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访要挟政府被定为“敲诈勒索”的探究——以吉林景某案为例

2022-09-12

近些年来, 各地不断发生因“敲诈勒索政府”而获刑的案件。其中典型案例有吉林市磐嘴镇农民景某因多年前法院错判申请国家赔偿, 多次申诉上访, 最后磐石市法院以“敲诈勒索罪”一审判处景某10年有期徒刑。还有山西吕梁农民因多次上访讨要被强占的土地被定“敲诈勒索罪”获刑三年。此类现象的出现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由于我国刑法对敲诈勒索罪的刑罚十分严厉, 如果被告人担上这项罪名, 命运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因此正确辨析该类行为, 对保护公民权利以及司法公信的树立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景某案的事实及争议焦点

吉林市磐嘴镇农民景某1996年因邻里纠纷被邻居以故意伤害罪名诉至磐石市法院, 法院随后判其一年有期徒刑。1997年8月, 吉林市中院以事实不清、程序违法为由, 撤销原判, 将此案发回重审。9月, 景某在被羁押104天后取保候审。2007年, 磐石市法院撤销原审判决, 改判景某无罪。此前法院以已错捕名义向其支付国家赔偿金3000元, 并一次性补偿8万元。景某之后以无罪判决为依据申请国家赔偿, 以错判名义索赔106万元。7年来多次申诉, 申诉先后被三级法院驳回, 但景某坚持申诉, 并不断上访。2011年开始, 景某先后5次从地方镇政府拿到了2.7万元息访费, 他称这些钱是政府给他的生活补助。最后磐石市法院以“敲诈勒索罪”一审判处景某10年有期徒刑。终审判决驳回了景某的上诉, 维持原判。景某及其辩护人表示将向吉林省高院提出申诉。对于这个案件,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有观点认为景某向政府索要财物的的行为构成了敲诈勒索罪, 另一种观点认为景某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权, 没有恶意, 也未实施过激的行为, 因此不构成敲诈勒索罪。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政府是否可以成为本罪的对象, 当事人客观上是否实施了威胁行为, 当事人主观目的是什么?此类行为是否能被定性为敲诈勒索罪。

二、敲诈勒索罪构成要件分析

我国刑法理论界对敲诈勒索罪的定义:“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以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 强索公私财物, 数额较大或者多次实施但未达数额较大程度的行为。” (1) 在研究敲诈勒索罪与行使权利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时, 要明确敲诈勒索罪的界限, 因此须对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进行分析, 由于敲诈勒索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比较明确, 没有争议, 所以本章主要围绕其他构成要件进行讨论。

(一) 本罪客体的判断

1. 本罪犯罪客体的理解

刑法界通说认为, 敲诈勒索罪的主要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 财产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 因此敲诈勒索罪的客体应为复杂客体, 包括财产权及相关的财产权利。

2. 政府是否可以成为本罪犯罪对象

通常法理上认为, 敲诈勒索罪的对象是自然人, 通过实施要挟, 胁迫行为, 迫使人因恐惧交出财物。首先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并不享有人身权利, 更不会在精神上被强制从而产生恐惧感和压迫感。其次政府掌握着强大的国家机器, 公民不可能通过自己的行为使政府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和恐惧, 上访者本来通过正常途径希望找政府表达诉求, 解决问题, 到后来却因某些官员的做贼心虚, 硬生生地给定了个罪名。退一步来说即使有人胆敢威胁或要挟政府或法院, 处于绝对优势拥有强大机器的政府和法院也绝不可能感到恐惧。“敲诈勒索政府”这在一个法治国家是无法想象的。最后, 国家规定的信访制度是为了给予公民表达诉求, 维护自身合法权利。上访本身是合法的, 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景某是在正当行使信访权, 并没有实施威胁或者要挟政府机关的行为。

从以上论述来看, 在本案中, 政府与景某达成协议所给予的金钱, 本质上并没有受到任何要挟或威胁, 政府不是自然人, 不具备人身权利, 不可能感到恐惧。因此, 政府不能成为敲诈勒索罪的对象。

3. 景某行为未侵犯本罪客体

该案中, 政府迫于压力给予景某金钱, 表面上看似乎是由于上访行为所带来的威胁, 但实际上处于弱势的景某能威胁到政府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上访是景某的权利, 政府没必要也不可能产生恐惧。其次景某上访的原因是法院错判, 其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合法权益, 挽回自身的损失。且期间景某也并未有扰乱社会秩序等过激行为, 其行为也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所以景某的行为既没有侵犯公私财产权及其他财产性利益, 行为也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当然就没有侵犯敲诈勒索罪的客体。

(二) 本罪的客观要件

敲诈勒索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以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向公私财物的所有人或持有人强行索取财物的行为。”

1. 如何理解威胁、要挟

威胁或要挟是指:“对公私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给予精神上的强制, 造成其心理上一定程度的恐惧, 以致不敢反抗的方法。” (2) 敲诈勒索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没有具体的限制, 只要给对方造成心理恐惧, 但如果威胁要挟行为并没有使对方产生恐惧, 对方也不是基于恐惧而交付财产, 则不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 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2. 景某并未实施威胁行为

敲诈勒索罪的行为人通常占据主动位置, 主观恶性较强, 积极采取威胁、要挟行为, 意图达到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纵观本案, 景某是通过正常途径去上访, 诉求得不到回应与解决, 所以多次上访, 最后造成了政府的困扰, 没能解决好群众的问题, 是否是政府工作的失职我们暂且不讨论。景某从未主动找政府实施威胁、要挟行为。而是政府主动找到景某, 提出让其不要上访, 并答应补偿, 即使中间景某提出了某些请求, 政府一方可以选择答应或者拒绝。协商是双方妥协的过程, 政府不可以把上访者提出的要求看成是敲诈勒索, 如果认为要求无理, 可以拒绝。既然景某并未实施威胁、要挟行为, 政府也未受到胁迫, 因此景某的行为不符合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

(三) 本罪主观要件的分析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3) 在敲诈勒索罪中的主观方面包含直接故意和非法占有两个方面。在本案中, 景某上访提出的赔偿请求是基于法院的错判而申请的国家赔偿, 主观上是为了获取有权获取的财物, 即使提出了高额赔偿, 也是因为确信自己受到了损失。也许有人质疑景某提出的高价赔偿超出了他实际所受损失的范围, 但是事实时当一个人的人身自由被限制, 被刑罚处置, 给当事人以及家人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算的, 如果只看实际能估算的损失, 确实不值这么多, 但往往看不到的影响损失更大。因此景某并没有犯罪故意, 非法占有的目的, 其权利的行使有正当的法律基础。

三、敲诈勒索罪的司法判定

(一) 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本罪所侵犯的是复杂客体, 区分敲诈勒索罪与非罪的关系, 关键判断是否达到敲诈勒索罪司法解释所规定的数额标准, 司法解释规定定罪起点为“1000元至3000元。”但这里的前提是需要符合敲诈勒索罪的其他构成要件。因此数额标准是判断定罪的关键, 而不是唯一条件。针对前面的论述我们了解了景某的行为并不符合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 所以即使表面上看景某先后从政府那里拿了2.7万元的息访费, 符合敲诈勒索罪的定罪起点, 也不能认定景某构成敲诈勒索罪。

由于行使权利过程容易与敲诈勒索罪存在界限模糊的困扰, 因此明确两者间的界限可以为司法实践中提供一些参考, 避免错案的产生。如果上访者的信访诉求是真实合理的, 是为了自己的权利而申诉, 那么主观心态是合法的, 即在合法地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权利。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耐心听取上访者的诉求, 做好相应的工作, 解决处理好问题。诉求合理的, 政府应该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给予解决和处理。诉求不合理的, 则按照信访条例等做出相应的处置, 此种情形并不成立敲诈勒索罪。

(二) 本罪与其他罪的界限

第一, 本罪与寻衅滋事罪的界限, 敲诈勒索罪与寻衅滋事罪的主体都是一般主体, 主观方面均表现为故意。两者的区别在于犯罪客体与犯罪目的的不同。敲诈勒索罪的客体为复杂客体, 包括公私财产所有权以及他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权益, 寻衅滋事的客体是社会公共秩序。 (4) 敲诈勒索罪的目的为向行为人索取财物, 常以间接或相对隐秘的方式进行, 而寻衅滋事目的有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刺激或争强逞能等。

在现实生活中, 如果上访者以不断上访、越级上访向政府施加压力, 以此要挟政府索取钱财, 这样就超出了正常的上访行为范围。某些上访者一般提出一定的数额赔偿损失, 否则将持续上访。此时上访者抓住了政府害怕民众上访的心理来索取不正当的数额。通常表现为行为人会纠集多人闹事, 或者以过激的暴力手段相威胁, 制造社会舆论, 夸大事实、散布谣言、损害政府名誉, 甚至到政府工作地点泼汽油或以自杀相威胁, 不断给政府施压, 影响了正常社会秩序。此类情况行为人本身行为违法, 已经大大超过了正常上访的范围, 则应按照治安处罚法或刑法相关条文来处罚, 如寻衅滋事或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等, 总之无论如何也不能构成敲诈勒索罪。

恶意上访行为已经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社会多地之所以相继出现类似的案件, 很多都是相互效仿。恶意上访者破坏了国家信访制度, 公然挑战政府权威, 置法律与制度不顾, 扰乱了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 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恶意上访行为应当被处罚, 但并不能以敲诈勒索罪去处罚, 因为不符合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 如符合刑法其他罪名的构成要件, 则按相应的罪名处罚。

本文通过对“上访敲诈政府”案例的剖析, 试图划分权利行使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 分清权利行使中罪与非罪的界限, 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 树立司法权威, 促进社会稳定。法律是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 法律不是万能的, 政府部门不能为了贪图省事而滥用权力使无辜的人受到责罚, 而司法工作人员更应该以“事实为标准, 以法律为准绳”坚守职业道德, 避免行政权力的干涉。

摘要:“敲诈勒索”是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罪名, 但“敲诈勒索政府罪”却是某些地方官员的“杰作”。司法判决中若出现这样的案例, 往往会成为其他法院判案的参照, 而导致错案的产生, 不利于树立司法权威。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景某案的事实及争议焦点, 第二部分分析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 第三部分论述上访行为被定为敲诈勒索罪的司法判定。

关键词:上访,敲诈政府,敲诈勒索罪,正当维权

参考文献

[1] 高铭暄, 马克昌主编.刑法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1.

[2] 赵秉志主编.侵犯财产罪疑难问题司法对策[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395.

[3] 刘树德.敲诈勒索罪判解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4] 沈志民.对过度维权行为的刑法评价[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0 (6) .

上一篇: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生态化教育模式分析下一篇: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