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专业论文范文

2022-05-13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建筑学专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根据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入OBE学习产出理论,学习产出教育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点在学生的学习产出上,即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取得学习成果以及如何评估学习成果。并建立微团队,使学生将来能更好的适应实际工作环境,为社会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学生。

第一篇:建筑学专业论文范文

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与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摘要]文章以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和特点为出发点,首先探讨我国目前建筑学专业课程的设置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环境艺术专业特点,并揭示建筑学专业对环境艺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中的启示,最终目的是将新兴高校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要求,培养出符合现代城市建设要求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 环艺设计专业 课程设置 改革 启示

[作者简介]王薇(1977- ),女,满族,宁夏银川人,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环境艺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课程与教学。(宁夏 银川 750021)

一、建筑学专业和环境艺术专业的相关背景和联系

我国高校建筑学专业始于1923年,由刘敦桢先生在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创立了相当于大专程度的建筑学课程。随后1927年刘敦桢先生又在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创立了第一个高等教育程度的建筑学课程,1928年初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更名为江苏大学,两个月后江苏大学再更名为南京国立中央大学。1932年,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的建筑工程科改为建筑工程系。直到1937年,建筑工程系得以不断发展,师资也不断扩充。另外,兴起于1928年的沈阳东北大学的建筑学专业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而今,不仅以上的老院校建筑学专业蓬勃发展,而且各地新兴高校也相继开设了建筑学专业。而与建筑学的相关专业——环境艺术专业是在1957年,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提出建立国内第一个“室内装饰系”为专业设置起点。在当时室内设计专业是室内装饰系的一个专业,直到198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将室内设计专业改为环境艺术专业,并逐渐将环境艺术专业扩展到室内外的设计内容。随之在1998年前国家教委调整普通高校专业目录时,将环境艺术设为高等院校的一个专业,为艺术设计增加了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虽然目前中国高等院校环境艺术是一门较为新兴并涉及建筑学、规划学等的边缘学科,而且在很多大专院校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但是由于学校背景、学科构成的不同,在课程设置上都有所偏差。如建筑院校一般会遵循建筑学工程和设计的课程来设置,美术院校会偏重于艺术设计方面的课程设置,林业学校会偏重于植物种植学科的课程设置。由此产生出各个学校教学大纲和基本培养方向的差异。笔者认为可以发挥各家之长处,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优点补充到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中,制定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

二、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特点

目前,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绘画基础、建筑学、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工程技术、环境和空间表现。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有以下特点:(1)课程设置一般比较偏重于工科和理科课程内容,如设置了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建筑结构选型、建筑力学等课程。(2)因为建筑学专业的学制一般为五年,所以专业课程设置比重较大。建筑学专业的一年级课程设置为公共课程和专业入门课程,而建筑学专业的二年级至五年级课程全部设置为专业主干课程(其中涵盖专业实践课程)。(3)重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环节及顺序的连续性。(4)设置课程种类多,囊括多方面、多学科和多层次的课程内容。(5)实践课程的设置在专业课程中占有一定比例,几乎所有专业设计课程都与现实项目链接,为学生能较早适应工作岗位提供实践机会和便利条件。

三、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特点

环境艺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的、综合的艺术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它涉及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知识,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涵盖性。

环境艺术专业课程具备以下特点:(1)系统性。环境艺术专业课程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系统性特点是指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要求课程的内容多样而复杂,并且还要符合环境艺术专业的多学科、多方向发展。如何能培养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具有整体思维能力的环境艺术专业人才,是制订专业建设计划思考的重点。(2)特色性。这里所谈及的“特色”是指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特色。就环境艺术专业建设而言,不同性质、基础的学校都有各自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建筑学为依托,侧重于建筑内外环境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研究和教学的环境艺术专业课程,构成高等院校开办环境艺术专业课程的特色。(3)创造性。创造是设计的灵魂。设计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设计方法和技艺的传授。在艺术和设计之中,创造是它的主要特征,也是生命活力的所在。在环境艺术课程设置上,要充分强调创造性的特点,树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解放学生创造力为主线的课程教育体系。(4)适应性。围绕着建筑环境,环境艺术设计小到一个标志设计,大到城市环境景观设计,都是环境艺术设计师所要面对的工作。因此,各个高等院校在制定教学内容和组织课程设置时课程内容要广泛和多样。

四、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对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启示

综上所述,笔者分析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认为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具备以下优点:(1)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完善,覆盖内容广泛,涉及各种建筑的设计,同时延展到建筑外环境和内环境的设计等内容。如在设计建筑时其外部环境是很重要的,建筑学专业不仅能对建筑本体(建筑功能、空间联系、建筑外观等)有较深入的设计,而且对于建筑的外延——环境也能做到全面和合理设计。(2)课程内容安排紧凑,课程顺序连贯。如在建筑学专业的一年级课程设置中,有一门课程为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这门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在今后的设计方案制作中,能够熟练地将二维与三维空间进行自由转换的法宝。这门课程内容不是单纯的绘制图纸,而是让学生凭借课程中的投影定律、透视求解原理能够全面和理性地绘制效果图和工程图。即使在3D辅助电脑设计软件的今天,该门课程仍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思考和想象能力都有较大的帮助。另外,建筑初步课程中学生可以掌握模型、空间、效果图渲染等手法和工艺的制作。可见建筑学专业课程是一门很好的实践课程,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建筑学设计过程的实践内容,而且在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和能力。(3)课程设置时将建筑学专业多门课程融合、渗透和灵活应用。如在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内容中加入工科课程——结构选型、结构力学等,结构选型、结构力学是建筑设计和室外构筑物设计的物理结构基础理论课程,离开它们建筑设计就是空洞和不切实际的。因此,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内容上既有工科课程又有理科课程,这些课程穿插在整个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环节中。(4)理论课程内容多样。建筑学专业不仅开设建筑历史课程,还设置与建筑相关的艺术理论课程,如西方建筑流派、西方建筑艺术史、中国和西方雕塑史、中国园林史、美术史等,并可通过增加学分的方法鼓励学生选修音乐史等其他艺术理论课程。这些理论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对建筑学专业设计素养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相对于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环境艺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以下不足:(1)环境艺术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匮乏。学生生源质量的差异和艺术类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薄弱,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不能够深入人心的根本原因。比如因为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地处偏远地区和知名度较低,所以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理解和掌握的困难。(2)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时不注重课程的延续性。如环境艺术专业二年级的三大构成(平面、色彩和立体构成)课程结束后,直接转入室内设计课程的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会使得三大构成(平面、色彩和立体构成)和室内设计课程之间缺失一门必要的过渡课程,造成学生知识链的断裂。此外,前面所提到的画法几何及其阴影透视这门课程,是讲解和解析物体由三维体量转换到二维体量的制图方式和原理课程,它是建筑和环境设计制图原理的根本内容,同时也是在建筑制图和手绘效果图技法两门课程之前的先行课程。如果没有学习画法几何及其阴影透视课程,学生在学习工程制图时根本理解不了投影定律、平面及立体之间转换过程的方法,从而会导致绘制的效果图比例失调和透视错误。这些都会对环境艺术专业今后的设计课程造成负面影响。(3)在环境艺术专业主干课程中,重方案设计成果,忽视设计方法和理论。如环境艺术专业主干设计课程中的园林设计课程一般设置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园林史和园林设计原理,第二部分为根据园林设计理论进行园林方案设计和探讨。两部分内容在专业设计课程中缺一不可,但是由于课时时间短和课程内容划分的模糊,造成专业设计理论课程内容的讲授概括。加上学生本身轻理论、重设计,造成学生忽视专业设计理论课程而直接进入相关的设计方案任务制作过程。学生会从潜意识上认为该门专业设计课程仅是绘制图纸和完成作业,专业设计理论知识只是昙花一现,没有实际用处。这样环境艺术专业的每门主干设计课程如此反复循环,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抛弃设计理论课程学习。如此专业设计课程就变成制图课程,设计理论课程将变成毫无意义和不切实际的内容。

通过建筑学专业课程和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别及优缺点比较,环境艺术专业应该汲取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优点,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目标,由原来单纯的课程和课堂内容传授转向于建筑学专业的重理论、技能、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性培养方向,实现环境艺术专业学生技能和理论素质的全面发展。因为建筑学专业办学较早,各大院校建筑学毕业生走向社会的时间较早,在专业成熟度和知名度上都要高于环境艺术专业,所以如果想将新兴的环境艺术专业办学成功的话,应该要从建筑学专业汲取优点来发展自身。比如环境艺术专业课程改革之前,环境景观设计课程原来一直为单纯授课,学生通过手绘和制图的方式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环境景观设计课程改革后,教师可以通过接洽实际项目,让学生参与项目的整个设计和实施过程,像实地查勘、分析基地现状、收集直观的设计资料和数据、亲身参与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教师可以有步骤、有条理地针对实际设计项目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授课,最终完成环境景观设计课程内容和环节。这样的环境艺术专业设计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授课,而是学生与老师在实际设计项目及施工进程的交流和互动,更能实现环境艺术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五、结论

在国内,环境艺术专业还属于一个较为新兴的专业。虽然建筑学专业的从业人员和毕业生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方面能够涉及很多复杂的设计内容,但是在具体建筑外环境设计方面会忽视细微的设计内容,这就需要环境艺术专业的人员从环境设计细部方向去考虑或者补充建筑学专业外延设计方面的空白和不足,更好地完善城市建设和规划设计,达到更加精准的城市设计要求。目前,由于高等院校的扩招,加上生源质量的下降,对于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环境艺术专业课程可以在建筑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内容上得到改革启示,创造出更加适合的课程体系,最终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

[参考文献]

田学哲.建筑初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作者:王薇

第二篇:基于OBE理念的建筑学专业“微团队”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根据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入OBE学习产出理论, 学习产出教育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点在学生的学习产出上,即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取得学习成果以及如何评估学习成果。并建立微团队,使学生将来能更好的适应实际工作环境,为社会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学生。

关键字:建筑设计;学习产出;微团队

建筑学涉及理、工、文、艺诸多领域,具有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特点,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要求毕业生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建筑学专业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导向,学生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能独立完成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及室内设计能力。

1、建筑设计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

调研现有的建筑学教材知识结构陈旧、规范政策过时,课程建筑设计任务书不能与时俱进,设计任务书与现实因素的限定有一定区别,而显得过于主观和无所顾忌。导致讲授的知识点和现今建筑设计的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根据建筑学的培养目标,课程需要学习很多知识点,难度不同。学习后,学生普遍认为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涵盖的信息量大。

(2) 学生有不同的基础

建筑学的学制是五年制,四年级及以上学生对专业的基本认知和学习能力基本定型。由于其专业基础和个体差异的不同,学生上课对课程理解程度和进度有所不同。因此,采用统一的知识传递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求每个学生达到专业知识的综合学习水平是不现实的。

(3) 低效的课堂教学

教了多年的建筑设计课程后,我发现面对课堂上的30名学生,老师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设计课程,还要观察学生的课堂气氛,很少有学生有意识地在课前预习相关案例和建筑设计法规等内容。学生上课现象使教师在正常教学中的积极性减少,同时对最终的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

2、学习产出理论构建

学习产出(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 OBE)又称成果导向,是 1980 年代从美国开始兴起的一种教育模式。 该模式是将学生的技能与能力以可观察、可量测、可应用的模式呈现的,因此,适用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美国、南美、加拿大、英国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均得到广泛的应用。 学习产出教育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点在学生的学习产出上,即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取得学习成果以及如何评估学习成果。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学习产出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断向教师反馈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可持续改进,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性

3、 OBE理念下的“微团队”分层教学

3.1课程知识点梳理

根据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点,构建阶段性的知识体系:初级阶段(如建筑师的由来、建筑设计、施工规范和技术标准、设计材料等)是注重记忆和理解的知识点;中间阶段(如建设项目介绍、基本建设程序、施工图)是以应用为重点的知识点;高级阶段(如建筑规划和管理系统)是设计创新的知识点。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选择前两个阶段。基础薄弱的学生建议选择初级阶段。软件熟练,整体规划能力强的学生可选择高级阶段。学生在分工中也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和学习。这样,既能为普通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能为优秀的学生提供一个场所。

3.2任务设计

传统的建筑设计任务设计主要是测试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OBE理论要求学生完成创新任务,如提出项目建议、完成项目规划、进行案例研究和使用PPT展示他们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早期分析、实地研究和团队合作来完成项目任务。在教学中,课程作业在不同阶段转化为任务,以便学生能够展示他们的思维、提问、研究、决策和表达技能。通过循序渐进的知识点,达到分层评估的目的。

3.3教学过程

(1)微团队建立

“微团队”是由日本教育家佐藤倡导的“学习型社区”学习模式和军事管理体制演变而来的。一方面,佐藤提倡协作学习。团队成员之间不仅存在学习关系,还存在工作关系和情感关系。另一方面,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基本数量在20-30人之间。将学生分成5个微型小组,每个小组5-6人,每个小组选出组长。这样一位教师面对五位团队领导,这与项目团队的管理模式一致。信息通过教师传递→ 团队领导→ 团队成员,均在1:5以内,以确保有效传播性。

对学生进行课前知识评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类型自由组成5-6人的小组。每个队必须有三种类型的学生。选择能够挑战高水平学生的学生作为团队领导者,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组长带领队员提前查找老师分发的参考资料,细化难点等课前准备工作,预习内容主要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相关基础,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跟上老师的思路,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2)设计匹配预期“学习产出”要求的课程体系

根据制定的建筑学专业毕业生预期“学习产出”,逆向逐层设计实现预期“学习产出”所需各门课程设计,明确课程间相互关系、各课程对实现预期“学习产出”的相对重要性。 以确定各课程对学生要求的“掌握程度”。建筑设计IV课程有2个课程设计,第一个课程设计可以按照上述分配方式让学生参与,第二个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选择参与之前没有参与的阶段,这样学生在这门课程中可以参与到知识体系中的各个阶段。

(3)任务设计

传统建筑设计的作业主要是以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形式布置,任务书的内容一般很少是实际项目,以测试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点的能力。OBE要求学生完成创新任务,如提出项目建议、完成项目规划、进行案例分析、使用PPT、动态模型和其他演讲来展示他们的能力。在教学中,作业在不同阶段被转化为任务,这样学生就可以展示他们的思考、提问、研究、决定和陈述能力。

(4)教学方式

本次教学方式通过分层分导师授课,并结合录播课程和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和能力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合理分配各知识点的教学时间。初级理论阶段的知识点在课堂上讲授;中间阶段结合软件及小组成员组队,教师分组同步指导讲授;高级阶段由不同领域的导师教授,或偏向于管理或创新。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的学生需要在相应的阶段完成其他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5)构建“学习产出”教学全过程评价系统

预期“学习产出”制定的是否合理决定了整个“学习产出”教学模式的大方向是否正确, 实现过程是否合理有效決定了预期“学习产出”是否能够实现, 同时教学评价的反馈也能持 续改进“学习产出”教学模式,因此,在确定建筑学专业预期“学习产出”、设计匹配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预期“学习产出”及实现方法后, 上述内容进行评估是否合理。 从预期“学习产出”、“学习产出”实现方法和过程、学生达到的实际“学习产出”三个方面对建筑学专业“学习产出”教学进行全过程评价。

OBE理念的用于建筑学课程为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新的途径,能够改变当前人才培养现状,逐渐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广泛应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并不断应用于各个专业与课程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角色,以成果为导向,注重教学成果,建立多元化多维度考核标准,使得教学模式能够可持续改进,不断创新、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顾佩华,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

[2]林春丽,高校文科互动教学实践与实效研究[J].高教论坛,2011(1)

[3常志英,崔维森国内成果导向教育研究主题及脉络演进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

[4]戴冬晖,柳题.英美城市设计教育解读及其启示[J].规划师,2017 (12):144-149.

课题项目:铜陵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20xj073):基于 OBE 理念的建筑学专业“微团队”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叶婷

第三篇:景观建筑学的专业内涵初探

【摘要】 作为一个复杂的交叉学科,景观建筑学涉及了建筑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城市规划与设计等多种专业知识,在我国景观建筑学甚至涉及风水理论、五行之说。为了探究景观建筑学里的专业内涵,本文将从分析景观建筑学的起源、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研究的内容,探讨景观建筑学的专业内涵。

【关键词】 专业内涵 景观建筑学 发展演变

引言

与别的综合性学科一样,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发展于对其实践经验的总结之上,包括了建筑学、生态学、规划学、园林设计等知识。目前被广为接受的景观建筑学定义为:以人类户外生存环境建设为核心,集艺术、科学与工程技术于一体的以各种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为重点,涉及园林设计到国土区域的自然资源管理的复杂系统学科称为景观建筑学,其内容可细分为四个模块(景观评价与规划、景观详细设计、景观保护与管理以及场地规划和城市设计),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生态价值以及整体的经济价值。

一、景观建筑学概论

1、景观建筑学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景观建筑学最早是作为一门艺术进入大家的视线,是西方田园文学、绘画、园林营造以及自然景观与美学的结合体,其功能是创造、保护人类居住的环境以及乡间的自然美景。这个阶段可以当做景观建筑学的萌芽期,景观被分为了自然与人文景观两类。

19世纪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的兴起以及国家公园的创建事件被后人当做景观建筑学的正式起源。1858年,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引发了城市公园运动,随后美国的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的建立促使景观建筑学的内涵上升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二战结束后,景观建筑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得益于战争对城市的摧毁,景观建筑业的从业人员与工作机会大大增多,景观建筑学逐渐发展成熟。这个时期的美国景观建筑学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包含建筑学、艺术、规划学、工程技术一体的综合类专业。随着现代建筑学趋向于自然简单主义发展,现代景观建筑学也随之发展成为尊重大自然、地域特色、人类天性、景观建筑师个人风格的学科。现代景观建筑学重点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对各地风土人情、特色景观的保留和保护,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

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促使现代景观建筑学专业的深层次发展。除了保留以往的风景园林的内容之外,现代景观建筑学还必须将重点放在打造具有高观赏性、高艺术性、高服务能力、环保型的新建筑上。

2、景观建筑学的研究内容

景观建筑学涉及学科众多,研究内容广泛,一般说来,其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景观形态

景观是由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等物质要素通过合理组合布局构成的,无论其范围大小,景观都是物质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研究景观的自然成因、演变规律,与美学结合掌握景观的外在因素的布局,这些外在因素包括地质、水温、植被、气候等,使景观的自然环境相互匹配、协调、融合。通过研究区域内的不同尺度景观生成机理与演变规律,充分利用地形结构、就地取材,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景观强化和丰富设计。

(2)景观生态

进行景观设计时还要保证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尊重环境伦理,体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天人合一等思想。作为景观建筑学价值观的核心,生态伦理反映了设计者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因此进行现代景观生态设计因综合考虑其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以及服务功能等因素,从整体出发,在最低施工成本和环境成本下对景观进行改造。

(3)景观地域文化

任意一个国家、民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使得他们的景观建筑也各具特点、别具一格。在进行景观建筑设计时,除了尊重各地文化、宗教,尽可能将民族特色原滋原味保留下来,还必须不断地与外来文化进行接触和碰撞,以吸纳其精华。丰厚的文化涵养能使景观建筑设计空间从物质形态的有形衍生为精神空间的无形。

二、景观建筑学的专业内涵与特点

作为多种学科交叉的复杂综合性学科,景观建筑专业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为出发点,运用科学和艺术的原则,研究、设计、修建和管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既有传统意义的风景园林的内容,它又比风景园林更注重环境的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是内涵和外延都扩大了的“风景园林”。从当前的景观设计实践来看,景观建筑学专业应具有以下特点:

1.构成要素多元化

景观建筑学如今应用广泛,设计元素众多,除了传统的植被、假山、水体等设计要素之外,玻璃、钢筋、混凝土、电子显示屏等现代建筑材料也加入了景观建筑学的设计范围以内并被广泛使用。如何将这些人工材料与自然要素合理组合,达到自然、人工的声、光、电状态和谐统一,成为了现代景观建筑学关注的问题之一。尤其在城市景观建筑设计中,灯这一元素被频繁使用,在设计时必须重视这一元素的使用度。

2.景观功能多样化

传统的景观功能多为观赏、休闲、游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景观的生态功能、人文功能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景观建筑师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也极其重视景观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的综合保留。对于一些旧建筑、园林的改造上面,注重其原始风貌的保留,特色旧建筑物的修旧、维旧。在城市生态系统的营建中,从原来的单一物种主打的设计模式转变为多物种、多层次的丰富型生态系统设计模式。

3.服务对象大众化

以往的景观建筑服务对象主体为人,如今人们日常生活的属于其服务范围内,比如城市景观既包括绿地、园林还包括其街道和建筑群。城市进行整体精神风貌建设,就可以运用景观建筑学知识对城市景观进行丰富、完善,打造一个自然与人文和谐的城市。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其工作、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始重视景观建筑中人文、生态、休闲、游憩、服务等功能的延生。

4.维护和修护节约化

景观建筑的设计以保护和建立城市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积极开展节约型的城市景观建设,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普遍受到人民大众的重视。

5.注重风格地方化

注重地方特色,挖掘和提升当地文化,要注重科学规划,不盲目引进外来树种,弘扬当地的传统和反映时代特征为主要的设计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

由此看出,景观建筑学的专业内涵非常丰富,对景观建筑师的专业知识、职业素质要求十分苛刻,要求工作人员能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合理、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景观建筑设计,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

三、结论

景观建筑学的专业内涵涉猎广泛,主要是将文化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的东西赋给自然景观,使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得到提升。将一个自然景观改造成一个文化景观,这就是景观建筑学要做的事情。全面理解、掌握景观建筑学的专业内涵能帮助景观建筑师了解人类改造自然的本质,对其实践和研究工作都能起到很好的理论指导、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 天,陈 希.试论当代西方现代主义园林设计的思想内涵[J].中国园林, 2004,09.

[2]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 孙 明,曲惠萍.中国传统环境审美观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3): 8-11.

[4] [美]科纳.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M].吴 琨,韩晓晔,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庞瑒

上一篇:中级会计小论文范文下一篇: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