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污染治理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跨界水污染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合作研究 ——以东江流域治理为例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在共享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危机等诸多不安全因素的威胁,水污染是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问题之一。由于水资源具有流动性特质且其流域往往涉及多个行政区划,在传统行政区划各自管理的模式下,容易产生危机转嫁、“搭便车”等跨区域水污染综合治理难题。作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饮用水源型河流,东江不仅能为广东境内的河源、惠州等城市提供工农业用水,而且也是香港、广州、深圳、东莞等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城市的饮用水水源,堪称华南地区的政治水、生命水和经济水。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东江水污染也日益严重。东江流域范围广、行政边界众多且涉及不同政治与行政体制,东江跨界水污染综合治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论文立足于东江流域水体污染问题治理现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网络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借助区域治理、协同治理、网络治理、博弈论等理论研究视角,重点分析东江跨界水污染治理中的政府合作问题。通过梳理东江水污染治理的发展历程,认为东江水污染治理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至上而下垂直管理为主的阶段、流域管理机构协调治理阶段及流域网络治理阶段等三个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对东江流域政府合作治理网络进行分析,通过Bibexcel进行量化后,利用Netdraw进行网络图谱绘制,进而从合作模式、合作机制、参与主体、功能区划分等角度对东江流域政府合作模式与治理进行探讨。分析表明:目前东江流域不仅存在污水排放监管不足、跨界水污染难以协调、污水处理机制不健全等水污染问题,并且在合作治理层面也存在诸如各治理主体合作治理的意愿与共识不足、治理主体单一、合作机制运行不畅、综合监管机构职能缺失、流域补偿机制难落实以及法律法规协调性较差等阻碍因素。根据目前东江流域综合治理难题,论文从合作成本-利益划分、意愿的形成、明确权责划分、完善合作机制和检测反馈机制、吸收地方治理经验,创新管理手段、扩大公民参与渠道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首先,提出要推动流域内各主体达成生态协同治理的共识,通过价值观引导、调整绩效考评机制等方式提升政府主体的合作意愿;其次,明确流域地方政府责任划分、细化治理任务和目标,制定完善的水污染治理规划,促进水污染治理有效对接;其三,按照东江流域水污染问题及治理水平,将流域划分为多个功能区,明确不同功能区的治理方向;其四,要着手建立完善东江流域跨界治理合作机制,建立流协商与共享机制,完善流域补偿机制,通过组织化、制度化的综合协调机构将各治理主体凝聚为一个整体;其五,推进重点污染河流的整治工作,深化、细化“深莞惠水污染治理网络”的合作层次和内容,加强合作政策和协议执行效果的监督,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对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任主体进行通报;最后,构建多元化治理新格局,拓宽流域治理参与主体范围和参与渠道,鼓励更多的第三方机构和公民参与流域治理与监督,积极开展水污染治理的经验总结与交流合作,积极研究、探索与创新区域治理模式,为进一步加强跨界水污染合作治理提供经验与理论支撑。

关键词:跨界水污染;治理;政府合作;东江流域;网络分析法

学科专业: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水污染治理

1.3.2 跨界水污染

1.3.3 地方政府合作

1.4 基础理论

1.4.1 协同治理理论

1.4.2 网络治理理论

1.5 国内外的研究综述

1.5.1 国内研究

1.5.2 国外研究

1.5.3 文献述评

1.6 基本框架及创新性

1.6.1 基本框架

1.6.2 创新之处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分析法

1.7.2 案例分析方法

1.7.3 网络分析法

第2章 东江流域概况及治理历程

2.1 东江流域概况

2.1.1 东江流域水文特点

2.1.2 东江流域经济发展特点

2.2 东江流域合作治理历程

2.2.1 至上而下垂直协调阶段(1981-2005)

2.2.2 流域管理机构协调阶段(2006-2013)

2.2.3 流域网络治理阶段(2013-2020)

第3章 东江流域跨界水污染治理的现状:量化分析的视角

3.1 分析数据来源

3.2 分析方法

3.3 结果讨论

3.3.1 合作数量变化

3.3.2 地区开展合作数量变化

3.3.3 合作方式分析

3.3.4 合作网络分析

3.4 总结

第4章 东江流域地方政府合作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4.1 地方政府参与合作治理意愿不足,合作不稳定

4.2 合作网络较为稀疏,发展不平衡

4.3 上下游地方政府缺乏有效对接,跨界污染问题严重

4.4 合作机制难以建立,难以实现流域协同治理

4.5 重度污染河流治理效果差,与合作紧密度成反比

4.6 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环保组织发展受限

第5章 影响东江流域地方政府水污染合作治理的因素

5.1 合作成本与利益分配不均降低政府合作意愿

5.1.1 合作成本是政府合作治理的重要考量因素

5.1.2 利益分配机制影响政府合作治理的积极性

5.2 法律与政策差异导致粤港合作治理开展受阻

5.2.1 粤港管理条例缺乏统一性限制双方合作

5.2.2 粤港水质指标的差异影响流域评价体系的建立

5.3 治理任务的差异导致地方政府治理活动难以对接

5.4 合作机制的缺失影响流域协同治理水平

5.4.1 缺乏统一有效的流域管理不利于提升治理水平

5.4.2 缺乏完善的约束机制不利于提升治理效果

5.5 缺乏有效执行力和约束使具体政策难以落实

5.6 协同治理的理念并未真正贯彻到生态治理之中

第6章 推动东江流域地方政府合作治理的对策建议

6.1 提升地方政府合作治理意愿,明确流域治理目标

6.1.1 重塑科学生态治理价值观,促进协调发展

6.1.2 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考评制度,提升生态治理意识

6.1.3 提高共同利益认知一致性,提升合作稳定性

6.2 明确地方政府治理责任,促进水污染治理有效对接

6.2.1 制定水污染治理规划,实现环境政策与政策执行的对接

6.2.2 明确地方政府治理任务,实现治理目标和措施有效对接

6.2.3 规范流域法治体系,实现不同法律体系的对接

6.3 不同水质区任务目标精细化管理,提升水污染治理效益

6.3.1 深化水源地规范化保护,严控生态红线

6.3.2 加大重点流域污染整治,加强跨界水污染整治力度

6.3.3 优化水环境维护区管控,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6.3.4 保障东深工程供水安全,促进流域内外多方合作

6.4 完善流域地方政府的协同机制,促进合作方式多样化发展

6.4.1 推进河长制建设,完善联合监管机制

6.4.2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缓解跨界水纠纷

6.5 加强治理措施的落实,推进重点流域合作

6.5.1 完善政府约束机制,挥环境保护税的约束作用

6.5.2 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推进重点治理河流水综合管理

6.6 创新流域治理主体的合作平台,完善第三部门参与机制

6.6.1 打造“政府—企业—社会”互动合作平台,实现多元化治理

6.6.2 创新水环境治理投资方式,设立流域合作基金

6.6.3 重视环境保护组织的作用,构建生态协同治理格局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形式与政策教育论文提纲下一篇:形式与形势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