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重视口算轻松笔算

2022-09-27

计算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 关系到各种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口算, 轻松笔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它不仅是笔算的台阶, 更是一种具有独特思维价值的内容, 是课程中独立的部分, 能熟练地口算, 特别是基本口算, 对笔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笔算是灵魂, 关键是要说清、弄懂算理,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说算理, 这样有利于笔算正确率的提高。 那么, 如何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达到正确、合理、迅速, “脱口而出”呢?

1重视算理教学, 是准确计算的前提

1.1 在操作中揭示算理

恰当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摆一摆、想一想, 算一算, 从中揭示算理。 为了让学生理解20 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我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例如:算“19–7”, 学生先摆一捆零9 根, 然后从9 根里拿走7 根, 这样, 为学生理解记忆算理建立了清晰的表象, 也为学生正确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在演示中明确算理

教学中尽可能地通过直观演示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 明确算理, 我在教学“7 加几”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凑十”思想, 通过同桌讨论, 操作演示, 在分、画、填、想、算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最后概括出“凑十”的方法。

1.3 在类比中同化算理

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旧知, 通过类比, 同化新知, 完成知识的正迁移, 十分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认知结构的形成。例如, 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 (退位) 就可以利用“两位数减一位数” (不退位) 的口算方法。

2科学组织练习, 是准确计算的关键

教学大纲指出:“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过程, 要在理解基础上, 通过必要的练习来加以理解, 逐步掌握。 ”但练习绝不能搞题海战, 多多益善, 练习的有效与否, 更要突出一个“巧”字。

2.1 先慢后快

在刚刚教完一个新的计算内容时, 要求学生侧重掌握计算方法。 因此, 设计练习时, 尽量计算量少一些, 且不计时间, 重在算对, 过了一段时间, 逐步提高计算要求, 重在算快。

2.2 重点部分重点练

在教学前先认真分析教材, 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 从而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 例如“两位数减一位数” (退位) 这节课的重点是“个位不够减, 怎么办? ”为此, 在教学时不急于要学生算出计算结果, 而是在练习中特意安排了突破“十位”的变式练习。

2.3 经常出错的计算反复练

计算过程中学生发生的错误尽管五花八门, 但细细发现还是有规律的。 较小数加较大数比较大数加较小数容易错, 例3+8、4+9 等; 相邻两个加数相加, 或者减数和差是相邻数的容易错, 例3+7, 12-5;只是符号, 或者某个数发生变化的算式容易错, 例14+6 与14-6;4+2 与4+12。针对这些容易错的算式, 我都及时纠正并加强针对性练习。 平时批改作业时, 有意识地把学生作业中算错的题进行分析、归类, 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2.4 讲究练习形式的灵活多样

针对一年级儿童好动, 持久性、稳定性较弱的特点, 试着采用了许多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计算。 例如:利用口算卡片;每天课前2 分钟的口算或2 分钟的对口令, 开火车等方式进行听算;也有“找朋友”、“邮递员”、“给小动物找家”、“放鞭炮”等视算、听算相结合。 多样化的练习丰富了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增强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 使计算能力的提高有了保证。

2.5 培养瞬时记忆能力

心理学上说:“人们学习是不断积累经验, 丰富知识, 它是靠记忆来实现的。 ”学生只有对旧知识拥有记忆才能理解新知识, 只有对系统知识拥有记忆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 在计算教学中创设各种条件, 教给学生瞬时记忆的策略, 指导学生用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获取良好的记忆效果, 视听、视算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速看速算提高学生感知和记忆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好的计算习惯, 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因此, 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 认真思索, 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 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 练习中刻苦钻研, 细心推敲, 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 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3.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一年级的教学尤其要重视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 虽然, 低年级的数学计算都很简单, 但是我们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毕竟学生之间还存在着个体差异, 一个问题出来, 要尽量提示他们先想一想再回答, 而不“群言堂”, 否则, 会出现思维敏捷的学生马上就说出了答案, 而思维较慢的学生没有完全思考, 也“人云亦云”随便跟个答案, 非但思维没有得到锻炼, 反而养成了对问题处于“恍惚”的状态就给出答案的坏习惯。 因此, 我们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就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认真计算、正确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例如:学生在计算“8+6=2, 15-2=17”时, 错误的原因之一就是, 看到题目没有思考就理所当然的用自己头脑中的方法去计算, 而没有让题目真正经过自己大脑并进行一定的思维加工。

3.2 重视学生读题审题习惯的培养

一年级数学教学中, 老师也应该重视学生读题审题习惯的培养。 诸如“8+6=2, 15-2=17”这样的题目, 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审题, 认清是加法还是减法, 再进行计算的。 而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错误, 不能说他不会计算, 或计算不精准, 而是没有认真审题造成的错误。 不要认为一年级学生需要老师读题就可以忽略学生自己审题这个环节。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 我们教师完全可以慢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读题, 从而养成读题审题的好习惯

总之, 要提高一年级学生口算的正确率, 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 只有坚持不懈的过程, 在口算练习中逐步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掌握算法、理解算理、形成技巧、养成良好习惯, 才能达到提高口算能力的目的。

上一篇:浅谈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下一篇:农村水电站自动化控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