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2023-01-08

第一篇: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2010《建筑设计基础(2)》教学大纲

《建筑设计基础(2)》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is(2)

课程代码:41101707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 适用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 总学分数:7 总学时数: 112 修订年月:2010年11月 编写年月: 2010年11月 执 笔:林垚广

课程简介(中文):

本课程作为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主要入门课程之一,在《建筑设计基础(1)》的基础上,以身体感知作为学习的起点,以视觉语言、建筑认知与(空间)表达作为教学核心,强调对生活-空间-建造之间关系的关注,通过构成语言的训练、建筑体验与(价值/意义)分析、建筑元素与基本空间限定、小建筑设计等系列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观和学习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和空间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建筑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简介(英文):

As one of the main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in the first year, this course regards the perception of the body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architecture study, and puts visual language, building cognitive and (space) expression as the core of teaching. Through the series trainings, including visual language, spatial experience and the value analysi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the architectural elements, the basic method for the space limiting, and a smaller building design, etc, the students will be train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space and build, which will help them cultivate the correct architecture view and find the learning methods to gradually raise their spatial cognition and expression ability for the further learning.

一、课程目的

1)了解建筑学的学科特点、发展概况和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观和学习方法; 2)掌握建筑体验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了解建筑设计过程,学习空间限定基本方法; 4)学习建筑图示方法,并进一步规范建筑制图。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单元一:视觉语言练习 (24学时)

本单元主要通过渐进的系列构成小练习,训练学生掌握视觉形式语言的表达方法和对基本形式的理解能力,作为后续建筑分析表达的基础。

单元二:建筑认知与空间表达(40学时)

本单元主要训练学生的建筑认知与(空间)表达能力,重点在于:空间的意义/价值认知,建筑体验与分析的对象/方法,场地特性与空间价值的视觉呈现(图示/1:1现场制作),建筑图示方法等。

主要知识点:空间的意义/价值认知,建筑体验与分析的对象/方法,场地特性与空间价值的视觉呈现(图示/1:1现场制作),人--建筑--自然(地形、阳光、风等),建筑作为生活空间(主体),尺度,建筑图示方法等。

在教学方式上,鼓励以学校及其周边城市环境作为教学训练地点展开渐进式的现场教学与讨论,在城市现实的生活空间中感知建筑、思考建筑;可以小组(4人/组)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以利于促进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单元三:建筑设计入门:小建筑方案设计(48学时)

本单元主要通过小建筑方案的设计,在进一步训练建筑认知与(空间)表达能力的同时,初步体会建筑设计的工作过程和设计方法。 (1)建筑设计过程(各阶段要求)

(2)场地体验与分析(场地特性及其呈现:图示/模型/1:1现场制作) (3)空间(存在/潜在)价值分析 (4)行为与空间限定 (5)材料与空间

(6)方案分析、比较与综合 (7)设计表达方法和技巧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基础。在教学方式上,强调现场体验的重要性,采用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从对学校及其周边城市日常生活环境的认知出发,通过渐进式系列课题作业的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观、学习方法和空间认知与表达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一) 现场体验

本课程的教学强调现场体验在建筑学习中的首要地位。通过对学校及其周边城市日常生活环境的体验、讲解和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观察和思考建筑的兴趣和能力,逐步建立起正确的建筑观,作为后续专业学习的基础。

(二)理论讲授

作为建筑学习的入门课程,涉及较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学习。课堂授课宜采用多媒体教学,务求清晰明了、形象生动。

(三)系列作业

通过系列作业的完成过程,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并训练学生的体验、分析与表达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按任务书要求提交作业成果,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组织作业讲评活动。

(四)课外阅读

在现场体验和课堂授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阅读,以积累专业基础知识。 (五)成绩

本课程为考查科目。总评成绩:课堂纪律占10%;系列课程作业占90%。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1)、美术(1)、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1) 后续课程:建筑设计A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1]田学哲 主编,《建筑初步》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出版。

[2](美)保罗·拉索 著,《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制图标准》,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年出版。

(二)教学参考书

[1]程大锦 著,《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三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出版。 [2](美)肯特C布鲁姆 查尔斯W摩尔,《身体,记忆与建筑: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出版。

[3](丹麦)S·E·拉斯姆森,《建筑体验》刘亚芬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出版。[4](荷)赫曼·赫茨伯格《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5](意)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 [6]李允鉌 著,《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7]芦原义信 著,《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出版。 [8]贾倍思,《型和现代主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出版。

[9]《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出版。

[10](德)海诺·恩格尔 著,《结构体系与建筑造型》,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11]金方 编著,《建筑制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

注:

1、“课程性质”按培养方案的“课程性质”及“必/选修”两栏填写;

2、“适用专业”按招生简章填写;

第二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INDE2021

大纲执笔人:杨宏兵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大纲审稿人:王传洋 英文名称:Prectice Course of Machine Design 课程学时:54

课程设计学时:2周 授课单位:机电学院 指导方式:集中分散相结合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及近机类专业

一、 课程设计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工业工程等近机类专业本科生的设计实践必修课,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把在机械设计基础及其他有关先修课程(如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等)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的设计工作中综合地加以运用,使这些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并使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机械装置与产品的全过程设计训练,激发学生在产品设计中的创新意识,了解机械产品设计的一般步骤,完成从方案构思与方案设计,到技术设计和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的全过程,掌握机械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初步具备一个机械设计工程师的能力。

课程设计的进行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每个学生都应该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并拟定设计计划,注意掌握进度,按时完成。设计分段进行,每一阶段的设计都要认真检查,没有原则错误时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段设计,以保证设计质量,循序完成设计任务。设计过程中要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设计。要求设计态度严肃认真。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等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

二、 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课程设计的内容:设计满足功能要求的常用机构(四杆机构、凸轮机构、或齿轮机构)。

1. 设计方法:

应用功能分析与分解、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参数设计、结构工艺设计和分析评价,及机构创新方法;机械运动方案的构思与拟定、机械运动方案的评价、简单系统和机械零件的参数设计、结构设计;确定标准零件的工程设计要求,预测可能发生的失效形式,采用正确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根据设计规范设计机械系统和机械零件。

2. 设计训练:

对某简单功能机器进行设计,给定一个产品的功能和要求,运用方案设计方法,形成产品设计方案,从功能、制造、设计投入和现有的条件出发,对方案进行评估,然后进行详细设计,收集参考资料(如:产品目录、手册和教科书等资源),来分析其中特殊的机械零件进行失效分析,包括刚度、静强度和疲劳强度,从而确定通用零件的尺寸,如:带传动、滚动轴承、齿轮和轴, 决定某个零件是采用标准件还是自己设计、制造。

三、 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设计成果为课程设计报告,设计报告包括设计说明书和可视化的设计方案。设计训练的最终成果体现为设计说明书打印文本、设计方案的三维视图、装配图、零部件图。通过设计训练,不仅强化学生对设计方法、设计过程、基本机构和零件设计、设计成果表达、设计文档等方面的动手能力,还强化计算机在设计工作中的应用和工具的能力。

设计小组应具有协同合作精神,设计训练采取设计小组的形式,以培养学生在设计活动中的分工、协作的合作精神,以提高对实际设计工作的适应能力。

四、 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1.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报告应包括:方案设计,图纸设计,计算说明书等内容。

2.答辩,回答答辩小组成员的问题。

3.课程设计成绩:成绩由平时成绩(30%)、图纸成绩(30%)、设计说明书成绩(20%)、答辩成绩(20%)综合构成。

五、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设计准备(布置任务、看录像,减速器装拆实验,看展览、资料)1天; 1.设计基本计算(传动方案确定,选电机,传动计算)

1天; 2.装配草图设计(完成所选方案的装配草图)

4~5天; 3.绘制装配图

1.5~2天; 4.绘制零件图

1天; 5.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准备答辩

1天;

6. 答辩

0.5天。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2] 韩莉编著,《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 [3] 吴宗泽等主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 邹慧君等主编,《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5] 王连明等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6] 路永明等编,《新编机械设计手册》,石油大学出版社,1998年 [7] 李威等编,《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8] 杨可桢等编,《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第三篇: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 (专业基础课) Fundament of Mechanical Designing 以下部分标题填写用黑体五号字体,具体填写内容字体为宋体五号) 【课程编号】BJ26609 【学分数】4 【学时数】64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编写日期】2011.9.22 【先修课程】工程制图

【适用专业】金属材料工程

一、教学目的、任务

《机械设计基础》是在具备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它融合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工程材料与热处理,零件的精度设计于一门课程,对机械及仪器仪表中常用机构和零部件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结构设计,理论计算方法,工程材料以及零件几何精度的基础知识等诸方面进行阐述,是该专业本科学习期间的一门综合性机械类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应用知识,并初步具有运用设计资料和查阅机械零件手册的能力,为学习专业课和从事机电技术应用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 机械设计一般知识、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性能、结构特点、应用、材料和标准等。

2、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机械设计基本原则、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工作能力计算准则、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和提高零件强度的措施。

3、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 设计计算、结构设计和制图技能、实验技能、编制技术文件技能和CAD应用技能等。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1+1+ 4 + 2 +6 +2 +4 + 4 + 8 + 3 + 5 + 5 + 2 + 4+4 +5= 64学时

第一章 总论(或绪论、概论等) 1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

总体介绍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课程结构;介绍该门课程的基础和该课程所学知识的应用领域及发展前景。

教学要求:了解机器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性质、任务、特点及学习方法。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第二章 机械设计总论(1学时) 主要内容:

1、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2、机械设计的一般程序:方案设计、技术设计的主要内容:机器设计的基本准则等。

3、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

4、机械零件的计算准则:强度、刚度、振动稳定性、耐磨性、寿命与可靠性等。

5、机械零件材料的选用原则

第三章 机械零件的强度 (4学时) 主要内容:

1、循环应力下机械零件的强度、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安全系数计算。

2、损伤积累假说。

3、提高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措施。

4、低周循环时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教学要求:了解低周循环疲劳概述、影响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机械零件的抗断裂强度;掌握疲劳曲线和极限应力图、稳定变应力下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理解变应力下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四章

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 (2学时) 主要内容:

1、摩擦机理与摩擦定律。

2、磨损:磨损类型,磨损过程,磨合。

3、润滑:润滑的分类,润滑剂与添加剂,润滑剂的粘度。

4、流体动力润滑基本原理。

教学要求:了解摩擦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质,干摩擦、边界摩擦润滑、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轮、常用润滑剂及添加剂的种类、工业常用润滑脂的种类及性能;掌握磨损的概念、分类及设计原则、润滑油粘度及其单位换算、形成流体动压润滑的基本条件。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第五章 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 (6学时) 主要内容:

1、联接螺纹和传动螺纹的概念、主要类型及特点。

2、联接件的标准及其性能等级。

3、拧紧力矩,预紧力及其控制,螺纹联接的防松原理及防松措施。

4、螺纹联接的失效形式及计算准则。

5、螺栓联接的计算:受横向载荷,受轴向静载荷,受轴向变载荷。

6、螺栓组联接受力分析。

7、螺纹联接的许用应力。

8、联接件的刚度和预紧力

教学要求:了解螺纹的特点及其应用、螺旋传动的分类及常用设计方法、螺纹联接标准件;掌握螺纹的基本参数、常用螺纹的种类、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结构特点及其应用,螺纹联接的拧紧和防松、螺栓组联接的受力分析和单个螺栓的强度计算的理论和方法;熟悉螺纹联接件的材料及许用应力;理解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各种措施。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六章 键、花键、无键联接和销联接 (2学时) 主要内容:

1、键联接的类型、结构、特点和应用,平键联接的失效形式和强度计算:键的材料、键联接的许用应力。

2 、花键联接的类型、对中方法、工作特点和应用,花键联接的强度计算。 3 、销联接的种类和应用。

教学要求:熟悉键联接的类型、特点;掌握平键联接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平键的剖面的尺寸和长度的确定方法及平键联接强度校核的计算方法;了解花键联接的齿形、特点、工作原理;对销联接、无键联接作一般性了解。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第七章 铆接、焊接、胶接和过盈连接 (自学) 主要内容:

1、键联接的类型、结构、特点和应用,平键联接的失效形式和强度计算:键的材料、键联接的许用应力。

2 、花键联接的类型、对中方法、工作特点和应用,花键联接的强度计算。 3 、销联接的种类和应用。

教学要求:熟悉键联接的类型、特点;掌握平键联接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平键的剖面的尺寸和长度的确定方法及平键联接强度校核的计算方法;了解花键联接的齿形、特点、工作原理;对销联接、无键联接作一般性了解。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第八章 带传动

(4学时) 主要内容:

1、带传动的主要类型、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范围。

2、带传动的受力分析:欧拉公式,带传动的应力分析。

3、带的弹性滑动概念与传动比。

4、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5、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带轮材料、结构和尺寸。

6、带传动作用在轴上的载荷及张紧装置。

教学要求:了解带传动的类型与结构、V带轮的结构设计、其他带传动的特点;掌握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应力分析与应力分布图,弹性滑动和打滑的基本理论,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熟悉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方法和步骤、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九章 链传动

(4学时) 主要内容:

1、链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2、链传动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速度的不均匀性和动载荷)。

3、滚子链的结构和规格,链轮的结构和材料。

4、滚子链传动的主要参数及选择。

5、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链传动作用在轴上的载荷。

6、链传动的布置,张紧装置和润滑。

7、齿形链简介。

教学要求:了解链传动的类型、工作原理、特点及其应用;了解套筒滚子链的结构、规格和尺寸,链轮的结构特点、链传动的动载荷;掌握链传动的主要参数、滚子链的标记、运动特性分析及失效形式; 熟悉链传动的受力分析、套筒滚子链传动的设计步骤和方法,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和润滑。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十章 齿轮转动 (8学时) 主要内容:

1、齿轮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2、齿轮材料、热处理及其选择。

3、齿轮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4、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计算:受力分析和计算载荷: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5、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计算:受力分析和计算载荷: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齿而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6、直齿锥齿轮传动:受力分析,强度计算。

教学要求:了解齿轮传动的主要特点、变位齿轮传动的设计、齿轮传动的润滑、圆弧齿圆柱齿轮传动、选用齿轮材料及热处理方式的基本要求;掌握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及其机理、失效部位以及针对不同失效形式的设计计算准则,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齿面接触疲劳强度和齿根弯曲疲劳强度的计算的力学模型、理论依据、力的作用点及计算点(或截面)、应力的类型及变化特性,掌握强度计算公式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对其应力(或强度)的影响、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强度的理论和方法(比较与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异同点);熟练掌握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方法:假设条件、力的作用点、各分力大小的计算与各分力方向的判断;理解计算载荷的定义及载荷系数的物理意义、影响因素及减小载荷系数的

措施;熟悉齿轮传动的设计方法与步骤(包括材料、热处理方式和精度选择、参数选择和结构设计),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几何计算,直齿、斜齿和锥齿轮零件图的绘制。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十一章 蜗杆传动 (3学时) 主要内容:

1、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2、蜗杆传动的运动关系和主要参数,传动比,蜗杆传动变位的特点。

3、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

4、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5、蜗杆、蜗轮材料的选择:许用应力。

6、蜗杆传动的计算: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主要几何尺寸。

7、蜗杆传动的润滑、效率和热平衡计算。

8、蜗杆轴的刚度对传动性能的影响。

9、蜗杆传动精度的选择,蜗杆蜗轮的结构。

10、新型蜗杆传动(环面蜗杆传动,圆弧齿圆柱蜗杆传动)简介。

教学要求:了解蜗杆传动的特点及应用、圆弧圆柱蜗杆传动的设计、蜗杆传动的润滑、提高传动效率和散热能力的措施、蜗杆和蜗轮的结构设计;掌握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其选用原则、主要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受力分析(力的作用点、大小及方向)、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特点;熟悉蜗杆传动的常用材料及其选用原则、进行效率计算和热平衡计算的意义和方法。自学圆弧圆柱蜗杆传动的设计计算。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十二章 滑动轴承 (5学时) 主要内容:

1、滑动轴承的应用和分类。

2、滑动轴承的结构,轴瓦结构。

3、滑动轴承的材料及其选择。

4、不完全液体润滑滑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和计算。

5、润滑的雷诺方程式。

6、液体动力润滑单油楔径向轴承承载能力和温升的计算,几何参数、工况参数对运转参数的影响。

7、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的比较。

教学要求:了解径向滑动轴承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其应用、各类滑动轴承结构特点、对轴瓦材料的基本要求和常用轴瓦材料、轴瓦结构、滑动轴承采用的润滑剂与润滑装置、多油楔轴承等其它动压轴承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熟悉液体动压润滑径向滑动轴承的计算要点、工作过程,压力曲线及需要哪些计算;掌握非液体润滑轴承的失效形式、设计计算准则,流体动压润滑的基本方程——一维雷诺方程、油楔承载机理及条件、热平衡的计算。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十三章 滚动轴承 (5学时) 主要内容:

1、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结构、特点、精度和代号。

2、滚动轴承元件上的载荷分布。

3、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4、滚动轴承的基本额定动载荷及当量动载荷的计算。

5、滚动轴承的基本额定静载荷及当量静载荷的计算。

6、滚动轴承组合的结构设计:轴承与轴颈、座孔的配合,轴承的游隙、预紧、调整。 教学要求:了解各类轴承的结构特点、选用轴承的类型、予紧、润滑、静负荷计算及极限转速计算、特殊滚动轴承的特点;理解滚动轴承的工作情况、密封的作用及方式;熟练掌握常用滚动轴承的代号及表示方法、滚动轴承的主要失效形式及基本额定寿命计算方法(概念与公式)、正确进行滚动轴承部件的组合结构设计;能够正确画出滚动轴承部件装配图。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十四章 联轴器和离合器 (2学时) 主要内容:

1、联轴器的分类、特性、标准及选择

2、离合器的分类、特性、标准及选择

教学要求:了解联轴器的特性和选择及离合器的特性和选择。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第十五章 轴 (4学时) 主要内容:

1、轴的类型及应用,轴的材料及其选择

2、轴的计算准则、强度、刚度、振动稳定性

3、轴的结构设计

4、提高轴疲劳强度的措施

5、轴的强度计算:扭转强度计算、弯扭合成强度计算,安全系数校核计算

教学要求:了解轴的功用、刚度计算;掌握轴的分类、各种轴的受力与应力分析、轴的结构设计基本要求和方法、轴的强度计算方法和原理;熟悉转轴零件工作图的绘制。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第十六章 弹簧 (4学时) 主要内容:

1、弹簧的功用、分类、材料和许用应力

2、离合器的分类、特性、标准及选择

教学要求:了解弹簧的功用、分类、材料和许用应力,离合器的分类、特性、标准及选择。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四、研究教学内容及时数(5)

1.平面连杆机构研究 2. 齿轮传动研究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

课程重点:功能原理设计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功能类型及求解思路;传动机构和执行机构、常用的机械传动方法功能原理设计;机械产品的结构设计;结构设计中的强度和刚度问题;机械产品商品化设计;机械疲劳设计,机械产品的摩擦学设计,可靠性设计;模型试验及相似理论;优势设计概念及分析方法。

课程难点:功能类型、功能结构及求解思路;机构的创新设计;分析结构能实现的动作;结构方案设计,结构设计中的强度和刚度问题;产品的适应性变型设计;机械产品的造型设计;机械产品的摩擦学设计,可靠性设计;模型试验及相似理论;优势设计的物理学基础。

处理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对于主要的内容有清晰、 深刻的印象,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力争图文并茂。通过启发式、提问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联系工厂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 考试

七、教材及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机械设计》第八版,濮良贵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主要参考书:

1、《机械设计基础》,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编,2003年

2、《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编,2003年

3、《机械设计基础》,邓昭铭、张莹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4、《机械设计基础》,陈立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第四篇: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目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6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机械设计基础/ the basics of machinery design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高分子、无机、印刷、纺织、包装 学时数: 48 其中:实验/上机学时:6

学分数: 3 考核方式:考试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 教学参考书:初嘉鹏等编.机械设计基础.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

宋育宏等编. 机械设计基础.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毛炳秋编.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开课单位: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机原机零教研室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轻化工各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作为高分子、轻化、无机、印刷、纺织、包装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是介绍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能力的技术基础课。内容涉及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以及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和简单设计计算方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使学生具备选用、分析基本机构和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以及运用标准、规范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了解零件的常用材料。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机器、机构等有关概念。 教学内容

一、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二、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步骤

三、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及钢的热处理概念

四、机械零件的强度

第二章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及机构自由度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及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一、运动副及其分类

二、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三、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及其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第三章 平面连杆机构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和特征,了解铰链的类型判定及其演化,掌握四杆机构的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曲柄摇杆机构的工作特性:按给定的从动件行程速比系数K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铰链四杆机构的应用

二、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和特征

三、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

四、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设计

第四章 凸轮机构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按给定运动规律绘制盘形凸轮轮廓曲线方法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绘制。 教学内容

一、凸轮机构的分类和应用

二、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

三、凸轮轮廓的设计

四、设计凸轮机构应注意的问题

五、间歇运动机构和组合机构

第五章 齿轮机构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以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特点、参数计算为主要内容,简介最少齿数。 教学重点和难点

各种齿轮传动的啮合特点、受力分析及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 教学内容

一、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分类

二、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和齿廓曲线

三、渐开线齿廓

四、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尺寸

五、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六、渐开线齿轮的切削原理

七、根切、最少齿数和变位齿轮

八、斜齿圆柱齿轮机构

九、圆锥齿轮机构

十、蜗杆蜗轮机构

第六章 轮系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轮系传动比计算,减速器结构可进行现场教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教学内容

一、轮系的类型

二、定轴轮系及其传动比

三、周转轮系及其传动比

四、混合轮系及其传动比

五、轮系的应用

第七章 齿轮传动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轮齿的失效形式,掌握齿轮传动的设计准则,能应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公式进行强度计算,掌握各种齿轮的受力分析、齿轮的结构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齿轮的强度设计、受力分析。 教学内容

一、齿轮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二、齿轮材料和许用应力

三、齿轮传动的精度

四、直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

五、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六、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七、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八、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九、齿轮的结构与润滑

第八章 带传动 (2学时)

3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带传动中各力、应力的关系,带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了解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掌握带传动的主要参数选择并了解设计步骤。 教学重点和难点

带传动的弹性滑动现象、打滑现象及影响带传动能力的因素、带的应力分布、主要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教学内容

一、带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二、V带和V带轮

三、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

四、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第九章 链传动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链传动的特点及多边形效应、了解链传动的主要参数选择。 教学重点和难点

链传动的多边形效应、影响链传动工作平稳性的因素及参数选择。 教学内容

一、链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二、链传动和链轮

三、链传动的运动特性和参数选择

四、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五、链传动的布置及润滑

第十章 联接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了解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及结构特点;了解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掌握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螺旋副的效率和自锁;紧螺栓的强度计算。 教学内容

一、螺纹的主要参数及类型

二、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

三、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和联接件

四、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

五、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

六、螺旋传动

第十一章 轴 (2学时)

4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轴的类型、材料;掌握轴的结构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轴的强度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一、轴的类型和材料

二、轴的结构设计

三、轴的强度计算

四、轴毂联接

第十二章 轴承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向心滑动轴承的结构,掌握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掌握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特点和选用及轴承组合结构,了解向心轴承的选择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特点、代号、选用及组合结构。 教学内容

一、轴承的分类

二、滑动轴承的典型结构

三、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

四、润滑剂和润滑装置

五、滚动轴承的结构、类型、代号和应用

六、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及选择

七、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八、滚动轴承的润滑和密封

第十三章 联轴器和离合器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刚性联轴器和弹性联轴器的主要类型及特点;了解常见离合器的类型及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常见联轴器和离合器的类型与特点。 教学内容

一、联轴器

二、离合器

三、联轴器和离合器的选用

执笔人:胡建忠 审核人:初嘉鹏

5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机械设计基础/ the basics of machinery design 课程类别:自然科学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 学时数: 48 其中:实验/上机学时:6

学分数: 3 考核方式:考试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 教学参考书:初嘉鹏等编.《机械设计基础》.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

尚久浩编.轻工机械设计基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6 喻怀正编.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开课单位: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机原机零教研室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服工专业的一门主要自然科学基础课。作为服工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能力。内容涉及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以及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和简单设计计算方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了解零件的常用材料。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机器、机构等有关概念。 教学内容

一、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二、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步骤

三、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及钢的热处理概念

四、机械零件的强度

第二章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及机构自由度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及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一、运动副及其分类

二、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三、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及其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第三章 平面连杆机构 (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和特征,了解铰链的类型判定及其演化,掌握四杆机构的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曲柄摇杆机构的工作特性:按给定的从动件行程速比系数K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铰链四杆机构的应用

二、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和特征

三、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

四、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设计

第四章 凸轮机构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按给定运动规律绘制盘形凸轮轮廓曲线方法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绘制。 教学内容

一、凸轮机构的分类和应用

二、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

三、凸轮轮廓的设计

四、设计凸轮机构应注意的问题

五、间歇运动机构和组合机构

第五章 齿轮机构 (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以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特点,简介最少齿数。 教学重点和难点

直齿圆柱齿轮尺寸计算。 教学内容

一、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分类

二、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和齿廓曲线

三、渐开线齿廓

四、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尺寸

五、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六、渐开线齿轮的切削原理

七、根切、最少齿数和变位齿轮

八、斜齿圆柱齿轮机构

九、圆锥齿轮机构

十、蜗杆蜗轮机构

第六章 轮系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轮系传动比计算,减速器结构可进行现场教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教学内容

一、轮系的类型

二、定轴轮系及其传动比

三、周转轮系及其传动比

四、复合轮系及其传动比

五、轮系的应用

第七章 齿轮传动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轮齿的失效形式,掌握齿轮传动的设计准则,了解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公式进行强度计算,掌握各种齿轮的受力分析、齿轮的结构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受力分析。 教学内容

一、齿轮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二、齿轮材料和许用应力

三、齿轮传动的精度

四、直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

五、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六、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七、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八、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九、齿轮的结构与润滑

第八章 带传动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带传动中各力、应力的关系,带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了解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掌握带传动的主要参数选择并了解设计步骤。

8 教学重点和难点

带传动的弹性滑动现象、打滑现象及影响带传动能力的因素、带的应力分布、主要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教学内容

一、带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二、V带和V带轮

三、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

四、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第九章 链传动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链传动的特点及多边形效应、了解链传动的主要参数选择。 教学重点和难点

链传动的多边形效应、影响链传动工作平稳性的因素及参数选择。 教学内容

一、链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二、链传动和链轮

三、链传动的运动特性和参数选择

四、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五、链传动的布置及润滑

第十章 联接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了解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及结构特点;了解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掌握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螺旋副的效率和自锁;紧螺栓的强度计算。 教学内容

一、螺纹的主要参数及类型

二、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

三、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和联接件

四、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

五、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

第十一章 轴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轴的类型、材料、结构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9 轴的结构设计 教学内容

一、轴的类型和材料

二、轴的结构设计

三、轴的强度计算

四、轴毂联接

第十二章 轴承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向心滑动轴承的结构,掌握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特点,了解向心轴承的选择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特点、代号、选用及组合结构。 教学内容

一、轴承的分类

二、滑动轴承的典型结构

三、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

四、润滑剂和润滑装置

五、滚动轴承的结构、类型、代号和应用

六、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及选择

七、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八、滚动轴承的润滑和密封

第十三章 联轴器和离合器 (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刚性联轴器和弹性联轴器的主要类型及特点;了解常见离合器的类型及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常见联轴器和离合器的类型与特点。 教学内容

一、联轴器

二、离合器

三、联轴器和离合器的选用

执笔人:胡建忠 审核人:初嘉鹏

第五篇:《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05工业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工业设计(本科)专业 学时数:78(72+6) 学分数:

执笔者:龚建春 编写日期:2005年10月

一、课程的性质、教育目标及任务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一门技术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具备机械设计初步能力的重要课程。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能力方面应着重设计构思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

通过本课程的各个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生应能达到以下目标:

1、使学生明确机械设计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在机器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及与先修课程和后继课程之间的关系;

2、熟悉常用机构的结构组成特点、运动特性和动力特性,初步掌握简单机构的设计方法;

3、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类型、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应用场合、常用材料、有关标准和工艺要求;

4、掌握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和基本设计理论、设计要求、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初步具备机械设计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1、培养学生具有常用机构的结构组成、运动特性和机器动力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具有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和维护方面的基本知识;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设计手册对一般参数的通用零件和简单传动装置进行设计;

4、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分析机械零件失效的原因和提出改进措施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教学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 机械设计一般知识、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性能、结构特点、应用、材料和标准等。

2、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机械设计基本原则、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工作能力计算准则、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和提高零件强度的措施。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

绪论 (2学时) 教学内容: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2、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

3、机械、机器、机构、构件及零件(部件)的基本概念;

4、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机器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

第一章:平面机构的构成分析 (4学时) 教学内容:

1、 运动副及其分类;

2、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3、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教学要求:

掌握运动副的分类及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了解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

第二章. 机构的运动分析与磨擦、效率 (4学时)

基本内容:

1、 速度瞬心及其在机构速度分析上的应用;

2、摩擦机理与摩擦定律;

3、磨损:磨损类型,磨损过程,磨合;

4、润滑:润滑的分类,润滑剂与添加剂,润滑剂的粘度;

5、运动副的效率。

教学要求:

1、 掌握机构速度分析的方法;

2、 理解磨擦机理,了解磨损的类型及其过程;

3、 了解润滑的分类;

4、 掌握运动副的效率。

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 (4学时讲授,2学时实验)

教学内容:

1、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和特性;

2、铰链四杆机构的曲柄存在条件;

3、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

4、铰链四杆机构的的设计。 教学要求:

1、 了解四杆机构的类型和演化;

2、 掌握有关四杆机构的基本知识;

3、 理解四杆机构的作图法设计;

4、 了解四杆机构解析法设计原理。 附实验

1、机构运动简图测绘:

内容:对实际的机械设备,由教师指定具体机构,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运动 简图,并计算自由度。

目的:掌握正确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技能。 要求:①会把实际机械的联接抽象成简单的运动符号。

②能对机构运动简图做自由度计算,并判别机构是否有确定的运动。

第四章: 凸轮机构 (4学时) 教学内容:

1、凸轮机构的应用和类型;

2、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

3、图解法设计凸轮轮廓;

4、解析法设计凸轮轮廓;

5、 设计凸轮机构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要求:

1、 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和特点;

2、 掌握凸轮轮廓线的作图法设计;

3、 了解解析法设计原理;

4、 理解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及其选择原则。

第五章: 齿轮机构 (8学时讲授,2学时实验) 教学内容:

1、齿轮机构的特点和类型;

2、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3、渐开线齿廓;

4、齿轮各部分名称及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尺寸;

5、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啮合;

6、渐开线齿轮的切齿原理;

7、根切现象、最少齿数及变位齿轮;

8、平行轴斜齿齿轮机构;

9、圆锥齿轮机构。 教学要求:

1、 掌握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啮合特性及尺寸计算;

2、 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及斜齿轮机构的特点;

3、 了解根切原理及变位齿轮等概念;

4、 了解圆锥齿轮的特点。

附实验

2、渐开线圆柱齿轮范成实验:

内容:学生用渐开线齿廓范成仪,模拟范成法切制渐开线齿轮的加工过程, 并对有关齿轮参数进行计算。

目的:①了解范成法切制渐开线齿轮的原理。 ②了解齿轮根切现象。

要求:能用变位方法来避免根切现象。

第六章 :轮系 (2学时) 教学内容:

1、轮系的类型;

2、定轴轮系及其传动比;

3、周转轮系及其传动比;

4、混合轮系及其传动比;

5、轮系的应用。 教学要求:

1、 了解轮系的功用;

2、 掌握各种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第七章: 其它常用机构 (2学时) 教学内容:

1、棘轮机构;

2、槽轮机构;

3、不完全齿轮机构;

4、凸轮间歇运动机构;

5、组合机构。

教学要求:了解其它常用机构的组成、特点及设计要求。

第八章: 回转件的平衡 (2学时) 教学内容:

1、回转件平衡的目的;

2、回转件的平衡计算;

3、回转件的平衡试验。 教学要求:

1、 掌握回转体平衡的计算方法;

2、 理解回转体平衡实验原理。

第九章: 机械零件设计概论 (4学时) 教学内容:

1、机械零件设计概述;

2、机械零件的强度;

3、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

4、机械零件的耐磨性;

5、机械制造常用材料及其选择;

6、机械零件的工艺性和标准化。 教学要求:

1、理解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计算准则、机械其标准的意义。

2、理解零件设计有关强度、刚度计算公式;

3、了解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及其标准的意义。

第十章: 联接 (4学时) 教学内容:

1、螺纹参数;

2、螺纹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

3、机械制造常用螺纹;

4、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和螺纹紧固件;

5、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

6、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7、螺栓的材料和许用应力;

8、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

9、键联接和花键联接;

10、销联接。 教学要求:

1、 掌握螺纹联接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方法;

2、 了解螺纹联接的类型和特点;

3、 掌握键联接的类型及选择计算;

4、 了解花键联接、销联接的特点。

第十一章: 带传动及链传动 (6学时) 教学内容:

1、带传动的类型和应用;

2、带传动的受力分析;

3、带的应力分析;

4、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传动比;

5、普通V带传动的计算;

6、V带轮的结构;

7、传动用滚子链、链轮;

8、链传动的运动特性;

9、滚子链传动的设计;

10、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和润滑。 教学要求:

1、 了解带传动的特点及使用场合;

2、 理解带传动弹性滑动特性,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

3、 掌握带传动的设计方法及各项参数的选择原则;

4、 了解滚子链的规格及标识;

5、 理解链传动的运动不均匀性。

6、 了解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和润滑方式。

第十二章: 齿轮传动 (6学时) 教学内容:

1、轮齿的失效形式;

2、齿轮材料及热处理;

3、齿轮传动的精度;

4、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作用力及计算载荷;

5、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齿面接触强度计算和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

6、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7、直齿圆锥齿轮传动;

8、齿轮的构造;

9、齿轮传动的润滑和效率。 教学要求:

1、 掌握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及圆锥齿轮的受力分析方法;

2、 掌握直齿圆柱齿轮强度计算过程及各基本参数选择的基本要求。 附实验3:齿轮参数的测定

内容、目的:通过对模数制正常齿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测绘(如公法线长度、齿顶圆直径、齿根圆直径等),计算并确定齿轮的基本参数(模数、压力角、基节等),同时了解测量量具的使用方法。

第十三章: 蜗杆传动 (4学时) 教学内容:

1、蜗杆传动的特点和类型;

2、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

3、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材料和结构;

4、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

5、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6、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和热平衡计算。 教学要求:

1、 理解蜗杆传动的特点和失效形式、热平衡的条件和计算方法;

2、 掌握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方法。

第十四章:轴 (4学时) 教学内容:

1、轴的功用和类型;

2、轴的材料;

3、轴的结构设计;

4、轴的强度计算。 教学要求:

1、 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原则;

2、 理解轴的强度计算方法。

第十五章:滑动轴承 (4学时) 教学内容:

1、滑动轴承的结构形式;

2、轴瓦及轴承衬材料;

3、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

4、动压润滑的形成原理。 教学要求:

1、 理解滑动轴承的特点和适用场合;

2、 掌握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方法;

3、 了解动压油膜形成的机理。

第十六章:滚动轴承 (6学时) 教学内容:

1、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2、滚动轴承的代号;

3、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剂选择计算;

4、滚动轴承的润滑和密封;

5、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教学要求:

1、 掌握滚动轴承的类型、代号及尺寸选择计算;

2、 理解轴承寿命计算方法;

3、 理解轴承装置的设计方法。

第十七章: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 (2学时) 教学内容:

1、联轴器、离合器的类型和特点;

2、固定式刚性联轴器;

3、可移式刚性联轴器;

4、弹性联轴器;

5、牙嵌离合器;

6、圆盘摩擦离合器;

7、磁粉离合器定向离合器;

8、制动器

教学要求:了解联轴器和离合器的类型、特点、应用场合及选择计算。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以课堂讲授、课程设计、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实践性环节,通过实验,学生应掌握典型的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实验的基本方法,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并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2、课外作业与电化教学 作业习题内容要多样化,要有典型性、代表性,要能达到巩固理论,掌握基本计算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标准、规范的作用。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作业,除教材外,教师应给学生指定相关参考书,以拓宽学生知识面。

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教学教改的要求,要积极开展电化教学,充分利用演示、幻灯、投影、CAI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

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对本课程及先修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课程设计。设计题目一般为机械传动装置。课程设计用时3周,其基本要求及安排详见《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机械制图》;《工程力学》;《AutoCAD》;《公差及技术测量》等。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杨可桢主编,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朱家诚,王纯贤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3、程光蕴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学习指导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杨可桢,程光蕴主编,机械设计基础.(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吴瑞祥,王之栎,郭卫东,刘静华主编,机械设计基础(下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

6、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7、龚桂义主编,课程设计图册(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8、攀枝花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改教材编写组编,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1999

上一篇:讲政治有信念专题讨论下一篇:局组织人事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