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的修辞范文

2022-06-10

第一篇:古典诗歌的修辞范文

诗歌的修辞

一、隐喻

可以说,比喻是现代诗歌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比喻是天才的标志”,钱钟书也认为“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而诗歌的语言本质上就是隐喻性的。比喻主要包括明喻、隐喻、借喻、博喻、回喻等。比喻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修辞方法,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诗经·卫风·硕人》)。

诗歌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隐喻性的,“没有隐喻,就没有诗”,正如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所强调的“关于诗歌,我自己已说过很多,但是最主要之点在于诗是一种隐喻——说的是一件事,指的是另一件事,或者借用另一件事来说一件事”。

华莱士·史蒂文森:“毫无关系之物稍做调整就是它物的一个隐喻”。亚里士多德:“在四个事物的情况下,当第二个事物与第一个事物的关系犹如第四事物与第三个事物的关系时,第四个事物就与第二个事物成类比关系。”( B 与 A 的关系对应于 D 与 C 的关系时, D 与 B 便形成隐喻关系。 )隐喻的好处就是“普通的词语之蕴涵我们已经知道,只有从隐喻里我们才能最好地把握新鲜事物”(《修辞学》)。

李商隐的无题诗、朦胧诗,象征主义诗歌等等都是隐喻性的。一首诗看起来没有运用一个比喻,但它仍具有某种隐喻的性质。“明喻”好理解,而隐喻的特点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死水》就是这样一首隐喻性的诗。我们一读即知,这首诗的意义决不限于它所描写的那一沟死水。那么,它究竟意味的是什么?这就需要了解它的隐喻性质。

合理的甚至精妙的比喻的使用能够使诗歌更形象,也更具说服力和哲理性,如著名的朦胧诗代表诗人北岛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就通过比喻相当有力地表达了对文革时代的反思与反抗。

本体和喻体互换,即本体和喻体循环往复,前一句的本体成为后一句的喻体,前一句的喻体成为后一句的本体,又称互喻,回喻,例如郭沫若的名诗《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博喻则是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形容事物或情感,故名博喻。例一: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例二:一个年轻的笑,/一股蕴藏的爱,/一坛原封的酒,/一个未完成的理想,/一颗正待燃烧的心。(邹荻帆《蕾》)

二、通感 “通感”的手法在诗歌中一直存在着,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则把它发展成一种诗的方法论,如波德莱尔把自然万物视为向诗人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有些芳香新鲜得像儿童肌肤一样,/柔和得像双簧管,绿油油得像牧场,/——另外一些,腐朽、丰富、得意洋洋”(波德莱尔:《感应》)。通感的使用对于诗歌而言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可以通过心来互相交换,于是,颜色的光亮可以听见,声音可以看见。

三、矛盾修辞(悖论)

“矛盾修辞”,指的是在文学修辞中把相互矛盾、冲突、不协调的东西或“异质”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修辞效果。这种矛盾修辞也可称为悖论性修辞,英美新批评派特别看重这种诗的方法,称“诗人要表达的真理只能用悖论语言”。典型的例子如《死亡赋格》:“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在傍晚喝/我们在正午喝在早上喝我们在夜里喝/我们喝呀我们喝/我们在空中掘一个墓那里不拥挤/„„/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在夜里喝/我们在早上喝在正午喝我们在傍晚喝/我们喝呀我们喝// „„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在傍晚喝/我们在正午喝在早上喝我们在夜里喝/我们喝呀我们喝/我们在空中掘一个墓那里不拥挤/„„/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在夜里喝/我们在早上喝在正午喝我们在傍晚喝/我们喝呀我们喝// „„”。

再如台湾诗人郑愁予的名诗《错误》也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矛盾修辞:“(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趸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在“美丽的错误”这样的词语组合中运用了诗的“矛盾修辞法”, 从而产生了更丰富和复杂难解的意味。为什么这样的“错误”是“美丽”的呢?因为这样一种幻觉引起了等待者的心跳和美丽动人的期盼,给寂寞的人生带来了希望和光亮,然而同时,这种“美丽”又带有一种“错误”的性质,又有点让人悲哀,因为“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种“美丽”既给等待的人带来失望,又加深了“一个无法归抵的浪子的悲哀”。此外,著名的朦胧诗人舒婷的代表作《神女峰》也是一个是用矛盾修辞的例子,“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慢飞,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远天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舒婷的这首《神女峰》不仅是诗歌分行的杰作,同时也因为成功使用了矛盾修辞而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相当有力地揭示了千百年来女性命运的沉重和被虚假的道德伦常所规范的畸形的内心世界,也同时抒发了新一代的女性对自身命运的重新思考,对千百年来女性命运的反抗与怀疑精神。

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同样是教师在教学和阅读中应该注意的一个是用矛盾修辞的例子,“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里,就应留意“嘶哑”这个词和“喉咙”之间的关系,而二者之间正好是一个矛盾修辞,可以说,它正是这首诗的“诗眼”或“关键词”所在。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民族矛盾无比尖锐的背景下,爱国诗人艾青对于这片苦难的土地,喉咙“嘶哑”了还要歌唱,这就有力地揭示了一种刻骨的、至死不悔的情感,并富有感染力地奠定了全诗的深沉和悲痛的舒缓基调。这种在暴风雨中歌唱的嘶哑的嗓音,这黎明前的不停息的坚强的带有流血的嘶哑的喉咙的歌唱尽管不是那么优美悦耳的,或故作高亢的,但却是无比真实地、疼痛的、深厚的、悲剧性的。

四、象征

象征(symbol):诗歌的基本艺术构成方法。象征,基本上可以看作用具体物象符号表达抽象的精神或情感。象征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比喻是从具体(喻体)到具体(本体),而象征则是从具体(象征物)到抽象(所象征的情感思想)。

象征一般可以分为传统象征和私人象征。传统象征主要有杜鹃、子规、梧桐、阳关、折柳、玫瑰、雄鹰、大雁、百合、丁香、十字架等。私人意象则是伴随着 19 世纪以来社会的进程和现代诗歌的发展而产生的,更强调诗人的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和思想,也更具有私人性和隐秘性,阅读起来会有很大的难度。私人象征往往不容易为普通读者所理解,这种象征更具有隐密性、开放性和多义性,如“一夜大风吹掉月亮/泪水像一支蜡烛烧痛了土地/微暗的火,几乎不是火/田野飘浮在向下的阴沉里”(欧阳江河:《冷血的秋天》)。

象征在诗歌中的使用成为一个系统和整体是 19 世纪以来的现象,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一个文本就是著名的诗人波德莱尔的《感应》:“大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不时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语音;/行人经过该处,穿过象征的森林,/森林露出亲切的眼光对人注视,/仿佛远远传来一些悠长的回音,/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统一体,/像黑夜又像光明一样茫无边际,/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有些芳香新鲜得像儿童肌肤一样,/柔和得像双簧管,绿油油得像牧场,/—— 另外一些,腐朽、丰富、得意洋洋。/具有一种无限物的扩展力量,/仿佛琥珀、麝香、安息香和乳香,/在歌唱着精神和感官的狂热!”

象征在诗歌中的使用无疑会增加诗歌情感的复杂性、普遍性和哲理性,例如“黎明时我们驾着马车穿过冰封的田野。/一只红色的翅膀自黑暗中升起。/突然一只野兔从道路上跑过。/我们中的一个用手指点着它。/已经很久了。今天他们已不在人世,/那只野兔,那个做手势的人”(米沃什:《偶遇》)。在那个清晨与一只野兔的偶然相遇中,人生的偶然,命运的短暂和人世的变迁就被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了。

五、反讽

反讽大体就是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或者说是正话反说。可以结合海子的诗《明天醒来会在哪一只鞋子里》来理解反讽这种修辞:“我想我已经/够小心翼翼的/我的脚趾正好十个/我的手指正好十个/我生下来时哭几声/我死去时别人又哭/我不声不响地/带来自己这个包袱/尽管我不喜欢自己/但我还是悄悄打开/我黄昏时坐在地球上/我这样说并不表明晚上/我就不在地球上 早上同样/地球在你屁股下结结实实/老不死的地球你好// 或者我干脆就是树枝/我以前睡在黑暗的壳里/我的脑袋就是我的边疆/就是一颗梨/在我形成前/我是知冷知热的白花/或者我的脑袋是一只猫/安放在肩膀上/造我的女主人荷目远去/成群的阳光照着大猫小猫/我的呼吸/一直在证明/树叶飘飘// 我不能放弃幸福/或相反/我以痛苦为生/半葬半截/来到村口或山上/我盯住人们死看/呀,生硬的黄土,人丁兴旺”

第二篇:浅析李白诗歌中修辞格的运用

【论文摘要】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结晶,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则是很多诗歌的精华所在。文章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述了李白诗歌的修辞格式、修辞功能和修辞渊源。这对于李诗乃至唐诗的研究说来, 都是一个新的视角。 【论文关键词】修辞 诗歌 功能

诗歌是语言艺术。我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有数的几种最古老最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其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但散文的表达是如此, 就是诗词的表达亦如此。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呈现出修辞艺术的丰富性。修辞,为表达思想提供了良好的方式。陈望道在《谈谈修辞学的研究》中指出:“修辞学的任务是探求修辞现象的规律,缩小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地。” 修辞是对文辞或语辞的修饰,意即如何“刷饰”、“藻绘”或调整安排语言的形式。尽管其有“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之分,但其共同的主旨都是追求语言文学的通达,使其具有美感作用,激发读者的共鸣。按此古今相通的精神旨趣,从散见于中国传统典籍的修辞理论和论述,到现代学者的归纳整理,修辞的内涵我们可以大约归为以下四类: ①(一)关于一般性修辞原则的讨论;(二)字句篇章的修辞;(三)辞格;(四)文体风格。其中,辞格是修辞艺术中最具活力的因素。首先,辞格本身的创设原则、使用方法和修辞效果等应属修辞原则的讨论范畴,一般性的修辞原则也自然适用于辞格;其次,辞格是形成文字语言特色和文体风格的主要方法。李白诗歌研究, 就其探索艺术手法来说,从修辞学的层面去切入,还是一个新角度。通过辞格, 可以领略诗作绝妙的韵味情致, 窥探诗人独特的诗歌作法。

一、李白诗歌的修辞格式

1、比喻

比喻是利用乙事来说明甲事的一种修辞方式,它由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喻词(像、是等)三部分组成。其作用是:可用以描绘形象、阐述事理、抒发情感等。确切的比喻可使深奥、抽象的事理变得浅显、具体形象的比喻可使事物表达得生动、鲜明,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李白诗歌中的比喻十分精采,不论描述重大事件,还是抒发个人情怀,都运用得自然贴切、形象生动。具体例子不胜枚举, 如:以白日喻皇帝, 经紫微(星座名)喻朝廷、以权衡(秤)喻权力“白日耀紫微,三公运权衡。”(《羽檄如流星》, 《古风五十九首》之三十四)以龙鳞喻皇帝及其威严:“ 有策不敢犯龙鳞, 窜身南国避胡尘。”(《猛虎行》)以阳春喻盛世明君“长啸《梁甫吟》, 何时见阳春”(《梁甫吟》)以浮云蔽日喻奸佞蒙君误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以天气恶劣喻政治黑暗和环境险恶“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远别离》)以独漉(今河北涿县)之水混浊喻国势维艰:“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 水深行人没。”(《独漉篇》)以沧海桑田喻世事剧变“乃知蓬莱水, 复作清浅流。”(《庄周梦胡蝶》, 《古风五十九首》之九)以天狼(星名)喻安禄山贪残“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以巨鳌喻安史叛军首领、以长鲸喻叛军将领:“意在斩巨鳌,何论鲙长鲸。”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以攀龙喻自己依附帝王建功立业“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 (《梁甫吟》)以虎变(老虎秋后换毛)喻贤能政治上得意:“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同上)以虎啸(虎咆哮)喻施展抱负:“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经不邳圯桥怀张子房》)以草木盛衰喻政治上的得志与失意、以气大事件,还是抒发个人情怀,都运用得自然贴切、形象生动。候的冷热喻人情世事的变化:“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以黄鹤徘徊喻抱负难酬:“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燕昭延郭隗》,《古风五十九首》之十五以行路难喻世途坎坷“行路能,归去来!”(《行路难三首》之二)以孤蓬喻旅人流转:“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送友人》)以落日喻依依惜别之情:“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以青兰花喻感情纯真:“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自金陵泝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以落叶飘零喻作者流荡的悲苦:“落叶别树,飘零随风。客无所托,悲与此同。”(《独漉篇》)以负霜草(草遭严霜而枯萎)喻自己含冤受苦:“扫荡六合情,仍为负霜草。”(《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2、起兴

起兴是一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事的修辞方式。其作用是:起情、烘托渲染气氛、确定韵脚和音步。

李白诗歌中起兴一格运用颇多。《白头吟》是作者借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 表达对被遗弃妇女的深切同情和对坚贞不渝爱情的歌颂的诗篇。诗以波荡鸳鸯起兴:“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乌夜啼》写闺阁少妇思念丈夫的痛苦。诗以归乌起兴:“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双燕离》写诗人自己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县)时,对于抛妻别子的深切悲痛。诗以双燕齐飞起兴:“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登高丘而望远海》借秦始皇、汉武帝巡海求仙之举,讽喻了好神仙喜边功的唐玄宗。诗以登高望海起兴:“登高丘,望远海。”另外,《清平调词三首》以名花起兴, 歌咏了杨妃的天姿绝色和玄宗的淫逸生活;《远别离》全诗运用比兴手法, 形象地预告了唐王朝的大难将至;《将进酒》以黄河之水起兴(与前述夸张兼用),抒发了作者的愤慨;《蜀道难》比兴言志,以蜀道艰难借喻仕途坎坷, 感慨报国无路;《梦游天姥吟留别》用比兴手法挥斥幽愤, 借梦游仙山写其二人长安“ 攀龙堕天”的经历;《独漉篇》运用比兴手法, 表达了欲学神鹰击九天大鹏,奋勇抗敌,为国雪耻的强烈愿望,等等。

2、夸张

夸张是一种夸大或缩小原来事物, 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修辞方式。其作用是:能够突出原来事物的形象, 使之蕴含丰富, 耐人回味, 从而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产生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李白诗歌中的夸张是惊人的。写庐山瀑布之壮观:“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出瀑布二首》之二)写横江浦风浪之险恶:“一风三日吹倒出, 白浪高于瓦宫阁。”(《横江词》)写蜀道之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写黄河水之奔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写天台山之高峻(又衬托天姥山之雄伟):“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写燕山雪花之大:“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写愁发之长:“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之十五)。另外,《登锦城散花楼》、《杨叛儿》、《梁甫吟》、《东海有勇妇》、《侠客行》等篇, 也有异乎寻常的夸张。

4、衬托

衬托是借助于其他事物来陪衬本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它与前述比喻、夸张、起兴等辞格,在《诗经》和先秦散文中就已出现。它由本体(即要表达的中心事物)和衬体(陪衬事物)构成。其作用是:突出本体事物的特征,烘托中心事物的艺术形象,从而创造出优美的艺术意境。

李白诗歌中的衬托也很别致。《行路难三首》(其二)以“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四句,借冯驩、邹阳、韩信、贾谊坎坷事, 映衬自己的怀才不遇;又以“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音胆效英才”四句,借历史上燕昭王对人才(郭隗、乐毅、邹衍、剧辛)的尊重,反衬了现实对人才的埋没。《西上莲花山》(《古风五十九首》之十九)以“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 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的诗句为衬托,描绘了美丽的仙人形象和神仙世界,反衬出安史叛军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另外,《梦游天姥吟留别》、《自金陵泝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南流夜郎寄内》、《鹦鹉洲》等诗, 也都以衬托见胜。

5、对比

对比是把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其作用是:通过对比,可使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问题矛盾揭示得更加尖锐,双方特点呈现得更加显著, 美丑形象展示得更加鲜明。

李白诗歌中的对比就收到了这样的艺术效果。“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燕昭延郭隗》,《古风五十九首》之十五)诗句将朝政颠倒的作法做了鲜明的对比, 控诉了当朝权贵对人才的践踏。“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梁甫吟》)诗句用对比手法,表明自己与猰貐般的权奸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态度。另外,《玉阶怨》描写宫女的哀怨, 全诗却无怨字, 而是用幽雅的环境与华丽的衣着同人物的怅恨相对照, 很巧妙地表现了寂寞幽居之怨。

6、反问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内容的修辞方式。其作用是可以用来表达不满、反驳、激愤、赞扬、幽默等情感, 以之另强语势, 把确定的内容表达得更为鲜活, 从而增添语言的意蕴和趣味。

李白诗歌中的反问, 确实意趣横生, 情味完足。如“大运且如此,苍弯宁匪仁?”(《门有车马客行》)意为:连国家的命运都这样, (更不消说个人了)这难道是苍天的不仁义吗?这一反问,便很好地表达了诗人长期飘流的悲辛和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草树云山如锦绣, 秦川得及此间无?”(《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二)“ 无”是问词, 用法同“ 否”。这两句意为:蜀地山高水美、锦绣如画,中原地带能比得上吗?这两句是对蜀地山川景物的热情赞美。“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篙人?” (《南陵别儿童人京》)表达了诗人召人京时欣喜若狂的心境和希骥实现理想的跃跃欲试的心态。“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登宣城谢团匕北楼》)这里流露出李白追步其后的愿望。“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这里以新颖奇特的疑问句式,表达了诗人与金陵子弟的真挚友情。“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哭宣城善酿纪叟》)这里倾发了诗人对擅长酿酒的纪姓老人的内心情感, 显示出李白的旷放豁达。“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春思》)意为:思妇对爱情的坚贞非外物所能动。诗句宣扬了女子的高洁情操。“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反问的诗句, 表达了秋夜为前线征夫捣衣的长安妇女对结束战争、全家团圆的企盼。

李白诗歌中的修辞方式, 除上述6种外,还有比拟、借代、象征、双关、设问、婉曲、顶真、引用、反复、感叹、抑扬、精譬、对偶、借用、倒装、叠字等等辞格, 并且还有兼用手法,例如比喻兼反问、比喻兼对比、夸张兼比喻、夸张兼起兴、夸张兼讽喻、夸张兼衬托、倒反兼比喻、对比兼衬托、讽喻兼反问等等, 限于篇幅, 不能赘述。

二、李白诗歌的修辞功能

1、诗歌修辞艺术构筑了醇美的诗歌意境

诗歌修辞艺术中, 每一种辞格都呈现出一种语境,这就是说,在每一语境中都有一群艺术意象在滚动。这一群群艺术意象便构筑了种种醇美诗歌意境或深邃,或高远,或优美,或幽雅„„

例如比喻辞格, 如前所述, 就构筑了一个天上地下的立体意象群诗人以白日喻皇帝、以龙鳞喻皇帝威严、以紫微喻朝廷、以阳春喻盛世明君、以浮云蔽日喻奸佞蒙君误国、以天气恶劣喻政治黑暗、以草木盛衰喻政治得失、以河水混浊喻国势维艰、以沧海桑田喻世事剧变、以天狼喻贪贱、以山倾喻气焰、以巨鳌喻叛首、以长鲸喻叛将。这就是说, 从天上的日、星、云、龙, 到地上的山、河、虎、草, 再到水中的鳌、鲸,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的意象体系, 即天上、地下相统一,个人、社会相交织, 创造了社会现实的艺术空间, 呈现出壮美的艺术意境。

再如讽喻辞格, 亦如前述, 用历史曲籍中的“会稽愚妇”、“秦皇汉武”、“鼎湖飞龙”、“蟾蜍食月”、“阴精沦惑”、“白首太玄”等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 将历史与现实相沟通, 感性与理性相融合, 又构筑了心理空间的意象体系, 呈现出优美的艺术意境。

2、诗歌修辞艺术创造了丰富的审美客体

李白诗歌运用修辞手段, 创造了令人激赏的审美客体。例如《行路难三首》, 诗人以行路艰难比喻世途坎坷, 诗题本身就是一个恰当的比喻。第一首, 作于开元十九年(731),李白31岁,在慷慨悲歌之中, 显示着诗人对人生前途豪迈进取的气魄;第二首,作时同第一首, 诗人为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而悲愤慨叹;三首, 作于天宝三载(744), 李白44岁,诗人为自己的前程渺茫而大陈激词。这三首诗,历时14年,是诗人在辉煌之年人生道路和心理历程的真实写照;其慷慨激昂、悲愤交加的吐露, 使我们窥知一千多年前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挫折时所产生的痛苦和愤懑, 从中体察他那不愿趋炎附势和放达豪爽的性格。由此看出, 比喻辞格的运用, 为诗作增添了不朽的艺术光芒, 为创造诗人的崇高的自我形象提供了有力的艺术手段, 从而也就为我们创造了永恒的审美客体。

辞格的并用, 又共同创造出蕴涵深厚的审美客体。例如李白代表作之一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就是比喻、夸张、衬托等辞格并用, 从而完美地表达了主题抗争精神, 平添了审美价值的。首先, 新奇的比喻创造了优美的诗意梦游的主旨以天姥仙境喻朝廷宫圈, 以梦游天姥喻自己追求光明, 以梦景的消失喻人生理想的破灭。其次, 大胆的夸张塑造了令人向往的神仙世界的依托—雄伟高峻的天姥山形象梦游的动因“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第三, 奇巧的衬托昭示了现实感觉梦游的基础“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总之, 全诗调动了多种修辞艺术手段, 创造了人生的理想美、艺术的空间美和神奇的仙界美, 使之成为一件传世的艺术杰作, 为我们留下了寓意深刻的审美客体。

再如,为诗人赢得“诗仙”美称的《蜀道难》,又将感叹和反复两种辞格结合运用,很好地表达了蜀道难行、蜀地危险的主题“噫吁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磋”全诗气势磅礴, 却又一唱三叹, 真可谓惊风雨、泣鬼神。这说明,辞格的并用, 为我们创造了不可多得的诗歌审美精品。

【参考文献】

1、《李太白全集》(全三册)王绮著,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

2、《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安旗主编,巴蜀书社,1990年出版

3、《修辞学与文学阅读》高辛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第三篇:“移就”修辞格在英汉诗歌中的运用

一、引言

移就,又称词语移用。《辞海》注曰:"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属于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于乙事物,叫移就。"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定义是:"遇有甲乙两个印象连在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于甲印象的性状移用于乙印象,名叫移就辞。" 如海涅的诗歌集中有一句"我的车子慢慢驶过快乐的绿林翠木,驰过那阳光之下奇花盛开的山谷。""快乐"原本应该修饰"我",此处却用来修饰"绿林翠木",即是移就的用法。在英文中,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给出了一个关于Hypallage的定义"a figure of speech by which an epithet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more appropriate to the less appropriate of two nouns." Hypallage 与中文的移就意义接近。

二、移就与移觉

此处应分清移就与移觉两个概念。两者相似之处在于都把修饰甲事物的词语用来修饰乙事物。但移觉,也叫通感,还有一个基本前提:甲乙必须是感官相通的,例如 "灰色的寂静"就是把视觉和听觉联系在了一起,又如"听了他的话,我的心里如蜜一般。"就是把听觉转换成了味觉,从而产生了典型的移觉。在英文中,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给出了一个关于Hypallage的定义"a figure of speech by which an epithet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more appropriate to the less appropriate of two nouns." Hypallage 与中文的移就意义接近。

三、移就在英诗中的体现

英语诗歌中有大量包含移就的例子,本文仅选取两处进行分析,以期以小见大,对移就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1)Where youth grows pale, and spectre-thin, and dies;

Where but to think is to be full of sorrow

And leaden-eyed despairs;

(John Keats?D?DOde to a Nightingale)

作者用 "pale, spectre-thin" 来修饰"youth",仿佛青春就是一个重病者,所以会"dies", 同时,用"sad"形容头发,似乎白发也有无限愁绪。接着用"leaden-eyed"修饰"despairs", 移物于物,铅灰色本来就给人很压抑的感觉,用来形容绝望,更是十分贴切到位。

(2)Joyous, O Youth, in the aged world renew

Freshness to feel the eternities around it,

Rain, stars and clouds, light and the sacred dew.

(Laurence Binyon?D?DInvocation to Youth )

欢快的青春,在这沧桑的世界复苏,

用你的清新来感受这大千世界的永恒,

雨滴,星群,白云,光华,和圣洁的露珠。

这一首激情洋溢的青春赞歌,宛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诗人用"joyous", "freshness" 来修饰无形的青春,使之有了具象的载体,如晨风,雨露,星云,顿时世界充满了希望。对青春的盼望也是对希望的祈求。

四、移就在汉诗中的体现

汉语中有很多移就的例子,如:喜酒,愁云,瑞雪,寂寞的小溪, 浓黑的悲凉,倔强的头发,苍白的日子,甜蜜的风景等等。其中很多大众已经习以为常,不仔细琢磨,似乎并不觉得有丝毫不妥。在汉语诗歌中,同样有许许多多移就的例子。

(1)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

诗中李白将人的"伤心"移用于碧绿的山色, 其实真正伤心的是后文中在楼上愁的那个人。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故以我眼观物,万物皆着我色彩。这种移人于物的方法使人景交融,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2) 太阳刚刚升起,

向日葵朝它扬起脸来,

向日葵的花瓣荡漾着金黄色的幸福,

一阵手风琴声来自围墙院里。

(刘白羽《新世界的歌》)

此处用"金黄色" 修饰抽象的"幸福", 原本通常用其表达的丰收的喜悦之情也跃然纸上,更觉幸福沉甸甸的,满满的溢满胸腔。充分表达了对新世界的赞美。

(3)历史

倚着愤怒的废墟

站在地狱的门口

以热血

一次次淘洗我们黎明前的祖国

(李瑛《我的中国》)

这几句诗是写南京大屠杀的,作者用了"愤怒"修饰"废墟"给人留下无比悲痛的印象,在这卷长诗的后部分,作者有分别采用移就手法用"忧伤的云" "窒息的河流"来描述十年**的情形,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4)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秋雨也未滴落

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

我已亭亭不忧也不惧(席慕容《无怨的青春》)

席慕容的诗歌纯净细腻,常常是不经意的几个字就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其中移就手法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以上诗句中的"凋零的心", "青涩的季节"移物于物,更显得意境深远,回味悠长。

五、移就的种类

(一)移人于物

把描写人的词语移用来描写物。比如《凤凰台上忆吹萧》中"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以形容人的瘦、病、悲来写景,从侧面衬托人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又如在"The sailors swarmed into a laughing and cheering ring around the two men.(Herman Wouk: The Wins of War)中用"laughing""cheering"修饰围成的"ring",都是移人于物的例子。

(二)移物于人

把描写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描写人。比如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用到"紫色的灵魂",以及上面提到的刘白羽写到的"向日葵的花瓣洋溢着金黄色的幸福"。用描绘物的颜色词来修饰人的感觉,同样还有陈敬容在《铸炼》"将最初的叹息/最后的悲伤/一齐投入生命的熔炉/铸炼成金色的希望。"

(三)移物于物

把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修饰乙事物。例如:我不相信 /一九七六年的日历 /会埋着这个苍白的日子(李瑛《一月的哀思》) "苍白"本来是用来修饰缺乏生命力的事物,现在来修饰 "日子"。这是移用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来修饰乙事物,使没有感情色彩的事物具有感情色彩。

六、结语

所谓"移就",就是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一般可分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移物于物三类。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诗歌中移就修辞格的分析,可以看出移就虽然看上去用词不当,但正是这种刻意的失误,营造了一种别样的意境和特殊的情调,收到了良好的修辞效果,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移就从而为诗歌的赏析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Baldick, C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颜学军,百年诗歌赏析[C].江西:江西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

[3]席慕容.无怨的青春[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

[4]王轶群.浅论英汉"移就"修辞格[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

第四篇:古典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修辞手法。 2. 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结合句意理解)。 3.对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教学重难】

【考点分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是阅读“古代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能力层级为D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修辞手法。涉及的范围一般在《考试大纲》里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夸张、排比、借代、设问、反问、反复)之内。第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第三,篇章结构。“修辞手法” 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点,所以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使用及其表达效果就显得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学生们普遍热爱语文,对诗词的兴趣非常浓厚,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很容易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然而古代诗歌鉴赏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有畏难情绪,因为诗歌的语言凝练,思维又具有跳跃性,所以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理解不到位,答题也不够规范,所以应对学生做必要的鉴赏指导。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结合“诱思探究教学论”,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考虑到高考的要求,重在方法、技巧地点拨和答题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熟练程度的训练。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小试牛刀 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 学生回答,明确分别使用了对偶、比喻、夸张、比拟的修辞手法。 (设计意图)自然引入课题,同时明确考查频率最高的几种修辞格。

三、实体演练 精讲高考试题 (2008四川非延考区,12)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毛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 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做。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⑴从归隐的角度看,这首元散曲些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生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向往中的隐逸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⑵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做赏析。 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 ②比喻,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 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手法。 (设计意图)细致分析高考真题,让学生明确修辞手法怎样考。评分标准是什么。 2. 总结赏析修辞三步法。 ①揭示修辞手法。 ②分析手法的具体运用(结合句意理解)。 ③主旨情感及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总结规律,使学生在做题时有章可循。

三、沙场练兵 1.学生独立思考回答。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⑴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手法。 ⑵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形成理性认识。将上面总结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 3.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⑴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手法。 ①比喻,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 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 ,如

一、二两句对偶,

三、四两句对偶,

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每答出一种修辞手法并能举例说明的,给1分;如答成“排比”,并以前 四句为例的,也可给一分) ⑵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

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

五、六两句则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

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是动态。 (设计意图)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明确规范答题。

四、小结本课 重申答题步骤。 (设计意图)明确本课重点,对学生的规范答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五、课后训练 :优化设计教材诗歌鉴赏修辞使用

六、板书设计 修辞手法 ①揭示修辞手法。 修辞三步法 ②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结合句意理解)。 ③主旨情感及表达效果。

第五篇:10—11诗歌鉴赏修辞手法巩固练习

曹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材料编辑:赵永贵日期:2010-10-29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巩固练习————修辞手法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à):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答】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问:第

一、二联是怎样表现夜色之美?

【答】

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9南京调研卷)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的更替。⑧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4分)

【答】

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山谷名

⑵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

【答】

曹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材料编辑:赵永贵日期:2010-10-29

6、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泊江州陶安

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

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江州:今江西九江。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2)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3分)

【答】

7、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问题。(05上海卷)

望庐山瀑布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何?(3分)

【答】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河潢旧卒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⑶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4分)

【答】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09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元]舒 頔

①②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 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0、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湖北卷)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4分)

【答】

曹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材料编辑:赵永贵日期:2010-10-29

【诗歌鉴赏巩固练习——修辞手法答案】

1、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补】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分水岭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1)拟人。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3、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4、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4分,“手法”2分,“品格”2分)

5、用典、借代(2分),“五斗米”化用陶渊明的典故,“一渔竿”代指隐逸生活。(1分)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2分)

【补】“万岁山前珠翠绕”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借代

【补】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10年四川卷)

减字木兰花向子谨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

(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山东省泰安市2007—2008学高三期中考试)贫女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②。苦恨年年压金线③,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俭梳妆:“俭”通“险”,怪异的意思;险梳妆,就是奇形怪状的打扮。②斗画长:画出长长的眉毛去同别人争妍斗丽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手法。

(1)清人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唐诗别裁》第十六),请结合具体语句简析本诗是怎样刻画贫寒士人形象的。

曹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材料编辑:赵永贵日期:2010-10-29

(2)这首诗有怎样的艺术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1)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

(2)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语意双关,蕴涵丰富。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不为世用、寄人篱下的愤懑不平之情。

阅读下面这诗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最高楼•咏梅陈亮①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深院落,斗清妍。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②。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

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树不着唐昌宫里玩。衣带水,隔风烟。铅华不御③凌波处,蛾眉淡扫④至尊前。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注】①陈亮,南宋爱国词人,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光宗绍熙四年策进士,擢为第一,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未到任而卒。②钿(diàn):古代一种嵌金花的首饰。③“铅华不御”这里指以美丽闻名于世的宓(fú)妃,后被天帝封为洛神。④“蛾眉淡扫”这里指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的姐姐,此人有才貌,因杨玉环受宠,被唐玄宗封为虢国夫人。

(1)词的上阕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4分)

(2)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①手法:拟人、比喻、对偶。(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②梅花的特点:开花时间早,颜色形态美好,清高绝俗。(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感伤之情(2分)。用宓妃和虢国夫人的典故,与自己的报国无门、怀才不遇进行对比;“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一句,“堪怜”的不是梅花,而是自己虽怀绝代之才,而终将老于乡土的境遇(2分,分析出一处即可)。

6、运用典故。(1分)在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2分)

7、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8、对比手法,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戍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4分,每点2分)

9、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补】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

齐安郡晚秋①[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4分)

(3)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艺术手法2分,只答“对比”或“用典”或“虚实结合”,不作解说,得1分。用意2分)

10、⑵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旋律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2分)

上一篇:感恩父母的美文范文下一篇:观复兴之路有感范文