大学生在人生的这样一个阶段,学习这样一门课程,如果学得好,收获将是巨大的,影响将是深刻的,受益将是终身的。

大学生需要“思想概论”这门课程,但能不能把它讲成大学生喜欢的一门课程?还取决于我们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和教学心理的运用,因此,我们要在这方面狠下功夫,创新教学手段,改变教学形式。首先要充分运用启发和互动教学模式,合理搭配视频与板书,提高教学的能力培养功能,增强课程的生活性、实际性,达到贴近大学生的效果。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得准确是科学,讲出吸引力是艺术。要使大学生愿意听并且相信我们讲的道理,必须钻研讲课艺术,以高超的讲课艺术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假期,我们观看了许多百家讲坛的DVD,使我们百听不厌。为什么她讲得课能有如此吸引力了?我们体会,这主要有

三条:一是要“有的施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利于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就是好方法。我们虽然面对的都是大学生,但是学生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此地区与彼地区、此校与彼校、此专业与彼专业和此班与彼班的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都有差异性。所以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和教学深度上都应该区别对待。如果上课都一个模式讲“道理”,不区别对待,不“有的施教”,这就会偏离学生实际的知识结构层次,使教学目标不能准确的指向恰当的教学对象,造成教学资源浪费,最终使教学的目的无法实现。二是贴近了实际。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更应该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只有这样,才有活力。三是要有高超的表达能力。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形成语言和行为的感召力,把“概论”课讲成对大学生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门课程。

二、对科研的认识

一个学校能够与其他的学校相比,具有自己的特色,在于软实力的竞争,关键在于教师的科研能力。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教授就论文的写作的选题原则与方法、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写作的技巧和规范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作了详尽的介绍,使大家深受启发和引导。作为教师重要的是教好书、育好人。而从事科研是知识再生产和知识更新的重要手段。做科研要踏踏实实,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绝不抄袭,并且要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并且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并为之奋斗终身。

三、对我省思政课教学的建议

(一)提供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四门理论课的课件库,让教师随时查看和利用,讨论和答疑平台。

(二)确定计划,制订科研规划,设计科研项目与课题,争取国家和省的相关科研项目与课题;并向年青教师倾斜。

(三)定期组织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优秀教师交流、送优质课到校,并形成名校名师互帮对子和兄弟院校,尽可能缩小差距。

(四)整合各个学校的优势,并进行特色帮扶和发扬。

(五) 管理、审批本会的经费的使用和确定年会的主题、时间和地点;

总之,这次培训使我们了解了思想政治课发展形势,学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很多新思维和新方法,使我们的职业认同度和职业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加深了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神圣职责和崇高历史使命的理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的新的认识,教学改革的紧迫使我们感觉责任心更强了,同时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相信我们自己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拼搏、奋力争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也为我院的发展和壮大贡献力量。

李小银

9月26日

上一篇:工行法人授权委托书下一篇:给新生家长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