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怀的句子范文

2022-06-11

第一篇:关于关怀的句子范文

关于临终关怀的感想

关于临终关怀

什么是临终关怀

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自然规律。而对于身患绝症或濒临死亡的病人,如何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死亡和生命的存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减轻痛苦,安度余生,这是医学界乃至全社会面临的新课题。于本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临终关怀,成为保护生命的重大举措。

临终关怀,系译自英文的HOSPICECARE。我国大陆与港台的汉译略有差异,香港译文为“善终服务”,台湾译文“安宁照顾”。但其内涵都同出一辙,均指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照护,包括医疗、护理、心理、精神等方面,以使用权临终病人的生命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心理得以安慰,生命质量午到提高,同时也使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

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使患者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

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由于监终关怀心然要涉及到各种症状的姑息治疗,所以在肿瘤科领域它和姑息治疗往往是同义语。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这即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临终关怀和肿瘤预防、治疗一样,是癌症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通过临终关怀的实践,至少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为癌症防治工作作出有益的贡献:

①研究影响癌症发生与扩散的心理及社会因素;

②对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估价;

③缓解症状与控制癌症疼痛的措施;

④了解病人病危死亡的过程。

为了实现现代医院的管理目标及处理好病人的临终关怀,需要有相对独立或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目前国内外已发展起来的几种形式是:

①附属于医院的临终关怀;

②附属于基层保健网的临终关怀;

③社会及家庭护理项目中的临终关怀;

④独立的临终关怀机构。

但无论哪一种,其宗旨与任务是相同的。

在临终阶段,癌症病人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死亡的恐惧。美国的一位临终关怀专家就认为“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因此,一定要在控制和减轻患者机体上的痛苦的同时,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关怀。

病人进入濒死阶段时,开始为心理否认期,这时病人往往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否认自己已病入膏肓,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当病人得知病情确无挽救希望,预感已面临死亡时,就进入了死亡恐惧期,表现为恐惧、烦躁、暴怒。当病人确信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瞬间即来,此时病人反而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也就进入了接受期。

一般说来,濒死者的需求可分三个水平:

①保存生命;②解除痛苦;③没有痛苦地死去。

因此,当死亡不可避免时,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地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对美(如花、音乐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写遗嘱,见见最想见的人,等等。病人亲属都要尽量给予病人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最后时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癌症对人类生命构成巨大威胁,而患了癌症的人,其生理及心理所受到的打击是难以想象的。

临终关怀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且以晚期癌症患者为主体,正是适应了这一客观形势,同时也适应了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一、临终关怀的含义:临终关怀,顾名思义,就是对临终者的关怀,或者说是对“快要死的人”给予关怀,关怀的内容应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各个方面。

临终关怀的英文是“Hospicecare”,由于历史上的临终关怀活动与现代的临终关怀活动的内容不尽相同,又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

因此,学者们对这一词的译义也不一样,有的译为“招待所”,有的译为“济贫院”,有的译为“死亡医院”,“重危病人医院”、“安宁院”,在香港译为“善终服务”,台湾译为“安宁照顾”,在中国大陆“临终关怀”一词由天津医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提出,经过几年的实践认可及交流。

“临终关怀”一词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和一种特殊卫生保健服务项目的名词,已被我国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临终关怀的概念含义有二:

一、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服务,它是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一种全面的照顾,包括医疗、护理、心理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其目标在于使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珍惜有限的人生时光,能够少痛苦,甚至无痛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并使其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

二、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顾的实践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

临终关怀又可分为临终医学、临终护理学、临终心理学、临终关怀伦理学、临终关怀社会学、临终关怀管理学等分支学科。

对临终病人实施临终关怀,其目的在于减轻临终病人的心理负担,其中尤其是解除病人对疼痛及死亡的恐惧和不安,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的价值,适应角色的转换,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使病人能在有限的日子里,在人生的最后岁月中,在充满人性温情的氛围中,安祥、宁静、无痛苦、舒适且有尊严地离开人世,达到更理性,更平静地接受死亡。

同时,指导家属积极配合医生,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需要各方面给予病人帮助和关怀,达到逝者死而无撼,生者问心无愧的目标。

临终关怀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人道主义事业,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这一保护生命、光大生命的新学科、新服务必将得到蓬勃发展。

临终关怀主要内容

临终关怀是一门涉及医学、护理学、林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新兴的交叉学科,但它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即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及照护)和发展规律,其发展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临终关怀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服务,弥补现行医疗保健体系忽视临终病人需求的缺陷,符合人道主义精神和人类生命发展的需求,从而使医疗保健体系更趋完美。

临终关怀作为光大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的新型服务,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对症处理疼痛,减轻患者痛苦。常见慢性疾病患者临终前的痛苦主要来自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临终关怀对躯体疼痛的处理的原则是,以患者无痛苦为目的,基本不控制止痛剂的使用。

对精神上的痛苦,通过医生、护理人员及家属齐心协力,主动倾听病人诉说,而后根据病人心理状况予以解脱,使其安度余生。

美化生活环境,慰藉患者心灵。临终作为人生的最后阶段,关怀的目的是实现“优死,安乐”,因而,临终关怀十分注重患者的生活美化,使其在“有生之年”活得更逍遥自在。美化生活环境主要包括:温暖舒适,整洁明亮,气味宜人等诸多方面。

另外,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使其适应并接受死亡是生命正常发展过程这一事实,解除心理压力和痛苦,安然祥和地告别人生。

加强关怀照顾,安抚患者家属。病人临终前后,其亲属也将承受巨大的痛苦和折磨,因此,安抚照顾患者家属同样是临终关怀的工作内容。

一方面,通过对病人的关怀照顾,使家属的心理得以安慰,另一方面要使家属尽早对病人的病情进展及预后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在有充分心理准备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对患者的临终关怀,并共同努力料理后事,从而使病人“善终”,使亲属心慰。

临终关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1993年香港临终关怀医院-南郎医院定义道:临终关怀是对临终病人和其家属进行的全人护理程式,它涵盖了所有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的需要,一直持续到丧亲悲伤阶段。护理的目的是使病人及家属达到最高可能的生命质量,它是由多学科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共同提供的。

可见,临终关怀包含的主要观念无非是以下5个方面,让我们从这5个方面来详细分析发展临终关怀事业使我们护士所面临的伦理挑战。

1、尊重生命

对于护士来说,这一点似乎是我们做好这个职业的基础,应不会存在问题,因为护士就是怀着一颗热爱生命的天使之心救死扶伤的。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尊重生命。我们顽固地用高科技的呼吸机、起搏器等强拉硬拽着的生命是否值得尊重呢?热爱生命是否就意味着义无反顾地拒绝死亡呢?这是我们实实在在面临的伦理彷徨。完整的生命过程应包括死亡过程,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顾海兵先生指出:在我们的整个科学及教育的体系中,只有生的教育,而没有死的教育;只有优生学而没有优死学;只有计划生育而不计划死亡;只有人生观而没有人死观;只有生的崇高而没有死的光荣。试想,如果没有死亡,人口数量无限制增长,地球资源被吃光用尽,人类还能生存发展吗?因此,死亡的不可避免是人类延续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死亡是伟大的。所以,完整的尊敬生命应包括尊敬死亡。可见,发展临终关怀,对护士传统的思维定式有一个强大的冲击,需要我们彻底更新观念,自觉地进行自我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还包括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死亡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濒死病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对临终病人家属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适应病人病情的变化和死亡,帮助他们缩短悲痛过程,减轻悲痛程度。尊敬死亡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它属于死亡教育的一部分。

2、关注护理而非治疗

护士作为医务人员的一分子,长期以来一直在为救死扶伤辛勤奉献着,一直习惯于和医生合作把病人从疾病中拯救出来。而突然间出现关注护理而非治疗的临终关怀概念,不啻是承认医院对某些疾病无能为力的尴尬,导致对整个医疗职业能力的怀疑,这对以救死扶伤为宗旨的医务人员的心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程度地震撼,可能会导致潜意识里对临终关怀的抵触情绪。虽然说在医疗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护理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主导性,但是突然把护理的地位提高到主导地位,护士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对于临终关怀,护理的重点也从生理上转移到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这给护士的理论知识也带来巨大的挑战。要求我们扩大知识面,加强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而现今的医院又缺乏临床的心理学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使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遇到无能为力的困难时,投助无门。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加深对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能独立有效地运用于临终病人的全心身护理上。

3、注重生命质量

生命质量是生命伦理学的一项基本要素,

对生命质量进行医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治疗方案的选择中,这是生命伦理学在医疗实践中的一项具体应用。注重生命质量的提出,无疑反映了护理模式的转变。但遗憾的是,对于生命质量,不同的健康保健人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不同的定义。而临终关怀又是多学科健康保健人员共同来进行的,所以在工作中往往会产生对病人生命质量各自不同的评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Kleinpell(1991)对生命质量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主要特征。但因其涉及到个人的生理、个性、人际关系、社会、心灵等诸多方面因素,因此要全面地评判病人的生命质量,护士必须收集除疾病本身以外的大量资料,这将使护士的工作范围扩大到一个不可能的境地。所以,要使生命质量由理论走向实践,则需要合理地缩小评价范围,使它既有科学性,又有实用性。同时,另一个难点则是:当生命质量的概念作为规范在临床上运用时,必须有一种合理而有效的工具来测量病人的生命质量,要有一个量化的标准。这一系列的问题,对生命质量的可操作性提出了质疑,有待于以后通过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再者,对于临终病人,其生命质量相对很低,根据David Hume的功利主义伦理理论,根本没有必要把宝贵的资源花费在毫无恢复希望的临终病人身上。在现今医疗保健资源相对不足的形势下,这种伦理观念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4、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

这一概念和现今的研究热点安乐死有某些不同。不论是主动安乐死还是被动安乐死,都有加速死亡的倾向。而临终关怀却提出不延缓、不加速。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伦理问题。但亦有学者认为安乐死应属于临终关怀范畴之内,且仅为临终关怀的一小部分。

5、协助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去者能善终,留者能善留

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是临终关怀的结果,但不是终点。古语曰:死者何辜,生者何堪?对所爱的人的死去,我们由震惊而哀恸、绝望,对已故者的感觉由悲转怒,进而出现抑郁等强烈过度的哀伤。在中国现今缺乏社会工作者的情况下,丧亲辅导的任务就落到了护士身上。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只单纯注重护士的职业道德的培养,要有爱心、同情心,却忽略了对抚慰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当你面对悲痛欲绝的家属时,仅仅有同情心是同样无能为力的。由此看来,丧亲抚导的课程培训是势在必行的。 综上所述,可见发展临终关怀所面临的伦理问题,相当尖锐而发人深省。

在中国推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但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社会卫生保健体系中应该包括3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组成部分,即:预防、治疗、临终关怀。无病则防,有病则治,治不好则临终关怀。

护士作为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主力军,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我们用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在首届东西方临终关怀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来共勉吧:对临终病人的完善照护,不仅体现对人的尊严的维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家庭和单位的负担,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内容,是一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善举。

临终病人在临终前的心理要求

除了在初闻临终讯息时所提到的心理支持外,临终病人在临终前大致还会有下述的心理需求:

一、希望维持自己形象的完整,认为自己的形象如果不能像往常一样,就会影响到自己被对待的方式,也会影响到病人对自己的肯定,因此维持自己形象的完整不但是自己自尊的来源,也是让他人尊重的依据;

二、强烈的失落感导致强烈的需求感,病人会认为自己过去所拥有的财富、事业、家庭、朋友,都会因着死亡的来临而消失不见,这种强烈的被剥夺的体会,让病人觉得人生在世最后终究一场空,而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在失落的同时,病人对人间一切便产生难以割舍的执着与爱恋,所以有时会让家人感到过度的感情压力;

三、孤独产生的关怀需求,虽然病人有时会有静一静的想法,不过基本上病人并不希望这种静一静被误解为喜欢孤独的反应,事实上病人十分担心陷入孤独当中被家人遗弃,只是心中又不想因为害怕孤独而造成家人情感上的负担与不舍,这种又想又怕的反应是家人在提供爱心的支持与关怀时应特别注意的地方;

四、不希望生病而成为家人的负担,因为病人本身原先有他自己的独立自主性,也有他自己的贡献价值所在,当然不希望由于生病就成为家人的负担,完全失去自己的自主能力,这时家人就必须从照顾的想法、方式到行动,想办法让病人产生参与感并介入其中,这样病人才能重新自我肯定,积极实践自己的生活。

临终患者心理反应及护理对策

(1)否认期

患者表现不承认自己患了绝症或病情已恶化,认为可能是医生错误诊断,企图逃避现实。患者焦虑急躁、心神不定、要求复查、少数者有自杀行为。对策:不将病情全部揭穿,以保持患者心中一点希望,逐步适应现存事实。争取家属的合作,密切观察以防不幸事件发生。

(2)愤怒期

患者表现为已知病情,但不能理解,气愤命运捉弄自己和将失去的健康与生命。他痛苦、怨恨、常以谩驾或破坏性行为向家属或照顾者发泄内心之不满。对策:提供时间和空间让患者自由表达或发泄内心之痛苦和不满,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剂,制止和防卫患者的破坏性行为。

(3)协议期

患者表现为:承认已存在事实,不再怨天尤人,而是不断提出要求、期待好的治疗效果。他对过去错误行为表示悔恨,请求宽恕。对策:对患者的种种协议或乞求,可采取适度的欺骗方法,做出积极治疗与护理的恣态,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心与体贴。

(4)抑郁期

患者表现为忆认识自己的病治疗无望,身体日益衰弱、痛苦日渐增长,并消沉、低落和绝望,急于向家人交代后事,愿亲人守候。对策:鼓励和关心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尽量带去快乐,增加其希望感。

(5)接受期

患者表现为感到已完成人生一切,重要事情已安排妥当。他对死亡不再恐惧和悲伤,情绪变得平静和安详。对策:提供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和气氛,帮助患者了却未竟的心愿和事情,让家属多陪伴患者和参与护理,使患者心灵得到慰藉。

以上5个阶段不一定按顺序发展,有时交错、有时缺如。各个阶段时间长短也不同。我国学者临床观察发现,由于中国传统文件影响,临终患者否认期前存在回避期,即患者和家属均知真情,却彼此隐瞒、故意回避。对策:采取相应的回避态度,不急于真实病情告诉患者,可寻找机会用暗示方法慢慢渗透,甚至有的患者需要一直回避至最后。

现代死亡特征与临终关怀的目的

对于现代死亡总结出三个显著特征:

1.死亡过程的延长:100年前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是急性热性病,如鼠疫、天花、结核、肺炎,很快就死去了,所以死亡过程很短,然而100年后的今天,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死亡的主要疾病是肿瘤、心脑血管病、肺炎,这些都是馒性病,病人得病后的死亡过程延长了,其结果造成了社会上的濒死病人数量要比100年前多得多,病人的死亡过程减缓,故需要临终照顾的病人亦越来越多。

2.死亡制度化:在100年前人们患了病很少住医院,而是住在家里,受到家属的照顾,病人的家属会尽最大努力给予照顾。现在不同了,很多病人是死在医院里,只有少数死在家里。他们在医院里得到的不是给予濒死者的照顾,而是接受检查、诊断、治疗,对临终病人很少给予照护,更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终止病人的生命,所以在延长生命方面,选择了很多人工的方法、手段,正是这些方法和手段给一些濒临死亡病人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3.死亡世俗化:在几百年以前,很多人都有一些宗教信仰,在西方世界,很多人信仰基督教,按照他们的死亡观,他们相信人死后可以上天堂或下地狱。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人则相信死亡轮回学说,过去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死亡观,但这些观念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认为人死后生命还继续存在,只有形式不同。

现在很多人虽然不信仰宗教,但同时也缺乏正确的死亡观念,他们既不了解生命的意义,也不知道死亡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死亡变得越来越困难。只有那些关心死亡、了解死亡的人,才能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命,才能知道如何使病患及家庭得到好的照顾,令其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旅程。广大医护工作者开始考虑能否找到其他的方式为临终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控制疼痛,使临终病人能更舒适一些,解除他们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这样在医学领域里就出现与发展了临终关怀服务。

其临终关怀的目的:

①为临终病人提供选择死亡的地方,减少肉体的疼痛,给予最舒适的服务和照顾。

②提供专门为姑息照顾而设计的结构,辅助末期病人和垂危病患接纳临终的事实,安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③提供一种神圣的模式,给予患者身、心、灵的关怀,包括身体方面:增进舒适,减轻痛苦。

心理方面:协助病患与家属度过濒死的过程,接受疾病与死亡,家人互动关系,面对死亡恐惧事实;遗族辅导等。

心灵方面:获得内心平安,灵魂的救赎等。

医院是以抢救和治疗为目的,而很多病人本来已没有治疗效果了。临终关怀服务,对垂死的病人照顾的重点是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如何提供一个安适、有意义、有尊严的生活,减轻痛苦,享受余晖。

临终关怀服务的主要工作

(1)疼痛控制 许多调查资料表明,有70%以上晚期肿瘤或疾病末期的临终患者主诉疼痛。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和绝望感。

世界卫生组织(WTO)早已将控制疼痛提到重要位置并建议采用三麻醉性镇痛剂提高镇痛效果:

第一步:给非麻醉性镇痛剂,如阿司匹林类;

第二步:给弱麻醉性镇痛剂,如可待因等;

第三步:给弱麻醉性镇痛剂,如吗啡、哌替啶等。专家们强调镇痛剂的正确使用,注意选择给药时间与途径,用药品种与剂理和患者耐受性等。某些非药物方法也可取得一定的镇痛交果,如松驰术、音乐疗法、生物反馈、外周神经阻断、针刺疗法等。

临床表现,控制疼痛的最大障碍是恐惧和疼痛。因此,照顾者通过有效交流,用同情、安慰、鼓励和分散注意力等方法消除患者疼痛恐惧感,提高其疼痛阈值也很重要。

(2)解决基本生理需要保证营养

遵照患者饮食习惯,提供家庭式餐饮,少食多餐,调剂花样,辅以助消化药或必要时给予鼻饲、胃肠外高营养等方法均有益于临终患者的基础营养需要。

(3)缓解症状

如呼吸困难是临终患者的严重症状,给予整洁的环境,低浓度低流量吸氧,雾化吸入、人工辅助呼吸及必要时的气管切开均有助于缓解呼吸困难。

(4)控制排泄紊乱

便秘或腹泻、尿潴留或尿失禁常给临终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和解决办法改善其临终生活质量。

(5)做好皮肤护理

临终患者衰退竭的体质和长期卧床极易导致褥疮发生。保证定时擦洗,每天按摩受压处、采用各种皮肤保护等方法有利于降低褥疮发生率或减轻损害程度。

(6)做好心理疏导针对临终者心理、行为特征和个体差异,帮助他们从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中解脱出来,建立相对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临终关怀服务的重要内容。

其心理疏导的基本原则是,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亲切感,了解和理解患者心理,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忧虑和苦恼。

同时,要以良好的态度、语言、表情和行为去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情绪;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如身体、家庭、经济等方面的困扰,并主动取得亲朋友好友和全体家属的配合,共同积极参与心理疏导工作。

(7)关怀家属

随着临终关怀的深主发展,对临终患者家属心理状态研究和关怀安抚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关怀家属现已成为临终关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临终心理?

医学心理学家认为,当人身患绝症,并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心理的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

怀疑和否定期

“我不会死的!“正是此期病人的心理状态,从而表现出对医生的不满和怀疑,这种否定情绪可暂时免除其对死亡的忧郁感。

忿恨期

一旦病人得知死亡已不可避免时,烦躁不安、无端生气,攻击和敌意是此期突出的行为表现。此时,应耐心帮助病人,疏导其情绪。

自责期

随着对死亡不可避免的承认,病人情绪反复,喜怒无常。喜欢回顾往事,责怪或追悔早年的错误,感到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如希望看到子女完婚、孙子出世等。

抑郁期

病人的感觉和反应迟钝,抑郁寡言,长吁短叹,对任何事物麻木不仁。这时若极力劝慰病人,往往适得其反,引起逆反心理,甚至导致精神病发作。

绝望期

病人静静地等待死神的降临,惧怕孤独但不愿吵闹,情绪趋于平和甚至有欣快感。多数人不愿死在异乡或医院里,希望回到家中与亲人厮守在一起。

音乐治疗与临终关怀

音乐治疗虽已广被应用,但因这些研究中的科学严谨度各异,且仅有少数研究使用长期的追踪评估;因此,当引用这些结论时需特别注意。即便如此,在临床上除了用来调适压力之外,音乐治疗至少已被应用在下列状况:

一、减轻因医疗程序引发的焦虑;

二、调适综合医院病人的情绪;

三、减少加护病房病人的并发症;

四、减少怀孕的焦虑与纷娩的疼痛;

五、减轻小儿科病人与新生儿的不安;

六、减少接受手术病人的焦虑与不安;

七、当做牙科病人的“听觉止痛剂”;

八、减轻癌症病人与临终病人的不安与焦虑。

不管病因为何,临终病人所不得不面对的煎熬与痛苦是其它时候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在临终关怀的工作中,需要协助的其实不是最痛苦的病人而已!现今的心身医学(psych osomatic medicine)研究,更强调病人家属、甚至癌症或安宁病房中的工作人员的心理反应与生理压力,也都值得我们投与适度地关注与照料。

从一开始被诊断罹患绝症之际,病人无可避免的必须经历一连串的情绪反应。每个病人的情绪反应依个人的出身背景、教育程度、与社经阶层的不同而不尽相同,但无疑的都是非常强烈与难以忍受、或甚与他人难以沟通的。

这个时候的音乐治疗能够让病人:陪伴病人,以一种有尊严与满足的方式渡过生命的最後历程;减少因疾病或医疗过程带来的并发症与不适;建立新的或重启旧有的沟通管道。也就是说,音乐治疗虽然不能改变疾病的历程,但却是一种很具效用的辅助治疗法。

对于必须身兼照顾者与被照顾者的病人家属来说,他们也不免会有类似於病人的种种反应,但是却时常不得不把自己的各种生理、心理需求,放在第二顺位、或甚至就整个牺牲掉了;而他们常持的理由则是,为了不让病人担忧或增加病人的负担。殊不知无论是因沟通不良或不沟通导致的不信任与猜忌,或显现出来的过度的身心障碍,都有使情况变得更为复杂与棘手。在照会精神医疗(consultation-liasion psychiatry)工作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面临这类状况时,有效的音乐治疗可以帮助家属:舒解过度的身心压力,以能用较为平静与理性的方式来协助病人与自己的适应;

调适因生离死别(bereavement)所引发的伤恸(grief)反应。

癌症病房或安宁病房的工作压力,事实上是远大於其它的医疗单位的。有些新进的工作人员会因为适应不良而求去,或以情感隔离(emotional isolation)等的自我防卫方式,来面对不断而来的强烈情感冲击。

处在这般极端的工作环境之中时,音乐治疗的概念与技巧能够缓和病房环境(milieu)的负面气氛,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士气,让工作人员得以在不受太多情绪干扰之下,充分发挥专业技能,帮助病人与家属均能以最平和的态度与准备,共同渡过无可逃避的最终之旅。

瘤病人四种常见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肿瘤病人有4种常见心理问题。

角色紊乱

一个人得了病,就迫使他由一个常态社会角色转换成病人的角色。于保法介绍说:“在临床实践中,许多病人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角色,使自己担负的角色发生冲突。对事业的责任感,对家庭的眷恋,对所患疾病的担心,使病人产生恐惧、焦虑。” 退化和依赖

出于对疾病的担心,病人在行为上产生退化。自己能做的也要让家人做,过分依赖其家属。

焦虑

焦虑是对恐惧的自然反应,是多数病人在疾病过程的体验。“恐惧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除,会发展为无法克制的焦虑,如心悸出汗、失眠、头痛、眩晕等。病人往往对行为失去控制,容易激动,缺乏耐心,发脾气,自责和谴责他人。”于保法指出,焦虑的程度与个人的心理素质、受教育程度、生活体验以及应对能力有关。

抑郁

“抑郁可导致食欲降低,睡眠障碍,抑郁反应的强度与个人的心理素质有关,对外界反应不敏感的个体比较容易产生抑郁。”于保法介绍说,“如果焦虑、恐惧得不到及时解除,持续时间过长,易造成抑郁。家庭负担重、长时间得不到家人的关怀,缺乏良好的社会人际交往关系,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地宣泄也能加重抑郁程度。”

第二篇:关于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机制的意见

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进一步落实党员权利,大力激发党员政治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积极进取的党内氛围,结合我局实际,现就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机制的重要性 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党内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也是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在要求。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对于激励广大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荣誉感、责任感和党员意识;对于凝聚党心、鼓舞斗志,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要求,从激励斗志、鼓舞士气、解决困难、帮助发展入手,采取灵活多样的形

式,着力从精神上、生活上、工作上激励关爱帮扶党员,切实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广大党员心中,努力形成党组织关心党员,党员尊重党组织、服从党组织、维护党组织的良好局面。

二、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科学严谨、务求实效的原则,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发挥各方面综合优势,切实从精神上激励党员、生活上关心党员、工作上扶持党员,不断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努力提高广大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服务社会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党员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关怀和帮扶措施,力求做到依法依纪、合理合情,确保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工作人性化开展,规范化运行。

2、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做到既要关爱帮助党员,保障党员的政治权利、民主权利,又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督促党员严格遵守纪律,认真履行义务,不断提高党员的宗旨意识。

3、坚持科学严谨的原则。党组织对党员的激励表彰、关怀帮助要建立在公正公开的基础上,要通过会议公开、文件公开、党务公开栏公开等形式,广泛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监督。同时,要区分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不能搞一刀切,特别是对那些生产、生活、工作上有特殊困难的党员和弱势群体要实施重点帮扶。

4、坚持务求实效的原则。做到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既重视从思想方面对党员进行精神鼓励和慰籍,又要力所能及地为党员提供一些物质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切实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让党员真正体会到党组织的关爱与温暖。

三、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以激发和调动党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健全完善党内激励机制。

1、建立责任激励机制。不断健全完善部门单位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党建联系点“双结对、双促进”制度,用制度保证党内各项工作任务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同时要健全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党建联系点制度、党员服务承诺制度,深入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组织及党员全员承诺、党员先锋岗以及机关党员挂牌上岗、亮牌办公、党员奉献日等主题实践活动,明确党员岗位、落实党员责任,激发和调动党员干事创业的热情、奋勇争先的激情、为民服务的真情,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建立奖惩激励机制。结合实际切实建立完善党内表彰奖励制度,在每年“七一”或年终集中对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并大张旗鼓地做好宣传报道工作,让干事创业者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无私奉献者得到应有的回报。同时对不履行党员义务、威信差、有损党员形象的不合格党员要进行结对帮教转化,对帮教仍不见效者,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3、建立物质激励机制。对在党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或所做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且具有较高推广价值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采取设立党建工作创新成果奖或给予党建活动经费补贴等办法予以物质奖励。

(二)以办好事、解难事为着力点,健全完善党内关怀机制。

1、建立困难党员登记制度。结合党内年报统计,建立党员统计台帐,特别是对生活困难党员、鳏寡孤独党员、老弱病残党员等特殊群体党员要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分类建立统计台帐,为党内开展结对联系、扶贫帮困、生活救助等提供准确的信息,确保弱势群体党员始终处在组织的关爱之中。

2、建立党内探访、谈心机制。建立党内结对联系制度、谈话制度、定期走访制度,通过结成一对

一、多对一的联系帮扶对子,对困难党员切实做到“六个必访”,即:每年“七一”、元旦、春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必访;党员发生意外或家庭受灾必访;

党员生病或亡故必访;党员生产生活遇到困难必访;党员有思想情绪或意见时必访;党员不及时参加组织生活必访。了解党员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主动为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减轻思想压力,使党员切身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3、建立政治关怀机制。重视党员干部的成长,对优秀下派干部、优秀年轻党员干部要按照适人适岗的原则,大力培养推荐,适时将他们补充到各级领导班子中,使其尽快成长,充分施展才华。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维护党员的民主权利,党组织做出的重大事项决定、重大决策部署、干部人事任免、发展党员、党费收缴使用、党员教育管理以及项目安排、慰问救助资金发放等党员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要通过会议、公开栏等形式最大限度地进行公开。

四、切实抓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落实工作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切实把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机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周密安排,认真实施。党组织负责人要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盯着抓。同时,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纳入基层党建考核范畴,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各基层党组织要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联系会议制度,积极整合政府、社会、民间等多

种资源和力量,为开展党内关爱帮扶工作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行业特点和优势,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积极开展生活救助、生产帮扶等党员关爱帮扶活动,切实形成多方参与、各尽所能的工作合力。

(三)结合实际,注重实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本部门本单位经济社会现状、党员基本情况以及生产生活实际,坚决杜绝和防止做表面文章、搞花样形式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确保党内关爱帮扶工作真正顺应民意、体现民愿,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三日

第三篇: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情况的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成为新阶段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一、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现状、主要作法和经验 近年来,我局党委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在推进“人文关怀”中,坚持普遍关怀与重点帮扶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具体困难相结合、保障享受权利与督促履行义务相结合、关怀帮助党员与关心帮助职工相结合等原则,确保党员“权利有保障”、“诉求有渠道”、“干事有舞台”、“工作有奔头”。一是坚持实行重大事务党委先研究、后公示,把单位大事的决策和处理在党员中进行通报,认真听取党员的意见和建议,落实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权、表达权和决策权,增强党员的荣誉感。二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充分体现党组织对老干部、老党员、以及困难党员的关爱,局党委以重大节假日前走访慰问老党员和困难党员活动为基础,积极探索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组织各支部对生活困难党员进行了摸底调查,建立了生活困难党员台账,内容主要包括困难党员本人基本情况、家庭成员情况、收入情况、生产生活情况、困难情况及原因等,并对生活困难党员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局党委克服资金困难,每年都结合重大节日对生活困难党员生活中的困难,局党委定期、不定期开展慰问活动。

- 1员、服务党员、为党员释疑解惑、排忧解难的“党员之家”。

(三)建立权益保障机制,增强党员的责任感。一是实行重大事党内通报制,保障党员知情权。以支部为单位,在每月召开的党员大会上,对单位重大事项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情况通报,让每一名党员都享有充分的大事知情权。二是实行党员“首议制”,保障党员表达权。遇重大事项及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拿意见、作决策的,遵循“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先由党员大会进行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再由班子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决策,有效保障了党员的优先表达权。三是推行党务公开制,保障党员监督权。认真推行财务、政务公开,拓宽党内民主监督渠道,让党员享有更多的监督权。

(四)建立人文关怀机制,增强党员的幸福感。一是推行“三要”关爱机制,让老党员老有所慰。即:大病要探望、节日要慰问、去世要追悼。二是建立特困信息库,让特困党员衣食无忧。通过建立特困党员信息库,及时准确地掌握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为特困党员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三是开展“七个一”活动。开展一次全面调查摸底,寄发一封节日慰问信,落实一批党员干部挂钩联系,安排一次倾情走访,过好一次组织生活,进行一次组织关系清理,举办一次文体活动。使党员倍加体会到“家”的温馨。

(五)建立党内帮扶机制,增强党员的成就感。一是实施“党员素质工程”,“智力”帮扶党员提升素质。以党员业务培训为抓

- 3点、党员干部捐一点的办法,以便能够对困难党员都有所关心和帮助,不至于捉襟见肘,画饼充饥。基金的管理应当由组织部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同时,建立全县困难党员信息库,各单位、各乡镇也要建立困难党员信息库,每半年上报一次困难党员信息,对全县困难党员信息库进行调整,实行动态管理。困难党员信息库应包括困难党员本人基本情况、家庭成员情况、收入情况、生产生活情况、困难情况及原因等。组织部全县党员关怀、帮扶基金管理机构根据困难党员信息库确定关怀、帮扶计划。在帮扶对象上重点应该向生活确实困难、患重大疾病的党员倾斜。

建立党内捐赠制度,根据全县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党员的工资收入,家庭收入、人员等情况,对生活水平较高、工资收入较高的党员规定适当高一点的捐赠规定;对生活水平低、工资收入仅能维持生活的党员可以少捐或者不捐,避免因为标准一刀切,给这些党员带来生活影响。

4、党内关怀帮扶工作应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应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党内关怀帮扶工作责任制,将党内关怀帮扶工作纳入领导干部责任考核体系,督促党员领导干部切实增强对党内关怀帮扶工作的重视。

5、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时,应结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按照全县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整体规划,明确责任,落实责任人。由组织部每年根据全年工作计划,提出工作责任划分意见,分解到各单位落实,形成激励、关怀、

- 5帮扶工作的整体合力。

第四篇: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意见的总1

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意见的总结 按照仪表集团公司党委工作布置,我厂党总支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对于进一步激发党员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营造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党内氛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进一步探索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党组织在认真总结过来有关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集中时间和精力,对在新形势下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感受。

一、经验做法

近年来,党组织对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高度重视,在抓好党员教育管理的同时,注重从党员需求入手,从政治上关怀党员、思想上关心党员、精神上激励党员、物质上帮扶党员,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热爱党、忠于党、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的热情和动力,为全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不断满足党员政治需求。各党支部严格执行党总支的“民主评议党员”的安排,认真召开民主生活会,在自我总结的基础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走过场严把质量关,听取群众代表提出的建议,作到真评实议。党支部及时作到了把党内外评议的情况及时反馈到每个党员,使党员通过“民主评议” 真正找出不足得到激励和鞭策,党员领导干部以普通党员的身份严格按规定参加了双重组织生活,通过开展“民主评议”使全体党员,思想觉悟、自身素质得到提高。

2、建立学习培训机制,不断满足党员的学习需求。

组织全体党员学习《党章》、《八荣八耻》廉正光盘等学习资料,使党员深刻理解在新时期对保持先进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自觉用党员标准和党纪党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把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集团公司“十一五”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举措上来。党总支对党员队伍状况进行了框架分析,党支部对每一个党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找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差距较大的党员建立帮促对象,使工作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收到明显的效果。

3、从党员利益诉求入手,不断满足党员生活需求。开展党员互助活动,创新党组织服务困难党员、党员帮扶困难党员的途径。重点要求党员要在党员互助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学习、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为他们提供有效服务。以先进性教育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载体,集中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等主题实践活动,采取多种帮扶措施,努力为生活困难党员办实事、办好事。

在企业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广大党员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员们先后为汶川、玉树及困难职工募捐多次,送温暖献爱心。

4、从党员具体岗位入手,不断满足党员工作需求。党支部按照党总支工作部署,在全体党员中开展“立项立功”活动。每一名党员都针对本岗工作实际,结合厂长工作报告中工作任务进行立项。党办每季度对各党支部“立项立功”活动进行跟踪检查,将“立项立功”工作落在实处,真正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开展此项活动,部分项目收到一定的成效。

第一党支部党员在技改技革方面的业绩非常的突出,他们都有一

种强烈的创新意识,在生产工作中累计技改十几项,小改小革不计其数。例如:降低整机压损技改项目、LIII型铝壳燃气表设计开发项目、G2.5B型钢壳燃表设计开发项目、III型G4(1.2升)钢壳表技改项目等全部都是在支部党员的努力下完成的,这些项目很多已初见成效,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成为企业发展的新闪光点。

5、优秀党员发挥作用情况 我厂厂长谷式勤同志多年以来,他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工作。他团结和带动厂领导一般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把握大局运筹帷幄,带领班子成员团结奋战,带领全体职工在困境中求生存、求发展,使企业保持了稳定的局面。

家用表制造部部长王玉俊同志工作勤奋、讲求效率。由于铝壳煤气表产量较少、资金和技术缺乏,车间的生产和管理比较困难,为了使车间能够正常生产排满工作量,王玉俊同志高瞻远瞩为正常生产做准备,他主动找事干,提出要下大力气清理车间死角和仓库。他的建议得到了领导的认同和赞许。在王玉俊同志的带领下铝壳表制造部已经摆脱了困难,走上了正规化大规模生产的道路,相信在王玉俊同志的带领下铝壳表制造部会再创辉煌。

二、存在问题

一是企业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一套健全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机制。二是帮扶资金来源渠道少,帮扶资金比较紧张。

三、意见建议

在新形势下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从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帮助党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天津市自动化仪表十厂

2010.5.21

第五篇: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坚持党的宗旨的坚定性,提高广大党员坚持党的宗旨的自觉性,调动广大党员坚持党的宗旨的积极性。

一、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主要做法

1、保障党员权利,维护党员在党的工作和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村党支部“两推一选”办法,增强了换届选举工作的规范化和透明度,使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健全党(工)委向党支部、党支部向党员通报情况制度,使党员及时了解党内事务,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了提案收集、处理和回复制度、重大决策征求党代表意见制度、重要情况向党代表通报制度,为党代表发挥作用搭建舞台。

2、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员开展工作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分层次、分类别对骨干党员进行集中培训,对全体党员进行轮训。在全县基层党组织中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为党员开展经常性学习搭建平台。大力实施以农村党员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百户千人”培养工程和专家帮带活动,坚持和落实 “三会一课”制度和组织生活会制度,做到了党员教育培训的经常化。通过强化教育培训,使党员的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3、服务党员需求,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信任度和依赖感。深入开展“机关干部三进村”、“干群恳谈交心”、“领导干部记民情日记”等制度,变党员“上访”反映诉求为干部主动“下访”了解和征求党员的意见建议。实施畅通民意工程,开通便民电话,设立并公开意见箱、电子信箱,为党员群众反映问题、提出建议、表达诉求创造便利条件。大力开展“党员服务队”、“党组织、党员创办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党组织、党员双向承诺”等活动,将服务党员需求、解决党员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作为开展活动的首要目标。

4、表彰优秀党员,充分激发党员的荣誉感和发挥作用的积极性。结合纪念“七一”系列活动,积极开展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的评选、表彰和宣传活动,通过表彰、宣传优秀党员,激发党员的荣誉感,调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社会营造学习先进、赶超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近五年,县委共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208个、优秀党员30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150名、优秀党支部书记100名、优秀党小组长250名。

5、帮扶困难党员,为困难党员送去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近年来,县委都在七一和春节前夕集中开展慰问、帮扶困难党员活动。为进一步做好生活困难党员的帮扶工作,县委于去年7月建立了“**县生活困难党员帮扶专项资金”。去年以来,全县各级党组织从党费中划拨帮扶资金183.5万元,帮扶困难党员1274名。

6、强化物质保障,为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工作奠定基础。县委按照每名党员100元的标准,将基层党组织工作经

2 费和党员活动经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工作和活动场所建设,全县330个村党组织的工作和党员活动场所均达到较高标准。去年10月,县财政出资近300万元,为全县330个村培训了电脑、投影仪或液晶电视等远程教育设备。

二、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工作思路上,过分强调党员义务,忽视党员的主体地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党员需要有更宽泛的渠道表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党内事务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的愿意比较强烈。从目前情况看,部分基层党组织往往强调把党员作为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往往片面强调党员“应尽的义务”、忽视维护和保障党员“应有的权利”,党员难以找到和认同自己的主体地位,弱化了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弱化了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2、工作内容上,重困难党员帮扶,轻全体党员激励关怀。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针对不同层面、不情况的党员,因人而异确定激励关怀帮扶措施,使党的阳光照耀每一名党员,将党的关怀送到每一名党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工作重点放在困难党员帮扶慰问上,忽视了激励、关怀、帮扶三者的有机统一,除在七一和春节期间对困难党员进行帮扶、对优秀党员进行表彰外,对党员的激励、关怀和帮扶缺少经常性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措施。

3、工作方法上,过多依赖党内资源,缺少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表彰、帮扶党员方面,资金来源主要是党费划拨;在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需要帮扶的党员很多,单

3 纯从党费的渠道筹集党员表彰奖励和关怀帮扶资金不能满足需要。究其原因,在于有的领导干部往往认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是党内的事,应该由从党组织内部来解决,要么由党费解决,要么由党员捐助。

三、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工作思路

1、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必须以保障党员权利和提高党员素质为基础。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持和发展党员的先进性,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员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素质和带领群众共同奋斗的能力上。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首先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增强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使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对党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知识、实用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使党员具有做好本职工作、实现自身价值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本领。

2、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必须以服务和帮扶党员为重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实现自我发展的渠道增多。党组织要切实做到将党员凝聚在自身的周围,不仅要靠党的纪律的约束,更重要的是要强化服务职能,通过关怀和帮扶党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每一名党员的根本利益,使党员切实感受到党组织这个大家庭的关怀和温暖,增强对党组织的信任感和依赖感,自觉做到与党组织荣辱与共、生死相依。与此同时,对优秀的党员要及时进行表彰奖励,使党员能够感觉到党组织对其成绩的肯定和赞誉,保护和激发党员发挥

4 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为其他党员树立努力的榜样,在全社会营造正确的导向和价值观念。

3、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丰富工作内容。要将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要求与新形势下党组织面临的职责任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党员队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工作中,要将解决党员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切入点,使党员能够充分享受到党的事业发展和国家繁荣富强的成果;在此基础上,要通过提高党员素质、畅通党员反映诉求的渠道、完善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机制,使党员的各项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和不断发展。

4、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必须以落实责任作保障。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必须形成上下联动、分工负责、常抓不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要将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基层党组织的职责、任务和目标,定期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党组织工作和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从而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几点建议

1、健全机制、加强领导。要制定《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意见》,明确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主要任务、工作目标、方法手段以及各级党组织的职责任务,促进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要建立党

5 内激励、关怀、帮扶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明确各单位的职责任务,形成党委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政府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共同参与、党政齐动、上下联动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2、摸清情况、夯实基础。认真做好困难的党员信息采集工作,在严格审核的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的困难党员全部录入党组织党员信息库,形成内容全面、情况准确的困难党员信息库;在此基础上,对困难党员信息库进行及时维护,为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提供详实、准确的基础数据。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和帮扶结果定期反馈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进展情况,做到“发现一例帮扶一例,脱困一例销账一例”。

3、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充分发挥民政、劳动、工会、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部门的作用,将激励、关怀、帮扶困难党员作为这些单位开展帮扶工作的重要方面,在制定计划、确定帮扶对象时,力争做到困难党员先帮扶。在各级党组织设立“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奖励基金”、“生活困难党员帮扶专项资金”,采取以党费划拨、财政划拨、党员自愿捐献等方式,定期对专项资金进行充实。在资金的使用方面,加大对农村、社区、企业的支持力度。

4、创新形式、增强实效。定期对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评选、表彰和奖励,将党员受表彰奖励的情况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一些政治素质好、议政能力强的党员,要积极推荐其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其更为有效地参政议政创造条件,使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在精神上受激励、在使用上受重视。广泛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党员领导干

6 部带头参与帮扶活动,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形式做好帮扶工作。采取“输血”与“造血”并重的帮扶方式,广泛开展送技术、送信息、送项目、送岗位活动,提高困难党员就业创业、自我解困、增收致富的本领。采取发放医疗救助卡、上养老保险、提供发展创业基金、提供小额信贷担保等方式,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加强教育、广泛宣传。在对生活困难党员进行物质帮扶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激励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使他们生活上有依靠,思想上有追求,工作上有作为,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尽自己所能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及时总结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宣传媒介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报道,在全社会形成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供应商供货协议范文下一篇:关于训练的对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